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沪粤版物理《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新课标教学设计(附教材分析和课后反思)
沪粤版物理《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新课标教学设计(附教材
分析和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3、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段组成,是按照声音的“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了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来安排的。通过四个活动以及讨论、看图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
板书: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第一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①.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②.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最好。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③.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④.然后,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 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4,让学生归纳: 板书: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把声音显示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5,让学生归纳 板书:3.示波器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声音的波形
4、声音的传播条件
①.活动2: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不相同,空气的效果最差,木杆的效果最好)
②.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2-7,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③.提问:真空能传声吗?
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提问: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
教师提问:请你猜想一下,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相互交流的?与同学们交流并讨论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
板书: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5、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请同学们阅读P27内容(结合观察图2-7),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题: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能否计算出:听见枪响计时会慢多少? 板书:
4、声音的传播速度: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2)V固>V液>V气
6、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指导学生结合图2-11,阅读课文P28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并写在方框中。
板书:
6、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完成P29的“自我评价与作业”的No.1.2.3.4.5.6.五、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习的效果较好,但在探究有些问题时,探究方案的设计,对所看到的物理现象的科学归纳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我想这恐怕是刚系统地接触科学探究的缘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引导,可作专门的训练,以达到纠正,提高的目的。
第二篇: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沪粤版)
第六课时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⑵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⑶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过程与方法
⑷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⑸ 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⑹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⑺ 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最好。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然后,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 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2、声音的传播――声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图片,让学生归纳:
3、声音的传播条件
活动2:演示,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片,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提问:真空能传声吗?
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
让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和“信息链接”。
教师:请你猜想一下,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相互交流的?与同学们交流并讨论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请同学们阅读P27内容,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题: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能否计算出:听见枪响计时会慢多少?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8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并写在方框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STS”。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的2、3、4。
五、板书设计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第一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传播速度:(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2)V固>V液>V气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
第三篇:沪粤版物理《1.1希望你喜爱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附教材分析和课后反思)
沪粤版物理《1.1希望你喜爱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附教材分
析和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图、讨论等学习活动,了解自然界的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并认识到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物理学巨大的社会功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了解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现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从对物理学巨大作用的了解入手,增强学生对物理学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喜欢物理。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物理学的开端,一定要保护和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可从看似平常的现象中,追问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从而激发起探究物理的兴趣。
本节的主要活动是观察和讨论,要提供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去观察和体会。除了教材涉及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的作用外,还可通过各种途径展现更加丰富和有趣的物理现象,进行广泛的讨论。
形成“喜欢物理”的情感态度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产生兴趣,从回顾物理学对社会产生的巨大作用,来诱导学生喜欢物理。
课文中提及的一些物理现象和物理学的成就,并不是让学生知道这些现象的物理道理,而是通过这些内容让他们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列举物理学的一些成就,是让学生知道物理学为人类社会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学生明白为了更好地利用物理学,必须学习物理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身边的物理现象的有趣,从而喜欢物理。
2)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高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
2、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而有趣的物理小实验。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观察法。【教具准备】
火柴、烧杯、纸锅、漏斗、乒乓球、平面镜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阅读“章首诗”。板书: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第一节
希望你喜爱物理
二、新课教学
1、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 1)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现象
①.指导学生边观看图片,边阅读图片的“配文”。然后直接提出问题:通过观看、阅读,你有什么感受?(抽几个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对于以上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抽几个学生,看看他们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③.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通过学习物理知识,以上的问题都可得到解释,有的同学知识面比较广,或事先已查找了有关资料,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
2)身边有趣的物理现象
①.在黑板上写出以下几种情况:a.用力向下吹乒乓球,乒乓球不会下落;b.用纸锅可以烧开水; c.利用三棱镜可以把白光分解为七色光; d.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的亮度。
问:你认为可能发生吗?猜猜看。学生讨论、交流,做出猜想。②.教师演示实验1: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不紧贴漏斗),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同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不会下落。
教师演示实验2:用纸锅烧水,水开了,纸锅没有烧坏。教师演示实验3:利用三棱镜可以把白光分解为七色光 教师演示实验4: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的亮度。做完以上实验,同学们都找到了正确答案。③.你们在认识自然和生活中还遇到过什么新奇而又有趣的物理现象?比比看谁说得多?
④.教师归纳:归纳以上我们知道了物理现象是多姿多彩的,物理是有趣的。刚才介绍的自然界中的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就分别属于物理学中的光学、热学、力学、电学。
板书:
1、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是有趣的。物理学就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它不但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下面我们来了解它对人类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
2、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①.教师指导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阅读其配文。
②.小结:综观历史,物理学许多重要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理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真可谓功勋卓著。
希望同学们学好物理,为我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板书:
2、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物理学的召唤
教师指导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阅读其配文。
①. 伽利略观察吊灯的摆动,进而反复进行试验,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近代物理学就是从伽利略的研究开始的 小结: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
②.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运用归纳和数学分析的方法,总结出物体运动规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它可以用物理概念来表述。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语言”,物理概念是为了准确描述物理现象和表述物理规律而引入的。“物理大厦”的框架就是由物理概念、规律以及贯穿其中的科学方法构成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知道物理概念的来源,经历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还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并会运用它们解释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③.爱因斯坦从小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精神,他是理性思维的代表,他建立的相对论使人们对时空有了全新的认识。所以,学习物理学,既离不开观察和实验,也离不开理性思考,我们要敢于超越常人的思维习惯,乐于在广袤无垠的未知世界中自由驰骋。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归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收获)
四、板书设计: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第一节
希望你喜爱物理
1、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是有趣的。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物理学的召唤
五、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学习,同学们对物理这门课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都非常喜欢物理基本上都知道物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在本节教学中,涉及到一些物理现象,对这些物理现象的解释,许多同学还弄不明白,存在着一些疑惑,对这些疑惑随着今后的学习,同学们自然就会明白,在此可不作太多的解释。
第四篇: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设计(共)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人耳听觉的过程。
2、通过学生的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类比声波;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了解人耳听觉的过程。
3、会设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2)声音的传播速度。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归纳出理想推理法。
2、难点:
真空不传声的实验设计。【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纸条、鼓、吉他、喇叭、塑料尺子、石块、水槽、土电话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聆听各种声音(板书: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第一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①.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②.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最好。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③.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让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观察乐器发声课件)
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并回答帕斯卡故事的问题)
2、声音的传播――声波。
扔石子类比声波,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4,让学生归纳: 板书: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把声音显示出来
让学生观察大屏幕声波的显示(学生生活中见过心电图波)板书:示波器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声音的波形
4、声音的传播条件
○1固体传声:演示土电话,让学生总结
②.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演示实验: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③.提问:真空能传声吗?
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提问: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4.活动2: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不相同,空气的效果最差,木杆的效果最好)
课本上的想一想,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相互交流的?
板书: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5、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请同学们阅读P27内容(结合观察图2-7),通过阅读,找出表中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思考题: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
板书: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2)V固>V液>V气
6、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图2-11,阅读课文P28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提问学生。板书: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完成P29的“自我评价与作业”的1.2.3.五、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习的效果较好,但在探究有些问题时,探究方案的设计,对所看到的物理现象的科学归纳能力方面,存在不足,这恐怕是刚系统地接触科学探究的缘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引导,可作专门的训练,以达到纠正,提高的目的。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上册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2粤教沪版课件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音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
2、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2、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 难点: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通过使纸发声的活动进行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通过演示实验:
1、喇叭发声时纸屑跳动
2、发声的音叉使水四溅
3、发声的音叉使乒乓球跳起
来验证学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猜想。
并由老师给出声源的定义,再由练习巩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以发声”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声音的传播方
多媒体演示:声波的形成。
2、声音的显示
实验:用话筒和示波器显示声波。
(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我们周围的物体有气体、液体和固体。我们已经知道气体可以传声,下面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对你的问题作出猜想。
学生会提出:“液体和固体能传声吗?”和相关猜想。请:设计实验或说出生活中的现象:证明你的猜想。让学生汇报结果。
教师提出:真空可以传声么?
『演示实验』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最后再让玻璃罩内进入空气。让学生听声音的变化。
(最后,后面的学生听不到声音,而第一排的学生却能听到微弱的声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航天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如何相互交谈的?(同学相互交流方法的可行性)
(四)声音传播有多快 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总结 声速与什么有关
记住在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五)人怎样听见声音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做了哪些实验?从这些实验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