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燃灯者》感想(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02:2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燃灯者》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燃灯者》感想》。

第一篇:读《燃灯者》感想

读《燃灯者》感

首先说明,《燃灯者》这是一部追忆先师,回忆青春,再现一代大师风骨与情怀的巨作,之所以用巨作,是因为他描述的周辅成老先生本身就是一位“一位将人类知识奠基于人道的楷模”,也有人评价这部书是“ 一段最朴实最感人的师生情,一曲千回百转感人肺腑的精神长歌”。

正是基于这样的评价,才决定看这本书的,但是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才发现“看”这本书和“品”这本书完全有着不同的等级区分,所以阅读了两遍,结果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悟。

第一次读的时候,刚开始完全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能读懂的是作者赵越胜和周辅成老先生之间听课、赠书、通信、喝茶闲聊之事,了解师生如何构成三十年之友谊的种种历程。对于里面的师生关于伦理学、各种人生的信仰、人格品性、儒佛的探讨等等一系列深刻的探讨,只能是望而却步,只能偶尔目视,完全不能“吞食”。

开篇作者就写到“我受教于辅成先生始自一九七五年底”,然后便是作者幸运的通过专职哲学进修班与老先生结缘,由一个好学的工农兵学员逐渐成为一名人文学者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赵越胜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经历,重要的也正是因为作者的勤学好问,而周辅成先生恰恰能够信任这么一个勤学问的工农兵学员,所以在这个青年人请教有关于康德哲学问题 后,老先生能够找来相关学术经典,一步步引导学生从简到繁,一步步把哲学书读透,也正是因为这些入门,使得本就热衷于哲学的作者如鱼得水,一点点成长起来。

基于第一次读的时候只是对书中涉及身心关系、时空概念、意识与知觉、认识与存在等哲学基本概念一览而过,读完之后还是想回来把这本书再看一遍。在这本书中,作者与老先生的谈话涉及到了中外许多的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以及各种思想流派,介绍了老先生的各种看法,如米利都学派是第一批哲学家,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欣赏康德的哲学思想等等。这些思想有很多属于哲学领域,所以还是看到了许多思想家的智慧。

一本书的知识是很多的,我所能学到的做多的也就只是从老先生和作为学生的作者身上体会到的一些我现在所需要的品质。言必有据,做学问严谨,这是老先生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和所坚守的,甚至引用的每一句话都需要引其出处,这种严谨是我们应该也有责任区追求和学习的,这不仅仅是对老一辈做学问的一种尊敬,更是对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和思想的继承和尊重。确实,在我们这些心在高天而不知根底的同学少年,这种方式也算是从老先生处学的一二。

周辅成老先生是对越胜恩重如山的恩师兼朋友,这本书带着那段传奇的历史出现在我们面前。那时候是文革的黑暗时期,也正因为如此,友情和恩情来的特别真,特别重。正因为这份真情,作者才可以用心来写出这样的书籍来平慰老一辈的精神,又来启发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

一本好书,需要慢慢品,品的不仅是感觉,更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品质,找回我们丢失的世界。这本书实不只是纪念友情与师生情,不只是对已逝老者和时代的缅怀,更是在吁请我们思考自己,思考我们这个正在开始和尚未结束的时代。

王广

2014年2月13日

第二篇:读《燃灯者》有感

生生不息的灯火相传

——读《燃灯者》有感 112班裘页川

教育如同火炬,燃烧的是中国薪火的传承,生生不息的教育之火古往今来都是民族富强的根本。在经历了百年屈辱后的中国,国家独立,民族富强。采用了改革开放的制度,人才强国的战略,使东方雄狮一跃而起。在教育的不断进步中,出现了一个个为社会无私的奉献者。

扎根苗乡的教育者陈立群,作为一名老师,怀揣着对未来的期望,不慕名声与利益来到了偏僻的大山教书,只因为他心中充满了对民族富强的渴望,对发掘人才的向往。而作为一名支教,最快乐莫过于点亮大山里孩子的梦想,看着他们走出大山,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闪闪发光。这需要爱与责任,而这也是陈校长演绎的淋漓尽致地高尚情操。

在扎根苗乡之前,他是城里重点中学的校长,在多年兢兢业业的培育人才后,毅然决然的决定与妻子一起不求回报的来到了贫困县的学校教书,没有人明白为什么,也总有人认为这是为了追求名声,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可又有谁想过在支教的背后,他们晒得脱皮的手背,因没有护手霜而干裂的双手,厚重的老茧......人世间有那么多得到名声和爱戴的方式,陈校长偏偏选择了最苦最累的方式为这个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培育人才一定是他毕生的事业,点亮大山孩子心里的灯,才是作为无私教育家所燃烧的最耀眼的火焰。

在来到大山教书后,他深知大山里的孩子渴望走出去,但思维有限,创造力有限,对未来对现实的想象有限。所以他将孩子的智力和精神成长放在第一位,关爱学生,融入学生,尊重学生,让他们爱上课堂,爱上老师。所谓“课堂大于天”莫过于此,不仅是为了教育,更是为了生活的丰富与快乐。古有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拒绝了百万年薪的陈校长来到贫困县,一干便是数年,这一切的成功都要建立在良好的情感基础之上。在刚到学校时,作为名师,并没有在学生面前摆出架子,而是选择融入其中,无论路途的遥远与坎坷,陈校长依然冒着风雨去家访,了解每个孩子的生活情况,对他们给予关爱和信任,这自然换来了孩子们的喜爱和尊重。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当陈校长知道一个患有尿毒症的孩子准备辍学后,自掏腰包给了学生生活费,还给予心灵上的关怀,每次遇到还会询问是否还有生活费。一个小小的故事,蕴含了太多太多精神与品质,而这应该是每一个社会教育者应该拥有的爱与责任。

陈立群校长仅仅是无私奉献者的一个缩影与代表,中国还有数千名支教大学生和老师,放弃了优越的生活环境,选择到生活艰苦的地方帮扶人民,教育学生。深知教育兴国人才强国的他们,是传承薪火的火炬手,他们高举着耀眼的火炬,点亮了大山孩子心中的烛灯。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时代楷模。应该尊敬的高尚品质。

若在多年后需要后生报效国家的重要事业,我殷切期盼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够不求名利且义无反顾。

第三篇:燃灯者读后感

读罢越胜先生的《燃灯者》,心中感慨良多,燃灯者读后感。

同样类型的书,之前有所接触。之前曾读过陈来先生的《燕园问学记》以及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同是对过往求学道路上师者的追思和记录,但是论文风,越胜先生的《燃灯者》对我的心灵震撼更为强烈。

与其说这是一部哲学学人追思恩师的回忆录,倒不如说这是两代学人思想激荡、相知相伴的成长史。

追随作者的视角,让我这个后生能够跨越时空的障碍,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如饥似渴的学人一道重温他们求学问道、探寻人生真谛的成长历程。

尽管这些学人的成长道路各不相同,但是就像越胜先生能够遇到周辅成先生这样的良师益友一样,他们的求学经历却都往往是后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面对艰辛、清贫的生活条件,面对珍贵稀有的学习资料,心中没有丝毫杂念,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和真理,执着、坚毅却又乐观地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不管你是否经历那样一段岁月,但是透过字里行间,你都能感受到他们那一代人对过往的求学成长经历是很受用的。

而这一切,在越胜先生的笔下,是那么地熠熠生辉,栩栩如生。情之切、爱之深,不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渲染,读后感同亲历,那种亦师亦友的情谊令人颇为感动,读后感《燃灯者读后感》。犹记得越胜先生与辅成先生踏着雪走在鼓楼东大街交谈的场景,步行两站多地的距离固然算不上遥远,或许很多时候只是默默地相伴而行,但是这幅画面在作者内心深处却激起了千层浪,因为他们彼此已经超越了学术层面的探讨和追问,直达内心深处达到了心与心的交融。在政治背景不甚明朗的岁月里,谈国事,论人生,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彼此之间的充分信任。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事后越胜先生如此挂念先生的身体状况,甚至是“半夜心不安”,当收到辅成先生“雪夜漫步京城,心情大好”这寥寥数语的回信后,才终究放下心来。

越胜先生是幸福的。因为他能够得到辅成先生的教诲和指导。辅成先生对越胜先生而言,犹如他人生道路上永不熄灭的长明灯,不知疲倦地照亮远方。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是纯粹的,不夹杂丝毫功利之心的,从1975师从先生思想启蒙开始,到后来在学术道路上站稳脚步,三十四年间,彼此始终将对方当做最为尊敬的人。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彼此是真正能够读懂对方的,是知音,是灵魂伴侣,是超越传统师生情谊的真性情。

写到此,想到曾经朋友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朋友犹如路灯,它照亮了你的前程。你一直往前走,会一直有路灯亮。一生中,你会遇到不同的朋友,与周遭的一切发生着莫名其妙的关系,有的朋友依旧伴随在身边,而有些,却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无论怎样,他们都见证了你的成长历程,那些幸福美景,那些辛酸往事,人生大喜大悲的时候总是有朋友在你身旁的,如此我们才不会孤独地或是享受快乐或是承受痛苦。也许始终陪在你身边的路灯并不多,三两盏,甚至一盏就足矣,人生得一知己已是莫大的幸福,我们当然不能奢望。读完《燃灯者》,此种感觉更为强烈,物化时代,真正的朋友不多,知己就更难能可贵。这种情谊犹如美酒,越陈越香,越有滋味。

第四篇:燃灯者读后感

【篇一:燃灯者读后感

“骊歌清酒忆旧时”,从阅读《燃灯者》开始到意犹未尽的读罢此书之后,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三十年,三个人,三种不同的人生,四段截然不同而又有着某种共同轨迹的命运。当读到那些述说过往的青葱岁月的潇洒肆意的文字,似乎耳畔真的想起了那个懵懂青年和友人把酒言欢,引吭高歌,似乎作者是在轻松愉快的骊歌清酒中写下了这写回忆。但是在回忆唐克的文章的末尾,作者写到“唐克,老兄弟,你如今在哪?那把老吉他是否已常悬崖壁上,久不作声?摘下它吧,请抚弦再歌一曲,在喑哑的歌声中有我想说的话:‘晚风轻轻送来,想念你的那一首歌’”。恍然间才发觉,原来我忘记了赵越胜所要书写的是他这一生中的三位“燃灯者”。

相比而言,“燃灯者”这个主题固然比不上“骊歌清酒忆旧时”的诗情画意。正如书中所言,所谓燃灯者乃是“是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言语间透入出的是一种人生的哲理。但是仔细品读书中的三位,辅成先生是“我”哲学之路上的引路人,教我如何“哲学的生活和思考”;宾雁则是“我”一生敬仰的英雄,他的勇敢、睿智、担当,是“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生境界;而唐克,没有辅成先生的学识,没有宾雁的大义凛然,但是这个背着一把老吉他的不羁青年,在“我”最为懵懂的年纪,教会了“我”唱流行歌曲,他的洒脱、放浪形骸使“我”学会了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而这些东西,若不是在作者短暂的一生中遇到这三个人,也许及时是皓首穷经也未能理解其中的深意,更有可能在那个喧嚣的年代,被淹没巨大的政治洪流之中。

既然是这样一段充满深刻的人生感悟的回忆,赵越胜为什么要用如此华丽的文笔将他书写的如此“自然”?所谓“燃灯”,燃烧的究竟是什么?三十年的光阴,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尤其是这三十年是中国变化最为深刻的三十年,但是在赵越胜的笔下却丝毫感觉不到随着青春消逝后的苍凉,理想幻灭后的失落。其实这三个影响了作者一生的人的三十年的际遇所折射是同一个人生的理念——“自由”。追求自由是伴随这三个人一生的宿命。辅成先生终其一生徜徉在哲学的“理想国”中,即便是在最动荡的年代,他渴望的仍旧是像希腊先贤一般思考哲学,哲学的思考;而宾雁,人生的起起落落,矢志不渝的为了社会的公正,个人的自由呐喊、抗争,捍卫每一个人的自由权利;唐克,所有人的眼中最为卑微的一个,不管意识形态的宣传怎样的义正言辞,人们的目光多么的鄙夷和不屑,他依旧我行我素,从那个当初追求婷婷时在月下抚琴高歌的小青年到廿多年后在巴黎相见时那个挂着个破相机,不修边幅的中年老男人,始终如一的还是他身上那股子向往自由的冲动。

由“燃灯者”,我想到了顾准,那个至今还躺着我们大多人的视线所不及的角落里的灵魂,那个曾被人用泰戈尔的名言来形容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光里“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路”。固执的为了自己的信念,在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中,冷静、理性的思考民族、国家、历史问题。所谓“燃灯者”,亦是“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从来就不是希腊人的无端臆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同样的故事总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舞台”上上演,从苏格拉底为了唤醒民众的从容赴死,到纳吉为了自己的社会政治理念请求政府赐他死刑,从布鲁诺为了真理踏上火刑架,到卡斯特里奥为了捍卫每个人的信仰自由与加尔文大战…。其实这本《燃灯者》写的何止是作者一生中的三位燃灯者,也是千千万万人的燃灯者,更是献给那些为了国家、民族、人类的事业,点燃自己,照亮人心、照亮历史的先驱者们的赞歌。也许作者没有如此宏大的情怀,我们也不缺少那些充满了宏大历史叙述的著作,但是经过这些过于复杂的解构的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任务,早就模糊了他们原来的面貌。而“燃灯者”可以看做是大背景下的一段“小故事”,那种随着历史的波纹一同起伏的人生遭遇,虽然由于夹着个人的情感有有失客观的嫌疑,但是弥漫在笔端的那种隽永的人生体验,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生儿”最为缺乏的。这或许对于我们理解我们的历史的一种读到的方法、方式。

一本好书,就是能让一千个读者,读出一千个莎士比亚。而让一个读者从一本书中读到一千个人的命运,也许也是文字的另外一种玄妙。《燃灯者》就是这样一本书。我觉得完全可以用李慎之的观点来解读这本书,所谓燃灯就是启蒙,燃灯者所书写的三十年就是中国新启蒙运动的三十年,也是中国一百多年的启蒙史的一个缩影。鉴往知今,启迪赵越胜的辅成先生和宾雁正是近代以来,无数启蒙者的写真,从严复、梁启超到胡适、陈独秀,从顾准、林昭到李慎之、孙家栋、陈乐民等。作为一个历史的旁观者和继承人,我们可曾想过:他们“为谁燃灯”

【篇二:燃灯者读后感】

被教育部的课题追着,发誓必待完成之后才写博文——毕竟它是题外之事,不能用它代替结项。但周三晚上参加学术沙龙,我的一个“文青”学生,送我一本名为《燃灯者》的书,副题为《忆周辅成》。我不知道“周辅成”为何许人也,作者“赵越胜”也不认识。以为是我这学生的朋友,回答说不是,而是周国平、徐友渔、陈嘉映他们一帮的。周、徐二人很熟,买过、读过他们很多的书。去年徐友渔来川大,也去听过他的讲座。但赵越胜,确实不熟。问学生为什么想起了要送我这书,回答说是猜想我会喜欢。后来推测,他可能也把我当成了“文青”,因为时不时地和他聊些文学什么的。谢过他,把书带回家来,也没打主意马上看,心思仍被课题缠着。

次日下午,难得的秋日阳光,很暖,却不晒人。坐在书房里写,总觉得有些辜负,最后还是移到了阳台,沏一壶朋友送的青城“韵味”,拿过《燃灯者》来读。这是一本时下难得的关于师生交谊的书。一个普通的青年工人(即作者赵越胜),在一个为工农举办的哲学学习班里,有幸与北大的周辅成先生结识了。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对知识的渴望,作者开始向周先生陈述自己读书遇到的困惑。也是带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风范,周先生开始孜孜不倦地给作者讲述西方哲学的要义,引导这位好学的青年步入西方哲学的圣殿。他们常常相约在饭馆,吃着聊着,以饭菜裹腹,以哲学铸思,每次都是周先生付账。相约以后,一个乘7路无轨电车去动物园换32路回北大,一个乘5路汽车去德胜门换车回清河,两路茫茫,以学为媒。一年年下来,到文革结束,作者已从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工变成了一个深谙西方哲学奥秘的学者,并顺利地考进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工作。之后,他们又相约在北图,借书看书,每周的师生抵心交流不亦乐乎。在周先生无怨无悔的指导下,作者考取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研究生,又一步步地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一口气读完,半天找不回魂来。在作者的娓娓道来里,我总抹不开孔子与学生浴于沂、咏而归的场景,抹不开朱熹与蔡元定抵足共校《参同契》的场景。那是旧式知识分子才有的情藻,在我们这个老板与学工的时代已经成了令人艳羡的回忆。我很感谢周先生,让我看到了传统学人的纯正品格;我该祝贺作者,在**的年代遇上了一位爱才的尊师。这不仅仅是如何为师、如何为学的问题,而是为道的问题——于中贯穿了两千年来儒家的师道理想。

周先生和唐君毅、牟宗三为同学,一辈子致力于道德哲学的研究。但在我们这个不讲道德或只讲伪德的社会里,他注定是要踽踽独行一生,不仅失名于我等文革成长起来的寡闻之辈,即连他的相关著述也都很难见诸天日。但周先生是旧式学者,学问之于他不只是器,更是道,他耐得住寂寞和孤独,不会趋炎附势。他把陆游“独吟古调遣谁听,聊与梅花分夜永”的诗句写成条幅赠于作者,于中有他的孤独,也有他的坚守。他还曾将刘孝标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制成贺卡赠人,以此激励学生世道故乱、慎勿放逸。这是旧式知识分子的风骨,任你沆瀣满地、虎狼成群,“善人为善,岂有息哉!”

作者将书名取为《燃灯者》,自叙来自《五灯会元》:“是知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又引《马太福音》:“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作者认为,周先生是一盏放在灯台上的灯,照亮的不仅有求善问道的莘莘学子,也有漫游精神世界的读书人,还有辛劳于野的普罗大众。就此而言,周先生又是幸运的。灯之为光,不枉此生。可是这个时代,我就点亮了自己的灯,也找不到安放的灯台,因为除了灯,我已经是一穷二白了。再说,这个时代真的还有需要光明的人吗?

【篇三:《燃灯者》读后感作文

读罢越胜先生的《燃灯者》,心中感慨良多。

同样类型的书,之前有所接触。之前曾读过陈来先生的《燕园问学记》以及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同是对过往求学道路上师者的追思和记录,但是论文风,越胜先生的《燃灯者》对我的心灵震撼更为强烈。

与其说这是一部哲学学人追思恩师的回忆录,倒不如说这是两代学人思想激荡、相知相伴的成长史。

追随作者的视角,让我这个后生能够跨越时空的障碍,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如饥似渴的学人一道重温他们求学问道、探寻人生真谛的成长历程。

尽管这些学人的成长道路各不相同,但是就像越胜先生能够遇到周辅成先生这样的良师益友一样,他们的求学经历却都往往是后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面对艰辛、清贫的生活条件,面对珍贵稀有的学习资料,心中没有丝毫杂念,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和真理,执着、坚毅却又乐观地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不管你是否经历那样一段岁月,但是透过字里行间,你都能感受到他们那一代人对过往的求学成长经历是很受用的。

而这一切,在越胜先生的笔下,是那么地熠熠生辉,栩栩如生。情之切、爱之深,不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渲染,读后感同亲历,那种亦师亦友的情谊令人颇为感动。犹记得越胜先生与辅成先生踏着雪走在鼓楼东大街交谈的场景,步行两站多地的距离固然算不上遥远,或许很多时候只是默默地相伴而行,但是这幅画面在作者内心深处却激起了千层浪,因为他们彼此已经超越了学术层面的探讨和追问,直达内心深处达到了心与心的交融。在政治背景不甚明朗的岁月里,谈国事,论人生,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彼此之间的充分信任。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事后越胜先生如此挂念先生的身体状况,甚至是“半夜心不安”,当收到辅成先生“雪夜漫步京城,心情大好”这寥寥数语的回信后,才终究放下心来。

越胜先生是幸福的。因为他能够得到辅成先生的教诲和指导。辅成先生对越胜先生而言,犹如他人生道路上永不熄灭的长明灯,不知疲倦地照亮远方。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是纯粹的,不夹杂丝毫功利之心的,从1975师从先生思想启蒙开始,到后来在学术道路上站稳脚步,三十四年间,彼此始终将对方当做最为尊敬的人。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彼此是真正能够读懂对方的,是知音,是灵魂伴侣,是超越传统师生情谊的真性情。

写到此,想到曾经朋友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朋友犹如路灯,它照亮了你的前程。你一直往前走,会一直有路灯亮。一生中,你会遇到不同的朋友,与周遭的一切发生着莫名其妙的关系,有的朋友依旧伴随在身边,而有些,却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无论怎样,他们都见证了你的成长历程,那些幸福美景,那些辛酸往事,人生大喜大悲的时候总是有朋友在你身旁的,如此我们才不会孤独地或是享受快乐或是承受痛苦。也许始终陪在你身边的路灯并不多,三两盏,甚至一盏就足矣,人生得一知己已是莫大的幸福,我们当然不能奢望。读完《燃灯者》,此种感觉更为强烈,物化时代,真正的朋友不多,知己就更难能可贵。这种情谊犹如美酒,越陈越香,越有滋味。

第五篇:观看电教片法治燃灯者心得体会

观看《法治“燃灯者”》等三部电教片有感

按照地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协调办公室要求,根据地区司法局专题教育专题三学习研讨计划,我局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观看《法治“燃灯者”》、《燃尽生命写忠诚》、《党旗下的誓言》等三部电教片。一位站在法治改革前沿,勇于担当的年轻法官,一位致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鞠躬尽瘁的组工干部,一位一心一意强国防,感动中国的将军。他们都是我党最优秀的党员干部,他们的感人事迹深深的触动我。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多年的党龄的干部,我应该向他们好好学习。

一、学习他们坚定的信念,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不管是邹碧华、杨业功,还是李林森,他们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牢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往近了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计划,往远了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社会。邹碧华作为审判机关的一名领导干部,勇挑重担,亲自上门为百姓解决困扰十数年的难题;李林森抱着身患癌症的病体,在病床上坚持审阅基层组织换届的方案;杨业功装上起搏器的心脏推动他跋山涉水,亲临一线视察阵地。他们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奋斗在为民服务的国防、法治、党建等各个战线上。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国家公务员,我会以他们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团结带领全地区司法行政干警,为推动全地区法治建设较快发展,更好的服务全地区百余万人民。

二、学习他们勤于学习精神,增长干事创业的能力 政治素质对于党员干部来讲是第一位的,但为民服务需要精湛的业务水平。杨业功将军十年磨一剑为我国二炮部队提高战斗力作出了突出贡献;李林森部长开拓进取,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实现了基层组织建设年轻化、高效化,为县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打实了基础。邹碧华作为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从事审判工作以后进一步加强学习,学习法治理论,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学习先进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与法院业务工作相结合,开发出全国首创的审判工作平台。同样作为从事法律务实工作党员干部,面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大势,面对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考验,原有成功经验面临不合时宜的窘境,法治理论、知识亟待更新。所以,加强学习是增强干事创业本领的必然选择。法治思想、法治理论和法律条文是基础内容,作为领导干部更要学习疆内乃至国内司法行政工作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找准与我地区司法行政工作的结合点,因地制宜。在借鉴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勇敢探索,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的康庄大道。

三、学习他们严于律己的操守,永葆钱正廉洁本色 一位将军,一件衣服穿十数年,将手提土特产的老部下轰出家门;一位县委常委,父亲却住在低矮的老院中,靠着兄弟姐妹接济支付医疗费用,拒绝了同事、下属的慰问金。一位审理过重多大案要案的法官,坚持公平正义从未偏私。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光辉。法律是保护人民群众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身后便是群众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就是要用法律武器保护人民的权益,绝不能搞权钱交易,不能在公平正义上为自己谋私利,让法律尊严扫地。纵观国内发生的判决有失公允的案件,当事人往往付出沉重的代价,或妻离子散,或常年奔波在上访、上诉的道路上,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我党有很多的优秀党员,政治上坚定是他们的根基,业务上精湛是他们的名片,廉洁自律是他们的光环。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会追随他们的脚步,开拓进取,为地区法治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下载读《燃灯者》感想(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燃灯者》感想(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生命中的燃灯者-读后感

    我生命中的燃灯者 ——读《燃灯者》有感 赵越胜先生的《燃灯者》是我所读的第一本对过往求学道路上师者的追思和记录的书。最初这本书吸引我的是赵先生温文尔雅、字斟句酌的......

    效法庭前独角兽 甘当法治燃灯者

    效法庭前独角兽 甘当法治燃灯者 ——学习“全国模范法官”邹碧华事迹有感 题记:改革之舟行至激流险滩,总有人勇立船头,将一腔热血涂洒如练长帆;法治天平于世俗中濒临倾覆,总有人......

    高原燃灯者苏知斌事迹心得体会

    “高原燃灯者”苏知斌事迹心得体会(最新2篇)苏知斌,男,汉族,四川省安岳县人,1966年1月出生,1983年12月参加工作,198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九龙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为了孩子们的幸福,做一个安静的燃灯者(推荐)

    附:人物通讯例文一篇 为了孩子们的幸福,做一个安静的燃灯者 ——记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教师万平文/黄佳熹 顾秀阳 一个理性、优雅、聪慧的美丽女人,放弃了在青春葱笼的......

    中秋节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

    张雪琴做一个有理想的燃灯者

    做一个有理想的燃灯者 ——观《邹碧华》电影有感 六盘水市第十三中学 张雪琴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这是时代楷模邹碧华生前的信仰,他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一直践行着这......

    让燃灯者的光照耀更广阔的大地

    让燃灯者的光照耀更广阔的大地 [摘要]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

    《法院的可视化管理》读后感:燃灯者之绝唱

    燃灯者之绝唱——《法院的可视化管理》读后感小萌全面推进司法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改革倡导者、建设者、实践者,在这其中,邹碧华无疑是闪耀的一颗明星。2017年6月,邹碧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