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PBL教学模式
PBL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创立的教学模式[1]。最初主要用于医学教育,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教学模式。
PBL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情境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该问题的一些相关知识,从而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老师把实际生活问题作为教学材料,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
一、PBL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PBL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截然不同。
传统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把知识视为不可更改的定论,把教学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学习者只需理解和记忆书本上的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考试工具和分数奴隶”[2],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PBL教学模式则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提倡学生自主学习。PBL的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90%的时间退居幕后。PBL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倡导让学生通过自学、研究、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PBL在教学中的实施
1.教师备课――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情境问题
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出适合学生自学研究的情境问题体系,这是PBL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并且情境问题的设计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贴近临床实际,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所以PBL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情境问题,可由多学科教学人员和临床专科人员组成问题设计小组,共同预先设计一系列核心专题,建立完善的学习模块,根据学习模块和学习目标制定出PBL实施手册,提供给各讨论小组。
2.PBL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
概括起来说,PBL教学模式即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学模块中包含的核心知识或问题展开主动学习,经过“提出情境问题→建立假设→查询相关资料→讨论和修正假设→归纳总结结论”的过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每堂课开始前老师将情境问题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围绕情境问题建立假设,通过查阅教材、参考书或借助学习软件、图书馆以及互联网等学习媒体针对此问题进行自学收集资料,准备小组讨论提纲。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根据查阅的资料发言,然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再由教师提出新问题,由学生解答。若问题比较难,学生解决不了时,教师可做适当启发和引导。PBL教学课结束前几分钟内,教师做总结归纳,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三、PBL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1.情境问题的设计
PBL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围绕着问题进行,问题本身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所以PBL教学中情境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这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问题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经过长期酝酿、周密筹划、反复论证,设计出与本校学生实际相结合的PBL教学中的情境问题,这样才能达到PBL教学的目标。在设计问题时,由教研室教师组成的问题设计小组,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并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PBL情境问题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②问题贴合生活或临床实际。
2.教学资源的准备
教学资源是实施PBL教学法需要考虑的又一个关键环节。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入探讨问题的各个方面,讨论如何获得资源、如何评价资源、如何利用资源来解决问题等。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准备和设计教学资源,不仅对课程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具有积极作用,而且教学资源难易兼顾,既有基础知识,也有拓展知识,既能支持自主独立、循序渐进的学习,也能支持自主探究学习。另外,教学资源的设计形式要多样化,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虚拟现实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角色转变,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PBL教学模式中既是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也是PBL教学的组织者,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进行问题讨论;教师既是一种激活酶,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能激活学生以前所学知识,并能恰当应用,也是一种诱导剂,应能从各个层面诱导学生用已知去揭示未知;同时也是一个鼓动者,教师要通过积极思维,引起学生共鸣,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潜力[3]。
四、PBL教学模式的优势
PBL教学模式的理念与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符合人类对科学探索的思维规律,其方法对培养各学科优秀人才大有裨益。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总量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国际上把这种情况形象地称之为“知识爆炸”[4]。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学习者必须具有极强的主动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PBL教学法则适应这一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比如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参考资料和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教学理念是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使之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并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能适应“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并且学习方法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能适合各种学科,满足终身教育需求,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第二篇:PBL教学模式
PBL模式
(一)PBL简介
PBL英文全称为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模式的关键要素包括:作为导向的问题、团队合作与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
PBL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而不只是纯粹的探索和发现,同时它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等。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PBL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1、传统教学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围绕学生,针对书本知识进行教学,让问题解决为学科知识服务。存在其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教学偏理论,书本知识陈旧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学生在大多数课堂时间内只能听教师讲,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一方面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比较落后,难以跟进最前沿的科学与社会成果,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偏理论化,难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本身所接受的知识内容就是陈旧而“无用”的。
(2)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弱
在传统模式中,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问题往往作为知识导入的例子和练习知识技能的工具,在大多数情况下,所提问题只是教师为了方便引导新知识而精心加工出来的,缺乏生活基础与实际价值。教学以课堂-老师-课本为中心,课程教学仍大多采用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考试”的模式,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的融合不够,学生只是单纯为了应试而学习。不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并予以操作,动手能力被限制。
(3)积极性被抑制,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填鸭式的应试教育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的局面,在这种被动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被束缚,难以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或者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更不用说探究新的领域。在所接受的知识本身就与现实脱节的情况下,学生难以提出创新性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2、PBL模式教学的优势
传统教学法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服务于知识的获得的,PBL则与此相反,其精髓在于: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因具体问题不同而产生变异,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将藉学生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得到发展。
(1)学生思维不受限制,主动性增强
PBL 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问题与知识的发现者,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完成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去发挥,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2)团队合作能力、互动交流能力得以培养
在PBL中,团队合作是最基本的前提。团队成员通过讨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有所分工,分别就某个子问题作更多的钻研,又汇总各方面的信息,运用到问题解决中。这是成员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能够大大增加项目成功的几率。在当今社会中,因为面临的许多的问题越来越多样化,需要各类人才来共同解决,所以团队合作能力是必需的素质。
(3)学会了掌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直接从实际问题入手来组织教学,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断寻找知识与方法,让学科知识的学习隐含在问题的解决与团队合作过程中。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式,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思维、障碍,另一方面可以展示出学生的独特个性与才智、创新成果,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并分析问题,自主查阅资料,和其他同学、老师交流,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并通过自己的讲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查阅资料能力、科研能力、表达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外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第三篇:pbl教学模式-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对于这次的演讲报告,不得不说,他很精神,完全超出我的想像。没能上台的我应当是我的遗憾,以前一直想当一名老师,由于家人的阻挡,来到了这里学医。或许这将是我圆梦的一次机会,但是我想,如果上面的是我,台下应当不会有那么都得掌声,我也会相当的紧张,甚至连话也说不出。
这次给我影响最深的应当是老师认真的态度,穿着白大褂的她给那几位将要上台演讲的同学说了好多好多注意事项,认真可爱的态度不得不令人佩服。一向淡定的他站在讲台上主持人的位置竟紧张的笑了又笑,但进入状态的她却又滔滔不绝,高兴地笑了又笑。
虽然我没有上台,但我写了论文,收集了关于冠心病、高血压的相关资料,了解了关于它们发病的起因、预防、治疗以及在生活中的饮食起居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其实我的奶奶就是一位冠心病患者,时不时的还会有点高血压,经过收集资料,我了解了相关知识,打电话告诉她,她好高兴,知道有人关心的感觉就是不一般,其实我也很高兴,知道自己还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
这次PBL教学模式,是一次很大,很具有挑战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需要自己准备资料,这就考验了同学们收集资料的能力,去图书馆、上网、向老师请教等等一系列方式,从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知道了遇到问题如何来解决问题,并且从问题中找到新问题,了解更多的知识。还有就是,我觉得演讲者与同学、老师互动是很好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下面同学的积极性。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又不得不承认,这个教学模式有存在许多的麻烦,需要同学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且做ppt,熟悉资料,以便在课堂能够顺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增进自己的信心,在课堂上不至于太紧张。另外,我觉得吧,这对大多数的同学是不公平的,班级里需要选择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上台做演讲,而那些表达能力差的就无法得到锻炼,而且内心也会产生自卑心理,这应当是极其不利的。还有一点就是,课题不太丰富,四个班讲一个课题,大家在听第一个的同学演讲的时候积极性很高,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后来同学要讲同样的,差不多的话,同学的积极性明显的降低,开始有些躁动了。对于这些问题,我希望老师能够考虑,改善一下。
关于这堂课,我还是很提倡发扬得,这对同学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希望老师将这种教学模式改善、完善,希望老师继续发扬这种教学模式,如果在全校得以发扬,将会造福全校学生。
2012级护理学院本科4班
王秋彦
学号:20123350208
联系方式:***
第四篇:PBL教学模式的论文
基于PBL模式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例
摘 要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要使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立足,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以及获得高效分析、评价、综合等思维技能。而这些技能是无法直接讲授的,必须从切身的体验中去获得。PBL 是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本文应用PBL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一实验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教师呈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组建学习小组、确定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交流和汇报、评价与反思几个主要环节, 促进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基础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PBL 教学模式 应用 探究能力 教师评价PBL教学模式概述 1.1 PBL模式的产生
从苏格拉底的谈话法到杜威的问题教学、再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无不渗透 着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思想,但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一种特指的概念和教学方 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加拿大麦克考斯特大学,为了解决教职员对 传统医学教育的不满,开发了PBL这种实用的教学模式。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 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心理素质及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 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1],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自主学习的能力。
1.2 PBL在实验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课程目标,而PBL教学则可以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有效的课程载体。传统精细分工的简单岗位工作正在被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所取代[2]。人们在这些任务中面对地往往是开放性的、结构不良问题,既非课本上的典型问题,也没有现成答案。PBL教学模式在帮助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各种体现实际工作岗位特点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开放的、具有多种解决方案,能够允许学生进行整体设计和自由探索。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在能力方面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传统实验教学中总是由教师做主角,实验材料、实验设计,甚至于买验记录都是老师早就准备好的,实验结果也是老师了然于胸的。学生缺少自主性,抹煞了实验课的学生主体地位。问题是学习的基础、起点,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在情景性的问题中,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通过PBL教学法的过程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3 新课程背景下实施PBL教学法的挑战
PBL 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PBL 教学中教师作为合作伙伴和指导者,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以便于给学生提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帮助学生反思自身经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除此之外,生物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维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PBL 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并积极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互相促进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对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3]。
为了促进 PBL本土化, 更易操作, 本文根据中学生物课堂学习环境的特点进行设计,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教师呈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组建学习小组、确定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交流和汇报、评价与反思。实验教学设计 2.1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探究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突出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的良好素材。通过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探究,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师在组织教学创设的情境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尝试构建假说,利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在执行实验方案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以及探究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也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水分代谢和进行探究实验奠定基础。
由于本节内容十分接近生活,因此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引发思考,激发探究兴趣和欲望。总之,整节课的创新点就是:解决关键问题,即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问题来自生活,问题其实就在每位同学的身边,提出问题就是为了进一步进行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的关键。
2.2 学生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实验技能方面还相当欠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还不成熟。对于植物的吸水和失水,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原理不太清楚,缺乏对溶液浓度的基础知识,所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糖拌西红柿、糖拌黄瓜、腌酸菜、腌制咸菜等,这些现象是学生进入本节课学习最宝贵的生活资源。利用本校已落实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应用PBL环境设计,可以设计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目标帮助学生:(a)构建可以广泛地, 灵活地迁移到其他学术和非学术的情景的知识;(b)发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能;(c)发展自我指导学习, 终身学习的技能;(d)成为有效的合作学习者;(e)变成内在学习动机[4]。
2.3 教学目标
2.3.1 知识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能理解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并能说出在什么情况下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2.3.2 能力目标 ①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②尝试设计实验方案。③能独立完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
2.3.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能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大胆提问和假设,具有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②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习。
2.4 教学重难点
2.4.1 重点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分析与推理。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2.4.2 难点 分析植物细胞是一个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由于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以及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
2.5 课前准备
(1)实验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复习渗透作用原理及其发生条件,并做好预习,理解实 验原理,了解实验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
(2)材料器具:洋葱、黑藻;蔗糖、KNO3、清水;天平、显微镜、秒表及其他实验器材等。
2.6 实验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思考我们平时在吃比较咸的的食物时,如咸菜、瓜子、咸鱼等,口腔和唇部的粘膜会有干燥难受的感觉。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水果放置时间长了,会出现果皮皱巴巴的现象,或者观察到卖菜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就会变得硬挺等现象,引发讨论。在给同学们留下感官认识的同时,教师课前现场通过一个小实验:取出大小形状差不多的两根萝卜条,先摸一下硬度如何,再取出两个装有蔗糖溶液和等量清水的烧杯,分别把萝卜条放进去,一段时间后取出观察。
【鼓励提问】 根据以上的现象,大家能提出哪些感兴趣的话题呢?
【学生发问】 通过深入思考,小组同学讨论,提出有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问题。如“植物细胞会出现失水的情况吗?”“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什么情况下会失水,细胞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异同点是什么?”“能否通过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测定细胞溶液浓度呢?”等。【讲述】 教师组织好现场气氛,先暂停,从中说明了同学们能够认真观察现象,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接下来由小组内讨论各自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探究价值。
【确定实验目标】 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根据教材要求和现场实验条件,确定本小组要探究的问题。如“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什么情况下会失水,细胞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 引导小组成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尝试性的回答,也就是作出假设,如“当外界浓度大于细胞外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内浓度时细胞吸水”,并让学生参考教材案例,根据小组所作假设,讨论得出实验的初步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加以教师的指导进行方案的细化,最终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和记录表格。实验前检查实验试剂和用具等是否齐全,其中教师有意提供了KNO3这一实验试剂,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尊重科学事实、实事求是的良好态度和学风,最后要确定好小组分工。
【学生活动】 „„教师来回巡视,就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强调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取材的厚薄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表皮撕取太薄,容易撕破液泡,色素外溢,只能观察到细胞壁,无法进行质壁分离实验;表皮撕取太厚,细胞层数重叠,不方便观察,并且分离试剂渗入到细胞中需要较长时间,细胞发生质壁分离速度慢。只有表皮细胞撕得恰如其分,实验效果才能既好又快。因此在撕取表皮时可以多取几次,选择较好的一块进行观察。
(2)“引流法”时不要移动装片。用引流的方法,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或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三次。在引流的过程中移动了装片就会影响到对特定细胞的观察。
(3)在观察时选择低倍镜即可。观察时要善于移动装片,选择材料中只有一层细胞又带色素的部位进行观察。
(4)观察的对象。主要注意这几个方面: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位置。
小组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将所得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学生小组展示和交流】 每个小组代表分析实验数据,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将结果与预期对比,得出正确结论。其它小组可以围绕主题,对该小组进行简洁的质疑、提问或建议等。如“如果用的是0.8g/ml的蔗糖溶液,实验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使用KNO3溶液的实验方案为何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呢?”等。
【推进问题解决】 小组讨论,利用现有条件进一步制定合理实验,支持自己的假设。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如KNO3溶液的渗透特点。并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评价,给出改进的方式和意见。【课堂总结】
1、科学探究的六大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
2、当外界浓度大于细胞外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内浓度时细胞吸水。
2.7 教学反馈
PBL模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多方位的,要注重其及时性、综合性和过程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快乐和成就感,在认知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推动学习的不断深入,进而形成良性循环[5],由此,可根据所学内容作出相应的评价量化表。本节课的评价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能力提高、知识获得、合作情况、学习态度、最终的实验结果。根据各项指标的得分计算出学生的最终得分。2.8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是:问题立意,同步探究,贴近学生,激活思维。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校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探究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质疑、自主合作、归纳等过程,达到了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升华。一个好的PBL的课堂学习模式必须是可行的,对于本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而言,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缺乏一定知识背景和学习技能的学习者,不能承担主要的学习责任,并不适宜采用基于问题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预习,才能在课上做到小组间有意义讨论,因为没有知识准备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空谈。在实施过程当中,教师在做好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置问题情境和是否考虑推进问题解决和拓展,并且必须时刻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的氛围,使得学生在整个适应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学习信心得到质的飞跃,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在高中实验过程中形成大胆质疑与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崔炳权,李春梅,何震宇等,P B L 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应用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教育,2007,(1)7-8。
[2] 徐玉红,陈志伟,基于PBL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以《果酒及果醋的制作为例》。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310036。
[3] 金海尔,赵冬雪。“探究植物的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一节教学设计。齐齐哈尔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
[4] Hmelo-Silve.r2004.C.E.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6):235—266。
[5] 杨利英 2005,PBL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师范大学,10094。
第五篇:PBL模式教学技术应用论文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传统模式下学习信息技术,不符合其学科特点,难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难于体现信息技术的价值。本文拟探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基于问题,信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将全面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育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公民。为此,我国已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将信息技术课作为中小学一门必修课,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推进素质教育。如何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效率,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是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拟讨论一下pBL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简介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被翻译成“问题式学习”,“问题本位学习”),最早起源于医学教育,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教学模式。
pBL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念,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相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authentic)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real-world)问题,pBL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成为有效的合作者。
二、pBL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课的开展及其主要特点
2003年4月发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工具课程。有如下两个主要特点:
(1)实践性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形成离不开上机实践操作,所学习的知识不应用于实践,学了也没有任何的价值。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不能仅将计算机作为一般机械仪器,而应把计算机作为用来学习、动手操作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通过上机实践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工具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性学科。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已不是以前的“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的教学内容,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它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即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即在一定的层面上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更好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优势
1、pBL模式有助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课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信息素养是“从各种资源检索、评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的能力,知道如何学习的能力(Doyle)”,即具有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问题解决的能力。pBL的目标重在促使学习者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与有效的合作者;pBL不仅仅以获得知识为目的,其核心内容是真实问题的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利用所能获取到的各种信息资源,学习者在小组中协作探寻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学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实施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将两者有机结合,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pBL模式更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工具性、实践性的基础课程。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如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体验,很容易造成“学而不会用”或“学而不能用”的不正常现象。pBL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过程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将问题的解决作为学习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或者所学习的信息技术去获取信息,在“学中用”或在“用中学”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真正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体现信息技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价值。
3、pBL模式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学科课程信息化。学科课程信息化是指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方面,让学科课程内容信息化,课程实施过程信息化,评价信息化。无论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其它学科中,还是将信息技术单独作为一门课程,都离不开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通过pBL模式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增强师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顺利实现。
4、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能力
信息时代,学生必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基于问题学习模式中,学生需要自我激励、设置学习目标、自定学习计划、做独立的研究、进行自我引导的学习,应用新建构的知识解决复杂而实际的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监控和反思。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很快成为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5、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基于问题的学习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在pBL模式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取知识。由于问题具有真实性和复杂性,教师常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工作。每组学生从问题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看待、分析同一个问题,共同处理学习问题的复杂性;在小组中,各成员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一起互相学习,一同努力解决问题。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学习者最终将成为一个愿意合作也善于合作的人。
6、pBL模式更有助于发展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
高层次思维包括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自我反思等思维活动。传统的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往往忽略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念和理论,其主线活动是解决问题,主张将初级知识(基础性知识)的学习融入高级知识(即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是有关于知识应用的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反过来又应用所获取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正是在高级知识的学习、复杂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三、基于问题的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pBL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与教学理念。强调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和伙伴的帮助下,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分析要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技能,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积极同化新的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完成意义的建构,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学习目标、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并用少量的信息表述问题,以便于让学生知道将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要尽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便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组织者、资源提供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在呈现问题时,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完成任务可能需要的资源。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单单依靠学生所占有的资源难以实现问题的解决,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网上可供查找的数据库、书籍和其它实物文件,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在网上漫无目的地瞎闯。
2、组织小组,分组学习
由于问题的复杂、真实性,通常需要学习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所以pBL的第二步是把学习者组织成一个个小组。分组时,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在同一个小组内,学生的认知、性格特点不尽相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来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要明确每组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的责任和任务;同时,小组内各成员需要明确分工、明确责任,以保证所有的学习者都有自主探索的机会,并能积极投入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根据问题的复杂状况,各组可共同努力完成某一任务,或各小组独立完成某一任务后,与其他小组共享信息。
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pBL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学习目标,了解为实现目标所必需掌握的知识。学习目标确定后,小组成员将分头查找资料,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学习者的责任与学习进度,并提供适时适量的指导。pBL模式中,学生拥有学习自主性,能真正体会主人翁的感觉,易于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事情,而不再是教师强加给自己的“任务”。学生能认识到获取知识得靠自己的努力,并对学习产生了相应的责任感,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发挥其独创性,主动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同时,由于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对同一事物,某些学习者会有正确的认识,有些可能就有认识上的偏差,或者有些人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那么小组各成员间的合作、沟通、与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学习者通过与伙伴的讨论、交流易于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同时,小组成员间通过沟通、汇报、讨论、共享学习结果,来讨论如何有效地利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如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所获取的信息、所达成的共识不足以解决这一问题,小组成员就需要进一步的分头查找资料,小组交流并讨论问题解答,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基于问题的学习主要强调问题的解决以及对潜在知识的掌握,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即将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班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评价的主体性;传统的评价常采用总结性、终结性模式,而基于问题的学习,更强调问题解决的过程,要采用发展性的动态评价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在学习中,教师对于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小组各成员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反思、评价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反思,学生能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提炼出概括性的知识;通过评价,学生将真正建构起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四、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很容易看出,将pBL模式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无疑会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实现其教学目标,更易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然而在应用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问题的设计
问题是pBL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pBL模式,要精心的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相关性
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pBL中,不是为了设计问题而设计问题,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所要学习的相关内容,以便能更好的完成课程目标。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需要获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出发来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2)问题的真实性
在pBL中,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只有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与时代气息和社会的需求相联系,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3)“劣构型”问题(ill-structured)
在pBL教学模式中,所解决的问题是高级知识领域的问题,是没有固定、唯一答案的。问题应具有足够的复杂性,要能应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而每部分又是很重要的。
(4)问题的呈现
在问题呈现时,要将问题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问题解决的主体,而不是问题解决的旁观者,从而调动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基于问题学习中,教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拨和帮衬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知识并不再是由教师直接的传授给学生,而是在复杂的、实际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促进者即教师适时适当的质疑,由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的。
在pBL模式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作用。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会精心的引导学生进行各个环节的学习,监视各小组的活动,以确保每个学习成员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以保证问题的解决。
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习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是不一样的。在学习的初期,教师需要更多地发挥支持作用,而随着活动的进行,学生对于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变得较有经验,并对所学习的问题能够负担起更多的责任后,就可以逐渐地隐退,更多地让学生独立探索。
3、学习的评价
学习评价是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在pBL中,学习过程比较自由、灵活,学习评价的出发点应当是促进学习者个人和小组的进步,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非单纯判断学习者成绩的高低。在pBL模式中,学生除了需要来自教师的评价外,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这样评价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定,而应当把学习评价看作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pBL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为目的,强调自主探究、批判性思考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将其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符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有利于实现其教学目标,能真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附]pBL教学案例
本次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Frontpage的相关知识其操作技能。Frontpage是OFFICE软件包中的网页制作工具,其基本的特点是所见即所得,同时其菜单、操作技巧与Word2000有相似之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Word2000的操作及网上获取信息的方法,同时对网页有了初步的印象。本节课试图采用pBL教学模式,给学生提出真实、劣构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将Word2000的相关知识迁移至新学习的内容,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解决问题,同时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浏览校园网站中教师个人网页、班级网站、高年级学生个人网页等,指出网站要有同学们亲手制作的网页,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校园网站,同时向学生提供如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大量的网页制作素材,引导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开阔学生思路,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及制作个人主页的兴趣。这样一个真实的问题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将问题的解决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事情。
同时,教师对任务提出具体的要求,这里的要求并不限制主题的设计,而是通过所提出的要求,引导学生将Word2000的相关知识有效迁移至新知识的学习。如要求对网页中文字的字体、颜色、字号、对齐方式的基本设置;图片大小、位置基本设置;表格的应用等。对与Word2000中不常用或Frontpage中特有的元素如超级链接的使用、水平线、滚动字幕等,向学生做简单的演示,引导学生轻松愉快、主动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2、组织小组,分组学习
教师将学生异质分组后,各组可自定义主题设计网页,同时,小组各成员也将依据自己的情况被分配到不同的任务,如资源的搜集、整理、编辑、文字录入、整体设计等,教师要了解每组的主题及每位成员在小组中的任务,并对小组的活动加以指导,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更有效的实现问题的解决。
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接下来就是学生开始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带着制作网页这个任务,并由此而产生对网页中的文字、图片等元素属性设置的相关知识的需求,由内在的需求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相应的知识,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以指导者的身份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指导;允许并鼓励学习者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对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给予广播式指导解决。对于理解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强的同学指导他们进一步学习扩展内容,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积极创新精神。如对某些学的快的学生给予引导如何用表格套表格的再定位方法准确地定位文字、图片。
最后,各小组将所获取的信息加工处理后,用Frontpage网页的形式有效地表述出来,并与其它小组共享学习成果。
4、总结评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照所制定的评价量规,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内部对作品及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改善其不足;再在小组间展示作品,并互相评价,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共享学习成果;最后,教师再对学习中的不足及学习内容加以归纳补充;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马红亮、杨冬 网络环境下pBL的模式研究
刘德儒 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 教学系统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0
刘成章 信息技术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
薛维明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1
1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电化教育研究 1997.3.4
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7
张建伟、孙燕青 能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内在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