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沪粤版)
第六课时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⑵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⑶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过程与方法
⑷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⑸ 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⑹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⑺ 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最好。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然后,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 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2、声音的传播――声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图片,让学生归纳:
3、声音的传播条件
活动2:演示,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片,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提问:真空能传声吗?
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
让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和“信息链接”。
教师:请你猜想一下,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相互交流的?与同学们交流并讨论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请同学们阅读P27内容,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题: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能否计算出:听见枪响计时会慢多少?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8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并写在方框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STS”。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的2、3、4。
五、板书设计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第一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传播速度:(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2)V固>V液>V气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
第二篇: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学生: 老师:李老师 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音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
2: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
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2: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前章温故
物理学:就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是学习科学探究,善于科学探究,方能学好物理。本章知新
声音的产生【探究】 声音的传播【探究】 声音的差异【探究】
声音的利用与控制【自学与社会调查】
新课教授
一、新课引入
通过播放音频引入课题,由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三个内容: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3.人怎样听见声音
二、新课教学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通过使纸发声的活动进行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示实验:尺子发声时尺子振动发声的音叉使水四溅
人发声时喉咙在振动,证学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猜想。活动:学生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结论: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源: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 问:音叉是不是声源?
敲击音叉发声,用手紧握,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我们说正在发声的物体是声源,没有振动发声的物体不是声源. 所以说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声源,没有发声的音叉不是声源 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方式
a)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水面上下起伏,向四周传播,形成水波; b)音叉振动,临近的空气粒子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
结论:声音的传播方式:声波(2)声音的传播条件
我们周围的物体有气体、液体和固体,那么声音是否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传播呢?我们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例如在空气中,现在听老师讲课,就是靠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么? a、b、水中击石,缸外听音 隔墙敲墙,隔墙听音
以上现象说明除了气体、液体也可以传声.
(举例:游泳潜水时在水下可以听见岸上游泳池的广播; 钓鱼时,钓者不喜吵闹,因鱼可以听见岸上人的说话声和脚步声)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电影《地道战》中,猪头小队长趴在倒扣于地的水缸上,听游击队员挖地道的声音)
气、液、固都可传声,那么,那种效果最好呢? 回忆课上实验:听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不同物体传声)结论:固体传声效果优于液体和气体.
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因为它们的物质粒子随声源的振动形成声波.若物质粒子是紧紧靠拢的,传声效果就好,反之,就差. 提出:真空可以传声么?
『回忆实验』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最后再让玻璃罩内进入空气。
一般情况下,闹钟铃声不能完全消失:因为抽气机不能将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所以仍可听到微小的铃声,如果能够抽尽,无法听见铃声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航天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如何相互交谈的? 影片中太空爆炸的场景能否听到声音?(3)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不同,150C的空气中,声速340m每秒;温度每上升10C,声速每秒增加6m; 250C的水中,声速1500m每秒;钢铁中,5200m每秒; 结论: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
150C的空气中,声速340m每秒;温度每上升10C,声速每秒增加6m; 固体v声>液体v声>气体v声
3.人怎样听见声音
人耳构造及声音传播过程:耳郭→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4.声音的显示
声音是一种波,不仅能听见,而且可以通过示波器显示出来.
三、小结
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1)方式:声波(2)显示:话筒、示波器(3)条件:真空不能传声.(4)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 v = 340m/s(150C空气)
3、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四、布置作业
课内练习1.声音是由物体的体叫做。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2.通常我们听到对方说话,是由__来传播声音。岸上的鱼儿会被人们的说话声、脚步声吓跑,是因为_________。把耳朵贴近桌子的一端,让一个同学敲击桌子的另一端,会觉得声音很大,说明也能传声,而且传声的性能较好。课后练习(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2)声音必须靠传播,它在不能传播(3)1标准大气压下,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__.(4)铁路工人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在铁管的另一端敲击铁管,出现的现象是()A、只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B、只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C、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后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D、先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后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第三篇:2.2,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沪粤版)(范文)
第七、八课时
2.2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响度和音调的因素;会用声音的三要素来区别声音的不同。
3、能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教学方法:
讲解、实验、交流讨论。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教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悦耳、有的刺耳;这是怎么回事?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它们? 板书: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音调的概念,知道物理学中的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
2、活动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将刻度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按住另一端,拨动刻度尺,使尺上下振动,听它发出的声音。改变尺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也就改变了它振动的快慢,它发出的声音有变化吗?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体会两种情况下声音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体会,学习频率的概念、单位,知道“1HZ”的含义。然后,阅读课文:用波形比较频率,理解频率的含义,知道音调与频率有关。
师生共同归纳。
思考: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跟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
让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3、应用
教师讲解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知道“叩诊”、“听漏”都是依据声音的音调。
活动2:怎样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取粗细不同的二根胡琴弦,将琴弦一端固定,另一端加勾码拉紧,用二个三棱柱状木块将琴弦支起,弹拨弦的中部,就可以听出弦发出的声音。
研究:在分别改变弦长、粗细、张紧度等不同情况下,弦发出的声音音调的变化
师生共同总结:填写P32空白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生活中与声音的音调有关的现象,了解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的频率范围和不同的动物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记住:人的发声频率大约是85~1100HZ,人的接收频率是20~20000HZ。
应用拓展:“叩诊”、“ 敲西瓜判断是否成熟”、盛开水听声音判断是否装满等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什么是音调?它是由物体的什么决定的
2、什么叫频率?它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1Hz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师:声音不但有高有低,还有强有弱;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板书:
(二)声音的强弱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响度的含义、意义。我们通常说声音的强弱不同、大小不同,用物理语言来说,就是响度不同。
活动1: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1、在发声的录音机喇叭上撒些小纸屑,观察喇叭在不同响度时,小纸屑的振动情况。教师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
2、用手轻按自己喉部的两侧,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让学生比较两种情况下手的感觉。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振幅的概念,知道其含义。
通过上面的活动,可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归纳,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启发: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有关,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进一步证明吗? 例如:弹拨琴弦时,琴弦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教师:结合实例及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体会,归纳出声音的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及零分贝的规定。
思考:“响鼓还要重锤敲”是什么道理?
(三)声音的品质
活动3:探究不同物体的声音 让学生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
教师提问: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让学生回答。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音色的概念,决定因素。知道不同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四)乐音的含义及其三要素
指导学生结合本节的学习过程,自学这部分内容。形成认识:我们正是根据这些特性都能区别不同声音的。
三、总结、扩展
由于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实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四、布置作业
1、课后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2、本节的基础训练。
五、板书设计
2.2/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一)响度:
1、定义:人耳感觉声音的强弱,又叫音量或声量。
2、单位:分贝,dB。
3、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与声源振幅有关,与离声源距离有关。
4、振幅:声源振动的幅度。
(二)音调:
1、定义:声音的高低。
2、频率:
(1)定义: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2)符号f,单位Hz。(3)音调高低与频率有关。
3、用波形比较频率。
4、弦乐器音调高低与弦的粗细、长短、张紧程度有关。
(三)音色:
1、定义:声音的品质,又叫音品。
2、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物理教学视频八年级上物理视频9声音的特性.f4v
..物理教学视频八年级上物理视频10声音的特性.f4v..物理教学视频八年级上物理视频11声音的特性.f4v
第四篇:2.2-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沪粤版)
2.2-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响度和音调的因素;会用声音的三要素来区别声音的不同。
3、能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教学方法:
讲解、实验、交流讨论。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教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悦耳、有的刺耳;这是怎么回事?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它们? 板书: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音调的概念,知道物理学中的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
2、活动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将刻度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按住另一端,拨动刻度尺,使尺上下振动,听它发出的声音。改变尺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也就改变了它振动的快慢,它发出的声音有变化吗?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体会两种情况下声音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体会,学习频率的概念、单位,知道“1HZ”的含义。然后,阅读课文:用波形比较频率,理解频率的含义,知道音调与频率有关。
师生共同归纳。
思考: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跟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
让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3、应用
教师讲解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知道“叩诊”、“听漏”都是依据声音的音调。
活动2:怎样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取粗细不同的二根胡琴弦,将琴弦一端固定,另一端加勾码拉紧,用二个三棱柱状木块将琴弦支起,弹拨弦的中部,就可以听出弦发出的声音。
研究:在分别改变弦长、粗细、张紧度等不同情况下,弦发出的声音音调的变化
师生共同总结:填写P32空白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生活中与声音的音调有关的现象,了解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的频率范围和不同的动物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记住:人的发声频率大约是85~1100HZ,人的接收频率是20~20000HZ。
应用拓展:“叩诊”、“ 敲西瓜判断是否成熟”、盛开水听声音判断是否装满等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什么是音调?它是由物体的什么决定的
2、什么叫频率?它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1Hz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师:声音不但有高有低,还有强有弱;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板书:
(二)声音的强弱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响度的含义、意义。我们通常说声音的强弱不同、大小不同,用物理语言来说,就是响度不同。
活动1: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1、在发声的录音机喇叭上撒些小纸屑,观察喇叭在不同响度时,小纸屑的振动情况。教师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
2、用手轻按自己喉部的两侧,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让学生比较两种情况下手的感觉。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振幅的概念,知道其含义。
通过上面的活动,可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归纳,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启发: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有关,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进一步证明吗? 例如:弹拨琴弦时,琴弦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教师:结合实例及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体会,归纳出声音的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及零分贝的规定。思考:“响鼓还要重锤敲”是什么道理?
(三)声音的品质
活动3:探究不同物体的声音 让学生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
教师提问: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让学生回答。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音色的概念,决定因素。知道不同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四)乐音的含义及其三要素
指导学生结合本节的学习过程,自学这部分内容。形成认识:我们正是根据这些特性都能区别不同声音的。
三、总结、扩展
由于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实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四、布置作业
课后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第五篇:《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设计
【教学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基础。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来源,以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三种措施,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难点是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
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三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课时;第四节,习题课,1课时。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三维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3、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4、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5、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段组成,是按照声音的“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了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来安排的。通过四个活动以及讨论、看图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
板书: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第一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最好。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然后,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
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波。
请同学们观察P21的图片2-2,让学生归纳:
板书: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声音的传播条件
活动2:参照P21图2-3进行实验,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不相同,空气的效果最差,木杆的效果最好)
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2-4,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提问:真空能传声吗?
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
让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和“信息链接”。
教师:请你猜想一下,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相互交流的?与同学们交流并讨论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
板书: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请同学们阅读P23内容(结合观察图2-7),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题: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能否计算出:听见枪响计时会慢多少?
板书:
4、声音的传播速度: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2)V固>V液>V气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演示实验4:参照课本P23图2-8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当喇叭发声时,肥皂液膜会出现什么现象?
让学生回答。
指导学生结合图2-9,阅读课文P24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并写在方框中。
板书: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4的“STS”及“把声音录下来”。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25的“自我评价与作业”的No.1.2.3.4.5.2、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五、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习的效果较好,但在探究有些问题时,探究方案的设计,对所看到的物理现象的科学归纳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我想这恐怕是刚系统地接触科学探究的缘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引导,可作专门的训练,以达到纠正,提高的目的。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