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程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程教学
西安市阎良区北屯初级中学 孟丽花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根据我校的教学环境,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也作了一些探究,现以《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团结》一课为例谈一谈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自主性。
我们历史教师应以“教学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的理念来设计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教学。在《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团结》一课教学中,运用校园网络设施,尝试以PowerPoint为载体、网络为资源,以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目标的教学设计,课件在结构上包含网站及阅读内容、浏览思考提纲、基础知识、课堂练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几个模块;在学习环境上,从教室转到网络室、除教材外还有人手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在学习方式上,紧扣教材,设置若干相关的网站和相关的阅读思考问题,运用PowerPoint超链投影出来,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以投影出来的问题为学习目标,运用网络条件,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和网站的相关内容,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并从所得到的结果中进行筛选和资源重组,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阅读内容:①统一战线基本知识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港澳台及海外华侨④中国的少数民族。浏览思考提纲:①各个时期统一战线的名称和任务 ②新中国统一战线的发展阶段、内容及作用 ③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及任务 ④各个时期的统一战线有何异同? ⑤“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提出的目的、实施情况 ⑦党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情况。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的手段——上网,能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全员参与学习的效果。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的建构,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不是强调了学习的自主性就可以忽略老师的主导作用呢?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过去性、时空跨越性、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等。过去性特点是因为历史不会重演也不能借助实验手段使其再现;时空跨越性意味着“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时间和空间跨度之大;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使其涵盖面之广。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下教学课时和课堂时间是受到限制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有些内容学生没兴趣,但又必须要掌握的,只有通过老师的讲授或指定来完成。学科特点决定了常规课教学还应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团结》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网上学习和思考的时间控制在二十五分钟左右,教师根据阅读提纲检查落实学生学习情况,并作归纳。如思考提纲中: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有何异同?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区别是什么? 需要联系过去所学知识,高度概括,这就需要教师主导了。教学中老师的思路必须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思维走向和学习进程,防止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不务正业”。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常规课教学,计算机网络应作为辅助手段利用,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三、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应注重充分体现交互性特点。交互式学习是网络教学优势的突出体现,交互式形式富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客观上给个别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现代教育理论对学习者的个性差异是持肯定态度的,而且这些差异本身就是因材施教的源泉。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功能,使学生根据网络电脑提供的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自由进退、自主构架。老师可以利用计算机随时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的程度,提示学习思路,确定适宜的信息传输量,自动提高或降低学生学习进度和难度,达到教学双赢效果。
《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团结》课件设计了一个主菜单(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其中课堂练习,由学生自行选题、答题,把自己思考后的“反应”反馈给计算机,计算机自动对答案给予处理并提供反馈信息。练习设计为20道选择题,每题5分,总分100分,由计算机给出评分。这样学生就会高度集中精力,进入到一个高效率的学习状态,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心中有数,老师可以了解到学生课堂学习掌握知识的情况。研究性学习内容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网络和自己的任课老师进行相互交流,还可以向提供网络服务的专家请求指导,交互式网络教学使课堂延伸,学无止境。
四、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应建立网上论坛,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
传统的教学过程给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空间都非常有限,仅仅局限于老师有意识的课堂讨论及课后少数同学们之间的少量交流,这对知识的巩固、理解,大面积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网上论坛的建立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讨论问题、发表见解的场所。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以自己的方式给其他同学解决实际的问题,可以参考其他同学的观点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进一步理解。甚至可以建立专题讨论区,讨论区版主可以由老师或者同学们担任,定期为同学们解决问题。相信通过课堂及课外这一系列的协作交流,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上了《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团结》一课后,我曾有意将我的E-mail告诉了我的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给我发信,短短的一周竟然收到了近一百封来信,学生置疑的热情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学习的劲头也比以前高涨了许多。网上论坛的建立将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工具。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程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的主导、引导作用为前提,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自主、交互功能,实现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使网络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初步思考,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讨论,如历史教学网站的基本规范探讨、网络教学课基本模式的探讨、新的教育评价问题、课时安排、网络教学环境中师生关系问题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中学历史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现在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去做。正如当前流行的一句话——把创造还给教师,它需要你、我去创造。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新课改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新课改
作者: 金沙水拍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首次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参观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在课程改革条件下,历史教学与网络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历史教学与网络技术配合,既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又可以建立学科资源库、学习包、网络课件等。同时利用网络上的图片、视频、文字可以生动形象地再现史实,创设历史情境。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为历史新课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让历史告别“历史”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信息世界。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的文明史,世界历史更是浩瀚无比,可谓史籍浩如烟海,史迹星罗棋布,史家群星灿烂。她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曾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为后人研究过去,改革今天,开创未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历史又有着滞后性、过去性的特点。如何将过去的抽象的变成真实的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就成了历史教学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事。尽管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可以运用,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缺乏立体感、动感;文物古迹又远水不解近渴,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网络教学将梦想变成了现实。
互联网具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随时从网络上充实自己的个人素材库,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单纯使用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实现备课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构思,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变历史过去性和一维性?的特点,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以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情感共鸣,使许多教学设想变为现实,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网络支持下的学科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和学生学习的自主化,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得到尽情地发挥。比如,七年级《气象万千的宋代文化》一课。我首先用两个同学扮舅舅和侄子的身份,到北宋都城东京游玩,激发起学生的强烈欲望。紧接着大屏幕上显示出《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两游客把东京城看见的逐一介绍给同学。网络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漫步在东京的大街,将店铺林立、绚丽多彩的历史景物尽收眼底,令学生们异常激动。走到“衣市”,屏幕上出现了宋朝时期的各类衣饰及脚蹬“三寸金莲”的宋朝妇女,令学生捧腹大笑。说到饮食,便把一盘热气腾腾的“东波肉”捧给小游客,稍后又让小游客乘坐“牛车”、“马车”、“轿子”,累了来到不同级别的“住房”暂作歇息。走进娱乐场所,让参与者在“瓦肆”踢踺子和斗鸡。一个个生疏的名词在网络教学下成了现实。“一日游”结束了,学生们在娱乐中完成了学习。网络教学让历史告别“历史”,让学生学得轻松、愉悦。
二、网络技术,让知识更丰富
计算机巨大的信息储存能力和快速检索功能不但使历史教师拥有了浩瀚的知识宝库,并且能迅速查找所需要的资料为教学所用。
利用网上资源可以大大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要教好学生,首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但经常令历史教师苦恼的是,好多书借不到,更买不起;只能靠手边的一些书来应付教学,无法达到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目的。这个问题现在容易解决了,如果上网看看,就可以发现网上的资源浩如烟海,五花八门,虽不能说应有尽有,但可以说极为丰富。我仅查了一下搜狐、新浪、雅虎中国、网易四大网站,就发现:在搜狐网中,可以查到2983个关于历史的网站或网页;在新浪中,可以查到关于历史的46个目录、1399个网点,仅社会科学栏的历史类中,就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军事史、论坛与聊天、考古学、研究机构、史学理论、科技史、人类大屠杀史、文革纪事、博物馆与文物、历史人物、参考资料、通史、艺术史、哲学史、地域文化等18个大类、478个网点,其中仅现代史类就有四个网点;在雅虎中国中,可以查到关于历史的57个类目、871个网站;网易的社会与文化栏的历史类中,可以查到关于历史的652个网站或网页,其中中国历史490个,世界历史191个。每个网站都列了详细的目录,许多网站还列了友情链接或搜索引擎。例如,历史时空网站就设了“网络极速导航”,列出了210个网站的名称。从这些网站,还可以再查到别的网站,找到想看内容。从原始资料到最新动态,都可以从网上看到。例如《历史教学》杂志,就可以在“龙源国际”或“龙源国际名刊网”上及时地看到。更为难得的是,在网上还可以看到很多没有公开出版的书籍或发表的文章,以及台湾、香港和国外的很多研究资料、学术动态和教学情况,使自己大开眼界。例如,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办的“史学连线”,就分了中国史、世界史、专史等七个栏目,内容非常丰富。凡是网上的文章,只要有兴趣,马上就可以下载或打印出来,真是方便极了。如果能不间断地从网上吸取来丰富自己,那一定能很快地“富裕”起来,真正做到了欲放一杯水,自己先装了一桶水。
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学到很多历史教学的方法,下载很多教学资料。很多网站都有关于历史教育的内容,例如在雅虎中国网中,就可以查到关于历史教育的3个类目和174个网站;有些网站,是专门登载图片的,例如“中国百年史图片展”,就收集了大量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图片;有的网站,则不仅有图片,还有现成的课件等内容,如中学历史教学网就设了教学理论、试卷交流、史学论坛、电脑学习、网页制作等栏目,其中“课件下载”栏目中就有初中历史第三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初中历史第四册《蒋家王朝的覆灭》等课件。又如佛山教育信息网的“中国历史教与学”网站中,也有不少历史试题和教案,还有《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独立战争》等课件。看看这些网站,不仅可以学到外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看到外地的试题试卷,下载现成的课件,还可以学到制作课件和网页的技术。各位教师将下载的课件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作适当修改后运用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肯定比仅仅挂几张图表好多了。
网络中的历史资源很多,这里精选了部分网站加以简介,希望有助于各位同仁学习、参考。
(一)、中学教育教学类:
1.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www.xiexiebang.comet.com:8090/xuezhu,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社科院主办。栏目有民族英烈、人民的反抗、不平等条约、历史资料、历史照片、历史遗迹、历史研究,侵华战事、忏悔录、海外评述等。链接的相关网站有“邓小平纪念馆”、“抗美援朝英烈纪念馆”、“鸦片战争纪念馆”、“李大钊纪念馆”等。
6、故乡网:www.xiexiebang.com,其中的“历史”(包括史界动态、历史之谜、风云人物、文物宝库、千秋史话等)和“学术”栏目内容非常丰富,值得历史教师浏览和参考。
(三)历史教师个人主页类:
1.史海泛舟:http://www.xiexiebang.com包含了中学阶段所用学科,历史部分有试卷、课件、论文、同步学习等,还可以分年级查找相关资料。4.中学历史教学园地http://www.xiexiebang.com宜昌教育网主办,内容有课标、教学、史学、时事、中考、高考、下载(论文、试题、课件、资源)、史海、探究、人物、图库等,其中史海和探究、人物与图库值得一看。6.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 http://hsbz.126.com 湖北黄石七中刘金林的个人主页,有历史课件资源库、历史图片素材库、历史试题资源库、历史教案资源库、历史论文资源库、历史文献资源库、历史网络文资源库、历史电影资源库、历史歌曲资源库、历史文字素材库、课件制作资源库、中考历史资料库等。
三、网络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和资料检索能力,就可以通过各种网上搜索引擎,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历史教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网络技术让一个孩子在信息化的讲台上有了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程改革中,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新的方式是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倡导探究式学习。在学习(探究)过程中,网络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E-Learning的方式进行在线学习,也可以下载学件和学习材料自主学习;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及在网上寻找信息、查阅历史资料、解疑答难,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资料进行历史探究活动。
我在教学中首先将所教内容的思考题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在浏览课上查找相关资料,自行解决问题,课上概括重点、难点引发思维。比如“文化大革命”一章,我是这样进行的,提前布置“你了解**时期的中国吗?”“怎样评价毛泽东?”等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网上寻找答案,获取的知识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无法比拟的。在这里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知识,补充给养。上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获取的信息展开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答案。当然为了让学生在五彩斑斓的知识信息中能够感悟到哪些是最有用的,我多采用提前做好课件的办法进行指导式小结。这些课件除了下载要补充的史料外,还配上相关内容的画面,和谐的声音,围绕教材集图像、声音、文字为一体为学习者服务。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学生也乐在其中。
四、开展网络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异常迅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惟有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才能用极大的热情去培养、挖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课堂,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历史。是不是教学手段的先进就意味着教学理念更新了呢?笔者认为不能等同。如果将现代教学手段整和到历史教学课中的结果,依然是教师忙,学生听、看,这种整和仍然是不理想不完美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中没有学生主观能动地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故而,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解放学生的眼,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否则无论多美好的教学设想和目的在学生的旁观中都是不能实现的。因此,面对网络教学,教师要改变已成定式的教学观念和习惯,注重教学民主,提供让学生大胆质疑、自主讨论的宽松环境。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再是仅让学生学会知识的教书匠,而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和顾问;同时,计算机也不再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另外,网络教学还应注意课堂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更忌教师图省事撒手不管,让学生自行上网查阅资料。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应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思维及课件展示等为主,同时教师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既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又要恰到好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就似进入高速公路的引桥,不断将学生引向运行的学习高速公路,似剧团的导演,引导演员在舞台上唱主角。”这是洋思中学的教学理念,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教无定法,网络教学亦是如此。相信在敢于创新的开拓者面前,基于网络技术的历史教学定会绽开更艳丽的改革之花,结出更丰硕的创新之果!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
以网络的名义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摘要:
当今世界,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经典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该报告指出:21世纪的教育应围绕四种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求知(学习)(learn to know)----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处(learn to go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做人(learn to be)---以适应和改变自己的环境。以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这四种学习既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需和学习同伴结成伙伴关系合作共事,可见,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有助于以上几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1] 关键词: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那么,网络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手段,应该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2]
1.教学内容的变化。网络教学丰富了书本中原有的知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构成的动态的。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例如,在网络课《珍稀动物》[3]的教学设计。专题网页所呈现的珍稀动物不仅仅局限于书中所介绍的大熊猫、白暨豚、金丝猴三种,而且对于这三种珍稀动物的介绍的内容远远多于书本中所介绍的。教师的设计中,又增加了江浙地区所熟悉的一些珍稀动物,扬子鳄、丹顶鹤。教师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书本中的珍稀动物尽管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见到的不多。教师增加江浙地区能见到的珍稀动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保护珍稀动物的认同感。
2.教学过程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在小学六年级的音乐网络课《秋诗、秋画、秋乐》[4]中,教师设计一个环节,分别展示4段音乐,8幅图片。让学生自己选择,哪四张和前面四段音乐相符合图片吗?。这在传统的教学中是不能实现,也无法想像的。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网络教学中,学生自己利用搜索引擎(BAIDU、GOOGLE„„)来学习。去搜索所需要的知识是大量被采用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4.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但是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根据新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比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中的教学模式,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全球性、可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例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及意义的能力,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基于Web的教学设计具有超链接功能,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同一专题,有利于实现认知的灵活性,同时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持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综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这就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增添了动态演示性的内容,增强了交互性。使得学生“不仅仅通过接收信息而学习。还可以通过资料的展示过程以及交互加深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 适当的交流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交互性便成为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wed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实时交互,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学习者可以协作学习。
传统教学设计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即教学是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因而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习者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方案。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路线,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习者尝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基于wed 测览方式的超链接,很容易实现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也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教学目标代表教师期望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掌握的知识,学习目标则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定的目标。传统的教育中主要关心预定教学目标,而现代教育的设计思想认为学习者目标是第一位的。因此,基于Web 的学习环境的设计较灵活,能够支持和帮助学习者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在设计时,可以采用有指导路径的方法引导学习者,有指导不等于强制,仍然要给学习者留有自由选择的空间,由学习者自己生成学习目标的内容,即允许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路径,而不需要设计者预先确定学习路径,系统必须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相应策略的支持,在学习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通过某种策略影响学习者决策,如通过合作学习策略等。
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教学当中不可能被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所取代,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惟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
计算机及网络固然是先进的工具,但是任何一个工具如果使用得当,都可以成为认知工具,判断一个工具是否成为认知工具的惟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因而建构工具的设计关键仅在于工具种类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工具使用方式的设计。
总之,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来自各方面的不同的知识和信息往往集中在一起;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发现和获得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新的意义建构,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信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网络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是一种现实的生存空间,学生要想学会生存,就应该包括学会在网络空间中生存,因此,网络能力也就意味着现实生活的能力,但是最主要的是网络教学设计要适当。
参考文献:
[1]http://61.144.60.222:8080/0518/jxms1/pages/p1-4.htm 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2] 网络对教学模式的冲击——谈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 北京四中 钱晓菁
[3]专题网页http://dw.zslxx.net 此课曾获江苏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等奖。[4]此网页在http://www.zslxx.net 中山路小学瑞博网络平台上
第四篇: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历史教学的感悟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历史教学的感悟
摘要: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普遍使用丰富了教学内容,带来了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实现计算机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构建高效合理的历史网络课,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高中历史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网络 历史教学 思考
计算机网络问世之后飞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剧变。同样,学校的教学也受到了这种新形式的冲击,以历史教学为例,图像、动画、声音、视频,使得历史研究对象都可以模拟仿真,使学生可以触摸到“真实”的历史世界。
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应用
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不能重演,历史的本质决定了历史不可以反复出现。因此,我们只能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只能通过教师的言语描述或课本插图等,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欠佳,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成绩不理想,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多媒体技术引入之后,形象地营造了历史情境,把原本单一的文字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变抽象为形象,实现了历史场面的再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去品味历史,探究历史,为学好历史这门学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网络技术的应用,历史教学趋向个性化学习历史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它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层面和领域。历史上发生的每一事件,在纵向时间都是具有相承关系,又同时与同一时期的其他诸事件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跨度大的历史内容的糅合,通过相关网络技术排列成了历史画面、地图动画等,这样就将更完整更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判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宽度。这样就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实现了个性化的历史教学。
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
打破传统教学思想,注入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打破教师对于知识的绝对权威,特别是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来说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结论。因此,为师者也需要与学生多交流碰撞,在此过程中得到相互的促进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师师互动。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学科间的综合和渗透不断加强,这就需要不同教师间的相互配合与帮助,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发扬协作精神,把教师的个体智慧变为集体的集体智慧、创造性劳动,从而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必然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研究质的飞跃。
教师要从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 现代教育需要的是研究型的教师,而不仅仅是以往单一的教学型教师。不管是历史还是别的学科的教师,都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加强学习探究,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掌握自身驾驭广泛的教学资源的能力。如以下几个方面要特别重视:对课程计划和教改精神的学习与理解;对相关历史教材的研究与处理;历史学科知识本身的进一步研究;对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的实践与反思……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 新课程计划指出:“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就过去的教育实际情况来看,教育的主体方式一直是单向传授,这显然已与现代教育的思想与理念相悖。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多进行师生互动,相互沟通和补充,构造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才能实现教学法的最大效率化。教师在新形式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的地位,既是课程实施过程的参与者,也是学习过程的带动者,就像是交响乐团中的首席小提琴而非乐队指挥一样。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但不能代替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发展。因此,必须确定“教要依据学”的观点,教师要能够成为学生学习向导和顾问,指导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和合乎规律地去发展自己。教师与学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开展交互学习,学生不仅参与了体现新教育理念的学习技能与方法的实现过程,而且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而作为教师,同样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知识层次的完善与个人素养的提升。
结束语
历史教学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虽然时间短,但其发展速度很快。如果历史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我们的教学工作必然会柳暗花明,蒸蒸日上。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学习,就一定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开创出新的局面,使历史教学的课堂获益匪浅,充满趣味。
(作者单位:山西省沁源县第一中学)
第五篇:完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反思
完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反思
吴国祥:完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反思
(2006年10月09日)
2005年,在电大在线和中央电大学习中心的精心策划和大力支持下,我在中央电大TCL(惠州)学习中心工商管理专业进行了完全网络环境下的“金融市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验(以下简称实验)。实验以双向视频授课为主、单向视频、网上作业批改与评判、网上讨论和实时与非实时答疑等相互交织,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的“混合模式”,非常强调师生交互和学习讨论。实验定位于“完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立足于包括学习理论、教学方法、学习过程监控、学习效果测评以及考试改革在内的多方面的综合性实验,并从解剖麻雀的角度观察和完成实验。实验虽然只进行了两个学期,时间略嫌仓促,但这种多角度综合实验已经取得了预期成果,所观察的主要问题在实验中也已初现端倪,余下的就是对此次实验进行认真的反思与总结。
一、从微观课程角度探索现代远程教学模式应该是一条有效途径
在网络教育时代,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如何拓展,是必须解决而多年又未能圆满解决的实践问题,也是难以回避的理论挑战。总体思路是要在提高教学质量前提下,构建并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及其运作机制,把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作为基础建设加以推进。经过各方面几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陆续开发了远程教学平台、网上考试平台、网上管理系统等教学管理应用软件,开发了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天网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初步形成,使网络环境下的现代远程教育基础建设有了根本改观。但就整体而言,教学模式的探索还停留在宏观纵论阶段,课程层面的教学模式探索较为罕见,从而对完全网络环境下的具体课程教学缺乏应有认识和深刻体验,客观上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学模式探索的瓶颈。所谓课程层面的教学模式探索缺乏,并不意味着宏观层面的研究有什么不对,而是说仅仅从宏观层面研究教学模式问题,毕竟深度有限,所得的结论也往往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持,使研究结论容易流于空泛,由此而形成的教学模式常常经不起推敲而露出许多破绽,难以得出一个具有高度认同度的意见。
要根本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寻求切实可行的路径。切实可行的道路似乎有两
条,一条是坚持这些年一直在努力完善的混合型教学模式,广播、电视、网络课件等多种媒体资源综合使用,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网络元素,大力推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建设。另一条则是加快进行完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基本实现完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把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哪一条路径更符合中国国情呢?需要进行足够的课程实验或实践后方可回答。
所谓“完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顾名思义是指课程的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在网上进行,而且要以师生之间的教学交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虽然实验主要是在微观层面上进行的,实验内容也局限于一门课程,但实验过程并不忽视对宏观层面的研究与相互印证,尤其没有放弃对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理论框架的探求,因而涉及的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也比较多,大体上包括基更所称的“网上面对面”教学、巴斯和霍姆伯格所说的“双向通信”,主要是埃干的结构通信模式和罗杰斯的学习促进模式、霍姆伯格推崇的“网上会谈”、丹尼尔和马奎斯坚持的在教学系统中“实现独立与交互的适当均衡”等等。换句话说,所有这些思想、理论、方法和原则,都是完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和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二、在教学改革实验中初步形成的现代远程教学模式框架
完全网络环境下的金融市场课程教学实验,首先是对教学内容和实验目标的精心设计。课程设计方案的出发点,是注重情感交流基础上的教学交互,双向视频教学内容安排、师生讨论的前沿问题、网上作业评判,无不围绕着教学交互而进行。特别是对每份作业评判的批语,教师都要指明其优劣点所在,同时对每一位学生下一步学习的改善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等,都要提出多方面的具体建议,这同那种仅仅划出对错符号的作业判别方法,自然不能相提并论,所谓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也会因此而得到落实。实验的内容虽然较为多元,但也并非恣意漫漶,核心是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一切都是围绕着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落在实处而进行。
影响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笔者积20多年远程教学经验和无数次教学检查与调研,认为师生之间的交互仍然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而关键点则是学习过程的落实。远程教育理论提倡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这是符合教育发展的新观念,不要说远程教育,即使是传统教育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它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趋势是同源的,因而是社会发展潮流的一部分。问题在于,远程教育由于师生之间“准永久性分离”的特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否落实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正如西方现代远程教育专家反复提到的,如果学生睡懒觉和缺乏学习动机,再好的教师与教材也不会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可见学生才是教学三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在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动机已经多元化,在尊重这种变化的前提下,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落实学习过程,成为现代远程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任务。落实学习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不仅取决于深层文化底蕴,譬如诚信是否缺失,求真还是应景;取决于学生个体的意志力是否坚强;更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内生的要求和导向,譬如社会是更看中学历还是学力?学
生学习是为了一纸凭证还是真正为了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这些都同社会用人机制和就业导向息息相关,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发展使然。正因为如此,学习西方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就有一个“本土化”的问题,因为上述文化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会使原本在西方国家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我国条件下则成了问题,甚至是较为严重的问题。这种“南桔北枳”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比如像一些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到了期末靠突击甚至作弊过关的现象在英美等现代远程教育较为成功的学校一般就比较少见。现代远程教学模式建构如果不考虑这种差异,其科学性肯定会大打折扣。
如果上述分析还站得住脚,那么,强调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就比在英美各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更加重要,这或许也是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一条走向成功之路。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大家足够的注意,即我们不能把加强教学过程监控理解成为片面加强教学管理,这样容易演化成为教学管理者——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部门——什么都管,在加强管理的旗帜下“合法”剥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课、自主安排学习进度的权利,所谓学生自主学习就会变成一句空话;而是应该理解为把学习过程真正落到实处而采取的符合教育内在规律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在这里,思想方法是起先导作用的因素,其次才是手段。手段往往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在实践、包括教学实验中不断探索。如果说在传统教育中落实学习过程相对比较容易的话,只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即可基本解决问题,那么,在现代远程教育师生相互分离的情况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有新的思维方式。
从抽象的角度看,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不外乎“过程”与“环节”。过程与环节的不同组织方式,将不同的教学模式区分开来。传统教育的教学过程通常可以分为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两个方面,而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则会因为自身的特点发展为四个方面。除了“教的过程”和“学习过程”之外,还有从教师“教的过程”衍生出来的教学支持服务过程和由学生“学习过程”孕育出来的考试测评过程。前者以教师为起点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服务,即在不改变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的助学、导学和促学作用;后者则以学生学习为目标,以考试测评为促进学习过程落实的手段,赋予考试以一定的“教学管理”职能,只是这种“管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它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采用符合现代远程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教学管理手段来替代行政性的管理手段;其二,是以考核促进学习而不是以强制上课或上课点名一类手段促进学习,从而可以有效地应对社会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的挑战。而上述“四个过程”同其他教学环节如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实践、毕业论文等一起,形成现代远程教学模式的主体框架。(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阿瑟•J•克罗普利:《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德斯蒙德•.基更:《远距离教育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约翰•丹尼尔:“21世纪的开放大学”(2004年12月12日《文汇报》)
4.吴国祥:“邓小平现代远程教育思想论纲”《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第九期
三、现代远程教学模式构建需要直面若干具体问题
成本和效益的比较问题。完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是现代远程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它以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互动为特征,使教学活动既在网上又基于情感交流而进行,因而是对传统教育中某些优点的继承与发扬和在技术层面上的复归与扩张。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具有显著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但成本较高,不管是技术成本还是教师成本都是如此,实验中两三位教师为五十几名学生服务,而且忙得不亦乐乎就是证明。实验中师生比例之高,接近于英国开放大学的导师制教学。其实,在现代远程教育实践中,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因素。丹尼尔早已经指出,学生学习通常在“独立活动”条件下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但效果差,“交互作用”效果虽好而规模经济又难于实现,这对教学模式构建是一个两难抉择。因此,他和马奎斯才提出要在“独立活动”和“交互作用”之间保持平衡,也是用心良苦。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中,混合模式下的课程教学通常可以实现规模效益,而完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则难以实现。在完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只能面对一定数量的学生,师生比例不能太低,而且教师群体和技术人员群体要各司其职、紧密配合。虽然各类教师的配备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技术性调整,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对于“穷国办大教育”的我国来说,要迅速推广完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显然有一定难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也需要“量力而行”。
量力而行并不否认完全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这毕竟是时代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共同要求。在教学实验中我们也认识到,完全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个适应性的问题。从课程方面看,较为适应那些教学内容变化快的课程。从网上面对面教学既可以克服混合模式下教学内容容易陈旧的问题,以保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也可以实现教学内容同网络信息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在信息传输方面的功能与作用。从地域环境来看,则适宜于在城市化程度较高和网络较为普及的地方电大推行,二元经济结构较为严重的地方则效果不佳。
完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客观上要求提供师生比例,对教师队伍的数量会提出要求;教师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教师本身应该具备的素质就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就需要研究从事现代远程教育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即在我国现代条件下师生比例的确定,教师素质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詹姆斯•M•班纳和哈罗德•C•卡农在《现代教师与学生必备素质》一书中,指出现代教师应该具备学习、威信、道德、秩序、想像、同情、耐心、性格和快乐等素质,我认为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还必须具备敬业精神、责任心、敏锐等素质。师生分离的教学对教师群体的压力通常没有传统教育紧迫,自由度相对比较大,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是一样的。如果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就难以对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就会挫伤而不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成了空洞的口号。现代社会又是知识经济社会,每日成千上万的信息都扑面而来,学科更新的速度十分迅捷,客观上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敏
锐的观察力,将最新和最前沿的知识挑选出来传输给学生,正确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
完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可以把考试作为过程而不是环节。这种改革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方法问题,因而具有整体性特征。如果把考试作为过程在课程中实行,客观上会促使学习过程得到根本落实,那种平时不学或不好好学,寄希望于期末突击的学生会显著减少,课后作业和平时作业会给予学生适度的学习压力。对具备一定素质的学生来说,这种不很过分的压力常常会转化为动力。这里所说的适度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是两个概念,对学生施加适度的外在压力促使学习过程落实的方式虽然不如学生自身学习热情高涨的境界高远,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在当前条件下行之有效的手段,客观上对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有一种引领效果;额外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则是违背教育精神的。
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必须具备一定的网上学习能力,包括查找信息,获取学习材料等。班纳和卡农认为,作为学生,一般应具备勤奋、热情、快乐、好奇、志向、想像、自我约束、礼貌、合作、诚实、主动性等素质。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除了要突出勤奋、合作和主动性素质外,还应该具有技术素质,熟练掌握完全网络环境下网上学习的技术,那种到学期终了才病急乱投医的学生,是不具备起码的学习技能的,即使再有学习热情,没有技术作保障也是难以实现学习目标的。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阿瑟•J•克罗普利:《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德斯蒙德•.基更:《远距离教育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约翰•丹尼尔:“21世纪的开放大学”(2004年12月12日《文汇报》)
4.吴国祥:“邓小平现代远程教育思想论纲”《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第九期
作者单位:中央电大财经部金融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