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 对症下药 教案
《对症下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的道理。2.学会生字、新词,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词义。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那两个人病状差不多,华佗却给他们开了两张不同的药方的原因。使学生明白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说说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医学家吗?(李时珍、张仲景、华佗„„)2.介绍华佗。
师: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诊断特别准确,被人们称为“神医”。华佗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华佗也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创编了一种锻炼方法,叫做“五禽戏”。3.理解题意。(1)“症”是什么意思?“下药”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症:病症;下药:用药。针对病症用药。)(2)课文讲的是谁对谁“对症下药”呢?(华佗对倪寻和李延“对症下药”。)1.课题“对症下药”中“症”的意思是,“对症下药”的意思是。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认读生字,新词。2.介绍学习方法。(1)“症、病”的部首都是“疒”;“泻、汉、汗”的部首都是“氵”。(2)“佗、诊、引、所、驱、除”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药、思”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因”是全包围结构的字;“延、病、症、差”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内”是独体字。2.选字填空。内肉 吃()()火 汉汗
东()流()
三、指导朗读,了解大意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
2.男女比赛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评价指导。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讲的是医学家华佗对症下药,治好了倪寻和李延两人的疾病的故事。)3.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忆:华佗对谁“对症下药”?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4.把下列音节补充完整。ú除b病 zh症ǐn引
二、细读课文,分析理解 1.学习第1自然段。
自读第1自然段,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我知道了华佗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医术非常高明,诊断特别准确。
老师投影:
(1)他的医术高明,诊断准确。
(2)他的医术非常高明,诊断特别准确。
比较体会:第(2)句中的“非常、特别”着重强调了华佗的医术高明的程度、诊断的准确性,更加具体地说明了华佗高超的医术。请同学们用“非常”或“特别”写一句话。2.学习第2~3自然段。
(1)自由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汇报。
学生甲:我知道了倪寻和李延两个人请华佗看病的事情。
学生乙:我发现华佗给他们两个人开了两张不同的药方。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华佗是的医学家,医术非常,诊断特别。6.照样子,写句子。他的医术非常高明,诊断特别准确。
(2)倪寻和李延生病了,他们的症状一样吗?华佗给他们开了什么药方? ①学生:他们的症状差不多,都说自己头痛发烧,十分难受。②学生:华佗让倪寻服泻药,让李延服发汗药。
(3)老师投影:两个人心里想:我俩的病状差不多,为什么要服不同的药呢? 指读这句话,想想:为什么要服不同的药呢?(虽然病情看起来很相似,但是病的起因不同,所以药方也不同。倪寻的病是由伤食引起的,所以要服泻药,去去内火;李延的病是由受凉引起的,所以要服发汗药,驱除身上的寒气。)
(4)齐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两个人的病好了吗? 学生甲:他俩的病都好了。
(5)指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7.连一连。倪寻受凉服泻药李延伤食发汗药
三、总结全文,交流感受
1.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的道理。)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8.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学反思]
1.本文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东汉末年的“神医”华佗对症下药,治好了倪寻和李延两人的疾病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平时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要让学生明白华佗针对两人相似的病情却开出不同的药方的原因,这是理解本篇课文的关键。2.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常用形式,以读代讲,可以帮助学生在读中感悟。教学中,我使用自由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再深入体会文中句子的意思。让学生可以在一种自由、自主的学习氛围中理解课文内容。11找骆驼
第二篇:“对症下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对症下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广西区梧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邱家政 2011-07-06
“对症下药”,是医学上的一句术语,引申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是指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和问题,也可以说是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
每个人的思想是由诸多因素形成的,是各种矛盾的综合体,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行为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包开百锁的万能钥匙,做人的思想工作更是如此。人的各种不同的思想问题都具有不同的性质,对此,应根据这些思想问题的不同性质来用不同的方法,下不同的“药”。比如,对政治立场问题,应加强教育并采取各种有效手段使其转变立场;对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问题,应加强对其人生价值的教育指导,促使其改造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思想认识问题,应耐心说服教育,诚恳帮助,使其提高认识,纠正错误。
任何思想问题都事出有因,要对“症”下“药”,就得弄清原因。对症下药,并不是提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说,思想工作必须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任何个别事物都与同类事物具有共同点,即共性,同时也包括着自身的特殊性,即个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历、学识水平、觉悟程度、地位环境以及个性特点等不同,对同样的情况,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反映。为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因人施教。经常性思想工作,既要善于从表面上千差万别的思想反映中找到共同点,更要善于从表面上极为相似的思想反映中找到它们的不同点,切不可遇事“一刀切”、教育“一锅煮”、工作“一般粗”,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同对象不同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症下药,不是被动施治。思想工作者决不能满足于等“病人”上门再“开药治病”。经常性思想工作,必须善于抓住苗头,主动地、有预见性地把工作做在前头,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思想工作才能牵人之心、启人之志,收到应有的效果。
第三篇:《0×5=?》教案
0×5=?
吴中丽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重点难点:
1、探索并掌握“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学习并掌握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乘法的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一、复习:(口答)
14×3=
42×2=
25+0=
0+28= 32-0=
28-28= 17×5=
21×5=
二、合作探讨,学习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出示自学指导一:
/ 3
1、认真观察课本34页的算式,说一说它们的积有什么变化。
2、动手做算一算,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分钟后比一比谁说的棒!)展示汇报
我发现了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出示自学指导二:
1、认真观察课本34页试一试的计算方法,重点比较两种竖式计算的方法不同之处,说一说这样计算的道理。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402×3=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连一连。
240 × 2
302 × 5
× 3
× 4
204 × 2
320 × 5
× 3
250 × 4
2、小狗送信。
(1)、小狗从邮局出发给狐狸送信,往返需要走多少米?(2)、小狗先给狐狸送信,再给松鼠送信,然后回到邮局。
3、在○里填上“>”、“<”或“=”.105 × 6 ○ 600
190 × 5 ○ 1000
180 × 4 ○ 800
× 7 ○ 9804、100 — 23 × 3
× 6 — 28
+ 25 × 4
(34 + 56)× 7
(20 + 80)× 3 + 80 × 3
/ 3
5、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406×5
350×6
520×8
555×4 全班齐练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 3
第四篇:认识0 教案
认识0教案
师姑庄小学
雷静
教学目标:
1、理解0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
2、掌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3、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初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教学重点:不仅知道“0可以表示没有”,还要了解“0”的另外几种含义,并
能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教具准备:课件、练习纸。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认识了从1至5的5个好朋友,大家学习的都很认真,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大大的笑脸。
1、出示笑脸(三根头发)。
问:请同学们看笑脸上有几根头发?用数字几来表示? 生:3根。
PPT出示数字“3”。
同上依次出示数字“2”和“1”,最后出示没有头发的笑脸。问:这回用几来表示?
生:用数字0来表示。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新朋友-数字0。
(板书:认识0)
二、0的意义
1、出示猴子吃桃子图片。
问:第一个盘子里有几个桃子?第二个盘子里有几个桃子?第三个呢?
生:学生依次回答盘子中桃子的数量。
2、出示小朋友手中拿起球图片。
问:开始的时候小朋友手中拿了几个起球?
后来手松开了小朋友手中还有几个起球?用几来表示?
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学习你知道“0”表示什么?
生:0表示什么也没有。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里有0?
学生回答(如尺子,号码盘,温度计等。)
3、生活中的“0”。(1)0表示起点
想一想,我们也有一样文具,静静地躺在我们的铅笔盒里,它上面也有数字是从0开始排起的。你们知道是谁吗,看谁先找出来。
观察尺子左边的0,(点击课件0)猜猜看,这个0也是表示没有吗?(生思考,自由发言)想想看,尺子上的刻度是从哪里开始的?(生:从0开始的)对,从0开始,我们就可以说,0表示的是起点(板书:起点)师:观察尺子,从0这个起点开始,越往右走,数字越大,离起点0也就越来越远。出示生活中用0表示起点的图片,学生欣赏。(①.起跑图;②.立定跳远图)(2)0表示界限
出示温度计图片,在温度计中0不代表什么也没有,0表示的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水在0度以上是液体,在0度以下就结冰变成固体;
(3)0表示精确度
出示天平图片,在仪器上的0通常表示精确度,也是仪器的精准度,在科学研究中,越精密的仪器它的精确度越高;(4)0表示占位
出示10元和100元的图片,在这里0是起到占位的作用,0越多钱的数额就越大;
(5)0用来编号
用来给物品编号排序使用;
(6)数字0
出示电话和警车,电话号码110 是报警电话,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危险和困难的时候就可以拨打110找警察叔叔帮忙。
三、数字0的写法
1、出示课件,展示0。
问:0像什么?
生:0像鸭蛋;
问:写0时怎么写?
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师演示书写,并说小儿歌。生伸出小手书空。(溜溜一个圆,从上往下写,从左往右弯,写完像鸭蛋。)
2、练习描红。
(提问在书写0是应该注意什么)
生:占格,起笔位置,运笔方向,落笔位置。
四、巩固练习
1、连线
2、比较大小
3、数字排序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0,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见到它?并试着想想它在此处表示什么意思?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进一步学习“0”。
六、板书设计: 认识0 田格书写0
认识0练习
1、数一数,连一连
2、比一比,填一填
3、想一想,填一填
第五篇:春教案0(精选)
课堂上的春天
-------------《春》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语文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字词句子.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3.了解关于作者朱自清的文学常识。4.整体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关于春天的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
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具与学具:
VCD光盘,录音机、《春》课文朗诵带、学生自绘的图片,自制的头饰,教学设计: 课前导语:
放关于春天的图片,和放《春》的录音带,让生感受一下春天,从图片上寻找春天的气息。
让学生随读,读准字音,把正确的字音填在括号里。并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几幅图画。
西藏()头昏脑()涨 散()文 迷藏()水()涨 散()步 薄()荷 黄晕()薄()弱 晕()头转向 薄()厚
学生讨论总结出五幅图画,有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教师分小组让学生展示这几幅图画。春草图:(通过图画来展示)。让这个小组的同学每人发挥想象画一幅图画,让同学们看图片,画得同学并解释图片的内容。(效果:学生对图画很感兴趣,小草画得普遍太茂盛了些)春花图:(采用表演的形式来展示)。让学生准备好图片,比如桃花和桃子,梨花和梨,杏花和杏,在胸前沾上花,背后粘上对应的果实。还有扮演蜜蜂和蝴蝶的同学戴上蝴蝶和蜜蜂的头饰。开始表演“百花争春”,比如杏花说:“梨花姐姐我先开,” 桃花说“不行,我多美丽,我先开吧”,一转身,她们的身后全变成了果实。蜜蜂蝴蝶也争先恐后采花蜜,抢花粉。(效果:学生表演认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春风图:让喜欢口技的同学表演口技,模仿春天的声音,有鸟叫声,有牧童的短笛声,高山流水的声音,以及春天还可能有的声音。
(效果:表演口技的同学成绩并不突出,大家对他们的表演予以高度评价,有个同学高兴地说上语文课帮他找到了自信。)
合作探究:1.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话,并分析你喜欢的原因。讨论后回答。学生回答较多的地方: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字体现了小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写出了草长时的拥挤。偷偷写出了小草的(情态),嫩嫩写出了(质地),绿绿写出了(色泽),园子里,田野里,写出了(长势)。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闹”字用得好,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把百花争春的热闹场面写出来了)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这是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
4可别恼。看,象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运用比喻、排比,突出雨多、细、密、斜、薄的特点;用“别恼”撇开,细说春雨的可喜;用“斜织”“薄烟”状春雨紧密、迷蒙,形象贴切。)合作探究二:文末三段语序能否互换呢?
师生共同总结:文末三段运用比喻、拟人句构成段落排比,其顺序不可调换。因为它们是按照“娃娃”“小姑娘”“青年”这一顺序来写春天成长过程的,另外,这个顺序也有力量由弱到到强、由小到大的意味。深入探究
作者如何调动五官,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的? 各个小组展开讨论,找代表回答,各抒己见。师生达成共识:作者正是通过眼见(视觉),才写出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这样优美的语句;通过耳听(听觉)写出了“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也成天嘹亮的响着”等悦耳的句子;通过手摸、面抚(触觉),才写出了“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等给人以春风温和的轻柔之感的语句;通过鼻闻(嗅觉),写出了“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清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样芳香扑鼻的语言,通过口尝(味觉),写出了“花里带着甜味儿”,这样的可口语句。全文这样的句子有很多,无一不是通过五官感受,抓住特点来写景的,使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
师:我们赏析了这么优美的散文,想不想知道是谁“妙手回春”的呢?好,大家开始搜集关于作者朱自清的资料。我们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我的身份是一名记者,询问关于朱自清的知识,请大家回答。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的生平呢?
生: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师:谁能告诉大家关于朱自清的其他自然景物作品呢?
生回答师点评:他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类散文,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师:谁还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朱自清的其他情况呢? 生:不领美国救济粮。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劳累,朱自清先生患了严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他顾不得疗养,倒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争中去。此时的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恶化,入院治疗无效,不幸于12日逝世,终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这让我们看出了他热爱民族的伟大精神!教师总结:朱自清不仅是著名作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课堂总结:
大家开始总结这节课的内容,看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让生开始上黑板板书。
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展示了春天的三幅图画,体味了朱自清语言的魅力,学习运用五官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还拓展了关于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希望大家在以后写作散文时,以这篇文章为范文学习写作。
作业:课下讨论怎样展示春雨图,迎春图。赏析关于朱自清另一篇佳作《匆匆》 《匆匆》附文如下:
朱自清的<<匆匆>> 唤起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反思: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巧巧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