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秘书现状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5 11:0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大陆秘书现状及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大陆秘书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一篇:中国大陆秘书现状及对策分析

《管理秘书》平时作业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号:姓名:茆福丽时间:

041504159 2007年10月

中国大陆秘书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详细说明了现今我国秘书整体现状,即客观情况下存在的问题和秘书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再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加强秘书职业资格制度的推进。最后我相信秘书现状会有很大的改变,一定会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能力

素质

领导

资格

市场经济

文: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能力再强的经理老板们每天也只有24小时,日理万机的老板们都离不开一位强有力的左右手来协助他们处理各项事物,秘书扮演的正是这样的角色。

虽然秘书在日常工作中的接触到人事、财务、专业业务的机会比较广泛,但是多而不精,再这些方面的发展可能性和行政管理比较要低。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选择一直做秘书的比例较低,说到秘书也容易让人联想到年轻、美丽等字样,甚至有人将之形容为花瓶职业,但是秘书并不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职业,比尔盖茨的秘书就是一位很老练成熟的秘书,他会把比尔盖茨的时间设计到分和秒。在西方国家很多年资很长的秘书他们会更加受青睐,因为她/他们的自身的素质,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都造成了他在职业生涯中的游刃有余。具备较强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协调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富有经验的秘书是在我们国家急需的复合性人才,所以这是一个值得活到老做到老的职业。从客观环境方面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评价机制不佳。长期以来,不管在企业中还是国家行政单位中,我们在评价秘书时,忽视了秘书工作的特殊性。对秘书人员的评价往往由其服务对象的个人印象和好恶决定,存在着很大随意性。这种评价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秘书的工作积极性遭到挫伤。

第二,激励机制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秘书工作人员落入低收入阶层,尽管他们在工作中扛大梁,挑重担,任劳任怨,但得到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劳动代价却落差很大。由于没有建立秘书职业资格制度,在评价秘书工作绩效时,往往忽视秘书工作的特殊性,尤其文字秘书人员工作实绩的隐形性得不到认可,加之激励机制不活,得失反差明显。

第三,环境待遇不优。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政治、经济待遇,以至家庭后顾之忧的解决,由于市场化、感情化的因素增多,秘书人员的许多实际问题不可能都依靠领导、单位解决,往往是“埋头苦干”地搞,不如“东奔西走”的跑,由此产生了心理不平衡。

从现今我国秘书队伍自身着手,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在岗秘书人员,从文化程度看,从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到研究生多层次均有,参差不齐。从知识结构看,杂家多,专家少,缺乏相应的专业水平。据调查,我国秘书人员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秘书 理论教育,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往往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不是法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欠缺,就是运用现代管理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足等等。此外,秘书后续教育跟不上,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教材和教师,加之没有比较完善的专门培训体制,也是影响秘书人员业务素质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实践能力欠缺。据资料统计,在一个××市1202名秘书人员中,有基层工作经验或领导岗位经历的秘书人员只有197人,仅占16.7%。绝大多数没有在基层工作或锻炼过,大多数是直接从学校分配上岗的,加之缺少在基层锻炼的机会,大多数秘书人员担任管理者或领导者能力不足。既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又具有较强的综合协调、管理创新能力;既具有秘书才能,又具有现代领导才能的复合型、高素质秘书人才相当缺乏,这与市场经济和现代行政管理对秘书人才的要求极不相适应。

其三,竞争意识不强。社会发展要求秘书人员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秘书的竞争意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淡化。一方面,是社会上对秘书工作存在偏见。有些人习惯将秘书的职业角色定位为舞文弄墨的“吹鼓手”,有的甚至把某些领导出了问题的责任推到秘书身上,以致秘书的公众形象欠佳,秘书职业缺乏应有的吸引力,进而直接影响了秘书人员竞争意识的确立;另一方面,秘书职位的卑微与领导地位的权威形成鲜明对比,使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秘书容易滋生自卑心理,造成工作上缺少动力和热情,忧前顾后,缺乏信心;再者,秘书时常处于被领导、被支配的从属地位,很少有独立自主大胆的开展工作的舞台,导致自主意识淡化,依附心理增强。

当然也会有更糟的,秘书主观意识上也存在着错误。比如说秘书会给领导败事,其主要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假公济私”,打着办公事的旗号为领导办私事,另一种是“假私济私”,就是借给领导办私事的时机办自己的私事,谋个人的私利。这些都是不对的。综上所述:

我认为当前秘书队伍存在的问题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政治社会生活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些问题解决,仅靠秘书队伍自身能力是难以奏效的,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通过创造与其它职业相同的政策环境来解决,也就是建立起体制健全的秘书职业资格制度。这是市场经济和现代政治社会生活对秘书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入世以后,各行各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秘书学已成为高等和中等专科院校设置的专业之一,也是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目前劳动保障部有一项关于秘书的职业标准考试,共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原初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原中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原高级)和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这一举措推进了秘书行业的定位,为秘书人员的就业有了保障机制。

资格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条件。职业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某种职业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职业资格一经取得,在全国范围内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非依法律规定不得丧失和撤销。秘书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技术性、专业性的特点日益被人们所认识。比如公文写作、计算机的操作与运用等,既有规范性、格式化的要求,又要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一般工作人员难以胜任。但目前,高素质的秘书人才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相当缺乏,秘书队伍建设的现状与社会对秘书队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提高秘书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调动秘书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使秘书队伍的 管理与建设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必须以国家法律形式,实行秘书职业资格制度,这对我国秘书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一是有利于我国秘书工作机制与国际惯例接轨。秘书工作职业化是当前国际秘书工作的特点之一,在一些发达国家,秘书工作已成为一种社会职业,与医生、教员、律师一样是很受人们重视和尊敬的。而在我国,秘书工作还是一种没有被大众承认的职业,人们对部分秘书人员的尊敬,不是因为对那种职业的尊敬,而是对秘书所处位置的尊敬。当前,我国即将加入WTO组织,一切工作都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包括领导及领导集团的思维、工作方式等等,都在为适应这一接轨而在进行调整。作为服务于领导及领导集团的秘书队伍,其工作方法、思维方式及政策制度等也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接轨的基本途径就是实现秘书职业化,以及为此建立的秘书职业资格制度。

二是有利于提高我国秘书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秘书职业资格制度后,要获得相应的秘书资格,就必须通过相应的考试、考核后,才能录用,否则,就会被淘汰,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秘书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水平、促使秘书人员科学、正确地履行秘书工作职责。同时,秘书工作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具有较强的职业性、专业性和特殊性。实行秘书资格制度,有利于体现职业特点,提高文秘人员的待遇,使秘书人员获得职业的光荣感、使命感,从而调动秘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秘书这一职业更具吸引力。一大批优秀人才充实到秘书队伍,必将改善秘书队伍结构,提升整体素质。

三是实行秘书资格制度,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秘书任用制度的需要。现行的秘书管理体制,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稳固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新的有利于人才流动、平等竞争、开放的秘书任用制度。实行秘书职业资格制度,建立健全秘书从业、执业资格制度、职级职称制度,形成完善的秘书选拔、任用、评价、人才储备机制,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开放又有约束力的人才任用制度的需要。

最后我相信大众对秘书这一职业的看法会改变的,相信秘书也一项技术性的工作,不再是世俗眼中的青春饭和花瓶,而是令人羡慕、常开不败的职场玫瑰,是老板的左膀右臂,是企业青睐的复合性人才。

文献来源:《近年来我国男性秘书职业现状初探》

刘日安

2006-04-25

《国际秘书节调查:一半秘书不满现状》

智联招聘网的调查分析

2007-02-04

《秘书就业现状分析》 万维小屋的博客

2007-05-30

《荆门市公务秘书从业现状分析》

来自http://www.8099.org

第二篇: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 教学秘书直接从事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高校教学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秘书队伍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邢台学院为例指出了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不重视教学秘书队伍建设、教学秘书整体素质不高、教学秘书队伍不稳定、教学秘书科研能力低等问题,并就如何加强教学秘书队伍建设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高校教学秘书 队伍建设 现状对策

教学秘书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好坏,工作质量与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整个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高的教学秘书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给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提出了重大的挑战。经过对邢台学院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调研,发现教学秘书队伍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1.不重视教学秘书队伍建设。

第一,高校对教学秘书的工作缺乏准确的评价和认识,教学秘书的作用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教学秘书从事的是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其作用是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工作成果体现在日常繁琐、细碎的“杂活”中,这种工作与专职教师的科研成果相比,相对不明显。因此大多数人认为教学秘书的工作简单,没有技术含量。所以在教学秘书的配备上很随意,这不利于教学秘书队伍的健康发展。许多高校都在抓教学管理工作,很少有学校专门对教学秘书这个群体进行政策层面的队伍建设研究[1]。第二,部分人认为,与专职教师相比,教学秘书从事的是基层教学管理工作,是为教学服务的,不像专职教师的工作那样重要。在师资的培训、引进和结构方面,教学秘书队伍的建设难以与专职教师相比。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指标,涉及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学缘结构、职称结构等,所以在师资引进方面,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学历、职称等条件。在培训方面,也多倾向于专职教师的培训,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往往被忽视。第三,与行政部门人员相比,教学秘书是弱势群体。在教学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关系上,往往是行政部门发布文件,教学部门执行。行政部门常常处于管理者地位而不是服务者地位。在教学秘书和行政部门人员的互动关系中,教学秘书是弱势群体,是被管理者。所以,在涉及待遇问题时,没有哪个部门能主动想到教学秘书的待遇问题。教学秘书处于工作繁琐、劳累而默默无闻的地位,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学秘书队伍的结构:年轻化、职称低、学历低,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方面,我院教学秘书多在30岁到40岁之间,占70%,40岁到50岁之间的占20%,其他年龄段占10%。学历方面,我院从2002年升本之后,新进教师基本上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这些教师往往先从教学秘书岗位做起,他们不仅学历较高而且较年轻。原有教师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但数量较少。新进教师和原有教师做教学秘书的原因也不太一样。新进教师主要是“不得不做”教学秘书(因为没人愿意做教学秘书);原有教师做秘书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几种情况:系部课程较少、个人学历较低无法胜任教学任务或家庭精力牵扯较少、愿意坐班等。新进教师的加入使教学秘书队伍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化趋势,整体素质提高。但与专职教师队伍相比,教学秘书中学历最高者为硕士研究生,没有博士研究生;职称多为初级或中级,基本没有高级职称。教学秘书队伍的整体学历及职称偏低,素质也参差不齐。从专业结构来说,教学秘书的专业来源多样,不具备专业化特点。由于教学秘书队伍的建设不如师资队伍建设那样受到学校的重视,因此教学秘书的专业五花八门,缺乏具有本学院专业知识背景或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背景的专业人员。更有甚者,某些教学秘书所学的专业与其所在系部的专业南辕北辙,难以对教学管理和本专业的发展进行思考和创新,无法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等更高层次上提出相关建议,无法成长为高层次的专业管理人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3.教学秘书队伍不稳定。

教学秘书队伍不稳定成为队伍建设的最大问题。教学秘书岗位无吸引力,人员流失量是学校所有岗位中最大的,甚至出现“无地可去了才干教学秘书”的现象。在无人担任教学秘书时,会由系部领导找教师个别谈话,做工作,动员教师做教学秘书。而一些教学秘书“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有机会就要求辞去秘书一职。我院自2002年升本以来,教学秘书岗位空缺时,由新进的硕士研究生顶岗的情况较普遍。这些教师一般在坐班3年之内转岗做专职教师,其职位由后进的教师替代。所以某些系部出现新人一来,旧人立即辞去教学秘书的现象。教学秘书的频繁更换,严重影响了该岗位工作的连续性及稳定性,使得教学管理工作质量难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第一,岗位歧视现象。教学秘书的工作性质是为教学提供服务。由于高校更关注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对教学秘书的工作却不够重视,教学秘书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教学秘书低人一等,只有胜任不了教学的人才当教学秘书,时有对教学秘书轻视、责难的现象发生。第二,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教学秘书工作内容繁杂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使教学秘书疲惫不堪。教务工作无小事,教学秘书的任何一点小疏忽,就可能造成教学环节出现问题,是“事故多发”岗位。工作干好了是应该的,但稍有疏忽就会背上教学事故而影响评奖评优和职称晋升。工作繁杂责任重而待遇远远比不上专职教师,导致教学秘书工作无成就感,心理失衡,影响工作积极性。

4.教学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不强。

衡量教师职业素质的标准是教学和科研成果。我校教学秘书属于教师系列,参加专业职称评定。从目前情况看,我校教学秘书存在科研成果少、科研水平低、科研形式单一等问题。教学秘书的工作性质使其无时间进行科研,有的教学秘书甚至几年都无科研成果。科研成果的水平不高,大多是一般学术论文(多为省级刊物),创新少,学术价值不大,大部分的教学秘书参与的科研项目以市级、校级居多,层次较低。科研形式单一,教学秘书的科研形式主要是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形式较单一。缺乏科研时间致使其科研肤浅化,欠缺实践检验,造成科研项目申请难、批复难,影响了高校教学秘书整体的科研创新水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教学秘书忙于日常事务,没有时间进行教学管理研究。教学秘书疲于应付常规性工作,致力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完成教务处和其他部门下达的任务。教学管理能力在低水平徘徊,工作效果不佳。与专职教师相比,教学秘书用于自我提高和进行教学管理研究的时间少之又少,客观上影响了教学管理能力的提高。二是接受新知识的机会少,自我提高的机会少。与专职教师相比,学校基本上没有对教学秘书的专门培训和素质提升,教学秘书缺少培训、进修、交流和提高的机会,难以适应高校对于基层教学管理者的需要。教学秘书一般很少教课或根本不教课,难以实现教学相长,因而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吸收新知识、站在学术前沿进行科学研究,大大限制了教学秘书的专业视野,使其专业素质无法提高。

二、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对策分析

1.转变观念,重视教学秘书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第一,转变观念,重视教学秘书队伍建设。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对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重要岗位。教学秘书为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应充分肯定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加强人文关怀,尊重教学秘书的工作成果。在政策制定上,使教学秘书能够享受其他岗位人员同等的待遇,创造合理的发展空间,鼓励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以提升其专业知识。第二,做好规划。像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那样,将教学秘书队伍建设与学校发展定位相结合,将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发展规划中。做好秘书的选拔、任用,严格把关,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扩充教学秘书队伍。注意教学秘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等。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德才兼备、服务水平高的教学秘书队伍。

2.提高教学秘书素质,打造优秀的教学管理团队。

第一,加强对教学秘书的业务培训、进修力度。将教学秘书的培训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培训目标、方式、激励措施等,确保教学秘书培训工作有章可循,使培训工作长期化、制度化。教学秘书一要具有管理实践经验与动手能力,二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经验方面,要加大教学秘书培训的力度,加强对教学秘书现代办公技术、教学管理所需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在理论水平方面,加大教学秘书在职深造的机会,学习多种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或本专业知识等,提升自身的学历层次,提高管理水平,使教学秘书在实践方面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在理论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能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做高水平的专业管理者。第二,加强教学秘书的专业化建设。专业化建设是教学秘书适应新发展,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证,也是教学秘书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和扩大教学秘书工作的高度和深度指明方向。对教学秘书而言,专业化建设是提高职业声望的有效途径,也是对队伍本身发展的长远规划[2]。高校领导应重视教学秘书的专业化建设,引进或选任相关背景的专业人才担任教学秘书,优化教学管理队伍,将教学秘书打造成专业能力强、管理素质高、在更高层次上发展的一支队伍。第三,教学秘书自身应不断学习,提高能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关注本专业发展状况,提高业务素质,以便为本专业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3.采取切实措施稳定教学秘书队伍。

第一,摒弃岗位歧视思想,消除对教学秘书的偏见。教学秘书岗位并不是不重要,只是因为此岗位缺乏吸引力导致无发展前途的人或新进教师流动到此岗位上。但是,从教学秘书的工作性质来说,对于教学秘书的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胜任这项工作。教学秘书职位重要,对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起着关键性作用,应尊重教学秘书的工作,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第二,增强教学秘书岗位的吸引力,稳定教学秘书队伍。对教学秘书群体给予政策层面上的支持,体谅、关心教学秘书的工作,注重教学秘书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空间。合理分配工作内容,划定工作范围,缓解教学秘书紧张疲惫状态、减轻工作压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绩效制度,体现教学秘书的工作成绩,适当提高教学秘书的福利待遇、薪资水平,使教学秘书岗位报酬与岗位贡献成正比,吸引、留住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第三,教学秘书要正确认识秘书岗位的重要性,学会尊重自己。教学秘书的工作繁杂紧张,没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耐心是无法胜任的。因此,教学秘书在工作中应通过展现个人工作能力、提高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赢得高校各方面的尊重。

4.提高教学秘书的科研水平。

第一,为教学秘书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条件。教学秘书科研能力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研时间少。高校应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教学秘书工作量的大小,落实定编定岗工作,根据工作量保证教学秘书岗位的人员编制,减轻教学秘书的工作负担,使其有时间参与科研。在办公条件和办公设施建设方面,完善教学管理设施,推动教务管理系统发展,提高教学秘书工作效率。第二,重视教学秘书的职业发展,鼓励教学秘书进行教学管理研究。教学秘书是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鼓励教学秘书结合实际工作进行科研创新,形成实践中出科研的科研创新模式。在科研立项方面,鼓励教学秘书不断进行教学管理理论和实践总结,对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研究。总结教学管理经验,撰写教学管理研究论文,使教学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结语

优秀的教学管理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而教学秘书是保障学校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性环节,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必须重视并加强教学秘书队伍建设。要针对当前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切实采取整改措施,加强教学秘书队伍建设,使教学秘书在岗位上能够高效、稳定地发挥作用,推动高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梅.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2]姜琼玮.浅谈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J].科教文汇,2013,(3).

第三篇: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实际发展中,农村金融面临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融资成本高、产权资本化程度低等不足。山东省胶州市在农村金融体系完善、金融产品创新、农村产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应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加金融供给,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本文从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发展状况着手,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做出探讨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融资实践建议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农村金融对农村的再生产过程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它通过资金的流通,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再配置,特别是对农业产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再投入、促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服务于农村发展的金融机构主体是农村信用合作社(部分地区已改制为农商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这些金融机构或者由于资金来源广泛,或者受到政策支持,资金规模大,社会接受程度高,是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渠道。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领域逐步向社会资本放开,农村经济活跃的地区开始出现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但受到资金规模、业务范围等因素影响,主要作为农村金融的补充,提供小额贷款服务。这些金融组织共同形成了以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和社会资本主导的民间金融分工协作、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格局。

二、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概况

据中国银监会数据统计,到2012年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物理网点数达到11.3万个,组建村镇银行876家,40万个行政村设置了助农取款服务点,金融机构网点已覆盖了全部县(市)和绝大多数乡镇,金融服务延伸到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为20.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当年各项贷款余额的27%。

2、胶州市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2013年,全市(县)共有银行金融机构24家,其中主要涉农服务机构3家(农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镇及以下物理网点25个(全市共6个建制镇,含邮政储蓄所10个),涉农(农户和涉农企业)贷款余额99亿元,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的24.5%;小额贷款公司6家,涉农贷款余额2.2亿元,占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的36.7%。

3、胶州市农村融资实践

第一,建立以政府引导的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种植业)发展工作的意见》,引导金融机构为农业建设提供贷款并给予利率优惠,财政对农户冬暖大棚等设施建设予以贴息支持。政策实施以来,财政贴息70万元,撬动涉农信贷资金1579万元。201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金融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业务设施,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全市村级设立24小时自助银行15个,自助服务终端200多台。同时,还建立了金融机构与镇村交流工作机制,打破银农信息阻隔,推进金融支农工作。

第二,以需求导向创新金融产品。农村经济活动,因行业不同,产品不同,农户拥有的可抵押资产不同,融资活动具有很大的异质性。为满足不同的融资需求,需要根据农户的生产经营和可抵押资产的具体情况设计融资流程和产品。胶州市银行机构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细分市场,主动对接目标客户,提高融资效率。农商行对农户贷款采取“集中受理、集中评级、集中授信、集中复审与贷后管理”的模式,节省信贷流程,节约了交易成本。邮政储蓄银行针对农户的特定需求,与辣椒市场业户、养貂专业户、制帽加工业户、“龙头公司+农户”合作,提供定向信贷支持0.5亿元。

第三,培育以支农为导向的小型金融机构。加快金融领域向民间资本放开,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设。2011年成立了青岛地区首家村镇银行,针对农户贷款小额、分散的特点,积极争取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资源。自2009年以来,设立了6家小额贷款公司,对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还在发展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开展合作金融服务,青岛双王果菜专业合作社吸收入股资金180万元,向社员提供贷款110万元。

第四,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农民有房屋、农地、林地等大量沉睡的资产,由于受我国固有的农村产权赋权的限制,无法进行抵押融资。胶州市通过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林权等实施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并以政府控股的担保公司提供抵押融资担保,农户享受优惠担保费率,为农村资产资本化提供可能。对可能出现的清偿风险,还约定银行、担保公司的承担比例,降低银行风险成本。全市在产权交易中心已实现实物资产交易18起,交易额274.1万元。

三、农村融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信贷供给不足

根据调查,全市25家银行机构中,开展农户贷款业务的有7家,仅占28%,只能满足30%左右的资金需求,涉农贷款额只占全市贷款余额的24.5%,且国有四大行中只有农业银行开展农户贷款,这与全国农村信贷短缺的现状基本一致。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与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联合发布的《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2014》显示,通过对全国36000多户样本调查,农村家庭的正规信贷可得性为27.6%,与农村信贷投放总额低相反的是较高的农村信贷需求。上述报告还指出,农村有正规信贷需求的家庭占比为19.6%,高于城市的17.2%,农村信贷供给总体相对不足。

2、融资成本高

尽管为了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国家提倡“三农”贷款项目实行优惠利率,但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本质是金融企业,仍然要追逐利润目标。而且要面对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因素影响大、收入不确定性高的风险,且在实际利率执行过程中,农户极少能享受到优惠利率。在胶州银行机构中,“三农”贷款利率一般为基准利率上浮50%左右,远高于工业贷款利率30%的上浮率。对胶州市2013年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利率调查表明,最优质的客户可以享受到6%的基准利率,但平均利率也在9%以上。

3、产权资本化程度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资源还权赋能开始破冰,在各地积极探索过程中,出现了成都、温州等土地流转模式。但对广大农村而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还只是星星之火,产权界定不清,农民就无法获得稳定持久的财产性收益。胶州已在全市469个村庄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占全市村庄总数的71%,已经实现的产权交易额只有274.1万元,在融资总额中占比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固有的观念,将土地作为最基本的、也是最后的生存保障;另一方面也是与涉及产权交易转让的价值评估、风险补偿等制度建设的滞后有关。

四、优化农村融资环境的建议

1、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网络

农村金融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应当立足于金融机构多元化、市场化,不断推进金融增量改革。积极引导银行机构到人口集中的镇村布设网点,强化农商银行、农业银行等主要涉农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健全镇村金融服务网络建设。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合作金融,通过社员入股实现小额资金互助,以自助性联合助推农业产业化。继续推进金融向民间资本放开,引导、指导好民间资本有序进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增加支农资本量,并向有条件的镇驻地延伸服务网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便利化程度。

2、增加面向农村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

根据农业生产养殖户、农村小工商业者、农产品加工储运企业等经济体的不同需求,细分农村金融市场,制定符合市场需求和抵押融资特点的融资品种。胶州市已经形成了制帽、养殖、手套加工、花卉种植等多个专业镇、专业村,加强与特定群体的合作,能够降低金融机构的信息搜寻、谈判议价、贷后监督等交易成本。2014年,胶州市还为种粮大户发放了山东省首笔粮食直补资金抵押贷款140万元,对创新农村抵押融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加快农村产权资本化

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中央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在顶层设计上为农村产权资本化提供了指引。应充分发挥市场对农村要素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遵循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合理界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受益权等各项权利,通过还权赋能,积极探索开展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抵押融资。健全农村产权资本化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在设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基础上,鉴于农民在与金融机构谈判中的弱势地位,为了保护农民的财产权利不受侵害,还应成立市场公允的资产价值评估机构,确定合理的评估标准,为资产抵押和处置清偿提供参考。

4、强化政策支持

农业生产具有天然的自然因素影响大、生产周期长、抗风险能力低、收益低等特性,决定了农村资金流转慢、贷款回收期限长。金融机构出于利润考虑,必然会更加偏好于工商业贷款,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实施者,理应在政策制定上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发展。成立财政专项资金,一方面用于涉农贷款的贴息补助,降低农户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用于贷款的风险补偿,当抵押资产不足以清偿涉农贷款时,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风险补助,提高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王家传、李学春: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完善农村金融市场[J].山东经济,2009(5).[3] 王海波、郭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国内研究综述[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1(5).[4] 夏锋: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市场作用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4).[5] 雷立钧:基于增量改革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8(11).(责任编辑:谌盼)

第四篇:中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在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也逐渐从知识学习转向技能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到了不同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体现。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实现“知识学习”向“技能培养”转变的关键,实验教学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效率的高低。

通过实验课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但对实施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实验课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往往被淡漠。设备缺乏,课时不足,实验研究较少,机械化重,实验标准化要求较高等原因都导致了生物实验教学开展起来困难重重。实验课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是等等问题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实验课教学的停滞不前已影响生物教学整体的改革与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学生物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改进生物实验课教学提出个人见解。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打折”现象

人教版的生物教材编辑的得很精致,设置了“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实验”、“探究”和“模型建构”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

验探究的机会。目前,很多老师虽然嘴里能把新课程理念讲得头头是道,大讲特讲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真正的实验教学却偏离了应有的方向。下面以我校(省重点中学)为例,讲述高中生物实验的开设情况。

实验名称 开设情况 主要原因

必修1 分子与细胞(1)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开设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开设

(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没开 《省教学指导意见》不作要求

(4)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没开 选做

(5)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没开 黑藻实验材料没有,《教学指导意见》线粒体的观察不作要求

(6)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没开 只做教师演示实验

(7)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开设

(8)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没开 只进行课堂实验设计

(9)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没开 《省教学指导意见》不作要求

(10)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开设

(11)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开设

(12)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开设

(13)细胞大小与物质的运输的关系 没开 《省教学指导意见》

不作要求

必修2 遗传与进化(14)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没开 实验比较简单

(15)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开设

(16)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没开 《省教学指导意见》不作要求

(17)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没开 实验时间较长,难操作

必修3 稳态与环境(18)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没开 实验比较复杂

(19)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没开 实验时间较长,只进行课堂实验设计

(20)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群密度 没开 野外活动实施困难

(2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没开 学校缺乏无菌培养条件

(2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没开 野外活动实施困难

(23)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没开 考纲不作要求

(2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没开 实验时间较长,统一实施困难

由上表可知,人教版的生物必修的三册教材共有20几个实验,一般的学校只开设7-8个实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打折”现象非常严

重。

1、实验内容增加,教学课时不足与旧教材相比,高中生物新教材增加了较多的实验内容,其中考试大纲要求的必修模块的学生实验有19个。学校要在规定的模块教学时间内完成各个实验教学,实施中存在困难,部分地区在高二才开设生物课,各地区生物学科开设的课时有差异,个别学校还削减了生物学科的课时,教学课时不足对生物实验教学影响较大。

2、教育观念陈旧,实验教学工作纸上谈兵

教学创造性太弱,唯书本而教

长期以来,生物实验都是照方抓药,教师和学生都已养成了惰性,缺乏实验创新和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只能教教材,而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些教师使用新教材显得不适应,现在的新课程教材与以往的老教材相比,变化较大,新教材为了提供学生更多的科学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有些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方案,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可是,部分老师由于本身缺少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方法,起初按照新课程理念上了几堂探究课后,就觉得这样上课,课堂秩序难控制,一堂课下来教不了多少东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加上刚开始时,学生的实验设计思维能力差,常常启而不发,教学进程很不流畅,使老师很灰心,结果还是恢复到老师一言堂。问题由老师提出,假设由老师产生,实验方案由老师设计,实验由老师去做,现象由老师描述,结论由老师得出,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变成了老师的探究表演,追求结果的一致性和唯一性,学生只是被动地看、听、记,表面上是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完成了知识性的教学任务。但这样的生物实验没有悬念,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没有发现时的快乐,体验不到科学的魅力。加上有些学校的实验设备不完整和老师图方便的心理,结果很多探究实验改成了课内的书面实验设计。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很多知识很抽象,而实验教学能够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是目前学校仍然看重学生的升学率,分数仍然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所以很多老师为了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分数,一味的追求学生的成绩,很多实验只讲不做或是根本不讲,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师缺少对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不重视生物实验

教学,教师对实验教学缺乏研究。教师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能力普遍较差,对如何组织实验教学和对实验教学的课型研究不足。尤其是探究性实验,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实验指导能力和实验技能,在这方面教师显得力不从心。

新课程实施中,一方面由于生物教师的课时多、工作量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实验课前教师很少抽出时间预先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预测不足。在上实验课时,教师遇到某些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困难,难以掌握实验操作的关键步骤,对学生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很少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选修I: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如“腐乳的制作”、“果酒、果醋的制作”、“泡菜的制作”等教学内容都能充分体现“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新课程理念,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课程标准只要求从其中选择5~7个内容研修,即可达到要求,获得2学分。但是,由于教师对该模块的实验不够熟悉,现代仪器设备多数教师几乎从未接触过,目前,许多学校不开设选修1,失去了设置选修1模块的意义。

3、实验要求提高,课堂实施困难高中生物新课程提高了学生实验的要求,实验内容包括实验方法、理论指导和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设计、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等)。有些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如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理论的指导,完

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实验设计等环节,然而,课堂中教师在讲述实验原理、归纳讲评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后,学生用于实验操作的时间已不多了,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进一步探究。

4、班级人数过多,实验教学难以开展目前,高中班级人数普遍较多,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有些班级多达60~70人,造成组织管理和指导上的困难。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实验设计科学严谨、具有创新性、实验操作准确、实验结果明显的学生不能做到及时表扬,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教师只好让个别小组做实验,使原本应该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演变成个别学生的探究,“面向全体学生”成了一句空话。

5、实验教学设备简陋,实验条件不足,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学校似乎不太可能将有限的教育经费优先用于学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生物实验室的规划蓝图总是停留在承诺中,显现于建设图纸中,难以变成现实,仅有的实验室无非就是一间教室里摆放了若干标本

农村中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实验设备陈旧,跟不上形式的现象。虽然在以前国家已经统一在农村学校配备了齐全的实验设备,但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目前很多实验设备已经损坏导致不能使用,或者是已经过时,不能再继续使用。而农村中学的经济能力有限,不能实现自行改善教学设备的愿望。导致不仅学生不能动手操作实验,教师也不能进行演示实验。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实验经费缺乏生物实验室原本应该按照学校办学规模进行建设,但近年来高中大规模扩招,人数和班级增多,而实验88 生命世界生 命 教教 育育室并没有增加,由于场室紧张,教师不能按照教学进度进行实验教学。实验室还常因为学校的场室不足,临时作考试场室和教室

用。

实验设备本应在财政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配置,但很多学校没有增加实验设备和改善实验条件,导致实验不能正常开设。如生物培养箱、干燥箱等生物常用的仪器设备部分学校都没有配备,生物实验常用的有机挥发性的、强酸强碱性的试剂,应该在通风橱配制,但由于通风橱设备比较贵,许多学校也没有购置。条件较差的地区和农村学校,连学生分组实验用的锥形瓶和试管都不足。

一些药品市面上不容易购买,还有部分药品价格比较高,学校财政支出困难,造成教师只让学生看实验录象,以讲代做的局面。

6、学校领导对生物实验教学普遍不够重视,认为实验员通常就是收拾实验用具、准备实验材料、维持实验室卫生的专人,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有些学校把不能胜任其他岗位工作的人员安排到生物实验室工作,甚至聘请根本没有生物专业技术的社会人员担任,实验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未引起重视,严重挫伤了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当然也有个别发达地区的学校吸收了生物专业本科毕业的教师担任生物实验员。总的来说,生物实验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层次较低,知识陈旧,观念落后,工作责任心不强。

省、市、区县各级教育机构比较重视生物教师队伍的培训,但面向生物实验教师的培训几乎没有,即使偶有机会,许多学校也通常以经费不足等为理由,不派实验教师参加培训,使实验教师失去学习提高的机会。

实验员配备跟不上学校办学规模,目前无论是初中或者是高中,实验课都占了相当多的课时,而且实验准备工作相当复杂,一些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配备一个实验员是不够的。还有一些学校的生物教师同时也兼任实验员,由于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难以兼顾,实验课通常不做实验,改为教师讲述和学生看实验录象。7.实验教学和考核体制还不完善

新课标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但历年高考实验试题的考察反映出不同地区的学生得分率不同。2010市教研室翟林来我区指导高考生物复习时提出我区生物实验题平均得分率明显低于其他区县,就说明我区对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指出各区县实验得分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我市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不同地区对实验教学的实施存在着差异。更说明我市对实验教学的实施体制还存在着问题,这个问题直接体现在实验教学中没有明确考核细则,或者说实验教学考核细则没有落实。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学校方面:

2.1 实验装备配套标准无法落实

生物实验教学的专项经费不足,好多农村学校实验条件差,设备缺乏,教师难以正常开设实验课。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是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或药品的处理,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的教学过程。实验室、仪器设备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先决条件。良好的设备和用具是实验及效果的保证之一。很多农村中学没有实验室,甚至连显微镜都没有或配置数量不足。现在,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旧的实验室装备配置和规范实验教学的相关标准已滞后了,致使许多生物实验无法正常开展。有些学校,教师则干脆在“纸上”应付上级部门对实验教学的检查。

2.2 师资配备严重失衡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物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加深理解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或直接获取生物学知识,掌握生物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前些年,生物学科不被重视,生物学教师地位很低,很多考生不愿报考生物学教育这一专业,造成生物学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教师不是生物专业毕业,存在现学现教现象,没有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未掌握中学生物实验课的类型、内容要求、基本方法和操作,因此实验课基本上不能开设。

2.4评价制度跟不上

现在虽然教材有了大的变化,但作为检查教学效果的评价制度还未跟上,考查中还很难评价学生真正的实验技能,使得一些实际操作技能确实强的考生与平时基本上不做实验的考生应试时并无多大的差别,这样客观上助长了一些教师教学中在黑板上讲实验,一些学生一到考试前就背实验的错误倾向。

教师方面:

新课改的一大方向就是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体现在生物教学

中就是实验内容的增加。新课程标准中围绕10大主题都有相应的实验要求,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中解脱出来,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大量的实验让教师有措手不及之感,而学生也无从快速地适应教师教学的转变,加之有些教师盲目跟风,导致实验教学走形式化,学生不但没有学好知识,技能培养更成为了口号,在有的学校还出现了以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动手操作的现象。不得不说,实验内容的增加和教师适应能力及课时之间存在了一定的矛盾。

考功利性太强,为应试而教

高中生物教学往往直接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老师的教学具有很强的高考的功利性,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甚至把“做”生物实验变成了老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和“背”实验。从应试层面来看,对一些识记性内容的掌握并不一定要通过动手实验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有时通过考前突击,完全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例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第34题就明显具有这样的特点。

(2006江苏)34.以下是与高中生物实验有关的内容

(1)请将下列实验名称与材料、试剂、用具的对应关系用连线表示,每项只准选择一次

实验名称 材料、试剂、用具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黑藻 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斐林试剂

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碘液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载玻片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乙醇

由于高考应试的功利心理,导致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时,只要求机械记忆仪器名称、实验步骤、现象要点和结论,把生动活泼的实验活动,变成僵死呆板的条条,抹杀了学生学习生物时的个性思维,学生只是简单地从识记中获取知识,学习毫无开创性可言。3.教学创造性太弱,唯书本而教

长期以来,生物实验都是照方抓药,教师和学生都已养成了惰性,缺乏实验创新和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只能教教材,而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些教师使用新教材显得不适应,现在的新课程教材与以往的老教材相比,变化较大,新教材为了提供学生更多的科学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有些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方案,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可是,部分老师由于本身缺少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方法,起初按照新课程理念上了几堂探究课后,就觉得这样上课,课堂秩序难控制,一堂课下来教不了多少东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加上刚开始时,学生的实验设计思维能力差,常常启而不发,教学进程很不流畅,使老师很灰心,结果还是恢复到老师一言堂。问题由老师提出,假设由老师产生,实验方案由老师设计,实验由老师去做,现象由老师描述,结论由老师得出,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变成了老师的探究表演,追求结果的一致性和唯一性,学生只是被动

地看、听、记,表面上是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完成了知识性的教学任务。但这样的生物实验没有悬念,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没有发现时的快乐,体验不到科学的魅力。加上有些学校的实验设备不完整和老师图方便的心理,结果很多探究实验改成了课内的书面实验设计。

其次,我国教育延续的是千年以来的封建式教育模式,重知识轻技能,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重实验结果而轻视过程,新课标则要求教师重过程,在这个转变中,因教师缺乏对实验教学的研究,往往实验成为一种表演秀,在有的课堂中,实验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而是为了完成任务,保证开出率,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则还是停留在重结果轻过程上。

学生方面:

为了掌握了解目前学生对高中生物实验的认识和学习情况,我在我校高二年级选取了4个理科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现将调查结果统计(说明:由于存在一些客观因素,笔者只在本校做了调查,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只做参考)和分析如下:

1、你喜欢上生物实验课吗?

A 非常喜欢 B 喜欢 C 一般 C不喜欢

2、生物实验课中,你更喜欢哪种类型的实验?(可多选)A 探究实验 B 验证实验 C演示实验 D课外实验

3、你上实验课的3 主要动力是什么?

A 对实验内容感兴趣 B为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C 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D为了取得好的成绩

4、在上实验课之前,你对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是怎样预习的?

A 看教科书 B 看教科书与辅导资料相结合 C 上网看相关视频D不预习

5、你经常能认真独立的完成实验吗?

A 全部能 B大部分能 C少部分能 D不能

6、通过实验课学习,你认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帮助吗? A 帮助很大 B有帮助 C一般 D没有帮助

7、通过实验,你能掌握每节实验课的原理和方法吗? A 全部掌握 B大部分掌握 C少部分掌握 D基本没掌握

8、你觉得生物实验课堂的气氛如何?

A 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配合教师参与实验过程 B课堂气氛一般,能配合教师完成实验操作

C课堂气氛沉闷,不大愿意配合老师完成 D课堂嘈杂,学生随意实验根本不配合老师

9、实验结束后,你会自觉收拾实验台吗?

A 每次都会主动将实验台恢复原状 B 有时会收拾

C 在老师的告诫下收拾 D从不收拾

10、你每次实验的成功率高吗? A 成功率很高 B成功率一般 C 成功率很低 D每次都不成功

11、对每次实验的现象和结果你会认真分析并得出结论吗? A 每次都会,即使失败了,也会找出其中的原因 B 如果实验验成功了,才会分析并得出结论

C 只对自感兴趣的实验进行分析

D 不分析,操作完成就行了

12、在小组实验中,你的合作情况是? A 积极配合组员,融洽完成实验

B 合作一般

C 有时各做各的 D 不太合作

13、你能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吗?

A 能 B 大部分能 C 少部分能 D不能

14、你认为书写实验报告的意义是什么?

A 提升能力和培养科学素质养 B 对实验的总结、分析 C 掌握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 D 没有意义,可以不写

15、你认为实验对提高你的生物成绩有帮助吗?

A 有很大帮助 B有帮助 C 帮助不大 D 没帮助,浪费时间

16、你对现在实验课安排的看法是?

A 课时太少 B比较合适 C太多了,占用了大量时间

D 没什么想法

17、你希望生物实验课的评价方式应该是? A 动手操作,笔试和日常表现

B 动手操作和笔试 C动手操作和日常课堂表现 D日常课堂表现

18、你对生物实验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A生物实验内容枯燥,操作步骤繁琐,难度大

B 老师授课方式不恰当,不能引起学生兴趣 C觉得生物实验没有意义

D 学校生物实验设备不完善,不能满足要求 请你对生物实验课提出宝贵的建议: 摘录如下:

希望多重视实验,请增加课时;多开一些趣味性实验;增加一些自主动手的实验;多一些操作和探究实验的时间安排和条件的创设;多做一些野外开放性实验;增加实验器材;安排一些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实验;加强学生自己对实验步骤的理解和探究,不要机械操作;对

实验操作定期考核、对实验加强要求;删掉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实验;不能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开设实验等等。

总结:从问卷调查表中能看出,目前存在学生对生物实验目的认识不明确及重视程度不够,反思其原因,可能不能片面的怪学生,这和学校、教师对中学实验的认识和处理的方式有莫大关系。学生由对开设生物实验很欢迎但到最后比较失望,实验过程中兴趣的减退是造成实验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但分析学生为什么不感兴趣,这可能与我们教师长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分不开;与现行高考指挥棒的引导分不开;与现行教育制度的急功近利分不开。当今学生学习的节奏太快了,负荷也太重了,根本没有大量的时间去进行自主探究实验,迫于实际压力慢慢也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去思考、探究、揣摩、操作那些耗时费力不讨好的生物实验了,因为根本就缺少正确的和必要的评价机制。所以如今大多数教师和大多数学生依然奉行“背实验”这一“捷径”,这使学生不得不过分依赖于教师和书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的欲望,也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失去了教材中实验编写者的初衷,也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本来是素质教育重要阵地的中学生物实验课程不得不被现实所裹挟而“夹着尾巴做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成了空谈。

再从学生角度来看,新课标对实验的要求标准较高,不仅要学生了解基本的实验原理,还要求学生能正确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现象,通

过现象而得到结论。以“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实验教学要求为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用具,在该实验中涉及较多的实验用具,每一样教师都需一一指导学生进行选择并正确使用;在实验步骤上,从参考图到显微镜到用显微镜观察制成的临时装片或永久装片都需要学生认真、仔细地进行;在实验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过程,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还需掌握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但从课时和学生的基础上看,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这就让教师在传统和新课标之间犯难了。

3.加强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对策

1、强化培训,树立全面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是强化校长培训。校长是学校办学理念与方向的最终决定者,校长的理念出现问题,整个学校的办学方向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利用各种时机,强化对校长新课程理念的培训,进一步树立全面育人的科学理念,使学校教学的各门学科实现同步推进。

二是强化教师培训。生物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重要职责。我们要强化新课程理念的培训,使他们对于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具有更加全面与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三是强化课改培训。各种教学研究活动,都应该成为灌输新课程理念、实践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阵地,要将新课程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教育管理者与教学工作者的内心,以全面的育人理念引领生物教学工作。

2、学校应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开展

完善实验教学设施

随着生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造成现有实验条件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状况,致使影响实验的开出。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学校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正在不断完善,所以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一方面应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理解和支持,在管好、用好现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能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必要的设备、仪器、药品等。另一方面,广大生物教师也应克服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现有设备的作用,在困难情况下能基本完成好大纲所规定的实验内容。

(二)、多方争取,加大教学器材投入的力度。

一是向教育主管部门争取。作为学校一级单位,要加强办学设备投入,主要途径还是要向教育主管部门争取,特别是地处农村的边远学校,在这方面的缺口较大。学校负责人要将本学校生物教学设备的配置情况,以及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的差距,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时汇报,力争取得政策上的扶持与投入上的倾斜。

二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除了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尽量争取之外,对于一些投入规模不大的生物教学配套设备仪器,学校可以从办公经费、三产收入和场地租金等项目中,统筹安排调度可用财力,依靠自身的力量,逐步、适量地添置一些教学设备,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求。

三是拓宽合作互补的途径。一般来讲,即便某一地区在生物教学设备投入等方面存在不足,但是在整体布局安排规划上面,会建立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在这一个区域之内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可以在教学资源相互补充方面进行尝试,提高运用率,实现资源互补。

3、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实现师资质量的大幅提升。一是优选学科带头人。生物学科师资力量不足和业务能力偏低,是普遍存在的现实,当务之急是先要培养出一批 “领头羊”,可以在县级层面、区域层面分别建立起学科带头人评选制度,从现有的生物教学师资当中确定一批培养重点对象,以他们为龙头,向所在学校、区域的生物教学工作与师资力量进行辐射,以点带面,实现共同发展。

二是强化业务性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强化生物师资培养规划,利用教师进修学校、区域中心校等载体,多开展一些教学研究活动,通过研讨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方式,提高基层生物师资的业务水平与履职能力,也可以通过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为生物教师业务研究活动搭建良好平台,同时还要建立起生物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三是均衡区域性资源。大部分优质、专职初中生物师资集中在县城或是重点学校,师资配备呈现出不平衡性。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建立起一些双向交流机制,让城里面的生物骨干教师到边缘农村学校开展支教活动,为农村生物教学工作补充优质的师资力量,同时担负起师资培训二传手的责任,还可以选配一批农村生物教师到重点学校进行跟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为农村学校培养高素质的生物教学力量。

没有教师的科学素养,就难以言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教师要摆脱仅带着书本走向学生的传统观念,主动地、积极地、不断地通过自身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将科学探究方法引入教学,并由此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师应通过阅读专业类书刊,如《中学生物教学》,《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生物学杂志》等,从中汲取大量营养,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解决教学中的困难。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图书馆资源、互联网资源。尤其是互联网上有着丰富多彩的生物学教学信息和多样化的呈现形式,运用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生物学实验的丰富情景和操作平台,不仅使知识的来源不再局限于教师,而且为学习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可能【1】。

此外,生物学教师应和同专业教师、生物学名师及各级教研员保持较好的联系,互相交流,共同成长。应抓住一切可以锻炼自己,提

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机会,如参加各种培训和各种比赛。同时,应注意多研究学生、教材、教法、学法,多总结、反思,做研究型教师。

3.优化实验教学模式。

恰当的教学模式是完成好实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演示实验由教师完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动手机会。验证性实验则多是操作模仿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素质的培养。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应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课的管理中,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使学生在参与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对原有实验方法、实验材料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在科学探索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得到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获得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首先,教师要处理好“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即教师要主动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多与学生交流,多表扬和激励学生,多关心和照顾“弱势群体”,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主体地位真正的得到弘扬和发展。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要尽量地深入到学生中参与活动,从中不仅可以多帮助和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还可从中特色生物“人才”,同时增进师生感情。其次,教师也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职能,既坚决改变过去那种“独霸课堂”的陋习,又要反对过分放任学生,谈“讲”色变。我们应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实实在在地构建崭新的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精心点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要明确实验教学的目标。在以往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上课就带着学生做实验,等实验结束了,学生还不知道实验的目标,因此,实验教学效率也就相对较低。明确实验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因此,实验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就应向学生明确实验目标。如在“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的实验教学中,在实验之前教师就应向学生明确“通过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当学生实验后再以是否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来审视实验过程。

其次,关于实验准备,以往很多教师在实验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忽视了学生在实验前的准备,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只要一遇到问题,学生就会将思考的重点放到多个方向上,有时教师为了向学生解释和实验相关的知识,占据了实验时间而导致实验效果受到影响。以“探究酸雨的危害”的实验教学为例,在实验前,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酸雨的成分、ph值、形成过程、所选择的小麦种子也要符合要求,如此,实验才能顺利进行。再如在“模拟‘血型鉴定’”的实验中,对于“血清、血型、输血”等知识,如果学生在实验前没有了解,实验中就会产生诸多问题,自然就会影响实验的进行。

对于实验组织管理,重点要小组管理上着手。对于一个班级,教师只能从整体上进行调节和组织引导,很多时候无法深入到每个学生中,此时小组长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而且,有的实验周期长,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完成,而且也不一定要在学校的实验室才能完成,此时,小组内是否都按实验要求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小组形成合力,为了得到实验结论而认真实验。

1.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

2、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实施课改中,不必急于组织教学或开展活动,活动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纪律、行为规范、集体感、荣誉感以及课改理念等思想教育,让学生尽快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新型的学习理念。

3、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学生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生物水平等基础上(可以求助于班主任协助),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同时明确组员间的分工,确定好每个小组的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和监督员等(角色可定期更换,以便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锻炼),必要时可提前培养小组长,提高小组长的协调,分工等能力,以便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4、制定相应的规则

实施课改中,老师与学生可共同制定一些相应的班级规律、学习规则,并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外在的规则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规则,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取向,学会自我控制。

5、.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6、找准讨论的“点”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能否找准问题的“点”,将直接影响着“讨论”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昼量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等内容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相互交流,在讨论中获取知识。

7、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应注重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注意①提出的问题要具体而明确,问题宜小不宜大,做到先易后难,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进行探讨;②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增加学生对问题的亲切感,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

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合理营养”时,我先列举班上某一同学的一天饮食情况,分析其合理性,后提问:你最敬重的人是谁?你能为他(她)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吗?如果能,怎么设计更合理?

8、制定具体的讨论细则

讨论前,教师要宣布此次讨论的具体要求和细则,逐渐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如①纪律要求: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需要一定纪律来维持的,只有纪律才能使课堂得安全、有序,引人入胜;②时间要求:教师要据具体的内容和学情,制定合理的活动时间,既要给足时间,又不能白白浪费时间;③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求:每次活动一开始,小组内部必须明确组员分工,责任到人,做到自主中合作,合作中自主;④结果呈现方式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目标以及结果的具体呈现方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的对策

利用当地资源,加强农村特色校本实验课程的开发,开展实验活动

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我国已构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结构。校本课程的提出,使学校能够真正参与课程管理,拥有课程管理的自主权。学校基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管理和决策,能够充分体现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农村生物学教师要以此为契机,转变观念,大胆实践,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大力开发校本实验教学资源。使学生 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农村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参加农事活动,养过鸡、鸭、猪,帮助种植过水稻、蔬菜等农作物,菜农的孩子知道怎样整畦,怎样播种,怎样松土,怎样防治病虫害;一位饲养过猪的孩子亲眼目睹了小猪仔的诞生。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经验的学生,把农村孩子的这些宝贵的经验运用到学习上来。应优先发展这部分学生成为兴趣小组成员,最终成为老师的助手。在实验中,由小助手担任各组的组长,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学生中有很多的生物实验教学材料可以利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可叫学生带各种各样的种子。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布置学生带甘薯、甘蔗、柑橘、花生、小白菜、黄豆、绿豆等材料。另外,蚯蚓、鼠妇、田螺、小鱼、青蛙、等小动物亦可布置学生准备,但要提醒学生,要爱护小动物,不要破坏其栖息环境,实验完毕要将这些小动物放归大自然。

3.5 创建植物园,培植实验材料

建立学校的植物园。教师和学生们种菜、种豆、种花,扦插甘薯茎,割韭菜,体验什么是无性生殖;播下玉米、菜豆、小白菜等植物的种子,观察和种子萌发的过程;设置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通过给植物浇水、施肥、松土,观察各种植物的形态及生长过程;

对玉米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将甘薯的叶作为光合作用的材料,提取甘薯中的淀粉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也让学生体验了收获的喜悦。亲近周围自然环境,增进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获取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学会在活动中自我管理并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素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周围的田野或山上,采集动、植物标本。教师可在现场对所采集的植物整体标本进行分类,让学生回忆旧知,重心认识和区别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网状脉、平行脉、直根系和须根系等,加深理解和巩固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然后带回标本指导学生通过整形、压平、干燥、装贴等步骤进行处理,制作成腊叶标本,供课堂教学观摩之用。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季节,指导学生捕捉供蝈蝈、菜粉蝶、蟑螂、蝼蛄等昆虫,经过针插、展翅、干燥、保存等过程制成标本,充实课堂教具。通过这些生物学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技能。

3.6 勇于创新,改进已有实验

4.积极进行中学生物实验的开发

①生物教材常规实验可在实验材料、实验条件、实验方法上进行创新。

在生物实验的开发中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探究、发现新的实验材料。例如“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实验,所用到的材料是新鲜的黑藻,黑藻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沉水草本植物。而我们的学校却是在海岛上,海岛上淡水植物品种很少,没有实验要用的黑藻。这样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实验就无法开展,后来我们就发动学生,让学生尝试用新的实验材料进行替代。学生选择了很多材料,如鸭跖草的蓝色花瓣及其雄蕊花丝的表皮毛、黄瓜嫩茎的表皮毛等,结果发现菠菜叶的表皮细胞实验效果明显,而且材料容易获得。通过这个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观察能力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②将教材常规实验进行拓展形成拓展实验。

拓展实验是在常规实验基础上,利用常规实验所包含的原理、思想、方法,利用新材料,借助新情景进行创新实验设计,解决、探索新问题。这类实验在近几年的高考题目中经常出现,如2000年全国理科综合卷中“验证Ca2+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2001年全国理科综合卷中“验证生长素只能从植物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2002年全国理科综合卷中“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的错误实验分析及正确实验设计”所涉及到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都渗透在教材的某些常规实验中。所以将课文常规实验进行拓展形成拓展实验,在生物实验开发和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形成探究性实验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围绕实验目的,进行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大脑风暴”,让学生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交流。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完成实验过程。并让学生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将课文的重点、难点得到落实,同时使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

④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进行生物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建设和管理,是国家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一定的自主权。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进行生物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是中学生物实验开发新的增长点。例如我校处在海岛,大海为校本实验

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我们就利用海洋资源开发了《鱼类标本制作》、《贝类标本制作》、《潮间带生物区系调查》、《水温对紫菜生长的影响》等实验校本课程,极大的丰富了中学生物实验的内容,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学校办学特色形成。

⑤积极开展生物实验型研究性学习

当前,“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课程概念成了越来越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缤纷多彩的生物界,为生物实验提供了宽阔的研究领域和实验课题。以生物实验为切入点的研究性学习,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学生物实验开发的重要内容。如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在课堂中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实验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进取精神。

要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发动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易得的物品来代替实验器皿,废弃的易拉罐、饮料瓶、包装袋、包装盒等都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用泡沫塑料可以制作简易的昆虫展翅板,用透明无色的百事可乐塑料瓶可以制作昆虫标本盒,用废纸板箱可以制作简易保温培养箱。观察花的基本结构,可以用学校或周围正在开放的紫荆花来代替春天才开放的桃花。

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时,只滴一滴唾液在载玻片上,染色后,制成临时装片,可以不用生理盐水和牙签,细胞不重叠,实验效果好。

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这一探究实验,将带叶的茎改为带有白色茶花的枝条,白色花瓣被染成带有红点的花瓣,实验效果特别明显。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对生物实验,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生物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争取在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方面适应新课改要求。

第五篇:巴中市贫困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

巴中市贫困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

阳毅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坡,人口400余万,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约为4:1;自然条件以山地为主,占幅员面积的90%,丘陵、平坝占幅员面积的10%;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生活对自然条件、气候条件依赖性较大;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相对滞后,交通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市无大型的工业企业,农产品、初加工产品等产业链末端的原料供给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落后地区、贫困地区是巴中的真实写照。

一、贫困现状

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9元,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64.9%和80.3%,农民人均纯收入4667元,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65%和74.8%,且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呈不断拉大趋势;巴中的贫困范围大,按照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全市仍有贫困人口87.1万,贫困人口散居于四县(区)的各个乡镇,其中有30.89余万户农户居住在土坯房(危旧房)中、5.6万户居住在安全隐患较多的灾害区、2.8万户居住在高寒山区、2.1万户居住在需要搬迁的沿路沿边地区;城镇化率仅为31.3%,分别比全国、全省低20.4和10.9个百分点。

二、原因分析

(一)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9.1:33.8:37.1,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比全省、全国高14.4个和18.9个百分点,仍然处于低层次的农业经济阶段。二是以城带乡能力弱。工业化、城镇化、交通通行能力均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阶段,不能形成汇集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的高地,对农村扶贫开发的带动力弱。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乏力。到2011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119家,居全省倒数第三,产业支撑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农民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合同定单的履约率低,导致企业对其失去信任。致使农业产业链条难以有效延伸,以工促农的作用难以发挥。

(二)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现代农业发展缓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全市324.8万农村人口就有137万人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北部高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洪水淹没区等不宜人居、生产条件恶劣的环境中;部分水库、河堤、渠系存在病险隐患;多数塘堰已拍卖给个人,抗旱救灾用水得不到保障,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乡村道路建设滞后,目前全市还有1490个村不通水泥(油)路;农村电网改造不彻底,一些地方存在变压器老旧、电压不稳、电杆歪斜、入户线路老化等隐患。二是传统农业根深蒂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难以做到大范围使用先进生产工具,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化经营难以与大市场接轨,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市场风险频发,比较效益低下,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三)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涉农服务绩效不高。一是基层农技力量薄弱。全市至今无一所高等院校和市以上科研院所,现有科技人员仅占总人口的1.2%,科技创新要素严重匮乏。二是农村融资渠道不畅。信用社贷款额度低、期限短,一般最高额度2万,最长期限1年,难以解决规模发展的需要,且银行、信用社限于行业利益,往往贷富不贷穷,对贫困户的资金支持不够到位。三是社会组织体系不健全。多数乡镇没有信息中介组织,乡镇政府主要依靠广播、板报等发布少量信息,造成农民对市场信息反应不灵,用订单指导生产更是稀少。四是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农业保险的险种、险期设置不科学,理赔手续繁琐,农民的自觉接受程度较差,农业保险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因病因灾致贫严重,社会保障保险偏低。一是因病致贫或返贫。尿毒症、白血病等各类重大疾病患者大幅增加,据初步统计,全市有贫困大病患者9万余人,该群体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且由于新农合报费比例偏低,个人承担医疗费数额巨大,导致家庭债台高筑,成为贫困家庭。有的家庭刚刚脱贫,无经济积累,由于家庭成员患大病,开支医疗费严重超出家庭收入,成为返贫对象。二是因灾致贫或返贫。巴中素有十年九灾、十灾九旱之称,近年来,全市遭受了洪灾、旱灾、低温冷冻灾、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交替袭击,常年受灾人口达40万人次,因灾致贫达6万人次。仅2011年“7.17”特大洪灾,造成19万多人被紧急转移,有6000多户农房全部倒塌,57000多户农房受损。不少农户因灾一贫如洗,成为新的贫困户。

三、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保障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

(一)建制度,力促社会救助与巴中发展同步。一是建立和完善制度。把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作为扶贫帮困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及时修订和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相关制度。二是构建制度配套体系。各县区均应出台一系列与社会救助相配套的文件和管理制度,使这些社会救助制度互通、互联、互补,构成一个有机的制度体系,编织一张广覆盖、高效能的社会救助网络。三是健全医疗救助机制。全面实行新农合补偿与医疗救助“一站式”对接,及时结算。全额资助低保对象、五保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参合参保。积极探索三类群体、特殊困难家庭的医疗救助办法,逐步取消医疗救助病种限制,适度提高就医费用报销比例,对特殊困难群众在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的救助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四是建立临时生活救助制度。认真落实《关于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制度的意见》(川办发〔2011〕18号)文件精神,对因灾因病、劳动力缺乏、教育开支过大的贫困家庭实施临时救助,保障相应群体的基本生活。

(二)增投入,力促社会救助与民生需求合拍。一是积极争取资金。抓住国家支持西部边远地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发展的机遇,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省对社会救助和扶贫帮困开发资金的投入,力保中央、省级转移支付资金有较大幅度增长。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民政慈善捐赠、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强与省外慈善机构的联系,积极争取省内外大型企业和巴中在外工作人员对家乡发展的支持,尤其是对贫困群体的救助支持。广泛开展“一日捐”活动,营造做慈善、帮贫困的良好氛围,充分引导和调动社会力量支持社会救助事业。三是发挥资金聚合效应。坚持将民政救助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信贷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聚合起来,捆绑使用,集中用于社会救助和扶贫帮困,形成裂变效应。

(三)促合作,力促社会救助与公共服务联动。一是规范救助资金管理。建立民政、财政、审计、监察、银行等相关职能部门协作配合的救助资金社会化发放机制,形成“民政部门核定对象和补助标准,财政部门核拨资金,银行代发到人,审计、监察部门监督”的发放模式,实行低保对象专户专折,资金直达低保对象个人账户“一卡通”运作模式。二是建立社会救助联动体系。建立卫生、教育、司法、扶贫、供电供水、慈善等部门多渠道、多领域的救助格局,对贫困群体建档立册,按照部门分片、信息共享、共同帮扶的模式运作,缓解贫困群体的医疗、入学、住房等生产生活方面的经济负担。三是促进社会互助机制的发展。积极推进民间组织、社会公益性团体、企事业单位参与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管理的改进和规范、渠道的延伸和拓展,逐渐形成“政策适度倾斜、自身积极发展、部门大力支持、社会广泛参与”共谋共行的社会救助模式。

四、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力促贫困群体脱贫致富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制约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是加大构建交通网络。近年来,随着“三纵三横两环一航”交通枢纽体系建设的规划与相继实施,巴中的交通形势已经得到较大改善,但仍然需要加大力度抓好实施正在修建的交通工程,积极争取、规划新的交通项目,在实施交通项目中,优先向贫困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以交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贫困群体增收致富。二是以产业园、物流园、商贸园等工业项目为基础,加快推进巴中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带动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结合“两地两区一中心”建设,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变巴中工业发展起步晚、水平低的现状。三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以兴文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各县区产城一体为统筹的城市建设,高标准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实施。稳步推进风貌改造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吸引力、影响力,用城市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群体脱贫致富。

(二)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增强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一是大力发展本土化、特色化产业。立足巴中特色农副产品的优势,中药材产地优势,建立生产、加工、销售网络,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强贫困群体经济“造血”能力。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依托光雾山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特有的生态优势、红色文化优势,用先进的理念、思维方式来谋划、发展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川东北特色的旅游附属产业,如特色农家乐,休闲度假村庄等形式的小投入、见效快的旅游产业。三是积极利用民间组织载体发展农村专业协会,以农、林、牧、渔等特色产品为依托,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协会+基地等形式,积极吸纳贫困群体为会员,以公司、协会的力量做强农副产品销售网络,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带动贫困群体增收致富。

(三)加大综合能力培训,提高脱贫致富的素质水平。

一是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为困难群众、失业人员、下岗工人、进城的农民工等愿意接受培训的人员开辟一条绿色通道。灵活培训方式,按参加培训人员的条件、职业倾向,灵活地进行培训。二是拓展培训内容。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突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以市场为导向,以用工信息为指南,大力开展“订单”培训,确保贫困群体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培训、就业有效链接。三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逐步健全与规范培训信息发布渠道和制度,使培训市场信息与就业市场信息相沟通,增强贫困群体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与工业园、商贸园、物流园进行对接的培训工程,解决技工缺乏的状况。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切实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抓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科学合理进行学校布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善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村卫生室(社区)为基础的县、乡、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深入实施医疗制度改革,解决贫困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逐步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落实优抚政策,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社会养老试点,建设养老敬老院,确保贫困老人“老有所养”;大力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减轻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脱贫致富的压力;逐步扩大各类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困难群众因病因灾返贫的问题。

下载中国大陆秘书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大陆秘书现状及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2006-12-14 21:27:22)经过充分准备,我组就“我国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具体分析了中国人才流失的现象、原因、影响以......

    专卖打假现状及对策分析

    专卖打假现状及对策分析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王红亮更新日期:2011年3月3日【字号:大 中 小 | 颜色:浅 深 红| 打印】烟草在线专稿在持续进行“打假破网”的高压态势下,从全国范围......

    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出新面貌,城市的环境质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 同时也普遍呈现恢复态......

    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介绍设备管理的涵义和意义,阐述了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在分析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基础上,提出了转变管理理念、重组组织结构,搭建设备......

    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及对策分析

    描述: 【摘 要】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笔者从交通拥堵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危害以及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出发,分析了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 提出了城市......

    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

    09学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论文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信息技术系 05级4班 沈珊珊(2047)[论文关键词]贫富差距 现象 影响 原因 对策[论文摘......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王晓礽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 本文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指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

    淳安县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分析(5篇)

    淳安县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分析淳安县副县长 王晓林 社会保障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经济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推进器”,实现社会公平的 “调节器”,促进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