第一篇:《三字经》教案第四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三字经》读本“融四岁”——“千而万”内容。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尝试背诵这6句三字经。
2、理解这部分内容表达的意思。
3、熟读成诵《三字经》,感受其韵律美和节奏美。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流利地朗读这部分内容。难点:理解这部分内容所表达的含义。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三字经》读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全班齐读上节课所学内容。
2、抽查背诵,了解掌握情况。(指生2人)
3、全班齐背上节课内容。
二、新授内容(6句):
(一)初读感知
1、师范读课文。(可配乐)
2、学生自读《三字经》内容,找出不认识的字。指生汇报,交流难读的字音,正音。
3、指生领读,并评价。
4、全班齐读。
5、男女生交替读。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
6、开火车读。
(二)理解内容
1、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解读〗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2、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解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3、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解读〗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可以借助视频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背景进行简单的了解,视频至少播放2遍。)
三、巩固训练
1、自己尝试背诵课文。
2、出示补白填空检验背诵效果,补充完整后齐读。
3、学生同桌拍手背诵。
4、全班齐背。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三字经》教案第六课时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三字经》读本“曰南北”——“不容紊”内容。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尝试背诵这6句三字经。
2、理解这部分内容表达的意思。
3、熟读成诵《三字经》,感受其韵律美和节奏美。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流利地朗读这部分内容。难点:理解这部分内容所表达的含义。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三字经》读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全班齐读上节课所学内容。
2、抽查背诵,了解掌握情况。(指生2人)
3、全班齐背上节课内容。
二、新授内容(6句):
(一)初读感知
1、师范读课文。(可配乐)
2、学生自读《三字经》内容,找出不认识的字。指生汇报,交流难读的字音,正音。
3、指生领读,并评价。
4、全班齐读。
5、男女生交替读。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
6、开火车读。
(二)理解内容
1、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解读〗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2、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解释】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解读〗“五行”学说包括很深的哲学道理,非常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3、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解读〗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多少仁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这些人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可以借助视频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背景进行简单的了解,视频至少播放2遍。)
三、巩固训练
1、自己尝试背诵课文。
2、出示补白填空检验背诵效果,补充完整后齐读。
3、学生同桌拍手背诵。
4、全班齐背。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三字经教案_1-10课时
《三字经》教案
教学内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授课目标 :
1、让学生懂得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3句三字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语句
1、两人为一组,以相对拍手游戏方式,自由边拍手边诵读已学《三
3、总结: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自然更丰富。
二、揭题: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字经》语句。
2、全班随音乐传球诵读《三字经》。游戏规则:每人诵读一句(6个字),接过球后,起立大声诵读,然后再转身传球。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
【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
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三、新授感悟
1、自读《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3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3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
2、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跟读。
3、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教师讲解这3句三字经的含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同样的道理,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师〗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师〗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四、讨论、交流:
(1)你认为哪句话对你的启示最大?为什么?
(2)要想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小时候就要怎么样? 小结: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五、扩展活动: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第四篇:三字经教案二十课时
第1课时
一、内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二、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
三、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自性都是圆满的(此处“善”非善恶之善,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平等对待一切万物没有分别,像水一样纯净。每一个婴儿,父母的教导及生长的环境不同,教养、习惯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也就不一样了。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写什么,他就呈现什么。),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善与恶及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如果懒惰不教育,那么就会偏离圆满的本性。教育最好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样才可以学有所成。否则样样通,样样不精。并且养成浮躁的习气。)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5学习故事。6作业:默写课文。教后记:
第2课时
一、内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二、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
三、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6作业:默写课文。教后记:
第3课时
一、内容: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二、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
三、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过错。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6作业:默写课文。教后记:
第4课时
一、内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二、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
三、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6作业:默写课文。教后记:
第5课时
一、内容: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二、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
三、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
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后记:
第6课时
一、内容: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二、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
三、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相互之间遵守道义,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
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后记:
第7课时
一、内容: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二、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
三、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译文】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
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后记:
第8课时
一、内容: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二、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
三、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译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译文】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
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后记:
第9课时
一、内容: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二、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
三、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译文】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译文】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怒,悲伤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欲望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译文】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译文】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译文】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
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后记:
第10课时
一、内容: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二、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
三、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译文】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
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后记:
第11课时
一、内容: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二、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
三、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译文】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译文】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译文】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
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后记:
第12课时
一、内容: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二、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
三、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译文】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和文化小课堂:(1)读。(2)略讲。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后记:
第13课时
一、内容: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二、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
三、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译文】《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和文化小课堂:(1)读。(2)略讲。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后记:
第14课时
一、内容: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二、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
三、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译文】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译文】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和文化小课堂:(1)读。(2)略讲。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后记:
第15课时
一、内容: 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二、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
三、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译文】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译文】《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和文化小课堂:
13(1)读。(2)略讲。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后记:
第16课时
一、内容: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二、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
三、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译文】《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译文】《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和文化小课堂:(1)读。(2)略讲。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后记:
第17课时
一、内容: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二、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
三、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译文】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译文】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和文化小课堂:(1)读。(2)略讲。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后记:
第18课时
一、内容: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二、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
三、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译文】《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译文】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译文】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和文化小课堂:(1)读。(2)略讲。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后记:
第19课时
内容:课文第19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译文】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译文】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和文化小课堂:(1)读。(2)略讲。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20课时
内容:课文第20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译文】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译文】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译文】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和文化小课堂:(1)读。(2)略讲。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五篇:三字经教案二十课时
字 经 教案
洲村小学三
第1课时
内容:课文第一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自性都是圆满的(此处“善”非善恶之善,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平等对待一切万物没有分别,像水一样纯净。每一个婴儿,父母的教导及生长的环境不同,教养、习惯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也就不一样了。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写什么,他就呈现什么。),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善与恶及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如果懒惰不教育,那么就会偏离圆满的本性。教育最好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样才可以学有所成。否则样样通,样样不精。并且养成浮躁的习气。)
3,齐读意思。4,齐背课文。5,学习故事。
6,作业:默写课文。
第2课时
内容:课文第2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3,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6,作业:默写课文。
第3课时
内容:课文第3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过错。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3,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6,作业:默写课文。
第4课时
内容:课文第4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3,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6,作业:默写课文。
第5课时
内容:课文第5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3,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
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6课时
内容:课文第6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相互之间遵守道义,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3,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
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7课时
内容:课文第7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译文】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3,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8课时
内容:课文第8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译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译文】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3,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
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9课时
内容:课文第9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译文】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译文】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怒,悲伤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欲望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译文】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译文】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译文】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3,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
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10课时
内容:课文第10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译文】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3,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
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11课时 内容:课文第11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译文】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译文】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译文】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3,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5,学习小故事。
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12课时
内容:课文第12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译文】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3,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和文化小课堂:(1)读。(2)略讲。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13课时
内容:课文第13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译文】《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3,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和文化小课堂:(1)读。(2)略讲。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14课时
内容:课文第14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译文】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译文】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3,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和文化小课堂:(1)读。(2)略讲。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15课时
内容:课文第15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译文】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译文】《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3,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和文化小课堂:(1)读。(2)略讲。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16课时
内容:课文第16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译文】《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译文】《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3,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和文化小课堂:(1)读。(2)略讲。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17课时
内容:课文第17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译文】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译文】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3,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和文化小课堂:(1)读。(2)略讲。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18课时
内容:课文第18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译文】《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译文】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译文】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3,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和文化小课堂:(1)读。(2)略讲。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19课时
内容:课文第19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译文】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译文】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3,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和文化小课堂:(1)读。(2)略讲。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20课时
内容:课文第20课。目标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并掌握意思。过程设计: 1朗读课文 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2)讲意思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译文】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译文】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译文】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3,齐读意思。4. 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和文化小课堂:(1)读。(2)略讲。6,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