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赤壁之战》一文教学设想及教后随感-教学教案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作为我本次说课的开始。——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课是人上出来得,上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焦点。教书5年,听过将近10位老师上这一节,其中的感受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归结为一句话:上好一堂课,难!上好一堂好课,更难。
一、教材分析 《赤壁之战》,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知己知彼,看准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同时,本文又是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会简要的复述课文。而要学会复述课文,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取其精华,去其无用。因此,在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时,必须围绕——(熟悉课文,理清脉络,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这一训练重点展开。此外,《赤壁之战》一文虽叙事较长,但内容丰富,条理清楚,道理深刻。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二、本节课设计意图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主要采用“开放式、主体式”教学法,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内容,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而教师通过问题,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指导思想。
1、演好“重头戏”
这一课时教学主要围绕“说英雄、论英雄、谈英雄、评英雄、成英雄”展开,是本节教学的重头戏。(1)、课的开始,以一道普通的数学判断题打开本节课的话茬。以少胜多,点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是有效的。(2)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这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一个新动向。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排得非常出色的影片。借用此剧的主题曲,一方面让学生领略三国时期刀光剑影,群雄纷争的壮阔场面。另一方面,引出本文的重点——争论谁是英雄。(在此要说明一下:英雄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定义。)是周瑜,是黄盖,是曹操。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结合课文的分析,据事论事。从本文内容所反映出的,称的上英雄的应当是周瑜、黄盖。
(3)对于一篇较长的课文来说,如果没有一条主线,任由学生讨论,所形成的结果往往是散沙一盘,没有主次。因此,切中要害,适时提问。就成为其中的关键之处。围绕着以展开的争论英雄,提出的两个问题。
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让学生积极的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4)分段的指导。当学生对已学的课文有了较深的认识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引导学生整理课文,进行分段。本节课的分段正是基于此。
(5)朗读的指导。正确的朗读指导,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赤壁之站的关键之处,在于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特别是这封诈降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应当是带着藐视的、贬低的语气读。这样才能使曹操深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6)重视课外知识的延伸。成英雄成为本课的高潮。本人在备课时,曾经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发现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中,有很多都可以在我们课堂上得以运用。如:《春晓》可运用于第七册的18课《小镇的早晨》,《寻隐者不遇》可应用于11册《三顾茅庐》等。包括本人所引用的《清明》,以作诗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课文。这也是比较新鲜的教学设计。(三国时期乱纷纷,曹操率军欲灭吴。黄盖献计用火攻,以少胜多定大局。)(7)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赠送苏东坡的作品,激励学生更认真的学习课文,认真读书。这也是一个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8)、关于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原则。我的设想是:既需要制造明星,同样也需要制造炮弹。
落实了以上的环节,本节课的基本任务也就完成了。
三、我的一点教学感受
三年前的11月19日,本人曾经第一次上过这节课。那次的经历使我感触颇深。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要是不创新,不钻研,不吃透。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会是:一个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个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混昏沉沉的听课的学生的尴尬,一个老师千奇百怪的提问和一群学生挖空心思的回答的可笑。
明白了这些,便也明白了语文教学的本源: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更好的学习。从于永正《草》的教学,从王凇舟《草船借箭》的教学,从支玉恒《第一场雪》的教学。我们可以领略教育专家们在语文教学上的独巨匠心、潇潇洒洒。当然,我们不能够像他们那样上的那样潇洒,那样有水平。但通过钻研,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获的许多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教育专家支玉恒说:“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就是无法无天。”我只是平平一书生,以上言论,仅是本人一席浅谈。借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总结我本次说课: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愿与各位一道,共同钻研语文教学。
第二篇:关于《小露珠》一文的教学随感
小露珠
苏教版第六册《小露珠》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我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我与学生都是在快乐中学完这篇文章的。对其中一段的教学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他们对文章的把握也越来越强。在我们教学进行了不久,有一学生提出:“老师,我知道这一课的中心句是什么。”我请他答,他说了:“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这是课文的第5小节,我认识到他的这句话对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很有帮助。我立即问了句:“这是不是课文的中心句?”学生展天讨论,非常热烈。不长时间,学生就有答案了,这不是中心句,只是概括了课文的2、3、4小节,说明小动物们非常喜欢小露珠。
6、7小节刚说明了植物非常喜欢小露珠。
学生的一个“小聪明”使得我们很快的对这篇文章结构明显化了。
可是一波不平,一波又起,又有学生课文的另一处标点有疑问:在第4小节后面我们是不是可以加上个省略号?有学生说加在“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后面,把“。”改为“……”,有学生说加在第4小节与第5小节之间,另起一小节,只写上引号。这个问题比刚才的激烈多了,刚才那个问题,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而这个可不能了。经过一翻激烈的争论之后,我们大多数认为能(不知道这种想法算不算对),只有一位学生还有意见,他说加上去之后感觉不舒服,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本来的初衷,我对他说了:“你的意见也是对的,我们的暂且保留,下面我们继续分析。”那位学生的意见虽然未被我们说服,但他是也很高兴的坐下去了。我做他们老师真幸福,他们做我的学生真幸福。在对省略号的理解中,学生都明白,还有其它一些小动物会对小露珠问候,因此省略了。那还会有哪些小动物呢?此处的想象又让学生的兴致高涨起来。“会有大地爷爷向他问候。”刚说完有学生就说不行,应该是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会有小蜻蜓向她问候。”又有学生说不行,有小蝴蝶问候了,小蜻蜓就没必要写了。“会有小蚂蚁向他问候。”,学生又说不行,写了小蟋蟀了,就不用写小蚂蚁了,他们都是在地上爬的动物,写一个就够了。说得多好,写一个就够了,学生虽然不能说出书上的三种动物具有“典型性”这一术语,但是他们能感受到“典型性”的意思。水里的,地上的,空中飞的,这三种动物都写了,而且也分别写出了小露珠的三个特征。真可谓是想象周全。
学生真是费尽心思想呀,还是想不出来有什么更好的句子。看着他们那着急的样子,我说:“那你们认为那儿的省略号还用不用加呢?”
学生这明白还是书上那个好。不过他们这种敢于对课本提看法的行动已经让我感到很自豪了。我的质疑思想在学生的观念中有所体现了。我又问:“有没有大动物们喜欢小露珠?”
学生纷纷摇手,都说没有,哪有大动物们会喜欢小露珠呀?有学生讲小露珠与小动物们相处多些,与植物相处多些,他们的感情深些,因此他们喜欢小露珠,小露珠也喜欢他们。经常在一起玩的朋友是不是感情也深些呢?就是这么个简单道理。用生活的理论来证明这一现象,想通了。
在这一堂教学课上,我对学生的种种表现感觉很满意,总是以为平凡的课堂也能闪现出智慧的浪花,今天我又一次看到了。
第三篇:赤壁之战(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19、赤壁之战(第一课时教案)
1、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计策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课文主要意思。
4、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2、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改课文分段。
3、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的相互关系。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示课题。(板书3万&80万)(1)、问:哪个多,哪个少?指名学生回答。如果你手上有三万兵,你能打败人家的80万大军吗?(2)、在我国古代的三国时期,就有一个叫周瑜的大将军,以自己的3万军队击溃了曹操的80万军队,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板书:以少胜多)这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那么周瑜是怎样以自己区区的三万兵力击败曹操的80万军队的呢?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寻找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板书:
19、赤壁之战)我们先看这个题目
题目的“之”是什么意思?(的)那么,课题的意思就是:发生在赤壁的战争。究竟这发生在赤壁的战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曲荡气回肠的歌曲吧!领略一下1700多年前的壮观与激烈吧?
2、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多媒体出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念此词一遍,说三国,道三国,一直以来人们都为三国的故事所倾倒。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看《三国演义》的故事,更多的是一起来谈三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谈一谈三国吧。大家看这首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地点是什么?随机板书:长江
再看第二句:浪花淘尽英雄问:《三国演义》大家认识三国演义里面那些人物呢?(指名回答)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还真是了解不少。今天学习的《赤壁之战》,请大家今天我们要熟悉那些人物?他们是不是称得上是英雄?
3、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读准音,给每个小节标上记号。
2、仔细读每一小节,看看自己究竟知道了什么?
4、检查自读情况
1、问:通过读课文,那些人物在本书中出现了?他们能不能称得上是英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周瑜——统率三军、击溃曹军;黄盖——献计火攻,火烧曹营;曹操——骄傲自大,落荒而逃)
2、大家谈得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再来思考这几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回答?(投影出示:
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
1、敌众我寡、不宜久持、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绳索、木板等都是易燃之物
(投影出示: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1、曹操骄傲自大,盲目乐观
2、曹操深信黄盖的话
3、黄盖的船伪装的好,使曹操不容易发觉其中有诈。
过渡:通过刚才的检查,可以看出同学们读书是比较认真的。下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一节一节的浏览一下,想一想,赤壁之站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5、指导分段
1、曹操率军欲灭东吴,周瑜调兵遣将。这应当是全文的起因部分。
2、黄盖献计,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敌船应是妙计歼敌的经过。
3、赤壁之战,曹军惨败,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应是结果部分。归纳: 随机板书:(起因1--2)(经过3--10)(结果11)大军犯境妙计歼敌大获全胜 两军黄盖写信草船火烧上岸 相对献计诈降冲寨敌船追击
过渡:赤壁之站的结果是曹军惨败,周瑜大获全胜。那么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黄盖)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是整个战役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黄盖当时在信中提到这么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大家看:(投影出示)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6、我们看这句话:鸡蛋指的是谁?(周瑜的力量)石头呢?(曹操的力量)
为什么说周瑜的力量是鸡蛋,曹操的力量是石头?
2、我们从谁的话中可以找到答案。(指名回答)分析黄盖的话:(指导朗读)。
所以周瑜认为火攻是个好办法,值得可行。事实也证明周瑜采纳黄盖的意见是正确的。所以周瑜也可以称得上是英雄。而黄盖的计策对周瑜来说真是及时雨,对曹操来讲真是一把利斧。通过以上的学习大家应该对全文有了比较深的了解。下面,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1、先来看一下,一首诗:(投影出示:清明(杜牧))赤壁战歌
清明时节雨纷纷,改后为:三国时期乱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曹操率军欲灭吴。借问酒家何处有,黄盖献计用火攻,牧童遥指杏花村。以小胜多定大局。
2、指导讲评。
7、综合总结
8、拓展延伸:
1、出示本校王保华老师的书法作品《赤壁怀古》,让学生鉴赏。
2、赠送此作品,教育学生更努力的学习知识,研究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
9、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起因1--2)(经过3--10)(结果11)大军犯境妙计歼敌大获全胜 两军黄盖写信草船火烧上岸 相对献计诈降冲寨敌船追击
第四篇:教学随感
教学随感
从教多年,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悠然于心。虽然是别人眼中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但我更喜于将自己定为一名耕耘者。
教育是一方期望的田野,最忌讳根浮叶衰,拔苗助长。只要耕耘不辍,加以丝丝甘霖,就会有:春之繁华,秋之收获。
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能与学生融洽相处,而不是管理。然而,在日常工作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犯了错误,老师苦口婆心教育,结果却不甚理想,于是得出“现在的孩子真难教”的结论;学生遇到困难,老师无微不至嘘寒问暖,学生不仅不感激反而疏离老师,于是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是的,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学生就像植物,需要浇水、施肥、治病、灭虫,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自由发育生长,而我们只有吸纳,更新了教育思想,不能更好地转变自己的角色,融入新课程,适应新形式,创造新成就。
我原来关注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其实,对人更深刻的影响是情感态度,人格倾向,我们应该明白,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以伤害学生尊严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教育效果”。教育者不仅是教会而是会教,更要学会放下自我。
一是放下面子,向孩子学习。一旦有勇气向孩子学习,你将收获到的是,孩子自己主动学习,你何乐不为呢?
二是放下虚荣,有困难问孩子。一旦有困难找孩子,哪怕是教育孩子过程出现的困难,当你请教孩子的时候,他一定会给你一个奇迹般的答案。
离学生进一点,和学生亲一点,你将硕果累累。
第五篇:教学随感
教学随感
——语文教学不可轻视“读”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读”是人类接受和传承前人文化最基本的手段,也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方式。它是对语言和思维材料的积累,是奠定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基础,对教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点是熟悉和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是“读”。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笔头,轻口头),“读”在教与学两方面都显得重视不够。
“读”一般可以分为朗读、速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等。纵观大东中学上学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采用的是“以读促教,以读促学”的模式,由学生自主地在“读”中“悟”,“悟”中“读”,在“读”中寻求和摸索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及方法。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今年,大东中学教师真正转变了角色,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语文活动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而且特别注重指导学生“读”的方法。语文教学应重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读”能力的培养。上学期各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们能善于引导学生“读”,并加以引导点拨。如用圈点勾画法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品读(提示为: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词语的生动性等方面理解。)等等,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通过读去顿悟,去体验语言文字的内涵、精髓,进而体会文章所创设的意境,掌握课文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当前以“学生为本、读书为本、创新为本”的教育理念,更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
“以读促教,以读促学”的模式不仅体现了东中的教学理念,更凸显了“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识记,识记中运用、创新。”是东中课改的精髓。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知,语文教学应重视“读”,不断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语文实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