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数学小论文……教学楼有多高
教学楼有多高
靖江市马桥镇侯河小学 尤诚
上课了,老师走进教室对我们说:今天阳光灿烂,我们到外面去上一课,量量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我一听,好奇地想:教学楼这么高,怎么量呢?
老师把我们分成四组,并给我们安排好活动方案:
1、工具:卷尺4根3米长的竹竿,4根长短不同的竹竿;
2、在阳光下,把竹竿直立在地上,量出竹竿的长,再立刻量出教学楼的影长,并做好记录;
3、回到教室,用计算器算出竹竿和竹竿影长的比值;
4、找出规律,想办法算出教学楼的高度。
有了活动方案,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量出影长。回到教室后,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和影长的比值是一定的。我们根据这个规律用教学楼的影长乘比值就得到了教学楼的高度。哈!教学楼的高度原来是这样量出来的。
老师告诉我们,这个方法是被称为“最早的数学家”古希腊的泰勒斯想出来的,他在当时测量出著名的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后来古希腊人利用和这个相近的方法,还测量出了地球的半径,并且和现在的数值相差不大,这在当时可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成就呦。
第二篇:小学生数学小论文
运用数学感悟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
(盱眙县铁佛中心小学六(5)班 曹文成)
数学,是一门非常讲究思考的课程,逻辑性很强,所以,稍不注意就会让人产生错觉。例如我们在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式时,老师就给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吗?”因为决定圆的面积大小的是半径,所以很多同学只凭感觉,冒失的回答:“等于”。这道题就巧妙地运用了圆的面积公式,让人产生了错觉。其实,我们稍作思考就会发现,一个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并不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因为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和是S=∏r²=9²∏+6²∏=117∏,而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是S=∏r²=15²∏=225∏,所以,“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是不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的”。
这让我想起数学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学习数学,要和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思考。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会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认为“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否能很好的运用。
第三篇:小学生数学小论文
用还原法快速解题
盱眙县铁佛中心小学 三(4)丁婷
还原法是解数学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运用此法,可快速解答有关问题。今天我看课外数学书时遇到一道数学难题,费了好大的劲才解出来。题目是:甲乙两棵树上共有30只小鸟,乙树上先飞走4只,这时甲树飞向乙树3只,两棵树上的小鸟刚好相等。两棵树上原来各有几只小鸟?
我一看完题目,就知道这是还原问题,于是用还原问题的方法解。可验算时却发现错了。我便更加认真地重新做起来。我想,乙树飞走4只 总数就少了4只即30-4=26只,那一半是13只,还原乙树是13-3+4=14只;甲树就是16只。算式为:(30—4)÷2=13(只);13—3+4=14(只);30—14=16(只)。答案为:甲树16只,乙树14只。
通过解这道题,我学会了运用还原法解答问题,同时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题,都要细心,否则,即使掌握了解题方法,结果还会出错的。
第四篇:小学生数学小论文
生活中的数学
淮阳县王店中心小学六年级赵雅文
辅导教师:彭迎春联系电话:***
记得没上学之前,妈妈教我数数的时候,总是说数学是门非常有用的课程。上学之后我体会到数学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数学不但可以在书本中学习,而且也可以在生活中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有许多包含着深深的数学知识,如果数学不好的商人,那么我相信他一定不会赚很多的钱。而且数学里蕴藏着无穷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带给我们许多意外的收获。
我就给大家讲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吧!有一天,爸爸带我和弟弟逛商场,小弟和我比赛爬楼梯,我们一口气爬到四楼。爸爸给我们俩出一个问题:一层楼22个台阶,爬到四楼你们一共爬了多个台阶?我和弟弟抢答到:“88个台阶”。爸爸说:“对吗”?我思考了一下:“不对,应是66个台阶。因为四层楼只有三层台阶,所以共有66个台阶。”爸爸笑着说:“对啦,遇到数学问题要先思考再做答。”学会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题,确实能提高我们的数学能力。”
生活中的数学很有趣。比如:一次,有一位叔叔问我和弟弟一个问题:“有一只青蛙在井里,它想跳出井去,井深2米,它一次只能跳1米,问:要几次,青蛙才能跳出井口去呢?”弟弟马上说:“当然是二次呀!”我想了一下说:“不,应该是无数次也跳不出来。”叔叔说:“你哥哥说得对。因为它跳一米之后又要掉下来的。以后遇到问题必须得多动脑筋呀。”弟弟连忙点了点头。
还有一次,姑姑买了一只小猫送给我,我想知道小猫的重量,然后我就把它放磅秤上去称,可是小猫可调皮了,我一放上去,它就跳下来。我非常生气,但又没有什么办法,只好垂头丧气地坐在地上。忽然一个念头从我的脑子里冒出来,最后,我还是顺利的把小猫的体重称出来了。原来我想的方法是这样的:我先抱着小猫一起称出我们的重量,然后,我站上去,这样:我和小猫的重量-我的重量=小猫的重量。此时,我感到这就是“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呀。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观察到数学的奥秘,也有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只要我们用智慧的眼睛去探索,就能学到很多很多的数学知识。评语:1 观点明确。本文开头提出“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这一观点。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理,吸引了读者。举例恰当,论述有力。本文在议论中,恰当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论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这一观点,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小作者通过生活实践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在生活中又能学习数学知识。”
3结构严谨,前后照应。文章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论证过程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第五篇:大树有多高 教案
大树有多高
汝州市实验小学
吴营霞
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资源:
长度不一及长度相等的竹竿、卷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测量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大树有多高的问题。
二、实践探素,发现规律。
(一)量一量、比一比(小组合作完成)
提出要求:
1、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1)、按要求填表。
(2)、计算竹竿与影长的比值
(3)、讨论:根据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4)、得出结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议一议、做一做
提出要求:
1、根据上面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假设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的影长是多少?
(1)学生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
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实践操作: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看你的方法行不行。
(1)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的高度和影长及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并把结果填在下表里。
(2)由学生各自算一算大树的高度。
(3)小组讨论各自的想法。
(4)提问: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根据求大树高度经验,让学生计算某楼房、旗杆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