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凝结震撼的瞬间》教学设计
《凝结震撼的瞬间》教学设计
课题:凝结震撼的瞬间—使用ACDSEE软件制作电子相册
一、设计思想
本课中,我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为目的,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利用所有学习手段,通过完成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探索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正是我们信息技术所力求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完多媒体的基础知识及ACDSEE软件基本操作基础上,对图形图像文件的综合应用。是将静态的图片转变为动态的媒体形式。在多媒体制作中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认知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概括、归纳和实际操作能力,掌握新技能、新知识的能力也较强。学生对多媒体相关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加上教师为学生准备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手段,因此可以大胆让学生们自己探究学习。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特点、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及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能较熟练使用ACDSEE软件制作多种格式的电子相册;对多种媒体格式文件有一个初步了解。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热爱校园、热爱国家的情感教育。
4.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和参与研究意识,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增强他们学好知识、掌握技能的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ACDSee完成制作电子相册;(2)教学难点:以“视频或VCD”的形式制作电子相册
六、教法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用情景导学法、任务驱动法、协作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如小组合作、F1帮助、网络教程及教师引导等手段,点拨部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探究合作学习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4’)老师活动:演示以四川汶川强烈地震为主题的“凝结震撼的瞬间” 课件,配有“让世界充满爱”主题曲。加上教师富有感情旁白。
学生活动:情感受到强烈震撼,由兴趣引发萌动制作电子相册的心理活动。设计意图:通过演示课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引出课题:用ACESEE软件制作电子相册。
(2)自主学习,探索新知(10’)老师活动:明确目标,布置任务和要求,求助热线:
1、同桌研究;
2、小组协作;
3、F1帮助;
4、网络教程()
学生活动:开放式探究性学习,并借助以上方法来帮助来完成任务。并演示作品,互相评价。
老师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找较好的同学演示操作,点评学生作品,给予鼓励 性评价,设计意图:通过这种开放式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素养,也拓展了知识面,学会了借助于其它手段来完成任务的方法。
(3)归纳小结,点拨要点(5’)老师活动:提问。
学生活动:总结归纳制作相册的一般过程,老师活动:教师点拨重要的知识点和学生经常犯错误的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与点拨,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即突出了重点,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任务驱动,实战演练(10’)老师活动:布置两个任务,任务一:制作屏幕保护程序(.scr)并演示操作;任务二:制作Flash格式(.swf)幻灯放映文件并演示放映;并提出任务要求,提供学习方法与帮助手段。
学生活动: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实践操作,小组探究学习完成任务并演示操作。设计意图:通过巩固训练,使用学生能较熟练应用ACDSEE软件加工和制作简单的幻灯放映文件了。已经能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使学生颇有成就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大大增加了自信心。同时进行热爱自己校园的情感教育。
(5)拓展训练、巩固提高。(12’)老师活动:以“北京奥运”为题材,用“激将法”激励学生继续完成较高难度的任务:布置任务三和任务四并提出具体要求。
学生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利用多种学习渠道,完成任务。并能操作演示与互相评价。
老师活动:展示学生作品,并点评作品优点与缺点,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把本节的学习内容进行升华,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与合作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作品分组展示、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培养了学生们评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6)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3’)
老师活动: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这节课的收获,学生活动:并在老师的点拨下,说出制作电子相册的方法、输出格式及美化相册?
老师活动:设置思考问题--如何将我们的作品刻录成VCD或DVD光盘。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同时强化了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把本节课的知识形成体系。
八、媒体应用
硬件环境:极域多媒体网络教室
软件环境:Windows XP操作系统、ACDSEE10软件、极域多媒体教室软件、FLASH播放程序及视频播放程序等。
提供资源:教师自制课件,汶川地震、二中校园风貌及北京奥运图片素材;
九、教学反思
本课中,我用任务驱动作为“导火线”,从应用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素材选择与搜集,如校园风貌、北京奥运、四川地震等素材,这些素材的选择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还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习方式与手段,特别是网络教程与F1帮助功能的使用,会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快,信息量更大,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第二篇:凝结教学设计
《凝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2、3、能设计对比试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蒸气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盖杯子三个、冷水、热水、每组一个酒精灯等。学生分组准备:相同大小的烧杯2个,玻璃片2片,热水、小镜子等。教学过程:
一、引出探究主体。
谈话:盛饭时,每当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盖上有什么? 学生回答并提出问题。
谈话: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亲身体验,认识凝结现象。
1、观察: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镜子,对着小镜子哈气,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2、交流:请你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三、动手实验,认识凝结现象。
1、谈话:老师这里有三个杯子,一个里面装冷水,一个里面装热水,一个里面不装水,请两个同学上来观察一下,3个杯盖内有什么不一样?2、3、4、猜想:你认为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全班交流实验方案并进行完善。
设计对比试验: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热玻璃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5、学生根据实验方案探究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谈话: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学生思考并回答:杯子相同、水多少相同、水的温度相同、玻玻片相同、盖玻璃片的时间相同。有一个条件不相同:一块冷玻璃片、一块热玻璃片。师生列表比较:
甲杯:温热水 热玻璃片 无小水珠 乙杯:温热水 冷玻璃片 有水珠
谈话;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想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相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条件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师生小结: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正现象叫做“凝结”。(板书:凝结)
五、课堂小结及课后拓展
1、生活中,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
学生举例:草也上的露珠,浴室顶上的水珠,初冬窗玻璃上的水珠等。
2、冬天,汽车玻璃窗内壁上总有一层薄薄水珠,阻挡司机的视线,请同学们在课下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篇:凝结教学设计
19、凝结 教材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了解生活中常见凝结现象。过程与方法:
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2、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课前准备 演示材料:相同烧杯2个,金属盘2个,热水
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 2个、金属盘2个、热水、酒精灯、火柴、试管夹、镜子。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探究了蒸发现象、沸腾现象,谁知道什么是蒸发现象?哪些地方有蒸发现象?
2、水可以变成水蒸气,那水蒸气能不能再成水呢?
二、探究活动
1、亲身感知凝结现象。
(1)对着镜子哈气,有什么现象发生?(2)学生观察(3)汇报现象,提出猜想。
①呼出的水蒸气遇到镜片变成了水珠。②什么条件下能变呢? 教师引导:什么季节容易看到这种现象?
③生猜想:遇到冷的物体。
2、验证猜想,认识凝结现象。(1)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①介绍实验材料
②学生装根据材料进行设计 ③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采用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要点,实验注意事项:安全、卫生、记录等。(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
实验现象:热的金属盘没出现水珠,冷的金属盘上出现水珠。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烧杯相同、水量相同、水的温度相同、金属盘相同、放金属盘的时间相同。不同的条件只有一个:一个金属盘冷、一个金属盘热。(4)小结: ①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②学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③出示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板书课题: 凝 结
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板书: 水蒸气--遇 冷--→水
3、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1)学生交流
(2)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尝试解释。
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夏季冰镇饮料瓶上的水珠。浴池顶上的水珠,草叶上的露珠等。
4、课堂评价
(1)你的表现如何?有哪些收获?(2)互评,合作学习评价。
三、拓展活动
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
板书设计: 凝 结
凝结:水蒸气--受 冷-→ 水
第四篇:22.《凝结》教学设计
《凝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含学科德育目标)
1、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水蒸气变成小水球的道理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含学科德育过程)谈话:
盛饭时,我们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盖上有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谈话: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小水球是怎样形成的?
1、提出问题:镜子上的小水球是怎么形成的?
2、分组讨论交流并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电。
5、教师小结: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三、自由活动: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1、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
2、师生交流。
四、拓展活动:
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我们想办法阻止它们的出现。
五、教后反思
本课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生活常见的向镜子哈气产生疑问,通过思考,提出假设,再通过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
第五篇:捕捉精彩瞬间教学设计
《捕捉精彩瞬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摄影作品所表达出的思想情感,了解基本的摄影构图、光、色彩等知识。懂得摄影作品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能运用所学知识记录自己或者周围人们的生活,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3、通过学习,学会关注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促进个性全面发展。教学重难点:
1、拍摄过程中要解决的构图问题。
2、在拍摄时善于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展示部分学生拍摄的照片,请作者谈谈自己拍摄时的想法。
2、导语:
摄影已成为现代人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摄影就是用相机捕捉精彩的瞬间。(展示课题《捕捉精彩瞬间》)
3、相机的拿法(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二、摄影与光:摄影离不开光,没有光就没有摄影。
请学生联系课本中第7页正面光、侧光和逆光的图片,了解光对画面的影响。
三、探究活动一:
1、展示不当的构图,师生共同探讨。
小结:角度不当、画面分割、头顶灯杆等。
2、构图法则及几种常见的构图形式,,请学生回答构图问题。
四、构图的要点
1、不同画幅形式的构图。
2、用简洁的背景突出主体。
3、用虚化的背景突出主体。
4、把握好人物肢体的取舍位置。
5、人物和景物的关系。
6、适当加入一些视觉元素,让大景物不再单调。
7、注意色彩的和谐,画面会更精彩。
8、主观安排画面,让作品更有力量。
9、利用方向性的线条引向主体。
10、利用不同的对比来突出主体。
五、探究活动二:作品分析
1、展示解海龙的作品:《大眼睛》
思考1:你看到的是张什么样的脸?谈谈你的感受。如果画面前面的人物清晰,感觉会怎样?(教师小结)
思考2:请为这幅作品命名。(小结:作品的命名要体现、揭示主题。)
法制渗透:通过这幅肖像渗透与肖像权有关的法律。
2、展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巴黎穆夫塔尔街》
思考:分析作品中哪个是主体?是怎样突出主体的?(教师小结)
3、展示金云钟的作品:《幸福》
这是一幅网络上的图片,一名年近六旬、身穿橙色马甲的男清洁工,趁着休息的空隙跟坐在腿上的孙女逗乐。老人的慈祥,孩子的纯真,由于包含着发自内心的情感,深深的触动了每一位观者,让人感同身受。
思考:请为这幅作品命名。(教师小结)
六、讨论并回答:
1、选出你认为好的作品,说出理由。
2、选出你认为不好的作品,说出理由。
3、取景练习。
七、展示教师摄影作品
八、布置课后练习
小结:请学生小结,教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