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贫困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2 16:0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巴中市贫困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巴中市贫困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一篇:巴中市贫困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

巴中市贫困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

阳毅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坡,人口400余万,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约为4:1;自然条件以山地为主,占幅员面积的90%,丘陵、平坝占幅员面积的10%;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生活对自然条件、气候条件依赖性较大;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相对滞后,交通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市无大型的工业企业,农产品、初加工产品等产业链末端的原料供给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落后地区、贫困地区是巴中的真实写照。

一、贫困现状

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9元,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64.9%和80.3%,农民人均纯收入4667元,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65%和74.8%,且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呈不断拉大趋势;巴中的贫困范围大,按照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全市仍有贫困人口87.1万,贫困人口散居于四县(区)的各个乡镇,其中有30.89余万户农户居住在土坯房(危旧房)中、5.6万户居住在安全隐患较多的灾害区、2.8万户居住在高寒山区、2.1万户居住在需要搬迁的沿路沿边地区;城镇化率仅为31.3%,分别比全国、全省低20.4和10.9个百分点。

二、原因分析

(一)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9.1:33.8:37.1,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比全省、全国高14.4个和18.9个百分点,仍然处于低层次的农业经济阶段。二是以城带乡能力弱。工业化、城镇化、交通通行能力均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阶段,不能形成汇集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的高地,对农村扶贫开发的带动力弱。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乏力。到2011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119家,居全省倒数第三,产业支撑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农民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合同定单的履约率低,导致企业对其失去信任。致使农业产业链条难以有效延伸,以工促农的作用难以发挥。

(二)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现代农业发展缓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全市324.8万农村人口就有137万人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北部高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洪水淹没区等不宜人居、生产条件恶劣的环境中;部分水库、河堤、渠系存在病险隐患;多数塘堰已拍卖给个人,抗旱救灾用水得不到保障,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乡村道路建设滞后,目前全市还有1490个村不通水泥(油)路;农村电网改造不彻底,一些地方存在变压器老旧、电压不稳、电杆歪斜、入户线路老化等隐患。二是传统农业根深蒂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难以做到大范围使用先进生产工具,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化经营难以与大市场接轨,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市场风险频发,比较效益低下,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三)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涉农服务绩效不高。一是基层农技力量薄弱。全市至今无一所高等院校和市以上科研院所,现有科技人员仅占总人口的1.2%,科技创新要素严重匮乏。二是农村融资渠道不畅。信用社贷款额度低、期限短,一般最高额度2万,最长期限1年,难以解决规模发展的需要,且银行、信用社限于行业利益,往往贷富不贷穷,对贫困户的资金支持不够到位。三是社会组织体系不健全。多数乡镇没有信息中介组织,乡镇政府主要依靠广播、板报等发布少量信息,造成农民对市场信息反应不灵,用订单指导生产更是稀少。四是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农业保险的险种、险期设置不科学,理赔手续繁琐,农民的自觉接受程度较差,农业保险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因病因灾致贫严重,社会保障保险偏低。一是因病致贫或返贫。尿毒症、白血病等各类重大疾病患者大幅增加,据初步统计,全市有贫困大病患者9万余人,该群体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且由于新农合报费比例偏低,个人承担医疗费数额巨大,导致家庭债台高筑,成为贫困家庭。有的家庭刚刚脱贫,无经济积累,由于家庭成员患大病,开支医疗费严重超出家庭收入,成为返贫对象。二是因灾致贫或返贫。巴中素有十年九灾、十灾九旱之称,近年来,全市遭受了洪灾、旱灾、低温冷冻灾、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交替袭击,常年受灾人口达40万人次,因灾致贫达6万人次。仅2011年“7.17”特大洪灾,造成19万多人被紧急转移,有6000多户农房全部倒塌,57000多户农房受损。不少农户因灾一贫如洗,成为新的贫困户。

三、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保障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

(一)建制度,力促社会救助与巴中发展同步。一是建立和完善制度。把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作为扶贫帮困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及时修订和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相关制度。二是构建制度配套体系。各县区均应出台一系列与社会救助相配套的文件和管理制度,使这些社会救助制度互通、互联、互补,构成一个有机的制度体系,编织一张广覆盖、高效能的社会救助网络。三是健全医疗救助机制。全面实行新农合补偿与医疗救助“一站式”对接,及时结算。全额资助低保对象、五保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参合参保。积极探索三类群体、特殊困难家庭的医疗救助办法,逐步取消医疗救助病种限制,适度提高就医费用报销比例,对特殊困难群众在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的救助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四是建立临时生活救助制度。认真落实《关于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制度的意见》(川办发〔2011〕18号)文件精神,对因灾因病、劳动力缺乏、教育开支过大的贫困家庭实施临时救助,保障相应群体的基本生活。

(二)增投入,力促社会救助与民生需求合拍。一是积极争取资金。抓住国家支持西部边远地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发展的机遇,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省对社会救助和扶贫帮困开发资金的投入,力保中央、省级转移支付资金有较大幅度增长。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民政慈善捐赠、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强与省外慈善机构的联系,积极争取省内外大型企业和巴中在外工作人员对家乡发展的支持,尤其是对贫困群体的救助支持。广泛开展“一日捐”活动,营造做慈善、帮贫困的良好氛围,充分引导和调动社会力量支持社会救助事业。三是发挥资金聚合效应。坚持将民政救助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信贷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聚合起来,捆绑使用,集中用于社会救助和扶贫帮困,形成裂变效应。

(三)促合作,力促社会救助与公共服务联动。一是规范救助资金管理。建立民政、财政、审计、监察、银行等相关职能部门协作配合的救助资金社会化发放机制,形成“民政部门核定对象和补助标准,财政部门核拨资金,银行代发到人,审计、监察部门监督”的发放模式,实行低保对象专户专折,资金直达低保对象个人账户“一卡通”运作模式。二是建立社会救助联动体系。建立卫生、教育、司法、扶贫、供电供水、慈善等部门多渠道、多领域的救助格局,对贫困群体建档立册,按照部门分片、信息共享、共同帮扶的模式运作,缓解贫困群体的医疗、入学、住房等生产生活方面的经济负担。三是促进社会互助机制的发展。积极推进民间组织、社会公益性团体、企事业单位参与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管理的改进和规范、渠道的延伸和拓展,逐渐形成“政策适度倾斜、自身积极发展、部门大力支持、社会广泛参与”共谋共行的社会救助模式。

四、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力促贫困群体脱贫致富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制约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是加大构建交通网络。近年来,随着“三纵三横两环一航”交通枢纽体系建设的规划与相继实施,巴中的交通形势已经得到较大改善,但仍然需要加大力度抓好实施正在修建的交通工程,积极争取、规划新的交通项目,在实施交通项目中,优先向贫困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以交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贫困群体增收致富。二是以产业园、物流园、商贸园等工业项目为基础,加快推进巴中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带动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结合“两地两区一中心”建设,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变巴中工业发展起步晚、水平低的现状。三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以兴文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各县区产城一体为统筹的城市建设,高标准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实施。稳步推进风貌改造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吸引力、影响力,用城市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群体脱贫致富。

(二)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增强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一是大力发展本土化、特色化产业。立足巴中特色农副产品的优势,中药材产地优势,建立生产、加工、销售网络,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强贫困群体经济“造血”能力。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依托光雾山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特有的生态优势、红色文化优势,用先进的理念、思维方式来谋划、发展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川东北特色的旅游附属产业,如特色农家乐,休闲度假村庄等形式的小投入、见效快的旅游产业。三是积极利用民间组织载体发展农村专业协会,以农、林、牧、渔等特色产品为依托,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协会+基地等形式,积极吸纳贫困群体为会员,以公司、协会的力量做强农副产品销售网络,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带动贫困群体增收致富。

(三)加大综合能力培训,提高脱贫致富的素质水平。

一是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为困难群众、失业人员、下岗工人、进城的农民工等愿意接受培训的人员开辟一条绿色通道。灵活培训方式,按参加培训人员的条件、职业倾向,灵活地进行培训。二是拓展培训内容。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突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以市场为导向,以用工信息为指南,大力开展“订单”培训,确保贫困群体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培训、就业有效链接。三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逐步健全与规范培训信息发布渠道和制度,使培训市场信息与就业市场信息相沟通,增强贫困群体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与工业园、商贸园、物流园进行对接的培训工程,解决技工缺乏的状况。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切实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抓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科学合理进行学校布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善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村卫生室(社区)为基础的县、乡、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深入实施医疗制度改革,解决贫困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逐步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落实优抚政策,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社会养老试点,建设养老敬老院,确保贫困老人“老有所养”;大力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减轻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脱贫致富的压力;逐步扩大各类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困难群众因病因灾返贫的问题。

第二篇: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介绍设备管理的涵义和意义,阐述了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在分析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基础上,提出了转变管理理念、重组组织结构,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以延长设备寿命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使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收益最大化。

一、设备管理的涵义和意义

(一)设备管理的涵义

设备管理(Plant Management)又称设备工程(Plant Engineering),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以提高设备效能为目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从规划、设计、试制、制造、选型、安装与调试、使用与运行、维护与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实质上,设备管理研究设备运作过程中存在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形态是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磨损、疲劳、腐蚀等性能劣化,从而需要检测修复,改造和更换,直至报废处理的过程,重点研究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工艺性;价值运动形态是指设备在制造产品过程中的资金转化,即将设备原有的价值和维护费通过提取折旧和计入生产费用,逐步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从而导致设备净值不断减少,重点研究设备价值的转移和资金的补偿、维修费用的经济

性、新设备投资与设备技术改造的经济性评价等。因此,设备管理是研究领域十分惯犯,得到迅速发展的应用科学,并与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的理论发展密切相关。

(二)设备管理的意义

1.设备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

企业内部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完成既定生产经营目标而在企业内部开展的一切管理活动,它包括企业的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班组管理、现场管理等等。人们常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称作练内功。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企业内功的强弱。内功强,企业抗风雨的能力就强,市场竞争力就强,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就强。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经常开展各项活动,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千方百计地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在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中,任何一项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企业内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只有选择好内部经营管理工作的切人点和突破口,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设备管理就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之一。

生产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之一,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生产设备无论从企业资产的占有率上,还是从管理工作的内容上,以及企业市场竞

争能力的体现上,它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十分重要的位置。管好用好生产设备,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对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的保证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优良而又经济的技术装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以确保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花色品种,降低生产成本,进行安全文明生产,从而使企业获得最高经济效益。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预测,决定进行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产品的设计、试制、加工、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无不体现出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为赢得和占领市场,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为企业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高质量的产品,设备管理是保证。设备管理水平是企业的管理水平、生产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发生产先进产品,必须建立在企业具备先进设备及良好的管理水平之上。若疏于管理,用先进设备生产一般产品,会使生产成本增加,失去市场竞争能力,造成极大的浪费;有的先进设备带病运转,缺零少件,拆东墙补西墙,不能发挥全部设备的效能,降低了设备利用率;有的设备损坏,停机停产,企业虽有先进的设备,不但没有发挥出优势,— 3 —

反而由于设备价高,运转费用大,成为沉重的包袱,致使企业债台高筑,生产经营步履维艰。而一些设备管理好的企业,虽然没有国外的先进装备,由于管理水平高,设备运转状态良好、效率高,一样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强,企业效益也稳步增长。

设备管理是企业产量、质量、效率和交货期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是按合同组织生产,以销定产。合同一经签定,即受到法律保护,无特殊情况不能变更,违约将受严厉的经济制裁。如果没有较高的设备管理水平和良好设备运转状态做保证,是不可能很好地履行合同规定的。一旦违约,给企业带来的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往往失去市场,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设备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证。安全生产是企业搞好生产经营的前提,没有安全生产,一切工作都可能是无用之功。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无不强调安全生产,紧抓常抓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强制性的,是必须无条件服从的,企业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之上。根据有关安全事故的统计,除去个别人为因素,8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设备不安全因素造成的,特别是一些压力容器、动力运转设备、电器设备等管理不好则更是事故的隐患。要确保安全生产,必须有运转良好的设备,而良好的设备管理,也就消除了大多数事故隐患,杜绝了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

3.设备管理是企业提高效益的基础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也是紧紧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进行的,设备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简单地说,一方面是增加产品产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益;另一方面是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中,设备管理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1)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设备是一个重要因素。加强设备管理是提高质量、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因此党和政府多次提出贯彻国务院《设备管理条例》,加强设备管理一定要与企业开展双增双节活动相结合,应用现代技术,开展技术创新,确保设备有良好的运转状态;对于新设备要充分发挥其先进性能,保持高的设备利用率,预防和发现设备故障隐患,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老设备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更新,改善和提高装备素质,增强设备性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从而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2)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是要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企业内部多数人是围绕设备工作的。要提高这些人的工作效率,前提是要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减少设备故障、提高设备利用率。

(3)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更是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原材料的消耗大部分是在设备上实现的。设备状态不好会增大原材料消

耗,如出现废品,原材料浪费更大。在能源消耗上,设备所占的比重更大。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运转效率,降低设备能耗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节能降耗永恒的主题。在设备运转过程中,为维护设备正常运转,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物资消耗。设备一般都有常备的零部件、易损件,设备管理不好,零部件消耗大,设备维修费用支出就高。尤其是进口设备,零部件的费用更高。设备运转一定的周期后还要进行大修,大修费在设备管理中也是一项重要的支出,设备管理抓得好,设备大修理周期就可以延长,大修理费用在整个设备生命周期内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所占的比重就可以下降,从而为降低生产成本打下基础。

二、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

设备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管理科学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事后维修时期

这一时期普遍实行的是设备坏了以后再修,由于设备结构简单,设备的维护与修理不需要专门技术,修理费用也较低,因此,机器设备的维护与修理有设备的操作人员来完成。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结构渐变复杂,设备修理难度逐步提高,设备的修理费用不断增加,— 6 —

设备修理需要有专门人员来承担,这样就从生产操作人员中逐步分离出一部分从事设备修理和管理的专门人员。

2.预防维修时期

20实际50年代原苏联建立了一套计划预修制度,其实质是泰勒制度的基本原理在设备维修与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它是以一套定额标准为基础的,其理论根据是设备的摸查理论与磨损规律。欧美的预防维修的理论基础设备的故障规律,即浴盆曲线,预防维修是有计划地进行设备的维护、减产和修理,以保证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的一种技术组织措施,它包括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检查,精度检查,大修,中修,小修。

事后维修与预防维修的局限性:

(1)只注重设备的维护修阶段,而较少注意设备的全过程管理。(2)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关与设备的使用和维修管理相脱节。(3)只侧重于设备的技术管理,忽视设备的经济问题和组织管理。

(4)传统设备管理由于受传统的垂直专业只能职能分工的应县,没有把同设备管理有的只能加以协调与组织,经常是配合不紧密,步调不一致,从而影响设备管理的整体目标的实现。

3.设备综合管理时期

为了摆脱传统设备的局限性,实现现代工业生产无事故、无缺陷、无伤亡、无公害的要求,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设备综合管理理论。

(1)后勤学

20世纪60 年代美国在经典的产品和设备寿命周期基础上,吸取了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简称L C C)、可靠性工程及维修性工程等现代理论形成了后勤学(Logistics),定义为“研究资源需求、设备、供应和维修,并以后勤学保障、计划作为对象的管理艺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活动”,被认为是体现设备周期管理的最为彻底的学科。

后勤学者认为,一个系统应包括基本设备和响应的后勤支援两部分。而后勤职员的主要内容有:测试和辅助设备、备件和修理更换件、人员和培训、器材储运管理、辅助设施和技术资料等,基本设备和后勤职员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必须在集成基础上来发展,建立最优平衡,以生产出一项费用效果良好的产品。因此,可以把后勤学看作是为了保证一个在规划的寿命周期内得到有效而经济的职员,而需要考虑的全部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设备综合工程学

1974年,英国工商部给综合工程学下的定义是“为了求得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而把适用于有形资产的有关工程技术、管理、财务以及其业务工作加以综合的科学就是设备综合工程学(Terotechnology)”。其内容涉及到设备、机器、装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规划和设计的可靠性与维修性,以及它们的安装、投产试车、维修、改造和更新,以及有关设计、性能和费用信息方面的反馈。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内容可归纳成5个方面:①把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最经济作为其研究目标;

②关于有形资产的工程技术、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综合管理科学;③进行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设计:④关于有形资产(设备、机械、装置、建筑物),及关于设备一生(方案、设计、制造、安装、运转、维修保养、改造和更新等)机能的管理学;⑤关于设计、使用效果、费用信息反馈的管理学。(3)全员生产维修

1971年日本在学习英美维修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本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将可靠性工程理论和现代管理技术加以综合应用,逐步形成了全员生产维修(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简称TPM),它是全员参加的,以提高设备综合效能为目标,以设备寿命周期为对象的生产维修制度。具体内容如下:①目标是使设备的综合效能最大;②建立包括设备寿命周期的生产维修系统(即管理设备的一生);③包括与设备有关的所有部门,如设备规划、设备使用、维修部门等;④从最高管理部门到基层员工的全体人员都参加;⑤开展小组自主活动推进生产维修与管理。

TPM、Terotechnology和Logistics都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获取经济的L C C,但他们的具体目标和责任分配却是不同的。Logistics的具体目标涉及到非常广泛的领域,包括制造的产品、系统规划、信息和设备。Terotechnology只针对设备(有效资产),包括设备供应商、工程技术公司和设备用户,而TPM只针对设备用户。

(二)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分析

在建立市场经济、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设备管

理水平已明显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活动的展开,制约了设备效能的发挥,影响了企业市场竞争里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

1.从体制上分析

缺乏健全的企业设备管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一些国有企业,所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基本上与罚款相当,工作方式简单,严重影响了员工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许多企业习惯于自己维修,国企中普遍存在高级维修技术人员流失现象。当企业花费大量自己培训出高级维修技术人员后,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一些民营、三资企业以高收入、高待遇挖走他们,使企业设备管理工作陷入困境。

2.从企业组织机构上分析

(1)企业组织机构刚性,效率低,易发生冲突。我公司是职能型组织机构,强调企业内部的控制、指挥与协调,其效率与组织目标是否明确、环境是否稳定、企业规模大小有关。这种机构形式反映迟钝,容易造成矛盾与抵触,效率低下,而且易形成管理的官僚化,是当前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的主要症结,设备管理职能的实施必须同时受到生产、工艺、质量、财务和安全等部门的指示和工作知道,易与其他部门发生矛盾和冲突,职责不明确,工作难到位。

(2)企业组织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现行组织是一种执行型组织,缺乏灵活性,组织机构明确规定了每个员工的职责,以及奖惩制度,只有与职责有关的能力能得到利用,并且规定了员工的发展模式,如操作人员只管如何使用设备,维修人员只管修好设备;设备管

理人员只负责设备的正常运转,生产管理人员只负责生产计划与控制;员工各自只对自己的领导负责,员工与员工之间缺少有效的协作,单一的工作内容,极大地限制了员工能力的发挥及全面发展。

3.设备资产作用与地位的分析

(1)对设备资产作用的认识不足。传统的设备管理包括设备资产管理、维护和维修管理、改造与更新管理、备件管理和事故管理,注重了设备管理的功能性,即侧重于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使我公司设备整体技术水平低、设备利用率低;忽视设备资产的经营性,即通过对设备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管理、营运,产生出较大经济效益的属性。

(2)对设备管理缺乏正确定位。长期以来,设备管理组织在企业的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般情况下,设备正常运转,大家相安无事,一旦设备出了故障,影响了生产,则责备和抱怨设备人员,设备管理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公司没有有关设备管理的战略思考和策划设计。设备管理的改革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仅仅是设备管理机构及人员的归并,相应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考评体系并未改变,其实质是更进一步降低了设备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运作过程的分析

(1)缺乏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理论应用研究,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太多局限于具体的事务上,忽视有关设备管理理论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如在企业中全寿命周期理论仍停留在认识上,综合管理仍只是一种思想,设备维修仍以经验为主,对故障预测、诊断、维修

— 11 — 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展不多。所以,企业存在设备效能发挥不高,设备维修改造步伐缓慢,设备技术的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影响了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这正是设备管理在企业中得不到真正重视的主要原因。

(2)设备管理工作中随意性较大。设备管理的成效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曾对该项工作的认识,领导层的变动容易造成设备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变化;企业设备管理机构的改革和人员的变动,使该项工作的随意性增加;操作人员的频繁变动使管理脱节;设备的技术进步和更新换代的加速使设备管理与维修盲目性增加。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有效开展设备管理工作的难度,影响了是而后被管理效率和水平。

5.维修体制上的分析

维修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明显落后于设备技术水平。企业维修指导思想落后,维修方式单一,预知维修、状态检测维修等先进的维修方式得不到推广应用,致使维修效果不佳;企业的维修质量不高,缺乏推广应用高新维修技术的紧迫感,维修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与现代化设备的技术含量形成巨大反差。

三、国有企业设备管理对策分析

企业设备管理的目标是优化企业资本构成和设备资源配置,运用各种经营管理手段,延长设备寿命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使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收益最大化。本文

将从建立企业设备管理新模式,实现设备管理的目标。

(一)转变管理理念。设备在企业中的位置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仅是企业组织生产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企业的主要经营资本,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获取市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首先,企业必须实现企业是设备管理有“部门管理”向“法人管理”的转变;第二,注重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企业设备管理的各环节提供优质服务;第三,竞争观念转变,从竞争走向合作,不仅在企业之间,更重要的是首先在企业内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重组组织结构。设备一生全过程管理,任何企业实施起来都有很多困难,必须依托社会化服务网络。所以,根据业务流程重组的原则,对设备全过程包括设备投资管理、前期管理、现场管理、润滑管理、维修管理、设备管理及各种专业管理进行修管分流、主次剥离、简化整合。对企业不具优势的部分逐渐与母体脱离,加入相应的联盟组织或服务网络。同时,按生产流程对设备管理的结构进行重构,用跨职能团队组织结构代替单一职能结构,强化现场管理,逐步形成基于生产流程的规范化设备管理模式。其基本原则为:第一,以产品的是恒产系统寿命周期为研究对象,追求生产系统综合效率最高和全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第二,以工作团队的高效协作强化设备现场管理。为实现生产系统的目标,必须有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生产、设备动力、质量、工艺、安全、财务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有效协作,同时按区域将维修人员与操作人员组成生产现场团队,对多变的市场

需求做出敏捷反应,确保产品生产需要和现场设备高效、经济、安全运转。

(三)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 1.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观念及所遵循的原则 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观念:

(1)从传统管理向现代设备综合管理转变。(2)从现场设备抢修向预防维修转变。(3)机台操作者是设备最直接的管理维护者。(4)及时控制和消除设备隐患。

(5)供技术支持,保障设备完好是技术维修的中心职责。(6)设备的不断改良改进是提高设备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遵循的原则:(1)以质量为核心的原则。

(2)遵循TPM全员设备管理的原则。(3)以过程预防为重心的原则。2.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

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应从三个层面同时进行:首先,建立适应设备故障管理的企业文化;其次,从一切规范和规范一切入手建立标准化作业体系;第三,对设备进行全面体检,寻找设备进行全面体检,寻找设备不适应生产的缺陷,按PDCA维护,持续改进提升设备性能。

(1)建立适应设备故障管理的企业文化

首先设备零故障管理是建立在全员设备管理体系下的管理方法,必须培育适应设备零故障管理的企业文化,通过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学习条件,形成学习型团队;塑造工作态度,承认能力差别,但要求做出你最好的;造就企业人才,创造员工前程;要求每位员工按标准规范进行自己的工作等多种途径,造就每位员工的“忠诚、认真、严格、不断学习”。

(2)从一切规范和规范一切入手建立标准化作业体系 要求每位员工按标准规范进行自己的工作,就必须建立响应的标准体系。应包括:①技术基准、标准规范化;②管理方法标准化;③行为动作标准化;④时间系列标准化;⑤工作秩序标准化;⑥环境礼仪标准化;⑦标志标准化。这些标准囊括设备前期、使用期、后期等各方面工作标准,并建立各类响应的管理台帐,相应的考核办法,强化目标考核管理(标准的指定、执行、检查、考核)。

(3)建立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策略

设备的维修策略就是要解决“何时修、如何修”的问题。设备维修策略是以预防性维修为主,辅之按状态维修,同时实施以综合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多种维修方式并存的设备维修策略。企业应针对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维修策略,应对所有设备进行分类,请建立各类设备的维修模型(注意:随着管理和技术的先进,维修模型需要进行不断地修改,各种设备的维修模型是动态的)。

(4)强化设备的缺陷管理

设备存在缺陷并不可怕。关键是早期发现设备缺陷,分析出正

确的是设备缺陷趋势,在设备的缺陷成为设备故障之前,通过采取适时适当的检修消除缺陷,使设备缺陷不成为设备故障和事故。工作重点是:发现缺陷,分析缺陷和消除缺陷。

(5)建立设备安全、高效运行防护网

“设备零故障管理”要求对设备,尤其是关键是设备建立五层防护网:

①操作人员的日常点检。通过日常点检,一旦发现异常,除及时通知专业点检人员外,还能自己排除异常,进行小修理,这是预防事故发生的第一层防护网。

②专业点检员的专业点检。主要依靠五官或借助某些工具,简易仪器实施点检,对重点设备实行倾向检查管理,发现和消除隐患,分析和排除故障。这是第二层防护网。

③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密点检及精度测试检查。在日常检查,定期专业点检的基础上,定期对设备进行严格的精密检查、测定、调整和分析。这是第三层防护网。

④设备故障诊断。是一种在运转时或解体状态下,对设备进行定量测试,帮助专业点检员作出决策,防止故障事故发生。这是第四层防护网。

⑤设备维修。通过上述四层防护网,可以摸清设备的规律,减缓劣化进度和延长设备的寿命。但对设备故障的消缺和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故障,就要维修。维修质量由直接影响设备的劣化进度,因此一支维修技术高,责任心强的维修队伍和一套完善的维修标准和管理制

度是设备零故障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第五层防护网。

(6)加强事故故障管理

设备事故故障发生后,要迅速组织抢修或处理,尽快恢复生产,并按公司的事故管理办法处理,坚持事故故障原因和责任不清不放过;事故故障责任者和有关人员没有真正受到教育不放过;防止和处理故障(事故)的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对涉及功能、精度要求的设备发生事故故障时经检修恢复后,应对设备的功能,精度或产量(速度)进行能力验证。

强化重复故障(事故)管理,专业点检员是重复故障的直接责任人,也是落实纠正措施的责任人。

总结:设备管理总的发展趋势是向设备管理的现代化方向发展,即设备管理集成化、全员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设备维修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设备要素市场化、信息化。这一全局性的发展,对我国国有企业的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国有企业只有转变管理理念、重组组织结构,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以延长设备寿命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使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收益最大化。

第三篇: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

09学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论文

我国

信息技术系 05级4班 沈珊珊(2047)

[论文关键词]贫富差距 现象 影响 原因 对策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国居民生活的总体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但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所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人和消费的份额高达50%),我国已经是世界上40个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

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2]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

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3]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三、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

1.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克服了以往平均主义的弊端,能够从物质利益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有利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配置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各类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按贡献进行分配,而其中资本这项要素总是得大头。这样,在劳动收入大体均等的情况下,收入差距主要因资本要素占有者财产性收入高低而拉大。

2.垄断致富。垄断行业中的企业凭借对关键资源的独自拥有或政府赋予的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在产品市场或者要素市场上具有独自决定价格的能力,它们可以不用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借助自身的垄断优势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些垄断利润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会转化成为该行业在岗职工工资,从而导致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高于其他行业。

3.非法暴富。我国已有富豪阶层出现,他们的人数不多,集中的财富占了全国居民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这些富人中相当部分是靠勤劳致富的,然而不少人主要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他们走私贩私、制假贩假、集资诈骗、偷税漏税,更有甚者,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以权谋私、做权钱交易,搞“腐败经济”,看看当前的腐败问题,很多都与经济金钱有关。而这些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必然加剧贫富差距。

4.税收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个人所得税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还不够完善,个人所得税所需要的征管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另外,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比较窄、保障程度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在城乡二元化隔离的基础之上,造成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巨大差别。这种缺乏覆盖城乡全体人民的公正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加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四、解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思考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虽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尚未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如果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应采取相关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一)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管理,引导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4]为此,应大力实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彻底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的渠道,通

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流动,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同时,要优先发展金融业、电信业、保险业等与农村工业发展有较大关联的第三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服务。

(二)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非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消除或减轻行业之间的不公平交易,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通过立法来限制、减少市场垄断,坚决反对垄断价格行为,打击不正当竞争。另外,考虑对某些个人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性行业应征收垄断税。在税收上要做到扶持低收入行业、困难行业的发展,保障其职工的基本收入和生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控制收入差距于适当的范围之内必须兼顾效率和公平。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报告中承诺缩小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改善人民生活。他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外,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要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还要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农村的发展。

(四)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5]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市场机制追求效率,社会保障则应更加注重公平。通过社会保障有效地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五)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形成三次分配格局。有学者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要缩小财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另外,对于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企业,政府应该在税收和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家参与慈善事业,回报社会。

五、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对策

1.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注重初次分配的公平。初次分配是在全社会各种微观单位内部分散进行的分配。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初次分配的数额要比二次分配大得多,初次分配的大格局一旦确定下来,二次分配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只能通过财政收支和转移支付手段在局部或一定环节上作出调整和修正。因此,初次分配就要注重公平。要逐渐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劳动要素报酬水平,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工资在成本中的比重。

2.改革税收制度,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一是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及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相对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对高收入者实行累进税率,并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向贫困地区、弱势群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援助。二是改革完善财产税。应尽早开征遗

产税、赠与税、物业税。对于一些高收入群体的奢侈消费项目,如高尔夫球、桑拿、健身等,可以考虑开征特别消费税。

3.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当前的重点是尽快建立对困难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尽快制定和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和《失业保险条例》,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困难企业解决社会保险金和医疗费等的拖欠问题。加紧研究《企业工资条例》,对工资的确定原则、依据、拖欠工资等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等作出明确规定,保证低收入者的收入受法律保护。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和慈善基金会、红十字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形成多层次的社会救助机制。

4.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力度。垄断企业凭借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通过垄断价格形成高额垄断利润,从而维持了本行业的高收入水平,这种现象很不公平。我们要加强对某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引进竞争机制和竞争主体,打破行业垄断。通过《反垄断法》来有效地约束垄断经营行为,对垄断企业的定价权实行严格监督,对某些自然垄断行业实行高于一般行业的税率,使其获得的超额利润收归国有。

5.坚决取缔各类非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要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强化对掌握权力和掌握公共资源的公务人员和机构的监督和约束,铲除腐败,缓解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依法严惩侵吞国家财产及以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谋取私利的一切腐败行为。

6.创造平等的教育和竞争机会。治贫的主要手段是教育,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同时,打破生产要素流动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给予他们平等待遇,让其分享到更多经济增长的成果,这才真正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7.加快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步伐,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通过各种形式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高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D],江苏,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6

[2]刘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扩大 17年间增加12倍[N],北京商报,2008-10-16

[3]郭爱娣,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比3.33∶1[N],京华时报,2008-08-29

[4]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2

[5]李中华,透视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拉大[J],求索,2005(3): 25-27

[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年10月

[7]林毅夫:以初次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J].党政干部文摘,2007(6)

[8]林彬:由基尼系数引发对中国现今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7(17)

[9]于猛:缩小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的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07(11)

第四篇: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出新面貌,城市的环境质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 同时也普遍呈现恢复态势。但也应该看到,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却越 来越突出,各种污染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农村的环境问题已是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对荆州市监利县农村环境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对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农村环境 生活污染 农业污染 环保意识 生态农业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监利县的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对我县的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县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环境正在逐步的以隐蔽或公开的方式遭受破坏。经济发展了,但农村的环境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一、监利县农村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监利县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一是生活污染,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没有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和垃圾收运情理系统,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乱堆乱放,畜禽散养,形成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二是农业污染,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形成农村面源污染、农膜污染,乱烧秸秆形成的大气污染等问题普遍存在;三是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二、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

1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重视程度不够。环保意识问题是导致

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农民的环境意识不强温饱即足只顾眼 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 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 作中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二是相当部分企业环保 意识淡薄在利益驱动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有的甚至闲臵污 染处理设施搞偷排。三是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群众的环境保 护意识总体不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 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2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治理力度不够。当前农村环保工作主要

靠县市级环保部门乡镇级环保组织机构标准不健全落实工作还是 以县市环保部门为主使农村环保工作在工作质量和效率上大打“折 扣”很难将各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 设臵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药、化肥及农膜的大量使用使农产 品的污染居高不下“白色污染”有增无减。农民盲目追求农产品 单产超量或不科学使用化肥使农产品质量降低过量或滥用农药 使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有益生物与生物多样 性的保护致使生态失去平衡大量使用地膜或塑料大棚使农作物 早结果早上市但不容忽视的是大量使用地膜又不进行清理或 科学处理长期使用对土壤十分有害造成了农用地膜污染严重。城镇、农村及农业污染日益加重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逐步上升。

4农村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污染。农村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 处理生活垃圾在沟渠、村头路边随意乱倒堆积成为新的污染源。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 但是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 足畜禽产生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无害化 处理臭气四溢粪水横流畜禽场产生的废液污水多数就直接排 入沟渠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加剧。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畜 禽粪便含有多种致病病菌和寄生虫卵直接作为肥料或一遇大雨 粪便污水随地表径流入水体必然会导致疾病传播威胁到人体健康。

三、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1、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归根结底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的重视不够 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各级领导要重视要把 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从教育百姓、提高百姓思想认识和环境意识 入手使老百姓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农业意识。开展多层次、多形 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 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 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帮助农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 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2、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效 能。

各级组织要将环保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

加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重点解决所辖地区 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一是要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财政支持和

保障的重点制定“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加大对乡镇、村两级资金投入。二是要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 护。农村环境保护的最终目标是要持续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提高农民 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因此农民的主体作用必须充分调动起来在政府 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以奖代补”支持下主要依靠农民自身力量 大力开展“三池一改”以及庭院绿化、美化、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等工作。三是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环保专项 资金支持。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都将持续加强农村环保投入 我们要把握机遇积极申报项目努力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

3、全面推进村镇“清洁工程”着力整治农村环境。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 等环境基础设施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 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 术实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发展使用清洁能源建立健全农村环境 保护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 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 生产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用治理技术、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4、加强农业科技的攻关和推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加大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技 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 径。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 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用治

理技术、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结语】总之,我县的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不仅仅限制我县农业的持续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其他危害直接威胁到农民的健康、生命和财产安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必须找到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从多方面入手寻求解决途径,使我县的农业得以持续发展,以利于农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我县应该结合我县农村环境污染的实际,努力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参考文献】

[1]陆新元:《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年第3期。[2]严文:《农村环境不能成弱势》,《中国环境报》2005年11月29日。[4]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农村经济》2004年第9期。王恩举:《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与解决对策》2002年

第五篇:中国大陆秘书现状及对策分析

《管理秘书》平时作业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号:姓名:茆福丽时间:

041504159 2007年10月

中国大陆秘书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详细说明了现今我国秘书整体现状,即客观情况下存在的问题和秘书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再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加强秘书职业资格制度的推进。最后我相信秘书现状会有很大的改变,一定会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能力

素质

领导

资格

市场经济

文: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能力再强的经理老板们每天也只有24小时,日理万机的老板们都离不开一位强有力的左右手来协助他们处理各项事物,秘书扮演的正是这样的角色。

虽然秘书在日常工作中的接触到人事、财务、专业业务的机会比较广泛,但是多而不精,再这些方面的发展可能性和行政管理比较要低。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选择一直做秘书的比例较低,说到秘书也容易让人联想到年轻、美丽等字样,甚至有人将之形容为花瓶职业,但是秘书并不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职业,比尔盖茨的秘书就是一位很老练成熟的秘书,他会把比尔盖茨的时间设计到分和秒。在西方国家很多年资很长的秘书他们会更加受青睐,因为她/他们的自身的素质,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都造成了他在职业生涯中的游刃有余。具备较强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协调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富有经验的秘书是在我们国家急需的复合性人才,所以这是一个值得活到老做到老的职业。从客观环境方面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评价机制不佳。长期以来,不管在企业中还是国家行政单位中,我们在评价秘书时,忽视了秘书工作的特殊性。对秘书人员的评价往往由其服务对象的个人印象和好恶决定,存在着很大随意性。这种评价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秘书的工作积极性遭到挫伤。

第二,激励机制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秘书工作人员落入低收入阶层,尽管他们在工作中扛大梁,挑重担,任劳任怨,但得到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劳动代价却落差很大。由于没有建立秘书职业资格制度,在评价秘书工作绩效时,往往忽视秘书工作的特殊性,尤其文字秘书人员工作实绩的隐形性得不到认可,加之激励机制不活,得失反差明显。

第三,环境待遇不优。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政治、经济待遇,以至家庭后顾之忧的解决,由于市场化、感情化的因素增多,秘书人员的许多实际问题不可能都依靠领导、单位解决,往往是“埋头苦干”地搞,不如“东奔西走”的跑,由此产生了心理不平衡。

从现今我国秘书队伍自身着手,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在岗秘书人员,从文化程度看,从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到研究生多层次均有,参差不齐。从知识结构看,杂家多,专家少,缺乏相应的专业水平。据调查,我国秘书人员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秘书 理论教育,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往往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不是法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欠缺,就是运用现代管理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足等等。此外,秘书后续教育跟不上,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教材和教师,加之没有比较完善的专门培训体制,也是影响秘书人员业务素质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实践能力欠缺。据资料统计,在一个××市1202名秘书人员中,有基层工作经验或领导岗位经历的秘书人员只有197人,仅占16.7%。绝大多数没有在基层工作或锻炼过,大多数是直接从学校分配上岗的,加之缺少在基层锻炼的机会,大多数秘书人员担任管理者或领导者能力不足。既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又具有较强的综合协调、管理创新能力;既具有秘书才能,又具有现代领导才能的复合型、高素质秘书人才相当缺乏,这与市场经济和现代行政管理对秘书人才的要求极不相适应。

其三,竞争意识不强。社会发展要求秘书人员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秘书的竞争意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淡化。一方面,是社会上对秘书工作存在偏见。有些人习惯将秘书的职业角色定位为舞文弄墨的“吹鼓手”,有的甚至把某些领导出了问题的责任推到秘书身上,以致秘书的公众形象欠佳,秘书职业缺乏应有的吸引力,进而直接影响了秘书人员竞争意识的确立;另一方面,秘书职位的卑微与领导地位的权威形成鲜明对比,使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秘书容易滋生自卑心理,造成工作上缺少动力和热情,忧前顾后,缺乏信心;再者,秘书时常处于被领导、被支配的从属地位,很少有独立自主大胆的开展工作的舞台,导致自主意识淡化,依附心理增强。

当然也会有更糟的,秘书主观意识上也存在着错误。比如说秘书会给领导败事,其主要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假公济私”,打着办公事的旗号为领导办私事,另一种是“假私济私”,就是借给领导办私事的时机办自己的私事,谋个人的私利。这些都是不对的。综上所述:

我认为当前秘书队伍存在的问题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政治社会生活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些问题解决,仅靠秘书队伍自身能力是难以奏效的,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通过创造与其它职业相同的政策环境来解决,也就是建立起体制健全的秘书职业资格制度。这是市场经济和现代政治社会生活对秘书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入世以后,各行各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秘书学已成为高等和中等专科院校设置的专业之一,也是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目前劳动保障部有一项关于秘书的职业标准考试,共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原初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原中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原高级)和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这一举措推进了秘书行业的定位,为秘书人员的就业有了保障机制。

资格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条件。职业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某种职业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职业资格一经取得,在全国范围内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非依法律规定不得丧失和撤销。秘书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技术性、专业性的特点日益被人们所认识。比如公文写作、计算机的操作与运用等,既有规范性、格式化的要求,又要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一般工作人员难以胜任。但目前,高素质的秘书人才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相当缺乏,秘书队伍建设的现状与社会对秘书队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提高秘书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调动秘书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使秘书队伍的 管理与建设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必须以国家法律形式,实行秘书职业资格制度,这对我国秘书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一是有利于我国秘书工作机制与国际惯例接轨。秘书工作职业化是当前国际秘书工作的特点之一,在一些发达国家,秘书工作已成为一种社会职业,与医生、教员、律师一样是很受人们重视和尊敬的。而在我国,秘书工作还是一种没有被大众承认的职业,人们对部分秘书人员的尊敬,不是因为对那种职业的尊敬,而是对秘书所处位置的尊敬。当前,我国即将加入WTO组织,一切工作都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包括领导及领导集团的思维、工作方式等等,都在为适应这一接轨而在进行调整。作为服务于领导及领导集团的秘书队伍,其工作方法、思维方式及政策制度等也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接轨的基本途径就是实现秘书职业化,以及为此建立的秘书职业资格制度。

二是有利于提高我国秘书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秘书职业资格制度后,要获得相应的秘书资格,就必须通过相应的考试、考核后,才能录用,否则,就会被淘汰,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秘书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水平、促使秘书人员科学、正确地履行秘书工作职责。同时,秘书工作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具有较强的职业性、专业性和特殊性。实行秘书资格制度,有利于体现职业特点,提高文秘人员的待遇,使秘书人员获得职业的光荣感、使命感,从而调动秘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秘书这一职业更具吸引力。一大批优秀人才充实到秘书队伍,必将改善秘书队伍结构,提升整体素质。

三是实行秘书资格制度,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秘书任用制度的需要。现行的秘书管理体制,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稳固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新的有利于人才流动、平等竞争、开放的秘书任用制度。实行秘书职业资格制度,建立健全秘书从业、执业资格制度、职级职称制度,形成完善的秘书选拔、任用、评价、人才储备机制,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开放又有约束力的人才任用制度的需要。

最后我相信大众对秘书这一职业的看法会改变的,相信秘书也一项技术性的工作,不再是世俗眼中的青春饭和花瓶,而是令人羡慕、常开不败的职场玫瑰,是老板的左膀右臂,是企业青睐的复合性人才。

文献来源:《近年来我国男性秘书职业现状初探》

刘日安

2006-04-25

《国际秘书节调查:一半秘书不满现状》

智联招聘网的调查分析

2007-02-04

《秘书就业现状分析》 万维小屋的博客

2007-05-30

《荆门市公务秘书从业现状分析》

来自http://www.8099.org

下载巴中市贫困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巴中市贫困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及对策分析

    描述: 【摘 要】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笔者从交通拥堵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危害以及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出发,分析了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 提出了城市......

    专卖打假现状及对策分析

    专卖打假现状及对策分析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王红亮更新日期:2011年3月3日【字号:大 中 小 | 颜色:浅 深 红| 打印】烟草在线专稿在持续进行“打假破网”的高压态势下,从全国范围......

    我国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2006-12-14 21:27:22)经过充分准备,我组就“我国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具体分析了中国人才流失的现象、原因、影响以......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实际发展中,农村金融面临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融资成本高、产权资本化程度低等不足。山东省胶州市在农......

    中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在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也逐渐从知识学习转向技能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到了不同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体现。在生物教学中,实验......

    贫困人口务工情况分析报告(最终定稿)

    现将乡贫困人口务工情况汇报如下:一、2020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2019年务工总体情况:2019年底我乡共有建档立卡770户3086人,在外务工人员1230人(其中省外务工318人,区外省内240人,区......

    农村贫困人口调查分析

    ***农村贫困人口调查分析 今年9月,我市组织各镇乡(街道)干部进村入户,对2006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全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兰溪市......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共5篇)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 通过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针对农业技术发展的特点提出可行性对策,目的是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给农民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