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煲汤”中感悟小学品德课堂教学
从“煲汤”中感悟小学品德课堂教学
龚希修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大园小学)
煲汤,就是把食材加上足量的汤水,用小火慢炖细熬,不加复杂的调味料,透过多种食材鲜味相互交融,把食物的精华浓缩在汤汁里,成为一锅既营养又鲜美的好汤。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校长邱向理老师,从煲汤中品出了教育的真味,并应用于其办学实践中——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原生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用文火慢炖的方式,让孩子慢慢长大,并称这种教育为“煲汤式”教学。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要想提高课堂实效性,只有运用“煲汤式”教学,使整个课堂教学慢下来,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参与课堂,深入思考,深度体验,通过充分的讨论、思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力,培养道德情感,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那如何在小学品德课中运用“煲汤式”方法组织教学呢?本人主要从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给予深度体验时机两方面作了些许尝试:
一、精挑细选好食材——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要想煲一锅好汤,就得精心挑选好的食材。“煲汤式”教学要有成效,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尤其重要。
⒈教学目标数量要精炼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每节课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由此不难看出,新的课程标准就是要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做到精炼。如果目标太小太少,必定造成学生吃不饱;目标太多,结果什么目标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只有在深入分析学情基础上,学会必要的简化与具体的丰富,制定恰当数量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落实品德课堂“煲汤式”教学。
⒉教学目标难度要适中
品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难度要适中,太低没有效率,太高,绝大多数学生暂时都无法达到,就会让目标制订流于形式。宜选取学生生活中的小切面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保证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一个好办法。
例如,新的课程标准对战争类题材的教材课程目标主要有三条: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从这样的排序我们不难发现,战争题材的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历史知识,不是详细地讲述、分析历史事件及诸多背景因素,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串联相关的历史内容。一个老师在执教《不平静的世界》一课时,将目标之一设置为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现代局部战争的“大致情况”,我们应该将这一目标调整为:初步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概况(卷入国、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数据),重点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如果这样安排,随着第二课时的展开,学生就会慢慢了解更多战争的历史背景,体验到战争中的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认识到只有和平才是人类发展的前提,“激发学生对世界和平的期盼之情”的培养目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文火慢炖熬出好汤——给予深度体验的时机
品德教学应该充分关注教材背后的意义,充分调动自己的人生的经历、体验和感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拉长体验过程,特别是关键点,要给予学生细嚼慢咽的时机,让其深度体验。一如煲汤,需要文火慢炖才能熬出好汤。
⒈ 长体验过程
⑴巧反问、多追问,激发思辨中获得体验
教学需要由浅入深,慢慢展开,逐渐深入,其间教师的引导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进行整合分层,把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层次又互相联系的问题情境,通过反问、追问的方式分层推进,同时又在各个阶段留有一定的个性思维空间,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辨,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
如,五下年级《诚信真可贵》,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在当今社会交往中的价值,努力做到说到做到。有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在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初步形成了为什么要讲诚信和怎样才是讲诚信的道德认识之后,追问道“如果王祥答应李明星期天上午九点去新华书店,可这天下起了雨,王祥该不该去?为什么?”通过思考,学生马上明白,答应别人的事,要牢记心中,努力做到,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尽力克服,不能失信于人,这就是诚信。接着教师又反问道:“那如果学校决定星期五去杭州植物园春游,大家也都做好了准备,可气象预报说这天要下大雨,于是学校在星期四那天发出通知,决定取消这次活动。学校这个决定是不是不讲信用?”通过思辨,使学生懂得,有些困难无法克服或者没有克服的必要,只要事先说明缘由,即使变更甚至取消了原有的计划,也不能说是没有讲诚信。本课教学中,增加这样的追问、反问进行补充,让学生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完善诚信概念,提高思辨能力。
⑵讨论交流,全面参与中体验
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多数情况下,每个人在对待同一事物所观察、了解到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产生的体验及感受不尽相同,从而有了交流的愿望和想法。当各自思维发生碰撞,产生的体验也就更加深刻。
如,在上《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五单元《我长大了》一课时,问学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你们真的长大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思维积极,都饶有兴趣地参与到讨论中来。有的说,从衣服变小可以看出我长大了;有的说,自己力气变大了,说明长大了;有的说,可以帮助大人做家务上看出我长大了;有的说,现在自己多才多艺,说明自己长大了;还有的说,自己变得更懂事,可以看出长大了……最后,经过讨论大家逐渐明白,看一个人是否真正长大,不是看他个子长大了多少,更主要是看他能不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有没有慢慢学;看他能不能关心、体贴父母,做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⒉强化品味关键点
品德课堂“煲汤式”教学要在学生最需要处几种关键点得添火细熬。学生在学习遇到坡度时,教师不是代替学生学习,而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帮助学生上坡。
⑴学生出错时
“教室,学生犯错的地方。”品德课堂是允许孩子出现错误的,没有错误,何需教学?但当学生出错时,就需要引领学生放慢脚步,犹如煲汤般添把火再熬一会儿,直到熬出味来。
一个老师在执教《让我自己来吧》的第一课时第二环节“解烦恼”时,教师出示:301班有个同学,每天看电视,奶奶批评说:“不看了,坏眼睛的。”可他还是不听劝告。这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们纷纷建议,有的说小学生不应该看电视,应该多看看课外书;有的直接说看电视对我们是有坏处的。学生一个个都说不能看电视,看电视无一益处,看来学生对看电视没有正确的认识。于是,我先请学生举手表态:认为不能看电视的同学举手,“唰”,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举手。接着,老师又问:“看电视没有一点好处吗?”学生有的说动物世界的节目能让我们增长知识;有的说气象预报能让我们知道天气情况……“这么说,看电视虽然有那么多的坏处,但也有许多好处,那我们要怎么做呢?”老师抓住时机问道。学生纷纷举手说道:“看能增长知识的节目;看得时间不要太长;看电视要保持距离注意姿势;要完成作业再看……”
课堂上,当老师发现学生对待看电视这个问题过于偏见时,及时组织学生“添火细熬”,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交流讨论、细细品味,最终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⑵教学难点处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应该分清主次,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教学的难点,应该引领孩子细读慢品,反复思量。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教学才会走向扎实有效!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在教学中,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自我”,从四个环节展开。第一步:自我认识,我真行!老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好好想想自己的优势,在舒缓的音乐中,学生身心愉悦,精神放松,许多学生站起来自豪地说了自己的优势。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认识缺乏,于是老师设计了第二步:同伴标识。这个环节借助游戏展开,用欣赏的眼光赞美同学,让同学树立信心。更可贵的是老师还不忘“保护弱者”,“还有谁没有说到?”不忘让每个学生都有优势可说,人人都能在这节课中获得自信。第三步:老师赏识,树自信。老师非常有心,给每个学生都指出了优势,学生多么在乎老师的看法,老师的赏识使学生更加自信。第四步:读家长的来信,了解家长眼中自己的优点。经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了自我,真真切切地培养了自信,进而有效地落实了情感目标。
总之,小学品德课堂利用“煲汤式”进行教学,本人主要通过“精心制订教学目标、给予深度体验的时机”这两步,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深度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力,培养道德情感,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这种化繁为简,放慢脚步,引导学生深思细品的教学方式,正是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良策。
第二篇:从经典中感悟管理学
从经典中感悟管理学
姓名林鹏
班级学号20094661论文指导老师吴淑芳
从经典中感悟管理学
有了人,就有了对人的管理。因此,在人类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就有了上下五千年的管理史。而现代科学管理公认为始于1903年的“泰罗制”。于是,泰罗便被恭称为“管理学之父”。从X理论、Y理论到Z理论,从动作研究到企业文化,从人们自发的管理到自觉的管理,从人对抑制型的管理到开发型的管理,从金字塔模式的组织到扁平化的结构,管理者从将军到仆人,雇员从被动到主动,从机械到开放,从工业化、现代化到信息化,从雇员到员工,到知识工人呢,从“认识工具”到“认识资源”等等。当我们回顾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管理大师留给我们的HR精髓要义同时,我们禁不住惊叹:HR的百年发展史是这样变迁的,HR的思想史是这样形成的。今天的HR管理沿着大师们曾走过的路走来,又吵着他们指向的未来的路走去。当我们细细品味咀嚼着沉淀着沧桑和巨变的百年经典理论时,在走向新千年的时候会豁然开朗,会精神矍铄。让时光倒流,去体会百年来经典管理大师的思想精髓。
西游记中的经典管理——唐僧师徒的小团队管理
唐僧师徒死人的小团队搭配可谓堪称黄金搭档。
1.外部环境主要是佛主的指导意识和佛家氛围。
2.目标是取到真经。
3.人员结构:
唐僧:领到,管理者。他是四个人中最受尊重的,他事业心强,非常执着,只要还有一口气,那就是向西,向西,再向西!
孙悟空:开拓进取型员工,虽然有时有些过,降妖除魔的业绩主要是他做出的。
猪八戒:懒散型员工,他好吃懒做,但却打浑逗趣,是不可缺少的活跃团队气氛的因素,要是没有他,西天的路上是何等的无趣,当然他还是干具体或的,比如降妖,挑担。
沙和尚:是个忠实的员工,虽然没有多大能耐,但他不合人争锋邀功,很随和,组织中必须要有这样的人。
佛主对唐僧的考核既有过程的考核又有记过的考核,除了具体提供必要的,帮主和管理倒不多。唐僧对于孙悟空的管理,主要是根据他争强好胜的个性,调动其积极性,当让他的本领太强,所以只能用紧箍咒来约束他;对猪八戒和沙僧的管理,主要靠孙悟空的榜样和威慑作用,有事也永来偏向激励他们。
领到得会沟通,回激励,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人,以德行和能力服人,让员工在相对宽松环境下学习和成长。
红楼梦中经典管理——红楼梦中的企业文化缺失
一个组织的落寞首先是文化的落寞。剩余末世运偏消,《红楼梦》是一部时代的悲剧,命运的悲歌。一部红楼梦展现的是一副末世的景象,红楼梦的企业文化也是一部末世文化。《红楼梦》中涉及姓名的人物共有732人,它虽有天上人间般的奢靡环境,皇家园林般的美丽风光,工资待遇也不低,但是荣宁二府从上到下都充满着悲观厌世的情节。红楼梦中的弃世有自杀,出价两种方式。作为一家大企业,起初,贾府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在外口碑都是非常不错。连一僧一道对着青峰下的贾宝玉前身顽石描述都是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
贵之乡。但实质上,作业家族式大企业,贾府的企业文化却有着先天基因缺陷。主要表现在压制员工的个性,模式员工的感情诉求,家长式管理,等级森严,就连丫头都有大小之分。当老板与员工,上级与下级,行成的等级森严,麻木无情,缺乏人性的管理氛围。虽然钱挣得不少,干的却不痛快。
实际上,现在的一些大企业,某种程度上也像是另一个贾府。员工动则上万,部门近百。一个普通的员工进入企业,从学徒做起,面对多达数十个的层级,一个普通员工三四年才能提升为班长,而要提升为科长可能更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看不到成长的希望,压抑,难受,没有前景,成为工作氛围的真实写照。这样企业所谓的“企业精神”就是制度,执行命令,罚款细则,这样的企业文化状态下,员工多是“漂泊亦如人命薄”的负面心态也就不足为怪了,跳槽成了必然选择。在有的工厂中甚至出现了暴力倾向。
如果现代企业只知道制度上墙,只管不理,就难以创造出一个组织的温馨,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认同敢就会消失,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更无从谈起。良性企业文化的缺失,致使“赫赫扬扬”的贾氏家族几年就大厦倾,猢狲散。同样,伴随着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许多企业已经做大,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然而辉煌的背后,很多中国企业总是像贾府一样陷入一个“成名也忽,其败也速”的大企业陷进。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我们的企业文化以红楼梦揭示的企业文化大败局为鉴,以人为本,强调情感管理,塑造企业文化,推行民主管理,重视人才培训,人才资源开发,柔性管理,才能做大做强,基业长青。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管理——学习如何做领导
领导是做正确的事,做得好,不断突破,培养决策力与执行力。领导是提出愿景,坦诚沟通,鼓舞士气,承担责任,相互信任,终身学习。领导者永远在追求领导品质,怀抱核心价值观解决纷争与问题,寻找共识,建立人格典范。
里斯多德认为领到力的目标就是营造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在人民之间树立道德典范,也就是“有品德的性格”与“善行的表现”,领到力就是重整人民道德精神,扮演精神建设的领袖,追求崇高的价值观。
领导力就是公民认为主义的体现,基于理性与道德,辨别是非善恶与公正,具有羞耻心与正义感,对别人具有同理心,尊重别人的权利,对生命意义怀抱终极关怀,对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有一种承诺与责任,为子孙营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领到就是一种英雄之旅,不断追求人文素养,宗教关怀,历史意识,分享爱心,鼓舞信心,迈向未来与希望。领导就是希望的化身。领导力就是回顾过去,掌握现在,就具有历史纵深,就是能往前迈进,具有透视感,领导者就是攀上阳台,极目四眺,看到远方的愿景,鼓舞追随者落实愿景。
研究历史可以培养领导力。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无休止的对话,读历史诗人耳聪目明,从愿景中寻找规律与教训。“帝王学”,“君王论”,“将相学”就是活生生的教材,体悟进退应对之道,在困境中运用智慧,勇气,决心,找出生存之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就是领导力和历史观的完美结合。
第三篇:从生活中感悟
从 生 活 中 感 悟
王 智 超
新教材的全新理念是:“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经验,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入手,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一、从生活小节入手,引入课堂教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就要从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因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我爱我家》一课时,先让学生回家,请家长说说给自己起名字的过程和其中寄托的家长的美好期待,然后在课堂上自愿介绍自己名字的来历。这样以来,学生纷纷发言,饱含真情地向大家介绍自己名字的来历。学生在介绍自己和听别的同学的介绍中,深深感受到父母、家人对自己的厚望和亲情。在此基础上,我引入新课:“简简单单的名字,寄予了家长深切的爱。我们从生命孕育的那一刻起,就在家温暖的港湾里成长。那么,家——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走进我们的家——《我知我家》”就是这样的一个引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走进了新的一课的学习。
二.从生活分歧中,碰撞出真理的火花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充分证明了实践在知识感悟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着重组织一些让学生多看、多做、共同参与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从所熟悉的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从事实中接受教育,产生情感的共鸣。如在学习“两代人的对话”一课时,我用献身说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出理智的选择。
首先,我把自己的烦恼说给学生:“这几天,我遇上了一件烦心事,上小六的儿子作业写得潦草,我让他重新做,他居然说,他在班里已经算是好的了,有许多同学还不如他呢。我一边例说书写不认真的坏处,一边要求他重新写好,直到看着他重做工整了。没想到,我刚回头,就听他在身后说“真烦人!”声音出奇地大。近来这段日子,这句话常常挂在他的嘴边。同学们最近和父母发生过这样的事吗?”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常事,我拿来与同学们共享。从而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象朋友聊天似的,展开了平等对话,此时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同学们把目光投入到自身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接下来的活动非常地活跃,同学纷纷提出问题。如①我的烦心事是这样的„„;我与父
母冲突最深的一件事是这样的„„②小的时候,我们和父母之间也有这种感觉吗?③为什么原来和谐的亲子关系,现在会发展到格格不入呢?④我们应该怎样来改变这种状况呢?在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中,把父母与自己这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及解决办法作出正确的选择。从中意识到:严也是一种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对子女的严,实际上是一种深深的爱。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从而主动化解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架起两代人沟通的桥梁。
三.从行动中,表现自己的长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所在。要把学生思想上的触动通过行动得以强化,就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在学习了《报得三春晖》一课时,我就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①回家给父亲、母亲洗一次脚,并记述这一过程中,你、父亲、母亲的对话。②制定一份孝敬父母的计划,一周作一次总结,把你的经验介绍给同学。这样实践性的作业,学生除了口语表达外,更重要的是行动上的落实,从而把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与日常生活的行动结合起来。既扩展了知识技能,又提升了生活经验。在自己的行动中,亲自看到自己的长进,享受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生活中感悟,是新课改理念下,我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尝试。这种尝试,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真正的社会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得以焕发,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体验与创造,使学生能更好地懂得生活,理解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第四篇: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初探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初探
摘要:认真研究思想品德课的新课程标准,准确理解新课标下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对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课堂评价的现状入手,以新课标的评价理念为依据,按照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探讨如何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品德课;评价理念;优化策略
走进新课程,不仅要认识新课程,更重要的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新的变化,新的突破,新的创造。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德育课程,该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来促进该门课程的实施,是该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之一。因此,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前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中非常迫切的任务。
一、评价问题 不容忽视
品德课堂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评价方法的单一,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注重相对评价,忽视绝对评价和个人内差异评价;评价主体单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呈现出明显的“他评”特征;评价的导向“失常”,把学生引向无休止的升学竞争中,使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偏执,使教育陷入不良发展的怪圈。教育教学评价的滞后,已成为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尤其是考试评价的滞后,严重阻碍了新课改理念的实施。
因此,在新一轮推进课改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把教育教学评价改革这一新课改的关键环节抓好,要通过积极地探索实践逐步完善较为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特别是建立适应新课改理念的考试评价机制。由此可见,改革思想品德教学评价,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二、评价理念 正确把握
新课标的实施促使我们要改变原有的课堂评价方式,以新的课堂评价理念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对他们进行准确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为此,新课标在评价内容、方法和主体上体现了如下四个特点:
(一)多维评价
所谓多维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应只看某一方面的表现,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进步提高,必须广泛深入地考察学生围绕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所发生的多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提高,如思想品德状况、行为表现、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等,肯定学生每一方面的点滴成绩,从而彻底改变了对课程基本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的单一评价形式。
(二)过程评价
所谓过程评价,是指评价要真正进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考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行为、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认真积极,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在教学内容的引导下,积极朝着做一个好公民的方向发展,如对如何做人的道理有了较深刻的领悟,分辨是非的能力有所提高,为人处世的责任意识有所增强,以及在集体活动中表现积极、活跃等,都是进步提高的表现,都应给予积极肯定的激励性评价,而不应只看考试成绩这一学习结果的单一方面评价。
(三)多样评价
新课标强调“纸笔测试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要“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为此,新课标大力倡导的评价方法有“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即使是考试,也是倡导以多种多样的方式灵活组织进行,如辩论、情景测试等。这种多种多样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为评价原则的实施提供了操作层面上的保障。
(四)多元评价
新课程下评价的主体是多方面的,传统考试评价方法的主体是学校教师,而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如:采用小组合作教学形式或班队活动课,评价内容如集体观念、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诚实守信、道德修养、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时要求学生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三、实施策略 优化评价
新课程教学策略研究,主要解决学生学习的三方面问题:一是学生“爱学”,即学习的能动性;二是学生“会学”,即学习的主动性;三是学生“善学”,即学习的创造性。改革思想品德学科评价,关注体验过程,发展个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发展的新趋势,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就如何优化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评价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1、以激励促评价
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信,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捕捉称赞学生的时机,巧妙运用激励的语言。如对学生说出的好看法,教师由衷地称赞:“你真棒。老师很欣赏你这个见解!”、“大家为他独特的想法鼓掌!”、“说得太好了,真值得大家学习!”等等,这些语言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兴奋记忆,对评价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多样的标志、贺卡、有趣的图案或举行简短的仪式等方法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老师激励与赞扬,使学生的努力得到认可,老师寄予的希望,更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并推动他们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区”。
2、以个性定评价
小学生心理、生理尚未成熟,解决问题能力差,有时在课上会出现紧张、焦虑等现象,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知识结构,运用多样化的语言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实效。例如对思考问题很独特,但是个性较孤僻的同学可以这样评价:“你每次发言都能给我们惊喜,以后要和大家多多交流,让更多的同学分享你思考创造的快乐。”对性格开朗活泼并善于发言的学生,这样评价:“你有这样的想法太好了!”以爱钻牛角尖的学生,教师的评价可以这样切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说明你很喜欢思考,但是想问题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坐下来,再想一想好吗?”在充分肯定的同时,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他们指引新的思考、研究方向:“你想法很好,可是还不太全面,想一想,还可以补充什么?”
3、以目的准评价
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欠佳,不够准确的评价往往误导学生,偏离教学。曾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为家人添欢乐》这一课时提问学生:“母亲节你为妈妈做了什么?”一学生回答:“我送了妈妈两朵花。”师又问:“你为什么送花给妈妈呢?”生回答:“因为我过生日妈妈也给我买了一大盒蛋糕。”师于是称赞学生送花给妈妈这种品质值得大家学习。不难看出教师的评价偏离了教学的目的要求,没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而另一位老师上这堂课的时候也碰到了类似的情况,他便反问学生:“如果你过生日妈妈没有送蛋糕给你,你也就不用送花给她,是吗?”生答:“不是的。”师追问:“为什么?”“因为妈妈很爱我。”师及时称赞:“说得真好。妈妈非常爱我们,所以在母亲节的时候我们可以送给妈妈两朵花,谢谢她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还有没有其他同学为妈妈做了更多的事呢?”这样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4、以群体互评价
所谓评价要有群体性,是指在实施小组学习时,评价不是指向学生个体的,而是指向群体。
由于传统评价为了达到甄别的目的,往往把学生置于严格的个人环境中,弱化甚至忽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让学生面对问题孤军奋战,不利于养成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技巧,不符合当代社会对人的要求。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所以应促进群体评价在教学中的实施。
群体性评价要求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发挥小组成员集体的力量。只有当小组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时候,才能获得肯定性评价。就使得小组的成功,成为每一个成员共同努力的目标。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人动脑、动手、动口,努力为小组赢得荣誉;促使他们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
如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春天来了》这一课时,课前把学生分成三小组分别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说说自己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课堂上各小组交流汇报本小组寻找所得,比一比,哪一小组看到、听到、闻到的内容多,对表现好的小组予以奖励。群体评价关注的是全体学生,既能让个体学生乐于接受,又让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另外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将逐步得到培养和强化。
5、以期待续评价
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以激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在教师的赞赏性评价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但也需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不满足争上进。
例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的《规则有什么用》这一课时提问:“课间活动时我们应该怎样遵守规则?”一学生回答:“我们不在教室里追跑,不打闹,做游戏时要讲文明。”教师适时评价:“你说得对,同学们都要像他这样做,而且不仅自己要做到还要主动劝阻不遵守规则的同学。”使学生不满足于自己遵守规则,而且主动做好遵守规则的宣传员。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这些无声的评价也非常重要。课上老师的眼睛务必不断扫视,对专心听讲的学生教师要用温和的面容、平等的眼神去观望,让学生感到气氛融洽,心态轻松;对走神的同学,教师要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给学生以警示,使之集中精力,对回答问题精彩的学生,教师要用喜爱的目光、微笑的面容、赞扬的手势给予表扬,对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用热情的眼神、暗示的手势,配合语言评价来激励学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四、评价原则 需要遵循 1.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包括评价内容多元,包括对学生学的情况、教师教的情况以及课堂活动几方面进行多维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包括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手段多元,包括运用教师课后反思、学生座谈、家长调查、信息化平台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
2.发展性原则。
评价关键要促进“发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更要关注学习的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即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再次体现在教学的效果上,要真正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
3.个性化原则。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德育课程长期以来未找准自己的立足点。与此相应,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大多缺乏德育学科特色。实践证明,那种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学评价必须凸现品德与社会学科个性,其评价标准必须指向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4.过程性原则。
要体现教师教学经验的发展过程,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经验发展的过程,它不是在某一事件评定某一结果,而要体现个体发展的连续性。为了真正发挥评价的教学作用,应注重评价对教与学的反馈与激励作用,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给予教师恰当的帮助和指导,鼓励教师与时俱进,教学相长,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总之,课堂教学评价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要实现评价标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评价手段的现代化,还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研究过程。我相信随着评价的实施和扩大,有价值的评价必将会给《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增强。
第五篇:从《论语》中感悟师德
从《论语》中感悟师德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主要记述孔子及少数弟子的言论和行为。它通过记录孔子的处世和处事态度,反映了孔子以仁为本的精神理念和特立独行的高尚人格。其中,孔子与弟子的问答占了较大部分,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还蕴含着“仁者爱人”的师德真意,而这恰恰是当代教育者师德师风建设中急需重视的一环。那么,有“万世师表”之称的孔子,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爱护学生呢?我参考《论语》中经典语句,结合自己三十一年教育教学中所见所感,试作浅述。
一、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长篇第五第一章)孔子把女儿嫁给一个坐过牢的人,似乎不可思议。虽然找不到关于公冶长坐牢的历史资料,无法考证公冶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从孔子对人的要求来看,公冶长一定是一位注重“仁德”修养的君子。引申至教育教学中,这就要求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以学生的家庭背景、成绩好坏区别对待。
刘同学是初二时转到我班的“问题生”。在入学报到时,他眼望天花板,脚在不停地抖动,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妈妈急忙道:“赵老师,要辛苦你了。这孩子真气人,作业不做,上课回头转脑,爱讲闲话,早上就不愿起,晚上就不想睡,三天两头迟到,还沉迷于网络游戏,我们三天两头跑学校,脸都给他丢尽了„„”,这个时候我止住了刘母的话,说道:“孩子,你母亲说的不是真的吧?”刘同学倔强地摇摇头。于是我支开家长,并耐心地倾听他诉说心中的委屈与困惑、师生间的误会、同学间的矛盾以及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谈话结束后,我在发新书的同时,给了他一本作业记录本和一张表格。并鼓励道:“从今天起,你的人生将翻开新的一页。这份表格是一份自我评价表,表上评价的内容是每节课的表现、每天的作业及记笔记情况。你需要认真完成并且每天给我检查。”后来每当他忐忑地交表时,我总是开心地表扬他每一个小小的优点,并对他的缺点视而不见。“啊呀,你今天交了两门作业啊,太棒了!”“咦,你还会举手发言了,牛!”„„这样刘同学对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我决定顺水推舟,在每天放学后单独给他补习英语。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刘同学的英语成绩提高很快,并带动了其它学科的全面进步。新学期,我把家访的第一站定在刘同学家,并当着孩子的面把他进步的点点滴滴告诉了家长。鼓励起了效果,从新学期的自我评价表上能看出他在成长、在融入班级的大家庭。他上课爱发言了,写作业也认真多了。在秋季运动会上,他更是表现出彩,一边参赛,一边协助体育委员,负责报名工作和组织同学参赛。通过全班的努力,运动会上我班获得了年级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佳绩,刘澍兴也因此被同学们推举为体育委员。2009年中考他以632分的好成绩考入我校实验班。
二、常与学生谈心,要求学生“各言其志”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第五第二十六章)人各有志,志向引导人们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经常与学生交谈的一定是一个关爱学生的优秀教师,而且交谈的话题不仅仅局限在志向,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障碍,生活家庭中遇到的困难,都可以在师生交谈中得到开解。何同学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女孩,但在她初中入学前一年母亲在值夜班时被人杀害,不久父亲又娶了继母进门,因家庭的突然变故使她变得孤僻。在初一报名的这天,有很多同学是父母陪同而来,而何同学手拿户口簿及入学通知书,独自一人前来。从她低沉的声音和忧郁的眼神中,我读出她内心压抑的情绪。为了使何同学像别的孩子那样脸上挂满笑容,我主动与何同学交谈,了解到她家的不幸后,我抚摸着她的肩膀柔声道:“虽然你失去了妈妈,但你可以把我----赵老师当作你的妈妈!行吗?”。小女孩眼泪汪汪地看着我,什么话也没说。从此,我特别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她担任小组长,让她多和同学交流。那时我包里总会放一把梳子,时常为她梳理凌乱的头发;若是家里做了点好吃的,也会打包给她带上点。此外,教她如何与继母相处,利用周末家访,找她继母交流、沟通。由于经常开导勉励,何同学慢慢变得开朗活泼了,她成功地走出了过去的阴影,真正融入了班级这个大家庭。初中三年,我不记得与她交流过多少次,关爱与鼓励一直伴随她走过初中生活的每一步。她总是甜甜地叫着“赵妈妈”,真的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中考她以六百多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看到孩子健康的成长,我心里无比欣慰。
三、注重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第六 第二十一章)对于知识、道德、才能和禀赋不同的学生,他采用个性化的教育策略。这种区别于“填鸭式” 的应试教育的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先进性和实践价值。
尹同学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初一第一学期各学科优秀,就是体育不及格,为此,三好学生与他无缘。针对这一情况,我进行了家访,向他说明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并把他选为体育委员的助手,协助体育委员搞好工作。同时请体育老师教他一些技巧。他渐渐爱上了体育。到初二时,他的体育成绩突飞猛进,得了优。不但个子长得高,而且非常结实,很少生病,体质也增强了。初
二、初三他都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初三被评为省“三好学生”,两次获市英语听力竞赛一等奖,2004年中考获区中考状元,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四、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孔子就十分关心学生的健康,弟子有病,老师非常着急。例如,他去探望学生,从窗口伸手抓住学生的手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对于现代教育的启迪在于:爱护学生,就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
熊同学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长期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患有心肌炎的他,身体差,易感冒,体育课上稍一活动就面色苍白,力不从心;他性格内向,很少与同学交往。我从初一年级开始就对他特别关照,从学习习惯的培养到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我一方面让他当小组长,加强与同学的沟通,另一方面,针对他体质差的情况,在办公室的抽屉里备有熊同学的衣服,以便体育课汗湿更换或天气突变使用。在初一,每次的家长会都由熊波爷爷来开,可是自从他爷爷的一条腿被恶性骨瘤夺走后,再没有来过学校了。我为此经常主动打电话给熊同学的爷爷奶奶汇报他在学校的表现,同时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以便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熊同学初二年级入了团,成绩一直较稳定。春节一过,开学第一天,我就和熊波谈起心来:“你又大了一岁,长高了,更懂事了。你爷爷奶奶身体好吗?请代我向你爷爷奶奶问好。”短短几句话,让他久久不能平静。当天晚上我就接到了他奶奶的电话,电话里他奶奶又激动又兴奋:“赵老师,真是太谢谢你了!假如没有你的关爱,我家孩子不可能进步这么快!”
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它是我们血管里流动的血,血脉相通,血浓于水。问题在于,现在的教师是否有能力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教育的普及近几年来教师的学历普遍提高,但是学养却明显下降。当代教师应当自觉地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研读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把它作为专业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养成习惯,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的同时去影响身边更多教师,并通过教育教学影响一代又一代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