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与成人价值观的差异——童话《小王子》的主题解析
儿童与成人价值观的差异——童话《小王子》的主题
解析
摘要:本文以分析童话《小王子》的文本内蕴为基点,以价值观哲学的理论基础为依据,以儿童、成人的价值观差异为主线贯穿该论文的整个研究过程。立足《小王子》文本,本文认为以“小王子”为代表的儿童是以纯真、质朴、自我想像的眼光来观览世界,而形形色色的成人则在政治权力、物质金钱、精神归属的追求中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倾向,两者价值观存在着鲜明的差异。究其原因,儿童是以审美、诗意的眼光来观望世界;成人是以功利、实用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最后,本文将儿童与成人价值观存在差异的原因反观现实,简单地阐述童话《小王子》的主题意义。
关键词:《小王子》,主题,儿童,成人,价值观
The difference outlook on values of the children and adult
——the analytical of the subject in Children's stories “Young Prince”
Liyuanfang
Abstract:The main body of a book is intrinsically contained with the version analysing children's stories“Young Prince”for base point,taking outlook on values philosophy rationale as basis,giving first place to children,which adult's outlook on values difference came to run through that these the gleam studies process.Keeping a foothold version in“Young Prince”Be summed up as out children's stories “Young Prince”,which the children taking“Young Prince”as the representative who browse the world with pure,plain,the sight of oneself conceives;Summarize out the adult of all forms who is hit by the what be shown out concrete outlook on values in children's stories“Young Prince”to running after that Authority,matter money,spirit belong to politic.The formed difference is carried out contrast and analysis,Investigate up cause,reveal out children's the subject of stories“Young Prince”.The children browse the world with the sight of the beauty and poetry;The adult treats the world with the sight of material gain,pragmatic.According to reality,difference causes the children and the adult is existed in outlook on values;Set forth simplely the subject of significance in children's stories“Young Prince”.Key words: “Young Prince”,subject,children, adult, outlook on values
一、引言
童话这一文学体裁从诞生伊始,到现在的繁荣发展,许多童话大家用或精彩、或生动、或华丽的文笔在广袤的童话之林里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旷世佳作。于是,大名鼎鼎的《安徒生童话》、耳熟能详的《格林兄弟童话》等纷纷烙印在我们的心中。而法国飞行家、童话家圣埃克苏佩里却以他独具一格的文思写下了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童话”——《小王子》,这朵童话之林里的“奇葩”,不仅给圣埃克苏佩里的人生中增添了夺目亮色,更给我们的世界提供了精神养料。它凭借深刻的思想、迷人的魅力而被许多专家、学者用抑或深邃抑或华美的文字研究着、赞颂着。正如“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人们对童话《小王子》主题的理解也可谓是众说纷纭,自成一派。这与童话《小王子》隐晦而深厚的主题有关。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瓦对这部作品有非常中肯的评价:“《小王子》在其富有诗意的淡淡哀愁中也蕴涵着一整套哲学思想。”这就形成了众多专家学者对该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
依本人看,圣埃克苏佩里将童话《小王子》置于丰富的现实生活之中, 将价值观在现实中扎根,让自我价值观随着天马行空的文思在童话中像汩汩流水一样缓缓地流淌出来。那何谓价值观呢?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1]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都会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虽然价值观人皆有之,但是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会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小王子》是圣埃克苏佩里汇聚了哲人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跨越时空的界限来研究长期积累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经验。所以,这篇童话是他从生活中提炼、升华的、用童心观照人生价值哲学的集中表现,是哲学价值思想的童话版。鉴于此,本人将从以小王子为代表的儿童与小王子在各个星球上遇到的各式各样的成人之间的价值观的差异入手来感受《小王子》主题的魅力。
二、《小王子》中儿童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1.儿童以纯真的眼光看世界
明朝理学家李贽在其著作《童心说》中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这里,童心可以理解为童子之心,所谓“最初一念之本心”,它就是一种天赋自然
[2]之物,一种造化于天地灵秀,与生俱来的人的纯真自然的情性。童子之心,至情至性,至诚至真,来自本色,源于天性。中国谚语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亦然,童子之眼始于赤真之心。在儿童皎洁的明眸中,映入眼帘的世界万物都带着湛蓝的色泽、真实的光辉。我们可爱的小王子也不例外。小王子说:“我还有一朵花。”地理学家说:“花,我们是不编录的。”小王子的回答是:“为什么?花最美了!”[3]毋庸置疑,小王子不同意地理学家的观点。地理学家看上去满腹学问,他知道哪里有海洋、河流、城市、山和沙漠。但他不了解自己所在的星球,并拒绝自己去勘探,因为那是勘探工作者的事。花,同样是自然之物,但他却拒绝将其编入书中。美国教育家阿尔科特说:“实践是知识的母亲。”地理学家徒有虚名,强调知识是控制现实的工具,否定“知识出自于实践”,而不花时间和精力、更不用说会脚踏实地去实践了。知识,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综合,有时也包括技能。[4]对花的考察不管是勘探家的事还是地理学家的事,它都属于人类博大精深的知识中的一个。哲学家李连科说:“考察知识的价值应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而不能仅仅从单个具体的劳动来判断。”地理学家信息闭塞,故步自封——只专注于自己所研究的范畴,置其他学科而不理。以此来审视地理学家:他在看待知识的价值时是个名副其实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追随者。纵观其上,地理学家做学问的方式从头到尾充斥着一个“假”字!儿童则不然。犹如一泓清泉的心灵带着对知识的价值至纯至真的看法:事物,存在就有其价值!花,虽然微小,但其真实地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也是值得尊重和认可的。“花最美了!”这由率性使然而脱口而出的四个字,不仅直白无误地道出了儿童最纯真的审美心声;而且一览无遗地表露了儿童最高贵的知识价值认识。
儿童是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生机勃勃;儿童是一枝含苞待放的花朵,纤尘不染;儿童是一粒清晨凝结的露珠,晶莹剔透。在广袤而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前,儿童世界总是那样幼稚、纯真和美好。纯真——纯洁真诚,源自儿童心灵的自然流露,并且也是构成其价值观的内在质素。[5]因此,在儿童启蒙阶段的价值观中,能够存留人类最本源的纯真价值观。于是,纯真,这种儿童生命固有的禀性就自然而然地、深入骨髓地浸透在儿童的价值观中。然而,在滔滔岁月的磨砺中,纯真对于某些成人而言好似垂挂苍穹的星斗——遥不可及。于是乎,可怜的成人丑态百出、虚情委蛇。一些自以为是的成人利用儿童的纯真天性说起了像地理学家那样的、难以自圆其说的谬论来!培根说:“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此话不幸将地理学家囊括其中!而罗曼·罗兰则说:“知识和世故不同,真有学问的人往往是很天真的。”此话用来形容天真无邪的小王子还真是恰如其分!哲学家李连科说:“知识价值就是所谓‘真’的问题”。[6]从小王子和地理学家对待花是否能被记载于地理书的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推测:相对于当今视学术为权威的成人而言,惟固守在纯真世界的儿童是带着实事求是的信念来仰望知识,体验价值的。
2.儿童以质朴的心理看世界 “质”是指本质、质地、本色;“朴”原意指树皮,引申为未加工的木材,再引申为不加修饰的原始与天然状态。综合而言,质朴,本色的自然、淳朴,是如黑格尔认为的那种于无足轻重的东西之中见出最高的深刻意义的价值[7]品格内涵。如上所述,儿童的质朴是儿童生命、精神价值中所蕴涵的品格。
因为质朴,所以善良!此言何以理解?在此说明一番。托尔斯泰说:“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质朴,朴素也。[8]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和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9]众所周知,善良——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心的好,它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美德。顺而推之,朴素之于质朴,善良之于美,再化用托尔斯泰的说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质朴是善良的必要条件。”于是乎,在儿童心灵朴实质拙的生命摇篮里孕育了一个稚嫩而娇柔的精灵——善良!换言之,质朴,哺育善良的母体;善良,质朴超然升华的结晶。总之,善良,也是儿童质朴的价值内涵的典型产物之一。
质朴,在呼唤;善良,在诞生!善良,这一推波助澜的强大精神力量最终成了小王子心甘情愿地选择用蛇的毒液将自己送回星球的催化剂。小王子在地球上看到一座盛开的玫瑰园时,他非常伤心。因为他的玫瑰对他说谎,说她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花。不过,通晓人性的狐狸告诉小王子一个惊人的秘密,“真正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10]在这永恒而经典的哲理引导下,善良的小王子认识到她们和他的玫瑰虽然类似,但因为他给他的玫瑰盖过罩子;因为他给她竖过屏风;因为他给她除过毛虫;因为他听过她的埋怨、吹嘘,甚至她的沉默,所以他的那朵玫瑰是世上唯一的!生性质朴的小王子在漫游了许许多多的星球之后,在狐狸的点化下,心中蕴藏已久的善良如火山喷发般被激活,在内心不断的自责中,他终于领悟了那朵虚张声势的玫瑰的“爱”。善之意念好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小王子的心海中荡漾着阵阵波浪,汹涌澎湃的情感交织把他潜藏于心的善良转化了人性溢美——崇高责任的风口浪尖上。善意产生善行。最终,小王子在责任感的驱使下选择重归B162星球。
3.儿童以自我的想像看世界
想像是人们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11]想像是儿童与身俱来的特性。他们思想活跃,富于想像,喜欢幻想,向往新奇、不平凡的事物。随着年龄的逐增,儿童想像的目的性虽在增长,感情的社会性虽在丰富,意志的自制性虽在提高,但都不够稳定,且深深地烙着婴儿时代“自我”意识的印记。自我,简而言之,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12]于是,儿童窥探世界总是从自我的独特视角出发,并融入美丽奇特的幻想元素。
儿童在纯粹自我的状态下,以美好想像来凝望世界,他们的世界是异彩纷呈、妙趣横生的。自然流露的善良意念、直抒胸臆的美好感情,伴随着恣意跳跃的想像力,果不其然,从小王子瞳孔中折射出的世界是绚丽多姿的。“蟒蛇吞吃大象”不等于“帽子”的例子即是最好的说明。关于“蟒蛇吞吃大象”的图画,大人们都把它当作“帽子”,这个在童话一开始时由“飞行员”讲述的故事在“大人们”看来滑稽可笑,但它却泄露了儿童与成人们看待事物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成人把 “我”画的画误当成一顶帽子,他们不但不能理解“飞行员”儿时所绘画的是一条正在消化大象的蟒蛇,反而要“我”把心思放到地理、历史、算术和语法上去。诚然,事物的第一性是物质性。但成人把事物的物质性感受的标签过之而犹不及地牢记于心,其结果是卓越想像力的日渐钝化,直至消失。相反,当它落入儿童独特的价值衡量标准时,那就另当别论了。像小王子一样驰骋于幻想海洋里的儿童以纯朴的眼光聚焦于事物时是完全没有“物质”概念的,有的是超强的自我意识。于是,他能透过表象一眼识破画中玄机。当然,小王子在想像的奇异氤氲中自娱自乐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当“我”不胜其烦,敷衍地给他画了只四方箱子,说绵羊就在里面,小人儿竟然笑逐颜开,他真能“看到”里面的羊!而“我”只能在心中默默地哀惋叹息道:“可惜我不会透过箱子看到小羊。”[13]一种与生俱来的直觉透视;一种驾着翅膀飞翔的想像;再逢上一个心智敏锐的小王子,藏于四方箱子里的“羊” 能不活脱脱的存在于小王子的心中吗?而“我”只好承认“我或许有点像那些大人” [14]了!表面上看,这是儿童与成人看待世界截取视角的不同,实质上是儿童与成人价值观体系存在着天壤之别。
三、《小王子》中成人价值观的具体呈现
1.成人对政治权力的追求
马克思唯物论的理论认为,政治权力,可以泛指为“物”。对政治权力
[15]的崇拜是一种拜物意识,是对现实生活颠倒、虚幻的反映。这样的人非《小王子》中的国王莫属了。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只不过是他的子民,他统治着一切。他不允许别人违抗自己的命令,是个专制的君王。但国王的权威无法控制小王子打呵欠还是不打,也无法让太阳提前下山,只能宣判星球上唯一的一只耗子死刑。而为了使这种权威能够得以继续,只好不断地赦免它。从国王可笑的思维逻辑中可见,他是一个政治权力的虔诚追捧者。在国王的心里“有权就有了一切”,他把权力当作是决定一切的最高主宰,是创造一切的本原,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唯一途径。国王为了保证权力的绝对拥有而患得患失,成了权力围墙中的傀儡。可悲的国王把追求权力当作人活着的全部价值和精神基准,偏执的价值观使得他陷入追逐权力的无底泥潭中。
2.成人对物质金钱的追求
当今,对物质金钱的认识刮起了这样一股风潮: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英国小说家菲尔丁说:“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上帝,它便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将目光锁定《小王子》——在成人对物质金钱追求的描摹和刻画上它也有精彩绝伦的一笔。商人是小王子遇见的第四个人,一个滑稽的大人。他坐在那里为属于自己的星星计数,忙得连抬头时间都没有。他认为他拥有星星,他就富有。可是,他对星星没做过任何有益的事。由此我们可知商人的无知和贪婪。在以商人为代表的成人价值观中:金钱是人的价值这架天平上称量的砝码。他们以为金钱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以为金钱可以决定自己的一切、改变自己的命运。莎士比亚说:“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换言之,对物质金钱的“顶礼膜拜”使那些人感官失灵、头脑发昏、神魂颠倒、香臭不分、美丑不清、善恶不辨。为了追求物质金钱,有些人甚至不惜将自己的人格、尊严当商品典当、出卖。最终,他们也像“商人”一样沦为金钱的奴隶,他们的价值观也被铜臭所浸染。
3.成人对精神归属的追求
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得知,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欧洲有句谚语:“生活的最大危险是心灵空虚。”精神的空虚导致了人的价值观的歪曲。之如,用酒精来麻醉自己但得不偿失的酒鬼;之如,喜欢人们仰慕他、奉承他的虚荣人;他们都将错误的价值观当成生活的“金科玉律”而盲目地追求精神心灵上的绝对幸福和体面,殊不知,在浑浑噩噩中虚度了人生的短暂光阴;断送了人生的美好前程;丧失了人生的宝贵价值。
酒鬼是小王子离家后遇到的第三个人。小王子问他为什么整天喝醉酒,酒鬼回答说:“为了忘记自己感到难为情的事,什么事让他难为情呢?因为整天喝醉酒。”[17]所谓“思维的唯一职能在于确立信念。”酒鬼荒唐而混乱的逻辑思维里贯穿着一个有趣的悖论:喝酒是为了忘记难为情的事,寻找他心目中的精神解脱之道,而难为情的事又是喝酒。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的酒鬼也深知要挣脱自我颓废的精神桎梏以逃离苦海,以便实现自己的价值。诚然,他是一个自知的人,但,精神上的绝对膨胀和信念上的颠倒错乱让他自暴自弃、误入歧途。结果人生信念的精神支柱,因价值观的偏颇而轰然倒塌。
可叹!站在岌岌可危的精神荒原上的人还不止酒鬼一个人。与其相“媲美”的还有爱慕虚荣的人。他为了在别人为他鼓掌的时候向人敬礼,戴了一顶奇怪的帽子。可是他那里平时根本没什么人去。他认为其他人都是他的崇拜者,他听见的都是一片赞扬声。爱慕虚荣的人希望小王子承认他是星球上最美、打扮最帅、最富有、最聪明的人,但是他的星球上本来就只有他一个人。实则,爱慕虚荣的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虚伪、无能的人。精神上的“病入膏肓”导致了行为上的失之正常。虚荣心无休无止的扩大,致使以爱慕虚荣人为象征的庸俗的成人们孤注一掷地追求虚名,耗尽人生。可惜追求那空中楼阁般的虚名并不能使他们的人生徒增价值和意义。
四、儿童与成人价值观对立之原因剖析
小王子是一个神奇的人物,具有随意在星际之间遨游的超人能力。他满头金发、一袭长袍,既无国籍,也无家园,来自人类社会之外,不受任何陈规陋习的束缚,是永保童真的天使之化身,是智慧和真理之源泉,是作者理想化的价值观的表征。小王子那不曾被玷污的、纯净的内心世界里,没有贫富分化,没有物质利益,更没有仇恨、贪欲的立锥之地。[18]于是,他撑起纯真的桅杆,扬起质朴的帆布,驾着价值之舟在自我想像的河流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一路风景,一路娇美,一路诗意!那是因为以这位金发小人儿为代表的儿童是以审美、诗意的眼光来观望世界的。
而沉沦于政治旋涡的国王、囚禁于蝇头小利的商人、羁绊于空洞文本的地理学家、还有慑于世俗强大压力而“自觉改造”的飞行员,他们在人情如纸、贪欲横行的影响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摒弃了生命本源恩赐的高贵价值,在现实失衡的价值倾向中表现出苟合。由此推知,迷失了“自我”的成人是偏向以功利、实用为价值尺度来丈量世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至此,儿童与成人价值观的对立就不言而知了。美国哲学家、新实用主义创始人培里在《价值领域:人类文明的批判》一书中说:“主体(人)兴趣是价值认识、价值评价的关键;人的价值观是渗透着人的主动性、自觉性、目的性、选择性的意蕴。”[19]进而我们可以说,儿童是以审美与诗意的“兴趣”来看世界;而在经历了社会的锤炼、物欲的熏染之后,成人是以功利、实用这一“兴趣”来看世界的。那么,什么导致了儿童与成人价值观的格格不入呢?知其然必先知其所以然。基于此,本文将做以下分析:
1.从儿童价值观方面来溯其根源——儿童是以审美、诗意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卢梭在《爱弥尔》中说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成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20]在卢梭这段闻名于世的阐述中所提及的“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实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价值观。显而易见,卢梭的话一语道破了儿童与成人价值观差异的不可逾越性。
首先,以小王子为代表的儿童是以审美的眼光来观览世界。审美,是对事物特性进行美的感知的心理表现。[21]儿童纯真、质朴和自我想像等特质赋予了他们用审美的眼睛来寻觅生命的美丽。诚如,对美有着自我遐想的小王子。他在地球上邂逅了扳道工。睿智的扳道工对小王子说出了一锤定音似的评价:“孩子们是唯一懂得欣赏和享受火车奔驰美的人。”[22]还有一句铿锵有力的话也足以证明,小王子是一个对美有着深刻领悟的儿童。小王子对种在花园里的五千多朵的玫瑰说:“你们很美,但你们是空洞的。”[23]美,其实很简单,很纯粹,也很特别。因为小王子对他自己的玫瑰有过真挚的付出,所以他的玫瑰有着与众不同的美。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处处皆有,比比皆是。扳道工原先对美是有无限的向往和憧憬的,不然他们就不可能感慨道:“孩子是有福的。”[24]但因生活的忙忙碌碌、机械重复、毫无激情使扳道工追求美的心灵麻木了,追求美的能力退化了。只有心存情趣、专注于美的人才能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看似平淡的日子里寻找到生活的美丽和快乐。于是,你一点也不要惊讶我们的小王子会语出惊人——他在评价点灯人的工作时说:“当他点亮街灯,就好像催生了一颗星星或一朵花儿;当他熄灭街灯,就好像催眠了一颗星星或一朵花儿。这份差事真美妙,因其美妙,所以有益。”[25]这等奇思妙想恐怕只有在审美的意念中才能得以产生!即便是一盏毫不起眼的街灯,在小王子的眼里都焕发着令人神往的美丽。这无不令人怦然心动,无不让人感动不已!原来,在儿童的价值世界里,美的呈现是如此巧妙自如、富于情趣!
再者,以小王子为代表的儿童是用诗意的眼光来欣赏人生的。诗意是指给人以美感或有强烈的抒情意味。[26]儿童以诗意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就在于自然、温情的童心对率真的生命体验给予美的反映。诗人陈青峰说:“儿童生来是诗人。”诗意是荡漾在儿童明净而丰富的心灵情思中自由流动的水,是儿童感性心灵具体而丰富的体现。在诗意这一灵动之水的滋润下,儿童的价值观好似一片心灵家园,一尘不染。然而在当今的消费时代,物质欲望的泛滥造成人类心灵的变质,导致成人们在价值观领域中好似随风流浪的浮萍,脱离了原本固着的家园,却寻找不到灵魂的归宿。于是,小王子与“飞行员”在了无人烟的大沙漠中为寻找“水”而上演了一幕“价值观大对决”的戏码。当飞机坠落在渺茫荒芜的沙漠时,飞行员首先考虑的是有没有足够赖以生存的水!“这对我是桩生死攸关的事。我带的水,勉强够喝一个星期。”[27]每当事物在必需而又匮乏时才充分体现出它的重要和珍贵。在严酷的沙漠中,水对于落难的“飞行员”而言是维系生命的现实之物。于是,飞行员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在广大的沙漠里开始了他的“寻水”大行动。而此时降落在沙漠的小王子也同样遭到了饥渴交加的折磨,但,水对他来说仍是浪漫之物。当“在我慢慢把水桶垂直往下放。耳边不停响着辘轳的歌声。‘我渴望的就是这个水,’小王子说。我终于明白了小王子在寻求什么了!这水不止是一种生命的养料。它还是在星光下的赶路,是在辗转中的歌声,是在双臂的力量下诞生的。它像一份礼物,使人的心感到温暖。”[28]小王子对自然事物占有的想法是如此的诗情画意!纵使是一个斑驳的生活碎片,在他的眼里都摇曳着浓郁的诗意。于是,小王子说:“你若爱上了某个星球上的一朵花,夜间凝望天空有多美。每颗星都开了花。”[29]后来又说:“你夜里望天空,因为其中一颗星上有了我,因为其中一颗星上有我在笑。对你来说,所有的星仿佛都在笑。你有会笑的星星!”[30]以小王子为代表的儿童绝不以成人自诩的“正经逻辑”来看待外物,而是以成人看来是“叛逆思维”的方式来认知世界。康德语:“非功利而生愉快。” [31]在儿童诗意盎然的天空下,路途上即使有重重苦难的包围,漫漫坎坷的追随;脑袋里即使是不切实际的空想,缥缈虚无的梦影,但萦绕在他们心中的依旧是明媚灿烂的缕缕阳光,依旧是沁入心脾的阵阵暖意!
2.从成人价值观方面来究其根本——成人是以功利、实用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嗜权如命的国王,兜售解渴丸的市侩,自命不凡的爱慕虚荣人„„都是旋转于权力、金钱、名利的陀螺,他们为其不堪疲惫地扭动着,却毫无意义可言。深入骨髓的功名利禄像无形的黑影纠缠其身体,吞噬其价值。抖落所有覆盖其身的尘埃,原形毕露出一个赤裸裸的尤物——功利主义。广义的功利主义的基本信条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幸福论和快乐主义。它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狭义的功利主义认为,所有一切价值都可以量化,从而一切价值都可以用货币去度量,没有什么无价值的、不可用金钱衡量的东西。[32]明显,童话《小王子》中的某些成人已经把功利主义高高奉之,且标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精神坐标。我们对成人们说:“我见到一所漂亮的房子,红砖砌的,窗户上摆着海棠花,屋顶上憩着和平鸽。”[33]他们怎么也想像不出这座房子有多么漂亮。要对他们这样说:“我看到一所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于是他们惊叹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34]看完上述的对话,我们不禁哑然失笑:成人的价值观中只有将物体(房子)用金钱这个符号来标码才会意识到它的价值(漂亮)。
与功利主义联成“统一战线”的实用主义说:“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趣味、是否发自内心喜欢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这个事物是否具有实用性!”[35]换言之,房子的价值不是优雅的环境,独特的风景,温馨的亲情;而在于是一堆闪着亮光的金币,是一个能让人在里面落脚的寄宿地,仅此而已!实用主义虽然倡导“有用便是真理”,表面上看“富丽堂皇”,实质上它与功利主义是“一丘之貉”。因为实用主义价值思维的惯势是把任何事情都直接转化为“兑现价值”(钱),即事物的美是用它的经济价值来衡量的。成人戴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金色眼镜来斜睨世界,这样造成的惨痛代价:且不论儿童本性赋予的价值观在成人的心中是否有栖息之地,单从人片面地追求物质价值而言,这就可能导致社会上“人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的瘟疫迅速蔓延,将人们所追求的为美好事物奉献一生的终极价值剥离得支离破碎。或许天真直率就是儿童的天性,人越大,心思越细腻,纯真这种东西就越来越少了。成人整天忙忙碌碌,沉溺于人世浮华,专注于利益法则,像一群没有灵魂的苍蝇,喧嚣着,躁动着,根本就听不到心灵深处真诚价值的低喃。
可怜!遗失在迷茫的世界中,小王子是郁郁寡欢的。感情脆弱纵然是其哀戚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以小王子为代表的儿童的价值观诗意曼妙,充满真情——孕育着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土壤是天然的,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而成人的价值观,尽是现代文明的斧凿之痕——他们屈从于外部世界的窠臼和金钱的诱惑,惟利是图,甚至丧失人性。截然相反的两种价值观好似两条无限延伸的平行线,永远没有交汇的可能。以此推之,以审美、诗意出发的儿童价值观与以功利、实用为基点的成人价值观的差异、碰撞、直至引发的冲突的存在也是在所难免的。
五、余言
圣埃克苏佩里在童话《小王子》中阐发了自己的生命哲学,而这套哲学思想是在儿童那纯朴善良的天性下认知的,这说明作者对儿童给予了充分的认可,他在成人世界的纷繁、芜杂中渴望着儿童的那份质朴与简单,他所表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儿童世界里的诗化哲学。也可以说内心拒绝长大成人,一心向往纯真童年的圣埃克苏佩里在成人世界里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话语。于是,他选择了在遥远星际的小王子。在儿童与成人两极对立的价值观中,通过儿童的生命状态来对成人生命状态进行反观与重新审判,从而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童话《小王子》不但指引着现世的儿童自身的生命价值,而且指引着曾经是儿童的成人完成生命价值的自我超越。一言以蔽之,圣埃克苏佩里凭借着他对自由、纯洁的追忆与渴求,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世界,让成人在这个格外纯净、充满童趣的价值世界里荡涤心灵,返璞归真。
由此可见,“有着童心般”的圣艾克苏佩里借“小王子”之口说出了自己对价值“兴趣”的判断:童心的质素在成人的价值体系中是匮乏的。而这恰恰是达成对话、触及儿童与成人价值观对立之根本。接近儿童,还原“童真”,是圣艾克苏佩里呼吁人类社会普遍建构的价值观的强大愿望。谎言的唆使、金钱的毒害、价值的扭曲在儿童干净的心灵里没有扎根的土地、没有滋生的温床。因为以小王子为代表的儿童具备的人格特征是一颗童真心灵的如实映现。相反,在《小王子》中那些形态各异的人物的价值观里含沙射影地象征了当今社会成人价值观存在的某些弊病。那么,造成现代社会中形形色色、畸形的价值观肆虐于世的根源何在?回答很简单:其根源就在于现代文明中嘈杂的声音、物欲的刺激等一些不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毁坏了人们洁净的心灵,使人们的贪念欲壑难填,使人们的关系相互疏远,忘却了纯真、质朴、美好遐想,使人们遁入满目疮痍的价值樊篱中而无法自拔。真诚地希望沾染世俗污垢的成人们卸下沉重的面具,清水洗尘,重拾本真。就如一位略带诗人气质的心理学家王春莲所言:
在儿童的身上集中着人类精神的本原: 儿童的执着,表现着人类求真的实验精神,儿童的烂漫,体现着人类求美的艺术精神,儿童的率真,反映着人类求善的道德精神。
在儿童清澈的明眸中,闪烁着科学家的敏锐、艺术家的热情和哲学家的简洁。
我想,所谓成熟,不过是重新体验儿时游戏的认真态度和重新审视儿时积累的早期经验。只有了解儿童,才会尊重儿童。尊重儿童,就是尊重人类本身。[36]
注释
[1][4][6][15][32][35]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0-56-90-65-32-9
[2] 翁再红.李贽及童心说.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4(5)
[3][10][13][14][16][17][22][23][24][25][27][28][29][30][33][34] 黄旭颖.黄荭.小王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2-69-14-14-13-40-71-69-71-46-3-76-23-82-13-13
[5][7] 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2
[8][11][12][21][26] 黄明超.儿童文学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23-75-9
-114
[9](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69
[18] 胡玉龙.<小王子>的象征意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98(1)
[19] 李江凌.价值与兴趣:培里价值本质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4
[20](法)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5 [31](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781.39
[36] 方富熹.方格.儿童的心理世界-论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26
参考文献
[1]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 陈学飞.秦惠民.价值和价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3] 马永霞.价值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 李千均.李欣.小王子的告诫——远离异化,返回童真.统计研究[J].2003(9)
[5] 石海燕.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望——《小王子》中的儿童本位观.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4(5)
[6] 李健宁.小王子的象征主义.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6)
[7] 潘懋元.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英)保罗〃韦伯斯特.黄喻麟.小王子的爱与死——圣埃克苏佩里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9] 圣埃克苏佩里.程学鑫.连守.小王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 王珏.写给大人看的一本童话——读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东南学术[J].2002(2)
[11] 周小琴.爱、责任、自由——读圣埃克苏佩里的童话小王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99(3)
[12] 凌学东.试析小王子的象征主义.凌零学院学报[J].2005(9)[13] 李千钧.候桂杰.从颠覆童话创作传统到批判西方现代文明病——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的文体创新及思想.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11)
[14] 邬震婷.童话中《小王子》的象征与哲理.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6(7)
[15] 刘徽.成人与孩子也一样需要童话——读安东尼〃 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J].2002(9)
[16] Paul Webster(London).Analysis Simply 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The Little Prince.London record guide[J].2005(4)
第二篇:浅析《小王子》—送给成人的童话
摘 要:每个大人,都拥有过童真,都拥有过理想。可是现实让他们失去很多,大人们逐渐忘记如何去爱,逐渐更看重金钱,权力。写给孩子们的童话,同时也是送给大人们的。让他们,找回些遗失的纯真。《小王子》一本献给大人的书,让你看得到大人们的愚昧,盲目,空虚。
关键词:童话 小王子 成人
一、童话的概念
1.童话: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2.童话源于民间,最初与神话、传说几乎处于同生共体的状态。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神话和传说都曾是孕育童话的摇篮,很多民间童话都是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小小的动物植物或石头都可以和他们交朋友,好像他们会相互交谈相互动作像自己一样。所以有句话特别贴切——幻想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具有与生俱来的灵性。恰恰童话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丰富多彩的幻想,广义的讲,幻想是童话的灵魂。童话中的幻想“打开了通向另一种生活的窗子,那里有一种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存在着和行动着幻想着更美好的生活。
二、很多童话其实是写给大人的,亦或者是写给大人曾经当过的孩子。
1.作者在书的开篇便说,这本书要献给一个大人,并给出了三个理由。如果这些理由不能说服孩子们,那么这篇童话便送给还是小男孩时的莱昂·维尔特。每个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花更多的时间去迎合这个社会,而忘了还是孩子时候的他们所拥有的理想,希望,童真。
2、.在《小王子》中,小王子离开了自己的星球,在到达地球之前,到了六个星球,遇到了六个不同性格的大人,一个喜欢权力的国王,一个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的人,一个想要忘掉羞愧的酒鬼,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一个循规蹈矩的点灯人和一个学究式的地理学家。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这些大人们的空虚、盲目和愚妄,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
3、大人们在给孩子们读童话的过程中,也许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许能看到周围人的影子。可是不再是小孩子的大人们,也许什么都明白,却再也没有了当初的纯真。
三、教大人如何去爱。
1、有些人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所谓“爱”,无非就是我有、你需这种利益互补的关系。在《小王子》中,小王子和玫瑰花之间是存在爱的,可是直到最后他们发现自己的爱。高傲的玫瑰花不愿意承认自己对小王子的爱,折磨小王子,可是迟钝的小王子受不了玫瑰花而离开的时候,玫瑰花才承认对他的爱。而小王子在走过了七个星球之后,才发现玫瑰花是独一无二的,他其实是深爱着玫瑰花的。
2、有的大人和玫瑰一样,别扭的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爱,有些大人和小王子一样愚钝,直到离开后才发现自己到底爱的是谁。玫瑰花和小王子给读《小王子》的大人们传授爱的哲学,教大人如何去爱。
四、私欲、权力让人迷失
1.小王子到达了六个星球,这六个星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个星球都只有一个人。第一个星球住着一个崇尚权力的国王,他喜欢发号施令,喜欢命令人。第二个星球住着一个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的人,他喜欢别人鞠躬行礼。第三个星球住着一个矛盾的酒鬼,他因为想要忘却羞愧而喝酒,却因为喝酒而更加羞愧。第四个星球上住着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他一直很忙碌,忙碌的计算着星星,想要把星星占为己有。第五个星球上住着唯一一个小王子觉得可以交朋友的人。他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点灯人,他也想偷懒,他也爱睡懒觉,可是他放不下自己的工作。第六个星球上住着一个地理学家,他的记录讲究精准,可是他却不自己去鉴定。
2.小王子走过了六个行星,每走一个之后都说了一句“大人真奇怪”。这些人是现代社会一些人的缩影,自私,虚伪,虚荣,盲目。看完这六个人之后的大人,也会觉得大人真的很奇怪,可是,他们也是大人。太过于追求物质世界的大人们,往往在精神世界迷失。
五、童话的意义
1.童话故事大多是美好的结局,但也不乏一些悲剧收尾。《小王子》中,小王子最后被毒蛇咬死,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悲剧结局,但是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小王子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回到星球,他最后到底回没回到自己的星球?
2.有人说童话都是骗人的,是虚假的,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可是童话更多的还是优点,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是让还没有进入到社会的孩子提前接触一些社会。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童话的阅读需要想象力,实际上童话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与童话形象沟通、交流的过程。童话的魅力亦在如此,儿童的想象力能在童话接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第三篇:读《小王子》有感:这个属于成人的童话
这个属于成人的童话
——读《小王子》有感
“这就像花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开着花。”
《小王子》是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为了献给他的朋友——小时侯的里昂·维德所写的,最吸引我的是他所描述的一切单纯的世界。因为一朵美丽而娇气的玫瑰,小王子离开了一直平静地生活着的B-612小游星,他先后游历了六个星球,在这些星球上,他遇到一些他觉得很不可理逾的大人,狂妄自大的国王,财迷心窍的商人、迂腐的点灯人……于是他不断的感慨,“大人的世界确实奇怪。”
最后他来到了地球。在这里他遇到了一只狐狸,这只狐狸给他解决了那朵娇气的小玫瑰给他带来的对爱的疑惑,使他明白,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慈悲,有了爱(广义的爱)生活里的一切才有了意义。狐狸告诉他:“对于你使之驯顺的东西,你永远有责任。你要对你的玫瑰尽责。”爱使人懂得了忧伤和痛苦,同时使人摆脱了孤独寂寞,使生活变得有充满情趣和意义。正像小王子说的:“这就像花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开着花。”这世界上,一只小绵羊吃掉一朵花儿,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对于小王子来说,“那就如同所有的星星顷刻间都熄灭。”小王子在离开他的星球一周年之际,让毒蛇咬死了他,这样他可以“摆脱躯体的重量”,回到他的B-612小游星,回到他的骄傲而脆弱的玫瑰身边。
小王子的世界,是色彩分明的画,即使有一点暗淡的阴影,也是为了喜欢的东西而绞尽脑汁,在他的眼中,满天的星星是纯真和烂漫的,带刺的玫瑰是柔软的。这是一个属于成人的童话,属于曾经有过童心的成年人的童话,孩子们是无法体会小王子彻骨的忧伤和爱的沉重的。可以让你的泪水在无所顾及的流出后,依然可以笑着面对世界,虽然小王子最后消失了,但这未尝不是重新遇见的开始,()曾经的相遇还留在记忆,抬望,天空里会有一颗为我们而闪烁的星星,所以我们还有梦,还有希望。
有一位作家曾这样写道:“我每一次读《小王子》,都被这种孩子式的看待世界的态度感动,多么天真、幼稚,可又多么纯洁、真诚。时光流逝,童年远去,我们渐渐长大,岁月带走了 许许多多的记忆,也消蚀了心底曾经拥有的那份童稚的纯真。但是,每次读一遍《小王子》,就好像在清水中洗了个澡一般,心又重新变得剔透明亮了。”
成年人总是懂得很多,懂得精明的计算好自己的财富,懂得在人与人之间游刃有余的相处,甚至懂得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事情,懂得选择抛弃。成年人自以为的很懂,在小王子的世界是一种孤寂、无奈、丢失,我们其实更要像孩子学习,我们看到的应该是每一个人内心纯净的美好,应该是每一件事往好的方向发展的美好,至少不会被任何的灰度模糊眼睛。
小王子用心灵去探索本质,没有人永远生活在童年,可是人应该永远保持一份纯真的童心。作者并静静地安慰着不被大人理解的孩子们,提醒已经长大的不再理解孩子的人们,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不能只用眼看,而需要用心去体会。每个人和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一颗小小的星球,都会顺着自己的轨迹运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体,难免有孤独感,而“驯养”会使一切变得不同……
作者 刘馨
第四篇:《书,儿童与成人》读后感
对儿童文学的初浅认知
——读《书,儿童与成人》有感
寒假闲来无事,休息之余看了一本儿童文学理论著作,感触颇多。首先感叹平日自己阅书匮乏,与书中相关联的理论知识,知道的甚少,只好求助于度娘。囫囵吞枣似的翻阅完此书,对书的总体印象是:因为《书、儿童与成人》,阿扎尔成了第一位分析讲述儿童文学理论的法兰西院士。此书也许并不是保罗·阿扎尔的学者生涯中最高深严谨的学术研究,却一定是一部独特而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性作品。此书利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从宏观的角度叙述欧洲及美国儿童观的发展与形成、各国儿童文学的特色等,还是蛮令人获益匪浅的。尤其是在语言组织上,条清理析,深入浅出,犀利华彩行文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说这也是作者唯一一本有关儿童文学的理论。
在书中,阿扎尔盛赞佩罗是为儿童书写的第一人,可见他对夏尔·佩罗无疑是偏爱的。但是早在1658年,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已经出版了第一本专为儿童准备的幼儿百科知识大全《世界图解》,比佩罗那充满道德训诫的儿童读物要早39年。我知道的也就如此而已。真要把一本书读透,显然在时间上需充足。故我只能浅尝辄止,无暇深入,更别说是去芜存菁。
据查,我国现代最早一部文学理论书籍是名家马宗霍的《文学概论》,这本书成书于1925年,基于古文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其中并无提及儿童文学的的概念。
然而早在这本书成书之前,周作人就已经开始收集儿童文学并做童话研究的工作了。1914年,周作人发表《征求绍兴儿歌童话启》一文,面向社会公开征求儿歌童话,这是周作人1911年从日本回国后从事儿童文化、儿童文学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该启示的开篇这样写,“作人今欲采集儿歌童话,录为一编,以存越国土风之特色,为民俗研究、儿童教育之资材。”显示出周氏收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儿童文学建设。
虽然应者寥寥,民国三年正月十日发出的倡议到年底只收到一件来稿。但毕竟,中国儿童文学的收集工作开始了。收集是所有调查研究的第一步,这应该算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发端。随后,世界书局、儿童书局、开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对儿童读物的关注,蔡元培、晏阳初、丰子恺、陶行知等人对儿童教育的悉心,使得民国时期的中国曾出现过昙花一现的儿童教育与童书出版热潮,连松居直也说,“中国儿童书的出版,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达到了相当高的国际水平”,甚至还为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文化断层而难过不已。
当时的这些人里,周作人深谙人类文化学研究对于儿童文学的意义,他在与赵景深进行童话的讨论时就指出:“童话的分析考据的研究,与供给儿童文学的事情,好像是没有什么关系,但这却能帮助研究教育童话的人了解童话的本义,也是颇有益的。中国讲童话大约有十年了,成绩却不很好,这是只在教育的小范围里着眼的缘故。”回到二十一世纪资讯爆炸的今天,世界扁平了,原本的壁垒开始稀释崩塌,让我们得以站在一个更宽广的视域来看待这一问题。
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儿童的世纪正在冉冉升起,无论是阅读,还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以迎合儿童的方式推进。投其所好的畅销校园书籍,层出不穷的电子游戏,恨不能声光电一起痛下狠手的娱乐活动,我们的儿童正逐渐被捧上高高的龙椅。儿童心理学不再是少数理论家兴味索然的自言自语,而是被广泛的应用到儿童读物、服装、食品、娱乐产品等等一切与儿童有关的广泛领域。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从忽视儿童、发现儿童、正视儿童到重视儿童,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必将会再度绽放异彩,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第五篇:儒家与基督教的价值观差异
儒家与基督教的价值观差异
? 两千多年来,分裂的西欧虽然也曾遭遇多次瘟疫和饥荒,却极少像中国一样,每逢改朝换代就出现大流血、大破坏。? 儒家与基督教的人生观,各自导致了怎样的价值判断?在维系社会道德和秩序方面,儒家与基督教又有着怎样的差异??《圣经》认为,道德和律法都来自上帝,因此它们神圣不可侵犯;上帝容不下邪恶,因此美善一定会战胜邪恶。《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儒家与基督教的价值观差异策划:先知书店文:网络丨 编辑:千字君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就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延续两千多年的儒家道统,对中国国民性造成了什么影响?与历朝历代的社会变迁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长期以来,或许是囿于“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缺乏明确的参照物,我们很难跳出“中国语境”来论说儒家。
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两千多年来,分裂的西欧虽然也曾遭遇多次瘟疫和饥荒,却极少像中国一样,每逢改朝换代就出现大流血、大破坏,非正常死亡达总人口的四五分之一,社会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并且,现代文明正是诞生于所谓“黑暗的中世纪”。与日本等周边国家相比,中国面对外来文明时,往往很难自我更新,反而将其融入中国的大传统。国产圣母子像:基督教中国化的产物 如此看来,西欧基督教文明似乎极具借鉴意义:儒家与基督教的人生观,各自导致了怎样的价值判断?在维系社会道德和秩序方面,儒家与基督教又有着怎样的差异?儒家面对外来文化时,为何总是如此强势?
本文从两个方面简单地探讨了这些问题。
1.人生成功标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名言反映了儒家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与基督教主张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背道而驰,反映出人和上帝对世界和人生看法的巨大差异。
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是人生成功的最高标准,“修身齐家”只是做基础功课,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儒家把治国平天下看成光宗耀祖的大事,看成人生的终极意义。儒家认为贵贱有序,圣人有资格教化万民。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们必然会把考科举、做人上人作为人生努力的方向。
北宋张横渠完美阐释了儒家的价值观
遗憾的是,按照儒家的成功标准,成功人士显然寥寥无几,绝大多数人都只能沦落为失败者。即便是少数位极人臣的帝王师,下场也相当凄惨。究其原因,在一个依靠儒教纲常建立的人治社会,既不可能存在稳定可靠的权威,也无法实现最基本的平等和正义。
基督教的成功标准与儒家完全不同。基督教的成功标准只有一个:遵守上帝的律法。基督教不在乎你职位高低,不在乎你是否做了大事,只在乎你的道德行为是否遵守了上帝的律法。凡是在道德行为上遵守上帝律法的人,他就是成功人士。他不但光宗耀祖,而且还荣耀了创造天地万物的上帝。对于这样的成功人士,上帝不但要赐福他本人,而且还要福荫他的后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施慈爱,直到千代。”《出埃及记》20:6 摩西听从耶和华的诫命,历经四十年,带以色列人脱离法老的奴役
按照基督教的成功标准,人人可作成功人士。你无需做什么大事,你只要遵守上帝的律法即可。无论你是毫不起眼的手艺人,还是被人忽视的清洁工,你都可以成功,都可以实现人生的意义。因为在《圣经》里,绝不存在“草民”的概念。基督教从不把地位和名望作为成功的标准。对于那些违反上帝律法的人,即使他是威震四海的大将军,即使他是统治一方的君王,他一样是失败者。
二、道德在人生中的地位 按照儒家价值观,“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修身齐家”只是为最高目标服务的手段,是通往最高目标的阶梯。真正光宗耀祖的是“治国平天下”,而不是“修身齐家”。在儒家的词典里,道德(修身)没有什么地位。当最高目标与修身齐家冲突时,按照儒家价值观,应该毫不犹豫的抛弃修身齐家,不顾一切地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实现光宗耀祖的梦想。
比如,如果构陷无辜能够让一个人攀上高位,之后才能掌握更大的权力“造福苍生”,儒家会如何选择呢?究其原因,这是儒家无法解决的伦理悖论(为什么中国历代的改革总是失败,而只有造反成功?千字君诚挚推荐:马立诚《历史的拐点:历代改革启示录》)。与儒家完全不同的是,道德在基督教里具有极高的地位,基督教追求的人生最高目标就是道德本身。
愿你们行事为人配得过主。歌罗西书 1:10 基督教把违反道德叫做犯罪(哪怕是一点点的违反)。在道德上能否遵守上帝的律法,是人生成功与失败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圣经规定的道德规范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参阅圣经《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
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当他面临诬陷无辜可以使自己攀上高位的选择时,他应该选择拒绝诬陷,这是圣经的严厉要求。《圣经》认为,上帝是是光,是爱,是真理,是生命,是公义,是一切世间一切美善的源泉。道德和律法都来自上帝,因此它们神圣不可侵犯,并且上帝容不下一丝邪恶,美善一定会战胜邪恶。(千字君注:参阅《新约·约翰壹书》,圣·奥古斯丁《论信望爱》)
凡是恨恶弟兄的,他就等同于杀了人。约翰壹书3:15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儒家与基督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系。虽然儒生不认识上帝,但是儒生也无法超脱于宇宙之外,也同样要受上帝的管束。儒生可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是你的自由,上帝并不干预你。但是如果儒生违反道德,触犯了上帝的律法,同样要受上帝的惩罚,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