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级宏观经济分析》教学大纲
《高级宏观经济分析》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通过讲授与讨论,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以及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和进展,同时为博士论文的写作提供借鉴与启示。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专题文献研读相结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教师主讲与学生自讲相结合。
教学课时:2学分,每周2课时,总课时30~34。
教学内容
第一讲 Solow模型
一、增长理论概述
二、Solow模型的基本假设
三、Solow模型的动态
四、Solow模型的基本命题
五、储蓄率变化的影响
六、环境与经济增长
七、增长因素分析 第二讲 知识积累模型
一、模型描述
二、知识性质以及R&D中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
三、内生储蓄的知识积累模型 第三讲 人力资本积累模型
一、模型描述
二、模型动态分析
三、人力资本积累模型Solow模型的比较 第四讲 经济周期基本理论
一、经济周期一般特征
中国高校管理课件网
www.xiexiebang.com
二、经济周期的几种冲击说
三、经济周期模型 第五讲 凯恩斯主义模型
一、IS—LM模型
二、AD—AS模型
三、Mundell-Fleming模型 第六讲 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概述
二、通货膨胀形成机理与模型
三、铸币税与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的成本 第七讲 失业理论
一、失业理论概述
二、失业产生的机理与模型
三、失业的影响
四、失业的治理 第八讲 货币供给理论
一、货币供给理论概述
二、货币创造与货币乘数
三、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
四、外生货币供给理论
五、内生货币供给理论 第九讲 货币需求理论
一、古典的货币数量论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
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四、动态调整的货币需求模型 第十讲 消费理论
一、绝对收入假说
中国高校管理课件网 www.xiexiebang.com
二、相对收入假说
三、生命周期假说
四、持久收入假说
五、随机游走假说
六、其他消费理论 第十一讲 投资理论
一、投资与投资成本
二、有调整成本的投资模型
三、托宾q理论
四、有调整成本模型的扩展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一)教材
[美]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第二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二)主要参考书
孔爱国.高级宏观经济学教程.上海三联书店,2003 庄子银.高级宏观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袁志刚,宋铮.高级宏观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龚六堂.高级宏观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周爱民.高级宏观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Blanchard, O.J.and S.Fischer, 1989.Lectures on Macroeconomics.Cambridge.MA: MIT Press.Sargent, T., 2000.Recursive Macroeconomic Theory.MIT Press.Turnovsky, S., 2000.Methods of Macroeconomic Dynamics.MIT Press.中国高校管理课件网
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高级宏观经济教学大纲
《高级宏观经济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高级宏观经济学Advanced Macroeconomics
二、课程编码:
三、课时与学分:64/4
四、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
中级宏观经济学
中级微观经济学
五、课程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国际上较前沿、较流行的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技术,并提供了一个比较合理的高级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结构和框架;
2、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实际结合,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今后更深入地分析、探讨、研究宏观经济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学生进一步从事宏观经济的分析、管理、决策构建一个广阔的知识产台。
六、适用学科专业:经济学实验班(原经济学-数学双学士班)●
总论(8学时)
1.宏观经济学的现实背景(background)2.宏观经济学的主题(topics)
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思路(approach)4.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流派(two schools)5.改革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
Solow模型(6学时)
以Solow模型为例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各个要素的作用,如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并突出资本积累的水平效应和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
新增长模型(8学时)
进一步分析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从而讨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新增长模型(8学时)
进一步分析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从而讨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RBC波动理论(6学时)
在一般均衡的框下,讨论经济均衡因受到总供给方的冲击而产生的波动。●
总需求波动论(4学时)
在非一般均衡条件下,讨论经济因总需求不足或过剩,而产生的波动。●
名义延滞模型(6学时)
讨论由于名义变量的延滞而导致的供给曲线的斜率问题,从而分析总需求冲击的有效性或无效性。●
消费理论(4学时)
分析理性人的消费行为以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如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等。
●
投资理论(4学时)
分析理性人的投资选择以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如托宾的Q理论等。●
失业理论(4学时)
分析失业的原因和类型以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货币政策及通胀(4学时)
讨论通货膨胀(紧缩)的发生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4学时)
讨论税收和财政赤字以及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八、教学方法:以课堂教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研讨,课下安排习题和答疑。
九、教材及参考书
该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罗默(David Ramer)所编写英文材料《高级宏观经济学》(第二版),并适当参考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金特(Sar jeant)的《递归宏观理论》“Rescuing Macroeconomics Theory”.十、课程考核方试
平时练习20%,其中考试(闭卷)30%,期末考试(闭卷)50%
第三篇:2013宏观经济分析
2013宏观经济分析
国内:2013—短期下行的终点,长期下行的起点
在经历了2008-2012年长达4年的经济调整后,2013年可以视为我国经济短期下行的终点。受前期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影响,基建投资成为拉动2012年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三季度以来多项经济指标均显示我国经济已逐步企稳回升,鉴于笔者仍然坚持我国经济将呈现“L型”走势的判断,2013年则是“L”那一竖的终点。但是,2013年同时也是经济长期下行的起点,去库存和补库存的动力消失后,经济很可能因需求动力不足而再次出现温和走软,中国GDP潜在增长率下降或将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即2013年也成为“L”那一横的起点。
展望2013,拉动GDP的三驾马车很可能继续沦为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尤其是消费将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但短期稳增长的关键还在投资,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依旧为负。政策面上,笔者认为政府会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随着金融创新的加速,传统的信贷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影子银行也随之兴起,企业债券融资和信托贷款这些直接融资模式有望在2013年进一步扩张。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预计2013年央行会延续逆回购来调节市场资金,但鉴于资金规模和期限的考虑,2013年仍有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必要;而由于通胀的压力仍在,且利率调整对于资产价格的刺激作用较为明显,明年降息的可能性并不大。
国际:2013—持续分化
美国:2012年美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触底回升,私营部门从2010年以来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就业市场有所好转,QE3推出的MBS购买计划也有望加速房地产行业的复苏,但是财政紧缩使得美国GDP增长维持在中低位。美联储力推QE4可以防范“财政悬崖”造成的国债收益率波动,减轻政府融资成本,并可以改善更广泛的金融环境,但随着多轮QE的实施,其边际效用其实是处于递减的过程中,QE4更多的是对之前宽松政策的延续,其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有限。总体而言,2013年美国经济将在宽货币、紧财政的政策下实现稳步复苏,房地产市场加速回暖,制造业稳中有升,失业率有望下降。
欧元区:短期内看,欧债危机难有令各方均感到满意的解决方案。目前唯一相对比较靠谱的做法就是紧缩财政减少赤字。但紧缩则意味着居民福利收入及相关政府私人部门消费的减少,这实际上也拖慢了通过经济增长的方式度过危机的进程。因此,2013年欧盟区经济可能将继续下行,但也很可能将成为欧债危机见底的一年。更长远的时间内,受到财政紧缩的制约,欧盟何时能重新走上回归增长之路,仍然难有明确的前景。
华泰长城期货
第四篇:2016宏观经济分析
(一)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
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引领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好于预期。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299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66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09415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279890亿元,增长7.6%。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
1、农业生产基本稳定,秋粮生长形势较好
全国夏粮总产量13926万吨,比上年减少162万吨,下降1.2%,是历史第二高产年。早稻总产量3278万吨,比上年减少91万吨,下降2.7%;秋粮有望获得好收成。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833万吨,同比下降1.1%,其中猪肉产量3690万吨,下降3.6%。生猪存栏43163万头,同比减少3.4%;生猪出栏47924万头,减少3.7%。
2、工业生产运行平稳,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集体企业增长0.7%,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2%。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制造业增长6.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6和3.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2.2%和32.6%,比上年同期提高0.6和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85950亿元,同比下降0.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环比增长0.47%。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0584亿元,同比增长8.4%,比上半年加快2.2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增长19.5%,比上月加快8.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87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66%。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中趋稳,商品房待售面积持续减少
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2690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8个百分点,但7月、8月和9月当月投资分别增长3.9%、8.2%和9.0%,增速连续2个月加快。国有控股投资151617亿元,增长21.1%;民间投资261934亿元,增长2.5%,比1-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3402亿元,同比增长21.8%;第二产业投资167497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投资246008亿元,增长11.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83245亿元,增长19.4%。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442238亿元,同比增长5.9%。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67663亿元,增长22.6%。从环比看,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52%。
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459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比1-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5.1%。房屋新开工面积1226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8%,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6.7%。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51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7.1%。全国商品房销售额80208亿元,同比增长41.3%,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43.2%。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491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1%。9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9612万平方米,比6月末减少1804万平方米。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04711亿元,同比增长15.5%。
4、市场销售稳中有升,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48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08344亿元,增长7.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4940亿元,同比增长1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3542亿元,增长10.9%。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25614亿元,同比增长11.0%,商品零售212868亿元,增长10.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01785亿元,增长7.9%。通讯和居住类商品增长较快,通讯器材增长12.7%,家具增长13.9%,建筑及装潢材料增长15.4%。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85%。
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34651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7950亿元,增长25.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7%。
5、进出口降幅收窄,一般贸易比重上升
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75318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0585亿元,下降1.6%,收窄1.1个百分点;进口74733亿元,下降2.3%,收窄2.4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25852亿元。9月份,进出口总额21679亿元,同比下降2.4%;其中,出口12231亿元,下降5.6%;进口9448亿元,增长2.2%。贸易结构优化。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6%,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7%,为出口主力;民营企业出口增长2.3%,占出口总额的46.5%,继续保持出口份额首位。对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出口增长,前三季度对巴基斯坦、俄罗斯、波兰、孟加拉国和印度出口分别增长14.9%、14%、11.7%、9.6%和7.8%。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前三季度进口铁矿石7.63亿吨,增长9.1%;原油2.84亿吨,增长14%;煤1.8亿吨,增长15.2%;铜379万吨,增长11.8%。
6、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由负转正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0%,农村上涨1.8%。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4.1%,衣着上涨1.5%,居住上涨1.5%,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5%,交通和通信下降1.8%,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4%,医疗保健上涨3.6%,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4%。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0.5%,猪肉价格上涨21.2%,鲜菜价格上涨12.3%。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9%,环比上涨0.7%。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0个百分点;9月份同比上涨0.1%,结束了同比连续54个月下降的态势,环比上涨0.5%。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8%,9月份同比下降0.6%,环比上涨0.4%。
7、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差距继续缩小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5元,同比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37元,同比名义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98元,同比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82,比上年同期缩小0.0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5626元,同比名义增长8.1%。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649万人,同比增加95万人,增长0.5%。三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3232元,同比增长5.9%。
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发展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效。前三季度,原煤产量同比下降10.5%。工业企业和商品房库存持续减少。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1.6%,自4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商品房待售面积自3月份以来连续7个月减少。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及成本均有所下降。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4%,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减少0.17元。前三季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3.4%、20.5%和20.1%,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5.2、12.3和11.9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3.3个百分点。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1.0%,比上年同期提高13.3个百分点。新经济快速成长。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10.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8个百分点。节能降耗成效突出。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2%,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为19.3%,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引导良好发展预期的综合作用下,前三季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仍处在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下阶段,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狠抓政策落实改革落地,努力巩固壮大积极变化,确保实现全年预期目标。
(二)“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预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突出了以下六个方面。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万元提高到12万元以上。届时,我国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实施一批水利、农机、现代种业等工程,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到2020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三大战略”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群和增长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实现城乡宽带网络全覆盖。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特别是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
——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发展新体制。发展根本上要靠改革开放。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新的突破。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服务贸易比重显著提升,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逐步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3年提高到10.8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万套。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中华文化传承等工程。
做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着力把握好三点。一是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今后五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阶段,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科学发展,妥善应对挑战,使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破浪远航。二是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当前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三是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第五篇:宏观经济分析
(1)宏观经济分析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内需拉动和支撑作用继续增强,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夏粮生产和农业农村形势向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货币信贷平稳回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逐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下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应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与节奏,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力求在“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有利条件方面看:
一是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今年以来,虽然经历了一些起伏,但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已基本确立。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增长0.4%,较去年四季度有所回落,但企业效益指标表现良好,这预示下半年美国经济上行仍有现实基础。欧元区经济复苏整体强于市场预期,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2.5%,创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德、法经济增长尤其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8%和2.2%。日本受强震影响一季度经济环比下降0.9%,但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推进,下半年有望实现正增长。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尽管低于预期,复苏的过程也会出现反复,但出现剧烈波动仍属于小概率事件。这将在总体上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虽然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温和放缓,但工业化、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增长等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且今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企业发展经济的能动性较强。目前,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价格调控总体有效,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社会需求基本稳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重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三是信贷质量总体风险可控。在刺激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风险性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报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额和地方政府财力的比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是完全可以化解的。
从不利因素方面看:
一是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世界经济虽然有望保持温和复苏势头,但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一些风险性因素也不可忽视。
二是影响通胀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下半年,我国通胀形势仍面临着国际局势和国际流动性过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给宏观政策的操作带来一定难度。三是一些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今年上半年,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并向下游传导,企业融资、用工成本增加,部分地区劳动力工资上涨,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