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的辉煌》艺术与史实教学的融合
《美术的辉煌》艺术与史实教学的融合朱轶材
在教授《美术的辉煌》一课时,我除了按照常规完成教学内容外,特别重视通过不同时期的绘画名作融合有关重要史实的教学,是美术的教学内容与已经学习的相关史实在教学中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培养了学生通过美术作品去感悟历史的能力。主要做法有
第一,通过画作感悟历史人物的品格。如讲到《马拉之死》时,我插入如下内容:马拉作为法国大革命中雅戈宾派的领导人之一,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湿疹。为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一边治疗,一边处理公务或进行写作。右翼保皇党分子夏洛帝·柯黛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里。
在这幅画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凶手已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正从马拉的胸口流出来。他的左手仍旧紧紧握着凶手递给他的一纸便笺,上面清晰地书写着: 1793年7月13日 马丽·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马拉: 我是十分地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
握着鹅毛笔的右手无力地垂落在浴缸外。脸上是一种因被害而愤恨和痛苦的表情。画面的明暗处理比较调和,具有纪念碑式的立体感。大卫用他的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
第二,借助画作再现历史重大场面。如在讲到《拿破仑加冕》时,我做了如下介绍:《拿破仑加冕式》是大卫的另一幅代表作,它忠实记录了拿破仑加冕这一历史场景,全幅画中有一百五十多个人物。这幅画描绘的是1804 年12 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为自己举行皇帝加冕式的宏大场面。为了巩固帝位,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地位显得“合法”,他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来到巴黎为他加冕。在仪式进行过程中,发生了富有戏剧性的场面:当教皇举起皇冠要给拿破仑戴上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从教皇手中夺过来自己戴上,然后拿起小一点的王冠戴在皇后约瑟芬的头上。他的举动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拿破仑的举动是想说明他的皇位不是上帝授予的,而是他自己挣来的。可是令人惊奇的是,这幅画没有再现拿破仑自己的加冕式,而是描绘了他给皇后加冕的场面。大卫为什么不直接描绘教皇为拿破仑加冕的情形?他有什么难言之隐?根据历史记载,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按常规跪在地上让教皇为他加冕,而是夺过皇冠自己戴上。大卫回避了这一事实而创作出一幅“跑题”的作品,人们猜想,画家这样做的目的大约是不愿意让教皇难堪吧。
第三,凭借画面分析画面背后的历史。比如在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画时,我做如下引申: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惟有贫苦、艰难与无奈。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揭露了沙俄农奴制度的罪恶。
第四,透过画面感受画作产生的背景。比如以《格尔尼卡》和《旋转木马》为例,以变形的画面,引导学生去分析现代主义美术出现的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快节奏生活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开始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再由背景到画面总结出画作的特点: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艺术形式多样化。
第二篇: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汇报材料
小学教研培训部 冯益华
各位领导、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汇报我在北师大学习的心得和收获。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和大家交流一个主题,那就是《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交融——兼谈“钱学森之问”》,它是我本次学习听的14个报告之一,同时也是给我本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报告,今天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再次分享。
先介绍一下这个报告的主讲人,他叫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专家、化学、物理教授、艺术教育家,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八所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艺术教育中心名誉主任。
既然是这个主题,那么我们先谈谈“钱学森之问”。钱学森1911年12月生于上海。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有了钱学森,我国这些尖端领域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2009年11月,钱学森去世仅10天,安徽省10位教授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早在2007年8月,时任总理温家宝同志看望钱学森的时候,他自己已回答了“钱学森之问”:“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钱学森为什么这么说?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对培养创新精神有什么作用?确实值得我们探讨。
钱学森不仅科学知识渊博,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他认准儿子是当科学家的材料,却在钱学森5岁时就让他学习绘画和音乐。吹着口琴一路长大的钱学森,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而且对艺术也很热爱,在书法、绘画、写作上也有造诣。1929年,钱学森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课余时间经常去听音乐会,曾经认真学习过《艺术史》、《艺术论》等论著。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他还参加了学校乐队而且是乐队的主力圆号手,每周他都要挤出时间去乐队排练。
后来,钱学森到了美国学习、工作,也一直没有放弃艺术方面的修养。他说,只要听到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他的心便会为之颤动,为之共鸣,便会感受到一种崇高审美力量的激励和催动。就是在这壮美音乐的激励下,他领悟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
从表面来看,科学与艺术是两类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科学:重理性,具抽象性,依靠归纳与推理,严谨,以逻辑思维方法为主,求真;而艺术:重感性,具形象性,依靠灵感与想象,浪漫,以形象思维方法为主,求美。也正因如此,我们的高中、大学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有文理之分,也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重理轻文的顺口溜。
就像钱学森老先生在1991年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这一至今为止获奖者仅此一人的最高荣誉时所说:我要感谢我的夫人蒋英,正是她所具有的艺术修养带来的熏陶,帮助了我的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同时指出: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我们的教育不能光顾着眼前利益、短期目标,要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上下功夫,就要重视教学的综合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如何回答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也许这可以是其中的一个答案:目前的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所以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好在国家应该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逐步进行改变:高中文理不再分科;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虽然改革很难,但至少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就是进步。
沈教授从献身精神、创新意识、美学追求三个维度向我们阐释了“科学与艺术的内在联系”。
科学和艺术都是需要献身的事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是具有献身精神的人,从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宣传日心说的布鲁诺,到被砍头后让刽子手看自己的眼睛还能眨几次的近代化学奠基人拉瓦锡,以及一生穷困潦倒无法靠卖画生存的著名画家梵高、塞尚、保罗高更,无一不是为了心中的事业用尽毕生的精力去追求。
科学与艺术都需要创新意识。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把小提琴的技巧引入二胡的演奏当中;丁肇中先生曾经说过:得诺贝尔奖并不难,别人说“是”,你说“否”,别人说“已知”,你说“未知”,你就可能得诺贝尔奖。这些都告诉我们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当我们看到深圳华强北惊人的山寨速度时,当我们看到陆风仿冒路虎极光时,当我们看到别人发明智 能手机我们发明手机膜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民族的创新意识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这样的结果肯定和我们的教育脱离不了干系。
科学与艺术都有各自的美学追求。科学求真也求美,艺术求美也求真艺术之美,人皆知之,科学之美,尚待挖掘。科学美的标准:简洁有序、高度概括、和谐统一。《数学原理》作者罗素,他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但是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他说:数学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有无上的美。
当谈到科学与艺术的相互作用时,沈教授提出如下看法:
1、科学也需要灵感和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也许知识的复制相对简单,但想象力的培养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凯库勒在梦见一条蛇首尾相接的时候发现了苯环结构,这个灵感的闪现肯定是建立在日夜苦思冥想的基础之上。
2、艺术家需要逻辑和科学
当国外的艺术家拍出诸如侏罗纪公园、后天、阿凡达、黑客帝国等脍炙人口的大型科幻片时,我们的电视电影充斥着皇阿玛、四阿哥,毫无逻辑和科学可言。有人说:美国人没有历史,中国人没有未来,中国人活在历史当中。
在结语中,沈教授提到: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培养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奠定其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基础,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同等重要。这些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需要扎扎实实去做到的,只有每一位教师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希望。(播放视频:欢乐颂)解说:我们看到一位位艺术家鱼贯从小巷走出,演奏出的音符逐渐汇聚成气势磅礴的“欢乐颂”,进而感染着附近的每一位民众,不管年龄、不分种族,一起加入到“欢乐颂”的演唱时,我们不禁强烈感受到了艺术的神奇和国外民众的艺术修养。
我的讲座就到这里,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第三篇:浅谈校园文化资源与美术教学活动的融合
浅谈校园文化资源与美术教学活动的融合【摘 要】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间明确指出:美术课堂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时必须关注实际生活经验,留意身边周围的事物。校园环境就是重要的美术教育资源,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善于开发和利用。校园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与我们美术学科有着必然的联系,校园资源和美术学习应当成为相辅相成的良性合作关系,美术学习可以利用校园资源拓宽学习空间、创设学习情境、丰富评价手段、渗透品德教育,而校园文化也因美术学习活动的参与而更丰富多彩,更贴近学生。
【关键词】校园文化美术教学融合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将美术学习作为一种文化学习的主张已被明确提出,美术教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体现美术的文化性,美的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最好课堂,优美的校园和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它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那么作为美术教师如何把校园环境搬进美术课堂,让学生有效对身边的环境与美术课堂连接起来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对所在学校进行“校园文化中美术课程资源的了解情况”做了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对校园和教室环境布置的关注、理解和期待。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缺乏认识和理解,不能从美术的角度去赏析它们的美,学生乐于去关注的只仅仅是橱窗、板报及教室的布置,因为橱窗、板报及教室的布置大体符合学生的喜好,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但还是有大部分的学生不能深刻地分析出它们的优点,更没有对自己的身边环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校园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与我们美术学科有着必然的联系,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校园文化资源与美术课程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将校园文化资源带进美术课堂,同时也让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和生活,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帮助,也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所以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将美术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内容与本校的校园活动结合起来,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校园文化多方位走进美术课堂
校园文化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尤为重要,美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反之,会使学生产生烦躁的情绪和暴躁的行为。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把校园文化资源充分渗透在美术教学活动之中,引导学生不断的思考、分析、探索、创新,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了解艺术的历史、意义和特点。美术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欣赏、绘画、工艺等,它们体现在校园的每个层次和角落。
1.欣赏课中融入校园文化
美术欣赏中有许多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非常有利。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渗透人文的欣赏课,如《走进美术》中的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方增先的国画作品《粒粒皆辛苦》,学生通过对中国农民的认识,形成了关于他们的美的观念,再来欣赏这两件作品,就能感受到作品的深刻性和巨大震撼力,不再是单纯的人物肖像展示,而是深刻反映了作者对生活底层人物的关注和悲悯,对弱势群体最热忱的关怀,对作品的审美情感就自然而然流露出
来。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培养了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社会的情感,延伸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和勤俭刻苦努力学习的习惯。在九年级欣赏课《江南园林》中,白墙、黑瓦、灰色的假山、红色的柱、绿色的树,碧水、翠竹、蓝天,构成了一幅高雅、鲜明、幽静的画面,使人在其环境中感到心情愉悦、高尚,色彩的运用与其功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园林时分析园林艺术所体现的深厚文化内涵,及园林中体现的人与自然,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并联系自己的校园生活环境作出思考,可以利用课间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或校园一角最佳设计方案大赛,可以对校园景致提出修改性意见,还可以组织学生写雕塑介绍词,赋予它新的历史意义。或者结合教科书,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呼吸大自然清新的空气,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的小花园,走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去认识花草虫鱼。他们会从欣赏中感觉到校园的美丽,他们还能从美丽的花花草草中萌生出探索的兴趣。在《让世界更美好》这节课中,通过让学生了解破坏自然环境后所带来的反面影响等知识,向学生渗透这样的意识:世界是人的世界,环境是人的环境,每个人都要关心我们生存的世界。
此外,通过艺术欣赏趣味培养,对于高尚人格、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和确立有重要、积极的意义。面对现在学生越来越重的学习压力,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愉快、轻松的艺术形式来改变和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使学生从艺术作品中得到情感的抒发,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使他们能够从容面对外界的各种困难。
2.绘画课中融入校园文化
八年级的《卡通画》一课,将学生活动“设计一个生动的卡通形象”改为“我喜爱的老师——我为老师画张像”,并举办了“我喜爱的老师卡通画展” 的校园活动,活动引发全校师生的关注,老师们兴致勃勃地在画展中找寻着自己,学生稚嫩但却生动、幽默的表现手法让他们开怀大笑,被画得多的老师一时成了“明星教师”,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案例中,知识点与技能要求都没有变,改变的只是活动方式,但正是由于活动方式变得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真实情感息息相关了,学生们格外认真地对待作业,通过对老师的细致观察与描绘,感觉到严厉的老师变得熟悉和可亲了;通过卡片制作与老师的心灵对话,让师生情谊得到了升华。美术课堂,让学生在收获了专业知识的同时,收获了师生情谊,得到了情商的培养。
利用美术绘画课堂让校园真正走入学生的视野,走进学生的心中,走到学生的画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去欣赏、去爱护,让这些静态的人文环境资源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成为一部流光溢彩的、生动的电影展示在校园的美术长廊。
3.工艺课中融入校园文化
工艺课是美术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巧用身边的材料》一课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废旧材料制作——用废纸制作立体纸模型,用易拉罐、塑料品制作工艺品等,发展学了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教育学生懂得利用废物,变废为宝,并使学生亲身感受废物利用的乐趣,有最初的成就感。同时教育学生不应随意乱扔垃圾,提高学生的保护校园卫生意识和责任意识,最后还可以把完成的作品用来装饰校园。还如七年级《老师你好》是一节手工卡片制作课,教材本身设计得很好,不论是美术学习方面还是渗透德育方面都十分适合初中学生。在卡片里,一句句诚挚的感谢老师的话语,透过美术设计展现出来,让人倍感赏心悦目。
二、校园文化资源融入美术课堂的有效形式
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校园文化应该是恰当的,有机的,不能生搬硬套。美术教学和校园文化资源应巧妙地融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使美术教学和美术创作活动在师生与环境的默契融合中,融汇成一个有机的美术创造整体。美的环境自然而然,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它都会对人的生理与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也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熏陶和滋润,从而陶冶净化出美好的心灵,塑造出美的高尚情操,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让校园文化资源走进美术课程,加强校园文化资源与美术课程的有机融合,现就结合中学美术教学实际情况,列举了我们曾经尝试过的校园文化资源走进美术课的途径与方式。
1、课堂教学的形式
课堂教学是最常规最主要的教学形式,为了加强学生的爱校情感,树立主人翁意识。结合美术教材,《徒手画校园》一课,随着上课铃声响起,师生问好之后,我胸有成竹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播放一段关于你们在校园里活动的片段录像与学校的风光图片,好吗?这时全班学生的眼光齐刷刷地关注着大屏幕,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现在片断里时更是兴奋不已,当学生欣赏学校的风光时,好多学生都用怀疑的口气小声地说——这是我们学校吗?哪个角度拍的,好美噢!同学们,你看了这个录像片段有什么感想?有的学生很踊跃发言说——我很热爱我们的学校,因为我们在校园生活的很和谐、开心;我们的校园生活很丰富多彩,再加上我们的校园很漂亮,我爱我的学校……在处理教材时突出了“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升华,使学生对校园动情的心境下,然后让学生在开放、轻松的心情下完成徒手画校园,这即避免走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机械、枯燥的绘画技能练习圈套,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与现年龄段好玩爱动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的主动性,又充分采用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力与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节课上,尝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从过去的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再如13册《鸟语花香》,14册《诗情画意》都是国画课,怎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的文化呢,先让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观察校园中的树、竹子、花,了解生长规律,色彩浓淡。达到学生因为由爱美术燃烧爱校,因爱校而再爱美术。
2、实地观摩的形式
作为对室外事物的学习,最有效的是采用实地观摩的形式,如17册教材中城市雕塑作品欣赏,比如我校有很多圆雕作品。校门口的大雕塑,教学楼前的塑像,操场周围的运动雕塑,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观摩,雕塑不同艺术形式,学校为什么要做这些雕塑,雕塑中又蕴涵了什么知识和内容,甚至还了解它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材料,做好了解和记录,学生对雕塑有一定的积累和认识后,再到校园内参观,寻找还有哪些地方适合做雕塑?用什么材料最合适?17册教材中有纸的立体造型,让学生为校园添一些纸雕塑,能为学校增添艺术氛围。14册《环境标识设计》,本课在教学资源安排上充分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贴近生活实际,对促进学生学习环境标识设计的兴趣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上:从对比式导入(贴近学校生活)——分组实地观察——分组确定设计计划——互相提意见到定案、动手画设计图、确定材料以及制作,整个教学设计思路都充分贯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并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同时还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团结、合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3、综合探究实践活动的形式
校园墙壁是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主阵地之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是学校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的墙壁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利用学校空白墙壁,让学生去建设文化广场,陶冶感染学生,是一幅有“主体的画”,是一首“无声的诗”,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空白墙面,墙面布置要作统一的设计安排,突出某一个主题,形成同一种风格。这同样适用于教室的墙面布置,就一个班级来说,墙面的布置内容也是多样化的,环境创设要让使墙壁说话,一个好的墙壁环境就应该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创设墙面环境时应目标明确,可以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我们把学生生成的内容展开讨论,让每位学生都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每个孩子的不同理想,同时此过程的参与给了学生无形的评价。
通过美术社团活动,我们将审美知识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教室、走廊布置美术、书法作品展,使美术教学和美术创作活动在师生与环境的默契融合中,融汇成一个有机的美术创造整体。让学生充分体验创造美的乐趣的同时,沉浸在美的视觉与氛围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美术技能的运用,学会了交流和合作,而教师也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吸纳了新知识,学会了合作,懂得班级这一集体荣誉和凝聚力,培养学生热爱班级这无形中的人文精神,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文后反思小结
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美术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它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自然科学有着直接和暗含的关系,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综合性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并深入渗透到实践中,让艺术与生活紧密相结合,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更好的学习美术。过去,美术课堂上过分强调美术技能技巧的学习,忽略了美术文化的滋润,让学生觉得美术学习很枯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因此,要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才能使我们的课程更好的为我们的实际生活服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理解人的情感,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美术对周围环境的联系。
立足于本校文化,更新美术教学观念,以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为主,使美术教学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这是我对自己教学理念的转变。加进去了校园文化课程资源,并进行资料整理、开发、利用,构成了本校有特色的美术教学。
第四篇:音乐与美术的融合课
音乐与美术的融合课《美丽的音符》说课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我们课程的设计是以体、音、美的实验课题《提高学生主体参与兴趣的研究》为基础,确立了本节的音乐与美术的整合课,同时根据《大纲》要求,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美术教育应当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核心。在本节课的设计中,这不仅要体现在音美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
本课通过学生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形象化、美术化,使学生在欣赏音符的节奏美感的同时欣赏其所传达出来的视觉美感。提高学生对艺术学科的兴趣,采用音、美互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艺术学科的多元性和统一性。
二、课程目标:
1、显性目标:(1)“唱音符”:能准确的拍击出音符的时值节奏(2)“看音符”:将音符的各个部分替换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并有机组合。
2、隐性目标:
(1)通过节奏练习,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联想记忆能力。
(2)创设音乐与美术相融合的教学情境,用音乐与美术互动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对音乐音符的美化和再创造的能力。
3、教学思路:
本课跳出普通艺术课跳跳唱唱说说画画的老圈子,运用最先进的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艺术殿堂,音美两位教师联手打造网络环境下的艺术课,让音乐艺术和抽象绘画环环相扣密切穿插共进共行,将音乐和绘画给人带来的艺术享受毫无保留一一展现,在四十分钟内师生共同煨煲一锅色香味俱全的艺术靓汤。
4、教学重点:
学科的融合,使学生本课的学习中形成新的对艺术学科的理解。
5、教学难点:
音乐难点:节奏的正确掌握,灵活运用。
美术难点:对音符的美化能做到性格鲜明,特点突出。
6、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彩笔、剪刀、胶带、打击乐器
三、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通过听音乐感知节奏的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联想创造法:在音符形态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运用各种图形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个由图形组合成的音符,并且每组图形有相同主题,互相关联,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3、对比欣赏法:在辨别不同音符的形变绘画中,把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欣赏,并请他们从中找出同类的作品。主要是从色彩、创意、构图等方面进行对比,在学生对音乐的形成认识过程中,加深对音符的印象,音、美两科相辅相成,互为辅助。
4、讲授法:在为绘画作品分类时,要使学生明确音符的时值长短,以便于节奏类型的归类。
在教学中我们还运用了学科交融法、兴趣引入法、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等方法。
四、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本课的设计和学生年龄特点,我们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音乐的旋律、理解音乐的节奏等要素,通过联想、组合等美术手段来再创造音符,从而认识到音乐与美术的内在联系。
五、教学流程
1、新颖的题材赋予更深刻的人文性。在课程设计上,《美丽的音符》摆脱了旧的教学模式,不再以单纯的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把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渗透到“美丽的音符”这个人文主题中,让学生始终围绕“美丽的音符” 这个人文主题展开轻松愉快的学习。小学生特别喜欢音乐,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因而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我首先播放歌曲《清晨》,通过歌曲中的描述,让学生一下子就沉浸在曼妙无比的艺术氛围中,仿佛亲临其境,随着天籁般的歌声和优美的旋律融化在艺术的殿堂中。接着教师用拍击节奏的方法引导学生渐渐说出音符的种类、写法、节奏等,从而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美丽的音符”。让这段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艺术课程中的人文性目的,即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
2、美术学科的融合体现学科的多元性(1)、打破以往常规的一课一师的模式,采用双学科教学接龙的形式,将学生由音乐课堂自然的带入到美术课堂中,首先由崔玲老师提出音符形象过于类似,不便于记忆的问题,引入下一个环节,教师出示几张摄影作品,被命名为“美妙的音符”的摄影作品,直观的将美术中的音符带入学生的眼帘,学生在被摄影作品的魅力所征服的同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几张摄影作品也被命名为音符?”学生会回答因为摄影家们将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也看成了音符,这样,自然的引出美术中的音乐的概念,教师随后指导“摄影家”们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这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创意的结果,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我们的智慧来将普通的音符变得漂亮起来呢?(2)、新课讲授
小
1、认识音符的结构,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认识到音符是由符头、符杆、符尾三部分组成。这个环节中要使用对比学习法,将各个音符作为比较,让学生明确,虽然每个音符都有符头,但是二分音符的符头比较特别,是一个空心圆。而符尾只有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才具有,并且各不相同。这样明确之后为接下来的创意联想打下铺垫。小
2、结构联想,课件出示多种物体,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物体来分别替换几个音符的符头、符杆、符尾,在这个环节中,有两个需要学生注意的地方,一、即结构替换的合理性,如课件中展示的面包圈来替换二分音符的符头,因为面包圈和二分音符的符头同样为环形,更适合表现二分音符中的空心圆。
二、即图形组合的合理性,这是训练学生有主题性想象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在符头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由学生们说出可以用什么物体既能形成符杆和符尾所需的形态,又能与符头相匹配,而为了引导学生们发散思维的扩散,教师用课件展示了配合面包圈用香肠来搭配。花朵用树枝来搭配等几种搭配方案,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更多的点子来。
小
3、创意中的适当变形,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即创意十分新颖,形象绘制的也很好看,但由于固有思维的影响绘制出的作品丢掉了音符本身的形状特征,通过课件演示猫尾的“拉长”,向学生们展示了如何用变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创作能力。(3),课堂实践
此环节中教师巡视指导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指明让学生画出“大号”的作品来,这样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因画面太小而导致的细节无法表现的问题,也为下一环节的作业展评做好准备。(4)作业展评 将学生作品按照黑板上早已出示的节奏条上的音符对应粘贴,教师带领学生们从创意、构图、色彩等方面,对作品进行点评,学生们以自己的观点,来指出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们能够以博取众家之长的态度去完善自己的创意。(5)学科过度
教师用过度性的语言:“同学们,今天我们画出了漂亮的创意音符,相信大家对于各个音符的外形特征已经有很深刻的印象了,可对于音符们所代表的不同节奏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呢?”将美术课堂再次转换为音乐课堂,教学接龙再次进行。
3、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成为审美表现的主人 在学生对音符时值准确掌握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接龙游戏。通过递进的方式把各个音符融合在一起,并利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使学生尽情尽兴的参与到游戏中,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真正使这节课达到了课程设计标准中的趣味性目的
4、艺术升华情感再现
教师利用课件为大家展示了一幅艺术宣传画,通过画面上所展示的将残疾人的形象变身为音符的艺术构思,展现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她们的情感得到再次升华。同时,这幅宣传画很好的将音乐和美术学科有机的组合到一起,展现出了一种超越艺术美的人性美。
本课的设计,以音乐和美术的融合为载体,借助游戏、音乐、欣赏、绘画等手段,探索融合型艺术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艺术的熏陶中成长,让她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充满艺术情趣。
第五篇:浅议美术教学和低年级写作教学的融合
浅议美术教学和低年级写作教学的融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建议是:“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我认为在低年级时,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该是尽力培养学生想说敢写的兴趣,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找到说的方法,找到写的技巧。本文主要就是探讨如何让低年级的孩子在观察图的过程中,找到方法,想说敢说,有话说。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对画画特别的感兴趣。可以说画画是他们和同伴之间交流一大工具。于是,我在教学低年级的习作教学时,融入了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的美术,这不但激发了孩子们的口语交际和写作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让孩子们知道了该从何找到看图作文的突破点,写起来轻松愉快。
一、从课本入手,让想象插上翅膀
把美术与语文这两个词语并置在一起,会觉得它们互不相干,因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但若是走进课堂我们会发现其实美术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更和作文(文学)有着不解的渊源。在低年级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主要是为了让我们识字不多的孩子结合图片,理解课文,同时,这也为我引导孩子想象,练习口语表达提供了素材。我把教学时运用的这种观察法称作“想象人物化妆法”。从孩子们平时经常看到的化妆入手,把生活经历带入到写作学习中。例如:一年级上册《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一课,它主要是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向孩子们介绍了江南的美景,我在教学时,除了教会孩子们会读课文内容,我又引导孩子们只观察图片,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就像给他们喜欢的人物画一样给这幅图“化妆”,先是画“眉毛”,让他们从上到下的观察,天上有什么;再画人物的眼睛画上“眼影”,天空下有些什么,说说景物的颜色,想想它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最后,给人物的嘴巴搽上“口红”,离我们最近的景物又有哪些,它们又都是些什么颜色,它们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孩子们从说开始,等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就可以让他们动手写了。纵观现行的小学美术教材就有许多为儿歌、诗歌配画,为童话故事、寓言或学生作文作插图的内容融入,从而为美术作文的产生提供了沃土。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
当孩子们度过了一年级上学期的练习说话期后,我就开始引导他们观察整幅图的结构,根据已有美术作品按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并联
系生活实际,让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描述成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对作品的艺术感悟不同,学生的作文内容即使相近也会无一雷同。例如:一年级下册第四课《古
诗两首》中的《村居》一课,这首诗的插图是几个孩子放风筝。放风
筝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事,每个孩子都放过或看人家放过风筝,于是
我在交他们会读这首古诗之后,就把这幅图单独出示出来,做了一次
写话训练。虽然我还是运用“想象人物化妆法”教孩子们观察,但这次要求他们首先得想想实际生活中,放风筝会是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去放
风筝?放风筝对天气有什么要求?放风筝的地点会是在哪里?放风筝的人数要多少才有趣?人们在放风筝时心情怎样?搞清楚了
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不会在写作时不切合实际的吹牛。然后再
观察整幅图,想象给人物化妆时要先均匀的“搽粉”,也就是看整幅图,先描述出是什么季节、天气、天空,运用上已经学过的比喻句的写法和积
累的好词好句,要注意详略得当;再次,按照从上到下或从
远到近的顺序,运用给人物化妆的方法,分别给这幅画画上“眉毛”、“眼影”、“口红”,即画中景物的颜色、动态,人物的穿着、动作(放风筝时的动作)、语言、神态,周围看的人的表现、神态变化。最后,在从镜子里看看人物的“妆”还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就是该给这段文字结尾,总结人物的感想或自己的感叹。在以前写作的基础上,加大了难度,同时也让孩子们知道了,想要写好一段话该从何入手,学会运用学过的写作方法,为中、高年级写作文打下基础。而且,通过美术与语文作文的这种结合教学,学生的绘画兴趣浓了,写作水平
提高得快了,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得到了加强。
三、注重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
低年级时,学生写作能力较低,一般表现在语感不强,语病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维陷于混乱。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还应该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就主张要把思维和语言的培养并重。美国威廉.W.韦斯特就在《提高写作技能》这本书中说过:“写作过程能帮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张你的思想。”我在进行低年级的写作训练时,充分运用了“想象人物化妆法”,除了锻炼孩子们的想象力,却又不脱离实际,因为美术课里的人物画,给人物“化妆”
是每个孩子生活中都能看到的、经历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得他们的想象不会脱离实际。同时让孩子们在想象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按顺序写“从上到下或由远到近”等,一步步的让他们说出来,再把说出来的写下来,运用上学过的修辞方法,好词好句。逐渐就不会在作文上毫无头绪,无话可说。
总之,美术与语文写作相融合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是学生在写写画画的活动过程中,提高创新素质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美术与语文写作相结合教学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会极大地丰富语文写作课的枯燥,会使传统的写作课教学观念产生变化,逐渐淡化学科特点,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用学科间的整合,深化美术教育的内涵以及实际教学意义,从而在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