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各章概念知识点总结考试重要考点

时间:2019-05-12 02:0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各章概念知识点总结考试重要考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各章概念知识点总结考试重要考点》。

第一篇: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各章概念知识点总结考试重要考点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各章概念考试重要考点

1.人类社会需求的产品可划分为两大类:机械类产品,非机械类产品。

2.机械类产品可分为三类:1)生活机械类产,2)机械设备,3机械制造装备

3.机械制造业是生产机械类产品(包括生活类机械产品、机械设备、机械制造装备)的产业。

4.机械制造装备是制造业的基础:机械制造业直接为生活类机械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及机械装备制造业本身提供机械制造装备;机械设备制造业又为非机械制造业提供生产设备。机械制造装备几乎与整个制造业都有关系。

5.市场竞争的要素:时间要素、质量要素、成本要素、服务要素。6.机械制造装备适应市场竞争的对策:1)创新开发机械制造装备时,若无确定的应用对象群,应综合考虑既要提高其柔性,又要提高其生产率;若有确定的应用对象群,可根据对象群的特点,或者以提高制造的柔性为主,但又不降低其出生率;或者以提高生产率为主,但又不降低其柔性。2)在开发或者选择使用机械制造装备时,应综合考虑提高装备的柔性、生产率、自动化程度、企业的投资能力以及企业的生产批量。7.机械制造生产过程应包括毛坯生产、加工生产、装配生产三部分生产活动。

8.机械制造生产活动的基本功能:加工功能、物流功能、测控功能。

9.机械制造生产模式及其特点:1)单机生产模式(加工装备柔性好、自动化程度低、总生产率低、质量一致性差、制造装备资金投入少、适合单件小批量生产);2)大规模生产模式(属于刚性系统生产模式、自动化程度高、生产率高、质量一致性好、制造装备资金投入大、适合大批量生产);3)柔性制造系统模式(装备制造柔性好、自动化程度高、生产率一般、质量一致性好、一次性资金投入大、适合生产批量);4)可重构制造系统(柔性高、自动化程度高、生产率介于柔性制造系统和刚性生产系统之间、质量一致性好、一次性资金投入大、适合生产批量)。

10.机械制造装备的柔性:机械制造装备的功能具有柔性(例如,一台机床具备多台机床的功能),适应对象的能力。

11.制造装备的时间柔性:当企业的产品更新时,可以经过制造装备重组重构,以适应新的产品加工,从时间上看,今天在柔性制造系统中使用的装备,两三年后产品变了,该装备经过重组重构后,还可以在新的柔性制造系统中使用。

12.制造装备的空间柔性:制造装备可以同时适应多种零件的加工,从占地空间上看,一个柔性制造系统相当于制造系统的功能。13.制造装备的柔性与生产率是相互矛盾的:装备的功能强,柔性好,其生产率一般不高;反之,生产率很高。

14.机械制造装备的组成(及各自的功能、常用类型):1)加工装备-加工功能,机床、夹具和清洗机等;2)物流装备-搬运功能,搬运装置、上下料装置和交换装置等;3)测控装备-测量及控制功能,检测装置、监视装置和控制装置等。

15.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基本要求:1)功能,指机床适应不同生产要求的能力;2)性能,机械制造装备功能的强弱,决定了它的作业功能。而作业的质量则主要取决于机械制造装备性能的高低;A)刚度:机械系统抵抗变形的能力,刚度影响它的工作精度和生产率。也指在指加工过程中,切削力的作用下,抵抗刀具相对于工件在影响加工精度方向变形的能力,其大小是变形方向上,单位变形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通常用下式表示刚度:k=F/y,k-刚度,N/um;F-载荷,N;y-在载荷作用下产生的变形,um。刚度包括静态刚度(一般情况下所说的刚度)、动态刚度和热态刚度。静载荷: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极为缓慢的载荷;静刚度:抵抗静载荷引起变形的能力;动载荷:随时间变化的载荷;动态刚度:抵抗交变的动载荷引起变形的能力,是抗振性的一部分;热态刚度:抵抗温度变化引起变形的能力。B)振动:抗振动能力指其在交变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振动会降低其工作精度,影响生产率并加速损坏,而且会产生噪声。影响机床振动的主要原因有:①机床的刚度。如构件的材料选择、截面形状、尺寸、筋板分布,接触表面 的预紧力、表面粗糙度、加工方法、几何尺寸等。②机床的阻尼特性。提高阻尼是减少振动的有效方法。机床结构的阻尼包括构件材料的内阻尼和部件结合部的阻尼。结合部阻尼往往占总阻尼的 70%~90%左右,应从设计和工艺上提高结合部的刚度和阻尼。③机床系统固有频率。若激振频率远离固有频率,将不出现 共振。在设计阶段通过分析计算预测所设计机床的各阶固有频率是很必要的。C)热变形,会破坏装备的几何精度,加速运动件的磨损,甚至会影响正常运转。D)精度:观测结果、计算值或估计值与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分为普通精度级、精密级和超精密级。在设计阶段主要从整机的精度分配、元件及材料选择等方面来提高其精度。a几何精度:机械制造装备空载条件下,在不运动或运动速度较低时各主要部件的形状、相互位置和相对运动的精确程度,是评价机械制造装备质量的基本标准,它主要决定于结构设计、制造和装配质量。主要分为,直线度、平行度、平面度、垂直度、回转轴的径向和轴向振摆、同轴度、分度精度及丝杠螺距精度等。b回转精度:主轴误差运动的范围,影响因素为结构设计及制造等方面。c传动精度:是指传动系统各末端执行件之间运动的协调性与均匀性,主要影响因素是传动系统的设计、传动元件的制造和装配精度。d定位精度:是指机械制造装备的定位部件达到规定的位置的精度,对数控装备而言,是指实际运动到达的位置与指令位置一致的程度。定位精度直接影响工作精度。影响因素有装备构件伺服控制系统的精度、刚度以及其动态特性等都会影响数控装备的定位精度。e重复定位精度:是指机械制造装备运动部件在相同的条件下、用相同的方法重复定位时位置的一致程度。影响因素为传动机构的反向间隙。f工作精度:机械制造装备的作业精度。工作精度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装备的精度、刚度、热变形等。g精度保持性:在规定的工作期间内,保持机械制造装备所要求的精度。主要影响因素有结构设计、工艺、材料、热处理、润滑、防护、使用条件等。E)噪声,物体振动是产生声音的来源。F)低速运动平稳性,爬行:当运动部件低速运动时,主动件匀速运动,被动件往往出现明显的速度不均匀的跳跃式运动,即时走时停或者时快时慢的现象。爬行影响其定位精度和工作精度。产生爬行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摩擦面上摩擦系数的变化和传动机构的刚度不足。防止爬行,设计有低速运动工况的部件时,应减少静、动摩擦系数之差,提高传动机构刚度和降低移动件的质量等;3)结构工艺性;4)标准化;5)柔性与可重组能力;6)物流系统的可接近性:是指加工装备、检测装备与物流装备之间进行物料(工件、刀具、夹具、切削及检测等)交接的方便程度;7)生产率和自动化;8)成本,应在尽可能保证产品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其性能价格比;9)生产周期;10)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11)造型设计;12)安全与环保,应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如噪声、有毒物质、化学性有害气体及水质污染等。

16.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内容:产品规划、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等四个方面。

17.设计任务书内容:产品的用途描述,设计所需要的全部重要数据,总体布局和结构特征,应满足的要求、条件和限制等,设计任务书是产品设计、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18.如何制定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任务,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分析,进而确定产品设计的主要要求和设计参数。19.方案设计内容:包括运动原理方案设计、传动原理方案设计、结构原理方案设计。

20.设计过程的迭代内容:1产品规划2方案设计3满意(不满意再重新方案设计)4技术设计5满意(不满意再重新技术设计)6施工设计。

21.机械制造装备与其他工业装备相比,应特别强调满足的要求:1)加工精度方面的要求2)强度、刚度和抗震性方面的要求3)加工稳定性方面的要求4)耐用度方面的要求5)技术方面的要求。

22.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设计类型:1)创新设计2)变型设计3)组合设计。本质区别:创新设计,一般需要较长的设计开发周期,投入较大的研制开发工作量;变型设计,变型设计不是孤立无序的设计,而是在创新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模块化设计,对一定范围内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划分一系列的功能模块,而后组合而成的。

23.创新设计及意义:创新设计是指采用新技术、新原理和非常规方法进行设计,它使得设计产品的整体或局部是前所未有的或前所未知的。意义: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设计是增强机械产品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产品创新设计将成为抢占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创新设计才能产生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同时,创新设计作为设计的本质,它既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又是面向市场、面向用户的设计。

24.模块化变型设计方法的优点:1)有利于产品快速响应市场;2)有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品的开发;3)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4)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5)便于装配和维修。缺点:模块划分问题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设计寻有问题。

25.位姿:是指其末端执行器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位置和姿态。26.作业功能位姿(作业位姿):用作业功能的要求来描述;运动功能位姿(运动位姿):用坐标运动类型机械制造坐标的运动功能来描述。

27.机械制造装备的运动学方程(功能矩阵方程):Tw=Tm Tw是机械制造装备的作业功能矩阵,表示作业功能所要求的末端执行器之间的位置和姿态关系,可以用齐次坐标变换矩阵来描述。Tm是机械制造装备的运动功能矩阵,含义是用机械制造装备的运动功能去实现它的作业功能要求。求解运动原理方案就是求运动学方程的解,即寻找能够满足功能要求的运动原理方案。28.试错法是纯粹经验的学习方法与判断方法;分析法是对设计成果的周密分析、判断其正确、合理性的判断方法。29.创成式设计法和分析式设计法求解运动原理方案:相同点:作业功能矩阵Tw的确定方法相同,都是根据末端执行器作业的位置和姿态的功能要求来确定。不同点:运动功能矩阵Tm的确定方法不同,创成式设计法是采用理论创成的方法设置方案,用解析的方法求解方案,求解的难度大,尤其是结构原理解的求解难度非常大;而分析式设计法是经验提出或构思出某种方案,是先有方案,再用解析的方法验证方案,求解方法对设计人员知识依赖性大,且不一定能够求出所有可能的原理解,但可以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及进行方案比较。

30.机床的基本工作原理:通过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由刀具切除工件上多余的金属材料,使工件具有要求的尺寸和精度的几何形状。

31.机器人的基本工作原理:通过操作机上各运动构件的运动,自动地实现手部作业的动作功能及技术要求。在基本功能及基本工作原理上,工业机器人与机床的相同点:二者的末端执行器都有位姿变化要求,如机床在加工过程中,刀具相对工件有位姿变化要求,机器人的手部在作业过程中相对作业对象也有位姿变化要求;二者都是通过坐标运动来实现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变化要求的。二者的不同点:机床以直角坐标形式运动为主,而机器人以关节形式运动为主;机床对刚度、精度要求很高,其灵活性相对较低;而机器人对灵活性要求很高,其刚度、精度相对较低。32.自动导航物流小车的基本工作原理:车体(末端执行器)上装载货物,通过车轮相对地面运动,蓄电池提供动力,导航及控制装置保证小车沿要求的路径安全自动地行驶,将货物运送到作业站点。自动导航物流小车是通过车轮回转运动及转向来实现末端执行器车体的位姿变化要求的。

33.工件几何表面的形成原理:任何一个表面都可以看成是一条曲线(或直线)沿着另一条曲线(或直线)运动的轨迹。这两条曲线(或直线)称为该表面的发生线,前者称为母线,后者称为导线。工件加工表面的发生线是通过刀具切削刃与工件接触并产生相对运动而形成的。

34.发生线的形成方法:a轨迹法(描述法)b成形法(仿形法)c相切法(旋切法)d展成法(滚切法)。

35.几何齐次坐标变换矩阵:描述静止状态下坐标系之间的位姿关系的齐次坐标变换矩阵。

36.运动齐次坐标变换矩阵:描述运动前后坐标系之间的位姿关系的齐次坐标变换矩阵。

37.机床坐标系的确定方法:1)机床基准坐标系的选取2)基准状态的选取3)运动轴的坐标系的选取4)基准状态下局部坐标系的选取。

38.机器人坐标系的确定方法:1)坐标系按右手定则确定2)确定基准状态3)关节轴线及位置选取4)基准状态下关节坐标系的确定。

39.自动导航物流小车坐标系的确定方法:参考坐标系,固定在大地上,是描述车辆运动路径的基准。

40.机床的运动学方程(功能基矩阵方程):Tp=Tt,p 其中Tp是机床的作业功能矩阵,是根据机床的作业功能,用几何齐次坐标变换矩阵表示的机床一个末端执行器工作台坐标系与机床另一个末端执行器主轴的机械接口坐标系的位姿关系,是Tw=Tm 的作业功能矩阵Tw在机床运动学中的具体描述;Tt,p是根据机床的运动功能,用运动齐次坐标变换矩阵表示的机床一个末端执行器工作台坐标系与机床另一个末端执行器主轴机械接口坐标系的位置关系,它描述了机床两个末端执行器工作台和主轴之间的相对运动,是Tw=Tm 的运动功能矩阵Tm在机床运动学中的具体描述。41.机床运动原理方案的判断:采用分析式设计法求解运动原理方案,判断标准:既能满足加工作业要求,运动轴的设置有无冗余。

42.用机器人的基本运动方案设置其他运动方案:推理设置,采用运动功能等效、排列顺序互换等方法还可以推理设置其他各种运动原理方案。

43.机床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1)工艺范围,指机床适应不同生产要求的能力,也可称之为机床的加工功能。它直接影响到机床结构的复杂程度、设计制造成本、加工效率和自动化程度。2)柔性,指其适应加工对象变化的能力。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机床及其组成的生产线要求越来越高,以适应越来越快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3)与物流系统的可接近性,指机床与物流系统之间进

t

t行物料(工件、刀具、切屑等)流动的方便程度。4)刚度,指加工过程中,在切削力的作用下,抵抗道具相对于工件在影响加工精度方向变形的能力。它直接影响机床的加工精度和生产率。5)精度,要保证能加工出一定精度的工件,作为工作母机的机床必须具有更高的精度要求。6)噪声,噪声损坏人的听觉器官和生理功能,是一种环境污染,应设法降低。7)生产率,通常是指单位时间内机床所能加工的工件数量。提高生产率,可降低工件的加工成本。8)自动化,指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动作要求,通过机械、电子或计算机的控制,自动完成全部或部分的加工。机床自动化程度越高,加工精度稳定性越好,还可有效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便于一个工人看管多台机床,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9)成本,是衡量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应尽可能在保证机床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其性能价格比。10)生产周期,也是衡量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应尽可能缩短机床的生产周期。12)可靠性,无故障运行的概率,应在保证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13)造型和色彩,应根据机床功能、结构、工艺及操作控制等特点,按照人机工程学的要求进行设计。

44.机床设计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变革的原因:在数控技术方面,伺服驱动系统可以方便地实现机床的单周运动及多轴联动,从而减少复杂、笨重的机械传动系统;机电结合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电主轴、直线电动机、力矩电动机,可以进一步使机床主运动系统和进给系统的机械传动减少至零,使机床传动系统设计的内容及方法发生重大变化。

45.机床设计的内容及步骤:1)机床主要技术指标设计2)总体方案设计3)详细设计4)机床整机综合评价5)定型设计。46.机床的传动原理图:将动力源与执行件、不同执行件之间的运动及传动关系同时表示出来。

47.机床的运动原理图(运动功能原理图):将机床运动功能式用简洁的符号和图形表达出来,除了描述机床的运动个数、形式及排列顺序之外,还表达了机床的两个末端执行器和各个运动轴的空间相对方位,是认识、分析和设计机床传动系统的依据。48.运动分配式:运动功能分配设计是确定运动功能式中“接地”的位置,用一点(•)表示,点(•)左侧的运动由工件完成,右侧的运动由刀具完成,机床的运动功能式中添加点(•)接地符号后,称之为运动分配式。评价依据:“避重就轻”的原则机械评价。49.机床机构布局评价的主要依据:1)性能2)制造成本3)制造周期4)生产率5)与物流系统的可接近性6)外观造型。50.机床的主参数的确定:在主参数系列标准中选用相近的数值。51.机床运动参数:主轴、工件安装部件(工作台)的运动速度。52.驱动方式的选择:主要依据机床的变速形式和运动特性要求来确定。

53.机床的主运动系统:包括主运动传动和主运动结构。54.机床主运动的传动系统:包括变速部分和传动部分,按照传动方式可分为机械传动、机电结合传动和零传动。

55.机床的转速图:可以表示出传动轴的数目、传动轴之间的传动关系、主轴的各级转速值及其传动路线,各传动轴的转速分级和转速值、各传动副的传动比等。转速图是由一些相互平行和垂直的线束组成。其中,距离相等(不代表各轴间的实际中心距)的一组竖线代表各轴,轴号写在上面,距离相等的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代表公比,各竖线上的小圆圈代表各轴的转速。

56.变速组的级比是指主动轴上同一点传往被动轴相邻两传动线的比值,用ψ表示。

57.机床的尺寸参数的确定:1)与被加工零件有关尺寸2)标准化工具或夹具的安装面尺寸。

58.级比ψ中的指数Xi值称为级比指数,它相当于上述相邻两传动线与被动轴交点之间相距的格数。

59.常规变速传动系统中各变速组遵循的级比指数规律:(1)基本组的级比指数等于1,即x0=1;(2)任一扩大组的级比指数大于1,且等于基本组的传动副数与该扩大组之前(按扩大顺序计)各扩大组的副数的乘积,即xi=P0P1P2•Pi-1。

60.有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原则:变速组的排列顺序、扩大顺序、降速顺序及变速范围应遵循如下原则:前多后少、前密后疏、先缓后急、不超极限。

61.主轴组件的轴承类型:滚动轴承、滑动轴承(液体动压轴承、液体静压轴承、空气静压轴承)、磁浮轴承。xixi62.63.卸荷:去掉或减少结构上承担的荷载。

64.卸荷机构:使装备处于不带载荷或减少载荷情况下工作的机构。

65.卸荷机构的作用:因为床头箱内部紧凑,而第一轴除皮带轮外的受力不大,没有必要为抵消皮带的拉力而选用大的轴承和轴,所以用卸荷式机构更划算。

66.主传动系统零传动:主传动系统的变速部分采用主电动机变速,没有传动部分,称为主传动系统零传动。

67.进给传动系统零传动:进给传动系统的变速部分采用直线电动机、直接驱动电动机变速,没有传动部分,称为进给传动系统零传动。

68.电主轴工作原理:电主轴电动机的转子通过加热压装在空心主轴外面,收缩后套接在主轴上直接传递转矩,定子插入壳体固定连接,壳体内通过循环液体(水或油)冷却。

69.进给传动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机床进给运动特别要求具有良好的快速响应性,低速进给运动或微量进给时不爬行,运动平稳,灵敏度高;进给系统的传动精度和定位精度要高。70.进给传动与主运动的不同之处:1)进给传动不是恒功率传动,而是恒转矩传动;2)进给传动系传动转速图的设计刚巧与主传动系相反,其转速图是前疏后密结构3)进给传动系中各传动件的计算转速是最高转速;4)进给传动的变速范围RN《14。71.设置传动间隙消除机构的原因:保证数控机床传动精度和定位精度,尤其是换向精度。如齿轮传动间隙消除机构和丝杠螺母传动间隙消除机构等。

72.齿轮传动间隙的消除:传动副为齿轮传动时,要消除其传动间隙。两种方法:刚性调整法和柔性调整法。

73.刚性调整法:调整后的齿轮间隙不能自动进行补偿,如偏心轴套调整法、变齿厚调整法、斜齿轮轴向垫片调整法等。特点是结构简单,传动刚度较高,但要求严格控制齿轮的齿厚及齿距公差,否则将影响运动的灵活性。

74.滚珠丝杠副机械消除和预紧:滚珠丝杠在轴向载荷作用下,滚珠和螺纹滚道接触区会产生接触变形,接触刚度与接触表面预紧力成正比。如果滚珠丝杠副存在间隙,接触刚度较小;当滚珠丝杠反向旋转时,螺母不会立即反向,存在死区,影响丝杠的传动精度。因此,同齿轮的传动副一样,滚珠丝杠副必须消除间隙,并施加预紧力,以保证丝杠、滚珠和螺母之间没有间隙,提高螺母丝杠副的接触刚度。滚珠丝杠副通常采用双螺母结构。通过调整两螺母之间的轴向位置,使两螺母的滚珠在承受工作载荷时分别与丝杠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接触,产生一定的预紧力,以达到提高轴向刚度的目的。

75.滚珠丝杠副机械消除和预紧方法:1)垫片调整式,通过改变垫片的厚度来改变两个螺母之间的轴向距离,实现轴向间隙消除和预紧。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刚度高,可靠性好;缺点是精度调整较困难,当滚道和滚珠有磨损时不能随时调整。2)齿差调整式,左、右螺母法兰外圆上制有外齿轮,齿数常相差1。这两个外齿轮又与固定在螺母体两侧的两个齿数相同的内齿圈啮合。调整方法是两个螺母相对其啮合的内齿圈同向都转一个齿,则两螺母的相对轴向位移S0为:S0=L/z1z2,式中L位丝杠的导程,mm;z1、z2分别为两齿轮的齿数。

76.导轨设计的基本要求:1)一定的导向精度,导向精度是指运动件沿导轨移动的直线性,以及它与有关基面间的相互位置的准确性;2)运动轻便平稳,工作时,应轻便省力,速度均匀,低速时应无爬行现象;3)良好的耐磨性,导轨的耐磨性是指导轨长期使用后,能保持一定的使用精度。导轨在使用过程中要磨损,但应使磨损量小,且磨损后能自动补偿或便于调整;4)足够的刚度,运动件所受的外力,是由导轨面承受的,故导轨应有足够的接触刚度。为此,常用加大导轨面宽度,以降低导轨面比压;设置辅助导轨,以承受外载;5)结构工艺性好,在保证导轨其它要求的前提下,应使导轨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测量、装配和调整,降低成本(简洁回答:应满足以下要求:精度高,承载能力大,刚度好,摩擦阻力小,运动平稳,精度保持性好,寿命长,结构简单,工艺性好,便于加工、装配、调整和维修,成本低等)。77.柔性调整法:是指调整后的齿侧间隙可以自动进行补偿,结构比较复杂,传动刚度低些,会影响传动的平稳性。主要有双片直齿轮错齿调整法,薄片斜齿轮轴向压簧调整法,双齿轮弹簧调整法等。

78.导轨的低速运动平稳性:当动导轨作低速运动或微量进给时,应保证运动始终平稳,不产生爬行现象。影响因素:导轨的结构形式,润滑情况,导轨摩擦面的静、动摩擦系数的差值。不同导轨的低速运动平稳性不同,滚动导轨比机械导轨低速运动平稳性好。

79.导轨类型选择原则:根机床对导轨的要求和各种类型导轨的特点及导向精度、承载能力、精度保持性、低速运动平稳性、结构工艺及成本方面综合分析。

80.导轨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导轨设计的主要内容有:1)根据导轨工作条件、承载特性,选择导轨的结构类型、截面外形及其组合形式;2)进行导轨的力学计算,确定结构尺寸;3)确定导轨副的间隙、公差和加工精度;4)选择导轨材料、摩擦面硬度匹配和表面精加工和热处理方法;5)选择导轨的预紧载荷,设计预紧载荷的加载方法与装置;6)选择导轨面磨损后的补偿方式和调整装置;7)选择导轨的润滑方式,设计润滑系统和防护装置。

81.导轨的卸荷方式及特点:1)机械卸荷,卸荷力不能随外载荷的变化而调节;2)液压卸荷,与静压导轨相比后者的上浮力足以将工作台全部浮起形成纯流体摩擦;而前者的上浮力不足以将工作台全部浮起,难于保持摩擦力恒定;3)气压卸荷,当外载荷有较大变化时,导轨间的接触力和摩擦力只有微小变化,保证运动平稳无爬行。

82.导轨间隙调整的原因:导轨面间的间隙对机床工作性能有直接影响,间隙过大,将直接影响运动精度;间隙过小,摩擦力增大,导轨的磨损加快。必须保证导轨具有合理间隙,磨损后又能方便地调整。方法:压板、镶条和导向调整板。

83.镶条和压板的作用:镶条用来调整矩形导轨和燕尾形导轨的侧向间隙;镶条应放在导轨受力较小一侧。压板用来调整辅助导轨面的间隙和承受颠覆力矩。

84.在支承件设计中支承件的基本要求:1)具有良好的动、静、热特性。a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比刚度b应具有较好的动态特性。有足够的动刚度,整机的低阶频率较高,各阶频率不致引起结构共振,不会因薄壁振动而产生噪声c热稳定性好,控制热变形不能过大。2)结构工艺性好,包括毛坯制造和加工工艺性;3)排屑畅通;4)吊带安全。

85.支撑件常用的材料及特点:1)铸铁,特点:复杂结构的支承件,阻尼系数大,成本低,制造周期长,易产生缩孔、气泡等缺陷;2)钢板和型钢,特点:制造周期短,支承件可制成封闭结构,刚性好,便于产品更新和结构改进,固有频率比铸铁高,易产生高频振动,抗振性差;3)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特点:主要用于制作不常移动的大型机械的机身、底座、立柱等支承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支承件的刚度和阻尼比铸铁大几倍,抗振性好,成本较低。缺点:脆性大、耐腐蚀性差、应进行表面防护(防渗);4)天然花岗岩,优点:性能稳定,精度保持性好,抗振性好,阻尼系数比钢大15倍,耐磨性比铸铁高5~6倍,导热系数和线胀系数小(热稳定性好),抗氧化性强,不导电、抗磁缺点:结晶颗粒粗、抗冲击性能差、脆性大、油和水等液体作用下表面易变形,难于制作复杂零件;5)树脂混凝土,特点:刚度高;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 抗振性好;热容量大,热传导率低缺点:某些力学性能低。

86.选择支撑件的截面形状的原则:1)面积相等,空心截面的截面惯性矩都比实心的大,刚度大;2)同样的断面形状和相同的截面面积,外形尺寸大而壁薄的截面,比外形尺寸小而壁厚的截面惯性矩大;3)圆形截面的抗扭刚度比矩形好,而抗弯刚度比矩形低;4)封闭截面的刚度远远大于开口截面刚度,特别是抗扭刚度。设计时应尽可能把支承件的截面作成封闭形状。87.提高支承件刚度特性的途径:1)提高支承件的静刚度;2)提高支承件的动态刚度;3)提高热稳定性(控制温升、采用热对称结构、采用温度补偿装置)。

88.布置支撑件上的筋板的方法:筋板的布置取决于支承件的受力变形方向。水平布置的筋板有助于提高支承件在水平面内的弯曲刚度;垂直放置的筋板有助于提高支承件在垂直面内的弯曲刚度;而斜向筋板能同时提高支承件的抗弯和抗扭刚度。89.布置支撑件上的筋条的方法:较窄的筋板称为筋条或称为加强筋,筋条可以纵向、横向和斜向布置,常常布置成交叉排列,如井字形、米字形等。筋条布置必须使筋条位于壁板的弯曲平面内,才能有效地减少壁板的弯曲变形。

90.支承件刚度特性设计:在保证满足支承功能、排屑功能、工艺性及成本等要求的前提下,使所设计的支承件具有最佳刚度特性。

第二篇:机械制造装备设计重点总结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机械制造装备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缩短生产周期(T),提高产品质量(Q),降低生产成本(C),改善服务质量(S)传统模式(产业)

精益-敏捷-柔性(LAF)生产系统,是全面吸收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柔性制造的精髓,包括了全面质量管理(TQC)、准时生产(Just in time,缩写JIT)、快速课重组制造和并行工程等现代生产和管理技术。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⑴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⑵制造的战略重点是时间和速度,并兼顾质量和品种;⑶以柔性、精益和敏捷作为竞争的优势;⑷技术进步、人因改善和组织创新是三项并重的基础工作;⑸实现资源快速有效的集成是其中心任务,集成对象涉及技术、人、组织和管理等,应在企业之间、制造过程和作业等不同层次上分别实施相应的资源集成;⑹组织形式采用如“虚拟公司”在内的多种类型。

第二节 机械制造装备应具备的主要功能

一、机械制造装备应满足的一般功能包括:

加工精度方面的要求;

强度、刚度和抗振性方面的要求;

加工稳定性方面的要求;

耐用度方面的要求,提高耐用度的主要措施包括减少磨损、均匀磨损、磨损补偿等

技术经济方面的要求

二、柔性化含义:产品结构柔性化和功能柔性化

模块化设计

三、精密化:采用传统的措施,一味提高机械制造装备自身的精度已无法奏效,需采用误差补偿技术。误差补偿技术可以是机械式的,如为提高丝杠或分度蜗轮的精度采用的校正尺或校正凸轮等。

四、自动化

自动化有全自动(能自动完成工件的上料、加工和卸料的生产全过程)和半自动(人工完成上下料)之分。实现自动化的方法从初级到高级依次为:凸轮控制、程序控制、数字控制和适应控制等。

五、机电一体化(是指机械技术与微电子、传感检测、信息处理、自动控制和电力电子等技术,按系统工程和整体化的方法,有机地组成最佳技术系统。)

这个系统应该是功能强、质量好和故障率低、节能和节材、性价比高,具有足够的“结构柔性”“。

六、节材

七、符合工业工程要求

工业工程是对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其目标是设计一个生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保证工人和最终用户健康和安全的条件下,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

产品设计符合要求是指:在产品开发阶段,充分考虑结构的工艺性,提高标准化、通用化程度,以便采用最佳的工艺方案,选择合理的质量标准,减少操作过程中工人的体力消耗;对市场和消费者进行调研,保证产品合理的质量标准,减少因质量标准定得过高造成不必要的超额工作量。(强度、刚度、抗振性)

八、符合绿色工程要求

企业必须纠正不惜牺牲环境和消耗资源来增加产出的错误做法,使经济发展更少地依赖地球上的有限资源,而更多地与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有机的协调。这就是所谓的绿色工程要求。

第三节

机械制造装备的分类

机械制造大致可划分为加工装备、工艺装备、仓储传送装备和辅助装备四大类。

一、加工装备

是指采用机械制造方法制作机器零件的机床。

(一)金属切削机床是采用切削工具或特种加工等方法,从工件上除去多余或预留的金属,以获得符合规定尺寸、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的零件。

按机床的加工原理进行分类:车床、钻床、镗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螺纹加工机床、铣床、刨(插)床、拉床、特种加工机床、切断机床和其他机床等12类。(二)特种加工机床:

(三)锻压机床

利用金属的塑性变形特点进行成形加工,属无屑加工设备,主要包括锻造机、冲压机和轧制机四大类。

二、工艺装备:

产品制造时所用的各种刀具、模具、夹具、量具等工具,总称工艺装备。它是保证产品制造质量、贯彻工艺规程、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模具分类:1.粉末冶金模具2.塑料模具3.压铸模具4.冷冲模具5.锻压模具

夹具:安装在机床上用于定位和夹紧工件的工艺设备,以保证加工时的定位精度、被加工面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利于工艺规程的贯彻和提高生产效率。

量具:是以固定形式复现量值的计量器具的总称。如千分尺、百分表、量块。

三、仓储传送设备

包括各级仓储、物料传送、机床上下料等设备。机器人可作为加工装备,如焊接机器人和涂装机器人等,也可属于仓储传送设备,用于物料传送和机床上下料。

四、辅助装备

包括清洗机和排屑等设备。

第四节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类型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可分为创新设计、变型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等三大类型。适应型设计和变参数型设计统称“变型设计”

第五节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方法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典型步骤

(一)产品规划阶段:

1.需求分析:产品设计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市场的需求往往是不具体的,有时是模糊的、潜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需求分析的本身就是设计工作的一部分,是设计工作的开始,而且至始至终指导设计工作的进行。

2.调查研究:市场调研、技术调研和社会调研三部分:市场调研:技术调研:社会调研: 企业目标市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的经济技术政策;社会风俗习惯 3.预测

4.可行性分析

1)产品开发的必要性

2)同类产品国内外技术水平

3)从技术上预期产品开发能达到的技术水平

4)从设计、工艺和质量等方面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5)投资费用及开发时间进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估计 6)现有条件下开发的可能性及准备采取的措施

5.编制设计任务书

经过可行性分析后,应确定待设计产品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参数,编制“设计要求”

将科学原理具体运用于特定的技术目的,提炼、构思成所谓的技术原理,是设计中最关键、最富于创造性的一个环节。

4.初步设计方案的形成

⑴系统结合法 所谓系统结合法是按功能结构的树状结构,根据逻辑关系把原理解结合起来。

⑵数学方法结合法 当子功能原理解的物理和几何特征可定量表达时,有可能借助电子计算机,采用数学方法进行初步设计方案的组合。

在方案设计阶段,如子功能的原理解还不够具体,定量表达原理解的特征有困难或不够精确时,采用数学方法形成初步设计方案是不可行的,甚至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在变型设计、模块化设计或电路设计中,由于是已知零部件、元器件的组合,各子功能的物理和几何特征可以精确地测量定量表达,采用数学方法。

确定结构原理方案的过程如下:

(1)确定结构原理方案的主要依据 根据初步设计方案,在充分理解原理的基础上,确定结构原理方案的主要依据,其中包括:决定尺寸的依据,如功率、流量和联系尺寸等。决定布局的依据:物流方向、运动方向和操作位置等。决定材料的依据,如抗腐蚀能力、耐用性、市场供应情况„„决定和限制结构设计的空间条件:距离、规定的轴的方向、装入的限制范围„„

确定结构原理方案的过程如下:

⑴确定结构原理方案的主要依据 根据初步设计方案,在充分理解原理解的基础上,确定结构原理方案的主要依据,其中包括:决定尺寸的依据,如功率、流量和联系尺寸等;决定布局的依据,如物流方向、运动方向和操作位置等;决定材料的依据,如抗腐蚀能力、耐用性、市场供应情况等等;和决定和限制结构设计的空间条件,如距离、规定的轴的方向、装入的限制范围等等。⑵确定结构原理方案 „„

4.编制技术文档

如果创新设计遵循系列化和模块化设计的原理,为产品的进一步变型和组合已做了必要的考虑,变型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的有些步骤可以简化甚至省略。

二、系列化设计应遵循“产品系列化、零部件通用化、标准化”

原则,简称“叄化”原则。有时将“结构的典型化”作为第四条原则,即所谓的“四化”原则。

(二)系列化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

1)可以用较少品种规格的产品满足市场较大范围的需求。

2)减少产品品种意味着提高每个品种产品的生产批量,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制造质量的稳定性。

3)产品有较高的结构相似性和零部件的通用性,因而可以压缩工艺装备的数量和种类,有助于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4)零备件的种类少,系列中的产品结构类似,便于进行产品的维修,改善售后服务质量。

5)为开展变型设计提供技术基础。系列化设计的缺点是:为以减少品种规格的产品满足市场较大范围的需求,每个品种规格的产品都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满足一定范围的使用需求,每个品种规格的产品都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满足一定范围的使用需求,用户只能在系列型谱内有心啊的一些品种规格中选择所需的产品,选到的产品,一方面其性能参数和功能特性不一定最符合用户的要求,另方面有些功能还可能冗余。(和机械图谱相联系)

三、模块化设计

(一)模块化设计的基本概念:为了开发多种不同功能的结构,或相同功能结构而性能不同的产品,不必对每种产品单独进行设计,而是精心设计出一批模块,将这些模块经过不同的组合来构造具有不同功能结构和性能的多种产品。„„

(二)模块化设计的优缺点 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开发产品的优缺点类似系列化设计方法,在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加强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综合经济效果十分明显„„ 优点:

1)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便于用新技术设计性能更好的模块,取代原有的模块,提高产品的性能,组合出功能更完善、性能更先进的组合产品,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

2)采用模块化设计,只需要更换部分模块,或设计制造个别模块和专用部件,便可快速满足用户提出的特殊订货要求,大大缩短设计和供货周期。

3)模块化设计方法推动了整个企业技术、生产、管理和组织体制的改革。由于产品的大多数零部件由单件小批生产性质变为批量生产,有利于采用成组加工等先进工艺,有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既提高质量又降低成本。

¥¥¥¥¥¥¥¥

4)模块系统中大部分部件由模块组成,设备如发生故障,只需要更换有关模块,维护修理更为方便,对生产影响少。

为了实现产品结构和产品开发过程的重组,企业必须采用CAD/CAM和MRP-Ⅱ技术,并实现两者之间的信息集成。

第六节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评价

(六)经济评价Ej 通常理想成本CL应低于市场同类产品最低价的70%。经济评价Ej越大,代表经济效果越好。Ej=1的方案经济上最理想。如经济评价值小于0.7,说明方案的实际生产成本大于市场同类产品最低价,一般不予考虑。

二、可靠性评价

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度:是指可靠性的量化指标,是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的概率。(一般记为R)

(三)可靠性分配的原则

1)对技术成熟的单元,能够保证实现较高的可靠性,或预期投入使用的可靠性有把握达到较高水平的单元,可分配较高的可靠度。

2)对较简单的单元,组成单元的零部件数量少,装配容易保证质量或故障后期易于恢复的单元,可分配度较高的可靠度。

3)对重要的单元,该单元的失效将引起严重的后果,或该单元失效会导致全系统失效,应分配较高的可靠度。

4)对整个任务时间内需连续工作,或工作条件严酷的单元,应分配较低的可靠度。加工工艺性: 1.产品结构的合理组合

产品结构的合理组合:一个产品是由部件、组件和零件组成。组成产品的零部件越少,结构越简单,质量也可减小,但可能导致零件的形状复杂,加工工艺性差。

2.零件的加工工艺:零件的结构形状、材料、尺寸、表面质量、公差和配合等确定了其加工工艺性。

产品设计的标准化

产品设计的标准化对提高设计水平,保证设计质量,简化设计程序,节约设计费用将产生显著效果。设计文件的标准化审查

包括图样和技术文件成套性检查;„„P53

第二章 金属切削机床设计

第一节 概述

一、机床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1.工艺范围

是指机床适应不同生产要求的能力,也可称之为机床的加工功能。一般包括可加工的工件类型、加工方法、加工表面形状、材料、工件和加工尺寸的范围、毛坯类型„„

机床的工艺范围主要取决于其使用什么生产模式。

一般包括可加工的工件类型、加工方法、加工表面形状、材料、工件和加工尺寸范围、毛坯类型„„ 机床的工艺范围主要取决于其使用什么生产模式。

工艺范围直接影响到机床结构的复杂程度、设计制造成本、加工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影响因素)生产模式:单件大批量、大量、批量。

柔性:机床的柔性是指其适应加工对象变化的能力。包括空间上的柔性和时间上的柔性。所谓空间柔性是指一台机床的工艺范围相当于多台机床的工艺范围,即机床的运动功能和刀具的数目较多,工艺范围较广,机床能够在同一时期内完成多品种加工的能力。所谓时间上的柔性也就是结构柔性,指的是在不同时期,机床各个部件经过重新组合,即通过机床重构,改变其功能,形成新的加工功能,以适应产品更新变化快的要求。

3.与物流系统的可接近性(accessibility)

可接近性是指机床与物流系统之间进行物料(工件、刀具、切屑等)流动的方便程度。

4.刚度:加工过程中,在切削力的作用下,抵抗刀具相对于工件在影响加工精度方向变形的能力。刚度包括:静态刚度、动态刚度、热态刚度。机床的刚度直接影响机床的加工精度和生产率,因此机床应有足够的刚度。

5.精度 分为机床本身的精度,即空载条件下的精度(几何精度、运动精度、传动精度、定位精度等)和工作精度。

7.生产率:通常是指单位时间内机床所加工的合格工件数量。

第二节 金属切削机床设计的基本理论 工件表面的形成方法 1.几何表面的形成原理 2.发生线的形成:

方法:⑴轨迹法(描述法)

⑵成形法(仿形法)

⑶相切法(旋切法)⑷展成法(创成法)3.加工表面的形成方法

母线形成方法和导线形成方法的组合

(三)运动分类

1.按运动的功能分类

⑴成形运动①主运动

②形状创成运动

当形状创成运动中不包含主运动时,“形状创成运动与进给运动”与“进给运动”两个词等价;当创成运动中包含主运动时,“形状创成运动”与“成形运动”两个词等价。

1.按运动的功能分类

⑴独立运动:与其他运动之间无严格的运动关系

⑵复合运动:与其他运动之间有严格的运动关系

4.机床传动原理图

机床的运动功能图只表示运动的个数、形式、功能及排列顺序,不表示运动之间的传动关系。

a)合成机构

b)传动比可变的变速传动

c)传动比不变的传动

d)车床传动原理图 e)滚动机传动原理图

二、精度

包括几何精度、传动精度、运动精度、定位和重复定位精度、工作精度和精度保持性等。

几何精度:机床在空载条件下,在不运动(机床主轴不转或工作台不移动及转动等情况下)或运动速度较低时各主要部件的形状、相互位置和相对运动的精确程度。

⑴运动精度 是指机床空载并以工作速度运动时,执行部件的几何位置精度。

⑵工作精度 加工(标准)规定的试件,用试件的加工精度表示机床的工作精度。

三、刚度:

四、抗振性:机床的抗振能力是指机床在交变在和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包括:抵抗受迫振动的能力和抵抗自激振动的能力。习惯上称之为:抗振性,后者常称为:切削稳定性。(平稳)

1.受迫振动

2.自激振动

3.影响机床振动的主要原因有:机床的刚度。机床的阻尼特性。机床系统固有频率。

五、热变形

机床在工作时受到内部热源()和外部热源()的影响(环境温度、周围热源辐射„„)的影响,使机床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称之为温升。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六、噪声

机床噪声源:4个

机械噪声、液压噪声、电磁噪声、空气动力噪声

七、低速运动平稳性

低速运动时产生的运动不平稳称为爬行。是因为摩擦产生的自己振动现象。

机床主要参数设计:包括机床的主参数和基本参数,基本参数可包括尺寸参数、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

相对转速损失率。Amaxnj1njnj11njnj1(11)100%

标准公比的规定:(1)1,因为机床要满足不同工艺需求,需要一系列等比数列转速,所以转速从n1到nmaxA依次递增。(2)12,因为大,则max大,对机床生产率影响大,所以规定Amax50%Amax11,即12Amax2 越小,Rn

标准公比的确定原则:已知越小,也越小,如要达到一定的Rn,需增加变速组数目,既增加传动副个数,则结构复杂。中型机床取=1.26、1.41,转速损失不大,结构又不过于复杂。

重型机床取=1.26、1.12、1.06,因加工时间长,如果小,转速损失率专用机床和自动机取Amax就小,机床工作效率高。

=1.12、1.26,因生产效率高,转速损失影响较大;又不常变速,用交换齿轮变速,不会使结构复杂。非自动化小型机床构简单,=1.58、1.78、2,因切削时间小于辅助时间,Amax对工作效率影响小,为使机床结取大值。

主传动系分类和传动方式:

(一)主传动系分类

(二)主传动系的传动方式

传动轴格线间转速点的连接线称为传动线,表示两轴间一对传动副的传动比u,用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齿数比或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的轮径比表示。

变速组的级比是指主动轴上同一点传往从动轴相邻两传动线的比值,用 φXi 表示。级比φXi中的指数Xi值称为级比指数,它相当于由上述相邻两传动线的比值,用##表示。级比指数中的指数Xi值称为级比指数,它相当于由上述相邻两传动线与从动轴交点之间相距的格数。

(三)主变速传动系设计的一般原则

1.传动副前多后少原则

2.传动顺序与扩大顺序相一致的原则

3.变速组的降速要前慢后快,中间轴的转速不宜超过电动机的转速。

(四)主变速传动系的几种特殊设计

1.具有多速电动机的主变速传动系设计

2.具有交换齿轮的变速传动系

优缺点:

(齿轮齿数的确定)一般在主传动中,取最小齿轮数Zmin≥18~22.(五)结构式 将转速级数按传动顺序写成各变速组传动副数的乘积,级比指数写在各传动副数右下角的数学式。如 机构式:

12312326

此结构式中第一变速组为基本组,第二变速组是为第一扩大组,第三变速组为第二扩大组。

1、极限传动比、极限变速范围原则

imin14。为减小振动,提高传动精度,为防止传动比过小造成从动轮过大,增加变速箱的尺寸,需限制需限制直齿轮的imax2,螺旋圆柱齿轮的imax2.5。

直齿轮变速组的极限变速范围r248

螺旋圆柱齿轮变速组的极限变速范围r2.5410

由于变速组的变速范围r随着j越大,变速范围越大,因此设计时只需检查最后扩大组是否超过极限值。

扩大变速范围的意义: 根据传动系统前多后少的传动顺序原则,最后扩大组一定是双速变速组。

一、增加变速组

二、背轮机构

三、双公比传动系统

四、分支传动

(七)计算转速:指主轴或传动件传递全部功率的最低转速。

机床的功率转矩特性:

1、主运动为直线运动的机床

主传动属于恒转矩传动 最大切削力存在于一切可能的切削速度中;驱动直线运动的传动件,忽略摩擦力因素时,在所有转速不承受的最大转矩相等。

2、主运动为旋转运动的机床

主传动属于恒功率传动 传动件传递的转矩与切削力、工件和刀具的半径有关。①粗加工时采用大吃刀深度、大走刀量,即较大的切削力矩,较低转速;精加工是则相反。②工件或刀具尺寸小时,切削力矩小,主轴转速高;工件或刀具尺寸大则相反。

无级变速装置的分类:变速电动机、机械无级变速装置和液压无级变速装置。

无级变速装置作为传动系中的基本组,而分级变速作为扩大组,其公比##理论上应等于无级变速装置的变速范围Rd。

进给传动系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具有足够的静刚度和动刚度。

具有良好的快速响应性,做低速进给运动或微量进给时不爬行。

抗振性好,不会因摩擦自振而引起传动件„„

机械进给传动设计系的设计特点:1.进给传动是恒转矩传动

2.进给传动系中各传动件的计算转速是最高转速

在支撑件设计中,支撑件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

1)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较高的刚度-质量比;

2)应具有较好的动态特性,包括较大的位移阻抗(动刚度)和阻尼;整机的低价频率较高,各阶频率不致引起结构共振;不会因薄壁振动而产生噪声;

3)热稳定性好,热变形对机床加工精度的影响较小; 4)排屑畅通、吊运安全,并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

根据什么原则选择支承件的截面形状,如何布置支承件上的肋板和肋条? 答:支承件结构的合理设计是应在最小质量条件下,具有最大静刚度。具体为:

1)无论是方形、圆形或矩形,空心截面的刚度都比实心的大,且同样的断面形状和相同大小的面积,外形尺寸大而壁薄的截面,比外形尺寸小而壁厚的截面的抗弯刚度和抗扭刚度都高; 2)圆(环)形截面的抗扭刚度比方形好,而抗弯刚度比方形低; 3)封闭截面的刚度远远大于开口截面的刚度,特别是抗扭刚度。导轨设计中应满足哪些要求?

应满足以下要求:精度高,承载能力大,刚度好,摩擦阻力小,运动平稳,精度保持性好,寿命长,结构简单,工艺性好,便于加工、装配、调整和维修,成本低等。

14、镶条和压板有什么作用?

答:镶条用来调整矩形导轨和燕尾形导轨侧向间隙。压板用来调整辅助导轨面的间隙和承受颠覆力矩。

15、导轨的卸荷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答:导轨的卸荷方式有机械卸荷、液压卸荷和气压卸荷。

16、提高导轨耐磨性有那些措施?

答:合理选择导轨的材料和热处理;导轨的预紧;导轨的良好润滑和可靠防护;争取无磨损、少磨损、均匀磨损,磨损后应能补偿磨损量。

17、主轴部件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

1)旋转精度2)刚度3)抗振性4)温升和热变形5)精度保持性

18、主轴轴向定位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适用哪些场合? 答:有一端固定和两端固定两种。

采用单列向心球轴承时,可以一端固定也可以两端固定 采用圆锥滚子轴承时,则必须两端固定。

一端固定的优点是轴受热后可以向另一端自由伸长,不会产生热应力,因此,宜用于长轴。

19、试述主轴静压滑动轴承的工作原理。答:(1)当有外载荷F向下作用时,轴径失去平衡,沿载荷方向偏移一个微小位移e。油腔3间隙减小,即p3h3h间隙液阻增大,流量减小,节流器

T3的压力降减少,因供油压力

ps是定值,故油腔压力随着增大;(2)同理,上油腔1间隙增大,即h1he

间隙液阻减小,流量增大,节流器T3的压力降增大,油腔压力p1随着减小;(3)两者的压力差pp3p1,将主轴推回中心以平衡外载荷F。

20、试述进给传动与主传动相比较,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1)进给传动与主传动不同是恒转矩传动,而主转动是恒功率传动

2)进给传动系传动转速图的设计刚巧与主传动系相反,其转速图是前疏后密结构 3)进给传动系中各传动件的计算转速是最高转速。4)进给传动的变速范围RN≤14。

第九节

机床刀架和自动换刀装置设计

一、刀库和换刀机械组成

1、刀库组成加工中心上刀库类型有:鼓轮式刀库、链式刀库、格子箱式刀库和直线刀库等。

2、换刀机械

换刀机械手分为单臂单手式、单臂双手式和双手式机械手。

第四章

工业机器人设计

第一节

概述

一、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和工作原理

(一)机器人的定义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生产设备。可以广义的把机器人理解为模仿人的机器。

我国国家标准将工业机器人定义为:是一种能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多功能、多自由度的操作机,能搬运材料、工件或夹持工具,用以完成各种作业。

(二)工业机器人的基本工作原理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生产装备,其基本功能是提供作业所须得运动和动力,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操作机上各运动构件的运动,自动地实现手部作业的动作功能及技术要求。

(三)工业机器人与机床的不同之处有:机床是按直角坐标形式运动为主,而机器人是按关节形式运动为主;机床对刚度、精度要求很高,其灵活性相对较低;而机器人对灵活性要求很高,其刚度、精度相对较低。

二、工业机器人的构成及分类

(一)工业机器人的构成

1)操作机

是机器人的机械本体,也称为主机。

2)驱动单元

由驱动装置、减速器和内部检测元件等组成,为操作机各运动部件提供动力和运动。3)控制装置

由检测和控制两部分组成,用来控制驱动单元,检测器预备队参数并进行反馈。

(二)工业机器人的分类

1)关节型机器人

所谓关节就是运动副,由于关节型机器人的动作呢类似人的关节动作,故将其运动副成关节。

2)球坐标型机器人 3)圆柱坐标型机器人 4)直角坐标型机器人

三、工业机器人运动功能图形符号

四、工业机器人的主要特性表示方法

(一)机械结构类型

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类型特征,用它的结构坐标形式和自由度数表示。

(二)工作空间 工作空间指工业机器人正常运行时,手腕参考点能在空间活动的最大范围,用它来衡量机器人工作范围能力的大小。机床的工作空间一般为长方体或圆柱体空间;而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形状复杂。

五、工业机器人的设计方法

1、基本技术参数的选择 1)用途,如搬运等。

2)额定负载。即指在机器人规定的性能范围内,机械借口出所能负载的允许值。

3)按作业要求确定工作空间,同时考虑作业对象对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要求。4)额定速度

指工业机器人在额定负载、匀速运动过程中,机械接口中心的最大速度。5)驱动方式的选择

6)性能指标

按作业要求确定。一般指位姿准确度及位姿重复性、轨迹准确度及轨迹重复性、最小定位时间及分辨率等。

第二节

工业机器人运动功能设计

一、工业机器人的位姿描述

工业机器人的位姿是指其末端执行器在制定坐标系中的位置和姿态。

(一)作业功能姿态描述法

所谓用作业动作功能要求来描述机器人位姿,就是直接用末端执行器和机座之间的齐次坐标变换来描述。

(二)机器人运动功能姿态描述法

二、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解析

由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的位姿求关节运动量,称为机器人的逆运动学解析。第三节 工业机器人传动系统设计

四,工业机器人的传动系统设计

(一)谐波齿轮减速装置

(二)1。工作原理:谐波齿轮传动装置是由三个基本构件组成的,即具有内齿的刚轮G,具有外齿容易

变形的,薄壁圆筒状柔轮R和波发生器H,如图4-16所示。2。传动比计算

1)波发生器主动,刚轮固定,柔轮从动时,波发生器与柔轮的减速传动比为: 2)波发生器主动,柔轮固定,刚轮从动时,波发生器和刚轮的减速传动比为: 3.谐波减速器在机器人中的应用

由于谐波减速传动装置具有传动比大(一级谐波齿轮减速比可以在50~500之间,采用多级或复波式传动时,传动比更大),承载能力强,传动精度高,传动平稳,效率高(一般可达0.7~0.9),体积小,质量小等优点,已广泛用于工业机器人中。

第四节

工业机器人机械结构系统由机座,手臂,手腕,末端执行器和移动装置组成。

工业机器人的手臂由动力关节和连接杆件构成,用以支承和调整手腕和末端执行器的位置。

(一)设计要求

1,手臂结构设计要求

1)手臂的结构和尺寸应满足机器人完成作业任务提出的工作空间要求。工作空间的形状和大小与手臂的长度,手臂关节的转角范围密切相关(关于工作空间问题已在本章第二节中讨论了)

2)根据手臂所受载荷结构的特点,合理选择手臂截面形状和高强度轻质材料。如常采用空心的薄壁矩形框体或圆筒,以提高其抗弯刚度和抗扭刚度,减小自身的质量。空心结构内部可以方便地安置机器人的驱动系统。

3)尽量减小手臂质量和相对其关节回转轴的转动惯量和偏重力矩,以减小驱动装置的负荷,减少运转的动力载荷与冲击,提高手臂运动的响应速度。

4)要设法减小机械间隙引起的运动误差,提高运动的精确性和运动刚度。采用缓冲和限位装置提高定位精度 2,机座结构要求

1)要有足够大的安装基面,以保证机器人工作时的稳定性

2)机座承受机器人全部重力和工作载荷,应保证足够的强度,刚度和承受能力

3)机座轴系及传动链的精度和刚度对末端执行器的运动影响最大,因此机座与手臂的连接要有可靠的定位基准面,要有调整轴承间隙和传动间隙的调整机构 二,工业机器人的手腕

手腕是连接手臂和末端执行器的部件,其功能是在手臂和机座实现了末端执行器在作业空间的三个位置坐标(自由度)的基础上,再由手腕来实现末端执行器在作业空间的三个姿态(方位)坐标,即实现三个旋转自由度。

(一)设计要求

对工业机器人手腕设计的要求有:

1)由于手腕处于手臂末端,为减轻手臂的载荷,应力求手腕部件的结构紧凑,减小其质量和体积。为此腕部机构的驱动装置多采用分离传动,将驱动器安装在手臂的后端。

2)手腕部件的自由度愈多,各关节角的运动范围愈大,其动作的灵活性愈高,会使手腕结构复杂,运动控制加度加大。因此,设计时,不应盲目增加手腕的自由度数。通用目的机器手手腕多配置三个自由度,某些动作简单的专用工业机器人的手腕,根据作业实际需要,可减少其自由度数,甚至可以不设置手腕,以简化结构。

3)为提高手腕动作的精确性。应提高传动的刚度,应尽量减少机械传动系统中由于间隙产生的反转回差。如齿轮传动中的齿侧间隙,丝杠螺母中的传动间隙,联轴器的扭转间隙等。对分离传动采用链,同步齿带传动或传动轴。

4)对手腕回转各关节轴上要设置限位开关和机械档块,以防止关节超限造成事故 第五节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

位置控制是机器人最基本的控制任务

一,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构成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构成形式取决于机器人所要执行的任务及描述任务的层次

第五章 机床夹具设计

第一节 机床夹具的功能和应满足的要求

一、机床夹具的功能

(1)保证加工精度

工件通过机床夹具进行安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工件通过夹具上的定位元件获得正确的位置,称为定位;二是通过夹紧机构使工件的既定位置在加工过程中保证不变,称为夹紧。(2)提高生产率

使用夹具来安装工件,可减少划线、找正、对刀等辅助时间,采用多件、多工位夹具,以及气动、液压动力夹紧装置,可以进一步减少辅助时间,提高生产率。

(3)扩大机床的使用范围

有些机床夹具实质上是对机床进行了部分改造,扩大了原有机床的功能和使用范围。

(4)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生产安全

二、机床夹具应满足的要求

(1)保证加工的精度

这是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其关键是正确的定位、夹紧和导向方案,夹具制造的技术要求,定位误差的分析和验证。

(2)夹具的总体方案应与年生产纲领相适应

(3)安全、方便、减轻劳动强度

机床夹具要有工作安全性考虑,必要时加保护装置。(4)排泄顺畅

机床夹具中积集切削会影响到工件的定位精度,切屑的热量使工件和夹具产生热变形,影响加工精度。

(5)机床夹具应有良好的强度、刚度和结构工艺性

第二节 机床夹具的类型和组成

一、机床夹具的类型(1)、通用夹具

(2)、专用夹具

因为它是用于某一特定工序的夹具,称为专用夹具。

(3)可调整夹具和成组夹具

这一类夹具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可调性,或称“柔性”。

(4)组合夹具

它是由一系列的标准化元件组装而成,标准元件有不同的形状,尺寸和功能,其配合部分有良好的互换性和耐磨性。(5)随行夹具

二、机床夹具的基本组成

(1)定位元件及定位装置

用于确定工件正确位置的元件或装置。

(2)夹紧元件及夹紧装置

用于固定工件已获得的正确位置的元件或装置。(3)导向及对刀元件

用于确定工件与刀具相互位置的元件。(4)动力装置

(5)夹具体

用于各种元件、装置联接在一体,并通过它将整个夹具安装在机床上。

(6)其他元件及装置

第三节 机床夹具定位机构的设计

一、工件定位

(一)六点定位原理

一个物体在三维空间中可能具有的运动,称之为自由度。

(二)完全定位和不完全定位

根据工件加工表面的位置要求,有时需要将工件的六个自由度全部限制,称之为完全定位。有时需要限制的自由度少于六个,称之为不完全约束。

(三)定位的正常情况与非正常情况

根据加工表面的位置尺寸要求,需要限制的自由度均已被限制,就称为定位的正常情况,它可以是完全定位,也可以是不完全定位。

根据加工表面的位置尺寸要求,需要限制的自由度没有完全被限制,或某自由度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约束重复限制,称之为非正常情况。

二、典型的定位方式、定位元件及装置

(一)平面定位

对于箱体、床身、机座、支架类零件的加工,最常用的定位方式是以平面为基准。

1、支承钉和支承板

也称为固定支撑。

2、可调支承和自位支承

3、辅助支承

主要作用是用于增加工件的刚度,减小切削变形。

(二)孔定位

1、心轴定位

广泛用于车床、磨床、齿轮机床等机床上,常见的心轴有以下几种:(1)锥度心轴(2)刚性心轴

2、定位销

(三)外圆定位(1)定心定位(2)V型块定位

(四)定位表面的组合

三、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

(一)定位误差

(1)、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夹紧误差。(2)、夹具带着工件安装在机床上,相对机床主轴(或刀具)或运动的位置误差,也称对定误差(3)、加工过程中的误差,如机床几何精度,工艺系统的受力、受热变形、切削振动等原因引起的误差。

(二)、产生定位误差的原因

1、基准不重合带来的定位误差

(1)平面定位情形

(2)v型块定位

2、间隙引起的定位误差

3、与夹具有关的因素产生的定位误差

1)、定位基准面与定位元件表面的形状误差

2)、导向元件、对刀元件与定位元件的位置误差,以及其形状误差导致产生的导向误差和对刀误差 3)、夹具在机床上的安装误差,即对定位误差导致工件相对刀具主轴后运动方向产生的位置误差。

4)夹紧力使工件或夹具变形,产生位置误差

5)定位元件与定位元件间的位置误差,以及定位元件、刀具元件、导向元件、定向元件等元件的磨损。

第四节 机床夹具夹紧机构的设计

一、夹紧机构设计应满足的要求

1、夹紧必须保证定位准确可靠,而不能破坏定位。

2、工件和夹具的变形必须在允许的范围内。

3、夹紧机构必须可靠。夹紧机构各元件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手动夹紧机构必须保证自锁,机动夹紧应有联锁保护装置,夹紧行程必须足够。

4、夹紧机构操作必须安全、省力、方便、迅速、符合工人操作习惯。

5、夹紧机构的复杂程度、自动化程度必须与生产纲领和工厂的条件相适应。

二、夹紧力的确定

(一)、加紧方向的确定

1、夹紧力的方向应有利工件的准确定位,而不能破坏定位,一般要求主夹紧力应垂直于第一定位基准面。

2、夹紧力的方向应与工件刚度高的方向一致,以利于减少工件的变形。

3、夹紧力的方向尽可能与切削力、重力方向一致,有利于减小夹紧力。

(二)夹紧力作用点的选择

(三)夹紧力大小的确定

三、常用夹紧机构

(一)、斜楔夹紧机构

(二)、螺旋夹紧机构

(三)、偏心夹紧机构

四、其他夹紧机构

(一)铰链夹紧机构

特点是动作迅速、增力比大,易于改变力的作用方向。缺点是自锁性能差,一般常用于气动、液压夹紧。

(二)定心夹紧机构

一般按照一下两种原理设计:

1)定位—夹紧元件按等速位移原理来均分工件定位面的尺寸误差,实现定心或对中。

2)定位—夹紧元件按均匀弹性变形原理来实现定心夹紧。

(三)、联动夹紧机构

五、夹紧机构的动力装置

(一)、气动夹紧装置

(二)、液压夹紧装置

(三)、气—液联合夹紧装置

(四)、其它动力装置

1、真空夹紧

2、电磁夹紧

3、其它方式夹紧

第五节

机床夹具的其它装置

一、孔加工刀具的导向装置

刀具的导向是为了保证孔的位置精度,增加钻头和镗杆的支承以提高其刚度,减小刀具的变形,确保孔加工的位置精度。

(一)、钻孔的导向装置

钻床夹具中钻头的导向采用钻套,钻套有固定钻套、可换钻套、快换钻套和特殊钻套四种。

(二)、镗孔的导向一、二、对刀装置

第七章

机械加工生产线总体设计

第一节

概述

一、机械加工生产线定义及其基本组成

在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为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往往把加工装备

按弓箭的加工工艺顺序依次排列,并用一些传送装备与辅助装备将它们连接成一个整体,被加工工件按其工艺规程顺序地经过各台加工装备,完成工件全部加工过程。这类生产作业线称之为机械加工生产线。

机械加工生产线由加工装备、工艺装备、传送装备、辅助装备和控制系统装备。

二、机械加工生产线的类型及特点

(一)单一产品固定节拍生产线

特点:

1)生产线由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高效专用的加工装备、工艺装备、传送装备和辅助装备组成,制造单一品种的产品,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

2)生产线所有装备的工作节拍等于或成倍于生产线的生产节拍。

3)生产线的制造装备按产品的工艺流程布局,工件沿固定路线,采用自动化的物流传送装备,严格按生产线的生产节拍,强制地从一台装备传送到下一台装备接受加工、检验、转位或清洗等,以减短工件在工序间的搬运路线,节省辅助时间。

4)由于工件的传送和加工严格地按生产节拍运行,工序间不必储存供周转用的半成品,因此在制品数量少。

(二)单一产品非固定节拍生产线 特点:

1)生产线由生产率较高、具有不同自动化程度的专用制造装备组成,在一些次要的工序也可采用一般的通用装备。

2)生产线的制造装备按产品工艺流程布局,工件沿固定的路线流动,以所短工件在工序间的搬运路线,节省辅助时间。

3)生产线上各准备的工作周期,是其完成各自工序需要的实际时间,是不一样的。工作周期最长的装备将一刻不停地工作,而工作周期较短的准备会经常停工待料。

4)由于各装备的工作节拍不一样,在相邻装备之间,或相隔若干个装备之间需设置储料装置,将生产线分成若干工段。5)生产线各准备间工件的传输没有固定的节拍,工件在工序间的不断传送通常不是直接从加工装备到加工装备,而是从加工装备到半成品暂存地,或从半成品暂存地到下一个加工装备。

(三)成组产品可调整生产线 特点:

1)生产线由按成组技术设计制造的可调整的专用制造装备组成,用于结构和工艺相似的成组产品,具有一定的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2)生产线的制造装备按成组工艺流程布局,各产品沿大致相同的路线流动,以缩短工件在工序间的搬运路线,节省辅助时间。3)与第二类生产线一样,生产线上各装备的工作节拍是不一样的,装备或工段间需设置储料装置,以传送装备的自动化程度通常不是很高。

(四)柔性制造生产线

这里的“柔性”,是指适应各种生产条件变化的能力。

特点:

1)由高度自动化的多功能柔性加工装备、物料传送装备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主要用于中小批量生产各种结构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加工工艺不同的同类工件。

2)组成柔性制造生产线的加工装备数量不多,但在每台加工装备上,通过工作台转位、自动更换的刀具、高度地集中工序、完成工件上多个方位、多种加工面、多种的加工,以减少工件的定位安装次数,减少安装定位误差,简化生产线内工件的运送系统。

3)生产线进行混流加工,即不同种类的工件同时上线,各装备的生产任务是多变的,由生产线的作业计划调度系统根据每台装备的工艺可能性随时分配生产任务。4)每种工件,甚至同一工件在生产线内流动的路线是不确定的。5)由于生产线没有统一的节拍,工序间应有在制品的储存。

6)物料传送装备有较大的柔性,可根据需要在任一台装备和储存场点之间进行物料的传送。第二节

生产线工艺方案设计

三、实现生产节拍的平衡的措施 1)采用新的工艺方法,提高工序节拍。

2)增加顺序加工工位。采用工序分散的方法,将限制性工序分解为几个工步,摊在几个工位完成。3)实行多件并行加工,以提高单件的工序节拍。第三节

生产线专用机床的总体设计

一、生产线所采用的工艺装备类型 1)通用的自动机床和半自动机床。2)经自动化改造的通用机床。3)专用机床。

二、被加工零件工序图

(一)被加工零件工序图的功用

被加工零件工序图是根据选定的工方案,表示在一台专用机床或一条生产线上完成的工艺内容,加工部位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技术要求,加工用定位基准、加紧部位、以及被加工零件的材料、硬度、质量和在本机床加工前的毛坯图样等。它是在原有零件图样的基础上,以突出本机床或生产线的加工内容,加上文字说明绘制的。它是专用机床设计的主要依据,也是制造及使用时检验和调整机床的重要技术文件。

(二)被加工零件工序图表示的内容有:

1)本机床加工前被加工零件是毛坯,需标明毛坯种类、精度和加工余量等;如是已经加工的半成品,应标明已加工面的部位、尺寸和已达到的技术要求。

2)加工用的定位基准、辅助支撑和夹紧部位及方向,以及它们与主要加工部位之间的尺寸精度,以便依次进行夹具的设计。

3)零件的加工部位、尺寸和精度、表面粗糙度、位置尺寸和技术要求。4)被加工零件的名称及编号、材料、硬度、质量等。

三、加工示意图

(一)加工示意图的作用

加工示意图是根据生产线要求和工序图要求而拟定的机床工艺方案,表达了被加工零件在机床上的加工过程和加工方法,是工件、刀具、夹具和机床各部件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图,是刀具、辅具、夹具、电气、液压、主轴箱等部件设计的重要依据,是机床布局和机床性能是原始要求,是机床试车前对刀和调整的技术资料。

(二)被加工零件工序图的绘制方法

1)按比例绘制工件的外形及加工部位的展开图。工件的非加工部位用实线画,加工部位则用粗实线画。工件在途中只允许画出加工部位。多孔同时加工时相邻距离很近的孔须严格按比例绘制,以便检查相邻轴承、主轴、导向套、刀具、辅具是否干涉。

2)根据工件加工要求及选定的加工方法确定刀具、导向套或托架的形式、位置及尺寸,选择主轴和刀杆。多孔同时加工时,找出其中最深的孔,从其加工中了位置开始,依次画出刀具刀具、导向套或托架示意图、刀杆和主轴,确定各部分轴向联系尺寸,最后确定主轴箱断面的位置。以确定的主轴箱端面的位置,画出其余各轴时,先确定刀具和主轴的尺寸,最后确定刀杆的长度尺寸。第五节 柔性制造系统

(一)FMS的组成

FMS由下述三个子系统组成:

(1)加工子系统

包括加工装备、辅助装备和工艺装备。

(2)物流子系统

包括物料储存、传送和搬运。这里的物料指工件和刀具。典型的物流:

1)工件流

2)刀具流

(3)控制子系统

主要包括过程控制和过程控制两方面的内容。前者用于控制与协调FMS内各装置的活动,和物料储存、传送和搬运工作,后者用于故障的检测和处理。

(二)柔性制造系统的类型

柔性制造装置是以一台加工中心为主的系统。

第三篇:【考试大论坛】-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

2.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专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3.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4.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是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5.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

6.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被誉为“活动的教育者“。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7.美国教育布鲁纳《教育过程》倡导“结构主义”“发现法”。8.“六学二馆”中“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

9.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是:生产劳动。

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1.“狼孩”说明遗体本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1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13.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14.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过教育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15.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演学制。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葵卯学制。16.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1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18.教师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9.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中。20.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21.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2.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23.教育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2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25.知识能力谁为主两种教育论:形成教育论(能力为主)、实质教育论(知识为主)。

26.《学记》中:“学而等”体现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体现循序渐进原则。27.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方式。

28.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在清朝末年。2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30.我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31.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32.德国赫尔巴特的德育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33.马卡连柯提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34.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35.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检查,特点是实践性。36.课外校外教育特点是自愿、灵活、实践。37.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

3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培养班级体。

3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形成正确的舆论。4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点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3 1632年 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 <<大教育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4 1806年 赫尔巴特 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 <<普通教育学>> 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家 斯宾塞 <<教育论>> 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6.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 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从作品中学有经验主义色彩。7.西方教育学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杜威(现代教育学)

8.1956年 美国心理学家 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9.1963年 美国 教育心理学家 布鲁纳 <<教育过程>>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10.教育起源 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11.教育的社会职能:将人从一个生物实体的人的转化为一个社会实体的人。教育的深化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生长。13.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它动物界是没有的。教育本质: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5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教育者是主导性因素。16 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 学在宫府

主要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7 唐学制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性特征“六学二馆”(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内容 七艺(文学、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狭义的教育——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影响人发展的四个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①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因素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③遗传因素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2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23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大会对青年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原因: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们的发展方。B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C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5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讲,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6如何使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A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发展 B教育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C教育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27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阶段;B教育是一种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的生产性原理——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到重要的作用。教育优先于经济发展(正确是相对的,有前提的)

教育的前瞻性:教育的发展所以要超前于竞技的发展,是因为教育的周期性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未来经济建设需要人才,必须提前培养;在现代化的生产中,知识是生产体系的心脏和大脑,没有科学的知识,就不能从事生产和发展生产,而科学人才的培养,基础是教育,因而经济要起飞,教育须先行。32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③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B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34教育独立性的三种表现形式:A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B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C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义务教育,即以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36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37 教育目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两部分组成:①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②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的结构核心部分。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39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A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B教育的目的再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的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1)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此总的来说,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而不是截然对立。(2)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3)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A培养劳动者或社会建设者B需要全面发展C具有独立个性 43教育的目的是不变的,但其价值取向由应试教育——素质教育。44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不是义务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A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B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应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C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D学制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E学制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48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A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B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C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a层次增多;b短期大学迅速发展;c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d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和建立起多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E终身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49 终身教育: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50 1902年-壬寅学制-颁布后未实施

1904年-葵卯学制-中国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

中等教育——双重任务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52 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53 狭义的课程=学科。广义的课程包括学科。

学科课程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教学。活动课程论 美国 实用主义教育家

杜威等他们反对分科教学,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强调以游戏、活动作业、手工、烹调、缝纫、表演、实验为教学内容。55 学校的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正确)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才能。

我国课程的编订的原则?A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B适合各级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C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D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教育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58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大纲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59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60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者是准层襄括又是相互联系的,三者都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61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A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B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C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63“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复习与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自主的学习。

教学的意义?A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得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B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教育质量就能提高(正确)

教学的任务?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为文化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德国-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由教师在课堂内围绕书本知识而进行。美国-杜威-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儿童在户外围绕活动而进行。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实验-“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尽可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69 美国-布鲁纳的教学过程论。

苏联-巴班斯基—教学过程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71 我国当前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A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B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7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A引起求知欲B感知教材C理解教材D巩固知识E运用知识F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73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组织进行教学过程具有普通的指导意义。

A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B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C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74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

A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b学校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c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B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a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发展b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c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能力的发展的发展的片面性

C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a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b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c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生知识

D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a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b按照教学需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E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a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b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c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见.75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依据-反映学生的认识规律。

基本要求: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76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基本要求: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D发扬教学民主。

(辩)引 孔子<<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条件论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依据-首先是被科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的,其次是由于学生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基本要求:A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判)<<学记>>“学不蹋等”“不陵节儿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78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性中,能根据要求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依据-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基本要求: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基本要求:A了解学生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B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80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方式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其特点,由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擅长,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

要求: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B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81 教学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8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主要依据?

A教学目的和任务。B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C本学科的具体内容及教学法特点。D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里和认知感。E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F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G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H预计可能取得的真实效果。

83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法定”,每个教师都应该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又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得知识的方法。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85 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86 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班级上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于知识成度编成固定的班集,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学生集体上课。

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90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为什么?A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B以课为单位教学比较科学。C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种知识。D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92课的类型和结构? 根据教学任务(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根据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课、演讲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新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或复习,提出新课的目的,内容要点与学习要求,讲授新课,小结,布置作业。技能课:组织教学,提出培养技能技巧的目的要求,教师讲解原理,范例或作示范操作,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练习,小结,布置作业。复习课::组织教学,提出复习目的与要求,引导学生复习,小结,布置作业。综合课: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提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业、参观、讲座、辅导。93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94备好课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A钻研教材B了解学生C考虑教法.95 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A明确教学目的 B保证教学的科学型和思想性 C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D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E组织好教学活动 F布置好课外作业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97 现代教育评价有显著的特点?

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和达到教育和教学目标为中心的评价,不仅重视测量学生的知识,而且重视测量学生的智能与品德;不仅重视总结性评价,而且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由评价者作评价,而且注意自我的评价作用;不仅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且用于评价课程教师教学和教育的各个方面。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的发展。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总结性评价。99 想对性评价是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测验会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100教学评价的原则?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指导性原则D计划性原则。101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的唯一质量标志。

电化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它是属于现代教学论范畴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电化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104 电化教学的作用?A提高教学质量B增进教学改革C扩大教学规模D促进教学改革。

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广,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106 德育的功能?A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B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C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德育的过程?A德育的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性的道德活动过程。B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C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D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能力的过程。

毛泽东早年《体育之研究》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本而寓道德之舍也。”

教师劳动的特点?A强列的示范性B独特的创造性C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110 教师价值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明显的隐含性。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诸因素的最佳功能,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内部各种管理关系的体系和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由谁决策和组织实施;二是学校组织机构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设置什么机构各机构的职责、权范围及相互关系等。113 古代学校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区别:

古代教育基本与生产劳动脱离的;学习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为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困于狭小的天地,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步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系统。

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个别差异。

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活动。非智力活动:主要指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116 教育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即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渐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心理学常考知识点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 2.独特的研究课题:如何教、如何学和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3.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4.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5.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6.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0~2感知运动阶段,2-7前运算阶段,7-11具体运算阶段,11-15形式运算阶段 7.苏联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

8.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其他的性有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9.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0-1.5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3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4-5主动感对内疚感,6-11勤奋感对自卑感,12-18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0.鲍姆宁将家庭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

11.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和场依存、沉思型和冲动型、辐合型和发散型 12.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斯金纳——程序教学

13.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14.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15.认知学习理论:苛勒完型-顿悟说、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6.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17.奥苏伯尔-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

18.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根绝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19.学习动机理论: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马洛斯)、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成败归因理论(家维纳)、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

20.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及其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2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2.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正迁移(阅读技能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和阻碍)

2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水平迁移(锂、钾、钠、镁等金属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和垂直迁移(数学学习中有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如数学审题的态度及其审题的方法也将影响到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审题活动)和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当学完单词eye后,在学eyeball时,既可以产生特殊迁移)2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同化性迁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顺应迁移(将原有知识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要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和重组性迁移

25.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桑代克)、经验类化说(贾德)和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家)26.现代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27.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主要是词汇学习,还有实物图像、图表、图形等)、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

28.根据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河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始终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它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前者使之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如哺乳动物——鲸;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点,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而这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相关类属学习。29.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如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等体积计算后,学习一般的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即非类属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如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结构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

30.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

31.知识直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实物直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模象直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饿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和言语直观。

32.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瞬时记忆(感觉记忆,贮存信息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完全保持输入刺激的原样0.25-2秒)、短时记忆(5秒-2分钟,分两个成分: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33.德国艾宾浩斯采取重学法(又称节省法)来检验记忆的效果,气研究结果——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34.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如音乐弹唱、体育等。

35.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心智技能有三个特点: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

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和操作熟练。对心智技能最早惊醒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36.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形成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37.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血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38.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39.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有六种1.利用随意记忆和有意识记忆2.排除相互干扰(先前所学的信息对后面所学的信息的干扰叫前摄抑制。后面所学的信息对前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叫倒摄抑制。开始和结尾的几个词一般比中间的词记得牢,这就是所谓的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一般人可以记住自己阅读的10%,听到的20%,看到的30%,听和看50%,交谈时所说的70%)5.复习形式多样化(将所学的知识再用实验证明,写成报告,做出总结,与人谈论或向别人讲解等)6.画线

40.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法、语义联想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41.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1列提纲2.利用图形3.利用表格 4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43.资源管理策略: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和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44.杜威,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分阶段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算法式和启发式。

45.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发硬的倾向性。态度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46.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认识和道德行为认识。47.皮亚杰道德发展论:10岁以前他律道德,10岁以后自律道德。

48.苛尔伯格: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习俗、后习俗)。49.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过程。

50.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因此我们将健康分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51.1939年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52.课堂的三大要素:学生、学习和学习情境。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

53.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名词解析大全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育人科学。

2、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4、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

7、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人的社会化: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

9、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发展。其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上适当超前,其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上适当超前。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一方面随社会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与先前时代的教育有历史继承关系,与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育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二是指教育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性。

11、人(儿童)的发展:是指一个人(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随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12、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人(儿童)在身心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13、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1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是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5、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16、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同时也包括思想道德、审美情趣、个性品质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17、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指为促使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8、德育:德育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19、智育: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

20、体育: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21、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2、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23、智力因素:是指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24、非智力因素:是指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25、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系统,它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

26、教学: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校教育活动。

27、知识: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8、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并达到熟练化程度的行为方式。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29、课程:课程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教学科目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课外活动。

30、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1、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某门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和检查教学质量的标准。

32、教科书:也叫课本,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系统而简明地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33、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长期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4、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方法。

35、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36、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讲授法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方式。

37、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是将年龄和知识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人数固定的班级,由教师按课表分科轮流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8、课的类型:简称课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有单一课和综合课。

39、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40、教学模式:是指在某种教学理论指导下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和程序。

41、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又要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际行动、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

42、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教育任务,自觉实现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

43、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的教育方法。

44、五爱教育:是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45、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46、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它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

47、班集体心理气氛: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在认识、情感、意志特征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班级共同心理气氛的提高与发展,对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有重要作用。

48、班风:就是班级比较稳定而持久的作风,是道德面貌、行为态度的集中表现。

49、教育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50、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为在培养人的诸多问题上的观念、观点、理论及其体系,是教育工作实践的指导思想。

51、教育机智:是指教师灵活机敏、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善于因势利导、当机立断的智慧和胆识。

52、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劳动中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53、师生关系:是指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

54、教育创新:是指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55、素质:《教育大词典》解释为:“公民或某种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关于素质的分类,最权威的是中央文件中分为四类,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56、教育的国家化: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被称为教育的国家化。

57、学校事故: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的师生人身伤害事故。

58、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予以解决,使其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59、教育测验:是对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等的数量化测定。

60、常模参照测验:是指以学生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为参照的测验。选拔性考试一般是典型的常模参照测验,如高考。

61、标准参照测验:也叫目标参照测验。是指以预先设定的目标或标准为参照的测验。水平考试一般是典型的标准参照测验,如毕业考试、各种证书考试。

62、信度:又称可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测验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63、效度:也称测验的有效性,是指一项测验达到预先设定的测验目的的程度。64、区分度:又叫试题的鉴别力,是指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

65、教育美育:就是利用“教育美”进行的美育,即通过建立审美化的教育活动而实现的存在于全部教育过程之中的一种大美育。

知识点梳理

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着,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第一,所涉及的范围不同。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

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岁―5岁),这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2)权威阶段(6岁―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

(3)可逆性阶段(8岁―10岁),这一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4)公正阶段(10岁―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他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即: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6.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总体来看,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在过渡的过程中,存在着转折或质变的时期,即关键年龄。从整体发展来看,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7.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8.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影响。(2)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9.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第四篇:机械系统设计--课程知识点考点总结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资料整理

机械系统设计总结

1.机械是机构和机器的统称。机械零件是组成机械系统的基本要素。人与机器组成了生产中的最基本单元。

2.系统是指具有特定功能的 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若干个要素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3.系统可以分为两种:流系统(柔性连接),结合系统(刚性连接)。

4.机械系统的定义:任何机械都是由若干装置 部件和零件组成的一个特定系统,是一个由确定的质量 刚度和阻尼的物体组成的,彼此有机联系的,并能完成特定功能的系统。

5.机械系统的组成:动力系统 传动系统 执行系统 操作控制系统 框架支承结构系统 润滑系统等子系统组成。机械零件是组成机械系统的基本要素。

6.内部系统:机械本身构成的系统外部系统:人和环境构成的系统

7.现代机械系统: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协调与控制 用于完成包括机械力 运动和能量流等动力学任务的机械和(或)机电部件相互联系的系统。

8.从系统类型来看,机械系统本身通常为结合系统。

9.机械系统特性:集合性 整体性 相关性 目的性 环境适应性。

10.整体性是系统所具有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特性。

11.动力系统包括动力机及其配套装置,是机械系统工作的动力源。按能量转换

性质的不同,动力机可分为一次动力机和二次动力机。一次动力机是把自然界的能源转变为机械能的机械,如内燃机 汽轮机 水轮机等。二次动力机是把二次能源(如电能 液能 气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机械,如电动机 液压马达 气动马达等。动力机输出的运动通常为转动,而且转速高。

12.选择动力机时,应全面考虑执行系统的运动和工作载荷 机械系统的使用环境和工况 工作载荷的机械特性等要求,使系统既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又有较好的经济性。

13.执行系统包括机械的执行机构和执行构件,是利用机械能来改变作业对象的性质 状态 形状和位置,或对作业对象进行检测 度量等,以进行生产或达到其他预定要求的装置,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各种机械的执行系统也不同,而且对运动和工作载荷的机械特性要求也不同。

15.执行系统通常处在机械系统的末端,直接与作业对象接触,其输出也是机械系统的主要输出。因此,执行系统工作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执行系统除应满足强度、刚度、寿命等要求外,还应充分注意其运动精度和动力学特性要求。

16.传动系统是把动力机的动力和运动传递给执行系统的中间装置。

17.传动系统功能:减速和增速、变速、改变运动规律或形式、传递动力。

18.当使用动力机变速不经济、不可能或不能满足要求时,通过传动系统实现变

速(有级或无级),以满足执行系统多种速度的要求。

19.如果动力机的工作性能完全符合执行系统的要求,传动系统可以省略,而将

动力机和执行系统直接连接。

20.框架支撑结构系统包括基础件和支承构件,它是用于安装和支撑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执行系统和操纵系统等,是机械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机械中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及位置精度、运动部件的运动精度、机械系统承载的能力等主要依靠支撑系统来保证。

21.操纵系统和控制系统都是为了使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执行系统彼此协调运

行,准确可靠地完成整机功能的装置,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操纵系统指通过人工操作来实现上述要求的装置,通常包括起动、离合、制动、变速、换向等装置。控制系统是指通过人工操作或测量元件获得的控制信号,经由控制器,是控制对象改变其工作参数或运行状态而实现上述要求的装置,如伺服机构、自动控制装置等。良好的控制系统可以使机械处于最佳运行状态,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并有较好的经济性

22.机械系统的功能要求:运动要求、动力要求、体积和和重量要求、可靠性和

寿命要求、安全性要求、经济性要求、环境保护要求、产品造型要求、其他要求。

辅助系统:支撑系统、冷却润滑系统、通风除尘系统、照明系统。

23.机械系统设计的任务是开发新的机械产品和改造老的机械产品

24.机械系统设计中,创造性是最基本的特点,最优化是最终目标的要求

25.机械系统设计的原则:满足需要原则、可靠性原则、经济合理原则、标准化原则、安全性原则

26.从设计角度出发,实现经济合理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合理确定可靠性

和安全系数、采用新技术、改善零部件结构工艺性、提高产品的效率、合理确定经济寿命

27.零部件结构工艺性包括铸造工艺性、锻造工艺性、冲压工艺性、焊接工艺性、热处理工艺性、切削加工工艺性和装配工艺性

28产品的质量事故有50%是出于设计失误造成的产品的成本60%~70%以上取决于设计

29.良好的工艺性是减小劳动量、提高生产率、缩短生命周期、降低材料消耗和制造成本的前提,也是实现设计目标、减少差错、提高产品质量的基本保证

30.标准化的水平,是衡量设计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31.标准化通常包括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

32.机械工业的技术标准有以下三大类:基础标准、方法标准、产品标准

33.国际标准主要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两个国际性的标准化机构公布的标准

34.机械系统的安全性包括机械系统执行与其功能的安全性和人—机—环境系统的安全性

35.机械系统执行预期功能的安全性是指机械运行时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如满足

必要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耐磨性等要求

36.设计上可归于四大类:环境设计、系统设计、产品设计、零件设计

37.常用零件的设计,如标准件(紧固件)或通用件(联轴器),设计时只需注意

规格的选择以及互换性要求

38.从有无样机可参考的角度,机械设计分为三类: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形设计

39.传统设计是指经验设计和半理论半经验设计

40.机械系统设计一般程序:拟定计划、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

41.机械系统设计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功能原理设计阶段、实用化设计阶段、商品化设计阶段

42.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明确、简单、安全可靠

43.简单是指整机、部件和零件的结构,在满足总的功能前提下,尽量力求结构

形状简单、零部件数量少。

安全技术可分为:直接安全技术法、间接安全技术法和提示安全技术法

直接安全技术法主要遵循下列三个原理:安全存在原理、有限损坏原理、冗余配置原理

设计结构的基本原理:任务非配原理、自补偿原理、传递原理、变形协调原理、力平衡原理、等强度原理、稳定性原理。

常见的自补原理的应用形式有三种:自增强、自平衡、自保护

方案设计有三种基本活动组成:创造、分析、决策

方案构思常见的方法:黑箱法、列举法、移植法、筛选法

设计任务抽象化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产品的总功能

明确任务之后,把一个机械系统抽象为三个基本要素:能量、物料、信息

任何功能结构图,都有下面三个结构形式组成:串联结构、并联结构、循环结构(四路结构)

功能结构图与功能分解图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功能结构图体现了功能与分功

能之间的关系

54根据机构在运动转换中的功能,可以把各种机构分成五类:实现运动形式的变换的机构;实现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机构;实现运动轴线位置变换的结构;实现转速变换的结构;实现运动分支、链接、过载保护等其他功能的结构。

55.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下列因素:机械的结构尽可能简单、机械系统的运动链要短、所包括的运动件和运动副尽量少、机械的尺寸要紧凑、传动条件要好、惯性力利于平衡

56.机械系统的总部局的基本要求;保证工艺的过程的连续和流畅;降低质心的高度、减少偏置;保证精度、刚度及抗振要求;充分考虑产品系列化的发展要求;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操作、维修、调整简便;造型合理、实用美观;提高人机系统整体的效能

57.传动系统的布置:简化传动链;合理安排传动机构顺序;注意传动系统的润

滑和密封的可靠性

59.机械系统安全可靠的工作,基本条件:组成机械系统的零部件应该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第五篇:KET考试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 KET阅读写作考试技巧:(不包括听力,口语)以下内容家长务必和孩子一同阅读,看着一整套题,对应的复习方法。听力内容同样适用。

阅读与写作共9部分 第一部分(part 1):警示牌题型,需要每个问题和警示牌都要认真反复读,放慢语速,仔细推敲信息 第二部分:主要考察固定搭配。注意时态,单复数搭配的动词。

第三部分:一般是问答题,选择了答案之后要和问题配合读,看是否流畅,注意主语,举棋不定时看时态是否一致。

第三部分还会有阅读短文题,一般容易丢分,一定要看上下文决定答案,之后反复推敲,连起来读一读,是否通顺。看到例句划掉一个选项。

第四部分:整篇的阅读题,推断正确,错误,还是文中没有出现。这道题可以说是最难的,一定要找问题中的关键词去文中对比。意思一致答案是正确的,相反的是错的,推断不出就是原文没有的。

第五部分:完形填空,考察理解和固定搭配。

第6部分:单词拼写,认真复习,考试凭着对单词朗读的印象,拼读知识去拼。

第7部分:平时的词组组合和搭配,反复出现的语法点认真复习。

第8部分:阅读题,会提炼有用信息。

第9部分:一定要看清题目的3个问题要求,注意时态,注意2个动词不能同时出现在一句话。写完后认真读2-3次,检查错误,书写必须工整。

二. 总结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尽量默写出来,反复出现的考点)1. Book 在文中有预订机票,预定餐厅的含义 2. More, less中文含义,3. The same.一样的。The best.最好的 4. Stay with 跟谁住一起 5. a few/a lot of/lots of.6. Would like to do 7. Speak of language 8. It is difficult to do/ it is possible to do… 9. Leave school.毕业离开学校。

10. Visit by people 11. It’s too..to do 太。。以至于不。。

12. Where you live..13. It takes 10 minutes to walk./ I spend 10 minutes to walk.14.It’s a difficult day.15.there is /there are …某处有。。

16.move to 搬到。。

17.by bus/car..乘坐。。交通工具。

18.A is bigger than B / The biggest.比较级,最高级。

19.I am/you are/he is/she is…can be, will be, could/would be.固定搭配 20.go up in the lift/go up stairs.上楼的不同表达。

21.the wrong color/size.不搭配的颜色或者尺码 22.介词的归纳:in 后面跟年份,月份,和地点 On 跟星期几,具体的日期几号。还有在什么物体表面上 At the weekend, at还跟具体时间几点,at home.For跟一段时间,例如three nights,还表示为了某人。

With表示和谁一起。

23. 在几楼的表达用序数词:the first floor, the second floor….第三部分 需要复习的作业:

1. 必须要默写的单词:

复印材料KEY 6 第24页,44页,64页,84页。还有最后打印的套题第56页 2. 需要背诵的内容:

抄写在复印材料KEY 6的写作范文。

3. 一定要再做一套题。听力可以多听几套,或者复习精讲精练以前的听力内容。

4. 口语复习范围:精讲精练第46页练习3, 47。

49页,86,87页,222页。精讲精练第一套,第二套题中有口语的部分。家长要和孩子配合提问回答,考试之前一定要有模拟的场景。

5. 总结复印材料KEY 6和最后发的题,复习错题 和做题方法。

那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相视的莞尔一笑,是一杯饮了半盏的酒,沉香在喉,甜润在心。

我无所谓成功不成功,但我在乎我自己的成长;

我无法掌握别人,但我可以掌握自己。

我唯一能把握的,是我会一直尽力走下去,不为了别人,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握的,你不知道谁明天会离开,你不知道意外和你等的人谁先到来。

最可怕的是因为怕失去而放弃拥有的权利。

我们都会遇到很多人,会告别很多人,会继续往前走,也许还会爱上那么几个人,弄丢那么几个人。

关键在于,谁愿意为你停下脚步? 对于生命中每一个这样的人,一千一万个感激。有一些人、一些事是不需要理由的:

比如天空的颜色;

比如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上的那个人;

比如昨天擦肩而过的人变成了你今天的知己。

梦想这东西,最美妙的在于你可以制造它,重温它。

看一本书,听一首歌,去一个地方,梦想就能重新发芽,那个在你体内扎根的与生俱来的梦想。

我们唯一能把握的事情是,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可以不成功,但是我们不能不成长,没有什么比背叛自己更可怕。

你唯一能把握的,是变成最好的自己。

也许你最后也没能牵到那个人的手,但是你付出了就不会有遗憾;

也许最后你也只是默默无闻,但你曾经为了将来努力地奋斗了一把;

也许你最后也没能环游世界,可是你在实现梦想的途中找到了自己。

那是能够为了一个目标默默努力的自己,不抱怨,不浮躁,不害怕孤单,沉默却又努力的自己。

说不定你想要苦苦追寻的梦想,已经握在你手中了。

下载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各章概念知识点总结考试重要考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各章概念知识点总结考试重要考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