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教学设计 教案[共五篇]

时间:2019-05-12 20:4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2、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3、分析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弄懂实验操作的原理

4、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从土壤 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探讨学习了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分离与计数,这节课我们以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纯化为例,巩固加深对这方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纤维素酶。

延伸:草食性动物是怎样消化食物中纤维素的?肠胃中的共生物生物。

草食性动物肠胃中的共生微生物。除自然环境中存在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外,在草食性动物等的消化道内,也共生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其原理也是产生纤维素酶而分解纤维素,而人没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

(二)基础知识

活动1:阅读“纤维素与纤维素酶”,回答下列问题:

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纤维素的分解需要在纤维素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请完成下列过程:

〖思考1〗实验分析:投影的小实验是如何构成对照的?

在一支试管中添加纤维素酶,另一支试管不添加纤维素酶;尽管醋酸-醋酸钠缓冲液用量不同,但都能维持相同的pH。

〖思考2〗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温度为 25 ℃,其它反应条件最适宜情况下,在 1 min内转化 1mmol 的底物所需要的酶量。

活动2:阅读“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回答下列问题:

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是刚果红染色法。该方法可以通过颜色反应直接筛选。其原理是: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三)实验设计

活动3:完成实验方案流程图,讨论回答问题

〖思考3〗实验流程中“选择培养”的培养基类型是什么?该培养的目的是什么? 液体选择培养基。其目的是使纤维素分解菌增殖,含量增多。〖思考4〗本实验流程与尿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流程有哪些异同?

尿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流程是将土样制成的菌悬液直接涂布在选择培养基上;本课题通过选择培养使细菌增殖后,再涂布在鉴别培养基上。其它操作基本基本共同。活动4:阅读投影资料一“土壤取样”,回答下列问题:

1、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

2、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

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只有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才会高于其它普通环境,从而提高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

3、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

人工设置适宜环境,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将纸埋于深约250px的腐殖土壤中。活动5:阅读投影资料二“选择培养基”,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4、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原因是没有添加琼脂成分。[来源:Z|xx|k.Com]

5、培养基选择作用机制是以纤维素粉为唯一碳源,只有纤维素分解菌才能生存。

6、若设置一个对照实验说明选择培养的作用,应控制的变量是将纤维素粉改为葡萄糖。活动5:阅读投影资料三“刚果红染色法”,填表比较两种染色法的各自的优缺点:

〖思考5〗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的微生物?

在选择培养条件下,可使能够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繁殖,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浓缩”的作用。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活动6:阅读“课题延伸”,回答:

1、为了确定分离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

2、纤维素酶测定方法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所产生的 葡萄糖 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课堂小结

板书

专题二 第三节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一、有关纤维素的基础知识

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设计

三、实验分析与评价

第二篇: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作为课题1的应用和课题2的深入,分离某种特定的微生物,难度较大、探索性更强,在高考中考查的可能性也很大。教材在课题背景中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纤维素的化学组成推广到生活中纤维素的广泛分布和应用。而若要充分利用纤维素,就应将其分解,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产生的相关酶。之后,教材紧接介绍了纤维素、纤维素酶以及如何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通过对课题中实验设计思路的深入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简单叙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和作用。

(2)能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了解这类微生物的应用。

(3)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掌握实验操作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设计、完成实验,培养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通过了解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2.难点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人类以淀粉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但完全不能消化纤维素,二反刍动物和大量的微生物却能以纤维素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此中奥妙何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种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基础知识】

(一)纤维素和纤维素酶

1、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2、纤维素酶的组成及作用: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方法:刚果红染色法

2、纤维素分解菌筛选方法的原理: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纤维二糖、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实验设计】

(一)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

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1、土壤取样

选择纤维素丰富的环境,依赖于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相对提高,因此从这种土壤中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要高于普通环境。

2、选择培养

(1)目的: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2)操作:将土样加入装有30ml选择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将锥形瓶固定在摇床上,在一定温度下震荡培养1~2天,直至培养液变浑浊。也可重复选择培养。

3、梯度稀释

按照课题1的稀释操作方法,将选择培养后的培养液进行等比稀释101~107倍,之后,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4、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1)制备培养基:参照旁栏中的比例。(2)倒平板操作。

(3)涂布平板:将稀释度为104~106的菌悬液各取0.1ml涂布在培养基上,30℃倒置培养,菌落周围会出现明显的透明圈。

5、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参照课本刚果红染色法,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一般即为分解纤维素的菌落

(二)刚果红染色法

方法一: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 方法二: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方法一

缺点是操作烦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 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方法二

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

缺点一是由于培养基中还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应;缺点二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三)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

1、土样采集

土样采集的方法与本专题课题2类似。土样的采集要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这是因为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环境,通常会聚集较多的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环境,可以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过一个月左右也会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生长。

2、选择培养

选择培养需要的仪器有:250 mL锥形瓶、无菌称量瓶、药匙、1 mL和10 mL的移液管、天平、摇床、温度计等。

培养基的制备参照课本旁栏中的比例配制。在250 mL锥形瓶中装入30 mL培养基,用8层纱布做成瓶塞,将瓶口塞紧,再在瓶塞外包裹两层包装纸(或报纸),用线绳扎紧,在121 ℃下高压蒸汽灭菌20 min。

选择培养的操作:称取土样20 g,在无菌条件下加入装有30 mL培养基的摇瓶中。将摇瓶置于摇床上,在30 ℃下振荡培养1~2 d,至培养基变混浊。此时可以吸取0.1 mL培养液进行梯度稀释和涂布平板,也可以按课本中所述,重复选择培养的步骤一次,然后再进行梯度稀释和涂布平板。

3、刚果红染色法分离纤维素分解菌

这一步所需要的仪器有:无菌培养皿、涂布器、1 mL移液管,装有9mL无菌水的20 mL大试管,温箱等。

培养基的制备参照课本旁栏中的比例配制。在500 mL三角瓶中装入200 mL培养基,在121 ℃下高压蒸汽灭菌20 min。

倒平板操作:将灭菌后的固体培养基熔化,按无菌操作的要求,在无菌的培养皿中倒入15~20 mL培养基,凝固后待用。

制备菌悬液:按照本专题课题1的稀释操作方法,将选择培养后的培养基进行等比稀释,稀释最大倍数至106。

涂布平板:将稀释度为104~106的菌悬液各取0.1 mL,滴加在平板培养基上,用涂布器将菌液涂布均匀,在30 ℃倒置培养,至菌落长出。每个稀释度下需涂布3个平板,并注意设置对照。刚果红染色的具体操作步骤参照课本[资料三]。

(四)课题成果评价

1、培养基的制作是否合格以及选择培养基是否筛选出菌落:对照的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没有菌落生长则说明培养基制作合格。如果观察到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则说明可能获得了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2、分离的结果是否一致:由于在土壤中细菌的数量远远高于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因此最容易分离得到的是细菌。但由于所取土样的环境不同,学生也可能得到真菌和放线菌等不同的分离结果。

七、课堂小结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是刚果红染色法,它有两种方法,一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二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八、教学反思

这节内容实验思路清晰,从基础知识导入到提取微生物的实验方法,学生在借鉴尿素分解菌的分离以及微生物接种培养的过程中,掌握速度很快,难度不大,但关键仍在于进一步的应用和提升,组件拓展到熟练掌握提取土壤中的特定微生物的实验设计方法。

第三篇:课题3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尝试从血液中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

2、了解色谱法、电泳法等分离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原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凝胶色谱法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样品的预处理;色谱柱填料的处理和色谱柱的装填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蛋白质的知识回忆:

含量:占细胞干重的50%以上,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

2、组成元素:C、H、O、N

3、基本单位:氨基酸

4、分子结构: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肽键:—CO—NH—

5、相对分子质量:高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细胞内含量最高的有机化合物。对蛋白质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生命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所以需要从细胞中提取蛋白质进行研究。怎样提取蛋白质呢?

(二)蛋白质分子的差异性 1.基础知识

蛋白质的物化理性质:形状、大小、电荷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亲和力等千差万别,由此提取和分离各种蛋白质。

1.1凝胶色谱法(分配色谱法):

(1)原理:(见课件图)分子量大的分子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分子量小的分子穿过多孔凝胶颗粒内部,路程长,流动慢。

(2)凝胶材料:多孔性,多糖类化合物,如葡聚糖、琼脂糖。

(3)分离过程:

混合物上柱→洗脱→大分子流动快、小分子流动慢→收集大分子→收集小分子 *洗脱:从色谱柱上端不断注入缓冲液,促使蛋白质分子的差速流动。1.2缓冲溶液

(1)原理:由弱酸和相应的强碱弱酸盐组成(如H2CO3-NaHCO3,HC-NaC,NaH2PO4/Na2HPO4等),调节酸和盐的用量,可配制不同pH的缓冲液。

(2)缓冲液作用:抵制外界酸、碱对溶液pH的干扰而保持pH稳定。1.3凝胶电泳法:

(1)原理:不同蛋白质的带电性质、电量、形状和大小不同,在电场中受到的作用力大小、方向、阻力不同,导致不同蛋白质在电场中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不同。

[思考]阅读投影补充材料后,填写下表:

(2)分离方法: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经胶电泳等。

(3)分离过程:在一定pH下,使蛋白质基团带上正电或负电;加入带负电荷多的SDS,形成“蛋白质-SDS复合物”,使蛋白质迁移速率仅取决于分子大小。

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在测定蛋白质分子量时常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单体丙烯酰胺和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在引发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交联成的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

2.原理: 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迁移率取决于它所带净电荷的多少以及分子的大小等因素。(SDS的作用)为了消除净电荷对迁移率的影响,可以在凝胶中加入SDS。

3.SDS作用机理: SDS能使蛋白质发生完全变性。由几条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复合体在SDS的作用下会解聚成单条肽链,因此测定的结果只是单条肽链的分子量。SDS能与各种蛋白质形成蛋白质—SDS复合物,SDS所带负电荷的量大大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因而掩盖了不同种蛋白质间的电荷差别,使电泳迁移率完全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三)、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设计 2.1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哪些基本步骤? 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

思考:是否所有种类的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都是这样的?为什么? 不是。因为蛋白质的来源和性质不同,分离方法差别很大。2.2选择实验材料

(1)你认为鸟类血液和哺乳动物血液中,最好哪种血液来提取血红蛋白?为什么? 哺乳动物血液。因为该细胞中没有细胞核,血红蛋白含量高。

(2)请阅读投影资料,认识哺乳动物血液组成及血红蛋白性质。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细胞中红细胞细胞数量最多,细胞的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血红蛋白。

该化合物是由两个α-肽链、两个β-肽链和四个亚铁红素基团构成的,其中每个亚基中都含有一个能与O2和CO2结合的亚铁红素基团。

2.3从红细胞中分离出血红蛋白的过程为:

洗涤红细胞、释放血红蛋白、分离血红蛋白、透析。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什么? 除去血浆蛋白的杂蛋白,有利于后续步骤的分离纯化。

红细胞的洗涤过程为:血液+柠檬酸钠→低速短时离心→吸出上层血浆→红细胞+5倍体积生理盐水→缓慢搅拌10min→低速短时离心→吸出上清液→反复洗涤直至上清液无黄色

思考:加入柠檬酸钠有何目的?为什么要低速、短时离心?为什么要缓慢搅拌? 防止血液凝固;防止白细胞沉淀;防止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思考:你有什么方法将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释放出来? 加入蒸馏水,用玻璃棒快速搅拌一段时间。

补充:加入蒸馏水后红细胞液体积与原血液体积要相同。加入甲苯的目的是溶解细胞膜,有利于血红蛋白的释放和分离。此时,红细胞破碎混合液中不仅含有血红蛋白,而且还含有细胞破碎物、脂质、甲苯有机溶剂等。怎样除去这些杂质呢?由于它们的密度不同,科学家采取了离心分离的方法:

10min)→滤纸过滤除去脂质→分液漏红细胞破碎混合液→中速长时离心(2000c/min×斗分离出血红蛋白

2.4如何除无机盐离子和小分子有机物质呢?。

透析。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离子和小分子能够通过半透膜。在透析过程中,血红蛋白溶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不断通过半透膜扩散进入到pH=7的磷酸缓冲液中。

思考:为何使用pH=7的磷酸缓冲液?为什么缓冲液量远多于血红蛋白溶液量? 维持血红蛋白的正常特性。有利于杂质分子充分地向外扩散。

总结:通过以上四个基本过程,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就被提取出来。但其中还含有其他种类的蛋白质分子(如呼吸酶等)。怎样将杂蛋白与血红蛋白分离开来呢?我们来研究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的第二个步骤――粗分离(凝胶色谱操作)。

2.5凝胶色谱分离蛋白质包括:制作色谱柱、装填色谱柱、样品加入和洗脱。根据教材图5-19,说出制作色谱柱需要的材料。

橡皮塞2个、打孔器、小刀、移液管、尼龙纱、尼龙网、玻璃管、尼龙管等。色谱柱的制作过程:准备材料→加工橡皮塞→安装色谱柱 下面进行第二步凝胶色谱柱的装填。请阅读教材: 色谱柱的装填过程。

样品加入和洗脱。其基本过程是:

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 至此,血红蛋白即可得到粗分离。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事项:(1)红细胞的洗涤:洗涤次数不能过少;低速、短时离心。(2)凝胶的预处理:沸水浴法时间短,还能除去微生物和气泡

(3)色谱柱的装填:装填尽量紧密,降低颗粒间隙;无气泡;洗脱液不能断流。(4)色谱柱成功标志:红色区带均匀一致地移动。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1、你是否完成了对血液样品的处理?你能描述处理后的样品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观察你处理的血液样品离心后是否分层(见教科书图5-18),如果分层不明显,可能是洗涤次数少、未能除去血浆蛋白的原因。此外,离心速度过高和时间过长,会使白细胞和淋巴细胞一同沉淀,也得不到纯净的红细胞,影响后续血红蛋白的提取纯度。

2、你装填的凝胶色谱柱是否有气泡产生?你的色谱柱装填得成功吗?你是如何判断的? 由于凝胶是一种半透明的介质,因此可以在凝胶柱旁放一支与凝胶柱垂直的日光灯,检查凝胶是否装填得均匀。此外,还可以加入大分子的有色物质,例如蓝色葡聚糖—2000或红色葡聚糖,观察色带移动的情况。如果色带均匀、狭窄、平整,说明凝胶色谱柱的性能良好。如果色谱柱出现纹路或是气泡,轻轻敲打柱体以消除气泡,消除不了时要重新装柱。

3、你能描述血红蛋白分离的完整过程吗?

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程序可分为四大步,包括: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首先通过洗涤红细胞、血红蛋白的释放、离心等操作收集到血红蛋白溶液,即:样品的处理;再经过透析去除分子量较小的杂质,即样品的粗分离;然后通过凝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杂质蛋白除去,即:样品的纯化;最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纯度鉴定。

4、你能观察到蛋白质的分离过程中红色区带的移动吗?请描述红色区带的移动情况,并据此判断分离效果?

如果凝胶色谱柱装填得很成功、分离操作也正确的话,能清楚地看到血红蛋白的红色区带均匀、狭窄、平整,随着洗脱液缓慢流出;如果红色区带歪曲、散乱、变宽,说明分离的效果不好,这与凝胶色谱柱的装填有关。

课堂小结 当今生物科学在蛋白质研究领域的进展,说明提取、分离高纯度的蛋白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说明本节课的目的,以血红蛋白为实验材料,学习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的一些基本技术,尝试从血液中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了解色谱法、电泳法等分离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原理,为今后学习这些技术带下基础。

板书

专题五 第三节

一、蛋白质分子的差异性 1凝胶色谱法 2缓冲溶液 3凝胶电泳法

二、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设计 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

三、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血红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第四篇:课题3 元素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理解元素的概念。2.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难点:元素概念。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第五篇:课题3 元素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元素的概念及涵义,学会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了解元素的种类及其含量,了解元素周期表。

(能力培养):通过对元素概念及元素符号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宏观与微观的辩证关系,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元素概念,元素概念的形成及应用,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元素符号的意义。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

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请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几种物质的构成:氧气、水、二氧化碳。学生相互讨论: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3.这三种物质在构成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都含有氧原子。

(讲述)不管是哪种物质中含有的氧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质子数)都是8,我们将质子数为8的所有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引出新课)

课题三 元素

元素的概念。

让学生看下表分析回答问题:

(资料)以下是不同氢原子、碳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问题)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由学生讨论分析答出:

(1)不同的氢原子 数相同,数不同;(2)不同的碳原子 数相同,数不同;

(3)对所有的氢原子或碳原子而言,数一定相同。学生结合上表资料不难得出: 质子数。

(问题)要求学生找出物质、元素、分子、原子四者间的关系(讲述)元素的特征: ① 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②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

③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地壳中氧、硅、铝、铁含量较多。

(问题)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汽油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的,那么水会变汽油吗?(讲述)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问题)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有什么意义? 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问题)如何书写元素符号?

学生看教材中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表,分析元素符号的特点,找出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

元素符号书写时,要规范,注意一大二小的特点。(要求)记忆常见元素符号并介绍一些记忆方法。(问题)元素符号有什么意义?如:N、O。

讨论后回答:N表示氮元素,还表示一个氮原子;O表示氧元素,还表示一个氧原子。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讲述)元素周期表。(问题)①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原子序数为1、6、11、16、26等元素的名称、符号、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质子数有什么关系?

②对照元素周期表,观察每一横行开头、结尾分别是什么类型的元素?每一纵行的元素又有什么相同特点?这说明元素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性的联系?它们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有没有关系?

下载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教学设计 教案[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教学设计 教案[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掌握培养基的分类、成分及用途,无菌技术等基本操作技术。 1.2过程与方法:分析实验思路的确定和形成的原因,分......

    课题3 制取氧气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制备气体的发生......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②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③认识分解......

    课题3 元素_教学设计_教案5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②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 2.了解药品取用的操作规范,能进行药品的取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2.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碳的化合物种类很多,而碳的氧化物(CO和CO2)不仅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非常重要......

    徐大亚课题教学设计3

    《围绕“三教”思想,探究多元化评价方式》课题——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 徐大亚 【单位】兴义市向阳路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三年级 【课题】搭配 【教学目标】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