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旅游购物质量现状及对策分析调查总结
调查总结
小组成员:
2012年的2月,我们开始了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时至今日,历时3个多月的时间,毕业论文基本完成。想想这段难忘的岁月,从最初的茫然,到慢慢进入状态,再到对思路的逐渐清晰,整个写作过程难以用语言表达。
(一)调查内容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物产丰富,土特产品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在苏州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虽然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可是还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尤其是旅游购物中存在较多问题,很多问题将影响到游客对苏州的印象。因此,我们对苏州旅游购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对提升苏州旅游质量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二)调查分工情况
1.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析确定论题,为接下来得调查研究以及论文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以及时间的安排。
2.小组成员共同制作调查问卷,其中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购物喜好、对苏州购物的满意度、商品质量、对苏州购物的建议等。其后,我们分组到观前、石路、虎丘进行调查工作。
3.根据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其中由xx、xx、xx主要负责调查报告的书写、整理、修改工作,xx、xx负责寻找相关资料。
4.开题报告由xx完成,xx制作ppt,调查总结和活动日志由xx、xx、xx工同完成。
(三)调查过程
1.小组成员共同定题,制作调查问卷分组前往各自的商业圈完成调查任务。2.根据调查问卷整理出的数据制作图表,收集相关资料,完成调查报告。
(四)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我们对苏州的购物质量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苏州购物,商品种类琳琅满目,具有江浙特色,有很多商业步行街和繁华的商圈可供选择,市场规模庞大,旅游纪念品以传统工艺品为主体,其种类齐全,品种繁多。苏州的碧螺春茶、苏扇、宋锦、桃花坞木刻年画等,都是馈赠亲友的佳品,特色小吃豆腐干也很有人气。在苏州的旅游购物中仍存在了许多的问题,如:商品价格偏高,商品质量有待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改进,现代化服务设施不完善,市场缺乏管理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加强诚信管理和服务意识,商品质量严格把关,优化购物环境,增加服务设施等相关对策。希望能对提高苏州的旅游购物质量有所帮助。在这次的调查报告完成的过程中可谓是获益匪浅,培养了我们脚踏实地、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过程中不但要有耐心,还要用心,我们认为这是对意志的一种磨炼,不仅有助于我们实际能力的提高,还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这里我们还要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是您的意见和建议指导着我们前进,通过您的帮助,才能使我们思路清晰的表达出调查的结果。
第二篇:安全质量标准化现状及对策分析
安全质量标准化现状及对策分析
【前言】安全质量标准化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手段。安全生产直接关系着每一位员工的安全健康和家庭幸福,更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和发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安全保障,就根本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要走向市场获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生产经营就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在当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很有必要,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必须从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和基础工作抓起,落实企业安全责任主体,建立自我约束、持续发展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1、什么是标准化
所谓标准化就是企业里制定的各种各样的规范,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企业行为的准则,以此规范和指导企业员工的行为。标准在制定出来以后,必须要严格按标准付诸实施才算完成了标准化。标准化不但统一了企业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同时也固定了产品存在的形式,方便了企业的管理。标准化是防止企业管理水平下降的制动闸,没有标准化,企业就不可能维持较高的管理水平。而作为事故高发的煤矿企业,安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要保障职工生命和企业财产的安全,实现煤矿行业的安全与发展,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无工作疑是最有效的武器。能否践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往往决定着煤矿安全管理的成败。
2、实行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意义
煤矿企业作业场所的环境瞬息万变,安全状况存在较多的不可预知因素。如果没有一套统一的、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和工程质量标准,势必造成现场作业流程的混乱和工程质量的千差万别,因此也就无法保证作业过程和安全设施的安全可靠,煤矿实施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本质——维护职工生命安全创造企业最大效益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因此必须对作业流程、作业方式、作业条件、工程质量加以规定,并严格贯彻执行,使之有理可循,有章可依,是煤矿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2.1技术储备,提高工作效率
安全质量标准是几代煤矿人用鲜血和汗水谱写的教程,其主要作用是将行业内积累的经验,教训,技术通过文件的方式加以保存完善和推广。形成全行业统一的操作行为的标准。标准化的建立和推广,从本质上打破了以往的门第封闭,促进了技术,经验的交流和融合,这样就保证了有效的经验和技术不会因人员的流动和企业的变迁而流失,也避免了在同一企业里不同生产线各念各的经,增大企业的管理难度。全行业步调一致,整齐划一,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
2.2防止重复错误发生
标准化是行业内各个企业通过长期的生产过程,摸索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其中不乏许多的安全事故的防范和补救措施,事故的教训和代价是沉痛的,如果企业间人人自闭、互不交通,那么同类事故就会在不同的企业里出现,把标准化在全行业内推广,前车有鉴,后车难覆,不仅有效的节约了社会资源,而且也控制了同类事故的发生,避免了同一项技术措施,同一个事故教训在不同的企业摸索尝试。
2.3便于教育培训
如果没标准化作为企业传授技术的载体,企业之间,员工之间就只有能通过口手相传来达到传授技术的目的,这样不但不能完整的保留下老员工总结下的经验,而且也不便于“师带徒”工作的开展。一个人的精力,记忆必竟有限,师傅在于授徒的过程中就难免“有所保留”,导致不同师傅带出不同徒弟,相同师傅带出不同徒弟的现象。这些不同的徒弟在生存实践中也不可能完全磨合,完成的工作也就参差不齐,甚至相互扯皮,不利于安全生产。
3.安全质量标准化运行现状
3.1拒之门外
在煤矿企业中,生产的工程主要是将自然物质——煤炭,做一次“物理搬运”,这种物质早在上万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在一部分的人眼中,煤炭的属性是固定的,煤矿生产只不过是“拿来主义”罢了,无需再次加工,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把煤炭从地下搬到地面上而已,运用粗放的生产方式足矣,标准化工作就像秃子头上的发套只是掩丑的道具,标准化只应存在于那些高端、精密的行业,何必用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来束缚自己的手脚。没有把生存过程的标准化同生产产品的标准化区分开来,其实,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侧重的就是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主要目的为了约束职工的不规范行为,维护作业场所的工程质量,以此来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从短期效应来看,做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耗时、耗力、耗财,而无实质的回报,甚至会影响到产量,进尺的推进,但放眼远观就会看到标准化工作队保障职工生命安全起到的巨大作用。没有从安全损失中来换算标准化带来的间接效益。因此开展标准化工作就得不到这部分人的欢迎,被远远的拒之门外,即便是把此项工作开展起来了,也只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应付了事。
3.2被动应付
在一部分人心目中,同样对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没有清醒的认识,但“上面”一再要求,那就做吧。至于怎么做、做后会有什么作用、做到什么程度完全不去考虑,干此项工作无非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考核,更有甚者平时只是挂在嘴边,上级要求干时虚与委蛇,口头称口喏,临到检查时搞突击,做样子,检查过后就束之高阁。或者有人督促的时候就猛干一气,干好过后又不注重保持,标准化工作是有起伏,这样也就难以达成预期的效果,于是,逾见应付拖沓。
3.3浅尝辄止,朝建昔毁
由于没意识到标准化工作与安全生产的利害关系,总以为标准化工作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像产量进尺一样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听到宣传标准化工作开展后能起到巨大效益的时候,就热血沸腾,摸拳檫掌,战天斗地。但干了一段时间后,却看不到想想中的那种效果,于是就偃旗息鼓,浅尝辄止,激情不再。今天好做的工作,明天就弃之不顾,天长日久,建的好的标准化工程、形成的标准操作程序也就消耗殆尽,循环往复,便形成了标准化工作无用论的痼疾。
4.标准化实施策略。
4.1充分发非职能部门的组织、引导、监管作用
相对于其他生产组织工作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无法为连队职工带来直接的收益。总是显得那么“名不正,言不顺”,说话办事处处遇到种种阻力,工作很难开展。这就要求企业的决策层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对标准化工作给予优惠的政策支持使标准化工作在政策的有力后盾下得以顺利的开展。同时企业应成立专门的标准化领导执行机构,全面负责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推动协调组织工作环节,减少标准化工作运作环节、实现直接领导、则全明晰,将标准化工作一步到位的贯彻到每个安全生产的实际操作单元,实现生产环节、现场操作标准化的有效监管。
4.2强化意思,促使连队主动抓好标准化工作
意识决定定人的行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不可能单一的靠行政手段进行强推更压的执行,如不解决执行者的意识问题,企业所开展起来的标准化工作就只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不但不能持久的开展,而且也不能保证开展过程中的质量,这样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为企业,职工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要想开展好标准化工作,就必须从转变执行单位——连队的思想意识着手,引导连队管理者,职工算好开展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与安全、经济、社会、生命、政治之间的“五笔账”,让他们明白标准化工作不仅是一个脸面工程,更是一个保证职工生命安全和矿井长治久安的实体工程。
4.3加强示范工作,树立精品工程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加强示范工作就是紧紧围绕煤矿的特色,调动机关专业技术人员下到连队,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要求,分专业的建立一个标准化样板工程(如;掘专业就可以设置一个安全质量信得过头面),然后让全矿各相关的专业到此参观学习,回去以后照标准化样板工程的格局建立自己连队的标准化工作体系,工程技术人员再分队指导,充分发挥精品工程在专业中的标准化带头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扩散发展,对全矿的安全质量标准化进行整合,这样就避免了因工程技术人员多头分散指导,力不从心,按东丢西的被动处境,又让连队有了一个看的见得标杆,开展起工作来也就不会雾里看花,一队一个样。使资源得到合理的整合利用,开展起工作来也就有章可循。
4.4分解目标、逐步落实
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涵盖广泛,工作范围大,要想全面建成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系统,必须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急功近利,眉毛胡子一把抓,想一蹴而就,无疑就违背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原理,不但把握不来了工作的头绪,也挫败了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在标准化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将工作目标具体分解,先抓主要的,在做次要的,一项一项的逐步落实,一项一项的巩固保持,用一次次的小成功刺激做好下一步工作的积极性,这样日积月累,假以时日,标准化工作就会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4.5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纵横互补
人不学习不进步,闭门造车只能使人落后,标准化工作也是如此,它不可能一劳永逸,环境在变化,技术在革新,每个队有自己开展工作的手法,每个矿有自己工作的章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多角度、全方位的采集、整理、加工和总结标准化工作的各种信息,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标准化工作体系。构建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平台,掌握全国各地标准化工作的新动向,及时反应、有针对、重实效,革除自己原有工作落后的技术、管理模式,主动提升经营管理理念和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
第三篇: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分析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分析
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分析
摘 要:网上购物以低价、方便、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等特点,迅速获得了一大批忠实网购者的青睐,其中大学生更是网购的主力军。本文采用调查问卷、专访询问方式,对大学生网购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大学生网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网购 调查 措施
网络购物是通过互联网检索商品信息,并通过电子订购单发出购物请求,通过网银支付购物费用,由厂商通过邮购方式发货或是通过快递公司送货上门的购物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网购已成为当今消费者购物的主要渠道之一。据有关报道,10年前每年在网上的消费额仅仅几百万,而如今每年在网上消费额已超8000亿。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网购状况,作者于2012年12月对某大学学生的网购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力求发现并解决大学生网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大学生网购活动。
一、大学生网络购物问卷调查
(一)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问卷及调查
笔者针对大学生网购的现象及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问卷主要涉及大学生网购的频率、商品类型、网站选择、网购的优缺点以及网购的建议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全部收回,并根据大学生回答结果进行了统计计算。
(二)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分析
从网络购物的学生数分析,经常购物的学生仅有24%,偶尔购物者占49%;网购目标明确的学生占30%,不明确者占70%。这说明尽管网络购物发展迅速,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以商场购物为主。大学生网络购物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便宜,占抽样数量的70%,所以,价格的诱惑力在学生中最大。大学生网上购买生活日用品高达90%,网购图书音像制品等精神消费的仅有10%,选择数码产品的只有20%。这表明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通过网络购买价格低廉的日用品是主要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对于价格较高且存在维修问题的商品还是很谨慎、理性。而对文化消费不是很高,这与大学生的身份不适应,反映出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令人担忧。大学生选择淘宝网购物占75%,但当问及具体原因时却说不清楚,说明学生对各个网站不甚了解。学生网购最看重卖家信誉与产品销量,看重折扣的同学只有15%。大学生网购消费占日常支出费用的比重在10%以上的占63%,20%以上的占40%,说明大学生的网络消费是较高的。73%的学生认为,网络购物的发展空间很大,会被人接受。对于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20%的被调查者很满意,20%的被调查不满意,60%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调查结果符合正态分布规律,也符合当今的消费情况。
二、大学生网络购物专访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网络购物状况,发现网络购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笔者对部分大学生、物流点等进行了专访。
(一)大学生网络购物的优势
通过专访询问,网络购物同商场购物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的优势:网络购物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潮流,大学生买家能够更好地把握潮流趋势和时尚信息;网购不用出门,动动手指就能进行;网购商品的价格普遍低于市面上的商品价格;网购商品琳琅满目,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二)大学生网络购物存在的问题
1.商品问题。在网络购物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商品图片与实际质量不相符问题,商品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问题及更换、退货、退款等问题。另外,网络商品琳琅满目,价格相差较大,虽然学生选择空间很大,但却又无从选择。
2.大学生自身问题。大学生网购的商品以生活日用品为主,不注重文化教育,消费比例不平衡,精神消费不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大部分学生网购时目标不明确,购物的随意性很大,将父母供给的生活费用于购买并不需要的商品。
3.网购平台与商家方面的规范管理与公平竞争问题。由于客观原因,在网站、供货商家的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事与愿违的问题。公平竞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争,协调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规律。调查结果显示,各大网站存在不平衡发展问题,各大网站与商家均存在恶性竞争问题。
4.物流方面。调查表明,物流速度慢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此外,由于物流点设立太分散,工作效率不高,取货不方便,时间过长;客户拿货不及时,以及代取等行为给快递人员带来了麻烦,也侧面反映了物流系统不能保证货物的绝对安全。
三、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建议
(一)消费者方面
1.网站与商家选择。目前,网购的网站很多,购物时应选择网站管理规范、知名度高、讲诚信的网站。在选择商家时,很多网站提供了商家信用评价信息,建议选择消费者赞誉和好评的优秀商家。
2.商品选择。网购前应确定购物目标和心理价位,以免被琳琅满目的商品页迷惑而造成不必要消费。购物要货比三家,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在实体店看好商品的款式型号,再转投网店购买。
3.支付货款。目前大部分网站提供的支付方式包括网上支付、货到付款、手机支付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但最好选择支付宝等付款方式,使消费过程更加安全,消费者资金得到更好的保障。
4.多与卖家沟通。网购过程中如果存在怀疑或不解,要立即同卖家沟通,还可以讨价还价。
(二)物流方面
各级政府应大力发展物流业,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利用互联网技术等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建立物流信息平台。通过电子物流对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可视化、快速化、系统化;规范对物流公司的管理。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进入物流行业的更加规范的手续和要求,提高我国物流水平。物流公司应该加强员工的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工作技能、服务态度上的业务提升,对于物流代理点更应加强统一管理,尽量做到服务全国一体化。物流公司之间应加强合作,避免恶性竞争,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三)商家方面
网店商家要想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要以诚信为本。严把质量关是商家面对网购大潮最应做的事情。因此,确保优质采购渠道,打造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优质产品,给消费者消除后顾之忧是当前情况下商家们最应该做的。网络购物中,商家要真正将每一笔订单用心来做,同时加强业务本领,认真对待消费者的每一个问题并及时给出满意的解答。良好的售后服务能给网购者吃下一颗定心丸。提供良好的售后,做好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作用,保障产品三包。
(四)社会方面
现今许多商家利用“给好评,送优惠”等各种不合理的方式提高信用等级,让网购者对网店各方面的真实性提出怀疑。因此,尽快依据网络交易市场的各项指标确立一种可行的商家评价体系是确保良好网络环境的关键;加大网络购物的监管力度,对网购中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进行严厉打击;加大舆论宣传,使更多的消费者对于网购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让网购更加透明化、规范化、大众化。
四、结论
网络购物已成为国内商品交易的主要渠道之一。大学生逐步成为网络消费的主力军。调查研究表明,网购的在校大学生比例仅为四分之一,购物以日常用品居多,且网购目标不明确,这与大学生的身份不符。目前大学生网购在学生本身、商品供应、网站与商家、物流供应等方面均存在不利于网购健康发展的问题,为此,应当加大对大学生的引导,完善网购各个环节监控与管理机制,逐步减少网购的不规范行为,保证网络购物这一新生事物在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懿.从大学生网购中分析高校学生的消费特征与问题
[J].改革与开放,2011(6).[2]张玉荣.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集体经
济,2009(7).[3]茅迪.大学生网购调研分析――以济南90后大学生为例
[J].中国商贸,2012(15).(责任编辑:张莉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介绍设备管理的涵义和意义,阐述了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在分析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基础上,提出了转变管理理念、重组组织结构,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以延长设备寿命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使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收益最大化。
一、设备管理的涵义和意义
(一)设备管理的涵义
设备管理(Plant Management)又称设备工程(Plant Engineering),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以提高设备效能为目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从规划、设计、试制、制造、选型、安装与调试、使用与运行、维护与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实质上,设备管理研究设备运作过程中存在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形态是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磨损、疲劳、腐蚀等性能劣化,从而需要检测修复,改造和更换,直至报废处理的过程,重点研究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工艺性;价值运动形态是指设备在制造产品过程中的资金转化,即将设备原有的价值和维护费通过提取折旧和计入生产费用,逐步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从而导致设备净值不断减少,重点研究设备价值的转移和资金的补偿、维修费用的经济
性、新设备投资与设备技术改造的经济性评价等。因此,设备管理是研究领域十分惯犯,得到迅速发展的应用科学,并与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的理论发展密切相关。
(二)设备管理的意义
1.设备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
企业内部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完成既定生产经营目标而在企业内部开展的一切管理活动,它包括企业的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班组管理、现场管理等等。人们常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称作练内功。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企业内功的强弱。内功强,企业抗风雨的能力就强,市场竞争力就强,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就强。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经常开展各项活动,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千方百计地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在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中,任何一项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企业内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只有选择好内部经营管理工作的切人点和突破口,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设备管理就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之一。
生产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之一,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生产设备无论从企业资产的占有率上,还是从管理工作的内容上,以及企业市场竞
争能力的体现上,它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十分重要的位置。管好用好生产设备,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对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的保证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优良而又经济的技术装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以确保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花色品种,降低生产成本,进行安全文明生产,从而使企业获得最高经济效益。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预测,决定进行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产品的设计、试制、加工、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无不体现出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为赢得和占领市场,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为企业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高质量的产品,设备管理是保证。设备管理水平是企业的管理水平、生产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发生产先进产品,必须建立在企业具备先进设备及良好的管理水平之上。若疏于管理,用先进设备生产一般产品,会使生产成本增加,失去市场竞争能力,造成极大的浪费;有的先进设备带病运转,缺零少件,拆东墙补西墙,不能发挥全部设备的效能,降低了设备利用率;有的设备损坏,停机停产,企业虽有先进的设备,不但没有发挥出优势,— 3 —
反而由于设备价高,运转费用大,成为沉重的包袱,致使企业债台高筑,生产经营步履维艰。而一些设备管理好的企业,虽然没有国外的先进装备,由于管理水平高,设备运转状态良好、效率高,一样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强,企业效益也稳步增长。
设备管理是企业产量、质量、效率和交货期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是按合同组织生产,以销定产。合同一经签定,即受到法律保护,无特殊情况不能变更,违约将受严厉的经济制裁。如果没有较高的设备管理水平和良好设备运转状态做保证,是不可能很好地履行合同规定的。一旦违约,给企业带来的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往往失去市场,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设备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证。安全生产是企业搞好生产经营的前提,没有安全生产,一切工作都可能是无用之功。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无不强调安全生产,紧抓常抓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强制性的,是必须无条件服从的,企业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之上。根据有关安全事故的统计,除去个别人为因素,8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设备不安全因素造成的,特别是一些压力容器、动力运转设备、电器设备等管理不好则更是事故的隐患。要确保安全生产,必须有运转良好的设备,而良好的设备管理,也就消除了大多数事故隐患,杜绝了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
3.设备管理是企业提高效益的基础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也是紧紧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进行的,设备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简单地说,一方面是增加产品产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益;另一方面是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中,设备管理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1)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设备是一个重要因素。加强设备管理是提高质量、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因此党和政府多次提出贯彻国务院《设备管理条例》,加强设备管理一定要与企业开展双增双节活动相结合,应用现代技术,开展技术创新,确保设备有良好的运转状态;对于新设备要充分发挥其先进性能,保持高的设备利用率,预防和发现设备故障隐患,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老设备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更新,改善和提高装备素质,增强设备性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从而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2)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是要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企业内部多数人是围绕设备工作的。要提高这些人的工作效率,前提是要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减少设备故障、提高设备利用率。
(3)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更是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原材料的消耗大部分是在设备上实现的。设备状态不好会增大原材料消
耗,如出现废品,原材料浪费更大。在能源消耗上,设备所占的比重更大。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运转效率,降低设备能耗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节能降耗永恒的主题。在设备运转过程中,为维护设备正常运转,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物资消耗。设备一般都有常备的零部件、易损件,设备管理不好,零部件消耗大,设备维修费用支出就高。尤其是进口设备,零部件的费用更高。设备运转一定的周期后还要进行大修,大修费在设备管理中也是一项重要的支出,设备管理抓得好,设备大修理周期就可以延长,大修理费用在整个设备生命周期内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所占的比重就可以下降,从而为降低生产成本打下基础。
二、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
设备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管理科学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事后维修时期
这一时期普遍实行的是设备坏了以后再修,由于设备结构简单,设备的维护与修理不需要专门技术,修理费用也较低,因此,机器设备的维护与修理有设备的操作人员来完成。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结构渐变复杂,设备修理难度逐步提高,设备的修理费用不断增加,— 6 —
设备修理需要有专门人员来承担,这样就从生产操作人员中逐步分离出一部分从事设备修理和管理的专门人员。
2.预防维修时期
20实际50年代原苏联建立了一套计划预修制度,其实质是泰勒制度的基本原理在设备维修与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它是以一套定额标准为基础的,其理论根据是设备的摸查理论与磨损规律。欧美的预防维修的理论基础设备的故障规律,即浴盆曲线,预防维修是有计划地进行设备的维护、减产和修理,以保证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的一种技术组织措施,它包括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检查,精度检查,大修,中修,小修。
事后维修与预防维修的局限性:
(1)只注重设备的维护修阶段,而较少注意设备的全过程管理。(2)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关与设备的使用和维修管理相脱节。(3)只侧重于设备的技术管理,忽视设备的经济问题和组织管理。
(4)传统设备管理由于受传统的垂直专业只能职能分工的应县,没有把同设备管理有的只能加以协调与组织,经常是配合不紧密,步调不一致,从而影响设备管理的整体目标的实现。
3.设备综合管理时期
为了摆脱传统设备的局限性,实现现代工业生产无事故、无缺陷、无伤亡、无公害的要求,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设备综合管理理论。
(1)后勤学
20世纪60 年代美国在经典的产品和设备寿命周期基础上,吸取了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简称L C C)、可靠性工程及维修性工程等现代理论形成了后勤学(Logistics),定义为“研究资源需求、设备、供应和维修,并以后勤学保障、计划作为对象的管理艺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活动”,被认为是体现设备周期管理的最为彻底的学科。
后勤学者认为,一个系统应包括基本设备和响应的后勤支援两部分。而后勤职员的主要内容有:测试和辅助设备、备件和修理更换件、人员和培训、器材储运管理、辅助设施和技术资料等,基本设备和后勤职员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必须在集成基础上来发展,建立最优平衡,以生产出一项费用效果良好的产品。因此,可以把后勤学看作是为了保证一个在规划的寿命周期内得到有效而经济的职员,而需要考虑的全部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设备综合工程学
1974年,英国工商部给综合工程学下的定义是“为了求得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而把适用于有形资产的有关工程技术、管理、财务以及其业务工作加以综合的科学就是设备综合工程学(Terotechnology)”。其内容涉及到设备、机器、装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规划和设计的可靠性与维修性,以及它们的安装、投产试车、维修、改造和更新,以及有关设计、性能和费用信息方面的反馈。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内容可归纳成5个方面:①把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最经济作为其研究目标;
②关于有形资产的工程技术、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综合管理科学;③进行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设计:④关于有形资产(设备、机械、装置、建筑物),及关于设备一生(方案、设计、制造、安装、运转、维修保养、改造和更新等)机能的管理学;⑤关于设计、使用效果、费用信息反馈的管理学。(3)全员生产维修
1971年日本在学习英美维修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本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将可靠性工程理论和现代管理技术加以综合应用,逐步形成了全员生产维修(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简称TPM),它是全员参加的,以提高设备综合效能为目标,以设备寿命周期为对象的生产维修制度。具体内容如下:①目标是使设备的综合效能最大;②建立包括设备寿命周期的生产维修系统(即管理设备的一生);③包括与设备有关的所有部门,如设备规划、设备使用、维修部门等;④从最高管理部门到基层员工的全体人员都参加;⑤开展小组自主活动推进生产维修与管理。
TPM、Terotechnology和Logistics都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获取经济的L C C,但他们的具体目标和责任分配却是不同的。Logistics的具体目标涉及到非常广泛的领域,包括制造的产品、系统规划、信息和设备。Terotechnology只针对设备(有效资产),包括设备供应商、工程技术公司和设备用户,而TPM只针对设备用户。
(二)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分析
在建立市场经济、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设备管
理水平已明显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活动的展开,制约了设备效能的发挥,影响了企业市场竞争里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
1.从体制上分析
缺乏健全的企业设备管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一些国有企业,所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基本上与罚款相当,工作方式简单,严重影响了员工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许多企业习惯于自己维修,国企中普遍存在高级维修技术人员流失现象。当企业花费大量自己培训出高级维修技术人员后,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一些民营、三资企业以高收入、高待遇挖走他们,使企业设备管理工作陷入困境。
2.从企业组织机构上分析
(1)企业组织机构刚性,效率低,易发生冲突。我公司是职能型组织机构,强调企业内部的控制、指挥与协调,其效率与组织目标是否明确、环境是否稳定、企业规模大小有关。这种机构形式反映迟钝,容易造成矛盾与抵触,效率低下,而且易形成管理的官僚化,是当前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的主要症结,设备管理职能的实施必须同时受到生产、工艺、质量、财务和安全等部门的指示和工作知道,易与其他部门发生矛盾和冲突,职责不明确,工作难到位。
(2)企业组织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现行组织是一种执行型组织,缺乏灵活性,组织机构明确规定了每个员工的职责,以及奖惩制度,只有与职责有关的能力能得到利用,并且规定了员工的发展模式,如操作人员只管如何使用设备,维修人员只管修好设备;设备管
理人员只负责设备的正常运转,生产管理人员只负责生产计划与控制;员工各自只对自己的领导负责,员工与员工之间缺少有效的协作,单一的工作内容,极大地限制了员工能力的发挥及全面发展。
3.设备资产作用与地位的分析
(1)对设备资产作用的认识不足。传统的设备管理包括设备资产管理、维护和维修管理、改造与更新管理、备件管理和事故管理,注重了设备管理的功能性,即侧重于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使我公司设备整体技术水平低、设备利用率低;忽视设备资产的经营性,即通过对设备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管理、营运,产生出较大经济效益的属性。
(2)对设备管理缺乏正确定位。长期以来,设备管理组织在企业的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般情况下,设备正常运转,大家相安无事,一旦设备出了故障,影响了生产,则责备和抱怨设备人员,设备管理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公司没有有关设备管理的战略思考和策划设计。设备管理的改革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仅仅是设备管理机构及人员的归并,相应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考评体系并未改变,其实质是更进一步降低了设备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运作过程的分析
(1)缺乏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理论应用研究,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太多局限于具体的事务上,忽视有关设备管理理论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如在企业中全寿命周期理论仍停留在认识上,综合管理仍只是一种思想,设备维修仍以经验为主,对故障预测、诊断、维修
— 11 — 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展不多。所以,企业存在设备效能发挥不高,设备维修改造步伐缓慢,设备技术的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影响了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这正是设备管理在企业中得不到真正重视的主要原因。
(2)设备管理工作中随意性较大。设备管理的成效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曾对该项工作的认识,领导层的变动容易造成设备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变化;企业设备管理机构的改革和人员的变动,使该项工作的随意性增加;操作人员的频繁变动使管理脱节;设备的技术进步和更新换代的加速使设备管理与维修盲目性增加。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有效开展设备管理工作的难度,影响了是而后被管理效率和水平。
5.维修体制上的分析
维修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明显落后于设备技术水平。企业维修指导思想落后,维修方式单一,预知维修、状态检测维修等先进的维修方式得不到推广应用,致使维修效果不佳;企业的维修质量不高,缺乏推广应用高新维修技术的紧迫感,维修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与现代化设备的技术含量形成巨大反差。
三、国有企业设备管理对策分析
企业设备管理的目标是优化企业资本构成和设备资源配置,运用各种经营管理手段,延长设备寿命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使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收益最大化。本文
将从建立企业设备管理新模式,实现设备管理的目标。
(一)转变管理理念。设备在企业中的位置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仅是企业组织生产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企业的主要经营资本,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获取市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首先,企业必须实现企业是设备管理有“部门管理”向“法人管理”的转变;第二,注重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企业设备管理的各环节提供优质服务;第三,竞争观念转变,从竞争走向合作,不仅在企业之间,更重要的是首先在企业内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重组组织结构。设备一生全过程管理,任何企业实施起来都有很多困难,必须依托社会化服务网络。所以,根据业务流程重组的原则,对设备全过程包括设备投资管理、前期管理、现场管理、润滑管理、维修管理、设备管理及各种专业管理进行修管分流、主次剥离、简化整合。对企业不具优势的部分逐渐与母体脱离,加入相应的联盟组织或服务网络。同时,按生产流程对设备管理的结构进行重构,用跨职能团队组织结构代替单一职能结构,强化现场管理,逐步形成基于生产流程的规范化设备管理模式。其基本原则为:第一,以产品的是恒产系统寿命周期为研究对象,追求生产系统综合效率最高和全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第二,以工作团队的高效协作强化设备现场管理。为实现生产系统的目标,必须有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生产、设备动力、质量、工艺、安全、财务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有效协作,同时按区域将维修人员与操作人员组成生产现场团队,对多变的市场
需求做出敏捷反应,确保产品生产需要和现场设备高效、经济、安全运转。
(三)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 1.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观念及所遵循的原则 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观念:
(1)从传统管理向现代设备综合管理转变。(2)从现场设备抢修向预防维修转变。(3)机台操作者是设备最直接的管理维护者。(4)及时控制和消除设备隐患。
(5)供技术支持,保障设备完好是技术维修的中心职责。(6)设备的不断改良改进是提高设备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遵循的原则:(1)以质量为核心的原则。
(2)遵循TPM全员设备管理的原则。(3)以过程预防为重心的原则。2.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
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应从三个层面同时进行:首先,建立适应设备故障管理的企业文化;其次,从一切规范和规范一切入手建立标准化作业体系;第三,对设备进行全面体检,寻找设备进行全面体检,寻找设备不适应生产的缺陷,按PDCA维护,持续改进提升设备性能。
(1)建立适应设备故障管理的企业文化
首先设备零故障管理是建立在全员设备管理体系下的管理方法,必须培育适应设备零故障管理的企业文化,通过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学习条件,形成学习型团队;塑造工作态度,承认能力差别,但要求做出你最好的;造就企业人才,创造员工前程;要求每位员工按标准规范进行自己的工作等多种途径,造就每位员工的“忠诚、认真、严格、不断学习”。
(2)从一切规范和规范一切入手建立标准化作业体系 要求每位员工按标准规范进行自己的工作,就必须建立响应的标准体系。应包括:①技术基准、标准规范化;②管理方法标准化;③行为动作标准化;④时间系列标准化;⑤工作秩序标准化;⑥环境礼仪标准化;⑦标志标准化。这些标准囊括设备前期、使用期、后期等各方面工作标准,并建立各类响应的管理台帐,相应的考核办法,强化目标考核管理(标准的指定、执行、检查、考核)。
(3)建立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策略
设备的维修策略就是要解决“何时修、如何修”的问题。设备维修策略是以预防性维修为主,辅之按状态维修,同时实施以综合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多种维修方式并存的设备维修策略。企业应针对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维修策略,应对所有设备进行分类,请建立各类设备的维修模型(注意:随着管理和技术的先进,维修模型需要进行不断地修改,各种设备的维修模型是动态的)。
(4)强化设备的缺陷管理
设备存在缺陷并不可怕。关键是早期发现设备缺陷,分析出正
确的是设备缺陷趋势,在设备的缺陷成为设备故障之前,通过采取适时适当的检修消除缺陷,使设备缺陷不成为设备故障和事故。工作重点是:发现缺陷,分析缺陷和消除缺陷。
(5)建立设备安全、高效运行防护网
“设备零故障管理”要求对设备,尤其是关键是设备建立五层防护网:
①操作人员的日常点检。通过日常点检,一旦发现异常,除及时通知专业点检人员外,还能自己排除异常,进行小修理,这是预防事故发生的第一层防护网。
②专业点检员的专业点检。主要依靠五官或借助某些工具,简易仪器实施点检,对重点设备实行倾向检查管理,发现和消除隐患,分析和排除故障。这是第二层防护网。
③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密点检及精度测试检查。在日常检查,定期专业点检的基础上,定期对设备进行严格的精密检查、测定、调整和分析。这是第三层防护网。
④设备故障诊断。是一种在运转时或解体状态下,对设备进行定量测试,帮助专业点检员作出决策,防止故障事故发生。这是第四层防护网。
⑤设备维修。通过上述四层防护网,可以摸清设备的规律,减缓劣化进度和延长设备的寿命。但对设备故障的消缺和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故障,就要维修。维修质量由直接影响设备的劣化进度,因此一支维修技术高,责任心强的维修队伍和一套完善的维修标准和管理制
度是设备零故障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第五层防护网。
(6)加强事故故障管理
设备事故故障发生后,要迅速组织抢修或处理,尽快恢复生产,并按公司的事故管理办法处理,坚持事故故障原因和责任不清不放过;事故故障责任者和有关人员没有真正受到教育不放过;防止和处理故障(事故)的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对涉及功能、精度要求的设备发生事故故障时经检修恢复后,应对设备的功能,精度或产量(速度)进行能力验证。
强化重复故障(事故)管理,专业点检员是重复故障的直接责任人,也是落实纠正措施的责任人。
总结:设备管理总的发展趋势是向设备管理的现代化方向发展,即设备管理集成化、全员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设备维修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设备要素市场化、信息化。这一全局性的发展,对我国国有企业的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国有企业只有转变管理理念、重组组织结构,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以延长设备寿命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使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收益最大化。
第五篇: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
09学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论文
我国
贫
富
差
距
现
状
及
对
策
分
析
信息技术系 05级4班 沈珊珊(2047)
[论文关键词]贫富差距 现象 影响 原因 对策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国居民生活的总体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但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所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人和消费的份额高达50%),我国已经是世界上40个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
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2]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
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3]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三、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
1.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克服了以往平均主义的弊端,能够从物质利益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有利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配置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各类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按贡献进行分配,而其中资本这项要素总是得大头。这样,在劳动收入大体均等的情况下,收入差距主要因资本要素占有者财产性收入高低而拉大。
2.垄断致富。垄断行业中的企业凭借对关键资源的独自拥有或政府赋予的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在产品市场或者要素市场上具有独自决定价格的能力,它们可以不用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借助自身的垄断优势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些垄断利润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会转化成为该行业在岗职工工资,从而导致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高于其他行业。
3.非法暴富。我国已有富豪阶层出现,他们的人数不多,集中的财富占了全国居民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这些富人中相当部分是靠勤劳致富的,然而不少人主要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他们走私贩私、制假贩假、集资诈骗、偷税漏税,更有甚者,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以权谋私、做权钱交易,搞“腐败经济”,看看当前的腐败问题,很多都与经济金钱有关。而这些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必然加剧贫富差距。
4.税收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个人所得税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还不够完善,个人所得税所需要的征管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另外,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比较窄、保障程度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在城乡二元化隔离的基础之上,造成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巨大差别。这种缺乏覆盖城乡全体人民的公正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加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四、解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思考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虽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尚未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如果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应采取相关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一)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管理,引导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4]为此,应大力实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彻底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的渠道,通
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流动,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同时,要优先发展金融业、电信业、保险业等与农村工业发展有较大关联的第三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服务。
(二)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非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消除或减轻行业之间的不公平交易,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通过立法来限制、减少市场垄断,坚决反对垄断价格行为,打击不正当竞争。另外,考虑对某些个人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性行业应征收垄断税。在税收上要做到扶持低收入行业、困难行业的发展,保障其职工的基本收入和生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控制收入差距于适当的范围之内必须兼顾效率和公平。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报告中承诺缩小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改善人民生活。他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外,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要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还要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农村的发展。
(四)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5]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市场机制追求效率,社会保障则应更加注重公平。通过社会保障有效地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五)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形成三次分配格局。有学者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要缩小财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另外,对于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企业,政府应该在税收和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家参与慈善事业,回报社会。
五、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对策
1.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注重初次分配的公平。初次分配是在全社会各种微观单位内部分散进行的分配。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初次分配的数额要比二次分配大得多,初次分配的大格局一旦确定下来,二次分配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只能通过财政收支和转移支付手段在局部或一定环节上作出调整和修正。因此,初次分配就要注重公平。要逐渐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劳动要素报酬水平,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工资在成本中的比重。
2.改革税收制度,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一是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及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相对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对高收入者实行累进税率,并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向贫困地区、弱势群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援助。二是改革完善财产税。应尽早开征遗
产税、赠与税、物业税。对于一些高收入群体的奢侈消费项目,如高尔夫球、桑拿、健身等,可以考虑开征特别消费税。
3.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当前的重点是尽快建立对困难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尽快制定和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和《失业保险条例》,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困难企业解决社会保险金和医疗费等的拖欠问题。加紧研究《企业工资条例》,对工资的确定原则、依据、拖欠工资等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等作出明确规定,保证低收入者的收入受法律保护。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和慈善基金会、红十字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形成多层次的社会救助机制。
4.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力度。垄断企业凭借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通过垄断价格形成高额垄断利润,从而维持了本行业的高收入水平,这种现象很不公平。我们要加强对某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引进竞争机制和竞争主体,打破行业垄断。通过《反垄断法》来有效地约束垄断经营行为,对垄断企业的定价权实行严格监督,对某些自然垄断行业实行高于一般行业的税率,使其获得的超额利润收归国有。
5.坚决取缔各类非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要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强化对掌握权力和掌握公共资源的公务人员和机构的监督和约束,铲除腐败,缓解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依法严惩侵吞国家财产及以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谋取私利的一切腐败行为。
6.创造平等的教育和竞争机会。治贫的主要手段是教育,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同时,打破生产要素流动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给予他们平等待遇,让其分享到更多经济增长的成果,这才真正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7.加快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步伐,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通过各种形式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高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D],江苏,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6
[2]刘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扩大 17年间增加12倍[N],北京商报,2008-10-16
[3]郭爱娣,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比3.33∶1[N],京华时报,2008-08-29
[4]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2
[5]李中华,透视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拉大[J],求索,2005(3): 25-27
[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年10月
[7]林毅夫:以初次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J].党政干部文摘,2007(6)
[8]林彬:由基尼系数引发对中国现今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7(17)
[9]于猛:缩小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的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