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历史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历史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学习逐渐在历史教学中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我们这一讲的就专门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历史教学进行讨论。
最近,苏州市景范中学历史教研组在学校支持下,加入到华师大C20慕课联盟,开发了一些微课资源,实现了课堂翻转。
听课时,感慨很多。十年前,我在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担任初中历史教学,也曾搞过一阵子网络教学,当时我们用frortpage、dreamweave自己制作网页、建立专题学习小网站,这是当时的一节网络课课件《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P2)利用Frontpage制作成一系列网页,再链接成了一个学习网站,分为学习目标、学习指南、探究学习、专题研讨、自我检测、资源共享几个栏目,每个栏目下又有一些内容,分别建立了相应的链接,通过点击进入,如学习目标下有知、情、意,分别指代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学习指南中列出知识体系、重点难点,并设置了一些问题导引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栏目主要就某些重要的知识点,给出相应的介绍,你看,随意点击 “斯巴达”“雅典”,都有相应的链接,有图有文字还有简要课件,便于学生对生疏的或感兴趣的知识进行了解阅读,在学生自主学习后,进入专题进行研讨,大家进入“讨论区”“聊天室”“辩论会”中进行讨论,由于当时学校没有相应的平台,我就把它链接到我的微博上,网络教室中学生通过“我要参加”进入其间发表言论、观点、看法,也有提出问题的。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有极个别学生不仅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还在课后回家后进行了留言。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我们还以“自我检测”的形式设置了“把握知识”“提高能力”“延伸拓展”“会考演练”等四个层次的检测,记得,当时学校信息处一位很钻研的老师——杜奕为此专门编制了一个ASP即时反馈的测评程序软件,因此课堂上学生的客观题得到了即时的反馈统计。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资源共享栏目开出了“文本资料”、“电子图书”“视频资料”“网络资料”等若干资源供学生阅读参考。当时我们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建立了这样专题学习网站,是为了体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帮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克服PPT演示文稿中教师强烈的导向性。当时这个做法是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他们认为:网站专题明确,资料丰富,导航功能强大,学生可以在此引导下进入自主的专题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平等性、参与性。设想总是很理想的,只是现实并不乐观。当时苏州市二十六中学尚属于边缘性学校,只有两个网络教室,主要是用于信息技术课,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科的需要,而且绝大部分同学家里是不能上网,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Apad等,这样的课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当时的实验只是掀起过了一点点涟漪,并未产生多大的影响。最后只能是浅尝辄止。
时过境迁了,如今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学校在硬件软件齐头并进。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也是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也有了巨大的空间。
如今一个新名词,“翻转课堂”,横空出世。2007年自“林地公园”高中创设以来很快风靡全球,2012年传入我国,苏州市从去年开始也有所行动,景范中学就是率先加入此行列的先锋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也都不同程度地进行着类似的实践。
我了解了一下翻转课堂的定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定义,有的从教学结构、有的从教学形态,更多的是从教学模式上出发,结合我们讲座的特点,我比较认同第三种观点,这是一种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再造教学时空。
“翻转课堂”可以具体为:
“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完成学习资源的了解,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在这里,信息化环境是前提,教师的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是关键。“信息化环境”这已经不成问题,如今已经是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各种智能手机、Ipad、平板等移动设备已经相当普及,且强大 1 的光纤接入,网络全覆盖已不再是难事,校园,社区、家庭,可以说是无网不入,所有这些都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
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建设,授课前,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需要,精心制作教学微视频。以便于学生课前学习了解,这就涉及到一些微课制作了。
华师大专门开设了《微课程设计与应用》,不少老师选修学习了。百度中也可查到华师大《微视频制作》方法指导。
微视频制作的工具很多,可以借助外部设备,如DV摄像机、数码相机、手机、视频摄像头对各种教学活动进行摄录。而比较简单地就是在计算机中安装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7、Snagit、Cyberlink Youcam等软件,录制PPT、Word、白板等各种形式呈现的教学过程,这些软件不但有录制屏幕演示的功能同时还能录制声音,录制后自动生成视频格式,后期,还可对其进行必要的编辑和优化,如添加文字等,这种录制方法是投入少,设备简单,除却电脑、演示文稿外,只需加一个带话筒的耳麦;限制小,只需安静的录制环境,是目前大家使用较多的。华师大技术指导课程应该有相应的介绍。
在此,我将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结合相关案例谈谈历史学科微视频制作的要求。我们不妨参照“评价标准的5项指标”
首先,我们要确立一个明确意识:微视频必须立足于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技术是为教学助力的嘛!这是微课设计的基点。因此,从选题时,就必须认真研究: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一般微课程针对是具体的某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通常是学习中的重点、或者难点、易错点。学生自主学习时,很难通过阅读教材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讲述。此乃微视频的聚焦性。
1.聚焦。比如张智清老师的《孝文帝迁都》,这是《孝文帝改革》一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P7)大家都知道孝文帝之所以要“迁都”,就是想要通过政治重心的南移,来促进鲜卑族的汉化,并藉此摆脱旧势力的羁绊,减少改革的阻力,从而获得更多地汉族地主的支持,更大范围内地接触汉文化,推进改革的全面深化发展,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简要: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的注意力最佳黄金时段在10分钟内,这就要求我们的微课程时间不能太长,微视频制作要求简明扼要地概述知识点,点拨难点,突出注意点,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张智清老师的《孝文帝迁都》时长为:5分19秒,张老师以亲切的话外音,旁征博引地介绍了迁都的原因、过程及最后的结果。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故事尤其生动,学生自然兴趣盎然。视频短小精悍,却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3.清晰:微视频要求画面布局合理,成像清楚不模糊,教师语言规范吐齿清晰有条理,易于学生理解。
4.技术:我们在交流中一直强调信息技术是手段,是优化教学效果的利器,因此我们忌讳滥用技术,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做法。
5.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技术创新;教学中灵活运用丰富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理解学习内容。
综合起来,微课具有这样四个特点„„由微课到翻转课堂就比较简单了。
微视频拍摄成功后,便可上传至校园平台,布置学生进行课前自习。然而这种在线的自我学习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为了便于了解,每个专题视频都配有在线测试题,也有些是直接发放的纸质的测试题,相当于“导学案”,学生带着问题自习,指向性非常明确。
然而在线的自主学习还是很难取代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5月9日景范中学高陆老师的《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由课外走到课上,让我们了解到学生在课前学习之后,课堂还可以做些什么。(案例:翻转课堂: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课前同学们通过学校微课平台上观看了微视频,在10分45秒的微视频中高老师将本课的脉络进行了简单的梳导,内容丰富,既有激趣的动态视频《水浒传》选辑,更有大量的史 2 料,图文并茂地对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以及休闲娱乐生活进行了相应的介绍。课前通过这个简短的视频,以及教材内容的阅读,学生已然对本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有了具体而形象的了解,对本课的知识脉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他们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书,进行了相应的“知识梳理”。
课堂上高老师首先根据微课客户端中所反映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了简单的讲评后,呈现出有视频和教材中所没有的新材料《清明上河图》,创设了新的情境,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读这个新材料,换个视角回顾所学内容。
高老师根据画面鉴赏的一般顺序,让同学们分六个小组,要求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从1.生活空间,2.生活时间,3.生活场所,4.生活方式,5.生活元素,6.生活供给等六个维度探寻北宋社会生活的风貌。学生人手一个Apad,上有《清明上河图》,可以细化放大,为了帮助学生更迅速的阅读,图片中还对重点区域进行了标注和提示性的问题,各个小组根据任务对所给的图片进行仔细的观察讨论,最后推出一个小组发言人。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完成了课件中的表格。并顺利推导出两宋社会风貌万千气象的原因。课堂从微观到宏观,构建起知识的整体框架:两宋时期,有两大时代特征——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关系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民族的交往与融合,导致了文化多元。于是造就了宋代社会风貌的万千气象。
从翻转课堂的实践观察中,我们看到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互助学习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自主化,知识的内化,时空翻转了;课堂主要目标是知识的深化;课堂成了是交流、分享、展示的舞台。
由特定知识点的微课到翻转课堂,继之,将发展为大规模的开放的在线课程——MOOC。我想这是云时代下的必然趋势。尽管目前我们还无法驾驭开发慕课,但是,大家精心制作的微课程,必将充实我们的资源库。如果有更多的教师投身进来,必将优化我们的教学;通过优质资源的共享,实现优质均衡的教育指日可待。退一步讲,我们也许无法自己去开发,依然可以尽享慕课带给我们的实惠,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进修学习继续教育,我乐此不疲!
考虑到地区学校发展的不均衡性,有些学校目前没有相应的平台,没有相关的系统,如何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呀?事实上借助于公共平台来进行的互动,比比皆是。除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电话联系外,大家通过QQ、微信、微博、e-mail、Msn等不是经常联系吗?我们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平台除了家校路路通外还有QQ群、微信群,联系不要太密切哟!
网络环境下,学生拥有各种智能移动设备,沟通交流无阻碍。既如此,我们何不进行基于QQ群的教学尝试呢?创设学习群体、上传学习资源、建立讨论组、进行专题讨论,还可以籍此上传作业,我的班级前不久还曾通过这种方式完成过一些电脑小报的制作。通过QQ群共享向我的小学友们下达任务书„„他们制作成功后再通过QQ或在线或离线或以邮件地形式将小报上传给我。而我在打开之后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可真高,比如电子小报制作,有的在Word中编辑,有的以PS软件制作,周乐萍同学就利用课间在手机中制成。
你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活动开展是容易实现的。我们教学过程中不妨进行大胆的尝试,初三教材(上)就有《古代世界文化之旅》《我看拿破仑》《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等活动课,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的主题探究,活动中要求同学们通过网上查找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和音乐资料等,以便形成用历史资料来支持论点的论证能力。如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那么熟练,何不进一步要求学生将资料收集建成一个专题网站相当于资源库。
史学家陈寅恪说“一代之学术, 必有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新材料, 以研求问题, 则为此时代之新潮流。”,我说:教育信息化已成锐不可挡的潮流,我们何不顺应这个潮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料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实现教育的跨越呢!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鹰潭市田家炳中学
刘施荣
在信息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突破,使得我们教学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我们高中数学结合,构建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已经成为我们现阶段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所以高中教育面临着发展机遇,也同样面临着挑战。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又是人类从古到今积累的经验,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为一体的学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解决一些看不到但要想象的问题,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感觉就是抽象的,单一的,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说单凭课堂上老师的口头授课效果是不太好的。这就迫使老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技巧。而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式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使用多种技巧使知识更形象,跟生活化,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基于以上的对比,我们认为,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创设情境就可以分成创设真实情境,创设质疑情境,创设想象情境,创设纠错情境,创设实践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创设优美的景物、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进行观察、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产生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强烈愿望。例如在上“立体几何”课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让所有立体几何图形都动起来”课件。观察之后在让学生去提出问题,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上只是强调学生要认真听课,强调对知识的记忆,不重视对学生提出质疑的培养,形成了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只是听的教学模式。而在我们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这种地位和作用被弱化了,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从网络环境课上,我们看不到教师从头到尾滔滔不绝的演讲或对学生指名提问,教师大量的工作在于课前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学习资源进行采集、筛选、整理。学生在课上可以自选练习,自行检测,检测或考试不再是学生惧怕的学习形式。“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做错题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对此,教师要帮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错误的根源。在错误中去改错,要勇于面对错误,不要退缩。要做到下次要少错,最好不错。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其次,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与学生间提的问题以及学生向老师提的问题都是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一道题目有不同的解法,或者说一个题目有不同的运行轨道,那这个时候应该是根据不同的学生自己的习惯来教育他们。学生在做作业当中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可以通过网络跟同学交流或者是问老师。有些学生害羞,不好意思问,所以网上有时交流会更方便。
再次,学生要学会自主探索、发现、体验。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自已选择探索形式、方法,探索学习,并进行交流,通过亲身实践,解决问题。教师提供新的学习材料,学生进行自我检评。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理与深化的过程。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选主题,自找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在网络上提供资源库、方法库、展示库、交互库,为学生顺利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网上协作是一个好的环节,网上协作--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它还可以锻炼人的相互之间合作的精神。可以是人机合作,生生合作,还可以是师生合作,然后他们之间可以去竞争、辩论、协力。
进入到网上测试环节,主要是自我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为辅原则。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现状、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最后,课堂小结是对全堂课的一个再回顾。每堂课其实都是学生的每一部戏,学生在这里面扮演的角色都要有个落幕。所以这个环节可以给学生对于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有个很好的认识和体会。
网络环境下自主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立足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而构建的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师可及时根据信息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自我调控。使学生的学习目标,由原来的“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这样既发展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打破逻辑演绎推理的做法,增强学生归纳和直觉估算能力,从而体现数学文化特征。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与方法,具有优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多向交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指在计算机环境中,教师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基本依据,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提出问题,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形式,借助网络环境的网络资源解难释疑,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色彩鲜艳、图象逼真等特点,能向学生真实地展现所学的背景和场所,为其提供生动活泼的真实语言环境,做到有物有意,使学生置身其中,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网络环境下, 教学结构一般呈现为: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网络学习的环境,根据教学任务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探究的问题)→查找、筛选有效信息→自主探索,研究问题→成果交流,总结提高→迁移应用。课前,教师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资源,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学科、本专业、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教学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获得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课后,学生开展一些研究性的小课题,把学生的学习延伸至课外。
在这个三阶段教学中,学生乐学、会学,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感悟、探求新旧知的联系,从而产生意义的建构,达到语文教学的三基(基本素材积累、基本知识掌握、基本能力培养)训练。
1.课前——信息搜索
学生知识面不是很广,对有些课文描写的情景、尤其是一些有关风俗、文化等知识,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无法感知,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在课前,教师为学生构建学习主题相关的情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问题导向和提供的网络资源进行信息的搜索,在原有的认知图式或认知结构中用有关经验同化当前的新知识,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课前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在抓好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双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和创新的空间。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进行软件设计、网页制作,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了创新能力。学生在开展探究、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搜集整理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迁移实践能力,并在交流合作中培养了竞争意识,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课中——合作探究
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成为可能,使课堂学习突破了原有的空间和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课本知识,上网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对学生语文三基的训练。
3.课后——拓展延伸,使语文课程学习呈现多元发展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未来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知识不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课堂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他们在课后围绕课堂所学内容,开展课后的一些探究,通过亲身实践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利用网络在课堂后开展一些研究性的小课题,既能对原有文本教材进行有效的拓展,实现课程结构的开放和多元性,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延伸至课外,让课程呈现多元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创设情景,适时的启发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主动思考、自我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中。
利用网络创设全新的学习情景,构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学生与教师在一个平台上,这是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网络教学的优势。
第四篇:定稿、学校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探究
目 录
摘 要„„„„„„„„„„„„„„„„„„„„„„„„„„„„„„„„„„„„1 关键词„„„„„„„„„„„„„„„„„„„„„„„„„„„„„„„„„„„„1 前言„„„„„„„„„„„„„„„„„„„„„„„„„„„„„„„„„„„„„1
一、网络教学的优势„„„„„„„„„„„„„„„„„„„„„„„„„„„„„„1(一)探究生成性„„„„„„„„„„„„„„„„„„„„„„„„„„„„„„1
(二)友好互动性„„„„„„„„„„„„„„„„„„„„„„„„„„„„„„2
(三)自主创新性„„„„„„„„„„„„„„„„„„„„„„„„„„„„„„2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2
(一)教师的创造性„„„„„„„„„„„„„„„„„„„„„„„„„„„„„2
(二)知识的整合性„„„„„„„„„„„„„„„„„„„„„„„„„„„„„3
(三)互动的合作性„„„„„„„„„„„„„„„„„„„„„„„„„„„„„3
三、构建网络教学的新模式„„„„„„„„„„„„„„„„„„„„„„„„„„„3(一)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3(二)网络教学的特点.„„„„„„„„„„„„„„„„„„„„„„„„„„„„4(三)网络教学的基本结构和模式.„„„„„„„„„„„„„„„„„„„„„„„5(四)网络教学教师角色的定位.„„„„„„„„„„„„„„„„„„„„„„„„5
四、学校网络教学的思考„„„„„„„„„„„„„„„„„„„„„„„„„„„„7(一)抓观念更新.„„„„„„„„„„„„„„„„„„„„„„„„„„„„„„7(二)抓管理队伍„„„„„„„„„„„ „„„„„„„„„„„„„„„„„„„7(三)抓教师队伍提高.„„„„„„„„„„„„„„„„„„„„„„„„„„„„7(四)抓网络环境建设.„„„„„„„„„„„„„„„„„„„„„„„„„„„„8
五、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8
六、结束语„„„„„„„„„„„„„„„„„„„„„„„„„„„„„„„„„„9 参考文献„„„„„„„„„„„„„„„„„„„„„„„„„„„„„„„„„„„9
0
学校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探究
黄德玉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所谓多媒体网络教学是指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有助于师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师生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适应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实施网络教学还将推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教育所需,教师要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转变观念,投身于网络教学中。
【关键词】:学校 网络 计算机 教育教学
【前言】: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如何将网络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中,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网络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深层面赋予教学以新的含义,而这一切,都源于多媒体网络教学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性。
(一)、探究生成性
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可 1 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是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创造空间,选择的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自主学习,能独立思考,多向思维,探索新问题等。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点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二)、友好互动性
传统教学,师生交流单一,不能更好的体现交流与合作;网络教学的设计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互助友好的方式呈现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来调整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和自己的任课老师进行相互交流,而且还可以向提供网络服务的专家请求指导,提出问题,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BBS等网络技术而实现,可以在网络上讨论任何问题,学生还可以根据网络电脑提供的反馈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自由进退、自主构架。
(三)、自主创新性
传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网络教学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的人为现象。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交流,在学习的进行中就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利用网络可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或参加讨论及获得在线帮助,从而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一)、教师的创造性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是凭借黑板、粉笔,书本给学生“讲”知识,因而教师创造性发挥的余地很小或无从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能使教师获得创造的自由,他可根据网上资源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时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老师的备课实质2 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它需要教师对知识的再加工,需要融进教师的个性、思想、理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作为一个有个性的思考者所具有的一切本领,经过这样一个准备过程及其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使教师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已的职责。
(二)、知识的整合性
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的静态传授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并且根据教学的要求,通过提供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的技术方式方法,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互动的合作性
这里的合作包括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从师生合作来看,多媒体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地位,使二者易建立同学或共学关系,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教师后学于学生的情况。因而,向学生学习,把学生视为亲密的合作者,成为现代教师应具有的非常重要的观念。从学生之间合作关系来看。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学习活动,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交流商议,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合作。
三、构建网络教学的新模式
(一)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生事物,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可以这样定义:在先进理念指导下,运用网络资源,在教师指导下,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加强师生交流,加强师生协作研讨,优化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网络教学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教学法,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不但可代替传统教育媒介而存在,功能与效率方面也更强,网络教学这一概念,可以视为教学的工具或媒体。
2、网络教学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大得能覆盖全球,没有教师与学生之分,没有区域与时间的判别,因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去进行学习,你同样也可成为他人的老师,因此网络教学概括起来就是:网络作为教学的工具,网络作为教学的资源,网络作为教学环境。
(二)网络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是集多媒体的长处于网络的优点于一身,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有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2、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核心是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
3、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
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4、教学方式的先进性
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教,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生,学生之间也应4 是自由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5、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网上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本校学科教师编制的CAI课件,而且有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借鉴,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三)网络教学的基本结构和模式
学校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真正为培养一代新人发挥效能就必须从课堂主阵地着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网络教学模式大体可以分为:
1、集体教学模式
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同时交待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出现迅速和反馈及时的功能,提供化难释疑、强化应用的目的。对教师来说,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方案的调节。
2、自主学习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光盘服务器功能,使每个学生机都能享受CD-ROM,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学生利用光盘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一张光盘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共享光盘上的大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网络教学教师角色的定位
网络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按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5 途径以达到自身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些优点是传统教学教师难以达到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资源,学生在短时间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寻找有效利用的网络资源,这就需要有经验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有效指导,因此,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如何确定自己在网络教学中的位置尤为重要。
1、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变为“导”
信息时代,人们很容易从网络等媒介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已不在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可能通过各种信息途径获取比教师更多、更精确的知识。因此,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可能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教师的任务更多的体现在“导”上,帮助学生决定适合个体需要和个体实际的学习目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动机,培养健康的兴趣,发展学生认知、判断、选择各种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2、教师与学生建立开放型的合作关系
计算机网络使课堂全球化,支持地理上分离的学校,研究单位和个体间的合作,对每一个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为公平、开放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更加开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自己的学习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并进行各种问题讨论,在这种环境中相互尊重与信任是合作基础。传统的师道尊严不再存在,在网络环境中他们可以自由地探讨成长过程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合作研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3、教师应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里,学科领域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教师要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决定孩子们在学校应该学什么,以一系列新技能为基础来改组课程。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积极规划课程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和策略,制定课程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4、教师将成为学生的组织者
学习的进度难度都要由学生个体选择,这就更要求学习者的自觉,这就需要教师去组织、辅导、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系统,形成适合自身方面的学习6 习惯等,以不断激励学生向前,保证某个阶段的基本发展要求达标。
四、学校网络教学的思考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机网络将逐步得到普及,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功能和较多的资金投入,效益是颇受关注的。应该认识到新技术使用效益绝不是技术先进程度和资金投入多少,而是学校领导者和教师队伍对此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程度,更加重视管理、课堂教学对网络技术的有效利用,在这里,我们多年来摸索得出的主要经验是:抓好三支队伍,管理队伍、专业队伍、教师队伍,采取分层推进,理念先进,注重实践。
(一)抓观念更新
在网络教学引进学校以后,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应付、获取学历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将逐步弱化,付之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取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式。教师必需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选择出那些适合于教学的学习,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同学生的学习吸收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网络教育作用。
(二)抓管理队伍
随着校园的逐步普及,计算机网络的管理提到了议事日程。我们建立了在校长室的统一协调下,现代教育领导小组、教导处、电教组、课题小组互相协作开展工作,包括网络维护,硬件设备的正确使用,操作系统的安装和调试,计算机的病毒防护,以及优秀课件的提供,网上教师、学生资料库的建设,教导处提供课程支持,指导教师正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更好更快达到教学目标服务,避免单纯展示技术。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探索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的实践模式。
(三)抓教师队伍提高
网络正常高效运转,必须有一些受到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来承担,此项工作的完成将直接到交互网络在教学的使用率。网络能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决定于第一线的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程度和使用程度。我们主要从请进来培训,鼓励教师使用到有关制度的保证,逐渐形成现代教育技术群体,除学校内培训外,还把有关教师请进 7 来进行计算机媒体教学培训,学校校长、教导处等领导带头参加,培训内容上理念先行,用建构主义武装老师,再在实际操作中重点提高教师制作多媒体和使用网络能力。
(四)抓网络环境建设
网络环境建设是进行网络教学的保证。网络环境建设要考虑到学校实际需要和可能,决不可盲目攀比、贪大求洋,可视具体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讲求实效的策略,主要掌握以下几点原则:
1、先进性:先进的设计思想、网络结构、开发工具,采用市场覆盖率高、标准化和技术成熟的软硬件产品。
2、实用性:要充分考虑利用和保护现有资源,充分发挥设备效益,最方便实现各种功能。
3、开发性:在设计时采用开发技术、开发结构、开发系统和开放的用户接口,以利于网络的维护、扩展升级及外界的信息的构通。
4、灵活性:配置要灵活,基本满足学校逐步到位的建网原则,使网络具有强大的可增长性和强壮性。
5、发展性:网络规划发展设计既要满足用户发展在配置上的预留,又能满足因技术发展需要实现低成本扩展和升级的需求。
6、可靠性:管理维护升级方便,对网络的设计、选型、安装、调试等各环节进行统一规划和,确保系统运行可靠。
7、安全性:提供多层次安全控制手段,建立完善安全管理体系,防止数据受攻击和破坏,有可靠的防病毒措施。
8、使用性:保证中文界面功能完善,界面友好,兼容性强。
9、功能性:投资合理,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
实现以上目标,关键是校长必须要把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到他的教育思想之中,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只有校长有了现代信息的观念,才能有建网的需求。
五、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观念问题
网络教学运用首先要消除教师对多媒体网络的广泛应用会替代自己或降低自己8 的地位和作用的顾虑,要消除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他们对新技术不适应的心理。不能简单地认为引入计算机网络教学,将教师讲述转变成多媒体的演示,师生间的口耳相传改换成网络上的信息交互,教学质量就可能大有提高,也不能因为传统方法已经过千锤百炼,而拒绝网络教学,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不是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
2、学生适应问题
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了师生间口耳相传的教学方法,也习惯了传统的教学媒体,毕竟容量较小,注意力容易集中,也便于控制,而网络媒体中大量信息在课堂上的出现,学生对媒体的使用,注意力的分配、转移、持久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也值得广大师生积极研究和认真探索。
3、软件问题
目前各种软件较多,但网络软件较少,软件的发展已明显滞后于硬件,作为教师要精心挑选,要考虑到教学软件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相互关系,在排选软件时要特别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适合师生的需要。
六、结束语
网络教学是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的产物,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然而现代教学媒体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媒体,具有自己的特色,现代和传统两类媒体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很难互相代替,没有哪一类媒体能保证教学目的的绝对实现,只有随着教学目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媒体,才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 [2] 嘉格伦《网络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3]《教育技术研究》2001年第二期 [4] 陆宏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1期 [5] 龚道敏 《基于网络教室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电化教育研究》
第五篇:浅谈网络环境下“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浅谈网络环境下“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石景山教育信息网
摘要
由于计算机及其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再认识。使得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在经历一场从教学过程到评价体系的深刻变革。本文从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对传统教学模式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构建一种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网络教学 教学模式 双主体教学 探究式教学
张大光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信息中心
邮编:100043 电话:88924005 88912055—8428
E-mail: bj_zdg@163.com zhangdaguang@sohu.com
21世纪是人类又一部千年史册的开端,在这一时代的转折点上,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个性化。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小学应该重点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宏伟夙愿。
通过参与教育部师范司 “Intel未来教育”实验项目的活动以及对系统论、学习论、教学论等有关教学理论的研究,我们以发挥和发展传统教学理论为基础,吸收建构主义、探究式教学等理论的先进理念,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方法。结合我区“班班通”的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建构“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
“双主体”即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师与生的关系。在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总设计师和导演,教师的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等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学生的活动,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是居于教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是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有关“双主体”的教学理论前人已研讨多年,其成果已为人们所接受。
“探究式”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其“头脑风暴”对发散思维的形成是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
“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搜集、甄别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电子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小组内成员之间交流、协作,小组与小组之间以问题的方式进行质疑、辩论,最终达到全班同学都能共享任何一组的学习成果。这一模式不但能培养学生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搜索资料、甄别资料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实现自我建构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倾听、观察、分析、概括、归纳、讲解、提问、辩论、思维等综合能力。尽管学生探究的结果是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再发现,但通过参与这一过程,能使学生掌握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一模式不是教给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不是教给他们解决某些具体问题,而是让他们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杨振宁教授在讨论中西方哪种教育方式更好的《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一文中有如下的阐述:“如果你在讨论的是一个美国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学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永远胆怯。”这正是我们研究这一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努力的方向及达到的目标。根据这种认识,在2001年1---6月,我们区的几位青年教师进行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性探索活动。在这些课堂中体现了教师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和各自作用发挥的空间。如:张丽英老师的一节《Christmas Day》英语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的讲解分析、生词领读、板书设计,又有学生根据圣诞节这个主题,在Internet上查找相应资料,并应用学过的单词和语法,用演示文稿形式表现自己或小组对圣诞节的理解和认识。既体现了传统英语教学的特点,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杨秀群老师的一节《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历史课,老师在完成旧知复习、课堂导入后,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别研究火药、造纸、指南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利用教师网站提供的基本资源,也可以到互联网上去查。最后每小组派出2—3名学生为代表,利用演示文稿的形式向班级其它组同学讲述本组的研究结论,其它组的同学在共享这一组成果的基础上,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供大家讨论。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不同学科的知识,甚至涉及前端科学的知识,很有代表性。最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用高度繁荣一词来修饰宋元文化呢?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完成了知识建构。使得原本听起来枯燥的历史课,变得有趣了。
我们在课后通过组织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实验效果进行了跟踪。学生普遍接受这种教学模式,认为开阔了思路,学到了很多知识。1个月后调查时,学生仍对当时课堂内容记忆犹新。可见,这种教学模式不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效果都是比较理想的。
应用“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题化。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分析教材,然后确定系列课题,供学生选择。选题时,①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事能做”; ②要与学生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有事可做”;③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有事愿做”。
2.自我学习、小组学习成果作品化。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一定要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交流。因为学生根据选定的课题,在研究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让其制作成电子作品时,他们会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3.组间交流问题化。每个小组研究的课题不尽相同,为了使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其目的有三:①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②其研究的成果会存在不完善甚至错误认识的可能,通过展示会为其他同学或教师所发现,并通过解答其他组同学的疑问,使问题探讨的程度加深,认识更加合理;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和向其他组提出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倾听、观察、分析、概括、归纳、讲解、提问、辩论、思维等能力得以提高。
4.评价标准客观化。评价标准不但起事后评价作用,还起到事前引导作用。由于学生研究的课题不同,研究的方式、方法不同,传统的考试、问答等评价方式在这里已很难适用。因此,要想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学生,必须先创建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评价标准或方法,并把它交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并自我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对问题的注意力。评价标准可以从研究方法、资料的数量、可信度、提取信息的准确性、电子作品的质量等方面去设计。
在本次实验探讨活动中也暴露出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教师制作支持材料费时费力,急需建立教育资源库提供保障和支持;②教师负担过重,目前,每位教师的周课时数均在15课时以上,有些教师的课时竟达24课时之多;③学生课业较多,探究思维时间有限;④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的工作力量有待加强和提高,以保证学校设备的完好率和教研指导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也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理论,以上仅是我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初步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