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系列评论文章[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2 02:1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光明日报系列评论文章[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光明日报系列评论文章[范文模版]》。

第一篇:光明日报系列评论文章[范文模版]

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光明日报评论员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我们党95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深入阐述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坚持不忘初心‛,深刻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三个‚长期坚持、永不动摇‛,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党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的伟大担当。

近代中国曾黑云压顶,最终被上海石库门小楼的一盏灯火点亮;中华民族的摸索曾漫长无果,直到嘉兴南湖的一叶红船领航。95年来,从‚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革命斗争,到‚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抗战伟业,从‚地动三河铁臂摇‛的建设热潮,到‚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的改革新路,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性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罕见的奇迹。

过程,荡气回肠;成果,震古烁今。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五千年文明史、四分之一世界人口的东方大国,在一个世纪中的沧桑巨变,不但回答了中华民族‚往哪里去‛的历史之问,也回应了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探索的世界命题。

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同样是对未来发展的庄严宣示。建党95周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第四年,距离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五年时间,因而在历史的年轮中形成了重要的刻度。站在这个时间点上回望,是民族复兴与立党兴党的命运交织;站在这个时间点上前瞻,是历史长河与时代浪潮的风云际会。如何将改革开放全面推向纵深,如何完成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紧迫任务,如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如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如何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都在等着我们党在中华大地上挥笔作答。

在这次重要讲话中,总书记以八个‚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总结和提出了我们党面向未来、应对挑战的经验和要求。历史漫漫、前路昭昭,只有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始终担当起复兴路上坚强领导核心的使命。

初心,是起点、是本色,是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体现、是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源泉,是风雨不动的定力、是百折不摧的韧劲,是攻坚克难的底气、是开山拓路的力量。坚持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曾完成了从西柏坡进京的赶考,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赶考。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在前,需要每一位共产党员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鞭策,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汇流成海、贡献力量,赢得新的更大胜利。

走过95年光辉历程、拥有8875万多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必将继续在这场历史性大考中经受考验,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光明日报评论员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特别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八个方面要求,其中首先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我国的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越是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越能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我们坚守的主义也就越能够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在时代的大舞台上正在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活剧。当然,在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奇迹的同时,也遇到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的问题和如此大的困难。面对它们,不仅要求我们在真理的认识、思想的探索、理论的创新上不能止步,而且要在寻求通向真理的道路上有新的进步。这些都需要在指导思想上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坚定信念,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历史和现实已经并正在反复启示我们,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我们的发展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就可能会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出现偏差。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发展的指导地位,绝不是一般的认识问题,而是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忠实信仰者坚定实践者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光明日报评论员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共产党员应有的精神追求,抓住了共产党员安身立命的根本。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个人没有志向不行,作为共产党员,更要在立志、持志以及践行志向上坚定不移、持之以恒。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这样,今天的共产党员也是这样。‚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今天,无数党员干部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公而忘私、锐意进取、努力拼搏,同样源自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

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理想信念高于天,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必须是最彻底最崇高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须是最广泛最有代表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唯有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我们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站在最高层把握人类进步的方向。唯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才能‚以百姓心为心‛,才能真正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不可否认,当前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上动摇不定,甚至是缺失的。他们羞于公开宣布自己的信仰,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态度暧昧、不敢亮剑甚至立场模糊,而在一些个人名利方面却常常斤斤计较十分在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新形势下各种考验面前,广大党员必须不忘初心,高扬旗帜,牢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殷鉴未远,我们要牢牢抓住理想信念这个从严治党的关键,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

学而后方知,知而后必行。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全党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同时,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营养,切实解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坚持‚四个自信‛ 推进伟大事业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光明日报评论员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近代以降,中国人民在救国道路的选择上百般求索: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屡试屡败;‚洋务梦‛‚立宪梦‛‚变法梦‛,梦梦皆空。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彻底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们党从50多名党员、力量微薄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8800多万名党员、执政67年的执政党;中国从一穷二白的贫穷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险些被开除球籍,到不能被忽视的世界大国。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发展的累累硕果,足以让我们信心满怀。

从十月革命的炮声到南湖红船上的宣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开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践表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中国各项事业就会蒸蒸日上、前途广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指导党和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现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更离不开先进理论的领航。

当西方国家遭遇经济危机、政治衰退、民主失灵时,中国经济发展却在一次次‚中国崩溃‛的论调中逆势而上。中国靠什么?制度。我们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保持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势头,使7亿多中国人脱贫,这一切正有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也在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只有始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才能为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的动力。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不断刷新的发展速度赋予我们自信,更加辉煌的未来等待我们奔赴。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荡开如椽巨笔、写下新的篇章。

坚定发展信心 决胜全面小康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光明日报评论员

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鲜明揭示了我们应自觉担当的使命,为同心共筑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小康决胜阶段这个特殊的节点,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如期建成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孜孜追求的梦想。这个宏伟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关键一步。这个目标的如期实现,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世界发展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扭住这个关键目标不松动,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逐步形成并加速推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赋予‚全面小康‛更高的标准和更丰富的内涵。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在我们的锐意进取、团结奋斗中不断靠近。

任何成功都不会轻易获取。我们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打赢扶贫攻坚战、缩减城乡差距、争夺科技主动权、建设美丽中国等等,都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努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唯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抓铁有痕的实干坚持发展,人民群众才能收获更多的获得感,中国梦也才能收获更为坚实的基础。

发展,既要以战略眼光审视大局和大势,也要有新理念引领破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只能坚持、不能动摇。以发展新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必将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进而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凡为过去,皆为序章。‛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站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高擎改革的火炬,坚定发展的信念,我们定能赢取光明的未来。

勇于全面深化改革 敢向顽瘴痼疾开刀 ——六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光明日报评论员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要求,必将推动各领域改革全面攻坚提速。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30多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带入了一个崭新境界。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大方面330多项改革举措,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进军号。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两年多来,召开了25次会议。司法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央企薪酬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立案登记制改革……一一提上日程,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深化改革两年多来,我们看到了社会保障更加绵密,群众办事不再跑断腿,‚放管服‛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发展更有质量,治理更有水平,人民更有获得感。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协同并进。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弘扬宪法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道路会越来越艰难。我们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韧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不懈努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七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光明日报评论员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再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贯穿着一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再次重申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肯定人民是创造历史、成就梦想的伟大力量,并号召全党坚守人民立场、永葆赤子之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已经证明,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顺应民意、尊重民意。人民有所呼,我们就得有所应。人民向往美好生活,我们就要顺应人民期待,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权益,使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我们要继续坚定改革,加快补齐贫困短板,更加注重机会平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定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力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他们中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人民是推进发展的主心骨,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才能使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只有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发展才能始终保持正确航向、符合客观实际;只有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制度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形成,才能汇聚起最为广泛的共识和最为磅礴的力量。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坚持人民立场,永葆人民情怀,我们定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开创发展新局面,开创美好新生活,续写新的光荣与梦想。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八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光明日报评论员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再次重申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贯立场。

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始终崇尚和平,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尤其是近代以来,战争带来的苦难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和发展的价值,始终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当今世界正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未改变,合作共赢的国际趋势日趋强劲,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步入发展快车道,世界几十亿人口分享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红利,国际力量对比总体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共同朝着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中国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我们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愿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愿意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敞开大门,广交朋友。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亚投行都欢迎四海宾朋的参与。

国际上总有人戴着有色眼镜打量中国,把中国视作‚威胁‛,抱着冷战思维,认定了‚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把国际政治看成大国之间的零和博弈。这是中国一贯反对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一贯坚持国际社会的成员一律平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把中国维护合理合法的国家利益视作‚威胁‛‚强硬‛‚咄咄逼人‛,这些论点都是站不住脚的。总书记指出:‚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中国倍加珍惜和平,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愿意贡献中国智慧,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九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光明日报评论员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自身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总结建党95年来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正是中国共产党95年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追求先进性与纯洁性,具备了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才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最终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如何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不仅是摆在每一名党员面前的重大考验,更是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重大考验。作为一个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每一点变化都影响深远。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必须高度重视。

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失去了这个根本,中国的发展就会失去最为重要的方向力量。中国现实发展面临的考验,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和整个国家的发展同步推进,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

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这是我们吸取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我们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自身的科学化建设。加强党的建设,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行为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加强党的建设,要坚定管党治党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加强党的建设,要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加强党的建设,还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的原则,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当前,全党同志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深刻把握新时期做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要求,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历史性的考试中经受考验,在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创造功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第二篇:光明日报校训文章

校训雷同,缺失的是什么?

《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06日 08 版)

清华大学校训。CFP 你还记得母校的校训吗?

你是不是对这样的校训特别眼熟?

“团结、进取、求实、创新”“勤奋、仁爱、求实、创新”“严谨、勤俭、求实、开拓”“团结、奋进、求实、创新”„„乍一看,你或许以为粗心的学生写错了顺序,但实际上,这些差不多的校训分别出自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新疆大学。

“求实”“创新”“团结”„„这些经常出现在校训中的“高频词”,最近也被网友评选为“通用校训万金油”。

近日,一项针对国内256所大学的调查显示,有六成大学生对校训“不感冒”,还有在校工作七年的教师不知所在学校的校训。而在这些高校中,有192所学校的校训是“四词八字”的口号式,个别大学校训甚至完全相同。一时间,“同质化”“摆设式”成为不少网友对于校训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大学精神、治学思路的指责。

校训怎能“生憋” “别说毕业了,在校时也记不住校训。不过闭着眼我也能想出来,勤奋、求实、创新、爱国„„就那几个词,没什么新意。”毕业才四年,说起校训,王岩一脸漠然。

王岩毕业于兰州一所二本院校,想不起来的校训,比他自己还晚“入学”一年。

“大约是2005年,不知学校是为了迎接评估还是换了领导,面向全校师生征集过校训意见,备选方案不是四词八字,就是两词八字。”王岩因为是班干部,还稀里糊涂地在网上“随便投了一票”,可更多的同学却“连关注都没关注”。“师兄师姐说,2003年也征集过一次,两年不到就又换了。不管是拍脑袋想的,还是大动干戈投的,纯粹瞎折腾。”

朱晓是一名跑教育口的老记者。2006年高校评估季前后,他突然觉得不少过去没有或是不重视校训的学校开始在这上面大做文章,“‘选’的校训大多掺杂求实、创新等时髦词,却一点看不出创新和特色”。

对这些“没新意”的应景校训,网友总结了几大出处,“就是‘生憋’。要么‘寻章摘句老雕虫’,到古老经典里去找;再或者‘征文启事’,由领导凭其偏好打钩。看似句式工整、形式优美、词义明快、朗朗上口,却缺乏历史的厚重,情感的亲切,故事的精彩,榜样的激励。”

“一提大学文化建设,各校校训就跟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还有的学校像割韭菜似的,一茬又一茬,换起来没完。”在王岩看来,如此“应景”的校训被遗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实在太干了”。

“细想,也并非校训干瘪这么简单。”朱晓一直念念不忘采访时听到的故事,“战火燃烧的岁月里,南开大学创办者张伯苓教导学生,‘你不戴校徽出去,也让人看出你是南开的。’校训同理,说到底是大学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当看到校训、走进学校都不知你是哪个学校的人时,折射的是整个大学育人理念、治学思路的盲从与迷失。”

校训要有“特色” 武薇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史专业,她的硕士论文,主题就是校训研究。

“好的校训绝不是‘憋’‘造’出来的,而是从内到外升发出来的。”在武薇看来,“生憋”的校训是“不懂自己历史、不知现时使命、不明未来去向”的简单拼凑。

武薇特别推崇南京大学校训中的“诚朴”精神。“南大的校训其实也一直在变。但从两江师范学堂时期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到另一源头金陵大学的‘诚真勤仁’,大学风骨和治学理念特色一直不变。”

朱晓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全国高校从几百所增加到两千多所,但在他看来,迅速扩张的高校版图,丢失的也恰恰就是“特色”。“千篇一律的校训折射了千篇一律的办学路径。教育者对学生期望同质化,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学校有什么特点,高校的个性化、内涵式发展根本没有内生力。”

校训应是“灯塔”

“校训作为高校文明的标识,体现的就是对人的关注与期许,只有充满人文情怀的教育者和教育体制,才能作出充分而准确的表达。”冷静之余,有声音如此评述校训的真正源泉。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则认为,对于校训的讨论,意义并不在于让所有的大学重新来一次校训大改革。

“意义在于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真正意识到该做些什么事,培养些什么人,而不是一个模子办校、一个模子育人。”在朱晓心里,校训应该是一所大学的“灯塔”和“精神”,前行路途上一旦偏离,能够起到自动矫正和警醒的作用。

“高校之间都在比‘高’和‘大’,而不是‘学’„„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导致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相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多样化、多元化的,而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单一化的。”痛心之余,90多岁的高等教育学泰斗潘懋元更多的是担忧。“与其耗费精力‘生憋’校训、生造“精神”,不如静下心来想想如何办出特色、办出灵魂。”在王岩心里,也并非没有能够激荡人心的校训。“上世纪40年代林语堂在国立西南联大作演讲时说‘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汪曾祺说他在联大上课时经常得‘跑’警报,躲完空袭再继续上课。联大校训‘刚毅坚卓’也比很多学生‘入学’晚,但它呈现的精神内涵是深远的。这才是大学的力量。”

(本报记者 邓 晖)

校训集萃

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中国农业大学: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北京师范大学: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北京舞蹈学院:

文舞相融,德艺双馨

国家会计学院:

不做假账

中国政法大学: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北京林业大学: 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

耶鲁大学:

真理与光明

芝加哥大学:

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

柏林大学: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美国大学校训:有精彩有平庸

《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10日 12 版)

好的校训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浓缩一所大学经久传承的办学宗旨与育人思想,凸显这所大学岁月沉淀下来的特色和个性。美国名校林立,校训也多。细细数来,让人过目不忘、为之一振的校训有之;似曾相似、流于平常的校训也不少见。

“让自由之风吹拂”(斯坦福大学),是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则校训。该校训不像其他名校那样援引拉丁文或希腊语经典,而是使用德语,取自16世纪德国人文学者冯·修顿称颂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的言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国内不少人对斯坦福大学使用这一德文箴言很有意见,甚至该校校方也不承认其为正式校训。

一些校训用词和寓意都同样让人回味无穷,如“男性的作为,女性的语言”(马里兰大学),“动脑也动手”(麻省理工学院),“坚持和超越”(纽约大学),“空谷绝音”(达特茅斯学院)等。不过,校训是否隽永上口,断不能成为学校水平的鉴别标准。在美国常春藤名校的校训中,有短小精悍的“真理”(哈佛大学),“光明与真理”(耶鲁大学),也有“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康奈尔大学)这样直白表达办学思想却略显平淡的长句。

美国许多名校的创立都有宗教背景,这一背景在其校训中也有直接体现,如“因为上帝的力量,学校欣欣向荣”(普林斯顿大学),“借汝之光,得见光明”(哥伦比亚大学),“我们祈望上帝”(布朗大学)等。如果没有丰富的宗教知识,恐怕难以领悟这些校训的内涵之美。

从语义来看,称颂知识的作用是美国校训中最为常见的。如“知识本身就是自由”(查尔斯顿学院),“知识是心灵之光”(科尔比学院),“慧心求知”(埃默里大学),“知识为求知者加冕”(雪城大学)等。

大学虽有排名次序或专业强弱上的差异,但教书育人却是殊途同归之目的。因此,众多美国校训中,美好的词汇难免重复。笔者粗略统计发现,在208所美国大学的校训中,竟有28个使用了“真理”一词,有27个使用了“光明”一词,其他词汇如“知识”“服务”“美德”“精神”等,使用频率也比较高。

异校同训的现象,在美国大学中也不鲜见。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均以“知识使你自由”为校训。即使声名显赫如耶鲁大学这样的名校,竟也遭遇校训不能独专其美的尴尬。耶鲁大学的校训“光明与真理”,寓意“启蒙年轻人的心智,用知识向年轻人传递真理”。该校训可以追溯到1736年,不过,耶鲁并不能阻碍后来者使用“光明与真理”。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玛丽埃塔学院、乔万大学等也将“光明与真理”作为自己的校训。去年8月,全球历史最悠久的校报《耶鲁每日新闻》刊文,就此表达了遗憾之情:虽然“光明和真理”是耶鲁的绝对目标,但“我们对这一信条竟然无法独专其美”。这样的校训同质现象也不难理解。大凡校训,多取乎一方思想、文化、历史和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表述难免雷同。校训的精彩和平庸,也可说是为了解美国高校增添了一个有趣的注解。

(本报华盛顿3月9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余晓葵)

德英大学校训:简短少雷同

《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11日 16 版)

德国几乎每所大学都有校训,校训都是一句简短的拉丁文,依据成立时的理念与理想、历史与传统提炼而成,体现了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期望和要求。

海德堡大学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成立于1386年。该大学成立之初立下的校训是:“面向世界、面向科学”。早在16世纪下半叶,海德堡大学就是欧洲科学文化的中心,成为向世界开放的自由主义大学。这不仅表现在其外国学生的数量上,而且还表现在所谓的海德堡精神上,即由20世纪的马克思·韦伯及其挚友、神学家恩斯特·特罗尔切连同其他一批年轻学者所倡导的跨学科的对话精神。

曾任教育部长的洪堡大力推进大学制度改革,他于1810年创建了柏林大学(1949年后更名为洪堡大学),并担任首任校长。他倡导独立自由,弘扬求真精神,使该大学以探求真理为宗旨,以传播新知识为己任,成为“现代大学之母”。洪堡把“科学”和“自由”作为大学的校训。他所倡导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的理念是现代大学办学的共同思想渊源。

成立于1477年的图宾根大学的校训最简短:我敢做。这句话可以让人产生许多联想,可以理解为作为学生要在科学上敢于尝试一切,也可认为学生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这一校训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在拥有84000人口的图宾根市,每4人中就有1人是大学生。或许是“我敢做”校训的激励,图宾根大学培育出了众多大家。“天上的立法者”开普勒、德国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德国最伟大的诗人荷尔德林、浪漫主义诗人乌兰德、艺术童话大家豪夫、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与中国文化颇有渊源的黑塞等,都曾在该大学就读。我国著名外交家乔冠华也毕业于该大学。

著名的慕尼黑工业大学是德国首批被评为国家重点资助的三所“精英大学”之一。“慕工大是巅峰”的口号已经在德国家喻户晓,响彻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该校的校训是:“立足巴伐利亚,成功于世界”。慕尼黑工业大学非常重视扎实的基础教育,世界各国的客座科学家之所以优先选择慕尼黑工业大学,是因为该大学的科学研究具有独特性。

德国大学的校训主要体现学校的目标与特色,校训内容很少雷同。如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特里尔大学),科学是桥梁(德累斯顿大学),真理会解除一切束缚(弗莱堡大学),突破传统界线,永往直前(莱比锡大学)。

英国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校训都采用拉丁文。校训内容五花八门,个性十足,如:此间为神圣与智慧起源之所(剑桥大学),创意群星(伦敦艺术大学),科学捍卫帝国并为之增光添彩(伦敦帝国理工大学)。

从英国大学的校训大致可以解读出该校的历史、办学思想和宗旨、教学特点风格等。如:思想至高无上(华威大学),教学相长(奇切斯特大学),经验亦良师(德比大学),方法、真理、生命(格拉斯哥大学),知识、智慧、人道(曼彻斯特大学)。

有的校训简洁、通俗易懂,如告诫学生以学为主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南安普顿大学);做你该做的事,做好你的事(伯明翰城市大学);宁静的岁月最适宜增长见识(利物浦大学)。有的则破费思量,需要花时间用心解读,如:从地面到太阳(中央兰开郡大学),吾等紧随光明(埃克塞特大学)。

很多校训都激励学生刻苦求知。如:格物致知(巴斯大学),探求事物本源(伦敦政经学院),学以求变(波恩茅斯大学)。此外,“真理”等词汇也经常出现在校训中,如真理、团结与和谐(卡迪夫大学),真理之门向所有人敞开(兰卡斯特大学)。当然,志存高远的校训是少不了的,如服务全人类(伦敦城市大学)。由于大学与教会的历史渊源,有的校训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主的光芒照亮吾辈前程(牛津大学)。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 本报驻伦敦记者 戴军 本报柏林伦敦3月10日电)

第三篇:人名日报关于社会心态系列评论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部关于社会心态系列评论文章:

一、执政者要倾听“沉没的声音”

在今天的中国,能听到各种声音。两会会场中代表、委员纵论国是,报纸杂志上不同思想交流探讨,新闻评论跟帖动辄上千条,近2亿网民随时写下140字微博„„条条声轨,汇成合奏,呈现这个时代多元多样的复杂图景和蓬勃活力。

我们迎来了表达的“黄金时代”,但仍有许多声音未被倾听。一方面,有些声音被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难以浮出水面;另一方面,也有些声音只是“说也白说”,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这些,都可谓无效表达,有人称之为“沉没的声音”。

无效的表达,不是没有表达,更不是不愿表达。广州市领导公开接访,市民带上铺盖卷、排队3天,就是为了能跟领导“说上话”;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公开自己手机号,却因每天上千个电话、上千条短信被迫关机。那些为网络关注、被媒体聚焦的热点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海面之下这些体量更大的冰块,才是让冰尖浮出水面的庞大基石,也才是决定社会心态的“潜意识”、“核心层”。

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上的弱势群体,也是现实中的弱势群体。在社会层面,他们既缺乏影响公共舆论的资源,又鲜有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甚至无法得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同样薄弱。因此,尽管可能人数不少,他们的声音却很难在社会中听到。

听见与被人听见,本是“社会人”的基本诉求;说话与听人说话,更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共识。当表达权已成为一项基本的政治权利,重视这些声音,是协调利益关系、理顺社会心态的起点。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正经历着急剧社会转型的国家,广大群众的声音被聆听、被重视,尤为重要。

大部分沉没的声音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诉求,都有被压抑、待纾解的情绪。儿子车祸致残,云南父亲欲法院“自爆”走上极端维权之路;幼女身患绝症,湖北母亲参与“跪行救女”网络炒作„„让舆论哗然的事件,都肇始于被忽视的声音。不可倾诉、不被倾听、不能解决,如果不主动“打捞”,太多声音沉没,难免会淤塞社会心态,导致矛盾激化。

发出声音,是主张利益的基础。有利益的表达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才有长久的社会稳定。事实表明,诸多矛盾冲突事件背后,往往是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从这个角度看,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尽可能多地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兑现社会公众的表达权,对于维稳大有好处。

在众声喧哗中,尽可能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是社会管理者应尽之责。以政府之力,维护弱势人群的表达权,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这是共建共享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说话”、“发声”不仅是表达诉求的基本手段,更成为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环节,成为社会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二、“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以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对执政者而言,既需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更应积极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

在“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后,“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正迅速进入各级政府的任务列表。

良好的社会心态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民族都很重要。之所以在今天备受重视,盖因中国发展已站在一个关键时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排位,让拥有一个怎样的“大国心态”引人瞩目;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令提升大众“幸福基因”分量加重。就此而言,社会心态既指向未来发展的“软实力”,也承载“以人为本”的具体诉求。

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愤青思维、拜金主义„„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的失衡之势,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挑战。这些大众情绪虽未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但正对社会发展与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把握和调适社会心态,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一种执政挑战。

然而,扫描各地“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塑造路径,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有的地方有“提法”没“想法”,仅停留在口号与姿态上;有的地方把心态问题经济化,以为“多发点钱就能让老百姓心态变好”;有的地方则认为“培育”的关键在百姓的自我修复,一味把心态问题归咎为百姓“不理性”、“不淡定”、“不宽容”。

其实,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以普遍存在的“焦躁不安”为例,城镇化及大规模人群流动,“漂族”、“蜗居”、“蚁族”人群大量出现,不安全感容易加重;房难买、学难上、病难看的现实矛盾,让人的不确定感增强;而少数干部的贪污腐败、一些地方的暗箱操作,使干群关系变得紧张而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以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

对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有些阶段难以逾越,有些困难难以规避,一些不良心态的滋生难以避免。但必须意识到,如不及时妥善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也必定影响国家目标实现。因此,对执政者而言,既需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更应积极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

这一点极具现实意义。我们倡导理性平和的心态,但如果监管防线屡屡失守,瘦肉精猪肉、染色馒头、毒生姜事件层出不穷,“淡定”谈何容易?我们追求开放包容的心态,但如果“拼爹”现象屡屡发生,“起跑线”不公时时存在,“仇富”、“恨官”情绪何以消解?我们提倡积极进取的心态,但如果寒窗十载也难以改变命运,“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来得轻而易举,个人奋斗又有多大价值?

有学者这样描述当前我国改革的基本态势:改革在与危机赛跑。其实,社会心态的培育不也是在与改革进程赛跑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育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对各地执政者的时代挑战。

三、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同样看待一件商品价格,有人显得很“淡定”,有人表示“鸭梨”很大;同样面对一桩刑事案件,有人焦虑等待“正义到来”,有人则在寻找“程序瑕疵”;同样衡量一项改革措施,有人双手赞成,有人却提出质疑„„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

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变化。从一种声音到百花齐放,从千人一面到丰富多元,反映出思想的极大解放,也体现着中国的前进方位: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利益的调整与博弈,自然带来不同诉求的表达;随着开放扩大和全球化深入,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价值观念也必然产生碰撞交锋。

多元表达难免会有“异质思维”,甚至给人“鸡同鸭讲”的感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欣赏理性平和讨论,期待闻过则喜的态度,但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些人在讨论中容不下异见,相互对骂、攻讦,动辄给对方扣上吓人的帽子,用意气之争代替真理追求;一些人对待批评建言,非但不虚心听取,反而搞起了“诽谤定罪”,甚至以权力意志压制不同声音。

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在这个意义上,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推动思想观念的进步。相对于普通民众,手握权力的执政者尤其需要这种“包容”。如果说前者的狭隘只是语言暴力,后者的狭隘则可能带来真实伤害,比如“彭水诗案”、“灵宝帖案”;如果说前者的包容体现的是素质修养,后者的包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更是执政为民的需要、法治社会的要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不乏各种偏激声音,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而不能主观地归之为“对着干”。相反却应看到,在一个多元社会,尊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既是尊重公民的表达权,也是纾解社会焦虑、疏导矛盾冲突的必然要求。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其实,不同声音乃至反对的意见,还是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资源。所谓“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只有允许不同声音存在,才能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做出理性判断和正确决策。所以毛泽东同志认为“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所以邓小平才说“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所以中央领导才反复强调“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

多元乃繁荣之奥秘。一个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多样的个性表达,越需要整合各种意见形成统一意志的能力。以包容心对待不同声音,在“存异”中“求同”,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成为“一袋各不相干的马铃薯”,并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凝聚、升华。

四、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

“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警示,更是一个启示。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你是弱势群体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一系列社会调查中,无论是扛着编织袋进城的农民工、拿着简历在职场奔走的大学生,还是月收入上万的白领、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纷纷给自己贴上“弱势”的标签。这种反应,与其说是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是“弱势心态”正在蔓延。

有人说,心理危机是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猛烈分化的时代,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茅舍样小房子旁边忽然耸立一座宫殿”等贫富、收入的反差,人们的心灵世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和心态也由之而生。

调整这种心态,一方面需要社会成员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这种变革中的“阵痛”、转型中的“落差”,以主动的自我调节,培育理性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要追寻普遍弥散在各个阶层的“弱势心态”的心理根源。

要看到人们最为痛切的,不仅是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无能为力”,更是在欠公平、不公正环境下的“回天乏力”。勤勤恳恳的合同工有些接受的是比正式工少得多的工资,没有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在“萝卜招聘”中黯然出局,兢兢业业的公务员眼看别人“又跑又送”突破了“天花板”„„对于这样的“非竞争型弱势化”,有学者这样比喻,好比在跑步比赛起跑的时候,就排斥了一部分人,不许他们参加比赛,或者让他们后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觉得自己渺小和“弱势”,很多时候是因为面对那些自认无法对其加以控制的事件,使得无力感、不安全感、不稳定感等五味杂陈的“弱势心态”被成倍放大。

“弱势心态”之下,有人破罐子破摔,由暴跳而至暴戾,导致伤害儿童等极端性事件;有人堤内损失堤外补,吃了三聚氰胺的亏就要在天价医疗上找补回来,“上不去”的痛苦就要在“贪起来”的疯狂中舒缓;有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平凡中变得平庸,在失望中陷入绝望。如果说“稳定预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那么“弱势心态”就是在侵蚀我们社会的共识,消磨未来的希望,构筑现实的壁垒,可能把社会引入人人皆输的“囚徒困境”。

其实,公平永远都是一个相对概念,追求绝对公平的“无差别”境界,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倘若沿着这种思路想问题,即使是在工作和事业上都很强势的人们依然会感到诸多的不满足、不惬意、不高兴,怨天尤人,抱怨指责。这并非全是客观现实的毛病,也缘于不能正确看待差异而产生的畸形心理。这就是为什么中央要将培育健康心态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置于当今社会管理创新的刚性要求之下。

不管从哪个层面说,“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警示,更是一个启示。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那就是: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让人们的权利都得到保证,让人们的奋斗都获得价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需要个体在自立自强中扬起心灵风帆,更需要社会管理者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五、追求理性从哪里起步

从单向度强调“冷静、稳定、理智、克制”,到加强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培育和保护公共理性、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才是消除非理性最有效的解药。

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理性”正成为一个热词。

理性看待收入差距,理性面对社会不公,理性分析网络民意,理性选择专业、职业„„“理性”的高频度使用,传递的潜台词其实是:在不少问题上,有人正走向理性的反面。

走过高呼“杀死苏格拉底”的古希腊法庭,穿越法国大革命激进主义掀起的狂飙,人类对非理性的躁动保持高度警惕。理性有序的环境有利于大大降低社会关系调节的成本,温和渐进的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明智选择,这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动摇的共识。在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尤为重要。

但是,对理性的思考和探讨,还应在更深的层面展开。希望杜绝一切非理性言行是不现实的。与其紧张焦虑,不如解析它们生长的社会根源,寻求化解它们的现实路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构建平和理性心态的主要矛盾。

从追求“高而又高、纯而又纯”的政治理性,到接受自利、竞争、效率的经济理性;从单向度强调“冷静、稳定、理智、克制”,到加强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培育和保护公共理性、构建和谐社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对于理性的认识有了巨大的飞跃。但急速变革的中国面对的是“千年未有之变局”,将这种理念的进步落实到层层级级的社会管理实践中,实现对日益错杂的社会心态的准确把握和有效疏导,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西方的理性启蒙,面对的主要是基督教会。而今天中国的理性建设,既有市场理性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冲撞,也有个人权利与集体精神的磨合;既有现代公共意识与熟人社会的博弈,也有公民参与和“为民做主”残余思想的抵牾,如此复杂的环境中,作为具体的人,谁都不敢说自己绝对“真理在握”,谁都不应有过高的“理性优越感”,企望“理性”的符号可以封堵住“非理性”的决口。

除非极端个例,激烈的非理性言行背后的逻辑并非无章可循。作为最后的选择,它通常产生于绝无胜算的场合。市场竞争固然是优胜劣汰,但是否必定是赢者通吃一切、输者无处可逃?暴力抗拆固然不理智,但暴力拆迁就一定合理吗?通过正常渠道难以反映正当的诉求,究竟该怎样宣泄郁积的情绪?没处说理就骂,骂不过你就打,打不过你就跑,我们绝不鼓励这种弱者的逻辑,却也绝不能不理解、不关切、不给出路。

理性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理性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现阶段,这个责任主要在社会管理者,在拥有更强实力、更丰富资源的组织和个人。而每一位公民也应该意识到,任何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都应在法治的框架下有序地展开,“有理”固然不一定走遍天下,但“无理”注定寸步难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程序理性、目的理性„„理性建设的内容包罗万象。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当从培育平等、真实、诚恳和可沟通为原则的交往理性开始。

少一点“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的粗鲁,多一点平等耐心的沟通;少一点“不信谣不传谣”的训导,多一点公共信息的及时披露;少一点“买不起房为什么不租”的不解,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我们时时刻刻都应记住,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才是消除非理性最有效的解药。

第四篇:如何写评论类文章

如何写评论类文章

如何写评论类文章

写评论类文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详尽了解所评事件

在没有详尽了解事件之前,请不要撰写评论类文章,因为你的评论一定会偏离轨道。写评论类文章,需要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缘由及当前社会上已有的一些反响。

2、不夹带个人情感

要做到这点很难,真的很难。我们在写文章时,要时时记得这点,尽量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如果你认为,写不好,太容易夹带个人情感,那么就请尽早放弃,在这种

情况下,就算写完,也不会是一篇有意义的文章。

有一点,可以做到不带个人情感,那就是:假如这事与自身有关,那么就不要去写。理由是,在这种情况下去写,容易有偏向性。在没有良好的心态前,还是不去涉及比较好。

3、对事不对人

这是一名记者在写评论类文章时必须要做到的,我们写文章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当前的事件,不是吵架,更不是个人的报复行为。

在写评论类文章时,不到迫不得已,不要指名道姓,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4、观点明朗

写评论类文章,要有自己的观点,同一篇文章中的观点绝对不能自相矛盾。

树立观点时,思路要清晰,树立的观点必须是自己能阐述得清的,以免到时候东扯西扯,扯了半天也没有将观点

阐明。

最后,想说一点,评论类文章较为难写,特别是所写观点与众人的思想有冲突时,会遭来舆论,我们要有心理准备。

1.1.怎样写评论文

怎样写评论文

评论文,顾名思义,是对一段论证的评论。评论文,重在“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全国很多辅导老师,考生都把评论文当成了驳论文。

第一点,我们面对的材料是“一段论证”,而不仅仅是一个观点,也不仅仅是一堆论据。而是一个从结构上来说,比较完美的一段论证。它既有论点,也有论据来支持它。第二点,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着手:

1.评它在问中使用的关键概念:概念是否清晰,概念是否被偷换。

2.评它的论据:论据是否成立;论据是否足够;论据是否与结论相关;

有没有更有

利于结论成立或削弱结论的论据。

3.评它的论证方法,论证逻辑:该论证方法是否合理。

4.评它的论点:论点有何影响。

以2003年的真题为例,我们来看看评论文到底该如何写。

蜜蜂和苍蝇

如果昏暗中你把6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你会看到:蜜蜂不停的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事实上,正是由于蜜蜂对光亮的喜爱和它们超群的能力,才使得它们走上灭亡。

在我们周围,很多企业现在仍然充当着蜜蜂的角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企业的生存的环境可能随时变得不可预期、不可想象、不可理解,企业中的蜜蜂们随时会撞上无法理喻的“玻璃

之墙”。企业领导者的工作就是赋予这种变化以合理性,并带领企业找到做出困境和危机的办法。“组织”的本意是稳定自身的直接环境,从混乱中理出秩序,但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不断的试错比有序的停滞好得多。

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我们来简化一下上述论证:有一实验表明,在瓶底面向光亮的环境下,长于试错的苍蝇能求得生路,而不会试错的蜜蜂只有思路一条。因此,处在复杂多边的环境下的企业应当像蜜蜂一样不断试错,以求得生存。

按照大纲的要求,显然,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写。

1.评它的论据:实验未必可靠;即使可靠,它也很不充分,不足以支持文中的观点。

2.评它的论证方法,内在逻辑:内在逻辑显然有问题---苍蝇试错活了下来,所以企业也应该经常试错。人毕竟不同于苍蝇,它们的生存环境不同,“智

慧”也不相同。

3.评它的论点:论点有何正负影响。强调试错的观点在带来更多创新的同时,会增加企业成本。

1.2.关于如何写评论

关于如何写评论

评论者的黄金定律∶请记住,你如果讨厌一篇文章,这是你的过失,而不是作者的。这并不是说你不应该批评,但是它应该影响你在评论时的措辞。不要对作者说「你没有做到┅」,应该说「在阅读时我似乎没有感觉到┅」

三明治方法∶开始和结束评论时都要给予作者支持和鼓励的话语。把负面的评论夹在中间。这样一开始便可给作者一个好的心态,也更容易接收你的建议,而在收尾时便提醒他或她的文中什麽地方做对了,也让他们知道你是喜欢他们的作品。

评论时要∶

.记住要告诉作者们,你喜欢他们的作品中的那些地方。如果可能,请给

每一条负面的评论配上一条正面的评论。

.一定要阅读已经贴过的评论。如果你的负面评论已经被提过,只要同意便好,不要再重复一遍。

.在写之前请考虑到你是要写给一个人,而不是某一个没有面孔的存在。请事先考虑到你的意见会给人什麽样的感觉。请记住作者们在每一篇文章都留下了自身的一小部份,你恣意攻击一篇文章时也等於在攻击作者。

.请记住作者们写文是为了娱乐,有时一些小的细节会因为这个更大的目标而被放在一边。

.请记住评论的目标是为了让一位元作者有所进步,而不是为了摧毁他们的自信心或把他们赶出网路。

.你的评论,不管是负面或正面,都应有详细的描述。太广阔的评论对作者没有很大的帮助。当你在说到作者所作的某一件事时,请给一个例子来示范。当然,这得要有理性,用五个例子来述

说同一点就太过了。

评论时不要∶

.不要质问一位作者的写作风格。请记住一位作者的特定风格正是他独特的地方。如果你不喜欢他的风格,不要读他写的文,或读但不批评。

.不要认为你有要求作者去改变的权利。大部分的作者是为了自己而写。如果你不喜欢,请不要读。

.不要反复地质疑一位作者。如果他写作的方向不是完全的清楚,不要以为你就知道。认为你能知道作者所有的思路,是一种失礼的行为。

.不要评论你不喜欢的文章。如果你认为一篇文章根本无法使你继续读下去,你的评论是绝对不会有建设性的。还是去读其他文吧。

.不要让评论成为人身攻击。不管你曾经说过、做过、想过什麽,当你对作者个人有所言论时,你那有建设性的批评就成了人身攻击。请记住,在给予他们的作品负面评论时你已经是在批评

作者了。再加上任何对他们个人的批评,无疑是在伤口上撒盐。

.不要一直拍作者的马屁。这种事请留在私人通信时做。正面的评论并不需要有过多的奉承伴随。作者们喜欢正面的反馈,但过度到了顶点便是恶心。这种事一定要避免。

第五篇:时政评论文章

秸秆“不烧咋整”还要问多久

老问题,老不改,不是没思路,就是没决心。与其大费周章地对农民烧秸秆围追堵截,不如多在提高秸秆利用率上想想办法。

今冬多地雾霾频现,“秸秆焚烧”再次出现在环保、气象部门对雾霾成因的分析结论中。而11月份黑龙江地区的秸秆点火数量创下新高,也让黑龙江饱受舆论炙烤。面对记者采访,有当地村民坦言“不烧咋整啊,只能是烧。”其实除了黑龙江,在全国许多地方,禁烧秸秆的宣传年年在做,烧秸秆的危害年年在说,甚至对烧秸秆的人采取罚款、拘留等措施,可秸秆的火光依旧闪亮。

为啥?根源是清晰的。过去,农作物秸秆用于取暖、做饭和喂牛,是舍不得扔的宝贝。如今,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村能源结构的变化,秸秆失去用武之地变得“没用”了,甚至成为农民的负担——“不烧,种不了田;运走,费不少钱”。付之一炬,可谓最便捷、利益最大化的处理方式。

咋办?出路是明确的。连垃圾都是“被错放位置的资源”,更何况是秸秆——粉碎还田,可提升地力;压成颗粒,可制生物燃料;混合应用,还能发电、做工业原料、食用菌基料等。笔者曾在安徽蚌埠沫河口村看到,村头开阔地,一块块打捆后的秸秆堆积如山,秸秆收购经纪人从这里把秸秆拉走,送往发电厂、养牛场等地。整个蚌埠的秸秆还田利用率59.8%,离田利用率达31.4%。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当地政府的重视,迅速推进粉碎机、打捆机下乡入村,促进循环产业链的形成,给出农民“不烧咋整”的最好回答。

老问题,老不改,不是没思路,就是没决心。当前,有地方只满足于下发禁止文件,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有地方只禁不疏,派干部职工驻村蹲点,白天巡逻,晚上蹲守;还有的地方就虚不就实,设立禁烧秸秆指挥部,还投入1000万元经费大力宣传秸秆禁烧。然而,即使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这些地方也依然没能禁止秸秆的燃烧。实际上,与其大费周章地对农民烧秸秆围追堵截,不如多在提高秸秆利用率上想想办法。

经验表明,遏制秸秆焚烧,变废为宝是根本途径。这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两只手协同发力,特别是发挥专业化组织和企业的作用。毋庸讳言,在秸秆的综合利用方面,我国市场这只手还很孱弱,充分挖掘秸秆的资源潜力,让秸秆大踏步从田头走向市场,现阶段政府的支持引导必不可少。因此,秸秆焚烧降幅有多大,取决于秸秆变现能力有多强,取决于政府扶持力度有多大,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政府掌舵人心中的价值排序。

小秸秆,背后牵动大民生。不烧,农民伤神;烧了,市民伤身。今天,随着社会利益主体日渐多元,许多做法都面临两难。但只要政府把责任扛在肩上,加快培育市场,让企业唱主角,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届时,农民只会说“烧了咋整啊,不能烧”。文章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

下载光明日报系列评论文章[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光明日报系列评论文章[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写评论类文章

    如何写评论类文章 写评论类文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详尽了解所评事件 在没有详尽了解事件之前,请不要撰写评论类文章,因为你的评论一定会偏离轨道。写评论类文章,需要我们知道......

    评论文章2018.130

    1.《黄河大合唱》被恶搞,别以厚重换轻薄 据报道,最近,一段《黄河大合唱》视频居然被贴上了“搞笑”的标签在网络流传。这几年,以另类形式表演的《黄河大合唱》,已经成为公司年会......

    五中全会系列评论

    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核心竞争力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七 本报评论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服务国企发展 推动文化繁荣 ——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了解掌握我国国企文化建设工作的总体情况,总结经验、探寻规律,服务企业......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5篇可选)

    人民日报:落实"两学一做" 炼就党性"硬功夫"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

    中国梦评论文章[范文大全]

    “理论体系”与“中国梦”相互作用互为推动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刘奇葆同志的文章《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文章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学习心得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学习心得 2012年6月6日下午,在学校的统筹部署下,分院党总支组织了一次分院全体教职工学习人民日报评论文章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了《集......

    2016年教师节评论文章(最终定稿)

    第一章 让教育回归本质 现代社会非常浮躁,经济上行,百姓热衷赚钱,政府忙于政绩;经济下行时,百姓迷茫于损失,政府勤于维稳。这是这个时代标志,争利。但今天是教师节,在这里讨论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