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

时间:2019-05-12 02:5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

第一篇: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

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

前几日在网上书店购到《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这本书,于是犹如见到饕餮大餐。到读到里面的《走到半部<伤寒论>》一节,里面谈到汪阿姨与父亲对于病有治与不治的争论,汪阿姨依据自己多年的自治、为亲友治病及父师的治病经历,总结出有些病是治不好的,医生有时要适可而止;而作者的父亲则坚持凡病没有不可以治疗的,只是医生的技术的问题。就这个问题作者的阿骅表兄发表了一番议论,这一番议论真是甚合我心,因为我也是在购到此书之前的数天刚刚悟到这困惑的来源而茅塞顿开,那就是虽然有些医师公布了自己多年用的得心应手的效方,但是关于运用这个方子的理论支持,可能大家的认识有所不同而已。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啊,所以看到很多人用了别人公布的秘方效方,有的用之有效,有的用之无效,而且埋怨发布者沽名钓誉,就是这个大家在理论上的一点差异所致,当然滥竽充数的除外。就好像是一个肝木的问题,同一个肝气郁滞,同一个辩证加减运用,有的有效有的无效,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理论理解点及病情收集情况,可能会有不同,所以导致了虽然同是一个肝气郁滞,实际情况确实是两个或多个肝气郁滞,当然真的只有一个,但是不同的运用者,都坚持自己的是真的,所以源流纷杂,这也导致历史上出了很多流派和方剂。所以好的理论,就是不让别人产生误解并读懂的理论,说起来只有那么几本书了,无非内难伤寒了。其实后来民国以来很多中医师,或重内经,或重伤寒,无非是找到一个能让天下学中医的人都能学贯一心,没有分歧的理论,可是呢,就是这些过往的医师们尚不知,他们厚此薄彼,于古代厚彼薄此又有何分别呢?真正的大师都是内难伤寒并重的,哪怕如温病的叶氏、王氏又何尝轻视过内难伤寒呢!先说到这吧,我是由周慎斋、黄元御、张锡纯、彭子益四位导师领进门的,现在为魔所障,于读此书及《乐育堂语录》后,终得彻悟,最熟悉的就是最简单、最易理解明白的,我也要回归旧路了,莫忘来路去路斜,风凉尘暗满天霞。迷途知返,方得静心,也是时候用心读书了。

第二篇: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推荐)

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

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

本文转载自舍得《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

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汪阿姨,你诊治疾病一般是从哪里入手?”

“我这一种是家庭简易治疗,上不了台面的,你不要当真。”汪阿姨客气地说。

“汪阿姨,中医就是从单方与简易疗法发展起来的,只要有效,就是宝贝,请不要客气了。”

“我父亲叫我先掌握住十六个方剂与相对应的病症,”汪阿姨说,“然后了解常用的六十来种中药的适应症,其实十六个方剂的中药组成就差不多就有六十多味了。在这样的方、药、病、症的基础上,就可以加减变化了。”

想不到医理深奥,几万首方剂,几千种药物的中医药学也可以以如此简易的形式去面对千变万化的疾病。

“汪阿姨,你常用的是哪几个方剂?”

“我掌握的十六个方剂是:桂枝汤、小柴胡汤、香苏饮、三仁汤、五苓散、平胃散、当归芍药散、二陈汤、小建中汤、甘草泻心汤、四逆汤、香连丸、左金丸、藿香正气丸、甘露消毒丹、金匮肾气丸。”

“汪阿姨,你是如何使用桂枝汤的?”

“我用桂枝汤(1)治疗伤风感冒效果很好,”汪阿姨说,“普通人的伤风感冒一般加葛根;身体结实的人要加麻黄;咽喉痛加生石膏、桔梗;咳嗽气喘加杏仁;对于平时形寒肢冷,体弱多病的人要加附子。”

“汪阿姨,病人伤风感冒有发热,体温升高的时候,你也是这样使用吗?”

“一般感冒发热,”汪阿姨说,“体温升高的时候,只要有恶风恶寒就可以用。如果病人口苦得厉害,就要加柴胡、黄芩;如果口干得厉害,就要加生石膏。真的超过40℃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医院里去,以防万一。但是给我治过的人当中,还没有人因为感冒发热而去医院的。”

“汪阿姨,你是如何去学会与掌握这些方剂的?”

“这几个方子药物组成很简单,”汪阿姨说,“如香连丸、左金丸只有两味药,最多的藿香正气丸也只有十四味药,记住它们不难,做成卡片五、六天就记住了。使用时最初只要记住每个方子的辨证要点,慢慢地就能熟能生巧了。”

“汪阿姨,请你举例说几个方子的辨证要点好吗?”

“好的,”汪阿姨说,“我这个是土办法,给自己使用的,不过效果很好。譬如我使用五苓散(2)就是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病症:一个是用于突然水泻不止,另一个用于口渴不止,水入立即呕吐;当归芍药散(3)就是抓住病人有贫血与浮肿倾向,脸色不华,或黄或白;香苏饮(4)的辨证目标是:饭后胃脘胀而不痛,口淡胃冷加高良姜,瘦弱的人加党参、大枣;左金丸(5)就是抓住口苦、头痛、吐酸,只要三个症状里有两个症状同时存在,就可以使用了;香连丸(6)抓住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三个症状,并且治疗效果与发病时间有关,就是说,病症一出现就马上服药效果最好,等到第二天服药效果就差多了,所以我家里这几种中成药是终年必备的。”

后来我才慢慢地体会到,汪阿姨使用香连丸与左金丸的经验真的是非常宝贵。在我从医的生涯中,有不知多少口苦的偏头痛病人,头痛发作时用这个成药得以有效地治疗。特别是香连丸的三个目标症状——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概括得准确极了,用法也极为重要。

“汪阿姨,请说说平胃散的辨证要点好吗?”

“好的,我使用平胃散(7)只注意三点,”汪阿姨说,“一是舌苔白厚而腻;二是头身困重;三是腹部胀满。”

“汪阿姨,听父亲说,舌苔白厚而腻和许多疾病有关,都可以使用平胃散吗?”

“使用平胃散的时候,”汪阿姨说,“一般病人没有发热。如果外感发热的时候,病人出现平胃散的舌苔,我就分别使用下面三个方剂。一般用三仁汤;有口臭,咽喉肿痛,我就使用甘露消毒丹(8);有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我就用藿香正气丸(9)料煎煮成汤剂;如果病人只是舌苔白厚而腻,有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没有发热,可以直接使用藿香正气丸。”

“对于藿香正气丸,我父亲还有一个诊治的目标,就是治疗‘暑天消化道型流感’。” 汪阿姨意犹未尽,继续补充。

汪阿姨讲的内容很具体,很实用,又很好懂,我把它仔仔细细地记录了下来。她戴着眼镜弯着腰在我的身边看我一笔一划地写。

“汪阿姨,如果临床上除了有平胃散的舌苔以外,还有口苦、恶心、胃胀等症状,你如何加减化裁呢?”

“我一般是在平胃散的基础上加黄芩、苏梗与香附。”汪阿姨说,“去年古历三月末,我觉得自己浑身不自在,头昏脑胀,四肢困重,食欲不振,胃腹胀满,口苦口臭,便溏尿黄,舌苔黄腻而厚,我就给自己开了两贴平胃散的加味方子,就是平胃散加黄连、黄芩、苏梗、香附与砂仁。服了两天以后这些症状明显地减轻了,胃口也好了起来。”

我听了以后佩服地不得了,想不到中医也可以如此处方投药。

我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对于甘草泻心汤的证治比较模糊,汪阿姨把它列为常用方剂其中必有奥妙。

“汪阿姨,你是如何使用甘草泻心汤(10)的?”

“这是张简斋先生治疗疑难疾病的常用方。”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是如何使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疑难疾病的?”

“张简斋先生对于慢性腹泻,或者经常大便溏薄不成形的病人只要出现口苦、尿黄,一般都使用甘草泻心汤。”汪阿姨回答道:“许多疑难病病证的病人,只要出现上述的胃肠症状,都有较好的效果。”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的甘草泻心汤常用于什么病?”

“甘草泻心汤使用于较多的疾病,”汪阿姨说,“如肝炎、胃炎、肠炎、口腔溃疡;如失眠、癫痫、癔病、嗜睡、梦游病;如虹膜睫状体炎、结膜炎、巩膜炎、泪囊炎;如关节炎、风湿病、神经痛;子宫内膜炎、盘腔炎、阴道炎等。”

她一口气讲出了诸多病名,好几个病名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汪阿姨,虹膜睫状体炎是什么病?”

“是眼科的疾病,”汪阿姨说,“这个病预后不好,如果使用甘草泻心汤的话,要用生甘草一两,还要加赤小豆一两与一些活血祛瘀的中药。赤小豆要浸湿,使它萌发出一点小芽,然后晒干。张简斋先生说:‘病人眼睛发红,但是红的地方不在结膜与角膜,在瞳仁的中间,与赤眼的斑鸠相似,所以仲景有目赤如鸠眼一语’。”

我随便一问,引出了汪阿姨的诸多话语。对于她的回答,当时我基本上没有理解,也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如实摘录不误。等到后来阅读《金匮》时,才发现汪阿姨讲的都是符合经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治疗有慢性腹泻的疑难病患者,这一个张简斋先生的心传之秘法,更使我在临床上左右逢源。

“汪阿姨,你开方子有没有按脉啊?”

“我父亲教我脉学的基本知识以后就去世了,”汪阿姨说,“我不想当中医师,所以也就没有去学脉象。”

“为什么不学?”

“如果要想以中医为业,诊治疾病时一定要脉诊,”汪阿姨说,“即使对脉象一窍不通也要装装样子,不然的话,就不成样子,就像演员上台要化妆一样。”

汪阿姨的话,使我知道天下有一些滥竽充数,假戏真做的中医师,对于脉象只能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汪阿姨,你在没有脉诊的条件下诊治疾病,有没有觉得不方便呢?”

“我反正在几个方子里面翻来覆去,”汪阿姨说,“治疗自己家中的小毛病,有没有脉诊也无所谓。我看一些中医师临床上虽然也在按脉,其实都是摆摆花样子,看病认证一点也没有谱,真的还不如我。”

“你有没有遇见脉诊过硬的医师?”

“假如把民间的流言蜚语当真的话,我父亲也是以脉理高明饮誉乡里的。”汪阿姨说,“大家都传说,他能凭着脉象就能一五一十地把病人的病症说得活灵活现,头头是道。对这些神化了街谈巷议,我父亲也不明确地表示承认或者否定。”

“你父亲的脉诊水平到底怎么样?”

“我父亲在教我脉诊的时候告诉我,”汪阿姨说,“他学了一辈子中医,在脉诊方面的进步最慢,甚至可以说一直保持在初学时的水平,没有大的突破。”

“你父亲初学时的脉诊水平是怎么样子的?”

“我父亲如实地和我交了底,”汪阿姨说,“脉诊分两种,一种是不分寸、关、尺的脉诊法,父亲把它称之为‘全脉’ 诊法,主要是在外感病的时候使用。这一方面。父亲说自己除了学会脉律不齐的‘结、代、促’脉之外,只学会八种‘全脉’的脉象。那就是诊察病位的‘浮、沉’脉;诊察病性的‘迟、数’脉;诊察体能的‘虚、实’脉;以及反映病情紧张度的‘弦、紧、缓’脉。”

“对不起”说了这句话,汪阿姨起身到后屋去了。过了一会儿,她手里拿着一包香烟步履缓慢地出来。

“另一种诊脉法是怎么样子的?”我继续问。

“另一种诊脉法就是寸、关、尺的‘分部’脉诊法,”汪阿姨说,“父亲说自己的体会是:先确定生理状态下的‘分部’脉。”

汪阿姨抽出一支香烟,点燃上以后就抽了起来,她的抽烟动作极为优雅。

他看我有点少见多怪的样子,就笑了一笑。

“你父亲所理解的生理状态下的‘分部’脉是怎么样子的呢?”

“两寸的脉应该是浮取即得,”汪阿姨说,“两关的脉应该是中取而得,两尺的脉应该是沉取才得。反之,就是病脉。”

“为什么是这样?”

“两寸的脉是上焦心肺功能的体现,”汪阿姨小口地抽着香烟,慢慢地吐出来以后说:“浮取即得,反映心肺功能正常运转,若浮取不得,就是上焦心肺功能失常。寸脉要分别左右,如果左寸浮取不得,可能就有头晕、心悸、失眠、多梦;如果右寸浮取不得,可能就有胸闷、咳嗽、气喘、咯痰。两关的脉是中焦肝脾功能的体现,中取不得,反映肝脾功能失常。关脉也要分别左右,如果左关中取不得,可能就有胸胁苦满、烦躁不安;如果右关中取不得,可能就有脘腹胀满、胃肠症状。”

我觉得‘胃肠症状’所指不是很明确,就插话:“汪阿姨,什么叫‘胃肠症状’?”

“恶心、呕吐、纳呆、肠鸣、便秘、便溏、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我父亲称为‘胃肠症状’。” 汪阿姨耐心地解释。

“汪阿姨,如果两尺的脉沉取不得,临床会有什么症状?”

“尺脉不分左右,”汪阿姨说,“如果沉取不得,可能就有腰酸背痛,耳鸣耳聋,小便不利,遗精遗尿,不育不孕等症状。”

“汪阿姨,你的记性真好,表达得也层次分明,你父亲在临床上都是这样地去使用的吗?”

“我父亲说,病人一进来,虽然没有开口,其实把什么信息都带进来了。”汪阿姨说,“再结合以上的脉诊所得,病人不开口,我们把他的症状综合分析,连猜带推地说出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汪阿姨,你觉得这一套脉诊方法对临床诊治的意义大不大?”

“对于临床中医师,这一套脉诊方法是有用的。”汪阿姨说:“因此你不妨也学学,起码可以引起病人对你的信任与尊敬。然而对我来说意义不大,基本症状没有遗漏的话,脉象也应该包涵在其中了。再说要花上好多时间去旁敲侧击地试探病人,以求一问就知的症状。这一个作法,有点儿‘医卜星相’ 的江湖术士的遗风,所以我不刻意去做。但是,我父亲晚年对脉诊的价值有他自己的心得。”

“汪阿姨,他的心得是什么?”

“他认为在正常的状态下,每一个人的脉象都是不一样,”汪阿姨说:“特别表现在寸、关、尺的‘分部’脉象上,这种区别是与生俱来的,中医师本来应该记录在案。医师知道了病人不生病时候的脉象,才能够对比与区别生病时候脉象的异常。我父亲认为《新唐书》记载许胤宗一番‘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可解,口莫能宣。且古人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的议论,其实是影射脉象因人而异和临床上以病定脉的无奈。他认为许胤宗的一番议论表面上听去是矛盾的,其实是别有新意。许胤宗深层的意思可能强调医师当时感觉到的病人的脉象,要和病人平时正常状态下的脉象相比较。”

汪阿姨父亲的话,很有道理。几十年以后读到黄煌先生的文章中提到了脉象与病人的体质有关,使我想起了汪阿姨父亲对脉象的心得,两者似乎在某一方面有共同之处。

“汪阿姨,资深的中医师通过望诊就可以诊治疾病,这有可能吗?”

“你说的是不是指张仲景给王仲宣色候的事?”汪阿姨反应灵敏。

魏晋针灸学家皇甫谧撰写的医籍,想不到汪阿姨也已经读过。皇甫谧告诉我们:仲景见侍中王仲宣,王当时二十多岁,仲景预言其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犹不信。想不到真的二十年后,王仲宣果然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

“是的,《甲乙经》的序文中说到这件事。”我说:“在许多医话中也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记载。我不大相信这类‘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现象,你说中医师的望诊能否达到这个境界?”

“达到这个境界的中医师肯定有,”汪阿姨说:“张简斋先生就具有这样的诊察能力。我亲眼目睹他仅仅依凭望诊就毅然投以桃仁承气汤三帖,药到病除,就治愈了一个中年官员的狂躁症。”

“汪阿姨,你认为如何学习才能达到‘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功夫?”

“我认为‘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功夫是无法传授的,”汪阿姨说,“医者修炼到一定的火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我想自然而然地瓜熟蒂落不等于被动地等待,总应该有一个传道受业解惑的渠道吧。

“汪阿姨,你为什么认同‘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功夫是无法传授的呢?”

“望诊中一般的望诊是可以通过教育与阅读的方式学会的,”汪阿姨说,“然而‘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功夫是一个例外。不要说诊察病症了,就是在菜场上买蝤蠓(青蟹),能够通过观望就能识别哪一只蝤蠓是膏黄肉肥的人也没有几个。我的一个亲戚,是一个识别蝤蠓的老手,在一大群满地乱爬的蝤蠓之中,他不用动手去抓扑蝤蠓进行近距离地察看,而只要远远地站在那里,叫人把在他手指点划下的蝤蠓拿来,只只蝤蠓都是百分百的肥美壮实,因此人人佩服他有一双‘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眼睛。他的三个儿子都是做水产品生意的,个个都想学会父亲的这一手绝活,渴望练就如父亲一样的‘火眼金睛’,去直接看透了本质而不执着于纷繁的表象。我的亲戚也想把自己如何挑肥拣瘦的经验与方法传授给下一代,然而就是难以用言语与动作表达出来,一直到死也没有教会他们。”

记得以前读《学记》中的:“大匠诲人,必以规矩。不能使人巧。”这几句话的时候,很不理解为什么大匠不能授人以巧的道理,现在通过汪阿姨这个浅显的例子,我终于就有所领悟。

突然想起张简斋先生仅凭望诊就治愈狂躁症的病例。我的一问,离题千里,还没有了解清楚病人具体的临床表现。

“汪阿姨,那个中年官员的狂躁症有什么表现呢?”

“面色暗红而紫,狂躁不安,骂詈不休。”汪阿姨说。

“汪阿姨,这个病例真好,还有别的典型病例吗?”

“有一个我哥哥的同事,”汪阿姨说,“是个矮矮胖胖的军需官员,满面红光,体重两百五十多斤。他是来要求张简斋先生帮他减肥的。还是我领他去的,那时候我还没有跟随张简斋先生侍诊。张简斋先生只问他一句话,他点点头以后,就给他开了一张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的用量是一两。服药以后就有效,后来原方稍作加减,连服两个月,体重减少了三十斤,多年的慢性肠炎也随之治愈。”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问他一句什么话?”

“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

我其实心里也有数,那一句问话一定是大便有否溏薄腹泻,只是为了核实一下才多问了一句。

张简斋的经验经过汪阿姨的转述,一直到我在临床上的有效应用,前前后后已有六十多年了。从临床明显的疗效中,可见方证相对应的方法简明可行。临床经验丰富的张简斋先生可以望而知之,举手取效;愚钝如我也可以通过“有是证,用是方”探索着一步一步地前行。

在汪阿姨家中学到了这么多东西,我心里的高兴无以复加。

临别时,我以感谢的眼光看着汪阿姨明亮的眸子。

我回到家,没想到阿骅表兄也正在我家,他与父亲一边饮茶,一边聊天。我对他们讲了刚才与汪阿姨的一场谈话,父亲也肯定了汪阿姨的诊治水平,为她不从医而感到叹息。

“汪阿姨是一个高智商的人,同时也见过大场面,所以能在‘田螺壳中做道场’。” 父亲叹息道。

“阿大,你们认识多久了?”

“我认识汪阿姨已经二十多年了。”父亲说,“那时候我在南京工作,你外公一家人也都住在南京。我就是在你外公家里认识汪阿姨的,说起来还是远房的亲戚。那时候汪阿姨的丈夫在大学教书;她的哥是骑兵学校的校长。汪阿姨知书达理,虽然涉及中医不深,但是心性聪慧,对中医临床有一定的领悟,她的中医心得可能得益于张简斋先生。这是因为汪阿姨哥哥患严重胃病,天天清晨呕吐清水,张简斋先生用二十帖的苓桂术甘汤把他治愈的。因为这个缘故,汪阿姨哥哥后来就恳求张简斋先生带教汪阿姨。”

“阿大,你认为她的中医诊治水平怎么样?”

“汪阿姨的中医水平很不错的,”父亲说,“我们家刚搬迁到这里的那段时间,我的老胃病又发作了。病情是胃脘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嘈杂不适,食入胀满。我给自己针刺疗效不明显,试着服用香苏饮一帖,苏梗二钱,香附二钱,陈皮二钱,枳壳二钱,炙甘草一钱,一共五味药。但是服后无效,反而更加嘈杂。思前想后就转为小建中汤,连服了多贴也无效。后来我与汪阿姨偶然之间谈起病情的纠缠,她劝我服用香苏饮加味,就是加上姜、枣、参。我根据她的所言,开了二帖方子,服药以后非常有效,二帖服后,所有的症状都消失了,真使我刮目相看啊!”

“阿大,你还记得方子的药物吗?”

“记得,一共只有八味药。”父亲说,“苏梗二钱,香附二钱,陈皮二钱,枳壳二钱,党参三钱,大枣三个,干姜二片,炙甘草一钱。”

为什么父亲使用香苏饮无效,而经过汪阿姨加上参、姜、枣就有效,真是奇妙无比啊。

第三篇:一个家庭主妇眼中的经方派中医

一个家庭主妇眼中的经方派中医

我是一个100%的家庭主妇,家有2个可爱的双胞胎孩子。孩子早产剖腹,一生下来就抱走放温室,连面都没见一下.所以因为先天后天的原因,孩子一直体弱多病.2周岁前,去医院打针是常事。经常是要20天到一个多月才好。每次都是刚打喷嚏,有点咳嗽就去医院,想着在感冒初起就快快吃药控制病情最好,千万不要恶化啊!然后每次医生就看看如果喉咙发炎了,就给头孢吃,如果没有发炎,就光吃爱畅,如果发烧,就吃美林,拉肚子吃妈咪爱,培肥康之类,然后是吐,就开马丁林。永远都是一样的药。而且效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孩子的病怎么也控制不了.用我家保姆的化来说,就是:这个吊医生开的药,怎么一点作用都没有?总是越吃越严重了?!

这样每次去开完药回来,孩子吃了吐,吐了吃,反正就是好不了。好像好点了,一阵风或者晚上盖被子不慎或者是洗个澡,就又严重了。经常是吃几天药,越来越严重,不得不去吊针。反正每次感冒都一定要打吊针,抗生素是越用越高级,病程是越来越长.记得有一次,孩子咳嗽,喘,医院开抗生素,激素,反复反复吊了快一个月盐水,才好的。而有一次发高烧,孩子连续烧4,5天都不退,身为孩子的父母已经担心到要命,可是白大褂的西医却清妙淡写地说:这是病毒性的,抗生素也没有用,只能等病毒周期结束自动退烧.那段时间相当辛苦.不光孩子痛苦,大人难受,经济上更是雪上加霜.我们都是上班族,家里又没有老人帮忙带孩子,又是两个孩子,光请保姆已经负担很重。再加上每次生病,来回打车费用加上药费,少则一千,多则达到2千.孩子满2个月的时候,其中一个肺炎住院,一下子又是5000块.哎!

直到去年年底,因为实在觉得孩子身体太差,在网上找提高免疫力的方法.东找西找,竟然误打误撞,看到了"汉唐中医"这个网站上的内容.一看吓了一跳.因为里面有太多颠覆传统的观念.但是通过这些年与医院打交道的经验,慢慢回想,越想越觉得汉唐网站里说的话,的确很有道理.

因为我母亲就是深受西医所误,从检查出糖尿病以后,不到7年,就过世了.先是肾结石,肾衰竭,白内障,然后尿毒症,肾癌.经西医治疗期间,诸多痛苦,也目睹医院医生的敛财为目的的仪器检查,得出的结果大多“不明原因”,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治疗又怎么有效呢?反观“汉唐中医”上清楚的描述病情发展,原因,详细描述西医所谓终身疾病的由来,如何治疗等,都清楚条理,渐渐地,我开始相信他所推崇的“经方派”医术.汉唐中医倪海厦医生所推崇的“经方派”,是对医术流派来说的,而不是一个什么组织之类.所谓“经方”就是说医生开方治病的辨证理论方药依据都紧紧围扣“中医四大经典”书籍来进行的.尤其是中医经典中的最经典: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台湾一位经方家JT叔叔说,在辨证正确的情况下,使用<伤寒杂病论>的治疗效果,是能达到100%疗效的,“神的绝对领域”.从汉唐中医的网站上,从民间中医的口碑中,也了解到倪海厦厉害,使用经方医术,对于治疗效果,往往是一剂知,二剂已.什么糖尿病高血压都是小菜一碟,癌症也是手到擒来.的确神奇之极.相对目前中医学院正统出身的医生来说的,目前医学系统培养的都是“时方派”,也叫“温病派”,他们遵循的是“温病条论”,所以方子都没有效果,每次都只说:开两个月,吃吃看.我妈妈癌症的时候,也去找过这些所谓“专家”“学者”“教授”来开药,但是每每吃着,医生也没信心,病者自己也没信心,都只是吃吃看.最后也就那样,无从着手.相信大家在网络上搜索一下,都能找到很多关于经方派的资料,知识.这些我就不花时间再转了.我只从我这个家庭主妇的角度,谈谈接触经方以后的受益.这半年来孩子一生病,我就给他们看中医,吃中药。找准一个疗效好的中医,每次都只去他那里看。如果周末,或者他不上班的时候,我就自己给点常规的他们吃。我发现网上有许多台湾的真正慈悲为怀的好医生,比如倪海厦,皮沙士,JT叔叔等,我只从网上下载他们的一些文章,如倪的<感冒的治疗详解><300元人民币>,皮沙士的<良方十贴><女性的保养>,还有JT叔叔的“幼稚园”级的超通俗中医基础理论,一些简单的感冒就会处理了.比如孩子感冒,初起有汗就喝桂枝汤,没有汗就喝葛根汤,常常是一贴药下去,半小时内出点汗,然后烧也退了,感冒就好了。之后还参照良方十帖里面的建议,给孩子吃小建中汤作为保健,渐渐地他们的身体越来越好.生病的次数越来越少,脸色又原来的青白变得红润.我觉得很开心.最主要是,这些中药都是很平和,没有副作用.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后怕,因为我的孩子那次肺炎,才两个月大,住进了上海最好的儿科医院,持续两星期之后好不容易说炎症已经吸收了可以出院,却在最后关头说孩子白细胞比较高,建议去做穿刺检查造血功能有没有问题.因为孩子还非常小,所以我没有同意做穿刺,也咨询了身为西医的姐姐,(她在广西一个镇级的西医院上班)姐姐说,抗生素用多了,是会有白细胞增多的情况的,这些都很正常,不用担心.后来出院以后也没有再管,下一次生病去检查,白细胞已经恢复正常.现在想想后怕,如果当时做了穿刺,孩子还那么小,然后再住院接受抗生素洗礼一段时间,相当有可能已经被折腾成了白血病.因为当时住院隔几个病房有一个小孩,就是所谓的白血病,做过骨穿,骨瘦如柴,连皮肤都几乎是透明色的了.再说说我作为西医的大姐,当妈妈过世的时候,她说了“我真不想做医生了!恨自己这个职业!医院里面什么病都治不好!” “有时候病人来了,我体贴他们穷苦,给他们开廉价的中药结合治疗,病人却会因药廉价而不相信效果,反而去求助那些开高价药的医生!” “不瞒着良心开高价药,收入就少,生活也不允许”.写了这么多,目的就是想让大家稍微对经方派的中医有点印象.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进医院的时候,孩子,父母,亲人,朋友,当他们得了绝症的时候,希望你们能够GOOGLE一下“汉唐中医”“倪海厦”“经方派”等等这些字眼.我一直寻觅不知道人生的价值在哪里,而现在我已经很清楚.即使我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沙尘,也能通过终身宣传经方中医,放出属于我的光和热.最后声明:我和倪海厦毫无瓜葛,.如果大家好心帮我祈祷,祝我早日达成愿望.我将不胜感激!

第四篇:读《只有一个人生》有感

读《只有一个人生》有感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 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用我们的爱去谱写人生曲目,奏响生命的乐章。只有一个人生,我们是浑浑噩噩还是清清楚楚,每人的基调不一,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如何去感受人生、体味人生,做真实的自己,活出真性情,活出自我,体现了本文的主题。

“人的一生,思绪万千。然而,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透底地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个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一辈子也未必想清楚。回想起来,许多年里纠缠着也联结着我的思绪的动机始终未变,它催促我阅读和思考,激励我奋斗和追求,又规劝我及时撤退,甘于淡泊。倘要用文字表达这个时隐时显的动机,便是一个极简单的命题:“只有一个人生。”莫名,这段话让我思绪万千,人生这个既不陌生也不熟悉的字眼再一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就这简单的两个字竟概括了人的一生一世,也正是这简单的两个字让多少人牵肠挂肚、苦思冥想,也更是这两个字让有的人萎靡不振,让有的人积极进取。我们大概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同样的一瓶酒,喝了一半后,乐观的人说:“这么好的酒,还有一半啊!”悲观的人说:“这么好的酒,却只有一半了”。同样的东西,不同的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人生也是如此,悲观主义者总是悲天悯人,哀声叹气,整日冥思苦想人生的虚无,却断送了生命的乐趣。而乐观主义者却恰恰相反,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为何不去好好地珍惜呢?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世界上最稀少、最嫌不够的东西便是这迟早要结束的生命,“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活要活得有价值,死才能重于泰山,死得其所。

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人这一辈子很多事情想不通的真的就别去想。我们的一辈子真的很短暂。卑微的人把人生当作了零,堕入悲观的深渊。我不想高傲的活着,却想着骄傲的活着。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思想,我们不可能因为自己的不高兴就不让别人怎么怎么做。我从来不想强求什么。我始终相信命中注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我们的一生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只过了人生的一个基础,我不知道未来等待我的是什么。我不敢承诺什么。因为我知道人这一生有很多我们无法预知的事情在等待着我们。有时候我们要做的也许只是静静的等待命运的降临吧。有得必有失吧,你在事业或许成功了。相伴的可能就是家庭的不美满。我们就像一只猫,我必须要在这个墙上留下我的抓痕,在此之前,我才不会把爪子对向自己”。人赤裸裸地来,又赤裸裸地走,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我们毕竟在这个世界走过,驻足过,总会或多或少留下一点痕迹,留下一些能让我们的后人去寻觅、去缅怀的东西!

时光的车轮不会因为某个人的留恋而停转,也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厌恶而加快,这便是自然的规律,生老病死,盛衰交替,有限的生命该如何取舍,如何规划?毛泽东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雷锋同志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中去”;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生活在于经历,而不在于名牌,真正的富有不是你得到多少,而是你付出多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就是最大的进步!

第五篇: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

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

作者:迟显苏 山东中医药大学

医者艺也,惟精诚者是也。做医者难,做大医者更难,做苍生大医者难乎其难。趟过历史的横流,携一身沧桑一路走来,道不明走过了多少朝代,说不清经历了多少雨雪。寒窗苦读,研前人之著作;秉心执笔,创现世之妙方;心系患者,救黎民之百姓,“大医精诚”是铸就铁杆中医的灵魂。

书非悟,无以集医学之大成。岳美中说:“读书宁涩勿滑。”医学著作汗牛充栋,欲有所收获,就要对主要著作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熟读、领悟。许多著名的中医家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著作皆是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如任应秋每晚就寝前30分钟编一味药的诗决,姜春华读《内经》时作图表帮助理解,金寿山一边读《伤寒》一边写按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医学大家的经历都在告诉我们:求医治学要苦学,苦学养成习惯,则不以为苦,而以为乐。苦学也要做到三个勤:口勤、手勤、笔勤。读必读之书,反复诵读必将熟能生巧,勤加朗读必能熟读成诵。苦学之后也定要多问,学问学问,不耻下问,有问才有悟。有悟就下笔,写的有骨有肉、不蔓不枝才能算得上学有所得。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之处,就是他的一针一药都关乎患者的健康,如果不认真学习,不多学多悟,也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术非练,无以济百姓之大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如李聪甫所说:四诊之中,切脉尤难掌握。微与濡,弱与细,涩与滑,紧与数,弦与革等等脉象都只有几微之辨,往往心中了然,指下茫然,必须从长期诊察病人过程中边摸索、边认识、边掌握这种规律。医书所列疾病,不过是沧海一粟,临床上的病症,往往是多个并发症,一个方子对于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疗效。走过的路多了,便知道路要怎么走。同理,治得病多了,便知道病要怎么治。见习时对久病成医一词深有感悟,病的次数多了,也就知道怎样医治了。“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书固然要多读,若不临床,不能学以致用,也算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了。要知道,真正的好医生,绝不会是“理论一大套,看病汗直冒”的医生,也绝不是经典出口成章却治病无从下手的医生。眼高手低,绝不是一个医生应有的品质。正如张磊所说,临床经验是练出来的,没有长期的经验积累,经验是不会丰富的。因此,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就是要踏实、扎实,在校时勤跟师抄方诊脉,从医时多临床辨病。学医之路就是长征路,一步一个脚印,收获才能更大。

心非诚,无以施仁爱于人。看过曽琼的这样一段话:“医道渊源起于炎黄,精诚之心来于圣才。舍己为人,故神农尝百草,以解天下之苦痛;爱家之心,故仲景从政坐堂,著伤寒以慰往昔之沦丧;爱己之心,故李杲疗治脾病,亲实践以创学术之先河”。从《名老中医之路》第1辑到第3辑,国医大师、医学名家、专家等无不都强调医德二字。言至于此,不免想起当初一字一句背诵的《大医精诚》。《大医精诚》之“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般感同身受的心,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从医需心系千家忧与乐,临证应胸怀众生疾和苦。《医说》中这样说,医者自当念云:“人身疾病,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或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本。”

信中医,捍卫中医人永远姓“中”。中医大家走上中医之路,或因中医救治过自身疾病,或亲眼看见中医之疗效,或心怀救助百姓之心,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一个“信”字。信则有,不信则无。中医姓“中”,“中”是中华的“中”。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有问曰:“中华其基石何?其支柱何?其后盾何?”曰:“一国学也,二国医也,三国药也”。

习岐黄之术,卫中华之魂,当勤而行之,自强不息。

下载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忠经》有感[合集]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部对我教育意义非常大的书——《忠经》。 《忠经》主要讲了什么是忠道。忠道是宇宙及人类社会第一要道。君主要以忠道来治理国家,国家才会繁荣昌盛;而臣子......

    读《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 人,是什么?人生 ,又是何物? 人,是世界之子。人生,是命运的安排。 每个人的人生皆有不同。没有人的人生可以被复制,处在不同时代的众人们都有各自的人生。 在“伤痕......

    读《人生》有感[合集]

    读《人生》有感10篇读《人生》有感1我是在初次听我的语文老师介绍路遥先生的《人生》之后,便觉得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说不定我读了之后也会有所进步呢,抱着这个想法,开始了阅......

    读《人生》有感[本站推荐]

    读《人生》有感范文(精选6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人生......

    读《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最喜欢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我的亲人哪。。。” 我们需要成长。我们受的的教育会让我们成长,我们通过思考可以成长,我们的经历会让我们成长,但是这些都没有教训来......

    读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1 大抵上人生同时朝两个方向行进,且并行不悖,一是欲望和业力牵引的,走向老年及肉身的毁坏;一是心灵牵引的,走向童年及初心的苏醒 ----题记你用黝亮照着旷野的夜空你用......

    读《人生》有感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

    读《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 ——善待失意,选择坚强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