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 威海市实验中学 网站首页

时间:2019-05-12 20:1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 威海市实验中学 网站首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 威海市实验中学 网站首页》。

第一篇:《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 威海市实验中学 网站首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

《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威海市实验中学

张芬

一、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发展思维,培养语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四册教材前三个单元都是说明文,要求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死海不死》是第二单元的一篇科学小品文。单元要求是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为达成这些目标,我准备从体裁入手,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质疑导学五环节的教学模式,采用质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阅读说明文的规律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语文整体素养提高的实际需要。我认为本课应确立的目标是:

1、了解死海的特征及其成因,学习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体会神话传说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3、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本课的重点是学习几种说明方法的运用。难点是对神话传说作用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配乐、配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的地球母亲神奇无比:两极冰川如山,赤道烈日炎炎,高山巍峨,平原广阔,河流滔滔,大海茫茫……而这里有蓝天、白云、碧水、岩石,却很难见到树木花草,踩不到柔软的沙滩,捡不着五彩的贝壳,眺望广阔的水面,只见三三两两的男女,仰天躺在水面上,有的闭目养神,有的悠闲看报;无论你是弄潮高手,还是地道的旱鸭子,都可以尽情地扑入湖水中,尽情地享受着水中漂浮的乐趣;你若喜欢,还可用海底的黑泥护面、覆体,美容健身……这里就是被戏称为地球母亲的肚脐——世界上最低的咸水湖“死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这个神奇的地方,共同去探索它的奥秘。(出示课题)

(这样的的导语,配以形象的视觉画面、优美的听觉音乐,本身就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也会紧紧吸引学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环节:四人一组自学探讨。

首先,请学生回忆阅读说明文一般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认真朗读,整体把握。做到:明对象,知内容;抓特征,晓事理;辨方法,析作用;理顺序,品语言。

接着,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最适合本组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讲读课学到的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进行讨论探究。也可以借用教师投影中的思考题,自学讨论。投影的思考题为:

①死海有什么特征?死海形成的科学原因是什么?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②你能各用一个词语概括死海的昨天、今天、明天的情景吗?

③你认为文章引用神话传说对说明死海特征起什么作用?对增强全文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④找出你最喜欢或认为说明语言准确的句子或段落,加以品味,说说自己的体会。

⑤“死海不死”和“死海真的要死了”中的“死”各指的是什么?

(这一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可以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在学生自学研讨的时候,教师要巡视观察学生自学的状况,及时调控,对提出疑问的学生给以适当点拨,注意各个层次的学生自学的状况,并适当到进行学法指导,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进行鼓励。

在四人自学讨论时,教师为每一组同学的桌子上放一个盛着凉开水的烧杯,杯内放一个沉入水底的熟鸡蛋,旁边放一包食盐。教师告诉学生这些物品可以使用,但不讲如何使用,目的是让学生自我发现,动脑动手,自主想办法探究问题。

第三环节:学生自学成果交流。

第一步,要求是:假如你们一组同学是导游小姐或导游先生,正带着游客在死海的一艘游轮上观光。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介绍死海的有关知识,使游客了解死海,同时对死海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还做到了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第二步,当游客的各组同学,听后从三点进行评议:是否根据课文内容?语言是否流畅自然?是否有创造性的表现?(这样可使学生会用、会听,会评。)

在学生评议的过程中,教师抓住时机,把表扬导游或评价者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题,借助投影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怎么引导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临场发挥,随机应变。比方说:这组同学导游当的真不错,他们非常巧妙、非常科学地告诉了我们死海的特征,书上说死海有哪些特征?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告诉读者的?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心情舒畅地自觉地与课本对话,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将知识系统化,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本课的重点之一。)

再如:谈到列数字说明时,教师可以追问:“这写数字删去行不行?此时,学生可以用比较感悟法,进一步理解数字说明的好处,明白如何在说明文写作中正确运用列数子说明。

因为物理课上还未学到浮力,对于使用了作比较说明的一句“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的理解可能不深,学生若做了水中加盐让鸡蛋浮出水面的实验,便很容易深刻理解死海咸度很高这一本质特征了。浮出水面的鸡蛋已凝聚了学生的智慧,可以作为奖品送给各组表现最出色的同学,让他们拿回家,告诉父母是如何得到的。

第三步,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谈自己对文章引用神话传说的认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找准时机,让学生据理论辩,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持肯定态度的同学可以借助学过的《卧看牵牛织女星》、《日本平家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举一反三,总结出神话传说在本文中的作用(“屡淹不死”的传说,形象地说明了死海浮力大、咸度高的特征,增强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说明了死海的历史悠久。“死海形成的神话,虽然不能科学地说明死海形成的科学原因,但却将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变化的幼稚认识与现代人的科学认识作对比,表明人类对死海的认识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使文章生动形象。)持否定态度的同学,也可以用目的分析法,让同学们意识到科普作品也应依靠科学本身的趣味吸引读者,慎用神话传说,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崇尚真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四步,理顺序,品语言比较容易,着重鼓励那些发言机会较少的同学,用增删比较法等方法,来品味赏析,培养语感。(本步骤,也可与第二步合并,视情况而定)

第四环节,质疑问难,总结拓展。

1、质疑问难

因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拿出时间让学生自由发问,集体解疑,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养成善于发问的好习惯,使学生会学,终身收益。

2、总结拓展

请学生总结,谈学本课的收获,或教师总结,如:本节课我们一起看到了死海奇异的景观,听到了死海神奇的传说,解开了死海“死”与“不死”的奥秘,知道了大自然的奇妙无比,我们为人类拥有这样多姿多彩的生存环境而感到庆幸。可是当你读到文章结尾知道“死海真的要死了”时,你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保护海洋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拯救死海,让她充满生机与活力,永远给人类带来不尽的恩惠呢?

(设计此问题,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动脑,发挥想象力,大胆设计拯救死海的措施,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增强环保意识,优化的思维品质)。

(一天的时间,我就搜集了140多条关于死海的信息,有世界各国科学家、地质学家有关死海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研究论证;有死海周边国家对死海的开发利用与采取的保护措施;有亲临死海的游人墨客的赞叹描绘,有国际旅行社对死海图文并茂的介绍。相信学生占有的资料也不会太贫乏,这一环节的拓展延伸,很容易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课堂一定会掀起高潮。)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继续利用课余时间,从报刊、图书或网上收集有关死海的资料,了解死海的现在及将来,在班里交流,贴出墙报。目的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阅读探究的习惯,以便将来有质的飞跃。

2、以“死海”为话题写一段话或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死海不死(说明文)

死 举例子

特征

咸度高 列数字 引用传说

不死

作比较

成因: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列数字 引用神话

状况:过去(荒凉)—现在(生气)—将来(死)

第二篇:《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开发区实验中学

刘新颖

【教材分析】

《死海不死》这篇地理知识小品,介绍死海的特征、成因、现状与未来。既有科学知识的介绍,又有奇特现象的描写,也有神奇传说的记叙。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传说等说明方法。【学情分析】

一直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工作很难做,课堂上气氛容易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但本班学生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对科学知识方面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相信学生能快乐得学习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死海的有关知识。

2、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引用说明,认识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3、探究死海的未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引用说明,认识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从小就生活在海边,可能大多数同学都有下海游泳的经历,你见过可以将人漂在海面上,不会淹死人的海吗?(欣赏图片,这片海周围寸草不生,但不会淹死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片神奇大大海。)

看了文章,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一)说明文学习方法指导: 1、1、找到说明的对象;

2、分析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

3、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

4、分析文中的说明顺序;

5、分析文中的语言特点。

(二)检查预习游弋(yì,不能读作gē):(兵船)巡逻,这里指游来游去。

谕(yù,不能读作yú)告:告诉,使人知道。(旧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安然无恙(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祸害。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执迷不悟:坚持错误,不知觉悟。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说明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5-6)说明死海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7-8)说明死海的开发与前景。

2、测试速读情况:

(1)本文说明的对象_____

(2)死海的“死”表现在_________(3)死海不死表现在_____

(4)说明死海本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5)“死海真的要死了”中的第二个“死”的含义是____(6)本文的说明顺序是()(7)死海形成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探究方法

1.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例子加以说明。①列数字:如:有135.46亿吨氯化钠„„

②举例子:如: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 ③作比较:如: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④引用传说:第3和5自然段。2.速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讨论)(1)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是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的?各起到什么作用? ①举例子:第1-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

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死的传说,说明了死海海水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传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学角度认识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人深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

引用传说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还可以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解释。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四、比较阅读,品味语言

阅读“研讨与练习”关于死海的介绍,比较与课文的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课文属于科普小品,在客观说明之外,还运用了叙述、描写等手法,引用两个古代传说,形象地说明了死海的特点,使文章生动有趣,增强可读性。

五、拓展延伸,展开想象

(课文的结尾处说到了死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词语,荒凉-生气-干涸,如果有一天,死海真的干涸了,那么我们将如何让死海“活”下去?)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咸水湖——死海,知道了造成它“死”与“不死”的根本原因是咸度很高,海水中含盐量多达23%至25%,并且知道了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其中两处引用神话,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布置作业】

A.必做:《伴你学》自主学习、阅读探究;

B.选做:搜集有关死海的材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准备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

死海不死 特征:咸度高

传说 成因 实质 现状和未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传说、作诠释

第三篇: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认识死海的特点。了解地球上奇妙的自然现象。

2、体味课文写法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湖泊、河流、海洋遍布地球。在它们中,有着许多奇妙的现象。同时,人们也给与它许多神奇的传说。(教师展开世界地图)在亚洲西部,有一个“死海”,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死海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将它们概括出来。

明确:死海的特点是围绕着“死”与“不死”来展开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水中没有生物,海边寸草不生。

(2)、人在其中不会下沉。

(3)、含有大量的矿物质,特别是氯化钠含量很高,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2、作者在向我们介绍“死海”特征的同时,遵循着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还介绍了死海的形成、死海的开发与前景,请找到课文中相关的段落,给课文分段。

死海的特征

《死海不死》死海的成因

死海的开发与前景

三、品读课文

1、课文并不是冷冰冰的向我们阐释“死海不死”这一科学事理,而是穿插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将死海赋予了生动的人文色彩。谁能够给大家讲讲这几个故事呢?

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的生动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2、引导探究:“死海不死”中“死”与“不死”的含义。

“死”的本义是指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想对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标题到内容无不赋予“死”丰富的内涵。

“死”——(1)死海的表面特征——寸草不生。(2)死海的未来——干涸。

“不死”——(1)浮力大,人在上面沉不下去。(2)开发利用死海,死海的“不死”得以光大。正是“死海不死”的真正含义。

四、课文的结尾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请同学们想一个挽救死海的办法。

第四篇: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课文解说:

本文是篇介绍地理知识的科学小品,属说明文。它科学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全文自始至终围绕死海的“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不死”——人不会被淹死,且能开发利用,出现生机,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本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引用神话传说和数字说明的方法

2、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

体会说明文中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2、关于新颖、巧妙的标题的理解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大家喜欢游泳吗?(喜欢的同学是因为你总能浮在水面,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不喜欢的同学那是因为你一下去就沉到河里去了,你说,那哪敢游泳啊。)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游泳的神奇地方,人在水里它能和陆地上一样,可以蹲着站着,可以盘腿而坐,也可以迈开八字步状如鸭行,更有趣的是在水中还能跑步,玩累了,把两手一张在水面上仰天一躺,象一叶扁舟顺利漂荡,宛如睡在凉席上,实在舒服。你们想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科学小品——死海不死。

2、复习提问

①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它可分为哪两种?(事物说明文或事理说明文)

②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弄清说明的对象,最重要的是抓住说明对象的什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说明文中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④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几种?(九种)

3、正音(出示小黑板)

游弋(yì)谕(yù)告安然无恙(yàng)执迷不悟(wù)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全文,说文章大意。

请同学们速读全文,然后要求学生复述全文

明确: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死海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却不会被淹没,这是由于死海的含盐量高、咸度高造成的。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中含有很多盐类,再加之河水不断蒸发,盐类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这个咸水湖。死海的过去是荒凉的,现在开发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许多生气,但是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死海的将来可能干涸。

2、根据以上复述,你知道这篇说明文的对象,特征是什么?死海是如何形成的?

明确:死海、死与不死,咸度高,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3、具体分析,看文章是如何体现以上内容的。

①女生读第1自然段,看它交代了什么?这里的死是什么意思?

明确:死海的地理位置及死海得名的原因。鱼虾小草木不能活。

②男生读第2自然段,它又写了什么呢?

明确:交代了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人不会被淹死。

③齐读3–4自然段思考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3自然段引用传说说明死海不死,第4自然段说明了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④默读5–6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第5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

明确:不是,这只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识认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死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来说有3点,首先是深而狭长的大裂谷的出现,其次是注入了含有很多矿物质的河水,第三是湖水不断蒸发,沉积的矿物质越积越多。

4、归纳

全文自始至终围绕死海的“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不死”——人不会被淹死,且能开发利用,出现生机,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三、重点研读,分析写法

1、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第1~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

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

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最后

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

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

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死的传说,说明了死海海

水浮力大;第5自然优所引传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学角度认识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入深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

引用传说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还可以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解释。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分组讨论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

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1)

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2)

传说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3)

在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4)

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干涸。

以上4组句子都是第1个句子好,“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都不能去掉,因为这些表示估计、猜测的词语,是经过作者仔细考虑选用的。在没有充分的依据或确凿的证据之前,只能用这些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

4、读7–8段用一个词说明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明确:荒凉、生气、干涸

四、布置作业,赏析语段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纳(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质量的23%~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至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1、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2、本段首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其作用是。

3、本段文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至,第二层至,其结构特点是。

4、本段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体现的标志是。

5、“死海水里含有许多种矿物质”一句后边的冒号的作用是。

6、本段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其表现形式是

A、由现象到本质B、由原因到结果

C、由概括到具体D、由主要到次要

附:板书设计

死(无生物)

特征→不死(淹不死)海水咸度高

神话1

死海神话2:猜测

(对象)成因→

今人解释: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昨天荒凉

变迁→今天生气

明天干涸

第五篇:五柳先生传 - 威海市实验中学网站首页

人教版第三册第六单元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实验中学 王蕾

一、教学思路

1、单元中的地位:

第三册第六单元的几篇文章有的记人,有的写景,有的记事,有的抒情。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一篇自传。

2、教材分析:

依据本册学习目标及单元学习目标,学习本文,首先要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由于本文是文言文,所以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意义也成为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疏通文章大意;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虚词;

3、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二)、情感目标:;有批判的接受安贫乐道的思想。

(三)、能力目标:

1、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2、训练自学古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分析:文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词句对理解文章起到了钥匙的作用,所以应当作为掌握的重点。“安贫乐道”的思想有他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所以应引导学生有批判的接受。

四、教法设计:

在课堂学习的内容上,要立足课文,以点带面,注意知识的内引外联,增加课堂学习的密度,并注意知识的活学活用,从而也体现了“大语文”学习的原则。在授课方式上,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五、学法设计:

本文篇幅较短,而且又较为浅显易懂,所以对文章大意的疏通采用学生个人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课堂质疑与答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个人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将在整堂课的学习流程中得到体现。从而保证了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我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曾经出现了许多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就是其中的一个,你能说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吗?

明确:王维、孟浩然。陶渊明

欣赏一首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饮酒》,饮酒(之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学生结合曾经学过的《归园田居》来谈一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自由恬静、热爱田园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儿来”,古文教学同样如此。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所以文言文的教学要引领学生融入古文化的氛围之中,使他们很好的感受古代文化的内涵与韵律之美。由此本课的教学过程从课堂导语到作业的设计,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

(二)、写作背景:

曾有人说过:“优秀的人物总是远离世俗的,而不是在罪孽的浊流里激荡。” [投影]晋代末期,政治黑暗,战乱频繁,陶渊明由于无法实现“大济苍生”的壮志而走上归隐之路。归隐之后陶渊明的心情也是复杂的,一方面他醉心于田园,另一方面也有大志难酬的缕缕遗憾。这种心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体现,陶渊明曾自号为“五柳先生”,并且晚年以《五柳先生传》为题写了一篇自传。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篇自传走进五柳先生的归隐生活,感受五柳先生的内心世界。[交待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

(三)公布目标

(四)、整体感知课文

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

1、正确掌握文中生字的读音;

2、注意句中的语气停顿。

交流:正确读出加点字的读音 造饮辄醉箪瓢屡空 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同学推选班级朗读最好的同学来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习古文尤其如此。多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

(五)疏通文意

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对文意的理解,(确定一人为中心发言人,余者补充、订正)

[体现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原则,把课堂学习真正交给学生。]

[集体交流]请说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造饮辄尽

2、环堵萧然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六)学生质疑

[这一环节让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质疑,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解答,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学生针对字词句的大意及文章内容、写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予以解答。

老师重点点出如下两个问题:

1、“不求甚解”的今意与在文中的意思是否完全一样?

2.文中多处运用典故,比如 “箪瓢屡空”就出自《论语》中对颜回故事的描述,其作用是什么?

(七)、以“我眼中的五柳先生”为题进行说话训练活动,[目的在于(1)继续巩固对课文大意的理解;(2)进一步感受五柳先生的品质;(3)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格式为:

在我眼中五柳先生是一个()的人,体现在文中()地方,要求用现代汉语来表述。

明确:归隐之士———“先生不是何许人也——因以为号焉。”

率真放达———“性嗜酒——曾不吝情去留。”

安贫乐道————“环堵萧然——以此自终。”

爱读书、爱喝酒、爱写文章——关心逃避现实,寓心中苦闷于其中。

思考:文章最后用来赞颂五柳先生的两句话是什么?

明确: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思考:这两句话与第一段中的那句话对应?

明确:不慕荣利

总结:这两句话前后照应,恰好写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与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志向。

(八)、课堂练习:

作者一直信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贫乐道”的人生信条,对此你持有什么看法?结合实际写点感想。

[此时可能出现两种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拓展学生思

维的宽度。]

(九)、总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事情我们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勇敢的陈述自己的观点。比如说老师就对这种观点持不同意见,如果大家都安贫乐道,不思上进,那社会不就停滞不前了吗?

(九)、作业设计:

A类:文言实虚词积累——进一步巩固落实文中的重点实虚词。B类:古诗文积累——课外欣赏摘抄陶渊明的两首山水田园诗,并背诵其中最喜欢的一首。

[作业设计体现分层学习的原则,并进一步增加学生关于古文化知识的积累。]

下载《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 威海市实验中学 网站首页word格式文档
下载《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 威海市实验中学 网站首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死海不死》教学反思

    《死海不死》教学反思 一、较以往教学有所突破的地方: 1、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创设积极质疑的机会。 在“学生质疑”这一环节中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帮......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导入新课 说明文中除了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小品文的语言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死海不死......

    鲁教七年级下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鲁教七年级下《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兴趣。2.掌握说明文把握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3.了解说明文的几种说明方法。4.学会说明文......

    设计网站首页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了解网页的编辑过程,学会在网页中插入文字、水平线、图片等操作,会新建、保存、预览网页。通过和word2003相比较来学习frontpage中有关的文字、图片等的插入,直接......

    副班主任工作总结 - 藏书实验小学网站首页

    副班主任工作总结 (藏书实验小学 杨丽丽)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五班的副班主任,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我认真学习,向带我的班主任郁老师和各位前辈虚心请教。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所付出......

    班主任工作总结 - 藏书实验小学 网站首页(精选合集)

    班主任工作总结 藏书实小 顾艳 一个班,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那么它便是温馨的、温暖的......

    那姐妹俩 - 网站首页-南通市实验小学

    那姐妹俩 去年春天,我去一个贫困山区采访。 那天,我走进一家昏暗的屋子里,看到了眼前的一切:破铜烂铁和废纸张残器具随处可见,一个小女孩低头忙着将各种各样的废品分门别类地码整......

    二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 藏书实验小学网站首页

    二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藏书实验小学陆华梅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它对我们新时期的教学所带来的变化,对学生自身素质以及未来发展有益的新思想和新理念。 一、 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