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有多厚 天有多高》教学设计
《地有多厚 天有多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懂得强烈的求知欲是揭开天地间无穷奥秘的金钥匙。2.借助包括顿音记号在内的多种音乐表现手段,表达歌曲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演唱歌曲,并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2.理解顿音记号的作用。教材分析
歌曲《地有多厚 天有多高》是一首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歌曲。自从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播出后,立即传遍了全国。此曲为该动画片的主题曲,用降E大调写成。歌曲前四个小节为歌曲副歌,第一小节从调式属音到主音的四度大跳,加之附点、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旋律明朗、富有强烈的召唤性。开门见山,道出了该曲乃至整个动画片的主题思想:地有多厚、天有多高,孩子们求知的愿望就有多大。同时,也告诉孩子们天地之间有未知的科学奥秘等待着他们去学习、探索和发现。主歌为二乐段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平行关系的双乐句构成。除最后一个乐句的结尾处,为增强收束感而略有扩张以外,基本为四小节一个乐句。每段两乐句之间均采用合头换尾式的变化重复手法。第一乐段旋律在平稳中夹杂附点八分节奏,表达了歌词中那充满童真、幻想、好奇的特点,令人仿佛看到了孩子们一张张渴求知识、探索宇宙间无限奥秘的可爱笑脸。第二乐段由弱起八分节奏引出乐句开始出现六度大跳,富有动感的切分节奏与附点八分节奏,很自然的将全曲的旋律推向了高潮。似师长的赞许,又似孩子们对自己善于动脑、勇于提问的肯定。整首歌曲听后使人兴奋,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少儿歌曲作品。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图片。学生根据老师要求回答问题。
2.师:今天我们一起学唱动画片主题歌《地有多厚 天有多高》。
二、歌曲学习
(一)感受歌曲情绪。(《地有多厚 天有多高》动画)1.教师播放歌曲录音。2.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
(二)分析歌曲。
1.聆听歌曲《地有多厚 天有多高》音频,学生听一听歌曲演唱形式有何特点。(分师、生)
2.老师演唱歌曲,学生听辨第三、五乐句的节奏有何特点?第三、五乐句的旋律有何特点?(相似)学生回答:
三、五句节奏相同;旋律相似。
3.学生听辨第四、六乐句的节奏有何特点?第四、六乐句的旋律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
四、六句节奏相同;旋律相似。4.教师出示歌曲旋律谱,学生跟唱前几句旋律。(《地有多厚 天有多高》歌曲学习)5.老师演唱7—10乐句,学生听辨回答。
学生回答:第七、九乐句完全一样;第八、十乐句旋律也相似。6.教师弹琴学生跟琴哼唱完整旋律。7.完整地学唱歌词。
师:歌曲中大量使用了重复的旋律和节奏型,音乐语言简单而质朴,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孩子们的真心流露,然后让我们随音乐一起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师对个别难点进行辅导。)
(三)演唱歌曲。
1.随《地有多厚 天有多高》伴奏,学生和老师配合演唱歌曲。老师纠正学生在演唱中出现的错误。
2.学生之间进行配合演唱歌曲,以多种形式来演唱歌曲,使歌曲变得更加活泼。学生分组进行《地有多厚 天有多高》表演唱。
(四)认识顿音记号。
1.老师讲解歌曲中出现的顿音记号。(表现坚定的情绪。)
2.准确演唱弱起八分节奏。首先要求学生在听赏歌曲时,边听边划拍,判断弱起小节的准确位置。其次,边听音乐边看谱划拍。最后,看谱划拍演唱歌曲。教师指导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演唱歌曲。3.学生再次随歌曲《地有多厚 天有多高》伴奏完整进行演唱。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主题曲,同学们表演得很好,让我们带着好奇心不断地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吧!
第二篇:大树有多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教学重点:理解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教学难点:实际测量时的具体指导。教学准备:皮尺、竹竿。教学过程:
一、在量量比比中发现规律
1、在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明确怎样把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怎样量影长。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算出杆长与影长的比值,填写表格。
3、小组讨论:比较每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指出:竹竿有长有短,影长也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杆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在议议做做中应用规律1、3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小组讨论:根据前面的测量和求得的比值,推想影长应是多少?3米竹竿约是前面竹竿长度的几倍或几分之几,3米竹竿的影长就是前面竹竿影长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根据杆长 :影长=确定的比值列算式计算。
2、想办法测量大树的高。小组讨论。汇报交流。(1)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杆长与影长的比值。(2)测出同一时间内树的影长,求它的实际高度。
3、用上面的方法,实际测量校园内一棵大树的高。把测量得到的竹竿长、影长和大树影长填在表格里,整理数据,说说你的方法。
4、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测一测、算一算楼房和旗杆的高吗?课后试一试。
三、活动总结
1、互相评价一下刚才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情况。
2、发现的规律是什么?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得的杆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
3、要注意什么问题?必须同一时间测量影长。板书设计:大树有多高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杆长 :影长=确定的比值课后小结: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让学生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与生活,更应用与生活的这一思想。
第三篇:气温有多高教学设计
《气温有多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认识现象和展开观测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天气,初步掌握观测天气的方法,加深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气温有多高》是本单元中对学生进行指导测量活动的实践课。全课由“如何使用寒暑表以及怎样读写温度、测量和记录气温的实践活动,分析气温变化和思考相关问题”这四个紧密衔接的步骤构成。一方面教会学生如何测量气温,同时也使学生懂得白天的气温差异。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1、介绍怎样使用寒暑表测量气温;
2、指导学生开展测量气温的实践;
3、发现白天气温的变化规律;
4、引导学生懂得测量标准化及其意义。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认识温度计,能正确读、写温度。
2、能让学生正确运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3、培养学生有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有标准化的科学测量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读、写温度。
2、能够正确运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四、知识点:
1、懂得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2、知道温度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3、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4、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高。
5、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温度计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从夸奖校园美景延伸到冬日严寒和夏日炎炎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在这两种环境下的感受是热还是冷。
2、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想不想知道气温是多少?(板书课题,展示课件)
(二)、展示目标(采用逐节展示的方法展示)。
(三)、导学达标
1、我们要想知道气温是多少,首先得先认识一样东西。(出示温度计,并用课件出示第一个目标)
(1)、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由哪几部分构成。(2)、指导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在课件上展示。(3)、这测量气温的温度计还有一个名字,叫寒暑表。
2、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温度计,它是用来测量温度的,如果测出来了,我们要如何去读出来和写出来呢?(出示第二个目标)(1)、观察温度计内的液面在哪个位置,指导学生观察0刻度在哪儿。现在的液面是在0刻度的上面还是下面?如果是0刻度的上面,就从0刻度开始往上数刻度,液面停止在哪里,我们就读出这时的温度。但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视线要和温度计内液面的底部相平才能读出来准确的数据,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oC)。(指导学生数刻度后读出所表示的温度,并写出来)
(2)、刚才我们读写的是高于0oC的,那如果是低于0oC的我们又将如何去读和写呢?(课件出示图示,指导学生观察现在的液面在哪儿)。刚才说过读温度时都要从0刻度开始数起,0oC以下的也要从0刻度开始数起,只是0oC以上的要往上数,0oC以下的要往下数。(指导学生数刻度)
3、我们已经学会了读写温度,你能用温度计测量出今天教室内的气温 吗?(分组实验)
(1)、在做实验前先给学生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2)、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爱护好实验器材。(3)、各小组读出和写出现在教室内的气温是多少。(4)、小组汇报
3、我们现在能测量气温了,在一天中,气温都是一样的吗?举例引导学生思考。
(1)出示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气温变化统计图。(2)指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有什么发现。
(3)小结:在一天中,在不同时刻,气温是不断变化的。早晚偏低,午后偏高。
4、我们现在能测量室内的气温了,那你能测量室外的气温吗?我们在室外测量气温还要用到一种器材,那就是百叶箱。百叶箱总是放在室外离地面空旷草坪上,而且全世界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师举例讲解并小结:测量标准化得到的数据才有可比较的价值。)
5、我们的室外,有的地方是有阳光的,有的地方是背阴的,这些地方的气温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呢?你想去验证验证一下吗?这就是同学们课后要完成的作业。请把你所测量到的结果填写在课本76页的活动记录表里。
6、总结
今天是我们学到了些什么知识呢?(先由指名学生回答,师再根据板书进行总结)
七、板书设计
气温有多高
认识——温度计 读 :xx摄氏度
写:xx℃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八、教学反思
《气温有多高》是小学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认识天气中第二章节内容。在备课过程中,我首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表,掌握温度的正确读、写法。2能够使用温度表准确测量气温。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归纳出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表,让他们在感官上先一步认识温度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快让孩子们进入到学习使用温度计的环节中,调动了他们学习使用温度计的热情。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学生观察进一步认识温度表的构成,温度的温标以及正确的温度认读方法。
教学温度表的读写方法,是本课的重点。我特意地放慢了讲解的速度,边讲解边板书学生边练写,目的是区分好温度的读法和写法。并结合实时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为后面的测量、记录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的测量过程,活动以小组形式展开,通过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温也会有差异,培养学生敢于就数据中的情况与他人交流意见,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分析一天内气温变化的规律这部分的教学受到了时间的制约,不能在一节课内的时间完成,所以我运用了教材中的已有资源。出示书中的“一天内气温变化的曲线图”,引导学生分析6:00-18:00之间的气温变化情况,结合同学们测量结果得出结论。发现白天早晚气温较低、午后气温较高的规律,明白一天中气温最高时间在午后2点左右,不是在中午12点。这个环节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的重要性,学会观看曲线图,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地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通用)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1一、问题引入
1、师: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2、检查各组准备情况,用具是否齐全,并作适当调整。
3、讨论:要使室外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二、实践活动
1、量一量,寻找规律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动手操作:在太阳底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注意:在测量竹竿的影长时,各小组必须同时进行操作。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同时测量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其影长是相同的。
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学生动手实践,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记录在表里,并计算比值。(测量时都取整厘米数,竹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师:比较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交流,从而发现规律: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上面的测量和计算结果的结果,推想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学生进行交流。
根据高度与影长的比确定这里的影长大约是3米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算出结果。
4、能根据上面的发现,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应该准备哪些测量工具?在小组里交流。
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量出它的高度和影长,在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在表格里填写测量的数据。
师:你能算出大树的高度吗?学生进行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先算出竹竿与影长的比值,在仿照上面提到的方法求出大树的高度。
师:在测量时为什么我要强调同时测量?
从中体会到数学方法的严谨性与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实际运用
1、校园里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还能测量出楼房、旗杆等的高度吗?
与学生一起测量旗杆。回到教室进行推算。
2、师:想一想,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数的影长。这样计算出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四、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课,这节课上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收获?请你将你的感受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课前思考:
《大树有多高》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会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时可分两大环节:第一环节量量比比,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教学前教师要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如找好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准备好卷尺或米尺;学生测量时教师要巡视学生测量是否准确,操作有无错误等,尽量使测量出的数据准确些。第二环节议议做做,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的问题,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讨论采用怎样的办法来测量,然后分组测量,最后进行交流。当学生们都能采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出大树高度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继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仿照这一方法来测量出教学楼、旗杆等的高度。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序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挑战,课前教师一定要考虑周全,做好小组活动的各种准备工作,以提高活动课的教学有效性。
既然是一节活动课,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
“量量比比”—— 发现规律
通过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使学生懂得什么叫影长、如何测量影长并体会和发现在同一时间、同样长的竹竿的影长相等。在此基础上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及影长,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议议做做”—— 应用规律
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通过交流,整理出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并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当然,如果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是不会得到准确结果。因此必须突出“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1.播放动画片《聪明的阿凡提——卖树荫》片段
(故事简介:一个炎热的下午,长工们正和阿凡提在巴依大老爷家门外的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时,巴依大老爷出现了,非常蛮横地要大家出100个钱买下树荫。聪明的阿凡提一下就看穿了巴依贪婪的用心,决定将计就计,教训他一下。于是大伙凑够了100个钱给了巴依,巴依心满意足地走了。到了晚上,圆圆的月亮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照在大树上,大树长长的影子正好落在巴依大老爷的院子里和屋顶上。长工们在阿凡提的带领下,涌进巴依的家里,有的还爬上了房顶。巴依吓坏了,急忙赶大伙出去。这时,阿凡提说:“树荫是我们花钱买下来的。树荫移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你要想让我们出去,就得给钱。”巴依大老爷只好认输求饶,不仅退还了100个钱,还答应再也不阻挠大伙在树荫下乘凉了。)
师:故事看完了,你们觉得阿凡提怎么样?
生:聪明机智,敢于同巴依大老爷作斗争,为穷人谋幸福
师:可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巴依大老爷不甘心就此认输,一直在寻找着报复的机会。过了几天,阿凡提有急事出了门,巴依便带着几个打手来到了树下,把乘凉的长工们撵到一边,然后命令打手们把大树砍倒。附近只有这么一棵大树,枝叶茂密,正是长工们避暑的唯一去处。长工们纷纷恳求巴依大老爷不要砍树,这下正中了他的诡计。只见巴依眼珠一转,奸笑了两声说:“不砍树也行。只要你们哪个人能说出这棵大树有多高,条件是不准爬上树去量。不然的话,你们还是凑足100个钱再来这儿乘凉吧!”长工们一下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很着急,大家多么希望此时阿凡提能出现在这儿呀!
[评:用《聪明的阿凡提——卖树荫》故事引出课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趣味性。笔者认为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变死学为活学。]
师: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开动脑筋,给大伙出个点子,帮助长工们粉碎巴依大老爷的诡计呢?
1、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①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发言。
生:可以趁巴依大老爷不注意时偷偷爬上树,放下一根和大树一样高的绳子,量量绳子有多长,大树就有多高;
生:可以把几根竹竿绑成一根长竹竿,竖在大树旁,如果和大树一般高,只要量一量竹竿长度就行了;
生:利用影子。在太阳照射时,当我们的影子与我们的身高相同,说明大树的`影子也与大树的高度相同,马上测量大树的影子。
生:赶快派人去找阿凡提
生:利用媒介物。先拍一张大树和一样东西的照片,看看大树的高度相当于这样东西的几倍,然后量出这样东西的高度,大树的高度就是它的几倍。
生:在氢气球下扎一根很长的塑料绳,把氢气球放上天,当它与大树同样高度时,量出塑料绳的长度。
……
[评:这一环节中虽然有的同学出的点子并不符合巴依老爷的要求,有的点子操作起来比较麻烦,结果也不甚精确,但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积极大胆地动脑、动口、动手的欲望,不但维持了学生对这个活动的兴趣,更是较好地渗透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仔细观察,找寻规律。
①刚才老师听到有一个同学提到了利用影子。是啊,整个事件其实就是因树荫(也就是树的影子)而起,我们看看,能不能想个办法,还从它的影子入手,算出大树的高度呢?
②(课件出示)一幅画面:父子俩迎着夕阳,走在人行道上,身后投下一长一短两条影子。
师: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
生:父亲个子高,影子就长;儿子个子矮,影子就短
③课前老师也让同学们测量了长木棒、短木棒和自己身高的影子长度,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在了这张表格(P78表格)上。请你讲一下自己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各组汇报本组的测量数据,可能各不相同。)
师:为什么同样长的木棒大家量得的影长却不同呢?
说明:因为各组测量的时间(比如说有的同学是上午量的,有的则是下午或中午量的)、地点可能不同,所以同样高度的直立木棒的影长也在发生变化。
④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测得的三组数据,哪个同学能说一说影子长度与实际高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⑤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得到:在同一时间,物体实际高度越高,它的影子就越长。并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评:在学生己有学习和生活经验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和学习数学,真正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的思想。]
3.利用规律,巧解难题。
①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影长与物体高度之间的关系,怎样利用这个关系帮助长工们解决难题呢?
②学生讨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逐步演示下面过程:
在大树旁垂直竖一根1米长的竹竿,同时量得竹竿的影长为0.5米,大树的影长为2.8米。根据以上数据,请学生分组算出大树的高度是多少米。看看哪组同学用的方法最多?
③各组同学汇报本组的解题方法与思路。
方法一:因为竹竿长度是其影长的2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其影长的2倍。
列式为:2.8×(1÷0.5)
方法二:因为竹竿影长是其高度的1/2,所以大树影长也是其高度的1/2。
列式为:2.8÷(0.5÷l)
方法三:因为大树影长是竹竿影长的5.6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竹竿高度的5.6倍。
列式为:1×(2.8÷0.5)
方法四:因为竹竿影长是大树影长的5/28,所以竹竿高度也是大树高度的5/28。
列式为:l÷(0.5÷2.8)
方法五:……
[评: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师:同学们真的动了脑筋,连阿凡提都表扬我们了,看:
(课件出示)阿凡提冲着大家一竖大拇指说:六(x)班的同学,亚克西!。
师:看到巴依耷拉着脑袋,灰溜溜地走了,同学们高兴们?
是啊,我们用智慧帮助长工们再一次粉碎了巴依的阴谋,的确值得的高兴。
2.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掌握的方法,到操场上任选一个目标物,如旗杆、篮球架等,测量出它的影长,算出它的实际高度来。
准备工作:
①小组为单位,开始分工
②在实际测算过程中思考:有没有更巧妙的测量方法?
3.实地测量、记录、计算
4.情况反馈活动总结
各小组汇报测量及计算结果允许有小小的误差,若出入较大,帮助查找错误原因并现场纠正。
[评:新课标指出,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本节课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融为一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和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识的?你学得开心吗?
回家后,选择你喜欢的、个头巨大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高度。
[评:课堂总结不但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有奠基意义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教学难点:实际测量时的具体指导。
教学准备:皮尺、竹竿。
教学过程:
1、在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明确怎样把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怎样量影长。
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算出杆长与影长的比值,填写表格。
3、小组讨论:比较每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竹竿有长有短,影长也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杆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小组讨论:根据前面的测量和求得的比值,推想影长应是多少?
3米竹竿约是前面竹竿长度的几倍或几分之几,3米竹竿的影长就是前面竹竿影长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根据杆长 :影长=确定的比值列算式计算。
2、想办法测量大树的高。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1)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杆长与影长的比值。
(2)测出同一时间内树的影长,求它的实际高度。
3、用上面的方法,实际测量校园内一棵大树的高。把测量得到的竹竿长、影长和大树影长填在表格里,整理数据,说说你的方法。
4、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测一测、算一算楼房和旗杆的高吗?课后试一试。
1、互相评价一下刚才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情况。
2、发现的规律是什么?
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得的杆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
3、要注意什么问题?
必须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板书设计:
大树有多高
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杆长 :影长=确定的比值
课后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让学生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与生活,更应用与生活的这一思想。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4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的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生长点:
1. 重点:测量大树有多高的方法(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2. 难点: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并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生长点:在学生已经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会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开展本课时的实践活动。
三、教材地位分析: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复习巩固比的基本性质及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五、教学准备:
小组内要准备卷尺一把、一根米尺及2根竹竿(一根2米,另一根尺寸不限)。
六、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校园的操场上有许多大树,你知道它们有多高吗?能有办法测量出它们的高度吗?
2.导入课题,问:要想本节数学课上得有效率,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二)实践活动
1.量量比比,寻找规律。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各组将米尺直立在地面上,观察一下竹竿影长的走向后,再同时测量并汇报会出米尺的影长。
谈话:比一比各组测量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影长相等)
再让各组同时量出2米竹竿的影长。谈话:比一比,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影长还是相等的)
引导讨论:通过两次测量,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相同高度的竹竿,同时测得的影长也相同)
根据量出的数值,求出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小组内交流比值,问: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是相等的)
指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2)量不同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引思:这根竹竿的长度与影长的比值会是多少?根据你准备的竹竿的长度与这一比值,你估计一下竹竿的影长能是多少?
再让学生测量影长。
2.议议做做。
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交流测算方案,师生共同评价测算方法的可行性。
讨论: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来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出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在测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进一步强调:测大树的影长与竹竿的影长一定要在同一时间。
学生分组测量所需数据,计算出大树的高度,交流测算的过程和结果。
3.实际运用。
讲述:校园中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比如旗杆、楼房等,你能测算出它们的高度吗?
学生小组确定测量对象,分式协作测量出所需的数据。
学生回教室算出测量物体的实际高度,全班交流。
七、总结全课:
今天的活动课上,你有什么发现?活动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以后再上这样的实践活动课时,要注意些什么?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能学以致用,解决大树、旗杆、高楼等物体有多高的问题。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教学难点: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之类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前测量数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1、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段小视频。
2、师:同学们,物体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3、师:所形成的影子的长短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班班通出示图片,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4、师:那么物体的影子长度和物体的高度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板书课题)
1、探究两根长度相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通过同学的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相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
(生分析数据,汇报)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相同长度的竿,影长是相同的。
2、探究两根长度不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通过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不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生分析数据,汇报)
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不同长度的竿,影长是不相同的。
3、探究竿长度与影长之间的关系。
(出示表格)1号2号3号4号竿长/cm
影长/cm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要求: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比较: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思考,交流,汇报)结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长度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同的。
4、验证结论师:刚才发现的结论正确么?如果是正确的,老师课前还准备了5号竿,同学们运用所发现的结论,计算一下5号竿的竿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计算)
1、在上海中心大厦测得其影长为158米,同时测得一根竹竿的长为180厘米,影长为45cm,那么长海中心大厦的高为多少米?
2、早晨在校园里测得一棵梧桐树的影长为37。5米,同时测得一根竹竿长2米,其影长为3米,这棵梧桐树高()米?
3、在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棵大树和一根旗杆,若此时大树的影长6m,旗杆高4m,影长5m,求大树的高度?
四、你知道么?约公元前600年,泰勒斯从遥远的希腊来到了埃及。在此之前,他已经到过很多东方国家,学习了各国的数学和天文知识。到埃及后,他学会了土地丈量的方法和规则。他学到的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他解决这个千古难题吗?他苦苦思索着。有一天,当他看到金字塔在阳光下的影子时,他突然想到办法了。泰勒斯仔细地观察着影子的变化,找出金字塔地面正方形的一边的中点(这个点到边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并作了标记。然后他笔直地站立在沙地上,并请人不断测量他的影子的长度。当影子的长度和他的身高相等时,他立即跑过去测量金字塔影子的顶点到做标记的中点的距离。他稍做计算,就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
第五篇:气温有多高教学设计
2、气温有多高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知识与技能
1、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2、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3、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4、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5、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2、有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教学重点:
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教学难点:
1、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2、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一.激趣引入
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指名汇报)
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利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里面装的什么液体?怎样读?为什么叫摄氏度?)(指名说。)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任意指一个刻度相互说一说。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 二.探索和调查
1.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
(1)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住两边。(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读出刻度。
提问:为什么要平视?仰视结果会怎样?俯看结果会怎样?(仰视结果偏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可借助图示演示。2.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
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如:在时间相同时测量,在人少、通风处测量,等液面完全静止在读数„„)3.教师布置测量要求(1)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同座位两个人,一个同学测量,一个同学记录。(2)测量完填写教科书第83页的“活动记录”第一题。4.开始测量,1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
(如: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 6.教科书第41页的“交流”,全班集体讨论。(这一部分要提前一天让每组进行测量,可以是每节课后进行测量)从图中看一天内气温变化发现了什么?(如:中午13:00~14:00气温最高,早上6:00和傍晚18:00气温基本相同,„„)三.回顾和解释
坚持测量一周的气温,并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