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__李景艳__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

时间:2019-05-12 20:2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__李景艳__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__李景艳__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

第一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__李景艳__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提前打好田字格)组织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新课 出示插图:

同学们,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你还记得吗?一起来背一下。

在你的印象中,柳树是怎样的?(我想到细细的柳条很柔软,在微风中摇摆,很美。)(我想到一些词语: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姿态婆娑)柳树以“柔”著称,我们不是都说“柔柳”吗?

作者陈忠实在青海高原上见到了一株不同寻常的柳树,(出示插图及课题)这节课,让我们跟着他走进青海高原,一起感受这株柳树的不平凡。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出示生字词)

在预习中,文中的生字词你认识了吗?来一起读一下。(齐读)谁想单独来试试?其他同学主语注意仔细看、认真听。(个人读)预习是上好新课的前提,看来你预习得很认真,读得很熟练。

这些生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并且要写美观。我们可以采用“一看二写三评四改”的方法。现在,老师跟大家一起写一个“韧”,其余的生字请你课后自己练习。第一步:看。看字形、看结构、看位置。“韧”由“韦”和“刃”组成,左右结构。“韦”本指熟牛皮。“刃”指刀刃,“韦”与“刃”联合起来表示牛皮柔软而结实,受外力作用时虽变形而不易折断。组词:韧劲,指顽强持久的劲头。课文中指这株柳树靠着顽强而持久的尽头生存了下来。“韦”“刃”分别占左右两个半格,右边“刃”的撇要稍过竖中线。第二步:写。请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一个。起笔在左上半格,横要注意左低右高,稍微倾斜,竖要拉直,“刃”的撇要稍过竖中线,点在田格中心稍偏右。

请你在本子上端端正正的写一个。注意写字的姿势要正确,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平。第三步:评,评价一下你同桌写得怎样,找找优点,提点建议。第四步:改,对照自己存在问题,逐笔画改进。2.概括内容

通过预习,你能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吗?

方法指导:要抓要点,说清楚什么地方,谁或者什么怎么样。(生谈)

三、走进高原,感受苍凉 在你的印象中,青海高原什么样子?生自由谈。(荒凉、没有人烟、有狂风暴雪、空气干燥、特别寒冷)

2.(出示描写青海高原的一组词语)

这是一组描写青海高原的词语,谁能读一读?

嗯,读得不错,要是同学们听了你的朗读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就更好了。相机指导:

画面1:广袤无垠就是无边无际,看这茫茫无边的原野,读出这样的感觉来!

画面2:画面中这山石突兀高耸的样子就是青石嶙峋。什么也不长称寸草不生。齐读

画面3:深邃,词典上解释是幽深,这里形容天空,说明什么?高远,没有任何飞鸟,一片死寂。凝滞,指停止流动,这里指什么?云团滞留在天空一动不动,死气沉沉的。身处这样的荒原,了无生气,内心的悲凉油然而生。出示组合图片:配音乐引读: 同学们,作者站在这茫茫的高原上,一眼望去,这里没有清澈迂回的河流,只有(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没有松软肥沃的土壤,只有(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没有鸟语花香的生机,只有(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赭红色起伏的原地)。站在这简洁开阔、异常苍茫的高原上,作者内心感到了一份古典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此时,你的心头弥漫着那些古典边塞诗词呢?(生自由谈)你背的古诗苛政可真不少,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来读读: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 3.在贫瘠荒凉的高原上,在没有树族的原野上,作者竟然看到一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出示:哦】你是怎么读这个语气词的?替他说下去。【出示:哦,】 哦,好大的一棵柳树!

b)哦,竟会有这么大棵树!

c)哦,在这苍茫而荒凉的高原上,竟然会有这样的大柳树!

是啊,在这贫瘠荒凉、没有树族的高原上,居然挺立着这么一株大柳树,真是——【板书:神奇】!【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神奇”红色。】

四、走近柳树,感受神奇

1.让我们一起走近进这棵柳树,感受它的神奇。出示问题 自主探究:这到底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它的神奇体现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温馨提示:认真读文→勾画句段→发挥想象→写下批注→感情朗读。

2.现在请你根据老师的提示,自主学习。开始。自学完后,小组交流。3.汇报展示:

(一)一品“撑立”,欣赏树的高大粗壮 A.抓重点句感悟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板书:高大茂盛)(1)“两合抱粗”有多粗啊?咱们两个来演示一下。

(2)这么粗壮的柳树你在我们这儿看到过吗?而且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咱们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个多教室这么大的树阴。

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这株柳树居然能长得这么——(高大),这么——(茂盛),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1)树干和树枝神奇在哪儿?【出示铁锭图片】(板书:粗实坚硬)(2)提到“柳”,我们自然会想到——(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柔柳”,可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却这么——(粗实),这么——(坚硬),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1)你觉得叶子神奇吗?(生谈:颜色之绿)

(2)在高寒和缺水的环境下,它的叶子居然能长得——(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1)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觉?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板书:撑立)撑立:手掌用力就是“撑”,很不容易的抵住、坚持住。你觉得这株柳树撑立在高原上容易吗?

(2)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

(3)在这么荒凉、苍茫的高原上,竟然生有这么一株柳树,如果让你来读,你想读出你心中的什么?(赞叹、赞美、敬佩„„)把你们心中赞美、敬佩读出来!齐读第5自然段。(4)回扣中心:

在高寒和缺水的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竟然能长得如此——(高大、茂盛、粗实、坚硬),难怪作者要说——【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二品“撑立”,感受树的坚强不屈 它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上。它是怎样撑立在这里的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一起走近柳树的生长历程。

1.快速默读课文6-7自然段,边读边想:读了这两段,你的脑海里浮现出哪几个镜头? 2.在这些镜头中,哪个镜头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镜头一:有幸存活,创造奇迹。

(略讲)这粒柳絮能够萌发就已经很神奇了。

(略讲)是啊,别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出示: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不可思议的奇迹。】 学生谈感受。师随机补充: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缺氧现象严重,春季有频繁的沙尘暴袭击,届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能见度很低;有些地方夏秋两个季节连续干旱,近半年的时间一滴雨也不下。这里年平均气温是全国最低的地区,达到零下二十多度,滴水成冰,那儿的土被称为冻土。异常的干旱和寒冷决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就是在这样干旱、这样寒冷的环境下熬过了——(一年又一年),让我们一起读——生齐读这段话。

这让作者不得不说——【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出示:“望而生畏”红色】【板书:望而生畏】“望而生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望而生畏?请你联系刚才的这段话来说说。

(在这样极度干旱和寒冷的地方,这柳树能存活下来绝对是奇迹,所以,看到他作者感到了“望而生畏”。)

所以,作者要说——【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你还对那个镜头印象深刻? ▲镜头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1)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1人说)

(2)这组镜头给我的印象也特别深,我也来读读这段话,大家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这株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为了保存生命它都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听完后,还要评价一下老师读的怎样,并说说理由。评价:重读了哪些词语(“多少”、“又”、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为了突出什么(这株柳树经受了很多次摧毁,它又能凭着自己的毅力和韧劲很多次起死回生。(3)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遇到这无数次的无情的摧残,这株柳树会怎样?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它把根扎得更深,坚持着,坚持着„„)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我一定要坚持住,熬过着几乎这几场风雪就好了。我一定得撑下去,我要创造生命的奇迹。)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的枝条被劈断,它忍着疼痛又抽出了新芽。)你们想像的很合理,真正的走近了这株柳树了。(4)归纳小结:

同学们,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不)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啊: 【出示段落】

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齐读)

师:这是一种执着,一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面对这样一株柳,难怪作者要说——【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现在你对这个“望而生畏”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那是发自心底的敬畏啊!

让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女生读第一个分句,男生读第二个分句,一起读第三个分句。来,请把你心中的这份敬畏读出来。

3.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同学们你的发挥想象说说。【出示平原柳图片】

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吮吸着甘甜的雨水、享受着柔柔的和风„„ 作者家乡灞河的柳树是怎样的呢?

“家乡水边的柳树极易生长„„两三年便可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芦苇一样的柳丛。” 抓关键词:“极易生长、两三年便长成、急骤冒出”体会生活道路平坦。没什么艰难的。而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地努力。课文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这儿为什么有用大量的笔墨写家乡灞河边的柳?(家乡的柳生活道路平坦舒适,而高原的这株柳生活在异常恶劣的环境中。通过对比,反衬出青海高原这株柳有着强大的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我们不仅要慨叹:【出示: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这株柳树,抱怨命运的不公了吗?(没有)它就这样咬着牙坚持着,撑啊撑,撑出了青海高原上壮观的一方――(风景)。

所以作者在开篇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板书: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

五、深化认识,升华情感:

1.同学们,中央电视台每年都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当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现在请同学们全体起立,端起课本,庄重地为这株神奇的柳树宣读颁奖词。2.【出示:末一句红色】

这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你们注意了吗?从这两个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九十九:经受磨难和打击的次数多。一:表示生存的希望数量少微乎其微。这株柳凭着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超乎想象的„„

3.是啊,这株柳凭着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道风景,撑立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4.学到这儿,你认为作者仅仅是在写柳树吗?站在这株柳树跟前,你联想到了哪个人?或者哪句名言?【出示问题】

(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到了一个人,五年级学过的一个人——司马迁,他在承受不白之冤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到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到了一个人——海伦.凯勒。她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霍金、张海迪、海伦凯勒、司马迁、谈迁、桑兰、贝多芬„„)

这株柳树不正是这些人的化身吗?命运给予他们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而他们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辉煌的人生。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平,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陈忠实去了青海高原,看到了那里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相信,这株神奇的柳树也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永远记住它——(齐读课题)

六、拓展延伸: 1.推荐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高原红柳》

2.自主阅读主题丛书第5本《倾听自然地声音》,并写读书笔记,与同学交流。作者资料

第二篇:《詹天佑》教学设计__李景艳__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

《詹天佑》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有一个人,虽然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但他被千万个中国人怀念着、敬仰着,他就是——詹天佑,请大家看老师恭恭敬敬地写他的名字【板书:詹天佑】

2.【出示:詹天佑头像】这就是詹天佑,谁能用一两句话来简要介绍詹天佑? ....3.读写生字词【出示】

文中的生字词,你认识了吗?红色的是生字,注意读准确。

①谁想单独来读读?其他同学主语注意仔细看、认真听。来一起读一下。②(齐读)③指导写“攀”:

上面两行中的生字我们不但要认识,还要会写。你觉得哪个生字笔画最多、最难写?(攀)现在,老师跟大家一起写一写,其余的生字请你课后自己练习。【出示:攀】

①谁有好方法帮助大家记住它?

②老师告诉你一个识记方法:木对木,叉对叉,大手抓住往上爬。好记吗?跟老师一起说一遍。③先观察一下各部分的占格位置。

④请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一个。师边介绍边示范:上边的俩木和俩叉要写的小一些,宽扁一些,中间“大”的横起笔在横中线上,注意稍微倾斜,写得长一些,撇捺要舒展,下边“手”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

⑤请你在本子上端端正正的写一个。注意写字的姿势要正确,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平。

二、明确问题,自主探究

1.课文是怎样评价詹天佑的? 【板书:杰出 爱国】

2.课文选取了哪几个典型事例来表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谁能用最简练的话说说? 【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同学们整体感知概括课文的能力可真棒!接下来,让我们细细拼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感受他的杰出与爱国。请你选择一至两件事重点研读。

3.方法提示:

勾画重点句段,品读并做批注,同学们肯定早就学会了这一学习方法,今天,老师再给你一点学法提示:当读到工程问题时,可采用画示意图或动手演示的方式学习,这也是学习的好方法。【副板书:画示意图 动手演示】

自学探究,小组交流。

三、品析词句,感受爱国情怀

1.接受任务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詹天佑顶着压力,义无反顾地接受了任务,体会他的爱国之情、他要用实际行动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这里提到“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是指什么困难?谁的嘲笑?(A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和嘲笑 B 自然条件险恶、工程艰巨)

【出示:“清政府刚一提出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

(体会:帝国主义者根本无视中国主权,争想夺取京张铁路的修筑权。争夺:争想夺取。)争夺的目的是什么?帝国主义者都来争夺,结果怎样?

【出示:“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

(争持:争论得相持不下。帝国主义者都想要控制我国北部,互不相让,让事情僵持下来。)

你还抓住了那句话体会到困难?

【 “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你体会到什么?(瞧不起中国的工程师,是对中国人的蔑视和嘲笑,他们认为詹天佑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地理环境恶劣,这项工程十分艰巨。)

面对帝国主义的嘲笑,肩负中国人民的期望,面对无法预计的重重困难,詹天佑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这份挺身而出的无畏,这份义无返顾的执著,怎能不让今天的我们深深感动,怎能不让当时的中国深深感动!所以说——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勘测线路

在勘测线路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詹天佑?【板书:勘测线路】

(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对工作严谨、非常认真负责的詹天佑,他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力求精密,不让模糊的词语出自工作人员之口。)

请大家充分发挥想象,詹天佑会在哪些场合说这些话呢?教师引读——

A.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程人员——(请....男生读)

B.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勉励工程人员—....—(请女生读)

同学们,詹天佑只是一次两次对工程人员这样说的吗?你是从哪个词语体现出来的?

詹天佑就是这样经常勉励工程人员。他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多么严谨呀!

(2)【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读到一个身先士卒、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詹天佑)引导学生既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又要善于联系身边的生活来理解课文。作为总工程师,詹天佑完全可以在办公室里指挥工作人员,而他却亲自„„ 谁来有感情的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勘测线路时的种种画面。

(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看到了狂风刮起了漫天的黄沙;看到有的工作人员一不小心坠入深谷;看到詹天佑在昏暗的油灯前绘图计算„„)

是啊!怒号的狂风吹动了漫天的黄沙,但吹不动詹天佑坚定的信念,陡峭的悬崖挡住了铁路的延伸,却挡不住詹天佑前进的步伐。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出示下句】

(3)【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詹天佑非常爱国,他下定决心要修好铁路,不想让别的国家讥笑自己的祖国,不想让中国的工程师失去信心。

你是抓住那几个词体会到的?“总是想 自己修筑的 一定要 不但 还会”(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能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你读出了他的爱国情怀。)3.开凿隧道

刚才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詹天佑感人的赤子之心、强烈的爱国情怀,接下来,让我们来到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施工现场,【板书:开凿隧道】

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面对复杂的地形,詹天佑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

谁想把自己的示意图向大家展示一下?(生画示意图并介绍)老师也画了一幅示意图,请同学们对照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建议。

师提示:画示意图,也要学习詹天佑,要力求精确,隧道一般打在山脚,打到山腰上去了就不合理。箭头必须在同一直线上,如果有偏差,隧道就可能打歪,就对接不上了。八达岭上的竖井应该打在山岭的低处,这样更会省时省力一些。

根据不同的山势詹天佑能够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从中你读出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詹天佑是一个具有大智慧和杰出的才能的人。)

所以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4.设计线路

1.开凿隧道难度大,火车要爬陡坡难度更大!青龙桥附近的陡坡就特别大,火车怎样爬上去呢?这是詹天佑遇到的又一个大困难。【板书:设计线路】

2.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设计‘人’字形路)谁能给大家演示一下火车在“人”字形路上爬坡的过程? 请学生上黑板架设“人”字形线路,边演示边讲解。3.观看动画演示。关于“人”字形线路,老师从网上找到了一个动画,给大家演示一下。【播放动画】 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看明白了吗?

詹天佑的这一个设计,当时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人想出来过。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设计叫什么?(创新、创举)

你又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詹天佑呢?(是一个拥有大智慧和创新精神的人)所以我们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5.补充资料

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仅仅是这些困难吗?(不)还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困难。老师从课外资料中摘录了一份:【屏幕出示以下文字】

█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了解到了这些,再来读读这段话,你一定会有别样的触动。来,自己读读,读出心中的感受。【出示: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四、创设情境,抒发真情

对祖国的那份热爱之情,是詹天佑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凭着坚定的信念,凭着超群的智慧,詹天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提前两年完成京张铁路修筑任务,并为清政府节省了白银28万两,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他以铁一般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为所有的中国人争了光!詹天佑,人民为了感谢他,在青龙桥车站为他立了铜像。

面对詹天佑爷爷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面对铜像,把饱含着我们深情的话语向詹天佑爷爷倾诉,好吗?(和着音乐)

面对詹天佑爷爷,表达内心的一份真情。

六、推荐阅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詹天佑的形象已经深深扎根在同学们的心里,课后给大家推荐两篇文章,相信你读后同样会有很深的感触。

阅读主题丛书第6本《就这样成长》中的文章:《中国原子弹之父》《杂交水稻让世界为中国骄傲》

第三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教学设计__李景艳__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

《钱学森》教学设计

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 李景艳 课前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一曲《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无数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出示:钱学森像】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位时刻心系祖国、一心报效祖国的赤子,他就是—— 请同学们看老师恭恭敬敬地写他的名字(钱学森)。齐读课题。谁能用简练的话向大家介绍一下钱学森?(生自由谈)

同学们,老师也整理了钱学森的部分荣誉,请看——【出示:钱学森主要成就】(“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导弹之父” “火箭之王” “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读了这些,你有什么感觉?【板书:卓越贡献】

二、检查预习: 1.读写生字词

(1)【出示:生字新词】

同学们,课文中的生字词,你认识了吗?红色的是生字,注意读准确。

①谁想单独来试试?其他同学注意仔细看、认真听。(个人读)很欣赏你的勇气,读得声音洪亮、字正腔圆,不错!②一起来读一下。(齐读)

(2)指导书写

红色的生字,我们不但要会读,还得会写。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写一个,其他的请你们课后自己练习。【出示:裕】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大家记住这个字吗?

这个字非常有意思,左边是——(衣服),右边是稻谷,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丰衣足食)有吃的有穿的,丰衣足食就——富裕了,从字形上我们就看出了它的意思,这也是我们祖先的一种造字方法。比如:不好就是孬(nāo),不正就是歪,都是这一类的字。现在请你看清各笔画的占格位置,伸手跟老师一起写一个。

师边示范边讲述:左边的衣补旁要在左半格中央,右边谷比衣部稍宽,撇要注意穿插,撇到左下半格。

请你在本子上端端正正的写一个。注意写字的姿势要正确,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平。2.课文内容

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有所成——渴望回国——越洋回国——卓越成就)(课文讲了钱学森赴美留学,学有所成后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后作出卓越贡献的事。)

三、自主探究:

预习课文时,哪些地方使你印象最深、最受感动?(引导读钱学森的话)

言为心声,这节课,我们就主要抓住钱学森的语言来品读,走近他的内心,体会他的情感。钱学森是怎么说的?你找到了吗?(指生读)请其他同学们把这两段话标出来。

默读他的话,请你抓关键词语来体会。并且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在课本上做批注。

1.自主学习,深入文本 2.小组合作 生生对话

四、班组交流

A.“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抓重点词深入体会

“我现在所作的一切”是指做的什么?(他成为了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从“一切”“都”这两个词体会到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一个目的,那就是报效祖国,我看到了一个全心全意热爱着祖国的钱学森。

“我是中国人”这五个字可以看到钱学森不管身在哪里,始终牢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为人民”“多做点事”我想到钱学森的留学、学业有成、也理解了他的努力和优秀,原来这都源于他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2.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说这句话时,钱学森在美国留学。当时他师从冯.卡门。

你了解冯卡门吗?【出示:冯卡门简介】

“最得意”“最得力”说明他学有所成,很年轻时他与导师一起建立了“卡门-钱近似公式”继续留在美国他将名利双收。

可是他淡泊名利,因为他心中永远记得“我是中国人„„”

当时,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着怎样的生活和工作和条件?【填空】(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钱学森在美国的收入:工资+奖金每月平均约35000美元;当时纽约的200平方米的豪华别墅,钱学森三个月的工资就可买到。他半个多月的工资就能买一部当时最好的劳斯莱斯汽车。这待遇怎么样?

然而,钱学森没有沉醉在优越的生活里,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板书:心系祖国】 3.指导朗读【出示:钱学森的话】

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可能是怎样的语气?试着读一下。

(他可能会很沉重。因为我们的祖国在各方面都很落后,钱学森感到身上的责任很大。为了能让自己的祖国早日强大,他发奋学习。)

(他可能会很坚定。因为他回国的决心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不错,读出了钱学森的坚定。)4.引读:

这儿有优厚的待遇,他不为所动,因为——我是中国人。这儿有富裕的生活,他不为所动,因为——我是中国人。这儿有优越的工作条件,他也不为所动,因为——我是中国人。

好一个坚定的钱学森。同学们,这就是“富贵不能淫。”虽然在国外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没有忘记要回到祖国。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他的心声——(齐读)

过渡:富强的美国没能留住钱学森的心,贫穷的中国有没有吓退钱学森呢?另一处语言描写也鲜明的表现了钱学森的爱国深情,你体会到了吗?

B.【出示:“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1.你能结合具体的词语谈谈你的理解吗?

“日夜盼望”:钱学森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思念着自己的祖国。

“终于”:钱学森盼望新中国成立已经很久了,他等待回国施展抱负已经很久了。“应当”:应当是什么意思?(理所应当、天经地义)“应当”这两个字,让我们看到了钱学森把回国看成是一种职责,一种责任。

2.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中秋之夜和留学生们一起时说的)。当他表露盼望回国为祖国建设服务时,留学生们怎么说?

(“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当时祖国的条件是怎样的?

(祖国很穷,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钱学森有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他诚恳地说......他为什么说“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而不是“我是应当回去的。”?

(因为钱学森不仅觉得自己应当回去,他还号召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一起回去。新中国刚成立,还非常贫穷,需要他们去建设。)

回到祖国后的待遇水平会怎样呢?当时中科院最高级的工资是每月335.8元人民币。1955年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1美元兑换 2.52元人民币。钱学森在美国的工资约是中国工资的250倍。【出示:对比内容】 祖国当时的处境与钱学森在美国所享受的优厚待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他仍然坚持要回到自己的祖国,这就是“贫贱不能移。”祖国即使再贫穷也永远是最亲爱的祖国。

3.指导朗读:

想一想,假如你是钱学森,说这番话时应是怎样的心情?(激动 诚恳 果断 坚决)

谁能带着 这种感情读一读?嗯,读出了诚恳果断的语气。

过渡:钱学森渴望回归故土,报效祖国,可是美国人愿不愿放他呢?钱学森的回国的道路极其艰难,他受到了百般刁难。

C.“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1.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是说钱学森是个难得的人才,坚决不能让他回到中国,这样美国的损失就大了。)他们会怎么留?请你想象一下。(他们会给他涨工资,给他更好的别墅,更高档的轿车。还会给他升官。)

五个师是多少人?当时美国的军队中,师的编制分两种:甲种编制每个师五千人,乙种编制每个师一万人,我们形容人有本事时会说“以一当十”,钱学森是“以一当数万”,美国人会轻易他吗?

2.美国海军将领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

美国人千方百计阻挠钱学森回国,经过了五年的漫长岁月,你能想象这五年的归国路是多么艰辛吗?看老师搜集的一份资料:

补充资料:

当钱学森提出想要回国后,他们非常恐慌,后来又非常地恼火,明里暗里对钱学森进行迫害。后来还卑鄙地找了个借口把钱学森抓了起来。将他关押在一个孤岛上,进行惨无人道的折磨和迫害,仅半个月,就使他的体重减轻了30磅(约合27斤)。当时美国当局声称,只要钱学森放弃回国念头,就照常给他提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受到美国人的重重阻挠,钱学森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漫长的五年啊,威胁和暴力有没能阻挡钱学森的归国之心!这就是“威武不能屈”。

四、读写训练

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回国的航船,同学们“越洋回国”这一段跑到哪里去了?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它应该在文章的后面,为什么要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这是什么写作方法?(倒叙)(这样写,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能够增强表达效果。)

谁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对祖国的无限眷恋,渴望快点回国,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他多么想快点回到家乡,参加到建设祖国的行列中阿!钱学森转乘“华威号”客轮驶往他的出生地上海,请大家发挥想象,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在______________的大海上,“华威号”客轮正______________驶向上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甲板上,深情地______着远方。“啊!我要回到______________的故乡了!”他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起了一首小诗:“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

自己试填,指生读。

五、卓越贡献、升华情感

1.那么,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爱国情怀和卓越贡献,钱学森被评为200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下面,请同学们起立,庄严地为他宣读颁奖词:

他感动了中国,他感动了世界。让我们记住他,——钱学森!

六、拓展延伸:

1.课后老师推荐大家引读主题丛书《就这样长大》中的《钱学森》,相信你对钱学森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

2.搜集钱学森的有关资料,仿照前一课的“作家卡片——巴金”,制作一张“科学家卡片——钱学森”。

下课!

第四篇: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教学设计__曹清香__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

三年级下册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案

白芬子小学 曹清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了解成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能力目标———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初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一复习导入

1.回顾课本内容,板书课题。2.检查听写生字、词语。1.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写生字词。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交流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二探索交流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出逃,可见这是一只(师指课题)“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

2.“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人们用来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

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读过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种人吗?

3.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是不可取的。我们同学不应该学习这样的人。1.生答:惊弓之鸟。交流回答: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2.听到老师举例说明此成语的意义。学生自由举例。

3.听小老师总结。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三感悟升华

1.分角色练读整篇课文(自主选择角色)。① 指名两位同学上台分角色读。② 自由组合练读。

2.小组内演一演这个成语故事。1.学生分角色练读课文。

2.小组内演一演。分角色朗读,自主选择角色,尊重学生的选择,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主动性 四积累运用

1.教师讲故事:一天夜里,有一个小偷溜进了人家的院子里,正想偷东西,这时,一只大黄狗扑了过来,狠狠地咬了一口。小偷忍着疼痛,飞快地逃跑了。后来,他一听到狗叫,心里很害怕。用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可以是什么?(生:惊弓之鸟。)

2.刚学过的成语就能运用,这可真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像惊弓之鸟这类好听、有趣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希望大家能多找些这类故事读读,然后讲给别人听,回家后,把“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里人听听。板书设计

判断 惊弓之鸟 分析 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观察 飞得慢 叫得悲惨

第五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推荐)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两河中心小学 陈 艳

一、设计思想。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树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指出: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一是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顺序;二是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表达效果;三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高年级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写的什么,还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是怎么写的。那么,要把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目标进行训练就必须强化篇章意识,注重整体联系。紧扣“神奇”展开教学,这是明线,以作者的情感深化为线索,“望而生畏”这是暗线。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着重渗透三个理念。第一,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理解,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想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从课题质疑提

出问题来导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课堂教学的民主意识。另外,让学生分小组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讨论、交流,根据学生能理解的程度加以点拨。第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三,继续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教学第七自然段讨论“虐杀生灵的风雪对柳树的摧残”时,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想象柳树在风雪中会怎样挣扎?会有怎样的动作、心理?使学生再次用自己的想象感受柳树的顽强不屈,训练其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第八、第九自然段时由高原柳和家乡灞河柳的对比引出写作方法-----对比反衬、借物喻人,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②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感情。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②掌握对比反衬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③展开想象,来理解文章语句及中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

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②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用词华丽,情景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课文5-7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不屈。

四、教学难点。

课文表面看是写物,但是作者实际是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柳树这种在逆境中不屈生存的斗志和勇气是每个人必须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疏通字词,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观察柳树,找找江南柳树的特点。

3、课件制作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一)由课题质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陕西大作家陈忠实的一篇文章《青海高原一株柳》。板书:15青海高原一株柳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生汇报,师板书重点问题(a、青海高原是什么样的? b、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树?c、这株柳树是怎样成长的?d、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可柳树?)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好,提出了这么好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这些问题吧。

(二)分小组读课文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

师:各小组的同学做的都很好,我很想听一听你们讨论的结果。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说说青海高原是什么样的?

1、感受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1)学生汇报青海高原地理环境。(师板书: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2)看图片感受青海高原。

a、师:的确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的、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b、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起了哪些古典边塞诗词? 学生说,出示幻灯片,配乐指名选择读诗句,谈感受,体会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

c、师:游遍大江南北的陈忠实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

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然而他却看到了这棵神奇的柳树。(教师板书:神奇)谁来说说这是怎样的一棵柳树?

2、认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外形特点

(1)、生汇报,师相机板书:粗壮、高大、苍绿(2)、朗读指导

(3)、师:是啊,这苍茫、悲凉的土地,怎适宜树木在此安家落户?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树,谁来汇报一下这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相信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3、感动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长历程

(1)、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干旱 严寒 风雪 雷电(2)出示幻灯片

a、读:“干旱和寒冷绝„„”

场景想象: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

b、读:“它无疑经受„„”

场景想象: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

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 c、出示幻灯片教师配乐朗读第7段,学生感受

师:这棵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历经干旱、严寒、风雪、雷电却长得如此高大粗壮,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

d、出示幻灯片句子“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 理解“望而生畏”(板书:望而生畏)

师:既然陈忠实对高原上的这株柳崇拜到敬畏的境地,又为何对家乡的柳树如此怀恋,用上这么多笔墨呢?

4、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

(1)、出示幻灯片第8段,指名读,说说理解(对比反衬青海高原一株柳,板书:坚毅、顽强)

师:如果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移植到江南,会怎样?(一语点到:成为一棵普通的柳树,不可能长得这么好,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越能够激发它的生机勃发。)

(2)、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甚远。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出示幻灯片“命运给予它„„”)理解句子体会作者感情

难道作者只是仅仅赞美、敬佩这棵柳树吗? 师:点出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四)、拓展训练

师: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司马迁,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负重,含辛茹苦,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出示: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

(五)总结课文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电轰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今天,我们再一次认识了柳树,一株值得我们敬仰的树。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此时此刻让我们用这首歌来唱唱这棵柳树吧。(播放《好大一棵树》)

(六)、作业

用本文这种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篇文章 附板书:

生长环境 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青海高原一株柳 外形特点 高大、粗壮、苍绿 坚毅、顽强

神奇

生长历程 干旱、严寒、风雪、雷电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陈忠实,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记得当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欢,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

纵观本课的教学,我较为满意是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 8

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下载《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__李景艳__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__李景艳__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穆村小学李瑞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以酣......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徐州市大马路小学张茜 课前交流 向台下老师问好 师:你初读课题可能会有你的感受和认识。 你强调了这一株柳给你的印象,你强调了这一株柳生存的环境。上......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我想请一个同学先来读。注意了,你如何去读课题才能够体现出你 对初课文时的感受和认识。指生读。A、你强调了一株柳,看来这株......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品味涵咏读写并举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常熟市琴湖小学潘慧红 教材简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景物聚焦”中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状......

    《父亲和鸟》教学设计__鞠继国__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父亲和鸟》教案 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鞠继国 教学目标:1、会认“蒙、喃、味”等字,会写“喜、味”两个字。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情朗读中初......

    《莫泊桑拜师》教学设计__马国美__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优秀范文5篇)

    莫泊桑拜师 潍坊市安丘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马国美 教学目标: 1、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4......

    《抽屉原理》教学案例孟令梅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

    《抽屉原理》教学案例 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孟令梅 《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由于本节课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在教......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和课件

    一、一读柳树,初识外形的普通 2.文章开头的两个自然段直接写这株柳,谁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3.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核心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