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4.大自然的文字第一、二课时教案[最终版]
24、《大自然的文字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会读写生字所带的的词语。
3、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重点
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自主学习:
自学内容见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特别提示:(1)括号内的内容是对预习问题的提示和说明,特别重要,要认真阅读;(2)描红时要做到“先看后写”,先读帖再描红;(3)朗读课文时要做到不加字不丢字,有不认识的字及时查字典或向同学老师请教。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内容见导学案中的“合作学习”部分。提示:学科长收集整理的时候,组内相同的观点不重复出现。课堂展示:
展示一:展示生字词学习效果。教师口述几组词、句,学生听辨后分别写出对应的字、词。选三名学生上台展示,后教师指导写字、理解词义。齐读ppt2的词语。
展示二:展示朗读。A、分别选择朗读水平差异较大的两名学生,选择某个自然段朗读,相机指导朗读。B、齐读第七自然段,指导齐读。
展示三: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示导学案“合作学习”这部分的学习成果。学科长上台将组内成员的学习收获写在黑板上,每人写一条,组内成员补充。
5、提升: 学生将黑板上的内容精炼化。巩固提升:选几名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7、作业布置:
(1)课外搜集还有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把他积累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2)《练习册》第24课的1-4题。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星星 云朵 石灰石 花岗石
教学反思:
每日一悟:
24、《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及它们的作用。
2、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所在;
3、激发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勤学好问的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也是一本书,它也有自己的文字,读懂它的文字,对于我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认识世界很有意义。自主学习:
自学内容见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内容见导学案中的“合作学习”部分。提示:学科长收集整理的时候,组内相同的观点不重复出现。课堂展示:
展示一:展示学习效果。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口头展示,师生共同评议。展示二:展示朗读。回答问题的学生将有关内容简单概括后再将与书本有关的内容感情朗读,相机指导。
展示三: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示导学案“合作学习”这部分的学习成果。学科长上台将组内成员的学习收获写在黑板上,每人写一条,组内成员补充。
5、提升:出示ppt5-6,引导学生积累。巩固提升:选几名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作业:
(1)小练笔:
1、模仿课文中的介绍方法,选一种大自然的文字写下来,注意生动、有趣,150字左右。
(2)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仔细观察 深入思考 善于请教
星星 云朵 石灰石 花岗石 辨别方向 观察气象 了解地质变化
教学反思
每日一悟:
24、《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弄清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了解这些文字的意义,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主要途径。
3.理解课文内容,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自主学习:
1.自读第1自然段
①“天上”与“地下”涵盖了。
②从“天上”、“地下” “每”我读出了。2.研读2——3自然段 “神奇的天书”部分
①我知道的星座有、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
②砧状云”是 的预兆,“看云识天气”早已成为人们的习惯,我能说两句此类的气象谚语、。
③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3.精读课文4-7自然段“有趣的地书”,填空
①从建筑工地挖出来的石灰石往往是由 造成的,它告诉人们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
②森林里的大石头往往是由 搬来的,在那个时候这里
。这些石块有助于我们了解。
4.作者在文章中也教给了我们探索大自然文字的方法,知道在哪里吗?概括出来。
、、合作探究
1.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让我们读出许多的启示,除了科学知识,你还能从中读懂什么?(情感、意志、品质等许多方面)(如:群居的蜜蜂讲求团结、分工)
2、课外拓展。
①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
②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③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年轮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告诉我们。
④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
能力提升:
1.填空。
读了全文后,我知道课文写了()、()、()、()等大自然的文字,这些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我们()、()、()。
2.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是、、。
24、《大自然的文字 》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自主学习:
1、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并写在下面。
2、读顺每一节课文,找一找文章中向你介绍了自然的哪些文字。
3、读小诗《秋》感受大自然的文字,加深对大自然文字的了解。合作学习:
1、继续读课文,向同学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这些文字都向我们传达着哪些知识呢?(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试着填空:大自然是一本书,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又向我们传达哪些知识呢?
可以试着用“大自然是一本书,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3、你觉得我们怎样才能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呢?(可以结合课文的第7节说说)能力提升: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年轮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告诉我们()。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
第二篇:大自然的文字第一课时教案
《大自然的文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手拿一片红叶: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看着它,你想起了学过的哪首小诗歌?《秋》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坐着秋天。
2.在这片红叶上,我们读到——秋天来了。真是一叶知秋啊。这红叶是大自然赠给我们的一种文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课文——齐读课题。他的作者是——
你知道伊林吗?前苏联科普作家。著有《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科学文艺著作。
3.即将学习他的这篇文章,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二、初读
1.走进课文,你的疑惑就能得到解答。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35页。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疑问。
2.大声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你读到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预设:(讲了多个,板书,请你选择一种文字读给大家听)你想读?
(1)星星 哪小节写的?请你读给大家听。【板书】 你有哪些词语不太明白? 罗盘:出示图片(这就是罗盘,上面有指南针,主要是用来指明方向的)爱因斯坦与罗盘,这小小罗盘激发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对他后来的科学发现有着很大影响呢?
小熊星座: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想看看吗?出示图片,你看到什么?在这当中,有一颗星最亮,能为我们指引方向——。顾名思义,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
既然有小熊星座,那有没有大熊星座呢?天上还有哪些星座呢?一共有88个星座。星座起源于西方,中国古代不叫星座,叫星宿。
概括内容: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小节的内容吗?观星辨方向(2)云:还有谁想读?
请你来读。(作者重点介绍了哪种云?你有什么疑惑吗?)铁砧:强调读音。如果错了,板书铁砧,你见过吗?瞧,这就是铁砧。这是捶打钢铁材料时垫在底下的器具。像这种形状的云就叫做——砧状云。谁来把这座砧状云读给大家听听?
老师为大家找来了一些砧状云,看这是横着的砧状云,这是耸立着的砧状云。
讲到耸立,你脑海里浮现出哪些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出示句子填空(你能正确运用吗?)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看云识天气
(3)石灰石:你首先读到的是哪种石头?请把相关语句读给同学们听。谁能把因为……所以……放进去读,书上的语言可以创造性地组合。你还有其他创造性地读法吗?脑筋急转弯,能用因为……当然也可以用之所以……是因为……相信大家都会了,我们就不读了。
花岗石:指名读
你见过花岗石吗?你对他还有了解吗? 岗:强调字音
还有一个读音
如岗位、站岗……这是一种矿石,深藏在地底下,是岩浆在地壳深处逐渐冷却凝结成的结晶岩体。
听了老师的介绍,谁来为我们再读一读这块花岗岩?此时你肯定有许多疑惑吧?
怎么会到地面来的呢?(火山喷发、地壳运动、地震)认识了这大自然文字的同学用课文中的语言来为他们解惑吧?
这句话的表达方式很有意思,你有什么发现?齐读 石头也是大自然的文字,赏石知地貌
词语卡片展示,学生开火车读,并听写生字,对读错和写错的做及时纠正。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走进自然,去寻找大自然的文字,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三篇:大自然的文字第一课时教案
《大自然的文字》 洋湖中心小学 葛宏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三、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小诗《秋》。
2、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在自然界里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课题,读课题。)
3、学生对课题质疑
4、简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前苏联自然科学家伊林。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自读要求)
2、检查生字词读音情况
(1)出示词语:耸立、预兆、小熊。指名读词,相机正音,齐读。(2)指导书写“兆”。
3、播放课文朗读视频。
4、学生对课文质疑。(教师相机理清文章脉络)
三、品读课文,重点感悟。过渡:你们觉得大自然的文字怎样?
(一)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1、大自然的文字神奇、有趣。作者是怎样写,让我们感到大自然文字的神奇与有趣的呢?
2、PPT出示第2自然段,学生自由读。对比阅读,指名读这一段。
3、相机指导:作者运用情境的方法把星星的作用写得生动,把大自然的文字写得神奇。
(二)学生举一仿三,学习其它三种大自然的文字。
1、学生自由读3、5、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大自然的文字写生动的?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四、拓展阅读
1、这儿有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大自然的语言》。
2、自由读小诗。
3、指名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
1、总结:同学们,这篇文章通过对大自然物候特征的叙述与介绍告诉人们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有学问的。认识了这些自然现象,就能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因此,我们从小要养成观察自然现象、探究自然现象的好习惯,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就可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懂大自然这本很厚的书,感受自然的无穷奥妙。
五、课外作业:
搜集关于大自然的语言的农谚。
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伊林 北极星 指示北方 情境 砧状云 预兆雷雨 假设 石灰石 曾是汪洋 推理 花岗石 曾有冰川 设问
《大自然的文字》 你看那天上的星星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有北极星的地方就是北方 我们不会迷失方向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云山变得像铁砧 雷雨就要来到
你看那地上灰色的石头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石灰石
有它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你看那森林里的花岗石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冰搬来的
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有的 „„
大自然的文字呀 你多么神奇
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你 深入思考善于请教我们读懂你
第四篇:大自然的文字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素质教育目标
1.复习逻辑顺序这种说明方法。2.复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3.学习生动准确的语言。
4.养成注意观察和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举例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2)准确、生动的语言。难点:(1)重点句子的理解。(2)如何理解“大自然的文字”。解决办法:
(1)通过拟题训练,加深对“大自然的文字”的理解。(2)提问法、讨论法相结合。(3)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制成课件,由学生参与进来,就像亲身经历一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激情。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教学活动中来,用多媒体手段制成星、云、鸟、石四组画面,同学们选择任意一个画面进行判断识别,完全能通过的为胜者。2.以分组研讨法来解决重点句子。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本,那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所以,我们总是在翻阅手中的书,诵读书上的文字符号,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常言道:“开卷自益”,可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虽然也是文字,但它不是我们常见的书上的文字符号,而是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无形文字,希望大家能喜欢它、掌握它。(一)明确目标
2.分析重点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体会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4.学会观察周围的一切和虚心好问的学习精神(二)整体感知
开头从人类的文字符号写起,有了文字就能读懂最厚的书,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过渡到大自然这本书,引出大自然的文字,然后分别从星、云、鸟、石子四个角度介绍文字,如何读懂这些文字,其间大量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俗易懂,最后指出,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就要多注意观察,勤学好问,结尾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准确、生动、严谨)(2)如何使说明文的语言生动形象?(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3)在《看云识天气》一文中,我们学到哪些自然知识?(云就是天上的“招牌”,看到云就可以推测出天气情况。如:卷云预示天晴,积雨云则预示雷雨风雪。“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3.正音、辨字、辨词。
霪yín雨:连绵不停的过量的雨。
铁砧(zhēn不能读成zhàn):捶打钢铁材料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漂砾(lì不能读成lè):冰川消融后沉积下来的巨大石块,上面常有冰川擦痕。砾:碎石。毒蕈(xùn):有毒的菌类植物。蕈:生长在树林里或草地上的某些高等菌类植物,形状略像伞,种类很多,有许多是可以吃的。(1)同学们,多媒体里存储着大量的大自然的知识,老师把它们分为云、星、鸟、石子几大类,谁有勇气过关斩将?用自己的知识解决你所遇到的来自大自然的问题。(2)同学们任意读课文,一人一段,要求读出趣味来。(3)纠正读错的字音。
(4)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懂很多东西,文字真是好东西。
第二部分(第4~22自然段):从云、星、鸟、石子四方面举例说明如何读懂大自然的文字。第三部分(第23~25自然段):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注意观察,还要多向有学识的人请教。
(5)阅读第一部分,请同学们谈谈收获。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一句中“好东西”与“厚”怎样理解?(“好东西”指文字是人们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厚”:表面上是说书的厚度,实含有丰富的知识、精深的道理。)(6)阅读第二部分的第4~12自然段回答。
文中所指“另外一套文字”指什么?(大自然的文字)第7自然段用什么比喻什么?作用是什么?(用书中的文字是字母组成的,比喻星座是由星星组成的。作用:形象地说明了星星与星座的关系,为下文写星星作了铺垫。)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一句中“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如何理解?(“由此往北”的指路牌是陆地上标明方向的,而海上是不会有这个的,但天上的星星却能起到指路牌的作用,北极星会告诉人们北的方向。)阅读第10~12自然段。
这段又是通过什么来理解大自然?(四)总结、扩展
文章的第1~12自然段,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举例子;说明的语言生动有趣,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题1、2小题,答案略。
2.课下多注意搜集有关大自然的知识,仿照文章第6~12自然段的写法,介绍有关知识。(六)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文字 伊林
第五篇:郑和远航 第一、二课时完整教案
郑和远航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郑和‚启航‛时的雄姿英发。
2.以学定教,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近郑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初步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初步了解郑和远航的经过,感受郑和远航时‚启航‛的雄姿英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是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一张图片,你能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的是什么事件吗?
2.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习
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
3.学生交流,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朗读,设疑。
4.出示课题:郑和远航 简介郑和的生平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脉络。
1.自由读全文,要求:字字入目,句句读顺。
学生自主活动,扫除阅读障碍。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检查字词:
第一组:码头 派遣 仪器 抱拳 赠送 撕裂 范围 魁梧
遣、赠、撕,读音重点。
遣、拳、赠,字形重点。
指导书写。
第二组:积累‚调兵遣将、扶老携幼‛这样结构的成语。
第三组:交流课后第3题成语以及加点字的意思。
第四组:身材魁梧 健步上船 抱拳告别
友好亲切 镇定自若 鬓发全白
第五组:狂风呼啸 奔腾咆哮 波峰浪谷
3.指名按自然段读文,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段(1—5)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1)扬帆起航(2)友好交往(3)战胜凶险
第二段(6—7)简要介绍郑和的七次远航的意义与影响。
三、品读感悟,情文相生。
1.出示学程单:
(1)默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从这部分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2)画出令你感受深刻的语句,在旁边做批注。(3)时间:4分钟。
2.交流
(1)课文具体写出‚规模之大‛的文字,关注文字中的数字,具体感受这些数字中所传达的形象。(2)朗读文字。
(3)场面的壮观,规模的宏大,都是郑和出场的背景。郑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4)此时,人们眼中的郑和是怎样的?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体会‚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的内涵。人们对郑和寄予了怎样的希望?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5)体会‚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中你读出了什么?(6)指导读图:图上的两个人,谁是郑和?你是怎么知道的?(7)如果你是岸上送行的人,你会怎么说?
3.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扬帆启航‛的情景。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习字册。
2.搜集和阅读有关郑和的资料。【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
(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扬帆启航 人多 人山人海(宝船)船大 雄伟壮观
船队 浩浩荡荡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第一次远航。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到郑和率领船队扬帆启航了。(生板书)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了解这一伟大的壮举。反馈、区别:‚起航‛是指轮船、飞机等开始航行。‚启航‛是指轮船、飞机等第一次航行。
2.先检查一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默词。反馈,订正。
二、精读第四节。打开书,看第四段。
1.过渡:郑和率领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出使南洋。南洋在哪里?(看图)当时的南洋指的是现在的文莱以西、印度洋沿岸一代。船队首先抵达占城(越南南部),然后往南到达爪哇、旧港、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再往西航行到满剌加(马拉西亚)、古里(印度南部)等国。现在看来这些地方都不算远,乘坐飞机几小时就能到达,但是在当时南洋真的远不可及,很远很远。
2.郑和的船队规模宏大,装备精良,随行人多,显示了当时明朝经济的强盛,那么这是一次什么样的访问呢?(板书:友好交往)
这是一次友好的交往。默读课文,看看这节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次‚友好访问‛呢?
3、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
4、师生交流。(出示)这句话很长,仔细品读,分了几部分来写的?你是怎么知道了?(‚分号‛就告诉我们这个句子中的两部分是并列的)
5、与各国君臣交往
★想象一下,郑和来到这个国家,他面见国王,会说些什么呢? 与百姓交往
★ 看见这么宏伟的舰队,当地老百姓会怎么呢?(相机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
总结:这是一支非常强大的舰队,却没有丝毫的炫耀、威胁,有的只有友好的情感,让我们齐读第四节。
三、精读第五节。(课件出示第5节)
过渡:任何成功之举的背后都藏有鲜为人知的曲折和艰辛,这次航行也不例外,大声地读读第五节,说说这次航行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名答(风浪 海盗)分层 ‚然而‛表示转折,过渡句,引出与上文相反的意思;中心句。①险恶的风浪
★自己读读风浪这段话,说说哪些词语表现了风浪十分凶险?(脱缰的野马 咆哮 呼啸等)★请大家留心‚扑‛这个字,为什么要用‚扑‛,你能体会到什么?--环境凶险(板书环境)★指名读
★为什么要这样生动的描写环境的凶险呢?可以衬托出郑和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板书衬托)(板书:镇定自若)积累近义词:不慌不忙 处之泰然 沉着冷静 从容不迫 ★指名读
★ 是啊,正因为郑和面对凶险的风浪时镇定自若,所以才能一次次战胜凶险,可以从文中的‚化险为夷‛看出。(相机理解‚化险为夷‛,‚险‛指的什么,‚夷‛指的是什么?——在郑和的指挥下,船队一次次战胜狂风巨浪,转危为安。)② 凶恶的海盗
★ 除了凶险的风浪,还有什么其他的凶险?(海盗)
★ 面对海盗的袭击,郑和又是怎样做的呢?又可以看出郑和是什么样的人呢?(板书:有勇有谋)
总结:在漫漫的远航之旅中,像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郑和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战胜了一次次凶险。(板书:战胜凶险)
四、复述‚战胜凶险‛。
1、你能再现郑和战胜凶险的场景吗?任意选择一个场景练习复述。我们在复述时可以适当的添加,使课文内容更加具体,也可以进行替换,试表达形式更加多样。
2、指名说,评价。
五、学习最后两节,总结文章写作方法。(课件出示6、7节)
1、同学们,郑和第一次远航,受到各国人民热烈欢迎,在这之后,郑和还多次远洋出使,请大家快速浏览最后两节,看看自己又了解了哪些知识?特别关注文中的数字。
(重点是规模、时间,范围、不怕困难、顽强探索、重要的意义)
2、从大家刚才的了解中,你们是否发现后六次远航有没有像第一次那样写的那么详细呢?这是为什么呢?
(1突出了第一次远航的时间之早、意义之大;2符合题意;3避免内容重复、情节雷同。郑和远航前后七次,历时二十八年,途经三十多个国家,如果要巨细无遗地罗列开来,显然是这篇短文不能胜任的。巧在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即以第一次远航为‚点‛,详细描写,有时间,有地点,有船队的情况,有人员组成,有设备仪器等等,还有出发、访问、交往等等情况,给人完整而深刻的具体印象,而以其他六次远航为‚面‛,概括介绍。‚点‛见具体,‚面‛见周到,让读者由点推到面,既不限于一点,又不没有边际,可谓具体周到,详略得当了。)
3、今后,我们在习作时,遇到场面重复出现时,大家可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郑和远航历时28年,出洋7次,这么长时间,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让我们用赞叹的语气一起读6、7节!
七、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就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郑和(课件出示图片),面对着郑和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呢? 指名说 ★课堂作业:补四
★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他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他的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郑和!
板书 郑和远航
镇定自若 扬帆启航 环境衬托
不怕困难 友好交往 点面结合顽强探索 战胜凶险 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