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解读与分析5篇

时间:2019-05-12 02:3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边城》的解读与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边城》的解读与分析》。

第一篇:《边城》的解读与分析

《边城》的解读与赏

《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边城》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品,《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同样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解读这篇文章呢?我将从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心理分析、细节分析、结构分析、艺术特色这几方面来解读这篇文章。

一、人物形象分析

文中有四个主要的人物,翠翠、爷爷、天保、傩送,他们四个人物没有主次之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衡的,每个人物都有较大的独立性。他们是类型化、平面化的人物,并没有引人注意的独特行为。但他们四个在文中的形象对于作者塑造纯朴和谐的乡村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时时刻刻体现着本地的风土文化气息。把握好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对于理解作者建造的理想乡林世界起着绝对的作用,因此,想要把握本文的精髓,必须先对四个人物有个比较清晰的理解。(1)翠翠:

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笔下“爱”与“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聪明乖巧的少女。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内心无比孤独。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但少女的羞涩又使她难以明确表达。面对爷爷的委婉引导,旁敲侧击的询问,虽心知肚明,却又闪烁其辞地表明态度。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但她仍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表现了她爱的执著。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

(2)爷爷

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善良纯朴、重义轻利、热心好客、甘守清贫。为了心爱的孙女,他献出了一切。她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3)天保兄弟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后来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也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天保真诚善良,但缺乏傩送的纯洁,他爱翠翠,可又犯难:“翠翠太娇„„”在爱情里掺着世俗的计较。

傩送:外在俊美,善歌。心灵勇敢、坦白、无私、正直,为爱情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他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二、写作特色

(一)、牧歌田园风格。

现代批评家常常把那种偏于表现单纯、素朴生活,并常与现代生活相对照的作品,都称作牧歌式的作品。作者以他特有的审美眼光,放开笔墨,绘出了一幅幅明媚秀丽的风景画,溪边的碾坊、水车,河上的方头渡船,攀渡的缆绳,河岸的白塔、青崖、黄狗,山上的翠竹,丛林,鸟语,乃至自然界的雾霭风雷,无不写得美不胜收,使人如置身湘西边地山光水色之中。

《边城》还充分地描绘了湘西边地风俗。元宵节的烟火,端午节的龙船,中秋节的赏月,和月下男女沟下对歌,都表现出湘西边地风俗纯真的美。这一幅抒情诗般的风景风俗画卷,构成了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这风景美与种种光彩夺目的人情美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淳朴、美好的天性。沈从文以一种美好而自然的人性建构了一个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

(二)、诗化小说。

沈从文的贡献在于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他实际上是把诗和散文引进了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从而也就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及其审美的功能。他注意意境,表现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时重在风俗,重在人情,使优美与平庸交织,淳朴,健康与原始,蒙昧并存。他的办法是“纯化”,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是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人和自然合一,或者自然环境成了人性的外化。如《边城》自然景致如此之美,就掺和着作者的情感,回忆,想象,无处不在体现作者的审美追求。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的融合、作者人生体验的投射、纯情人物的设置、流动的抒情笔致等,共同造成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小说中写翠翠梦里听到傩送在山崖上为她唱歌一段,把想像、幻境、联想融一体,字里行间则灌注着流动的意绪,是沈从文的抒情韵致的典范。

(三)、出色的心理描写。

作者关于以一种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内心的隐秘。心理描写(如第六章最后她望云遐想),“„„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受坐在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祖父若问„„她带点害羞情绪,轻轻地说:在看水打架。“这里展示了一个山村少女单纯天真,害羞迷惘的心灵:刚刚萌发的爱情缠绕着她,她感到有一种新的东西闯进了她单纯的生活,但又因涉世不深,感情幼稚,这势必引来她内心的迷乱和孤寂,也羞于对任何人说出,哪怕最亲近的爷爷也休想知道。”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蹿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这是翠翠的梦境,也是爱情的梦境;这种大胆奇特的想像,梦境正是翠翠对傩送爱情的真实感受。这样细腻逼真地刻画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从而给人一种诗意般的回味和美的感受。

在文中,作者对很多小细节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我们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而这些细节也总是能透露出主人公的心里情感变化。如《边城》中多次写到翠翠一个人无由地哭,她的哭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主人公细微的内心情感。翠翠的少女春情早已萌动,但这种朦胧的心理翠翠却无法明确说出,没有母爱、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内心情感不知所措。而爷爷却又总用说笑话的方式,试探她微妙难言的心理,她只能羞涩地极力回避。加之前来提亲的又是并不中意的天保,去看赛龙舟时又听到关于傩送和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千金的传闻,这样的难题翠翠不知如何面对。

三、美的体验

作者采用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性美做了理想化的表现。小说灵气四溢,犹如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一曲古老人性的绝响。语言文白杂糅,丰富多变,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向我们展示了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性美。

风景美: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这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风俗美:中秋夜,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提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人性美:湘西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美好。例如,船总顺顺,作为文中的次要人物,为人和气、大方、能济人之急。老船夫去世的时候,所有人都来帮翠翠办丧事。杨总兵还一直陪着孤苦的翠翠。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人情之美。

作者把边城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有着美好的寓意。他把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他主张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我想这就是其作品的魅力之处。

第二篇:《边城》解读

教科1002班燕芸071009067

解读《边城》

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在创作思想上,主要是注重湘西地域性的古朴民风、淡淡的乡情,突出一种原始典雅的人性美。他极力探索下民的风雨人生,揭示人生规律。他的着笔点在渡口、码头、石板街、店铺、石拱桥、山间人家、水上船民。这一切都是在他逃学与从军的特殊学习方式中习得的。

读沈从文的作品既有山风扑面、爽心润肺之感,又觉有水性柔美、滴水穿石的钢强之情。春季山风可 是他的风度,水的品格与性情是他的处世之道;看得出温柔中的倔强与倔强中的温柔紧密地结合。当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深受残蚀的时候,他用一种自然美去点化 它,以唤起千百万民众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他同样用这一手法,呼唤一个愚昧民族心灵上的觉醒。在他那一串串的字符中,看不到刀光剑影,更嗅不到战火消烟,然 而在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着浊流,在盛开的玫瑰花中带有尖尖的刺角。读者可感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正如金介甫说:“沈从文的 乡愁就像辰河一样静静地流在中国的大地,流动在他和他的民族记忆中的是一条染红的河流,是一腔斩不断的乡愁,是一种古老情绪的振颤,是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体现。”

《边城》是中外读者交口称赞的精美的艺术品之一,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主要是以30年代 湘西的社会为背景,以湘、渝、黔边交界的茶洞渡口为描述对象,以老船公和外孙女的生活经历为载体,把湘西朴实的民风及独特环境中那种人性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一条清澈见底的茶洞河畔的渡口中,住着一个年过花甲的老船公和他的外孙女。他们任风吹雨打,长年累月摆渡,护送日月星辰,过着山里人宁静的生活。随着岁月的流逝,外孙女翠翠慢慢长大了。奔波于湘、黔、渝做生意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在翠翠爷孙俩护渡中,兄弟俩不约而同地爱上了翠 翠,而翠翠的心里只有傩送。爷爷不知外孙女的心思,二佬的双亲也猜不透年轻人的心,按照苗家人的礼节,把翠翠“放话”给大佬天保,为二佬傩送也物色一个富 家的千金,并有碾房作陪嫁。但傩送宁愿要渡船也不要碾房。在河边游水长大的天保怀着重重心思竟然在一次乘船外出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不已,外出未归。老船 公在一次山洪中谢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埋葬了老船公。翠翠依然在渡口的船中静静地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边城》中人物的塑造是以湘西30年代那真挚、朴实的山民为原形而设计出来的。作品的主人翁翠翠是一位美丽、聪明、大方的苗家姑娘。她能歌善舞,过着无忧无虑的清平生活,只有当爱情的潮水凶涌而来时,自己才觉得彷徨不安,这恰恰构成一幅苗家姑娘从少年走向成熟的人生画卷。老船夫是一个为人厚道善良、勤劳朴实、待人诚实、勤勤恳恳、乐于助人又富于敬业精神的苗家阿公。他以苗家老人特有心境来关心下一辈。在翠翠的终身大事上虽然操心,但还是由“翠翠自己做主”,塑造了一个开明、自主的老人形象,说明苗家人千百年来婚姻的自由。至于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是爱情生活中荡起的涟漪,更能增添故事的曲折性和趣味性。天保、傩送兄弟俩的勇敢、剽悍、诚恳,富有进取精神,撑船下海,肩挑背驮,样样在行,那典型的苗家后生形象浮现在眼前。当地有权有势的富户船总顺顺,出船下海也是一马当先,与伙计也如亲戚朋友之一般。就连奸诈的商人屠户,当老船夫站在摊前时,也要有意给 他多砍点或赠送一刀肉。沈从文笔下完完全全是一副老少无欺、理想化的人间天堂。这种山美、水美、人性美融为一炉的写作手法不是该篇独创,在他不少作品中亦 有。从而证实他自己说的:“用一枝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20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达到自己理想化的艺术境界。

在这里,自然不是人们欲望索取的对象,而是处于与人类一样独立平等的地位。禽兽会做梦,草木能谈吐,边地茶峒独有的山光水色、地域风貌、地方风物、民风民俗等都是有灵性的存在,它们不仅赋予了人类以生命,而且它们的灵性与人类的灵性也是互动和相互依赖的。

比如翠翠。小说中翠翠的一出场,作品就有一段精彩的描写:首先写翠翠常年跟随祖父在渡船上生活,披星戴月,皮肤自然变得黑中泛红,显示出力与美。其次以 触目的青山绿水与清明如水晶的眸子相对映,描绘明亮而幽深的眼睛,勾勒出纯洁而可爱的少女形象。进而以“黄麂”喻人,自然既养育她又教育了她,为人天真活 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作者选取了自然环境中的三种典型事物,把一个勤劳、善良、聪明、纯洁的山村少女形象描摹得像浮雕一样突现在读者面前,这里把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写,找到了湘西少女翠翠的生活特点,既根源于自然、符合自然,又超越自然。这种恬静的自然环境陶冶了少女们的性情。生活

在湘西农村的乡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年以风雨为伴,与日月为伍,人与山与土地形成了一种天然联 系,凭着双手来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作者把翠翠与自然山川灵气融为一体,使翠翠更加焕发出青春的气息。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中,良好的道德风尚,理想的人物范型也凸现出来了。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边城》把这一切巧妙地编制在一起,凝固在个人之外的场景因而也更具典型意义。

小说是用情节来推动故事发展的。《边城》中的故事情节具有独到之处,人物的命运完全是依照苗乡 的生活规律而铺张安排,尽量捕捉自然界与社会中永远留在记忆中的生活物象,像绘制珍珠图景那样拼凑粘合起来,一层层地深入,一层层地向纵深发展,以小见大,以虚见实。在处理人物命运时玩了高档手法。如人物春风得意时,却尽情掩盖那种喜悦心情,控制大起大落的分寸与尺度,不让其达到癫狂的程度,可谓喜中不 尽喜;而命运操在险滩激流中时,作者尽量避开悲剧的正面冲突,借用次要人物的闲谈而道出来,减少悲剧的凄凉程度,可谓悲中不见悲,减缓人们心里承受的坡度,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边城》的亮点。作者把人物揉进一个浓厚的风俗环境中,利用风俗 来铺摆故事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示湘西原始古朴的民族风俗。如清澈见底随手可摸的小河,千百年来挂在河边的苗家吊脚楼,穿着节日盛装,男女老少立于河边,人 山人海观看一年一度端午龙舟赛,河边水车、碾房、渡口,悠悠的月夜中传来男女青年夜伴歌声„„令人神往,引起无限遐思。另一方面,《边城》的成功与语言的 巧妙运用是分不开的。其基本语言是湘西方言。作品中尽量选用湘西精炼、朴实的语言,避开那些苦涩难懂、深奥费神的次方言土语,采用俗语和接近生活的口语,就是比喻也是山民们经常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在语言的表达方面,做到新奇、状物、传神,让读者感到犹如一阵山风,清凉宜人。因此凌宇 先生在编《沈从文小说选》第二集中这样评述:“所以这一切,作者企望用下层民众中保留的健康、纯朴、充满活力的道德原素来救治虚伪、怯懦、自私的民族老化 症。„„他看到了历史演变的无情规律,眷念着乡村社会朴素的人情美,但总是不断地遭受现代‘文明’的洗刷和吞蚀。”从而达到他自己所说的“我的过去痛苦的 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故事上,方得到排泄与弥补。”

作者极力地渲染人物的人性美,失去了阶级性及人原本的丑恶的一面,这只不过是作者的一厢情愿罢了。但这丝毫不减作品的艺术魅力,它不愧是苗族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优秀作品。生命是由身和心合而成的,其中以心灵为主体,边城的人们在自然长期的融合中,早已形成了对自身的独特观照,赋予了自己生命一种独特的意义。在边城,生死 自然,爱恨自然,所有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 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的身上:成人之美”,这种给予自身的独特观照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年老的一代渡船老人、顺顺、杨总兵等,勤劳、善良、本分、敦厚„„;年轻的一代天宝、傩送、翠翠也是正直、仗义,豪勇、乖巧„„。在他们身上,都尽显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功利性、非社会化、自然性的诗情品质,展示了一种阔大、庄严、浑厚而又不失浪漫的品质。比如渡船老 人,他五十年如一日的管理渡船,无论刮风下雨、寒暑春秋,他都

非常地忠于职守,虽然清贫,但从不贪心,有时候给他一些,他都一概极力退还,在不得已的情况 下所接受的一点好处,也总是想方设法地超量去报答,“凡事求个 心安理得”。比如书中有这段描写:“翠翠,翠翠,帮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山人。那人笑 着说:‘不要拦我!’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 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其余商人皆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 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翠翠说:‘爷爷,我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祖父就说‘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铜子取出.送给翠翠。”在这段描写中,爷爷的憨态固执和天真在许多细节上层露无遗,而些微小事,又是反应庄严凝重,二者的反差,已经明示着人与自身的物欲关系,它们是那么的单薄。

因为与自然的平等交流,天性上的互相依赖,这里的人们在把自然当作活的有机体来信仰佑护敬畏的同时,也消除了自身的物欲功利关系,人与人之间更是产生了和谐亲近审美感受的向往和回归。《边城》在展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时,也处处注意充分表现这一点。

比如亲情。渡船老人对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疼爱有加。十七年前,独生女背着他有了一个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 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最大的心愿是让翠翠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这种无私的亲情的爱的展示,使 我们看到了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比如友情。这里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私狭隘、贪婪世故、阴险狡诈,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阔 豪爽、光明磊落、正直道行。船总顺顺便是其中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喜欢交朋友,慷慨又能济人所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 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还有那当年向翠翠母亲求爱遭拒的杨总兵,在渡船老人死后,不仅赶来帮忙,而且担负了渡船老人的 重任,照看起了翠翠。这种友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一种相通、一种互为依赖关系的高层面的展示。

比如爱情。天宝爱翠翠,傩送也爱翠翠,他们不吵不闹,不动干戈,也不凭借自身地位向翠翠施加压力,而是分别通过托媒搭桥的“车路”和唱歌传情的“马路”向翠翠求婚,展开自由平等的竞争。这种至情至性的方式也是人类要成为自然界中最高贵物种的前提之一。

凡此种种,视角在不同空间、时间、情绪、心理段落中穿插跳跃,浅浅深深,沈从文不动声色地架构了一种生态系统。也因为这种人类系统中业已消亡的生态系统 的构建,沈从文成为了现代文坛上的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那么,沈从文为什么要架构这样一种生态系统,意义或目的何在?因此有必要再探讨一下《边城》外的沈 从文。

我们知道《边城》并非写于湘西,而是写于代表了皇城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过程中的北京和最和国际接轨的现代大都市上海,是沈从文远离家乡,从

乡下跑到 大城市,目睹了种种似乎聪明、稳重、尊重文明表面下隐藏的腐烂、庸俗、自私、小气、功利,感触到了极端物质化利益化之下“毁人于有意而无意中”的潜在灾难 的降临,体会到了现代文明进程中对人类内在生命的剥夺,他深深忧虑着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本质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消失沦落。因此当他再次反观故乡时,故乡人 民自然不做作的真性情,蕴藏着蓬勃生命力的民风民俗。清澈诗意的自然风光给了他一种新的生态创作视野,他超越了人与大自然、与周围环境、与生存在地球上的 万事万物的征服控制的关系,终于从生态主义更高层次的角度建构了《边城》。由此,才有了《边城》出版题记时的这段宣布,他说,他的这本书,是给那些“极关 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的。请注意这里的“空间与时间”,也就是说,沈从文极为强调的是《边城》中构筑的生态时空感,人类只 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整体关系,在这个整体关系中,人类是成员,而不是主宰,它的存在依赖着整体系统规律的调控,而不是由人类来控制生态系统规律。惟有如此,人心才能得以净化,人类才能生生不息,才能构建生态链的永恒世界。从生态整体系统规律出发,我们应当重新审视 以人类为中心的文明。人既然属于它的自然,便是自然整体图景中的一个成员。“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他在《边城》题记中还这样写到:“这作品 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J’’他在提醒我们要为自 然,为人类自身自然意识的觉醒,为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而写作。我想这同样也是今天我们再次解读《边城》的意义所在。

第三篇:边城之精神分析解读

《边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不可亵渎的生命形式

——从精神分析角度浅析《边城》

一代文坛巨擘沈从文先生以其作于 1934 年的小说《边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恬淡优雅的湘西意境,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展现了浑身笼罩人性光芒的翠翠,祖父,天保,傩送等人物形象,其纯净、善良、痴情都给我们这些生存于严酷竞争下的人们留下了一片清澈的海洋。然综观整个文本,《边城》的原始生命力时刻隐现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的影响,这也为笔者提供了精神分析角度浅析该文本的可能。

一、《边城》生命形式: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本我、自我、超我之对应沈从文先生有其自己独到的生命观,他笔下的《边城》人物更是返璞归真,热情地展现人的本性,尤其是“力比多”——性的本能。

(一)自然下纯真的爱情与弗洛伊德“本我”的阐释 在谈到《边城》时,沈从文先生指出。“„„内中写的尽管只是沅水流域各个水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等等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可形诸笔墨的沉痛的隐忧,预感到他们明天的命运„„”

纤夫水手的爱,在《边城》集中表现为其与妓女的情感:“妓女多靠四川商人维持生活,但恩情所结,却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别离时互相咬着嘴唇咬着脖颈发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不许胡闹’”。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淳朴的乡下人独有的放荡不羁、无拘无束的爱,更是不免提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关于“本我”精辟见解。

弗洛伊德将生命分解为三重人格:本我、自我与超我。其中“本我”表现为一种动物生命的本能欲望与冲动,即“力比多”,这种“为乐原则”的性能量是是混乱的而无理性的。一定程度上,“乡下人”确以其原生态的自然力量消长于万物之间,这种自然力量绝无现代理性的指导,然而这种敢爱敢恨的自在绝不应仅仅理解为动物的本能,而是优美人性的自然形式。

(二)缺乏力比多主动权,翠翠:自我与超我

⒈《边城》中翠翠正值情窦初开的年华,然而作为自小失去父母的少女,并没有人能够从正面阴道她如何进行“爱”的行为,她缺乏对爱情观念的正确理解,以致其对爱情中一个唯美的因子“性”的排斥。她打心眼儿里瞧不上水边的妓女,认为她们肮脏可耻,这实际上表现了其对爱情中“性可耻”的神秘含蓄而又错误的观念,而这种错误观念使她与现实世界不免有些脱节,沉醉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缺乏清醒的自我意识,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爱情,不了解如何或者说内心抵触“力比多”这种原生欲望。如此看来,在翠翠人格中其实是缺乏一个完整的“本我”观念的。

⒉然而在自主形式中,《边城》又建筑了更高一层的人格,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自我”。自我,即现实化了的本能,讲求“唯实原则”,它决定自己的行为,在现实面前更倾向于关注自己的命运。因而翠翠和傩送又都具有这种自主选择的唯实性自我。他们憧憬美好的爱情,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前者拒绝了所谓“父母之命”,而后者反抗了金钱与权威这种拒绝命运安排的反抗正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本我的现实型体现,是沈从文先生着力于展现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⒊当然,在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的理念中,能够实现道德化自我、“为善原则”的超我是生命的最高形式,推广至《边城》,这种“超我”则表现在对爱,对正义,对责任对自由的不息追求,即纵使前方艰难万险,也不会忘记自己内心深处那种缘于生命的内心的坚强,一种在艰险环境中仍不懈奋斗的坚持。

《边城》中,傩送内心爱慕翠翠姑娘,然不得不承认的是哥哥天保为成全弟弟的爱放弃约定驾船出事,二老也在负疚之情中离开湘西。一定范围上讲,这是血浓于水的骨头亲情,更是傩送作为个体化的人内心“道德化自我”的深刻体现——离开,代表勇于承担责任的生命的质量,这种生命质量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超我”的实现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古朴美丽的翠翠也以弗洛伊德超我精神日复一日地在溪边守候着渡船,等待那个端午节龙舟盛会上那个出现的年青人,小说结尾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词约义丰,与离开相比,这是《边城》自身的守望精神,而这份守望却恰如其分地彰显了翠翠等待真爱的执着,是所谓理想化、道德化的自我形式。

二、“父亲缺位”所造成的恋父情结

(一)恋父之一——对祖父的眷恋依赖

作为刚出生就父母双亡的孤女,翠翠生长于自然。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健康的体魄,茶侗的青山绿水给了她晶亮的眸子,然而自然所不能给与她的便是深沉的父爱。应该说翠翠自幼与祖父相依为命,祖父成了她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异性依靠,成为她尽情呼吸、耍性儿的对象,因而翠翠从内心深处便比任何人都更渴望得到一份切切实实的父爱,然这份需要感却在后天在孤独的生存依赖中形成逐渐形成恋父情结。此处《边城》中翠翠的恋父在程度上又赶超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在《厄勒克特拉》中的恋父情结:自幼在孤独封闭的环境下,爱祖父是出于人依赖的的天性。这种爱,一方面是对祖父作为长辈的敬畏,另一方面则掺杂着某些她自己也说不清的情感,即“恋父情感”。

以《边城》第一章人物对白为例,“祖父同翠翠各把小竹作成竖笛,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当有人过渡来了,祖父便独自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于是锐声喊着:你听我吹,你唱。”在这里听到迎亲的曲子无比愉悦,甚至翠翠要求祖父唱迎亲的曲子,实则是在无意识只能够渴望得到异性的关爱,对面的祖父俨然已成她恋父情结的对象。在往复的吹唱中,翠翠的恋父情感在不自觉中滋生与发展。

(二)恋父之二——无法释怀,傩送 翠翠发自内心地爱着祖父,然而祖父并不能给予她内性即渴望又胆怯的异性情感,于是在得到傩送帮助返回渡口后,翠翠“便平添了一份不能明言也无法明言的心事”。”从此,翠翠情愫的单一性被打破,思念着这个年轻人。当得知傩送父亲——团总顺顺考虑到碾坊一类的商业婚姻时,翠翠不满地嘟囔着 “碾坊陪嫁,稀奇事咧”,这与其说是对金钱的不屑,倒不如说是对对二老傩送爱情的怀疑感,这种怀疑感便造成了恋父情结中的悲剧性:“与悲剧形式相对的决定性的感情模型是什么呢 ? 这模型是由对立性质的两种感情倾向组成的,这两种倾向易于为同一物体、同一情景所激发,并且,这样彼此冲突就产生内在的紧张”。这份紧张感,实则为恋父矛盾情感的升华。

(三)白塔与父亲的必然联系

《边城》中多次提及“白塔”这一意象。“塔”象征伟岸正直,以精神分析学知识鉴定,塔这一坚实的意象完全可视作精神分析象征物:父亲。在《边城》第 20 章中,白塔随着祖父的逝去而坍塌,回首小说结尾处翠翠凝望守候的背影,溪水边等待那个男人的归来,等待重造心中的塔与其归于和谐的一天。从这样的角度看,白塔重建便是女主人公翠翠内心恋父情结的延伸,她渴望重塑父性,而新的生活秩序也有待于傩送去建立。

三、“梦”因愿望而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释梦理论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释梦理论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梦因愿望而起,梦的内容即在于表示这个愿望,这就是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翠翠的潜意识里一直存在一个炽烈的愿望,即渴望有人为她送歌,关心她爱她;作为青春期懵懂的少女,翠翠的愿望以另外一种形式体现在其梦境中,倒也合乎情理:“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 摘虎耳草!”虎耳草作为一种象征,往往是青年女子献给心上人的信物。翠翠之所以梦见“摘虎耳草”乃是由于其睡眠中听觉受到了崖上歌声的刺激,而歌声的刺激又激发了这位少女内心深处对爱人的真切盼望。由此看来翠翠的梦境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是完全成立的。

四、结语

早在 1925 年,美国学者金介甫早便指出,沈从文的小说中已出现了“下意识”这一字眼,沈从文先生对这一说法本身也不可置否。因而《边城》中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存在便有其合理性。小说从整体意象把握到人物分析都可运用精神分析的方式进行浅析,而其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构成了生命的坚实内核,展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第四篇:边城课后题分析

边城读后感,翠翠爱情悲剧原因的讨论

《边城》中,翠翠是一个主人公之一,她生活在湘西“边城”——一块民风淳朴善良,人民安居乐业,没有滚滚尘寰的的土地上。但是她的爱情悲剧,不免让人有些悲叹,悲叹在那个时代,人们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说起翠翠的悲剧,不得不说起她身边的人们,是大家的共同“努力”,造就了这悲剧。翠翠的爷爷,是一个让人看起来很老实,淳朴的劳动人民形象,他从不贪小便宜,不会为了买肉多拿点费尽心机,也不为了自己生活的清贫感到悲伤和不快乐,这从小影响了翠翠形成天真善良,清纯可爱的性格。但是,祖父并不理解一个姑娘的真实心里想法,比如说在小说前半部分说到翠翠等爷爷着急,就逃出去让爷爷去找她,爷爷并不理解;还有后文爷爷在"城里"看到和听到的那些事,都不告诉翠翠,瞒着她,显出爷爷对翠翠的不理解:既然是翠翠的婚事,就应该让她完全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被蒙在鼓里的翠翠也只能进行着一种空想爱情,注定了结局不能符合翠翠和读者们的希望,这让整个故事更加充满悬念,同时也为后文翠翠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爷爷无微不至的照料,也让翠翠慢慢形成了依赖性过重,没有主见,遇事优柔寡断的缺点,爷爷没有让她更多的经历社会生活,没有摆脱亲人呵护照料,换言之是一种坐享其成,一切由大人包办好的心里,于是她也就更不可能有意识独立思考,以致抓住自己的命运,也给她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其次,傩送的问题,他和翠翠的爱情起源于他们还小的时候,傩送很老实,“有他妈妈的美德”,但是就是这份老实,让他不敢直接表露对翠翠的爱情,在等到哥哥已经上门提亲了的时候,他才反应过来,想到与哥哥“竞争”,于是他想到自己的长处,用歌声打败了哥哥,但是这也铸成了哥哥的出城做买卖,间接地造成了哥哥的死,这让傩送感到非常自责和后悔,后来对老船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可以说大家在互相误会,其实本来很容易说清楚的事情,也越来越乱,从爷爷后来经常的“脑子很乱”、“有很多心事”就能看出折射出这个事件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傩送的一种藏在骨子里的妥协性,也是整个事件悲剧的原因,他没有对翠翠非常热情的追求,这让翠翠自己也觉得疑惑这份情到底是否有所属,两人就在这种互相不肯定对方心思的状态下挣扎,最后导致了悲剧。

周围环境也是造就她悲剧的一个原因,这在小说前部分对妓女和水手的描写中有所体现,在对翠翠母亲和那个军人的叙述中也有体现,在对整个边城的描写比如赛龙舟上也有体现,是这些共同造就了翠翠对爱情的不坚决和不“信任”。

为什么说这是翠翠的悲剧呢?当然因为翠翠本人原因最为重要。她对于爱情完全没有追求的行为,彻头彻尾是被动的,这种等待尤其消磨人的情感,让人慢慢的丧失信心和耐心。她天真地相信爱情会如她所愿,会到来,所以才会只在梦中期望“听到那人唱歌的歌声”,在梦中采摘虎耳草,虽然后来她确实去摘虎耳草,但是那显然是对悲惨现状的无力挣扎,因为追求爱情是追求人,而不是追求一株草,即便那株草代表着理想的爱情。作者说她采摘虎耳草,我认为其实是暗示她对傩送的感情由朦胧变得明晰和确定的表现,但是她始终消极等待没有争取,更加显出她的可恨之处,让读者觉得惋惜的同时产生生气的感觉,就像恨孔乙己一样。也许是湘西大自然的特点,与世无争,造就了她这样一种性格,也可能是爷爷的娇惯,或者是周围淳朴的民风的印象,也可能是人们对她主动的关爱,让她形成了这样的性格,总之,她的悲剧很大程度是她自己造成的翠翠在作者笔下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姑娘,让人们觉得她过于完美,也许作者就是想将她变成一个美的化身,但是这实在让人觉得有些无法接受,比如说每次看到顺顺家和二老这些人的时候,翠翠都会躲到一边,经常会嗲声嗲气,还会非常任性的让爷爷陪着去看船,爷爷不去她就不去,无法让人相信一个没长大的小孩子会对爱情有成熟的追求,暗示了整个故事的结局。

第五篇:边城教学设计分析

边城

沈从文 设计设想:

苏教版必修二节选了《边城》的第三至第六部分,在节选中主要展现的是“翠翠”生活的茶峒的环境;翠翠与傩送的初次见面;翠翠见面后的心理变化;爷爷为翠翠婚事的着急。

专题的要求是“永远新的旧故事”,围绕专题的要求,《学科指导意见》列出了教学目标:“从自然、社会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鉴赏小说《边城(节选)》的美感”“ 体会沈从文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所作的理想化的表现”。

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如果我们按照《学科指导意见》中的教学建议去实施教学,至少要两课时才能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如何优化课堂结构,在一课时中尽可能实现教学目标,就得对文本进行简略化处理,用一条线索贯穿全文。本设计我对文章作了自己的解读,借用本节选“情窦初开”的情节来突破贯穿全文。爷孙之间的亲情则舍去不教,作为补充作业。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沈从文的边城中的风俗美、人情美。

2、理解翠翠爱与美的背后所隐含的哀愁。

(二)教学难点:理解翠翠爱与美的背后所隐含的哀愁。

(三)教学过程:

由黄磊的《等等等等》营造氛围

一、导入。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多年以前,看到描绘乡土文字的作品,心头起伏的情绪就像情窦初开时节在路上遇到心仪的男生。那时候,我的文字也摆脱不了那种不可言说的快乐和忧伤。西曛下忘归的小羊,村头袅袅的夕烟,一条平缓无波的溪流··这种淡朴宁静能把你心头萌动的情感荡涤得纯净而朦胧。翠翠在茶峒对着一片云,一颗星凝眸时,也是有这样小小的心思吧!

没读过《边城》的人,翠翠这个名字大概只能让他联想到东北穿着红绿印花棉袄的乡村二妞,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大概都是不能忘怀这个名叫翠翠的湘西少女的吧!

沈从文的小说世界中,湘西女性是最温柔的核心。有开旅店的黑猫,有在城里替人帮佣的王嫂,她还替著名哲学家老金饲养大公鸡。有在吊脚楼下的船上做妓女的老七,有为爱自杀的媚金,那是整个白苗族最美丽风流的女人。可是,在形形色色的湘西女子中,我想翠翠这个美丽清纯的湘西少女应该最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因为她跟你们一样,都恰好处在一个情窦初开的年纪。情窦初开(板书)

描写“情窦初开”的小说有千千万万,为什么很多人会被沈从文的《边城》感动呢?今天我们就试着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了解故事梗概,了解故事背景。师:说了什么故事? 待生说后一起读注解。

本文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故事? 第3节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4节 1

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的情景。第5节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宝的情景。第6节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船,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投影)

从刚才同学们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几章情节主要围绕一个什么传统节日展开的?(端午节)一共写了几个端午节?(三个)哪三个?(两年前、上一年、现在)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师:节选部分主要描写了翠翠在一个端午节巧遇傩送后,情窦初开。其实,所谓的 “情窦初开”就是说 “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碰见合适的人”)

三、了解边城的环境 ▲合适的地点

师:合适的年龄就不要说了,合适的地方。我们来看一下为翠翠和傩送种下情苗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是怎样的一种爱情土壤?

1、自然环境(本选文没多去写,但我们可以看到那边的一些景物“吊脚楼”“码头”“山”“小城镇”,补充原文关于白河自然环境的描写: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板书

自然环境 风景美

2、人文环境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端午节赛龙船,追鸭子,吃粽子)除了端午节,文中还写到了边城哪些节日?(有中秋节,春节)。这些节日,边城人们又是怎样度过的?(中秋夜晚赏月,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要送给船夫红包。)。

沈从文用他的锦绣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花流水般的风俗花卷,充满着泥土的清香。我们当地有这么多全民参与的有趣的风俗吗?在各种传统习俗逐渐淡去的今天,读着沈从文笔下的端午盛会,我们只能无限回味了。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一种自古相袭的淳朴的民风。我们国家现在大力弘扬民族传统,过去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现在也都作为法定假日了,意在呼唤淳朴民风的回归啊!

补充:对歌(我对湘西唱山歌求爱的民风非常感兴趣,文中描写不多,找一篇《月下小景》中的山歌,给同学们一番)当地年青人中唱歌圣手的傩佑,唯恐惊了女人,惊了萤火,轻轻的轻轻的唱:

龙应当藏在云里,你应当藏在心里。

…………

女孩子在迷胡梦里,把头略略转动了一下,在梦里回答着:

我灵魂如一面旗帜,你好听歌声如温柔的风。

他以为女孩子已醒了,但听下去,女人把头偏向月光又睡去了。于是又接着轻轻的唱道:

人人说我歌声有毒,一首歌也不过如一升酒使人沉醉一天,你那傅了蜂蜜的言语,一个字也可以在我心上甜香一年。

女孩子仍然闭了眼睛在梦中答着:

不要冬天的风,不要海上的风,这旗帜受不住狂暴大风。

请轻轻的吹,轻轻的吹;

(吹春天的风,温柔的风,)

把花吹开,不要把花吹落。

小砦主明白了自己的歌声可作为女孩子灵魂安宁的摇篮,故又接着轻轻的唱道:

有翅膀鸟虽然可以飞上天空,没有翅膀的我却可以飞入你的心里。

我不必问什么地方是天堂,我业已坐在天堂门边。

女孩又唱:

身体要用极强健的臂膀搂抱,灵魂要用极温柔的歌声搂抱。

砦主的独生子傩佑,想了一想,在脑中搜索话语,如同宝石商人在口袋中搜索宝石。口袋中充满了放光眩目的珠玉奇宝,却因为数量太多了一点,反而选不出那自以为极好的一粒,因此似乎受了一点儿窘。他觉得神只创造美和爱,却由人来创造赞誉这神工的言语。向美说一句话,为爱下一个注解,要适当合宜,不走失感觉所及的式样,不是一个平常人的能力所能企及。

“这女孩子值得用龙朱的爱情装饰她的身体,用龙朱的诗歌装饰她的人格。”他想到这里时,觉得有点惭愧了,口吃了,不敢再唱下去了。

歌声作了女孩子睡眠的摇篮,所以这女孩子才在半醒后重复入梦。歌声停止后,她也就惊醒了。

(傩送也曾在有月光的晚上在后山上为翠翠唱了一夜的歌,翠翠梦中仿佛被月光浮起来,摘了一把虎耳草。翠翠的母亲也是唱山歌认识了翠翠的父亲。)体会风俗美——板书 人文环境 风俗美

师总结:这种环境就是翠翠生活的背景。也是她爱情产生的地方。

问: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说,其他的环境(如革命年代战火纷飞的战场)也是可以产生这种爱情的土壤的,但沈从文为什么把人物置于这么美的环境中呢?是不是他有特殊的目的? 师:沈从文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过:美,是我一直在意的,如果爱能在美中产生而不是通过刻意的安排来展现,则会显得更符合人的本性。▲合适的时间:

师:为什么在三大节日中,沈从文只选择了端午节?而不选择“中秋”和“过年”?

(学生可能答不出来,引导端午都安排什么节目?端午是“竞争”展现“男性之美”的重要节日;了解那是湘西的一个重要的节日——恋爱季节)

四、了解傩送(分析见面的片段)▲合适的对象

师:东方的《诗经》说: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西方的诗人说:他望了她一眼,她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那个纯净得如春之河流,秋之云空一般的美丽邂逅!他们的交流主要是对话,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对话,请学生男女对读第四部分12——25段。师:从对话中,你觉得是什么让两颗心彼此贴紧?或者说,彼此都喜欢上了对方的什么东西? 教师可以换句子来引导 翠翠

“我是翠翠。”——应该是“你是谁?”——内心极其着急,希望能有人认识她(板书纯真)“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找我的。”——换成:不要乱说,你才喝醉了酒呢?

“以为欺负了她,就轻轻地说:你个悖时砍脑袋壳的!——骂人骂得好可爱哦(板书可爱)傩送

言行中(带笑说;放肆地笑了等细节)分析——纯朴 幽默(带笑)在分析傩送的性格时插进沈从文的话引导学生理解他的性格(“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总结:还记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阳台相会吗?他们对着日月星辰起誓,含蓄而又热烈。而翠翠傩送见面却带着古典东方的爱情美。也是展现了一种人性之美,没有任何的功利。这种纯净的爱情,现在有些人已经不能理解。时间的灰尘遮盖了我的心灵,我也已经太久太久没有想起过他们了。看看我们的专题:永远新的旧故事。故事虽旧,但它们曾经发过光,并且在它们的光辉里获得了永恒。时代虽然不断改变,可是有些情感有些追求却是亘古不变的。时代变化越快,情感越复杂多变的时候,人们越会去追求简单纯净得东西。我想,这大概就是《边城》如今依然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吧!现在我们是不是能了解沈从文小说的一些魅力所在了?正是这种近似绝迹的环境中有着绝迹般的爱情描写,造就《边城》的魅力。或者说,沈的成功恰恰是避开了常见的表现爱情的很多因素,选取了“人性”的角度来表现一种“深层的文化隐喻之美”(板书 人性之美),这在阶级斗争的年代,确实是不被人所容忍,但它所散发出来的东西却是永远的。

五、师:“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碰见合适的人”情窦初开的翠翠终于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节选小说还有一个很值得大家去欣赏的地方,那就是翠翠喜欢上傩送后所带来的变化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找到一处,读一读。

“但是另外的一件事情,属于自己不关于祖父的,却是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中不如那个端午节所经历过的事情甜美。”

“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听得清清楚楚”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以前的端午节的一切事情哪” ……

师:这种少女心扉初开的害羞,这种害羞所展现出来的美感,它不仅属于15岁的翠翠,也属于任何一个情窦初开的心灵世界,它是那么的忧伤却显得甜蜜,这种感觉可以超越了时光,抵达我们的心灵世界,给我们阅读的快感,反观今天的爱情快餐,我们在情感中还剩下什么呢?其实,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座边城。

六、爱与美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哀愁?

这个故事当时让沈从文饱受了批评,在民族危机的关头,美化了社会,作品被批为“是一部远离阶级斗争的作品”作者被称为“在角落里独自做着美梦的小资产阶级”。然而批评者真的读懂了边城,读懂了沈从文吗?

沈从文笔下的每一个充满自然人性之美的女子,似乎都没有一个美丽的命运。三三刚刚朦胧地懂得了恋爱,那个城里来的白脸少年却得病死了,巧秀的娘守寡几年,后来爱上外族的一个木匠,却被本族人沉潭而死,巧秀长到18岁,也跟一个吹唢呐的私奔了,下落不明;傩佑和白衣少女无法冲破蒙昧的旧习俗,双双服毒自杀······沈从文说“美丽总令人忧愁”,翠翠是爱与美的化身,可是这背后,又隐含着什么样的哀愁?

身世凄凉,爱情无望。

七、给人温暖的作品,最后为什么处理成悲剧?

我记得电视剧《岳飞》中,有一段韦娘娘和金国四太子的对话。太子说:听说娘娘在宫 5

中,每天必看一遍《清明上河图》,说一日不看就不知民间疾苦。可是我看这图,只见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宫苑巍峨,民屋纵横,男女百姓比肩接踵,软红十丈,只有日丽风和,淑气迎人,全无半点民间疾苦。韦娘娘回答:我看这幅图,不是看作者的技艺,而是把握画者的抱负与情操。一个疏忽居安思安的人,怎么会看到隐藏在背后的残垣断壁和烽火战乱?

沈从文在《我所生长的地方》中说: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沈从文 “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不只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可从时间、文化上理解,“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描写的是理想化的现实。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后人。

多少个端午已经过去了,不知到那个英俊勇敢的少年是否已经回到家乡,继续赛龙舟,不知道那个明慧温柔的少女是否依然孤独地守着渡船,等侯那个俊美少年的到来。我想把这一首诗送给他们,祝福他们能一起幸福地生活在那个如梦般美好的田园里。

(男)一条溪,淌了千年,却冲不淡那一份幽柔的情。

(女)一首歌,唱了千年,却道不尽那一段缠绵的爱。

(女)一个是豪放豁达,(男)一个是美丽温柔,(合)却同是一种相思,一处哀愁。

(师)而愁的对面,却是一份割舍不断的手足深情。

碧溪水清纯而柔韧,茶峒山淳厚而坚定。

依山傍水的缘啊,却是生生世世的宿命一场。

(男)唱一夜传情曲,摘一把虎耳草,你,却在梦里流了泪。

(女)坍塌的白塔,挡不住坠落的流星。

一生的亲情啊,也随着这一场浊雨落入碧溪远去。

(合)不曾回来的歌声啊,是谁为你把灵魂浮起,是谁为你把命运固锁。

(师)是这一溪碧水,是这一片翠竹。

来来回回的渡船只做着一个梦

———找寻那一片温柔的馨香,可终究离不了那摆渡的绳索,只得翘首远方的凶滩,守望一生的迷梦。

八、作业

1、本文中还有一个人物值得大家去赏析,那就是他爷爷,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伟大的亲情,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分析,自己去看。

2、有机会阅读《边城》全文。

板书

一曲美丽而哀愁的牧歌

沈从文

合适的年龄

合适的时间

翠翠

合适的地方

自然环境 优美

人文环境 和谐 情窦初开

社会环境 安宁

合适的对象

翠翠

傩送

自然人性之美

下载《边城》的解读与分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边城》的解读与分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务报告解读与分析体会

    《财务报告解读与分析》课程体会本学期我们专业学习了徐老师主编的《财务报告解读与分析》这门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我也得到了不少体会与感悟: 第一,我对财务报告解读与分析的看......

    课堂教学模式解读与分析

    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 一、指导思想 为了规范课堂教学,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大力实施课堂改革,推行“五环教学模式”,把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和提高课堂45分钟教......

    减速器拆装与分析实验解读

    减速器拆装与分析实验 一、概述 机械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几何精度测量、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CAD等课程以后,为进上步培养学生独立设计的能力,还要......

    税收法规解读与分析(优秀范文5篇)

    1 主要内容 一、进出口税收 二、增值税 三、营业税 第一章 进出口税收第一章 进出口税收 ●进项税额单独核算 ●外贸企业出口视同内销货物进项税额抵扣●进出口税收政策......

    《边城》人物分析之翠翠

    翠翠———孤独的守望者 父母双亲的早亡,使得翠翠从小跟着爷爷生活在偏僻的渡口,像今天的独生子女,同时也像极了今天的留守儿童。由此可见,她也注定会有一个孤独的童年。 “自然......

    《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范文)

    《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本文对著名作家沈从文本人以及其作品《边城》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并结合故事情节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翠翠、大老天宝以及二老傩送进行了......

    漫水与边城[本站推荐]

    我读《漫水》,最大的感受可以用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对《边城》的一句概括:“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可是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美”。我觉得《漫水》跟《边城》一样......

    财务报表分析解读

    一、阅读了解 首先是阅读财务报表。仔细阅读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在阅读时应该注意以下内容:一是金额较大和变动幅度较大的项目,了解其影响;二要了解公司控股股东的情况,以及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