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武术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
论武术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
【摘要】中华民族的武术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特殊的文化,它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传奇。武术包含了大量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其涵盖的方面是十分的广泛的,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具有一定的攻防的效果,在这个方面是别的体育项目所不能达到的。伍绍祖曾经说过:“武术不能简单的被看成是一项单一的体育项目,武术是更高层次上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随着我们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的生事物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对体育运动来说,人们的选择锻炼的方式也就越来越多了,因此就使得武术在那些青少年所喜欢的项目中占据了一个不是很高的地位。这和最近的几年在中国流行的还算火爆的跆拳道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这也同时体现出在高校中对学生传播一些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学武术教学的质量,继承前辈们给我们留下的武术文化,进一步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关键词】武术;高校;体育发展;武术教学
一、武术在高校中的教学发展现状
武术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其在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程中所体现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然而武术教学在我国的一些高校在教学中的地位日渐的低下,尽管高校已经在几十年前开设了武术课,但是因为传统的教学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的方式上、教学的内容等等的方面都没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突破,和体育教学的本质背道而驰。在高校的武术教学过程当中,通常经过在课上的学习之后,学生就会对武术产生一种抵触的感觉,因为他们绝的武术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有意思,进而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下降。本人觉得高校学生学习武术积极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武术的了解不够充分,盲目的选择所导致的。因此,怎么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这个问题刻不容缓。但是相反的是,跆拳道似乎在我国发展的还算是有声有色,这个和武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反差,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了武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据相关的调查,武术课和跆拳道课在全国的高校所开办的情况没有大的区别,但是两者的发展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趋势。如果探究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种类繁多从而降低了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并且同时还有大量的新颖的项目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相比较来说,武术已经算不上潮流运动了,因此也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除此之外,我国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没有向喜爱武术的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场地,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一个浓厚的训练的氛围,这也就导致了有的学生喜欢武术却没有地方来联系,导致最终对武术的喜爱逐渐的消退。
有的学校虽然开办了武术课,但是武术的项目很少,大部分是以太极拳为主体,但是太极拳在学生眼里没有太多的新意,平时见的也多了,所以造成了今天的这个尴尬的局面。与此同时,武术教学的发展和进步因为自身的特点受到一些约束。长时间以来,学生就觉得武术就是一个费力气的活动,渐渐的对武术的厌恶是很正常的。武术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其自身是一种系统性、延伸性很强的体育项目,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对武术的基本功的学习。因为高校学生的武术基础普遍较差,肌肉的柔韧性不好,在训练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伤害,这就没有达到武术的基本技术和发展武术必备的身体素质。与此同时,有的高校增加了武术训练的难度,因为学校的不重视,学生也不再重视武术的学习,最终致使老师的教学热情也在不断的减少。
二、武术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现在的高校在其体育的培养计划中,武术所占到的比重很小,有的高校甚至没有设置和无数相关的课程教学,有的学校即使开了武术课,但是其上课的内容是十分的枯燥的。
2.2.武术课自身特点限制
武术本身的内容十分的丰富,但是武术是以搏击作为其主要的内容的,与此同时也注意养性,即调节自己内心的修养。武术的教学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对教学的要求很高,不管是对学习的人来说还是对于老师来说,武术学起来的难度都是很大的。在武术课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调查,仅仅有一小部分对于上次上课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记忆。因为学生的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起了主导作用,就使得原本规模不大的武术项目变得更小了,导致武术的发展缓慢。2.3.教材陈旧
我们国家现在高校的武术课内容一直延用 1956 年国家体委汇编的教材,变化不大[1]。从一些学校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高校开展武术课的内容多为五步拳和24式简化太极拳,其中还有很少的高校教授一些初级的剑法,但是,学生都希望在武术的这个领域内有更多的选择,但是学校没有开办学生想要学习的项目,从而导致了武术的选择少,使武术渐渐的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三、针对武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
高在我国高校中开办武术教学相关课程的初衷不仅仅是要不断的弘扬和发展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武术欲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现在的学生们更加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的实质,以便更好地去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除此之外,初步的学会一些锻炼身体的方法可以更好的增强体质,使身心更加的健康,同时也对培养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加强武术在学校教学中的改革力度,促使武术在高校的教育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我们要促进高校的武术教学健康并且快速的发展,就要了解高校武术课程的特点。我们都知道,武术又叫做国术或者是武艺,是一项我们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我国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渐渐的积累起来的一项相当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就是其中一个。武术的教学的方式是采用了国外的教育方式来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的。在武术的教学中,因此受到众多武术流派的制约和影响,现在高校几乎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并且相对来说比较规范的武术教材,尽管很多的学校有有关于武术的教材和一些专业的武术教师。与此同时,有的高校为了武术教育的到一个良好和健康的发展,学校也请专业的人士编写了一些相关的教材,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武术教育事业的健康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更加深刻的推广武术这个运动项目,并且可以给其他的学校提供一些学习的模版。这种情况一直被人们沿用到现在,并且不断的发展,直到20世纪的中期,我国教育部的体卫艺司才开始组织了一些相关的师范院校教师进行统编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系列试用教材,这才使武术的教育渐渐的走上了正轨。但是,武术也在不断的创新和探索,通过这些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教学形式,之后在教师们的总结之下,集体编写了一些和武术教育相关的书籍,这些书籍不仅指出了武术教育事业怎么发展,而且也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的特点。武术教材的建设也已经开始走向适应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的改革方向的道路上去。
四、总结
武术是一个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体育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总共的组成成分。武术其自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身价值对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现在高校的武术运动的普及进一步的弘扬了民族文化并且与此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国家教育部于 1998 年颁布新修订的高校专业课目录,在体育专业中增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1]。直到现在,在各界的扶植和我国的各大高校的努力之下,武术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因为诸多的原因,现在高校中的武术教学存在着大量的不完善的地方,武术的发展仍然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武术教育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明确高校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并且一些合适的课程和专业的老师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参考文献
【1】陈青.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性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2,(2).【2】吴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探索,2008,(1).【3】邱丕相.文化争夺的时代:传统武术的无奈[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5).【4】梁亚东,毛爱华.湖北省普通高校武术课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1).
第二篇:ZJ浅谈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陈建军.浅谈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世界(学术),2016(11)146-147 摘 要:近年来,运动心理学研究范围不断拓宽,其在各个领域内的重要性也愈加体现。对于高校体育而言,将运动心理学渗透其中不仅迎合了时代发展潮流,更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巧用运动心理学一方面为高校体育教师注入新的教学源泉,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新的学习领域掌握更多知识、技能,更好提升综合素质,总之,这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具有双向的促进意义。本文阐述了运动心理学习相关概况,并分析了运动心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最后提出可行性的应用策略,以飨读者。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高校;体育教学;价值;应用策略
就当下而言,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健康素质迫在眉睫,同时也是摆在高校体育教育前的棘手任务。众所周知,大学生良好、健康的素质不仅包括较好的体能素质,也包括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两种素质是衡量青少年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心理素质与体育锻炼具有一衣带水,密不可分的关系,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运动心理学是提升大学生整体体育素养的绝佳途径,且势在必行。1.运动心理学相关概况
运动心理学,顾名思义,属于心理学的一部分,是分支学科。它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特点、行为规律等。运动心理学涉及到的内容较宽泛,主要有竞技体育、锻炼体育以及体育教育等内容。从研究任务以及最终的研究目标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运动心理学致力于心理因素对人运动表现的心理影响的研究。另一方面,运动心理学将人的体育活动与心理状况进行了巧妙融合,并对体育活动如何影响心理活动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有针对性地研究。随着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研究内容从以往研究“运动员心理状况”“运动技能”等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到“学生如何运用良好心理提升运动技能”、“学校开设体育课程培养学生健康品质”、“学生伦理道德”、“认知效应研究”、“社会心理学”等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之广、形式之多元、意义之深刻令人叹为观止。毋庸置疑,随着运动心理学研究日益广泛,研究者也纷至沓来,研究成果蔚为可观。很多研究者在汲取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与看法,这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价值。诚然,高校体育承担着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培养后续优秀人才的职责,教师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运动心理学价值与意义,并巧借策略提高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率,继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2.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1 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在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中,往往会有一些学生由于个人性格、心理素质等原因制约着体育训练的正常进行,这不仅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更不利于贯彻高校体育改革所倡导的体育教学理念,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起到阻碍作用。而渗透运动心理学后,教师通过一些可行性的锻炼方式,以及教会学生灵活使用心理调节策略等循序渐进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其逐渐克服恐惧紧张、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习惯。很显然,运动心理学的渗透立足于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这符合学生的体育学习心理,也符合现阶段体育改革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缓解学生疲劳压力,重燃学生体育学习激情,推动高校体育教学进程,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2.2 有利于全面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效率
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参与。渗透运动心理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并能启迪学生智慧,激励学生创新发展,而这必然会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推动了师生互动参与,提高了教学效率。再者,高校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掌握较多的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而这对学生本身的体育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没有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如何能胜任各类体育专项训练以及体育竞赛,从而提升体育学习效率?诚然,运动心理学极大克服了这一难题,它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心理机能,使学生运用足球的智力、心理以及体力实现高效学习。
2.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运动心理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青春洋溢、昂扬向上的,渗透运动心理学之后,体育教学便能充分挖掘体育运动的本质特征,使其感染与熏陶学生,培养其坚毅勇敢、开拓创新、力争上游、分秒必争、愈挫愈勇、积极向上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品质品格,这对学生以后的体育学习以及人生发展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不仅取决于良好的体能、运动技能,还取决于其意志、态度、兴趣、情感、动机等心理因素,而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无疑对学生体育锻炼起到良好的引导与促进作用。鉴于此,高校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运动心理学渗透之于体育教学的重要价值,并基于学生的心理运动规律开展体育教学,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效率。3.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巧用运动心理学原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运动心理学对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其增强运动机能等具有重要价值。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渗透运动心理学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学习氛围,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十分必要和重要。鉴于此,教师要善用运动心理学以及心理学相关原理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与竞争感。例如,长跑训练是对大学生毅力以及勇气要求破严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很多学生在进行该项训练的前期,确实能兴致勃勃,雄纠纠气昂昂,但到中途便会有很多学生产生厌烦、恐惧或者想直接放弃的心理。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之一“犬獒效应”激励学生重塑自信。“犬獒效应”给人的启示是面对竞争不退缩、主动迎接;竞争前、中要始终保持必胜信念;要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战胜对手。在学生即将放弃时,教师可巧用“犬獒效应”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或者语言鼓励,使学生继续自己的长跑训练,以坚韧的意志以及必胜的信念跑完全程。可见,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运动巧渗运动心理学原理十分必要。3.2 要运用多种途径加强体育运动心理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强化体育运动心理训练是渗透运动心理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心理训练:第一,强化团队精神训练。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教师要通过多元途径轻松实现体育知识与心理学生知识有机结合,而强化团队精神训练是有效策略之一。教师可以将某些体育教学内容演变为具有竞争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集体竞争过程中强化团队合作,增强团队意识。第二,强化意志力训练,增强意志力。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有很多体育训练内容不仅繁琐复杂而且难度系数高,学生在锻炼时很容易产生倦怠与放弃心理,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意志力训练,提高学生体育训练效率。第三,对学生进行自信心提升训练。对于任何一项体育训练,强烈的求知欲与自信心都十分必要,这就需要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与机会,让学生通过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他人认可等当时提升自信心。第四,抗挫折训练。教师可通过模拟体育竞赛训练、开展直面批评的体育教学等提高抗挫能力。3.3 教师要提升素质以优化教学方法、策略学生良好的运动心理一方面取决于学生自身,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感染与促进。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养,增强人格魅力,不断优化体育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爱上体育教师、爱上体育。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活跃、和谐友爱的体育学习氛围,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运行心理奠定坚实基础。首先,强化运动心理学相关内容学习。教师要想很好地应用运动心理学,为学生营造和谐体育学习环境,就必须强化运动心理学学习,夯实基础知识,提升教学技能。其次,巧用多元体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科学的体育教学方式有小组合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竞赛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等。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探索与求知欲,使其始终保持自信、坚毅、持之以恒的训练态度,以全面提升体育训练效率。
3.4 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科学的心理练习方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体育运动心理学营造活跃体育训练氛围之外,还需要授之以渔,教会给学生科学的运动心理练习方法,鼓励学生在必要时进行自我心理练习。简单来说,主要有以下心理练习方法:第一,放松训练法。在紧张的体育训练或者竞赛中,放松训练能极大缓解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提高训练及竞赛效率。放松训练法包括三步,第一步为肌肉放松,时间稍长;第二步为短时肌肉放松,紧张感消失;第三步是巧用呼吸技术缓解压力。第二,控制思维法。在紧张训练中,很多学生容易胡思乱想,这极大扰乱了学生的训练计划,故可鼓励学生运用控制思维法来改善。首先,学生要对消极的心理进行控制。尽可能地控制消极思想,不使其迅速蔓延。其次,学生要善于在体育训练中培养积极的心理思维。积极心理思想能迅速压倒消极思想,学生要通过回忆以往的成功案例来树立自信,重塑积极思维。第三,自我调节法。学明显好于城镇男女幼儿。城乡男女幼儿下肢力量素质发展与上肢力量素质发展(上接第146页)生可通过分散注意力、听缓慢优美音乐、自我激励等方式来愉悦身心,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第四,演练法。该方法是让学生将激烈的正式训练当做完全放松的模拟演练,以此来缓解心理紧张状态,从而促进自身正常水平的发挥。综上可知,随着体育运动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教尝试着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将运动心理学渗透于体育教学,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渗透运动心理学不仅能优化体育教学,更能活跃学生身心,使其形成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与体育精神,这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然,作为高校体育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必须重视运动心理学,并不断学习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教学技能,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将运用心理学应用于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中,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参考文献:
[1]游蕴琦.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洪伟,佘宏靓.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发展,2009,01. [3]孙辉.论运动心理学在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8,02. [4]张红梅.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的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30.
[5]孙辉,李宁.运动心理学在普通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3,02.
第三篇:论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编码:
研究类型: D.其他研究
学科分类:L.其他
题目:论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作者姓名: 回爱冉 作者姓名: 王振兴
单位:沧州市沧县兴济镇东槐庄学校 地址:沧州市沧县兴济镇东槐庄
邮编:061730
邮箱:cxxjgx1973@163.com 摘要:
武术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我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应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武德的渗透,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教师结合武术教学的特点,将武德教育融入在教学细节之中,并运用合作学习,小组评价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知礼、明礼,学礼、用礼,从中感受武德的内涵,并内化成自身的行为准则,提高道德水平。中国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一贯推崇“尚武崇德”,这种道德至上的价值观融入武术中便形成了“武德”。孔子认为:“君子以义为上”,传统的道德观念要求“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学武先学德”。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应当去掉其中的一些封建色彩。现代“武德”提倡要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祖国的复兴而健身强体的习武观。在习武中引导学生团结互助、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好公民
关键词:新时期;武术文化;武术教学;德育培养
编码:
研究类型: D.其他研究
学科分类:L.其他
题目:论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1.研究目的:
体育教育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武术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武术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围绕武术德育问题,主要通过查阅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私人书籍等途径,查阅收集了相关的资料。
2.2综合分析法
围绕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武术德育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3逻辑思维法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概念为操作的基本单元,以判断、推理为操作的基本形式,以辩证方法为指导,间接地、概括地反映新时期武术文化对学生德育培养的理性思维过程。3.结果与分析
3.1武术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是本体论的范畴。所谓“天人合一”,既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武术是人体的运动,要达到武术的目的,练武实践必须顺应自然,效仿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寻求发展。
武术的认识论基础 “知行合一”是武术的认识论基础,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机制。所谓“知行合一”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切身体悟,进而指导实践,认知与实践是统一的,一致的。这一理论在武术中的表述经常是“学以致用”、“直觉体悟”。中国武术是在一定的社会需要下而产生的,学以致用正是演练武术的宗旨。而武术的意境、神韵等又很难用言语表达,这就要求学者用直觉去领悟体验、进而把握。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思维的特点。
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 “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构成了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其意思是说,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也就是说,刚能克柔,柔也能克刚,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因而,中国武术便要求技击必须符合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等原则。
3.2 武术文化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
“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修德。”武德教育是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学生对待事物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此阶段也是品德迅速发展的时期,如果受到外界不健康、错误的思想及事物的影响,又不及时、正的加以引导、教育,很容易出现很多恶习,进而会形成错误消极的人生观、自私狭隘的价值观、卑劣败坏的道德观,势必会对社会稳定、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另外,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学生接受事物能力快,具有政治头脑,思想上已趋成熟,他们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武术教师在武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把“教武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让学生对武德有一种了解,建立2
正确的习武观,明确习武的目的和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武术全面发展和推广的时代,我们不但要重视技术的发展,更要重视武德的培养。
3.3.学生在武术文化中德育培养内容
3.3.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武德修养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上所述的优秀品质外,还必须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与精神文明相违背的消极现象,树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武德教育只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武德修养寓于社会道德规范之中,才能使武德教育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力,才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3.2传播武术礼仪,知礼、明礼
武术课堂是一个严肃的教育场所,师生要用武术礼仪的标准来约束自己,言行有礼。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武术知识之前应向学生讲授武术行礼的来源和方法,例如:在武术中最常用的是抱拳礼,它是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于新的涵义。在室内进行武术课教学时,教师向学生传授鞠躬礼,以示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在小学武术教材中虽然只有武术的套路练习,教师也可在教学中向学生讲授武术中持器械的礼节。如: 抱刀礼、持剑礼、持枪(棍)礼等。同时应向学生指出持双器械,应将器械交一手执握,如行抱刀礼,持剑礼,持枪(棍)礼;若不适合行礼时, 则应两手持械立正行注目礼。还有武术器械递接方法等等。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让学生了解礼节在武术中无处不在,使学生养成,尊师敬友、谦虚谨慎的优秀品质。
武术礼节动作只是武术礼仪的中一种外在表现,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武术礼节的深刻含义,使学生在感受到武德的精微博大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感应渴望知礼、明礼。在武术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武术知识的同时,更要向学生讲明习武者要不断加强内心的自我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小学生的是非观念还不是很完善,一些学生对武术有一种神秘感,特别是受到一些武侠小说和功夫片的影响,觉得自己学到了一些武术知识就有了打架的资本,这时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首先,端正学武的态度。子曰:“勇而无礼则乱”。学习武术是以强身健体,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为目的,以“道德我”克服“欲望我”,达到道德上的超越。其次,区别江湖义气和信守诺言。武德要求习武者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为人以信义为重,但决不应该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和“士为知己者死”的那种不分是非的江湖哥们义气是封建糟粕,应该批判、抛弃。前者是我们做人的准则,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最后,摒弃那种冤怨相报的武术陋习,培养学生开阔的胸襟。3.3.3 学习武术礼仪,习礼、用礼
当学生了解了武术礼仪的内容和含义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武术礼仪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每一个动作的示范和讲解都要细致到位,从握拳的方法,掌法的运用,身体的姿态都要向学生讲授清楚。例如:抱拳礼就要求学生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从行为上达到武术礼仪的标准,更使学生从内心中提升了对武术的尊重。
学生只有把学习到的武术礼仪知识,学以致用,才能加深理解。例如:上课时,师生均行“抱拳礼”。老师向学生问:“同学们好”的同时,行“抱拳礼”。学生在回答“老师好”的同时,行“抱拳礼”。然后落手立正,礼毕。下课时,老师向学生说:“同学们再见”,学生在答“老师再见”的同时,行“抱拳礼”,落手站立,然后学生再落手立正。进行室内课教学时当老师走向讲台时,体育队长发口令:“起立,礼!”学生起立行“鞠躬礼”。教师以“鞠躬礼”答谢。下课时,老师说:“下课!”队长发口令:“起立,礼!”学生起立行“鞠躬礼”。教师以“鞠躬礼”回谢。在教学中规范的运用武术礼仪可以表现出3
学生容端体正的尚武本色,充分反映出习武者的良好素质。
3.3.4修炼武术套路,提升意志品质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在武术基本功练习中,学生们要操练的是各种的腿法、步法、手型等基本动作,有的这些动作是以柔韧为主,就要求学生拉长身体各部位的韧带,在练习中学生会有强烈的疼痛感,这时我们教师就要不断地变换练习方法,同时教师要身形垂范和学生共同练习,引导学生克服疼痛。长期坚持,就会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武术教学中离不开套路练习。例如:五步拳、少年拳一套、少年拳二套。动作较多,方向线路变化复杂。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特别是刚刚接触套路练习时要想记住诸多动作要领学生往往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不厌其烦的一遍遍的讲解,示范,并指导学生练习。有的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精益求精,这时就要求我们教师向学生讲解武术动作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套路演练中应表现出武术的精、气、神,从而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永不自满的品质。
4.结论
武术文化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部分,对习武者进行爱国爱民、仁爱守礼、忠诚、谦让、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品德教育,在当今我国大力推行公民道德教育形势下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学生把武术文化当作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改变自己,感染、带动他人,培养学生见义勇为、临危不惧的精神,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武术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要继承和发展必须有一批有志、有为、有德、有技的高素质人才,学生不但自己锻炼,而且能够带动自己周围大批人们进行锻炼。他们将起着传播者的作用,因此做好武术文化教育是体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传统武术文化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受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修养过程对当代学生道德建设的内容和道德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正德,徐名全.武术文化中道德规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周伟良,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3]朱瑞琪,浅谈武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
第四篇:高校武术教学如何适应学校体育现代化
高校武术教学如何适应学校体育现代化
摘要:随着学校教学的现代化进程,高校的武术教学也应紧跟步伐,适应现代化,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高校武术课程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手段先进、教学理念适应现代教学。本文将通过对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高校武术教学与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解决高校武术教学适应学校体育现代化的问题。
体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高层顶端,对体育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能小觑。体育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身体强健的优秀人才。在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无论是在经济领域的竞争、科技领域的竞争还是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竞争,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对人才的竞争。
一、高校武术教学与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关系
1.武术与学校体育的功能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学生体育锻炼、身体保健增强体质、健康娱乐和思想健康方面的职责,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发现和利用。武术除了强身健体还能激励精神,体现民族意志。在世界各大体育赛事中,体育和武术的项目收到极大重视,每当我国选手获奖拿到好的名次,国人无不为之欢呼雀跃,说明武术和体育还能增进民族团结,体育精神让爱国主义得到弘扬。
2.武术与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关系
现代体育包含的项目众多,对有利于发展学生体质,增强学生意志品质,弘扬体育精神的体育项目都积极纳入了体育项目体系。武术类属于体育,是现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现代化,要求体育教学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现状,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沃土。武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理所应当纳入现代体育教学体系。在各领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武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走向世界需要武术也能不断发展,需要在高校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壤,体育与武术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现代化教育,并能够共同进步,不断适应现状,服务现代化教育的同时能使自身也不断发展,使中国武术走向世界。
二、高校武术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校武术教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体现在教学内容方面。首先表现为高校武术教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单调,一般情况下,高校所开设的武术课无非就是太极拳、军体拳或五步拳。内容单
一、枯燥,没有太大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这一门课程在学生中间的受喜爱程度不高。
其次,高校武术教学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通常高校武术教学中更重视武术理论的学习而轻视武术实践。因为,理论的东西比较适合考试考查,所以很多教师更倾向于理论的东西,而实际的武术招式因为比较不容易考查所以一般情况下并没有得到重视,这也是与我们开始武术课程的初衷相违背的。武术的精髓除了体现在那些变换莫测的招式,还体现在武德方面,只有真正在实践中学习使用武术,才能发挥武术道德,体现教育目的,使我们的学生真正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
再次,是师资问题。目前,高校武术教师师资匮乏,表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一些传统武术的继承人因为自身文化水平或资质不够,是不能给大学生上课的,他们自身的武术基本功也无法传授给学生,而有资质给大学生上课的体育教师在武术方面的造诣却又不深,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两难的境地。怎样在二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还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最后,因为武术是一个需要从小打下基本功的技能,所以,在高校开设武术课,面向形形色色,各自背景不同、基础不同的学生,本身也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
三、学校体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发展
1.加强武术课程建设
在学校体育教学不断现代化的背景下,武术教学人员应当不断开拓进取,加强武术课程更新建设,要能够与时俱进,顺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流,科学管理课程,仔细研读新课改关于体育教学的课程标准,深化课程标准的精神,合理安排武术课程,使武术课程为体育教学添砖加瓦,使其科学合理,打破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武术课堂做法,使武术教学科学化。
利用学生对武术的好奇心和喜爱,使学生喜欢武术课,喜欢体育课。做到灵活多样的安排体育课程。
2.武术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创新
武术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当适应武术教学的特殊性,体现国家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武术教学人员能够及时革新武术教学方法,找出最适合武术教学的教学方法,将武术教学的效用最大化,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选择教学方法,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武术教学中。同时,教学方法的革新与选择要注重创新性。一方面,教学方法要具有创新性,另一方面,武术教学人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武术教学不仅仅使学生理解和练习武术,还要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武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3.武术教学评价方式注重综合评价
改变以往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在体育教学现代化的背景下,教学评价应体现出综合化的趋势,侧重于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改变过去对“分数”的过分关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强调学生在武术练习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武术教学的现代化也离不开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努力学习新课改精神、素质教育理念,为教学现代化做贡献。教师还应不断适应社会变化,接受新鲜事物,掌握现代教学技能。
四、结语
高校武术教学应与体育教学现代化紧密联系,不断加强武术课程建设、武术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创新、武术教学评价方式要注重综合评价,并且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五篇:论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
论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走向。同时,也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
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二)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四)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一)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三)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
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
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四)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劳动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敬业爱岗思想。
(一)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
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矗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二)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
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这是关系到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
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