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认识角》 城关小学 杨改连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学生观察图形,给所看到的图形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心,这种方式很新颖、活泼,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也可以找找教室里的角),请学生用手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师:(出示剪刀图)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我们把它请出来。(课件展示)
(二)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多媒体:从屏幕中的闹钟、折扇、剪刀等实物图中抽象出各种角,电脑闪烁出)。2、摸角并感知角.3、认识角的顶点和边。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教师让学生说说角的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四)、练一练(课件)(1)、辨角。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2)、找出下边每个图形中的角。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师:看来你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接下来我们来玩游戏吧!(教师出示活动角)在游戏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角是有大有小的。
(二)、比一比 引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学生拿出自己的活动角玩一玩。明白角是有大有小的。
2、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能力。在比较角的大小时,能够就地取材,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联系实际,了解角的应用。师:生活中角都有哪些应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用一用。学生观察课件,看看生活中角有哪些应用。联系实际生活,说出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再次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结束:同学们,角的用处很大,角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角更多的秘密。板书设计 认识角 记作:∠1 读作:角1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积极的参与发言,积极的参与动手操作活动,如动手剪角,叠角,搭角,拼角活动,无不显现出学生的参与热情。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剪刀、钟面、三角形纸等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屏幕,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画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教师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汇报交流,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角的表象概念,充分体现了小学低年级几何教学的直观性。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案: 授课时间:2014年4月23日
《有余数的除法》
授课人:建中镇白沙小学李万霞 授课地点:建中镇白水小学 教学内容: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准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3、列式计算 9÷3=3(个)
4﹑如果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呢?能摆几个?引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用6根小棒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反馈交流:17÷2=8(组)„„1(个)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
出示题目:17个山楂,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红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17÷2=8(组)„„1(个)7÷2=3(盘)„„1(个)23÷3=7(组)„„2(个)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今天我要讲的是《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59到60页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互相练习。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学情分析
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况学生容易理解,但是有余数的除法无论是商还是求余数学生都较难理解,十分抽象,学生不但要明白平均分要尽最大限度分完,还要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必须小于除数,否则还可以再分,这些都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为此,引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五、教法学法
针对二年级年龄小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借助摆正方形,三角形以及五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动手操作,建构知识”、“巩固新知”、“课堂总结”,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表内除法含义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先让学生分草莓,六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二)动手操作、建构知识 教学不是简单给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所以我在课堂中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探索和体验过程,所以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摆小棒来感知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主要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突破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1、摆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可以摆几盘?在感知了正好分完后,再通过学生独立操作,体验有剩余,剩下的1个还够不够摆一个盘?引出算式:7÷2=3„„1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表达方式。(1)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摆出9根小棒能摆几个三角形入手,再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2)学生展示:9根小棒能摆2个正方形,还余下1根。
(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余的不能再摆一个正方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这时候我会让学生列横式,得出9/4=2个......1根,然后结合小棒明确各部分的意义,我会告诉同学们,这个式子读作:九除以四商二余一。这个一我们把它叫做余数。在此基础上引出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对小学生学情分析的了解,我感觉在教学余数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一环节上不够扎实,还应让学生多摆几次小棒,来感知余数。
2、第三次摆:放手让学生摆,目的是进一步体验加深有余数的理解。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合作,继续添加小棒的根数摆正方形,观察还可能余下几根小棒并记录下来。大量的学习资源,充足的活动空间,充分的小组合作,让有余数的除法认知在学生的思维中由浅入深。
虽然这个环节上时间用的比较长,但是我认为计算教学就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三)巩固新知
3、拓展应用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这是一道开放题,联系生活,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不仅巩固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也体现数学的生活价值。
(四)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历程,畅谈自己的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与自我评价能力。
七、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17÷2=8(组)„„1(个)7÷2=3(盘)„„1(个)23÷3=7(组)„„2(个)
•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达到让学生学好本节课的目的。
三、说课堂小结
让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同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身的思维判断能力。
建中镇白沙小学:李万霞 2014年4月23日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轴对称公开课教案汇总
二年级数学教案: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第一道例题首先出示了一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找出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在小组里交流。教材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下来,教材把上面的实物图形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行,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以活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到对称现象,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感知对称图形的美,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美。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
【教学难点】:
识别对称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对称图形、尺子等。
【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尺子、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对称
1.提问引入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每个图形的左边和右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向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叶子的图形。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下,你是怎样知道它的两边是一样的?
师肯定地说:对,把两边对折。同时教师用手做着对折的手势。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如果把上面的图形对折,会是什么情况呢?
生:只有一半。
师:为什么只有一半?
生:遮住了。
师:教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前面一块把后面一块遮住了,就是说左右两边重合起来。好,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同学们猜的是不是这样。
2.验证猜想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对折重合并小结:象这样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图形。同时揭示课题:对称图形。
二、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对称
1.设疑,激发兴趣
师:老师用彩纸剪出了一些图形。你猜一猜,这是什么?
生:是对称图形。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你对折过了。
师进一步追问:对折过就是对称图形了吗?对折后怎样才能是对称图形?
生:大小一样。
生:形状一样。
师边把图形对折边引导学生说: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所以它就是——
生:对称图形。
师:老师做了这么多对称图形,漂亮吗?你知道老师是怎样做的吗?
生:对折。
生:剪的。
师指名同学说一说应该怎样剪。
2.动手操作
师:刚才我们只是想、是说,那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下面请同学们坐好,听清楚老师指挥,讲好了再动手。听清楚了,老师要在那些最快的同学当中选出漂亮的图形,把它贴到黑板上。看哪些同学最棒,能争取贴到黑板上。
学生开始动手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教师巡视,并把已经剪好的漂亮的对称图形贴在黑板上。并请一名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剪的。
3.认识对称轴
师:同学们真棒,用我们的小手创造了这么多漂亮的对称图形。大家细心来观察一下:我们刚才剪的那些对称图形虽然都不一样,但是它们中间都有一条——
生:折痕。
师:这条折痕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轴。
师:所以我们说这条对称轴很厉害了。
教师先请同学上来指一指,这个“爱心”的对称轴在哪里。接着教师一边示范画对称轴,一边强调:画对称轴应用——尺子,对称轴应画成——虚线,我们画好的这条虚线就是——对称轴。教师板书:对称轴。
师:像这样中间有一条对称轴的对称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轴对称图形。
同时完善课题:轴对称图形。让学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每个同学都做了一个对称图形,你能在这个对称图形上面画一条对称轴吗?画完的给同桌说一下你是怎样画的,注意画对称轴应用什么工具。
学生画完后,教师点评并让同学们把学具收好,即时奖励做得好的同学一朵小红花。
师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道了轴对称图形如果沿着中间的对称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就会完全重合。
三、辨析对称
师:学了这些知识以后,老师想考考大家。好不好?请同学们看这些图形,先来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
师:好,我们刚才判断了这些图形中,有两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那剩下的图形,你能在他的上面画出对称轴吗?
师:通过这一道题,我们知道了有的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图形有不止一条的对称轴。老师又要考考大家了:看看下面的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大家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圆行,我们来折一下,看看有几条对称轴?
生开始折,教师巡视并提示说:要把所有的对称轴都找出来。
师:好,请同学们把纸放在桌面上坐好,看谁最乖?放的最好。教师指名同学分别说出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各有几条对称轴。
小组合作探究。
四、拓展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大家想一想,除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轴对称图形以外,我们生活当中还有没有轴对称图形?
五、欣赏体验
在悦耳的音乐声中,课件动态显示:一些对称图形的美,自然界中的对称美,古代建筑、现代建筑等的对称美。
六、评价发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也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美,而且它在我们生活当中到处都是。大家可以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去寻找我们生活当中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板书设计:
轴对称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叫对称轴。
二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
本课是小学数学二年级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儿童亦然。整堂课以欣赏美为线索展开教学,本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赢造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达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点评: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媒介,使教材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几何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点评:实践操作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过程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由于低年级学生作图能力不强,对于正确美观地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不同,针对一部分学生已会制作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评一评小组成员中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点评: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本堂课采用的小组合作较多,学生在活动中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课外延伸、丰富情感
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着名的对称建筑,配上古典的轻音乐,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古建筑又是一种艺术,渗透在数学学科中,既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又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选择切合教学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本课例中的背景音乐、古建筑、中国剪纸等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点评:古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活体现,让学生再次感受这些对称物体之美,设计别出心裁。)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导入虽很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欣赏美,也很自然,但总觉有些平淡。在判断学过的几何平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汇报时处理得过急没有注意到个别差异。
西固一校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张成强
2014.3
第四篇:数学公开课二年级
数学公开课二年级《统计初步》教学设计
遵义县南白镇五星小学付 国
目标导航: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数学思考: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选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
3.解决问题: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物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实践能力。
要点扫描:
1.课标解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统计的观念日趋重要。《标准》不仅把“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标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本学段要求的是“有所体验”。
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统计活动的体验中,就要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动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等活动过程的体验,来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体会统计的好处。
2.内容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随统计数据的增大,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这是重点;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3.学情认识
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来学习本课时的知识内容。
本课时的内容应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尽量增加学生的学习独立性,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要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汲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要经历的过程中重点在注意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合作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学法点拨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讨论研究,选择喜欢的统计方法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实施要领:
一、兴趣导入
1、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小动物吗?谁想告诉大家,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呢?老师知道喜欢小动物的同学多数都是有爱心的!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几只可爱的小动物,想知道它们是谁吗?
2、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看屏幕,大家喜欢她们吗?现在老师非常想了解一下,在这4只小动物里面,哪只小动物最受欢迎? 哪只小动物不受欢迎。
师: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下面我们就来统计一下。(板书:统计)
二、过程体验
1、个人选择,组内收集
师:在每个人的桌面上老师都为你们准备了选票,你最喜欢哪一种小动物,就在选票上写上它的名字,然后交给组长。组长收集完以后,要数一数手里的选票数和你们组的人数是不是一样多,然后再把选票交给老师,好吗?那就开始吧!。
2、讨论方法,班内整理
(1)讨论方法:师:现在小朋友们的选票都在老师手上了,这样就能知道谁最受小朋友们的欢迎了吗?那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呢?
师:是啊,收集完选票以后我们应该把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记录下来。用什么方法记录最好呢?(可能出现的情况:a、可用符号表示,如:画Δ。b、如是一个一个统计,可用画“正”字的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表扬,同学们说得真好)
(2)进行比较: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啊!那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说说理由。
(3)教师小结:师:在许多的记录方法中,画“正”字是人们经常使用而非常方便的一种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正”字法来记录。首先请小朋友们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一个“正”字.(师生共同书写“正”字,写时师强调笔顺.)我们在记录的时候按正字的笔画选票上是哪个动物就在记录卡上对应的动物下面写一画。
(4)记录数据:
师:老师来读选票,同学们记录,(拿出记录卡:粉色的)。准备好了吗?
3、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
师:现在我们已经将收集上来的数据记录下来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的数出喜欢每种小动物的人数(师完成统计表)。都数对的同学举手,看来同学们都是做事认真的好孩子。像刚才这样我们把统计上来的数据填在这个表格里,这样的表格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可以叫什么?(统计表)非常好听的名字。
4、绘制统计图
过渡:师:除了用表格表示同学们喜欢各种小动物的数量,我们还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
(1)完成1格表示1个单位的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图)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始图格子,完成统计图。然后同桌互相检查。(师巡视)
过渡:师:都涂对了吗?课下的时候老师还统计了我校其他班同学喜欢小动物的情况。(填写统计表:老虎8人 小狗10人 小兔16人 乌龟6人)
(2)体验用1个表示2个单位的好处
师:如果让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上的情况仍然完成这个统计图,你能做到吗?应该怎么做呢? 展开讨论:(可以再多画几个格子等)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老师也有一个办法,你们看行不行:(出示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同学们看这个统计图2与统计图1有什么不同?(统计图1是1格表示1个单位,统计图2是1格表示2个单位)。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有时由于数据较大,在画统计图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格表示2个或者更大的数,比如3个、5个、10个等等。
完成统计图: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画笔,完成统计图2。
5、展示作品、探究涂格方法:
(1)作品展示:师:谁能将你涂完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吗?老师帮你贴在黑板上。
(2)探究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涂的?
(3)师小结:(我们在涂格子的时候只要直接看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所对应的每条线,涂到那条线为止就可以了,可以涂满格、也可以以打斜线或者画横线的方式涂)其他同学都涂对了吗?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一下。
6、引导分析、认识统计作用:师:下面同学们再观察一下你手中的统计图,从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小结:一张小小的统计图就能体现出这么多的信息,也正说明了统计可以使一些原本很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直观、具体;给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方便,所以经常被人们使用。
7、回顾方法、总结提升
师:现在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统计的时候,主要用了哪几步?(板书:收集数据——整理记录——填写统计表——制作统计图——分析数据)
三、练习内化,欣赏提升
1、练习内化
(1)统计喜欢水果人数:师:这些统计的要领,同学们不仅要牢牢的掌握,还要将它有效的利用于生活中,下面老师就来检验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这是二年级(1)班同学喜欢水果的情况。同学们先把统计的结果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然后再完成后面的问题。
(2)完成96页1题:同学们的爱好中有统计,喜欢吃的水果中有统计,那我们出行坐的车中还存在统计,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96页,我们来完成1题。
2、欣赏提升,师: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的统计知识,同学们看大屏幕。除了屏幕中显示的统计知识,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统计吗?(例如:班上得红旗的统计图,检查作业的记录本,学校检查卫生的评比栏。)
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了解到这么多的统计知识。
3、拓展延伸
师:课后同学们自己选一项事物进行统计,想统计什么就统计什么?
四、畅谈收获
师: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了,那在这短短的40分钟的时间里,你都有哪些收获呢?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将你收获的这些本领运用到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想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无穷的乐趣!
《统计》教学反思
我乡的教学开放周活动于11月2在我校拉开了帷幕。值得庆幸的是我在活动的第二天做了一节二年级的新授课《统计》。
初接此任务时,我为选课费了一番周折。可以说翻看整册书我对《统计》这一课题情有独钟,但说实话还是担心自己选错课而导致讲课失败,所以又和同事们商讨选哪一课,结果我选的课被同事们给否了,她们都认为这样的课不好讲。倔强的我并没有听从她们的劝告,顶着被否了的压力毅然决然的认定了这节课。课选好了,下一步的目标就是钻研本学段课标和教参,了解学情。在网上参看专家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视频及讲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落笔开始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完成了,可又总觉得没有新意,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就在这时接到了去哈市参加小学数学名师优秀课堂的观摩活动的任务,心想会上能亲眼目睹教学大师牛献礼、华应龙、还有我最崇拜的吴正宪老师的教学风采,我一定要取回“真经”。不出我所料,此去收获真是不小。不是自己理解能力强,而是大师们高超的教学艺术着实感染了我。这也为我设计的《统计》这节课,增加了些许的灵感。回来后又是一番研读课标和教参,了解学情。顿时头脑中显现了新的思路和想法,可是时间来不及了,明天马上就要上“战场”了,稿还没有形成,只是初有思路,心里不断的打鼓。这是有史以来头一次啊,如果失败了怎么办?会上会有局领导和片上的领导和老师光临指导,真的是一点把握也没有。可又一想:担心也没有用,只要知识点教到了,学生愿意学了,我也就没白费劲。
整节课的教学我本着在内容的选择上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的学习独立性,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汲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在经历的过程中重点在注意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合作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讨论研究,选择喜欢的统计方法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尽管我在努力的实现自己的这一设想,但一节课下来了留给自己很多遗憾,严重超时,后面的欣赏练习环节干脆就没有时间落实。孩子们的表现也出乎我的意料。在复习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前一天我调查了学生们喜欢老虎、小狗、小兔、乌龟的数量是:4、4、8、1,于是我设计了统计图1中最大数是8,这为新课落实一格表示2个单位做准备。(统计图2中最大数是16)结果课堂上学生们都改变了主意(4、4、9、0)情急之下我只能把涂统计图1这个环节拿掉。这大大的影响了学生在新课的环节涂统计图2,因为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为学习新课服务的。错在自己考虑不周,没想到孩子们是不会因自己的意志而进行选择的。还有在体验“正”字记录法的简便之处时,一名学生就是喜欢其他方法,当时我的想法是他没有理解“正”字法简便在哪里,于是我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结果那个同学用了“,”记录。导致纸不够用。借机我将两名没有“正”字记录法的同学的作品和一位用“正”字记录的学生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正”字记录的简便。这就导致用时过多,影响下面的进程。
虽然遗憾很多,但让我欣喜的是孩子们说:“老师别下课了,我们接着上吧!”让我知道了孩子们喜欢这种形式,喜欢亲身去体验,喜欢我们对他们的尊重。如果再让我讲一次,我一定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达到尽善尽美。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数学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数学公开教案
教材与学情分析
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在学生今后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搭配》是人教版程标准数学第三册的数学广角的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思考,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不能非常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
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在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渗透“排列”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衣服模型、学生准备练习本,笔和尺子
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大家看,今天小红要去秋游了,一早她把自己喜欢的衣服拿了出来,她想挑一套漂亮的衣服,可以搭配呢?你能帮她当当参谋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1:搭配衣服
活动要求: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摆,一人记
(按照一上装搭配一下装的原则)
思考:怎样才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齐读活动内容,理解里面的意思。
学生活动,师巡视。
【预设】:学生上台演示(用教师的教具摆一摆)
生1上台摆
师:你们看清楚了吗?他是怎么搭配的?
从上装出发
这衣服有几种不同的搭配?这呢?
师:除了从上装出发进行搭配,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上台摆
师:他又是怎么搭配的?
从下装出发
第一下装有几种不同的搭配?第二呢?第三呢?
师:他们是怎么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呢?
引导得出:有序思考
(板:有序)
活动2:记录
活动要求:用至少一种方法,清晰地记录6种搭配方法。
思考:怎样能又快又好地记录下来?
反馈各种记录方法:
【预设】(1)连线
师:你们看懂了吗?谁来介绍一下?
他是从什么开始连的,还可以怎么连?
小结:可见连线是帮助我们思考的一种方法,而且比较简洁清楚。
师:如果连图都没有,你能想办法在纸上把我们刚才讨论的结果简单而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吗?
小结:看来同学们的方法都很不错,老师这里也总结了几种记录方法。(PPT演示)
总结记录方法:用①、②表示两上衣,③、④、⑤表示三下装……
(2)字母和数字表示(或图形)
(3)文字记录法
(4)算式记录法
师:那这种类型的题能不能用算式表示呢?(PPT切换)
生:每上衣和三下装搭配,就有3种不同穿法,那么两上衣就有2个3,就是6种不同穿法。我们可以用算式表示:3×2=6(种)或3+3=6(种)
生:每下装和两上衣搭配,就有2种不同穿法,那么三下装就有3个2,就有6种不同穿法。我们也可以用算式表示:2×3=6(种)或2+2+2=6(种)
师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但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要按一定的顺序思考,这样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三、拓展延伸
(一)师:如果小红想要有更多的搭配方法,你有什么办法吗?
如果增加一衣服,猜猜现在一共有几种搭配?怎么想的?
2如果再增加一衣服呢?
3衣服数量不变,增加一下装,一共有几种搭配?怎么想的?两呢?
小结:可以通过增加上装和下装来增加搭配方法。
(二)小红穿上了美美的一套衣服,她到了目的地——动物园
出示地图
师:他们首先到了游览地图前,动物园里有……(指点)儿童乐园、百鸟园、猴山。小红说:“我们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到猴山,一共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呢?”
活动3:找路线
活动要求:同桌合作,一起找出儿童乐园经百鸟园到猴山的不同路线,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学生活动,集体校对。
四、总结感受、提题
时间过得真快,小红和同学们在游玩了儿童乐园、百鸟园、猴山后高高兴兴地结束了此次秋游。
那么,你在今天的堂里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作业设计
把自己名字重新组合成新的名字,记录下来。
2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把两人的名字重新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