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法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法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并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活跃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
二、实施步骤
(一)组建学习小组
我把全班学生每6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分组采用组长与组员互选的方法。全班同学用投票的形式选出组长,然后组长选择组员。组长采用抓阄的形式决定选员顺序,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按S方式轮流选员。最后老师在对不合理的地方适当调配,力争做到各小组力量均衡、成员异质互补,取长补短,尽量做到最佳组合。小组长应是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分工等工作,小组长由学生自己选举,并定期轮换。
(二)教学流程
课前训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小组合作、质问答疑——展示反馈——拓展提升——当堂检测
1、课前训练 在素质教育常抓不懈的今天,大家都认识到了抓好“双基”的重要性,因此我每节课都拿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因为口算要经常训练,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比如:教师出题,学生回答;教师出题,学生抢答;学生出题,学生回答,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书面的口算训练,可采用集体订正,或者把作业交给组长,让组长课下批改,然后把批改的结果汇报我的方式进行。
大家可能觉得讲授《数与代数》时进行计算训练还可以,与新知识相吻合,但是像讲《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时就有些与新知不符了。其实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口算贵在持之以恒,《新课标》对口算教学的要求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口算技能,除了让学生掌握算法外,还需要经常性的练习,做到天天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置情境,造成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堂课我都围绕所讲的内容设置必要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思考和想象的天地。然后提出本堂的问题,问题的提出要有思考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问题设计不能太大,要问得准,问在“点子”上,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再者所提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后作答,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3、独立思考、自主尝试 问题呈现出来以后,教师不要急于点拔讲解,更不要立即让学生小组讨论。而是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待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做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的现象。
4、小组合作、质问答疑
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相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更经常、更亲切、更丰富多彩,它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分组互助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由于学生间原有的认知特点、经验水平的不同,对事物理解存在差异,通过学习合作,做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在小组讨论这一环节中,小组长至关重要。组长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组长可以先安排那些略微差一些的同学先说,因为如果先让优秀生说,差生的答案如果与优秀生的答案不一样,差生就会认为自己的错了,不敢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而是违心的附和别人的说法,久而久之,差生们就出现了惰性心理,我干脆不想了,反正我又想不出来。再者让差生先说,说对了。他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原来我也能学会,如果错了有小组成员的帮忙纠正,要比直接从优生那里获取答案的印象更深刻。
5、展示反馈
展示反馈是建立在小组学习基础上进行的。找2至3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展示他们小组研究成果(汇报人员由组长定,原则上是组员轮流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情况,进行有效的点拨,教师要做到“三讲三不讲”。
在展示、反馈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养成虚心倾听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是一种美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要尊重学生的独创,不管结果对与错,要及时表扬与鼓励并指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对展示反馈的内容,要让学生做好记录。
6、拓展提升
为增强课堂的高效,对所学知识能够不断深化,拓展提升是必要的环节,我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注重知识的延伸、提升,尽量使学生更多的接触与所学内容的相关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7、当堂检测
通过当堂检测,教师能够掌握有多少学生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中遵循堂堂清、步步清、人人清的原则。
对于当堂检测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在检测比较简单的题型时(如计算),我采用老师念题,学生抄题的方式,如果是检测解决问题这类题时,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出来。如果是比较繁琐的题型,如统计、画图,老师可事先把检测题胶印出来,到时候发给学生即可。总之,就是要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效果。
(三)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
(1)设计生活化作业,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如在学习了利率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做一回小银行家,帮助银行职员为用户结算存款利息。学生通过实践,把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活化、趣味化,也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理财的自豪和乐趣。
(2)设计分层次的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荷花出水有高低,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于是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真正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的饱,后进生享受得了。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之后,我让后进生做较容易的题。比如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高,求表面积;中等生做一些稍难点的题目,优等生则做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比如:一根10米长的圆木棍,截成5米长的木棍之后表面积增加了6.28平方分米,求原来木棍的表面积。结果,他们都完成的非常出色,有一种成功的幸福感。
三、具体措施
1、强化素质,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
“打铁须得自身硬。”教师素质的优劣,影响着课堂的高效,影响着学生的减负。最终将直接影响着育人质量的提高。我在平日的工作中,在教好学的前提下,注重自身的学习和专业成长,2009年7月份,取得了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坚持外出学习和培训。不管是学科培训,教研培训,学科研讨培训,只要是有条件参加,我都积极投入。从专家的报告引领中,从同伴的互助中,学到了我没有学到的东西,丰富了我的教学内涵。坚持写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每一个学期,我都认真阅读教育经典和理论书籍。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等,把书中闪光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内化成自己的教学意识,为游刃有余的从事教学,提高课堂的效益,奠定了基础。坚持写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使我的教学经验日渐丰富。先后有多篇论文发表,同时也获得了市级“金点子”奖。
2、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对每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在备课中,画出知识树,力求使教学中给学生直观、条理的印象。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这样就为课堂的事半功倍,课堂的高效奠定的基础。
四、取得的成效
自利用“小学数学分组互助式”进行教学以来,受益匪浅:
1、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件)讨论题一般都有难度,学生必须把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密切结合才能解决。这样学生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即时反馈能力和评价能力。分组互助式教学不再以老师为中心来传授知识,多数的学习都交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就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并且初步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在对问题的思考和在与小组成员的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程需要联系起来,并从中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2、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现代社会分工逐步细化,基本没有一项工作可以单凭某一个人的能力而完成的,大多数工作要求的是团体合作。在“分组互助式教学”中,每个学生作为小组的成员要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只有相互协作才能成功。在小组协作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团体意识和协作能力, 从而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对学生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产生了归属感、成就感。
对大部分人来说归属感,主要来源于别人的认同。当他认为自己在所处的生活圈里是有意义的一员,自己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就会对自己更有信心。在每一位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合作学习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他们的想法有更多人在倾听,他们的行为有更多人在关注,他们不再是学习的边缘生了,所以能让他们有归属感。
第二篇:浅谈初中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法
浅谈初中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法
摘要:应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数学课中实施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自主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发现解题规律、提高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词:初中数学习题课
合作学习
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构建
1、建模的背景
“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教会学生解题才是中学数学教学的第一任务。由于知识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概括性,在例题、习题中,还有一些没有写明白的信息。即使是最简单的题目里,也存在着可发掘的因素,存在着一些解题规律。而这些往往并不是学生们所能领会的。课堂中不仅要求学生得到正确的结果,更要重视过程,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有所“错”。特别注意的是,要树立合作学习观,面向全体,重点关注中等生和后进生,使各类学生都能自主、合作学习。
2、模式流程 2.1、课前探究 2.2、自主感受探究
2.3、小组内合作讨论,教师问题引导并做总结 2.4、学生解题,小组反思 2.5、学生自主小结 2.6、布置作业
3、说明事项
要注重调动学生的探究、合作热情、培养问题意识、要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常思考“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问题、激起解答习题的兴趣、培养与同学交流的习惯。
二、课例说明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习题课
(一)观察思考
本节课上“3.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习题课”请大家先考虑下面的问题
1、课前探究:数字“黑洞”。
“黑洞”原指非常奇怪的天体,它体积小,密度大,吸引力强,任何物体到了它那里都别想再“爬”出来。无独有偶,数字中也有类似的“黑洞”,满足某种条件的所有数,通过一种运算,都能被它“吸”进去,无一能逃脱它的魔掌。比如:任意找一个3的倍数的数,先把这个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都立方,再相加,得到一个新数,然后把这个新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再立方、求和,„„,重复运算下去,就能得到一个固定的数T=
,我们称它为数字“黑洞”。..
2、感受近似数的存在(自主感受探究)
2.1、上海浦东磁悬浮铁路全长30千米,磁悬浮列车的平均速度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约为3.75×103米/分, 因此,单程运行的时间约为8分钟。
2.2、据新浪网消息,截止到10月28日下午2点,25日晚发生在甘肃省民乐、山丹间的6.1级、5.8级地震造成9人死亡,43人受伤,其中重伤6人,轻伤37人。房屋倒塌1.2万多间,超过5万人受灾。2.3、量一量这一册数学课本的宽度。
3、探索近似数的表达:(小组内合作讨论,教师问题引导并做总结)3.1、探索:
猜谜语:爷爷参加百米赛跑(打一中国古代数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史上有一项伟大的发现,那就是圆周率在3.1415926到3.1415927。这项发现比西方早了700多年,我们的祖先多么伟大啊!通常计算中我们需对π取近似数,一方面完全精确有时办不到,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完全精确。
如果结果只取整数,那么四舍五入法的法则应为3,就叫做精确到个位;
如果结果取1位小数,那么应为3.1,就叫做精确到十分位(或叫精确到0.1);
如果结果取2位小数,那么应为3.14,就叫做精确到百分位(或叫精确到0.01); „„ 3.2、概括: 3.2.1精确度: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某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那一位。
3.2.2有效数字:此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为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3.2.3、应用:
例1:下列由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有几个有效数字?(1)132.4 ;(2)0.0572 ;(3)上述实例中的近似数。例2:用四舍五入法,按括号中的要求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1)0.3482(精确到千分位)(2)64.8(精确到个位)(3)1.5046(精确到0.01)(4)0.0692(保留2个有效数字)(5)30542(保留3个有效数字)
4、实践与探索:(学生解题,小组反思)
4.1、学籍卡上甲、乙两学生的身高都填了1.6米,这种填法合理吗? 4.2、全班36人参加100米跑测验,每8人一组,问至少要分几组? 4.3、一辆汽车要装4只轮胎,50只轮胎能装配几辆汽车? 4.4、阅读下列材料,提出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
著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谈到太空育种时说,神舟五号飞船携带1千克左右的植物种子上太空,而今年利用太空育种的超级杂交稻平均亩产高达807.46千克,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在太空技术的广泛运用上跨上新台阶。
目前惠山区耕地总面积约24.8万亩,水稻的平均亩产量550千克左右,人口37.3万左右。
5、自主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5.1、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大部分是近似数
5.2、精确度和有效数字从两个不同方面表达近似数。5.3要注意实际应用。
6、推荐作业:课本第93页习题3.2第1-2题。参考文献:
【1】 尹磊石《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2】 高向斌著:《走向合作性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3】 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
时间:2012.3.12 作者:张艮东
通讯地址:陕西省横山县武镇中学 联系电话:*** 邮编:719114 工作单位:陕西省横山县党岔中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五步探究式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五步探究式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庙粱小学
袁丽萍
布鲁诺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试一试,不怕出错误,使更多的学生尽快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好的 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主阵地。为打造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敢于提问,勇于质疑,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法,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让学生发挥潜能,敢于参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我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五步教学法,即:导入新课—自主探索—验证探究—评价体验—布置作业。以探究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真正得以体现。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反思的东西。
一、课改中的收获
课改中,我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收到明显的成效。(一)素质得到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在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发展中,基本上蕴含着这样两个部分——探究思维部分和复现思维部分。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把宝贵的探究思维部分太轻率地转化为常规的复现思维部分。复现思维部分的教学是显现的,是可以用步骤来传授的,而探究思维部分的教学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传授的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即使传授的东西是典范的,也只是增加了知识性的储存。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
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和我的同行们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交流、求知进取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2、创设问题情境。我们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长期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
1、学生乐学、爱学、兴趣浓厚。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其心灵的共鸣。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学得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有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2点……”,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能力,活跃的思维能力,以及提出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
3、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各个领域里所设计的情景,都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校园里、大街上寻找所学的数学。如 “说说你身边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举目望去,信手拈来,到处是数、形、大小、位置、统计、加减乘除关系等数学信息,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
4、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课改中,我们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教学设计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给合作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力。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在合作学习中又适当引进竞争机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小组内成员的合作配合。强调集体荣誉,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并尽可能给予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课改中的困惑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4、课堂活动与缺少教、学具的问题。
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有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去实践、操作,也就特别需要相应的教具。尽管有些教具可以让学生自制,但是,也有一些教具自制起来比较困难或自制的教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很不方便。
第四篇:小学数学五步探究式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五步探究式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布鲁诺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试一试,不怕出错误,使更多的学生尽快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好的 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主阵地。为打造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敢于提问,勇于质疑,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法,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让学生发挥潜能,敢于参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我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五步教学法,即:导入新课—自主探索—验证探究—评价体验—布置作业。以探究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真正得以体现。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反思的东西。
一、课改中的收获
课改中,我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收到明显的成效。(一)素质得到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在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发展中,基本上蕴含着这样两个部分——探究思维部分和复现思维部分。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把宝贵的探究思维部分太轻率地转化为常规的复现思维部分。复现思维部分的教学是显现的,是可以用步骤来传授的,而探究思维部分的教学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传授的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即使传授的东西是典范的,也只是增加了知识性的储存。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
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和我的同行们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交流、求知进取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2、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适当的情境,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这些情境,经常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有价值的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长期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
1、学生乐学、爱学、兴趣浓厚。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其心灵的共鸣。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学得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在课堂探究时如果对于同一问题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们不应轻易地否定某一种方法,而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讨论和对比中自己去认识不同方法的优劣,同时也体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有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
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2点……”,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既包括学会倾听,也包括学会表达,还包括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听懂别人的思路,补充或者修正别人的思路;另一方面要准确、简明地表述自己的思路,以及从别人对自己思路的评论中吸取正确的成分,改善自己的思路。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能力,活跃的思维能力,以及提出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这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3、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各个领域里所设计的情景,都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校园里、大街上寻找所学的数学。如 “说说你身边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举目望去,信手拈来,到处是数、形、大小、位置、统
计、加减乘除关系等数学信息,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
4、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课改中,我们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教学设计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给合作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力。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在合作学习中又适当引进竞争机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小组内成员的合作配合。强调集体荣誉,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并尽可能给予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课改中的困惑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4、课堂活动与缺少教具、学具的问题。
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有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去实践、操作,也就特别需要相应的教具。尽管有些教具可以让学生自制,但是,也有一些教具自制起来比较困难或自制的教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很不方便。
第五篇:小学数学五步探究式教学法
小学数学五步探究式教学法
庙粱小学
袁丽萍
在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发展中,基本上蕴含着这样两个部分——探究思维部分和复现思维部分。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把宝贵的探究思维部分太轻率地转化为常规的复现思维部分。复现思维部分的教学是显现的,是可以用步骤来传授的,而探究思维部分的教学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传授的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即使传授的东西是典范的,也只是增加了知识性的储存。因此,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布鲁诺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试一试,不怕出错误,使更多的学生尽快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结构:
(1)导入新课——教师全面进行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一些铺垫,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中生疑的兴趣,并进行大胆猜想。例如:我在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分数,然后看着分数说出有关分数的一些知识(尽量启发学生说出更多有关分数的知识,直到学生说的流利为止)。而后我又让学生自己写出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的算式,再写出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减的算式,并大胆的猜想出其结果。
(2)自主探索____满足学生的要求,给他们创造条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解疑,让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探究,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假设,认识事物的发展。例如:我在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时,当学生们猜想出结果后,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自由到黑板上板书(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分写两列)再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算式然后用自己的方法验证刚才的结果是否正确。而后用刚才验证的方法小组讨论剩余算式用什么方法合适。这样让学生自己去验证,小组去实验,去探究,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假设,并总结出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当同学们掌握了计算方法后,又让他们自学教材第104—105页例
1、例2,并说出:(1)为什么要用加法?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2)为什么要用减法?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减?进而探究同分母分
数加、减法的算理分数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分数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
(3)验证探究——让学生将探究所学知识予以巩固,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强化体验得出的新知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与加强。巩固练习设计,应注重应用的层次性,一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内容可用适当的情境呈现;二是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有利于新知识拓展延伸的练习,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学习活动,还应注重研究材料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相应地提升。例如:我在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时,设计一些不同的习题,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4)评价体验——教师高度概括学生本堂课体验、探究的结论,表扬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5)布置作业——布置精心设计的作业题与思考题,激发学生解疑的兴趣。例如:我在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些基础性的巩固性的练习题后,又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
2531
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