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五化建设着力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
大力推进“五化”建设
着力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
近年来,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求,针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活动不经常、基础不牢固等问题,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了“组织网络化、制度规范化、活动经常化,队伍专业化、阵地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建设,有效提高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
一、推进组织网络化,努力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各级党组织把建立党组织作为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首要任务来抓,积极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在保证规模以上企业党组织动态组建率达到100%同时,重点推进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一是大力推进区域化覆盖。以乡镇(街道)工业(经济)办为依托建立党组织,实现党对辖区内小型和无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的有效覆盖;积极在各类园区、商贸区、专业市场等非公有制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党组织,扩大党的组织覆盖。二是切实抓好行业化覆盖。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行业协会产业相同、业务相近的优势,积极探索“支部建在行业协会上”的做法,不断扩大党在行业协会会员企业的覆盖面。三是积极探索产业化覆盖。以区域性基层商会为依托建立党组织,实现党对商会会员企业的有效覆盖。在组建方式上,采取六种模式:对规模以
上或有党员3人以上的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对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企业,按照自愿的原则联合建立党组织;对入驻各类园区(市场)内的企业,依托园区(市场)建立党组织;对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的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实行村(社区)企联建党组织;对已加入协会(商会)的企业,依托协会(商会)建立党组织;对没有党员的企业,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建立党组织。截至2011年10月,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基本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覆盖网络。
二、推进制度规范化,不断健全和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党建工作制度,是实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科学化的重要保障。以推进非公企业党建示范点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一是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从规范党建工作经常性制度入手,建立健全党内“三会一课”、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党员定期评议、党内关爱激励等制度,进一步提升党组织内部运行的规范化水平。二是探索党组织与企业间的运行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党组织与企业管理层双向沟通等制度,使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工作落到实处,发挥了党组织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三是逐步建立企业党组织与外部党组织间的运行机制。探索完善区域党建联系会议、商会(协会)党组织与乡镇(街道)党(工)委经常性沟通等制度。目前,各县(市)区都结合企业实际,指导帮助企业统一制定了党
建工作制度,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三、推进活动经常化,着力激发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活力。党建工作缺乏活力,是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突出问题。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以建设“活力组织、和谐企业”为目标,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开展经常性党的活动,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每年都有一项主题实践活动,每月都开展一次党组织生活,激发党建工作活力。一是围绕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创新活动载体。深入开展“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广泛开展“共产党员工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建言献策、党员技术攻关”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企业党建成效。二是围绕凝聚职工群众,创新活动方式。坚持党建带工建、妇建、团建,指导企业党组织把党的活动融入群团组织活动之中,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积极引导企业党组织把党的活动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品牌文化战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三是围绕促进企业和谐,创新活动手段。积极协调企业与职工、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帮助企业化解各类矛盾,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四是围绕区域化方向,创新党建模式。充分整合区域党建资源,按照“活动网络共建、基础设施共用、党员教育共抓、活动载体共享”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区域化党建模式。顺应信息网络化发展趋势,通过办好网上党员活动室、建立健全党员信息库等形式,为企业党建搭建新平台、提供新手段、开辟新空间。
四、推进队伍专业化,提高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素质。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根本。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着眼职业化目标,抓好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采取“内选、外聘、选派”等方式,选好配强企业党组织书记。在企业内部要注重从党性强、懂经营、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中选任党务工作者,业主是党员的,由业主担任党组织书记;业主不是党员的,由工会主席或在企业经营管理层选择合适的人选担任党组织书记。企业内部没有合适人选的,采取“组织推荐、双向选择”,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退伍军人、国企转制待岗党务干部中选聘党组织书记。各县(市、区)都建立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人才库,根据企业需要,及时推荐合适人选。全市通过双向选择向非公企业推荐党组织书记(工会主席)130多名。建立并实施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教育培训、资格认证和激励保障等制度,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职业化新路子。二是按照专职化要求,抓好党建指导员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从市县乡机关、事业单位、转业军人、后备干部、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派优秀党员干部1358人,到非公有制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派驻率达到100%。建立健全党建指导员工作制度、定期培训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党建指导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坚持质量兼顾,抓好党员队伍建设。重点做好在
党员人数少和没有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规模以上企业每年都发展新党员。深入开展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进而把党员业务骨干培养成管理人员的“双向培养”活动。注意把企业中群团组织负责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技术骨干作为重点对象培养,抓好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业主、高层管理人员的培养发展工作,提高企业决策管理层中的党员比例,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党员队伍。三年来,全市在非公企业发展党员820多人,130多名优秀党员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同时,加强对企业主的教育引导,利用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示范点企业等阵地,对企业主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教育,把企业主对党建工作的支持力度作为评价其社会贡献大小的重要内容,着力增强企业主对党建工作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五、推进阵地标准化,不断夯实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基础。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基础薄弱的现实,以党建示范点为标准,全面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基础建设。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充分整合区域资源,采取企业投入为主,财政补贴和党费补助为辅的办法,加大对党建阵地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实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有党员活动室、有党务宣传栏、有党员电教设备、有党建图书资料、有党建工作制度、有党建工作档案、有党旗党徽、有党组织牌匾“八有”目标。积极开展共驻共建活动,通过加强乡镇、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和村、社区标准化党员活动室建设,为非公有制
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提供学习培训、开展活动的设施和场所。截至目前,全市达到“八有”目标的非公有制企业达到90多家。二是落实经费保障。探索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经费补助机制,通过企业经费拨付、留存党费补充、基层商会会费列支、财政专项补助等多种途径,为企业党建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深入开展“三建三送”活动,为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必要条件。三是强化制度保证。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联系点制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指导企业做好党建工作。建立健全创先争优机制,广泛宣传非公有制企业先进集体、优秀个人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第二篇:“五化”管理提升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
“五化”管理提升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
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的基础。特别在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企的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的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愈加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企业发展新常态,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中铁十二局集团一公司党委积极探索推进“五化”管理,改进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干部素质,使党建工作步入新常态,有力促进了企业发展。党群干部任用严格化
公司严把党群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工委书记入口关,制定了《项目党工委书记选拔任用办法》,将其作为选拔任用党工委书记的硬性标准。严格执行组织考察、民主推荐、集体研究、公开公示等选人用人程序,最大限度的避免人为因素。2014年初,公司按项目编制序列,对65个基层党组织及专(兼)职党工委书记进行重新任命,近两年,补充调整了8名项目书记,选配了4名专职副书记,坚持培养成熟一名任命一名,不勉强提拔,不带病上岗,把书记岗位留给真正热爱政工工作,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保持了党工委书记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党员教育学习目标化
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公司把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作为党员教育学习的终极目标,扎实开展了党员教育学习活动。首先,明确目标,专题专项落实。公司根据上级安排,和企业不同时期各阶段的工作重心,确立主题、内容、目标,稳步逐项推进。近两年一公司先后组织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础业务提升”活动、《管理就要敢于较真》文章学习、“三严三实”等专题。公司党政主管不仅带头学习,还认真撰写学习体会,在《建筑》、《铁道建筑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给普通党员做了表率,促进了企业实干、“较真”之风的形成。其次,制定制度,确保学习效果。为达到学习效果,公司建立健全了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培训制度、党员学习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并通过考勤、考试、抽查学习笔记等举措,确保了党员学习时间、内容的落实。再次,注重激励,夯实学习成果。为鼓励党员干部勤于思考,总结提高,公司在电子刊物《企业资讯》中开辟了政工论文板块,被刊登的优秀论文,每篇奖励500元。政工干部当年发表论文达30篇,促进了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党建基础工作信息化
公司建立了包括党员信息系统、党组织书记QQ群、公司网站、广讯通等在内的信息平台,使公司党委对党员个人信息、组织归属、流动去向了如指掌,保证了组织工作的全覆盖。在实践中,公司党建工作充分发挥了信息平台的三个优势:一是,即时性,仅用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即实现“面对面”交流,实现了信息即时沟通。二是,开放性,职工可在公司网站“开诚布公”板块,对党建工作效果提出意见建议,建立了对党建工作全新的监督机制。三是,互动性,借助“员工论坛”,使党组织更好的贴近职工群众,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盼,利用线上互动推动线下服务,做到了群众有所呼、党组织有所应,群众有所需、党组织有所为。党的工作制度标准化
致力于建立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50余项党建工作制度流程,包括《党委议事规则》、“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四项制度实施细则”等,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法”,保证党组织参与重大事项决策有依据。将《工程项目部党的建设实施细则》、《基层党组织工作考评办法》等,以《文件制度汇编》、《管理规范汇编》形式下发项目部,实现党建工作有制度可查、有标准可依、有措施可循、有目标可追、有指标可考,保证了党建工作的高效运行。按照工作流程化要求,编发了《基层党建日常工作需知》。包括由组织建设标准、日常工作标准、活动组织标准、资料整理标准等十部分组成,内容涵盖基层党建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不仅是各级党组织有了统一的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简单问题遵程序、复杂问题循流程的工作模式,而且有效促进组织生活的常态化、规范化、实效化。党组织考评具体化
根据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变化,公司在修订《项目年终考核评比办法》、《项目党工委书记选拔任用办法》等文件时,对基层党组织工作考评项目部的年终考核同期进行,把党建工作考核、生产经营考核、干部业绩考核紧密结合起来,保证了考核工作的效果。细化了项目党建和党工委书记考核评分标准,使考核更加量化具体,操作性更强。对党工委书记考核分项目民主测评、职代会民主测评、公司党委对基层党组织工作考评三个部分,群众评议权重达到60%,较好的维护了职工的民主权力。同时加大了奖罚力度,公司对优秀党工委书记奖励标准从5000元升到10000元;对连续两年考核居后的书记进行诫勉谈话,对工作能力不强,群众不满意的书记实行退出机制,明确规定5年内不得担任项目书记。
“五化”管理,着力“强基础”,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保证了党建工作的高效运行,推动发展的执行力明显提高。“提素质”,党组织的职能意识和政工干部的职业意识不断加强,助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引领力不断提升。“重管理”,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和生产经营需要,有针对性开展党员教育管理,确保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措施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推动发展的战斗力得到提升。近几年,公司年完成施工产值和收益率连年攀升。企业高质量的发展为广大员工分享成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薪酬改革、基地二期住房建设等一项项务实举措让广大员工得到了实惠,诸多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凝聚起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强大保障力。
[责任编辑:汤静]
第三篇: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适应时代和实践的变化,不断运用党的建设规律、调整自身结构、完善功能机制、改进活动方式,从而使党永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实践过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反映了我们党对世情、党情、国情深刻变化的清醒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地位和执政意识的高度自觉,必将极大地促进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
一、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来加强党的建设,更加自觉地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使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深入研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总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新经验,不断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建设理论,在理论武装、制度建设、工作方法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党的建设新的实践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二、珍视和运用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四中全会第一次从执政党建设的角度概括了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六条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的概括总结,贯穿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涉及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各个领域,概括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这些基本经验既是对我们党长期形成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系统总结,也蕴涵着其他一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教训,也吸纳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形成的新鲜经验,是对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党在新阶段开拓进取指明了根本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党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长期坚持和充分运用好这些经验。
三、明确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
四中全会基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瞄准更远大的目标,提出“四个着眼于”的总体要求。“四个着眼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重大部署的延续和深化,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再动员和再出发,要求党的建设要始终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来进行,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这一主线来展开,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四个着眼于”展现出我们党不辜负人民重托、担当民族希望的高远理想,为我们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一总体要求,全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六大重要任务,着重解决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加强
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问题。“六大任务”更加突出体制机制建设,更加突出系统性和有效性,体现了规律性、富于创新性,是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定了基调。落实和完成好这六大任务,就能把党的建设科学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党的建设科学化,关键在于坚持改革创新。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建设也要讲究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如果党的建设工作保守僵化,“科学化”就成为一句空话。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工作方法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建设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取得实际成效。针对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党建工作的新方法,不断提高党建工作实效。立足新的实践,及时总结和推广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把实际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定下来,上升为制度,形成新的工作机制。把中央、省委的部署与各地实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创造性。
五、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
四中全会强调要“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党内仍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因此,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价值,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四篇: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马维敏
(2015年11月)
当前,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正迅速展开,这一轮改革更加注重由单项改革转向综合配套改革,既有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治理改革、更有高校内部的改革问题。这一轮改革是高等教育扩大规模后一次深刻的变革,高校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增强改革意识,主动融入改革大局,不断的提升办学治校能力。
当前,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在办学治校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干部和教职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不强,学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还不明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联系不密切,不能满足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的需求。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能力上的不适应,机制上的不完善。我认为,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治校能力主要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切实转变发展理念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既是职业院校学院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今后,职业院校要按照“市场所需,学生所盼,学院所能”的原则,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市场对接,做到学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相适应。要紧紧跟上产业振兴、1
调整、升级、发展的步伐,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主动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加强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2014年,我院经过广泛的调研,确定了学院发展的基本思路:坚持“两心”地位(以党建为核心,以教学为中心。保证学院正确办学方向,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强“两级”管理(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院系两级工作新机制,提升办学水平),强化“四个转变”(按照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进一步转变办学思路,转变专业设置、转变教学模式、转变行政职能,促进内涵建设),实施四大工程(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提升学院内涵品质;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增强学院发展动力;实施项目建设工程,夯实学院发展基础;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促进学院发展现代化),建设“两个基地”(建设“中国(吴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人才高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中国(吴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人才高地——对阿经贸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实现“三个提升”(实现“学院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有新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有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有新提升”)。到2020年,努力将学院打造成为“机制一流、特色鲜明,在西部地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现代民族高职院校”。这个思路符合我院今后发展的实际。
二、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缓解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够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够好等问题。综合来讲,要实现以下四个创新
一是推进办学机制创新。深化多元化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要积极联合各级有关行政部门、行业企业、各工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及各中职学校,成立由学院、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共同组建的“职业教育联盟”,进一步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搭建全市中高职衔接的直通车。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力争使恒丰纺织、吴忠仪表等大企业都成为学生实训基地。逐步实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员主体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要借力办学,学院要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国家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机遇,积极争取各级各项财政支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今年,我院抢抓机遇,争取到“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总投资5.24亿元,计划建筑面积9.15万平方米。项目将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放大贷款资金的杠杆作用。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十八届三中 3
全会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本着“学校即工厂,工厂即学校”的原则,与企业共同制订详细的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企业招收职员,学院招收学员的“两员”模式试点工作,将课堂搬到企业,实行订单培养。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现代学徒制中“半工半读、边学习边实践”的要求,进一步细化校企师资对接、理论与实践课程对接、实验实训设备对接、职业资格对接、技术要求对接等内容,充分让学生用理论指导技术操作,让企业师傅的传帮带深化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提升,从而不断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达到“进校即进厂、毕业即就业、进厂即操作”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专业教学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评价,推行学制和学分制,实行“双证书”制,鼓励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获得专科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取得其他的资格证书。
三是转变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宗旨,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改革教学内容,把以理论教学为主转向以实践教学为主。创新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围绕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技能及职业习惯的养成,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做中学、学中做”。学院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确保相 4
关专业学生1年以上顶岗实习的工作经历,使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零适应期”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坚持特色发展道路
一是突出专业特色。建立动态调控机制,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积极拓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力求实现“三对接”,即“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需求对接”、“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对我院来说,施行“市场主导型专业设置模式”,紧密围绕吴忠市产业和企业人才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经济产业规划来设置专业,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要结合民族地区特点,顺应全市清真产业发展趋势,开发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阿拉伯经济贸易等民族特色专业群。采取措施,先行先试 “两员”教育模式,大力开拓职业教育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办学渠道。
二是设置特色课程。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实施以“导向化、企业化、职业化”为主题的课程内容改革,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校本教材建设,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纳入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制定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实验实训建设标准,积极探索建立技能与学分的转换机制,把企业、行业、社会用人标准与教育 5
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发课程。
三是推进国际合作。依托民族地区优势,借助中阿博览会、中阿校长论坛、回商大会等平台,深入开展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国家高等院校建立全面、务实的教育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和已经签订合作协议的约旦的阿杰隆国家大学、苏丹的蓝尼罗河大学、《古兰经》大学、卡萨拉大学、阿尔及利亚第二大学、摩洛哥拉巴特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深层次合作,就学校领导互访,推动合作交流,教师互访互学,大力推进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联合办学、合作研究、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促进教育资源的互补和援助。面向迪拜等中阿合作重点区域,义乌、广州与阿拉伯地区经贸合作等领域,大力培养阿语+商贸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逐步提升学院办学档次。
三、实现和谐发展目标
要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科学治校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保证学校科学发展。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办学治校能力。“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就高等学校来说,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以提高办学治校能力为重点,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要以学习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谋划发展和改革创新的能 6
力。加强领导班子廉政建设,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领导班子成员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落实“两个责任”,落实一把手“五个不直接分管”(不分管财务、人事工作、工程项目建设、行政审批事项、物资采购工作),坚持做好“一岗双责”,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环境,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执行,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保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完成。结合学院实际,明确党委会议、院长办公会议事范围、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凡属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事项都由学院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做出决定。
三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严格依法治校。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着力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依据法律和《章程》,制定完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学生管理、后勤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
四是推行院系两级管理,理顺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积极推动管理重心由学院向系部下移,管理方式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过渡,学院从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经费划拨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7
把相关的权力和日常运行经费下放到院系,同时也要把相关目标任务和责任落实到院系,并确定事后评价体系和方式,实行效能目标考核,确保院系恰当地使用权力和资源,完成工作任务,真正把系部一级的办学活力激发起来。
五是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多层次工作研讨论证机制。围绕学校的重要决策和重要部署,坚持事先以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系部党政联席会议等为载体,开展多层次的深入论证和征求意见。将重点任务分解,明确完成时限并向全院公布。成立了行政、教学和学生管理三个督察组,定期对决定事项进行督查。学校领导班子还通过年终述职述廉会、教代会会等多种途径自觉接受监督。把公开透明作为学院的基本制度,完善各类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了公开台账,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五篇:着力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
着力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
坚决反对腐败,将反腐斗争进行到底,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是有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是有关人民幸福安康和祖国繁荣昌盛的重大抉择。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着力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这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的基础性工程;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前提条件;同时,这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治久安。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科学地分析了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在于“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得力”。
反对腐败,首先在于正人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牢记历史使命,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树立敬业奉献的名利观,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反对腐败,要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哀公问政》中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1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要保证反腐倡廉的持续性,使每一届领导班子、每一位领导人将反腐工作延续下去,必须要有科学的制度做保障。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更好的制度。要使现有的惩防腐败的法律、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发展完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现实的需要。
反对腐败,要建立和完善个人自律、组织监管和社会监督相协调的科学监管模式。胡锦涛总书记对腐败产生与滥用权力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深刻阐明了权力制约的重要性,揭示了权力腐败的根源。要完善惩防腐败的制度安排,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出击,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要完善社会监督的保障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制度建设,使腐败蜕化者防无所防,无处藏身。
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我认为只要三者实现完美的无缝衔接,必将重获一片清正廉洁的蓝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