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级历史学《世界古代史》教案

时间:2019-05-12 20:1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级历史学《世界古代史》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级历史学《世界古代史》教案》。

第一篇:2009级历史学《世界古代史》教案

渭南师范学院

2009~2010学年第1学期

教 学 系 历史与文化传播系 教 研 室 世界史 课程名称 世界古代史 授课对象09级历史学 授课教师 鲍秋媛 职

称 副教授

教材名称世界上古中古史

2009年8月26日

第一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

授课时间:第四周(6课时)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讲授人类的起源与原始社会的形成、发展、解体及国家的产生等内容。

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具体过程;正确认识原始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婚姻、家庭的早期形式;了解和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以及人类知识、科学、艺术和宗教等方面的初始状况,使学生进一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人类的起源;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婚姻家庭形式;氏族社会的特征;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一、从猿到人

1、攀树的猿群

2、正在形成中的人

3、劳动在人类形成中的作用

二、完全形成的人

1、最早的人属

2、直立人

3、早期智人

4、晚期智人

第二节 原始公社制的产生和发展

一、旧石器时代

1、旧石器

2、血缘家族

3、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

4、族外群婚(普那鲁亚婚)

二、新石器时代

1、新石器

2、原始农业、畜牧业

3、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4、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原始公社的解体

一、金属器时代

1、金属器的出现:

①从使用天然金属到人工冶炼金属 ②青铜器的出现

③铁器冶炼技术的发明

2、社会大分工 :

①、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②、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分离出来 ③、商业从生产性部门分离出来 ④、社会大分工的意义和影响

3、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

①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特征

②金属工具的使用改变了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③对偶婚的存在使得男子确知自己的子女 ④父系氏族公社是原始公有制的解体形式

4、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前提 ②个人劳动能力的提高使得占有别人的劳动有了可能

二、父系氏族公社的解体

1、个体家庭

2、农村公社

3、军事民主制:

4、国家的产生:

①国家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四节 原始文化

1、文字的萌芽

2、科学知识的萌芽

3、原始艺术

4、原始宗教 思考题:

1、按照恩格斯的划分方法,人类起源与进化经历过哪些主要阶段?列举各阶段发现的主要化石。

2.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社会状况如何?

3.何谓家庭?史前时代家庭形式演变的大体过程如何?各种家庭形式有何特征? 4.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5.社会大分工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如何?

6、试析人类婚姻形态的演变形式。参考书:

1、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选集》第三卷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1、2、9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选集》第四卷

3、摩尔根:《古代社会》 商务印书馆 1981

4、刘家和、何允清:《如何认识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北京师大学报 1981—6

第二章 古代埃及

授课时间:第五周(4课时)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概况,要求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阶级关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奴隶制的发展和衰落等内容。教学目的和要点:阐明古代埃及国家的形成和埃及国家政权的特点,分析埃及实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原因,了解埃及历史发展过程、特点和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教学重点和难点:古代埃及文明的产生及其特征;古代埃及文明的衰落及其原因; 古王国时期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埃及帝国的形成与统治;埃赫那吞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一节 古代埃及的自然环境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埃及的自然环境

二、埃及早期的文明遗迹

第二节 埃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一、埃及向国家过渡

二、埃及早期国家的特点

第三节 早王国、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的埃及

一、政治统治制度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

三、金字塔的修建

四、贫民和奴隶起义

第四节 新王国和后王朝时期的埃及

一、帝国的建立和扩张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奴隶制的发展

三、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

四、帝国的衰落与后王朝时期 思考题:

1、古代埃及君主专制制度产生的原因、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如何? 2、概述古王国至新王国时期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3、埃及帝国形成的原因及其统治措施是什么?

4、埃赫那吞改革的原因、内容、失败原因和意义如何? 5、古代埃及在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 参考书:

1、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第二章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2、费克里 《埃及古代史》科学出版社 1956

3、张忠民:《关于埃及国家的诞生问题》史学月刊 1983---6

4、廖学盛:《关于东方专制主义》世界历史 1980—1

第三章 古代西亚

授课时间:第六、七周(6课时)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古代西亚地区各奴隶制城邦的产生、发展及政治经济制度。教学目的和要点:通过对古代西亚几个主要国家、主要历史时期的介绍,帮助学生掌握古代西亚历史发展的概略过程,主要特点和重大历史事件,了解西亚的文化成就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苏美尔文明的生产及其成就;汉莫拉比法典;西亚民族的复杂性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第一节 古代西亚的地理范围、自然条件及居民

一、古代西亚的地理范围、自然条件

二、古代西亚的主要居民

第二节 两河流域的奴隶制国家

一、苏美尔、阿卡德的奴隶制城邦

1、奴隶制城邦的发生

2、城邦的阶级关系和政治制度

3、城邦间的争霸战争和阶级斗争

二、阿卡德王国的统一与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王权的加强

第三节 古巴比伦王国

一、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

二、汉谟拉比法典及其反映的社会

三、古巴比伦王国的衰落

第四节 新巴比伦王国

一、新巴比伦王国的建立与扩张

二、新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三、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

第五节 腓尼基和巴勒斯坦

一、腓尼基

1、城邦的建立

2、航海、经商和殖民

二、巴勒斯坦

1、以色列和犹太王国的兴衰

2、犹太教

第六节 波斯帝国

一、帝国的建立与扩张

二、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三、帝国的衰亡

第七节 上古西亚文化

一、文字

二、文学

三、自然科学

四、建筑与雕刻 思考题:

1、苏美尔城邦有何特征?

2、评乌鲁卡基那改革。

3、两河流域城邦是如何演变成统一王国的。

4、试论《汉谟拉比法典》及其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社会状况。

5、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奴隶制有何特点?

6、犹太教是怎样产生的?其主要教义有哪些?

7、古代两河流域在文化方面有哪些主要成就? 参考书:

1、周谷城 《古代西亚的国际地位》世界 1979——1

2、杨炽 《再谈<汉谟拉比法典>》世界历史1990——3

3、李政 《论美索不达米亚文对赫梯文明的影响》人大资料世界史 1996——2

4、赵复一 《从犹太教看宗教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世界历史 1987——6

第四章 古代印度

授课时间:第七、八周(4课时)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古代印度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状况,要求重点掌握雅利安人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瓦尔那制度和婆罗门教,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孔雀帝国的扩张及其政治、经济制度等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点: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对印度地区文明的起源、发展过程详细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这一地区的文明不同的特点的认识,并探讨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哈拉巴文化;婆罗门教;印度种姓制度;早期佛教及其教义。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对印度历史的影响

一、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二、印度的居民

第二节 哈拉巴文明

一、哈拉巴文明的发现

二、哈拉巴文明的特征

三、哈拉巴文明的毁灭

第三节 雅利安人的吠陀时代

一、吠陀时代

1、雅利安人与哈拉巴文明

2、雅利安人的南下与吠陀时代的开始

二、吠陀时代的社会

1、雅利安人的社会组织

2、雅利安人向国家过渡

三、种姓制度

1、形成

2、内容和特点

3、发展及其影响

四、婆罗门教

1、起源

2、主要教义

3、影响

第四节 列国时代

一、列国时代

二、摩竭陀王国

三、佛教的形成和传播

1、佛教形成的社会条件

2、佛教的创立

3、佛教的教义

4、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第五节 孔雀王朝

一、王朝建立

二、阿育王的统治

第六节 贵霜帝国

一、帝国的建立

二、帝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思考题:

1、古印度种姓制度述论。

2、试论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基本教义并分析其进步性和实质。

3、古代印度文化主要有哪些成就? 参考书:

1、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第4章

2、涂厚善:《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 1959

3、季羡林:《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 1957

4、杨富学:《贵霜文明与世界文化》世界历史1993——5

第五章 古代希腊

授课时间:第八、九、十 周(8课时)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古代希腊奴隶制城邦国家形成、发展与衰亡的历史。教学目的与要点: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城邦产生的历史条件、城邦的特点和城邦的不同类型,以及城邦发展衰落的历史过程。同时,还要了解和认识古典时代希腊文化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分析希腊文化发展的原因和产生的重大影响。

教学难点与重点:克利特文明;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经济生活;希腊城邦的产生及其特点;海外殖民;斯巴达的社会经济制度;梭伦改革;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希腊波斯战争;雅典民主政治;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城邦的危机;希腊古典文化;马其顿的兴起;亚历山大东侵及其帝国的建立。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自然环境和居民

一、古代希腊的自然环境

二、古代希腊的居民

第二节 失落的爱琴文明

一、爱琴文明的发现

二、克里特和迈锡尼文化

第三节 军事民主制——荷马时代

一、荷马时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

1、荷马史诗与荷马时代

2、荷马时代的社会组织

二、荷马时代社会的发展

第四节 希腊城邦的再次形成——古风时代

一、希腊城邦国家的形成

二、海外殖民

1、海外殖民的原因和范围

2、海外殖民的方式和影响

二、雅典城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1、提修斯改革和国家的形成

2、梭伦改革

3、西庇特拉图的僭主政治

4、克里斯提尼改革

5、雅典城邦国家的基本特征

三、斯巴达城邦国家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1、军事征服后建立的国家

2、政治制度与社会风尚

3、斯巴达城邦国家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 希腊城邦的繁荣 ——古风时代

一、希波战争

1、战争的原因

2、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1、雅典的海上同盟——提洛同盟

2、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3、公元前5世纪希腊社会经济状况

三、伯罗奔尼撒战争

1、雅典与斯巴达矛盾的发展

2、战争的影响

3、古典时代文化的繁荣

第六节 希腊城邦的衰落—— 马其顿—希腊时期

一、其顿的兴起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1、马其顿的兴起

2、希腊落入马其顿之手

3、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二、亚历山大帝国的后继者

1、托勒密埃及王国

2、塞琉古王国

3、马其顿控制下的希腊 思考题:

1、略论荷马时代希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概述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海外殖民的背景、范围及影响。

3、试论雅典国家的产生和民主政治的形成。

4、分析梭伦改革的原因内容及意义.5、分析伯里克利时期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6、概述古希腊文化高度发展的原因及主要成就。

7、比较斯巴达与雅典两城邦在国家产生途径、阶级结构、政治制度、奴隶制度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

8、比较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9、试析雅典民主政治之利弊。参考书: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四、五章

2、顾准《雅典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6

3、黄洋《希腊城邦土地制度研究》 复旦大学 1995

4、希罗多德《历史》商务1959

5、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1960

6、亚里士多德《雅典制度》三联1957

7、杨巨平《希腊文化对西欧的影响》晋阳学刊 1992—5

8、沈坚《关于希腊化时代的历史考察》史学集刊1992-3

第六章 古代罗马

授课时间:第十一、十二周(8课时)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发展及罗马帝国的兴亡历史。教学目的与要点: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罗马城邦共和制度发展和消亡及帝制确立的历史过程,对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要予以重点的研讨;同时要了解罗马奴隶制得到充分发展的状况和原因,并认识其在罗马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难点和重点:伊达拉里亚文明、塞尔维乌斯改革、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罗马霸国的建立、奴隶制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军事改革、苏拉独裁、斯巴达克起义、凯撒独裁、罗马共和国的覆灭、元首制的建立、3世纪危机、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戴克里先和君主坦丁的统治、罗马帝国灭亡。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罗马的兴起

一、意大利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拉里亚文明

三、罗马城的起源和王政时代

四、塞尔维乌斯改革

第一节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及其扩张

一、早期共和国

1、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2、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二、共和国的扩张

1、征服地中海

2、罗马征服地中海的原因分析

3、行省制度

三、奴隶制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罗马共和国的危机与覆亡

一、奴隶起义和格拉古兄弟改革

1、西西里奴隶起义

2、格拉古兄弟改革

二、马略军事改革

三、苏拉独裁

四、前三头同盟

五、后三头同盟

第四节 帝国时代

一、元首制的建立

二、屋大维的内外政策

三、帝国初期的政治与经济

四、公元3世纪危机

五、戴里克先和君士坦丁堡的统治

六、蛮族入侵、奴隶、隶农起义与西罗马帝国灭亡

第五节 罗马文化

一、原始基督教

1、基督教的产生

2、基督教的发展和演变

3、基督教取得统治地位

二、科学与哲学

三、文学与史学

四、罗马法学 思考题:

1、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改革的原因、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概述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贵族斗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试述罗马统一意大利的过程及统治政策。

4、试述罗马对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社会经济后果。

5、评格拉古兄弟改革。

6、试述斯巴达克起义。

7、恺撒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恺撒的历史地位?

8、试析罗马政体从共和制向元首制转变的原因及历史过程。

9、试论屋大维的统治政策和元首政治的实质。

10、试论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与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的历史意义。

11、罗马三世纪危机发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如何?

12、试述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统治的政策措施及历史地位。

13、罗马隶农制述论。

14、述评早期基督教。参考书:

1、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六、八章

2、《论原始基督教史》人民出版社 1961

3、于贵信 《古代罗马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8

4、杨其乐 《罗马史纲要》东方出版社 1994

5、恺撒 《高卢战记》商务印书馆 1979

6、施治生 《从王政到共和兼论罗马城市国家的形成过程》世界历史1987---4

7、王建吉 《试论罗马王政与共和初期的军事组织》史学月刊 1988—2

8、尹振环 《西周与雅典、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比较研究》人大资料世界史 1989-3

9、马克尧 《罗马和汉代奴隶比较研究》 历史研究 1981—3

10、王阁森 《论恺撒》世界历史 1987—3

11、房宪 《恺撒与专制》世界历史 1987—5

12、史亚民 《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早期的发展和演变》东北师大学报 1980-2

13、于可 《原始基督教的政治思想》世界历史 1981-6

14、张纯明 《试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郑州大学学报 1964-4

世界中世纪史

第一章 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

授课时间:第十三周(2课时)

教材分析:教材介绍了公元前后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阐述了民族大迁徙是古代社会条件下人类扩大交往、促进融合的一种方式。

教学目的与要点:掌握民族大迁徙的基本特征、意义和影响。明确在古代世界民族迁徙是扩大交往和联系的一种方式。教学重点和难点:民族大迁徙的原因;西欧大陆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和整个欧亚大陆的民族大迁徙,这两个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可忽视任何一个。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 利用历史地图进行直观教学

第一节 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

第二节

亚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第三节 欧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思考题:

1、分析亚欧民族迁徙的意义。

2、简述亚欧民族迁徙的过程及影响。参考书: 1、吴于廑:《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对于历史成为世界史的作用及其历史限度》—《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三期。

2、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六期。

第二章 东亚封建国家的发展

授课时间:第十四周(4课时)

教材分析:教材简要介绍了东亚封建国家的产生及其发展状况,明确华夏文明在东亚的领先地位。

教学目的与要点:了解日本和朝鲜封建国家的发展状况,明确中国文明在东亚的领先地位。朝鲜和日本均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很早便与中国有了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因此,中古时期的朝鲜与日本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也曾对这两个国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大化革新及其影响;朝鲜封建制度的发展;中国文化对其影响。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

第一节 朝鲜封建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 日本大化革新及其封建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影响。

思考题:

1、试析朝鲜封建制度的特点。

2、论大化革新的内容及其对日本封建制度的影响。

3、举例说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参考书:

1、叶渭渠:《日本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王家骅:《儒家思想和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第三章 南亚封建社会的发展

授课时间:第十四周(4课时)

教材分析:教材着重分析了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封建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情况,勾勒出南亚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

教学目的与要点:了解南亚封建社会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情况,包括封建制度的发展、印度教的兴起、种姓制度的发展演变、佛教的传播。教学重点和难点:封建因素的产生、印度教的兴起、佛教的传播。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

第一节 印度封建因素的产生。

第二节 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印度教的兴起 第三节 佛教的传播

思考题:

1、分析印度封建制的产生及其特点。2、简述印度教的产生和传播。参考书:

1、刘欣如:《印度古代社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印]塔帕尔:《印度古代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第四章 阿拉伯帝国

授课时间:第十五周(4课时)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了阿拉伯统一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形成过程以及辉煌灿烂的伊斯兰文化。

教学目的与要点:西亚是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和伊斯兰教的形成过程几乎是同步的。在学习这段历史的内容时,应抓住这一线索,才能充分理解和分析有关问题。学习本章要求学生对伊斯兰教有明确的认识,对阿拉伯帝国的发展状况有基本了解,认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教学重点和难点:伊斯兰教的产生;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制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 伊斯兰教的产生 第二节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第三节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思考题:

1、分析伊斯兰教产生的原因。

2、试述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和社会政策。

3、论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历史地位。参考书:

1、金宜久:《伊斯兰教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郭应德:《阿拉伯史纲:610—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五章东欧封建国家

授课时间:第十六周(4课时)

教材分析:本章重点分析了俄罗斯和拜占庭封建制度的发展状况,展现出东欧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揭示出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发展的特殊性和不平衡性。教学目的与要点:通过对拜占庭和俄罗斯地区封建制的发展的了解,认识东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拜占庭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拜占庭封建制的形成、拜占庭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基辅罗斯地区封建制度的形成;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教学法方法与手段:讲授

第一节拜占庭国家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文化 第二节基辅罗斯地区封建制度的形成 第三节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思考题:

1、分析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

2、简析拜占廷文化的特点。

3、简述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参考书:

1、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列夫臣柯:《拜占廷简史》三联书店1962年版

第六章 西欧封建社会

授课时间:第十六、十七周(8课时)

教材分析:西欧是教材分析阐述封建制度产生和发展的重点内容。本章分析了西欧封建制度产生的因素以及各国封建制度的特点。教学目的与要点:欧洲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正值欧亚大陆上民族大迁徙的高潮时期。正是这种民族大迁徙,使日耳曼人进入西罗马帝国境内,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法兰克国家长期统治西欧的历史后果。西欧的封建制度就是在民族大迁徙和罗马帝国内部两种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西欧封建制的确立;西欧封建制的特征;教会和文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 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 第三 节封建西欧政治 第四节 西欧封建教会和文化

思考题:

1、简述西欧封建经济的特点。

2、简述西欧封建政治的特点。

3、分析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地位。参考书:

1、马克尧:《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马克尧:《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3、杨昌栋:《基督教在中世纪的贡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杨真:《基督教史纲》三联书店1979年版。

第七章 蒙古帝(学生自学)第八章 新兴伊斯兰教国家

授课时间:第十八周(2课时)教材分析:主要介绍了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新建立的伊斯兰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发展、演变情况。

教学目的与要点:了解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新建立的伊斯兰国家;同时认识伊斯兰教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而对当今的伊斯兰世界有基本的认识。在长达10个世纪之久的中世纪历史中,伊斯兰教地区始终处于极为动荡的历史变迁之中,国家兴亡、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宗教斗争诸种矛盾错综复杂,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教学重点和难点: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演变;伊斯兰教派别的产生以及由此而出现的民族、宗教问题。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

第一节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第二节 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演变

思考题:分析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参考书:郭应德:《阿拉伯中古史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九章 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授课时间:第十八周(4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国介绍分析了西欧封建社会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的以及发展趋势。教学目的与要点:掌握西欧封建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明确西欧各国封建化的具体情况。为客观地分析各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英法王权的加强;西欧城市;西欧社会的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 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化 第二节 英法王权的加强 第三节 神圣罗马帝国和意大利 第四节 西班牙国家的形成。

思考题:

1、简述西欧城市的兴起的原因。

2、评价中世纪手工业行会的作用。

3、分析西欧封建城市在西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比较英法议会政治形成的异同。参考书:

1、黄春高:《西欧封建社会》,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2、张芝联:《法国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蒋孟引:《英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朱孝远:《近代欧洲的兴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第二篇:历史学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

世界古代史

【课程编号】 【学 分 数】 【学 时 数】72

一、教学目标

【课程类别】历史学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历史学

【编写日期】2012年12月21日

世界古代史包括世界上古史和世界中古史两部分内容,讲述的是自人类形成以来至16世纪的世界历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着重阐述这三个阶段各自形成、发展和解体的过程。

《世界古代史》课程是大学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学习世界古代史基础知识并顺利进入世界近现代史学习阶段的起点。通过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世界古典文明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并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波澜壮阔的场面,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世界史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世界古代史的基本史实,了解历史发展过程,明确其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点,探索其发展规律。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今后不仅能够胜任中学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工作,成为中学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而且能够成为未来适应社会并从事各项工作的预备性人才。

3.情感目标:在贯彻史论结合、突出重点的基本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及音像等教学辅助手段,增加学生的历史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导言 2学时

主要内容:世界古代史的研究对象与特点,研究意义与方法,古代世界史的发展历程、史料与史学研究状况。

教学要求:了解世界古代史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及学习世界古代史的意义与方 法。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分期问题。

重点、难点:世界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史学界对分期问题的讨论。

(二)第一章 原始社会 2学时 主要内容: 1.人类的形成 2.人类社会的早期发展 3.氏族公社的解体 4.原始精神文化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形成,原始社会的发展、解体及阶级国家的产生,对人类发展有清楚的认识。

教学重点:

1、人类的起源和形成

2、原始社会的发展分期(血缘家族、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

3、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

4、原始社会的解体与国家的产生 教学难点:

1、原始社会人类婚姻形态的发展、变化

2、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与发展

3、军事民主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三)第二章 上古埃及 4学时 主要内容:

1、前王朝和早王朝时期的埃及

2、古王国时期的埃及

3、中王国时期的埃及

4、新王国时期的埃及

5、上古埃及文化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上古埃及历史发展脉络,各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特点,掌握上古埃及灿烂的文明。

教学重点:

1、埃及国家的产生和中央集权君主制的形成、发展

2、各个历史时期阶级关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变化

3、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4、埃及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

古埃及专制及专制王权的特征与作用。

(四)第三章 上古西亚 4学时 主要内容:

1、南部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与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时代

3、古代亚述

4、新巴比伦王国

5、古代叙利亚、赫梯、腓尼基和巴勒斯坦

6、波斯帝国

7、上古西亚文化 教学要求:

1、了解古代两河流域奴隶制城邦形成、发展和走向政治统一的历史过程。

2、了解古巴比伦、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和波斯帝国等国历史发展的基 本特点。

3、了解赫梯、腓尼基、巴勒斯坦奴隶制国家形成的一般情况。叙利亚内容 学生自学,不做讲解。

教学重点、难点:

1、两河流域由城邦到统一王国的发展过程。

2、汉谟拉比的统治及其法典。

3、亚述帝国的扩张和奴隶制的特点。

4、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5、上古西亚文化。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汉谟拉比法典、犹太教等,都对后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其他教学环节: 在研读《汉谟拉比法典》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了解巴比伦乃至整个古代东方社会的政治经济特点,指导学生应完成课外书面作业“评《汉谟拉比法典》”。

(五)第四章 上古南亚 4课时 主要内容:

1、哈巴拉文化

2、吠陀时代

3、列国时代

4、孔雀帝国

5、上古南亚文化 教学要求:

通过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阶段、重大事件使学生掌握古代印度历史发展的特点、种姓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教学重点、难点:

1、雅利安人国家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过程。

2、瓦尔那制度。

3、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宗教、思想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对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应有基本的了解。

4、古印度文化。

其他教学环节: 观看影片《阿育王》,使学生对孔雀帝国时期社会状况及佛 教的传播有更形象的认识。

(六)第五章 上古希腊 8课时

主要内容:

1、爱琴文明与荷马时代

2、古风时代

3、古典时代

4、马其顿王国与亚历山大帝国

5、上古希腊文化 教学要求:

1、了解古希腊爱琴文明、荷马时代的生产力状况和社会性质

2、了解希腊城邦形成的条件及海外殖民的原因、影响

3、了解马其顿的兴起及其征服希腊的原因,以及亚历山大帝国形成和瓦解的历史进程。

4、了解古代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教学重点:

1、荷马时代希腊的社会管理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

2、海外大殖民与雅典国家的形成。

3、两种奴隶制类型的各自特点和发展趋势。

4、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及其对希腊历史的不同影响。

5、亚历山大帝国的形成及后果。

6、古希腊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及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荷马时代的社会性质、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评价等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教学中应予特别重视。

教学其他环节:在指导学生充分阅读相关史料及论文、论著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以雅典民主政治之利弊为主题的课堂讨论,深化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

(七)第六章 上古罗马 8课时 主要内容:

1、罗马早期社会

2、早期罗马共和国

3、罗马对地中海地区的征服

4、晚期罗马共和国

5、早期罗马帝国

6、后期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7、上古罗马文化 教学要求:

1、意大利半岛的自然环境及其对罗马历史发展的影响,“王政时代”罗 马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社会性质及其向国家过渡的条件和过程。

2、掌握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原因和过程。

3、了解早期基督教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教义及其演变,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4、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教学重点:

1、罗马对意大利和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变化

2、共和国后期的奴隶起义、土地运动和民主派与贵族派之间的斗争而引起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及其过程

3、屋大维元首政治及其对内对外政策

4、早期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5、三世纪危机的主要表现

6、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7、古代罗马文化

教学难点:罗马政体的演变和阶段划分、元首政治的政体实质、早期基督教、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等是中外学术界争鸣的焦点问题,也是本章难点。

(八)第七章 中古史导言 1课时 主要内容:

1、世界中古史基本内容、特点、分期

2、学习世界中古史的意义及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我国世界中古史研究简况

4、世界中古史的基本参考资料 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世界中古史的重要史学理论,掌握世界中古史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分期。

(九)第八章 西欧建制度的产生 4课时 主要内容:

1、民族大迁徙和日耳曼人的建国

2、法兰克王国和加洛林帝国(1)克洛维和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2)《萨利克法典》和法兰克社会的封建化(3)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4)加洛林帝国

(5)封建制确立和帝国的瓦解 教学要求:

1、了解民族大迁徙对亚欧大陆社会发展的影响。

2、了解法兰克国家封建制度的确立及其对西欧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3、掌握法兰克王国的封君封臣制,采邑制,帝国三分和丕平献土。教学重点、难点:

1、民族大迁徙对亚欧大陆社会发展的影响。

2、法兰克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君封臣的封建制度。

(十)第九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8课时 主要内容:

1、西欧中世纪城市(1)城市产生的原因(2)城市阶级斗争三阶段(3)手工业行会(4)城市同盟

(5)西欧城市性质、特点与历史作用

2、十字军东侵

3、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统一国家的形成。

(1)英国封建制度的确立,英国王权的加强和议会君主制的形成(2)法国王权的加强和一会君主制的形成(3)英法百年战争

(4)西班牙统一国家的形成。

4、德国和意大利的分裂割据

5、中古基督教教会 教学要求:

1、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掌握十字军东侵原因,使学生实事求是地评述十字军战争及其意义。

3、掌握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发展的三种类型:一是由封建割据走向中央集权,由分裂走向统一,最终形成单一民族国家的英法;二是由于大封建主或城市贵族强大,王权微弱或外族侵占,一些国家在中世纪始终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如德、意;三是赶走阿拉伯人统治后形成的国家如西、葡。

4、了解基督教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权与王权的矛盾在各国都有表现,而以德国最突出。西欧在中世纪的文化教育是控制在基督教会手中。

教学重点难点:

1、城市兴起、行会制度、城市同盟的出现。

2、十字军东侵的原因和影响。

3、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统一国家的形成

4、英法百年战争

5、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6、皇帝与教皇的斗争,教皇国的兴衰

教学其他环节:针对十字军东征,在讲授背景后,指导学生讨论、归纳十字军东征的影响。

(十一)第十章 东欧的封建国家 3课时 主要内容:

1、拜占庭帝国

2、俄罗斯

3、捷克(本章学生自学)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本章是叙述东欧和东南偶几个国家的封建制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主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条是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制度和封建关系体系对东欧和东南欧诸国的影响:另一条是东欧和东南欧诸国大多数是斯拉夫国家和受斯拉夫文化影响的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1、拜占庭封建国家政治的形成和发展

2、拜占庭社会经济的发展,查士丁尼改革

3、莫斯科公国的形成和发展

(十二)第十一章 西亚的封建帝国 4课时 主要内容:

1、阿拉伯帝国

2、伊斯兰教的发展

3、阿拉伯文化

2、奥斯曼帝国

教学要求:了解伊斯兰教的兴起和阿拉伯帝国的兴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1、伊斯兰教兴起的社会背景、发展和演变。

2、哈里发国家扩张的社会动因、战争进程与历史遗产。

3、麦地那时代、倭马亚时代与阿拔斯时代哈里发国家的异同。

4、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影响与贡献。

教学其他环节:观看伊斯兰教发展历程的纪录片。使学生能从历史的角度,正确客观的看待当今阿拉伯世界国家,了解世界局势。

(十三)第十二章 中古的朝鲜、日本和南亚次大陆 6课时 主要内容:

1、朝鲜

2、日本

3、南亚次大陆

教学要求:了解朝鲜国家的形成和朝鲜李朝的党争;大化改新;幕藩体制的行程及影响;日本中古文化。了解笈多帝国和戒日帝国的兴衰,印度教的兴盛,种姓制度的发展和强化,德里苏丹国时期的统治,印度文学艺术。

教学重点难点:

1、朝鲜土地制度的演变。

2、大化改新

3、幕府体制

4、印度种姓制度的演变

(十四)第十三章 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 4课时 主要内容:

1、新航路的开辟。

2、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

教学要求:

1、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影响。

2、手工行会与手工工场的比较。

3、掌握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了解其概念。教学重点难点:

1、地理大发现的原因动问题与评价问题。

2、西欧资本主义兴起的背景。

(十五)第十四章 西欧文化和文艺复兴 4课时 主要内容: 1、5——15世纪的西欧文化。

2、西欧的文艺复兴。

3、中古后期的自然科学和新哲学。教学要求:

1、了解基督教会对西欧文化的影响。

2、西欧各国在文艺复兴时期取得成就。

本章学习采取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锻炼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 能力。

教学其他环节:观看文艺复兴专题纪录片。

(十六)第十五章 宗教改革与德国农民战争 2课时 主要内容:

1、德国宗教改革背景。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3、德国农民战争。

4、宗教改革的发展和罗马天主教会的反扑。教学要点:

1、掌握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2、掌握农民战争情况及其失败原因、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

(十七)第十六章 封建制度解体时期的西欧诸国 4课时 主要内容:

1、封建制度解体时期的英国、法国。

2、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3、三十年战争。教学要求:

1、掌握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

2、掌握《南特敕令》的内容及其作用。

3、了解尼德兰革命的特点和意义。

4、了解三十年战争的性质和历史影响。教学重点难点:

1、封建制度解体时期西欧诸国君主政权的加强。

2、尼德兰革命的意义。

3、三十年战争的性质和影响。

三、教材与学习资源

1、《 世界史· 古代 史编(上、下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世界上古史》(修订本),刘家和主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79年初版,1987年修订版

3、《世界史 古代史》,崔连仲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初版,1997年修订版

4、《世界历史 上古部分》,朱龙华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世界中古史》,孔祥民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6、《世界古代史》,米辰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7、《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古代部分》,林志纯、郭守田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8、《世界文明史》,第一、二卷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文版

9、《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上海社科出版社1988年中文版

10、《欧洲中世纪简史》,[美]查理·沃伦·霍莱斯特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中文版

四、先修课要求及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为以后开设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奠定了基础。如,《国际关系史》、《西方文化史》等。

本课程通过对世界古代各地区历史的叙述,勾勒历史延续发展的大致轮廓,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观察文明演变的轨迹。我们将分析和讨论那些重大或者并不重大的事件、人物,制度与精神,提出或解释历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因此,这里既有历史文献的阅读理解,也有观念理论的讨论分析。在阅读和讨论中,希望学生对中古史能够产生某些兴趣,关注某些问题,了解某些学术态势,并进而有某些研究的思考。通过本课程教学,加深学生对世界中世纪历史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尤其是加强对历史事实细节的了解。通过本课程教学,指导学生阅读原始资料,为学生提供初步接触英文原始资料的机会,并初步掌握阅读英文原始资料的能力。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阐述历史、对历史现象加以解释的能力,从而提高史学研究能力,为深入研究世界历史打下基础。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授课。课堂讲授为主导,辅助以课堂讨论,观看视频资料,交叉进行;课上做课堂笔记,课外阅读原始文献和相关研究著作,并撰写读书报告。

六、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30%)与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相结合。

第三篇:世界古代史

2012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四、世界古代史(约500-100万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八年级(下):

第五单元人类祖先的基业

(一)史前时期的人类(原始社会):

1、人类的始祖:距今约500—100万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

2、晚期智人:距今约三四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类。

3、三大人种:

(1)目前世界上主要有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三大人种。

氏族的管理者;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没有贵贱贫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形成稳定的集团;财产由父系继承,有贵贱贫富之分,产生了阶级。

(二)上古人类文明(奴隶社会):

6、大河流域的文明(东方文明):

(1)古代埃及(非洲):

①流域名称:尼罗河流域;

②产生时间:约公元前3100年;

③文明成果:

a金字塔(最著名的历史遗产,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埃及法老的陵墓); b象形文字(属于真正的文字,比楔形文字稍晚发明)。

(2)古巴比伦(西亚):

①流域名称: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②产生时间:约公元前1894年

③文明成果:

a《汉谟拉比法典》(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第一部世界上体系完备的奴隶制成文法典);

b楔形文字(属于最早的文字,公元前4000年代末发明)。

(3)古代印度(南亚):

①流域名称:印度河流域;

②产生时间:约公元前2000年

③文明成果:

a古印度种姓制度(等级制度):从高至低排列:婆罗门(宗教祭祀)、刹帝利(掌握军政大权的贵族)、吠舍(从事农、牧、商的普通雅利安人)、首陀罗(最底层

数字。

(4)古代中国(东亚): ①流域名称:黄河、长江流域;

②产生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③文明成果:

a商朝的甲骨文、青铜器。

b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东汉;印刷术—唐朝、北宋;火药—唐朝、北宋;指南针---战国、北宋)等。

7、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处于大河流域,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便于农业、畜牧业发展。

8、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西方文明):

(1)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和发源地,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基本

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的方式产生;

②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成为陪审员、议员、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

③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

11、日本的大化革新(日出之国):

(1)时间:646年

(2)主要内容:

①经济上: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

②政治上: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 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性质:它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朝、唐朝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4)影响(作用):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2、穆罕默德与阿拉伯(新月之乡):

(1)伊斯兰教:

①创立时间:

7世纪初;

②地点:阿拉伯半岛(麦加);

③创始人:穆罕默德,(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

④教义:安拉为宇宙天地间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

⑤经典:《古兰经》;

⑥标志:一轮新月;

⑦作用:促进阿拉伯民族的统一。

(2)穆罕默德的贡献:创立伊斯兰教和建立伊斯兰国家。

(3)穆罕默德的继承者们把阿拉伯国家扩张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①时间:8世纪上半期(732年)

②内容:把土地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确立了西欧封建制度。

(2)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封君封臣制(基础是封土制);

(3)西欧封建等级制: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有封地的职业武士,成为骑士是中古西欧男人的梦想和最高荣耀);

(4)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⑥标志:十字架; ⑦基督的意思是“救世主”。

(7)丕平献土:

①经过: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当上法兰克国王,为了报答教皇,他把罗马附近的拉文地区送给教皇。

(10)琅城起义:

①时间:1112年;

②经过:法国琅城为争取城市自治权向琅城主教和国王购买,后来主教和国王出尔反尔,琅城人民发动起义,打死主教,打败国王军队。国王不得不再次给琅城颁发城市自治特许状。③意义:使琅城获得城市自治权,促进城市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11)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

①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

②政治上,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加速了国家的统一;

③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

(12)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恩格斯;

堡,古老的拜占廷帝国灭亡。(5)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

①帝国经济的衰落(查士丁尼的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其丧失了经济基础;

②帝国自身的固步自封也使其不得发展,逐渐落后。他们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民的优点和长处。

(6)拜占廷帝国兴衰带来的启示:

①一个不善于学习和吸纳其他优秀文明的国家,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4②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③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时代;

③罗马为争夺地中海世界与迦太基爆发的布匿战争-----

罗马取胜,促进罗马发展。

(3)文明冲突的作用:客观上传播文化、扩展文明,但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

17、和平交流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

原因:暴力冲撞虽然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但是它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很大。而和平交流(作用)带来的是物质财富的互通有无,精神文化的交汇更新,所以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

②罗马圆形竞技场;

③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特点:哥特式建筑---基督教建筑,这种建筑风格成为以后许多教堂的范本); ④阿拉伯的麦加清真寺(特点: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上述建筑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非凡的创造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5)希腊科学家:

①阿基米德:古希腊著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成就)发明阿基米德定律和杠杆定律;他还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为保卫祖国贡献巨大才智。

②欧几里得:古希腊著名数学家。几何学创始人,著作《几何原本》,被明末徐光启翻译到我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翻译的西方名著。

第四篇:世界古代史教案8——亚历山大帝国

世界古代史教案8——亚历山大帝国

第七章 马其顿——希腊的兴起与扩张

一、马其顿的兴起与称霸希腊

马其顿地处希腊边疆,居民成分复杂,文明开始较晚,希波战争时期才开始与希腊人接触,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同希腊各邦往来日益增多,并逐渐随希腊的衰落而强盛起来。

马其顿是在腓力二世时期(公元前350—336年)发展起来的,腓力年轻时深受希腊文化影响,也熟知希腊各邦间的矛盾。他执政后,控制了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加强王权,他还进行军事改革,创造了马其顿方阵,方阵两翼配有轻装步兵和骑兵,中间为纵深、密集的重装步兵队形。腓力凭借其富有战斗力的军事力量,利用希腊城邦间的矛盾,占有了爱琴海北岸广大地区。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军大败雅典、科林斯、麦加拉等邦组成的联军,希腊各邦实际已处于被征服地位。次年,腓力在科林斯召集了各邦会议(仅斯巴达未参加),会议宣布,希腊各邦保持和平,成立联盟,进攻波斯,并禁止重分土地,禁止废除债务等。马其顿从此成了希腊的领导者。

二、亚历山大东侵与帝国的形成

科林斯会议后,腓力还没来得及东侵亚洲,第二年就被刺死。其子亚历山大继位(公元前336-323年),即亚历山大三世。他曾师从亚里斯多德,深受希腊文化熏陶,颇具才能又野心勃勃。腓力死后,马其顿内部、北方部落、南方底比斯人先后骚动、起义,亚历山大全部予以残酷镇压。

从公元前334年开始亚历山大率军东侵,首先占领小亚,接着向叙利亚推进,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亲率大军抵抗。公元前333年秋,两军会战伊苏斯,波斯溃败,大流士三世的家属全部被俘,大流士三世要求议和,但亚历山大拒绝和波斯议和,南进腓尼基,公元前332年将其攻灭,接着进军埃及,在亚历山大表示保护和支持神庙祭司后,埃及祭司便宣布亚历山大为太阳神之子,古代法老的继承人,亚历山大轻而易举占领了埃及。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从埃及出发,进军两河流域,在高加美拉再与波斯决战,亚历山大大胜。大流士三世仓皇东逃,后被杀。亚历山大进入波斯本土后,洗劫了波斯几个古都的王宫和金库,取代了波斯帝国的统治。

亚历山大入侵中亚时遇到当地部落的顽强抵抗,公元前330-328年间都在中亚。这期间马其顿、希腊人中有人反对继续东进,受到镇压。亚历山大同时采取拉拢波斯和中亚贵族的政策,他自己娶一中亚贵族之女为妻。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从巴克特里亚向南亚次大陆进发,侵入印度河上游地区。他在此受到顽强抵抗,同时他的部下也疲惫不堪,无法再前进了,于是被迫退兵。公元前326年,马其顿军兵分两路,于次年退回巴比伦城,该城成为亚历山大的都城。

亚历山大之所以能征服波斯帝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波斯帝国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已十分尖锐,统治阶级内部也很腐朽,因此亚历山大只经过两次较大战役就灭亡了波斯。

亚历山大帝国在短期中的征服中迅速建立起来,但是它同波斯帝国一样不巩固,因为他在继承波斯帝国的同时,也就继承了波斯帝国中的全部矛盾,而且加上了马其顿、希腊人与东方各族人民的矛盾,因此亚历山大帝国很快走向分裂。

三、亚历山大帝国的分裂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他的部将纷纷争夺地盘,互相混战,造成帝国迅速瓦解。公元前301年,亚历山大帝国基本分裂为马其顿王国、塞琉古王国和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

亚历山大死讯传到希腊后,雅典很快组织了一次反马其顿战争,并在开始时取得一定胜利。但从亚洲来的马其顿援军打败希腊盟军,希腊又落入马其顿之手。随后,亚历山大部将争权混战,马其顿王位几次易手,希腊各邦动荡不安。公元前276年,安提柯王朝统治了马其顿,公元前168年,罗马灭亡马其顿,希腊于公元前146年落入罗马统治之下。

四、希腊化时期的主要国家

五、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古代希腊文化的基础是奴隶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艺术和科学,”(恩格斯)从公元前四世纪末亚历山大帝国分裂为一些大小王国起,到公元前一世纪它们完全被罗马灭亡为止,这是希腊人统治近东文明古国的时期,这些王国的文化与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有着继承的关系,当时各种著作也是用希腊文写的。不过,这一时期的文化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也是分不开的,其中包含了东方人民的贡献。以前希腊人的文化中心是雅典,而这一时期的文化中心是亚历山大里亚。

1、科学

自然科学在这一时期有明显的发展,这与东方古国天文、数学的长期发展分不开。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学者。

欧几里德,长期执政于亚历山大里亚,撰有著名的《几何原本》13卷,奠定了古典几何学的基础。

萨摩斯人亚里斯塔克斯曾提出日为中心的假说,他认为,恒星和太阳不动,大地以圆形轨道绕日而行,太阳就在轨道的中心。不过,现存的他的唯一作品《论日月的地下和距离》却是以地心说为基础的。昔兰尼人厄拉托斯提尼曾任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长,不仅精于数学、天文、地理,而且长于历史、语言、文学、哲学,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论大地测量》中首次相当准确的算出地球的周长,并大体测出太阳和月亮的大小和距离。

比提尼亚人希帕库斯研究天文观测中的视差问题,从而首次得出了可以测定日月大小和距离的实用的方法,但是他又提出了一套太阳和月亮运动的理论,为以后托勒密的地心说的先驱。

叙拉古人阿基米德既是多种机械的发明人,也是数学家、力学家,在数学、力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障碍,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方面没有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相反,随着以后奴隶制社会危机的到来,这一切在欧洲几乎被遗忘了。

2、哲学

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有三个流派,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反映出奴隶制城邦没落时期的特点。

伊壁鸠鲁,长期在雅典执教,是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德漠克里特的思想,他也认为万物皆由极小的原子构成,但他与德漠克里特又有不同之处,他认为,原子不仅有形状和大小的属性,还有重量的属性,原子除了作直线运动外,还可以由于其自身的原因而产生偏离直线的运动;在认识论上,他重视感性认识的作用,他认为,人们在解释感觉时可能有错误,而感觉本身不会有错误,他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要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就是要消除苦恼,促成快乐,而这种快乐不可能靠纵欲来达到,只能从心情宁静中去寻求;他视社会政治生活为苦恼之源,主张离群寡居以求宁静,这正反映了这位城邦没落时期的哲学家的没落的情调。

斯多葛派的创始人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公元前335—263年),他20多岁时移居雅典,以后长期在雅典的画廊向游人讲学,得到很多人的信从,因此这个学派被称为“画廊学派”,意译为“斯多葛派”。这一学派具有折中主义的倾向:一方面,他们认为世界由火而生,由火而灭,很近似赫拉克利特的见解;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决定整个世界的是世界理性“逻各斯”(道)。这样,他们的哲学就又带有唯心主义宿命论的色彩。这一学派很重视伦理道德说教,号召人们克己制欲,刻苦的生活,严肃的治学,他们在政治上已经摆脱了城邦的框架,认为人人都是世界公民,不论是哪个民族或哪个阶级在世界理性面前都是平等的,不过这种平等已不是城邦繁荣时期公民在权利方面的积极的平等,而是在世界理性面前或命运面前大家都很渺小的消极的平等,这在实质上是奴隶制城邦没落时期的一种悲观思想。这一派发展到罗马帝国时具有更浓厚的宿命论的悲观色彩,后来对基督教也有一定影响。

犬儒学派的创始人被认为是安提斯提尼(约公元前455—360年),他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他的哲学主张是:快乐基于美德,美德基于知识,并且是可以教养出来的,凡是知道什么是美德的人就会行美德,凡有此知识的人就不会失去它。他强调美德和力行,重在伦理方面的说教。这一学派的实际奠基人是狄奥根尼斯(公元前400—325年),他从故乡西诺普逃到雅典,大概受了安提斯提尼的影响。他一生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却认为:快乐得自一个人本身自然需要的满足,得自以最俭最易的方法实现这种满足,凡是合乎自然的事皆不得视为下贱或可鄙,皆可并皆应于大众之前为之。他因为这样主张并这样生活而得了一个绰号“犬”,“犬儒学派”因此得名。这一学派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秩序都持否定态度,但不是用积极的斗争方式去否定,而是用消极的回到自然的方式以表示否定,这是奴隶制城邦没落时期失望的下层人民的消极思想的反映。

总之,公元前三到一世纪的文化与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有传统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以前的文化在多方面都表现了希腊各城邦公民对于现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总的倾向是积极的,而这一时期则表现出城邦没落时期人们消极的精神状态,这说明,希腊的奴隶制国家经过发生、发展而到了衰落阶段,希腊人的文化同样也经过发生、发展而到了逐渐衰落的阶段。

教学主要内容

1.亚历山大东征的背景、经过及影响。2.希腊化时代的历史地位、文化成就及特色。

学术争论:

1.关于亚历山大东征的作用问题 2.关于希腊化文化的问题

思考题:

1、亚历山大东征的背景、经过与历史影响。

2、比较希腊古典时代的文化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的不同特色。

3、希腊化时代文化的主要成就。

第五篇:世界古代史教案10.——罗马帝国doc

世界古代史教案10——罗马帝国

第九章 罗马帝国

本章重点:

1.罗马对意大利和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变化

2.共和国后期的奴隶起义、土地运动和民主派与贵族派之间的斗争而引起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及其过程

3、屋大维元首政治及其对内对外政策

4、前期帝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5、早期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6、三世纪危机的主要表现

7、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统治

8、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9、古代罗马文化 参考书目:

1、何平:帝国的荣光——追踪古罗马文明,重庆出版社,2002年。

2、郭长刚:失落的文明——古罗马,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3、(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商务出版社,1997年。

4、李雅书、杨共乐:古代罗马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教案纲要

一、罗马的对外扩张及其后果

(一)罗马征服地中海区

1、三次布匿战争;

2、马其顿战争;

3、叙利亚战争;西班牙战争。

通过征服,建立了东起小亚,西到大西洋的共和制帝国,对罗马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对外扩张的后果和影响-罗马社会的剧变

1、奴隶制度的发展 1)奴隶的来源多。

2)奴隶的使用广,并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3)奴隶地位极为低下。

2、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1)土地的大量集中,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农庄(拉蒂芬丁)在农业上逐渐占据统治地位;2)大批农民破产,游民无产者的产生;3)商业金融贵族骑士的兴起;4)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成为罗马社会的主要矛盾,自由民内部则分成了利益不同的四个阶层。

二、从共和制向帝制的过渡

(一)西西里奴隶起义

(二)格拉古兄弟改革

1、背景——意大利农民运动

2、大体过程和内容

提比略和盖约先后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有土地法、粮食法、军事法、审判法、筑路法、亚细亚行看包税法、移民法、公民权法。

3、性质:由奴隶主阶级改革派领导的城市平民和意大利同盟者争取土地和民主权利的改革运动。

4、成果和进步性:改革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5、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三)马略军事改革

内容:改征兵制为募兵制;延长士兵服役期限为16年。

意义:(1)扩大了兵源,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解决了小农破产后的谋生问题,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3)将可私兵为军事独裁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加速了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的过渡。

(四)苏拉独裁(前82-79)

(五)斯巴达克起义

1、斯巴达克其人;

2、角斗士的悲惨处境;

3、起义的过程:①加普亚密谋;②聚义维苏威;③突破重围、出奇制胜;④转战南意;⑤北上进军;⑥挥师南下;⑦奋勇决战。

4、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第一,罗马奴隶制尚处于上升阶段,奴隶主阶级比较强大,在经济上军事上都还有足够的力量镇压起义。

第二,起义队伍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孤军奋战,使自己在政治上陷于孤立。

第三,起义军成份复杂,要求不一,因而在战略和进军路线上发生意义分歧,导致两次分裂,严重削弱了战斗力。历史意义

首先,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消灭了一批奴隶主,削弱了罗马国家的政治军事力量。其次,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秩序,加速了罗马政体由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历史进程。第三,推动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隶农制的出现。

(六)前三头政治

(七)恺撒独裁

(1)把罗马公民权扩大到许多行省,扩大统治基础。(2)扩大改组元老院,把其变为自己的咨询机构。(3)实行在外广泛殖民计划。(4)制定儒略历。对凯撒独裁的评价。

(八)后三头政治和共和制的覆亡

(九)罗马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原因

一是大土地所有制的兴起,城邦的经济基础——即小农和小手工业的经济遭到破坏,导致共和制的上层建筑的倾覆。二是共和制下的国家和机器已不能充分执行镇压奴隶,维护统治的任务,因此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军事独裁政权。三是城邦不能代表整个地中海区域奴隶主的利益,它必然要被能反映全体奴隶主阶级共同利益的超城邦的新政权所取所代。

三、屋大维的元首政治

(1)为加强和巩固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特别注意提高大奴隶主阶级的地位,扩大其特权。(2)对平民采取笼络加镇压的两手政策。(3)对奴隶实行严厉的统治和残酷的镇压,竭力维护奴隶制度。(4)整编军队。(5)继续进行扩张侵略,同时与东方安息妥协。

七、帝国前期经济的繁荣——罗马的和平八、三世纪危机

危机的根源;危机的表现。

四、隶农制

“隶农与隶农制”生于共和末期,形成于帝国前期,其发展基本上经历了自由隶农阶级和依附隶农阶段,它在前一阶段作为奴隶制生产关系的补充而存在,后一阶段则构成封建方式的因素,在农业中逐步取代奴隶制,隶农制和隶农是社会制度转折时期的一种过渡形式,既有奴隶制因素也有封建制因素,既具有奴隶身份的特征,也具有农奴身份的特征,恩格斯称依队隶农为“中世纪农奴的前辈”。

五、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

(一)基督教的产生

1、基督教产生的社会背景;

2、历史根源;思想来源;耶稣与基督教的产生。

(二)基督教的教义、早期政治主张、经典

1、教义:(1)创世说;(2)原罪说;(3)救赎说;(4)末日审判说。

2、早期基督教的政治主张

(1)揭露了罗马帝国的反动统治,具有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性质。

(2)宣扬废除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斥责社会财富不均,鄙视富人和支持穷人。(3)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

3、经典:《圣经》

(四)演变和传播

1、社会基础发生变化,富人入教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2、神职人员产生并控制了教会。

3、开始宣扬忍让,绝对服从和君权神授。

4、从受统治者迫害的宗教变成了得到统治者承认,支持的宗教。

基督教迅速传播的原因。

六、戴克里先与君士坦丁的改革

(一)戴克里先与君主制;

2、行政上,缩小行省规模,实行“四帝共治制”;

3、大肆扩张军队,允许蛮族入任,把军队分成边防军和内部机动部队,分起御外防内作用;

4、采用新税制,限制物价。

5、残酷迫害基督教徒,没收教产。

(二)君士坦丁的统治政策

1、废除四帝共同治制,扩充中央官僚机构,建立更为完备的君主专制制度;

2、迁教拜占庭;

3、顽固维护奴隶制,产竭力阻止隶农制这种封建因素的发展;

4、对基督教实行宽容利用政策。

七、人民起义和蛮族入侵

八、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一)罗马帝国的分裂

(二)西哥特王阿拉里克攻陷罗马

(三)汪达尔人的远征与建国

(四)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九、关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西方学者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1、奴隶制经济危机导致了帝国经济的崩溃;

2、罗马帝国主义的征服政策;

3、士兵路线扼杀了农业;

4、社会腐败;

5、转向基督教;

6、以蛮制蛮政策直接促进了帝国的灭亡。

十、古罗马文化

1、自然科学

2、建筑

3、文学和史学

4、哲学

5、拉丁语言和拉丁文字

6、罗马法

详细教案

一、罗马在地中海区域的统治

1、布匿战争和对东部地中海地区的侵略

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后,继续向西部地中海地区扩张,这不免和当时垄断西部地中海地区商业霸权的迦太基发生冲突。为了掠夺资源和奴隶,为了争夺西部地中海的霸权,双方展开了生死决战,从公元前264至146年,罗马和迦太基曾进行三次战争,延续一百年,历史上称这场战争为布匿战争(罗马称腓尼基为布匿,迦太基为腓尼基人所建,故也称迦太基为布匿)。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241年)是为争夺西西里而引起的,战争以迦太基战败而结束,罗马获得大量赔款和西西里岛。以后又乘迦太基雇佣兵起义之机,强占了科西嘉和撒丁岛。

公元前218年,迦太基人反击罗马,爆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201年)。战争之初,迦太基人在其著名军事领袖汉尼拔率领下连连获胜,但由于孤军深入,补给困难,战斗力逐渐衰弱。前204年,罗马派军进攻迦太基,前202年,双方在迦太基南部的札玛附近发生决定性会战,迦太基战败。次年,被迫求和。根据和约,迦太基除赔款外,放弃一切国外的领地(只保留非洲部分)。且不经罗马同意不得对外进行战争。经过半个世纪,迦太基再次恢复。罗马恐其强盛,于公元前149年发动第三次战争(公元前149-146年)。迦太基坚守了三年后终于沦陷,被罗马划为其“阿非利加”省,这次战争是场罗马征服扩张的战争。

当布匿战争持续进行之时,罗马又向地中海东部进行领土扩张,当时地中海东部地区存在着希腊马其顿王国,埃及托勒密王国和叙利亚塞琉古王国等。公元前215-168年,罗马先后三次对马其顿进行战争,征服了马其顿王国。公元前199-188年罗马又进行对叙利亚的战争,叙利亚被迫放弃在小亚细亚西部和中部的领地,至此罗马扩张到了亚洲西部。

罗马在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设立行省,派总督进行统治。

2、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在长期的对外侵略战争过程中,罗马掠夺了大量金钱、贵重物品和其他财物,这些财物绝大部分归于国库,另一部分则落到军政官员手里。此外罗马的总督、高利贷者和商人又对征服地区进行残酷的压榨,也掠夺了大量财富。因此从公元前2世纪中期起,罗马奴隶制经济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罗马奴隶主不仅从战争中掠夺了大量奴隶和财富,也掠夺了很多土地,他们不但霸占征服地区的罗马“公有地”(罗马对外征服的时候,每征服一个部族或国家,就宣布其三分之一的土地为罗马公有地)。同时,他们在担任国家军政官职特别是出任各省总督和法官期间,还肆意勒索搜刮,获得大量财富。此外,包税人和承包商所得到的财富也不次于军政官员,这些人多出于骑士,他们在包收各省税收、承包公共工程、贩运商品和奴隶、经营高利贷和从事银钱兑换交易中也发了大财,这样,罗马在对外侵略过程中便形成了一个新兴的骑士阶层。从前只有列入第一级的富有者被称为“骑士”,他们服役于骑兵队,公元前218年,随着罗马的法律禁止元老经商,于是商业金融事业由骑士阶层独揽,因此到公元前2世纪,凡是经营金融、商业和高利贷以及承包公共工程,包收各省税收的人都被称为“骑士”。

在对外掠夺过程中,罗马贵族和骑士获得大量财富,从而使罗马社会经济发生了复杂的变化。首先是土地集中和大农庄的形成。在共和国初期,罗马已经开始发生土地集中的情况,当时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焦点就是土地问题。由于长期对外侵略战争,现在这个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了,这时候,罗马贵族奴隶主已经占有大片土地,组成大中奴隶制农庄。这种农庄在中部、南部意大利和西西里岛发展十分普遍。一个大农庄往往拥有数百、数千亩土地,使用十到百名奴隶劳动、生产谷物、经济作物或经营畜牧业。

第二,就是奴隶制的发展。在长期对外掠夺战争中,被征服地区的军民俘虏成为罗马奴隶的主要来源。公元前262年罗马攻占西西里的城市阿格里根特的时候,曾俘虏25000人以上;公元前256年,罗马进攻迦太基,俘虏奴隶2万名以上;等等。这些数字虽不能反映全部情况,但它给我们这样一个概念:当时曾有几十万居民从各地被俘到罗马为奴。其次,横行地中海各地的海盗也把拐骗和抢劫来的人口出卖为奴隶。奴隶的第三个来源是债务奴隶。虽然债务奴隶制在罗马被废除了,但是在意大利各地无罗马公民权的居民和各行省的居民中却依然存在着,他们在包税商和高利贷者的重重剥削下,沦为债务奴的人日益增多。当时奴隶被视为商品,被放在市场上出售,罗马和罗马所属各大城市都有奴隶市场,爱琴海上的提洛岛也有很大的奴隶市场。到公元前二世纪中期,罗马奴隶制得到了充分发展,奴隶劳动被广泛使用在大农庄、大果园、大牧场、矿山以及手工业部门。由于罗马是个农业国,所以对社会经济影响最大的是奴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此外,许多私人奴隶也被用为家庭仆役,有的还被视为角斗士。

由于土地兼、农业上大量使用奴隶、沉重的赋税和频繁的战争的影响,罗马的自由民纷纷破产,一旦战争停息了,即使他们得以生还,但是已经无力恢复独立的经济。那些勉强能够恢复的人,也敌不过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农庄经济。同时,西西里和北非成为罗马的行省以后,这些地区的廉价谷物大量流入罗马,而意大利本土生产的谷物,因为成本高遭到排挤。在这种情况下,大农庄的经营者可以改营橄榄园和葡萄园,但是已经贫困的农民在小块土地上不可能从事这种经营。于是农民在这种不可抗拒的压力下破产了,他们的土地不断地转到贵族奴隶主的手中。当时,失去土地的农民想做雇佣劳动都是困难的,因为在罗马,不论城市和农村,奴隶劳动都在排斥自由民的劳动,所以随着罗马的对外侵略,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无业可求的平民,他们在当时被称为无产者。在这种形势下,小土地所有者反对大土地所有者的斗争又开始激化了。

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到公元前二世纪中期,罗马奴隶制社会内部矛盾充分地暴露出来了,首先是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经常掀起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其次是罗马同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发生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最后是罗马奴隶主同平民(小生产所有者)以及同意大利人(所谓同盟者)之间的矛盾。由于上述三种矛盾和斗争,罗马奴隶主阶级上层内部的矛盾也很紧张。当时罗马奴隶主阶级上层包括两个集团,一是元老贵族,一是骑士。元老贵族不仅占有大量土地和奴隶,而且垄断政权;骑士虽然是金融巨头,但没有实权,他们和元老贵族也有矛盾,他们利用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和平民一道同元老贵族进行斗争。但是这个时期,罗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奴隶群众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因此,当时受尽饥寒和压迫的奴隶不断掀起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起义,而罗马共和国也在奴隶不断地打击之下日益走向衰亡。

二、罗马共和国的灭亡

(一)共和国内部斗争的加剧

1、西西里奴隶起义

西西里划为罗马的行省后,这里肥沃的土地被罗马奴隶主占有,他们建立起大农庄,使用几十万奴隶从早到晚劳动,奴隶主不管奴隶的饥寒,甚至让奴隶到外边抢劫为生。公元前137年,一名叙利亚籍奴隶优勒斯发动起义,领导起义者占领恩那城。同时,西南部的阿格里根特城也爆发了西亚籍奴隶克勒翁领导的起义,他率领队伍到恩那与优勒斯汇合,在恩那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优勒斯为王。起义者摧毁和消灭了占领区域内的许多奴隶主的庄园,但他们注意对小农经济予以保护,不损害农民的财产,因而得到贫民的支持。但起义坚持五年之久后,最后被镇压。

公元前104年,西西里岛爆发了第二次奴隶大起义,其导火线为涅尔瓦审查释放奴隶事件。当时罗马正和朱古达、森布里人和条顿人作战,急需军队,元老院因此命令各省行政长官审查自由民出身的奴隶,予以释放。西西里总督涅尔瓦得到命令后,就着手进行奴隶的审查,并释放了800多名奴隶。但后来,涅尔瓦接受奴隶主的贿赂,停止了审查工作。奴隶们对此非常气愤,赫拉克里城附近的奴隶首先起义,他们推举萨维阿斯为王,取号特里丰(叙利亚国王常用的名字)。不久,西部利利贝城阿铁尼奥领导的起义队伍也加入了进来。起义者占领了特里奥卡拉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四处打击奴隶主农庄及军政机构。公元前101年,罗马派遣大军包围了特里奥卡拉城,起义惨遭镇压。

2、格拉古兄弟改革

当罗马忙于镇压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时,意大利丰岛又掀起了新的农民运动,成群结队的人从远方的殖民地和自治城市来到罗马,酝酿争取土地的斗争。当时在罗马的柱廊、墙壁、碑石上,到处都有要求把侵占土地分给贫苦农民的标语。在这种斗争形势下,罗马统治阶级内部有些人认为在不损害大奴隶主经济的条件下,可以收回一部分公有土地,把它划成小块分给破产的农民。他们企图通过这种办法,维持小土地所有制和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因为按照罗马的法律,只有有产者才能参加军队,农民破产直接影响罗马兵源。提比略·格拉古基于这种想法提出了他的土地方案,由于他的行动符合广大贫民的要求,因此他很快成为这次运动的领导者,被选为保民官。

公元前133年,提比略·格拉克当选保民官,参照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旧法提出了土地法案,规定任何人占有公有地不得超过500犹格。每家不得超过1000犹格,超过限度的土地由国家收回,把它划为30犹格的份地分给无地的公民,世袭使用,不能出卖或转让。提比略还建议设立一个由公民会议选出的三人委员会处理有关收回和分配土地的一切问题。这个法案提出后,元老贵族们极力反对,但提比略依靠农民的支持,通过了法案,他本人、弟弟和岳父被选入三人委员会。为了更好的实施这个法案,提比略又提出自己为下一届保民官候选人,元老贵族于是诬蔑他想做国王,并武装袭击公民会议,杀死了提比略及其三百名追随者。

但小土地所有制同大土地所有制的斗争并未中止,十年之后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又开展起来。公元前123年,盖约·格拉古当选为保民官。在贫苦农民的坚决支持下,他恢复了提比略的法案,并实行了粮食法,规定国库应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把粮食卖给城市贫民;为了争取骑士的支持,盖约提出了审判法,取消以前元老担任法官的权力,将此权力授予骑士。此外,他还提出设置移民地的法案以及筑路法(扩大道路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亚细亚行省法(把亚细亚行省的包税权交给骑士)等,这些法案使罗马的民主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涨。公元前122年,盖约又当选为保民官,为获得整个意大利人的支持,他提出给予被征服的意大利人以公民权的法案。这个法案不为罗马公民所接受,因为骑士害怕意大利商人和他们竞争,城市平民不愿把自己的特权交给意大利人。因此,公元前122年夏天他竞选下保民官时遭到失败。卸任后,元老贵族和部分骑士开始攻击他,双方发生激烈斗争,盖约及其拥护者夺取了阿芬丁山并设防备战,但最后还是落了个提比略•格拉古的下场,他和他的三千名追随者被元老贵族残酷杀害。

格拉古兄弟企图通过限制占有公有地和分配一些土地给农民的办法来保存小土地所有者,从而为罗马保持一支继续扩张的武装力量。罗马人所占有的土地大部分是征服得来的,他们还有占领世界上其它可以居住的土地的希望。但是现在最困难的是,他们是要有许多勇敢的士兵去征服世界上其他地区呢,还是要由于他们的衰弱和互相嫉妒,使敌人把罗马已经取得的土地夺去呢?因此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要为罗马奴隶主阶级的一般利益服务。但在另一方面,改革在政治上打击了元老院,使民主派政治地位逐渐提高。改革还使八万贫苦农民分得了份地,这又使占有大量土地的豪门贵族极为不满。盖约•格拉古死后不久,罗马通过了允许出卖份地的法案,平民又丧失了一切,公民和士兵的人数更加减少了,奴隶制的发展和农民的破产仍在进行,罗马的阶级斗争也更趋激烈。

3、马略军事改革和“同盟者战争”

格拉古兄弟改革失败后,贵族派利用自己的胜利大肆侵吞公有地,农民破产和失地过程加剧,贵族派和民主派之间的斗争也也更趋激烈,并且在朱古达战争期间十分尖锐。公元前111年,罗马和非洲的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发生战争,这次战争充分暴露了罗马贵族将领的腐朽无能,也暴露了罗马军队的堕落,他们甚至接受敌方的贿赂,使自己的军队屡遭失败,这使得骑士们的海外商业和高利贷活动受到损害,他们强烈不满,从而使贵族与民主派间的斗争日益紧张。罗马统治者为了加强武装力量,扭转被动局面,不得不考虑如何改变军队的腐败状况。

公元前107年,马略被民主派选为执政官,并担任朱古达战争中罗马军队的统帅。在战争进行期间,他进行了军事改革,把征兵制改为募兵制,改公民兵为雇佣兵,凡是志愿而又符合服役条件的公民(包括无产的贫民)都可应募入伍,服役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供养,发给薪饷和武装,老兵退役之后发给份地。募兵制的实行,不仅扩大了兵源,使公民兵变成职业军队,而且重新调整了军队的编制、装备,使军队得以长期正规训练,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公元前106年,马略进军非洲,很快结束了朱古达战争。

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罗马历史影响深远,它不仅部分解决了小农破产后的谋生问题,加强了罗马国家机器,使之更加有效地镇压奴隶起义,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而且为后来罗马军事独裁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因为雇佣化的职业军人必然追随其统帅以求得到更多的土地和其它需要。而军队统帅则通过满足士兵的物质和土地要求,培植起一支能听其指挥的政治势力,借以达到个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掌握军队的统帅就可凭自己的力量参预政治,打败自己的敌手,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因此,自马略改革之后,罗马的政治斗争便带上鲜明的军事色彩。进而导致军事独裁的产生。

意大利人虽然名为罗马的同盟者,但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公民权利,不能参加罗马的政治活动。在经济和军事方面,他们得不到罗马士兵应得的份地,反而大部分肥沃的土地被罗马人侵占,而且他们还要向罗马提供军饷和援军。因此他们对罗马的统治日益不满。公元前91年,保民官德鲁苏为了缓和矛盾,提出法案,给予意大利同盟者以罗马公民的权利,但元老院反对,并派人暗杀了德鲁苏,意大利人感到用合法手段难以取得公民权。于是发动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公元前90-88年)。起义首先爆发于奥斯库伦城,之后起义遍及意大利半岛中南部,起义者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和罗马斗争,罗马派马略和苏拉率军镇压。但屡战屡败。最后还是镇压了这次起义。但这次起义在罗马历史中起了重要作用,因为以后意大利人终于取得了罗马公民权。这批新公民对以后罗马民主运动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意大利所有居民都变成为罗马公民,罗马人公民从此就丧失了以前的重要性和它的特权地位。

4、苏拉独裁

当同盟战争正在进行之时,在东方的小亚细亚又发生了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小亚细亚的本都国王密特里达提利用罗马内战的机会,进占罗马的亚细亚省,随后进军希腊,大批罗马、意大利商人和高利贷者被杀。在这种形势下,元老院决定出兵镇压。但在派遣军队统帅问题上,贵族派与民主派分歧严重,元老贵族推举苏拉,民主派则坚决支持马略。在元老院支持下,苏拉最终当选执政官。

但公元前88年,他刚离开罗马,民主派就通过公民会议做出撤销苏拉军队统帅的决议,代之以马略。苏拉闻讯,率军进攻罗马,这开创了罗马历史上前方统帅率军反对中央的先例。苏拉攻占罗马城后,迫使公民会议宣布元老院为最高权力机关,并从苏拉的拥护者中补充了300名元老成员;此外,不经元老院批准,公民会议不得通过任何法案。苏拉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后,在公元前87年春天,率军去镇压小亚的人民起义。

当苏拉在东方镇压希腊和小亚人民起义的时候,民主派和从非洲回到罗马的马略合作,再次夺取了政权。公元前86年,马略和其支持者秦纳当选为执政官,虽然马略不久死去,但他的同党继续统治罗马,再次推翻了苏拉的改革。但民主派的胜利并没坚持多久,公元前83年,苏拉结束了东方战争后率军回到意大利,开始同民主派战斗,意大利成了一个血流成河的战场,约10万人死于战场。

公元前82年冬天,苏拉进入了罗马,被元老院宣布为无限期的独裁官。以前独裁官的职权是暂时的,不能超过6个月,苏拉获得无限期独裁权,这在罗马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他在独裁期间,以“宣布公敌”的办法处死或放逐其政敌,从而建立了第一个军事独裁政权。这时共和国在形式上虽然还在,但公民会议和保民官的作用受到严格限制,而元老院的权力大大恢复,标志着共和政体的基本原则已被废弃。

所以,苏拉的独裁实际上是元老贵族的独裁,它的主要支柱就是雇佣军队和被释奴隶,它是在奴隶制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产生的宗旨是为了镇压奴隶、各地区人民的反抗和高涨的民主运动。但苏拉的独裁并不巩固,公元前79年,苏拉辞职引退,第二年就死去。民主派再度反抗,虽没有成功,但马略派势力退入西班牙开展反罗马斗争,直到公元前71年,最后被庞培镇压。

(二)共和国的灭亡

正当罗马在希腊、小亚细亚镇压人民起义,在西方对马略派进行战争的时候,意大利境内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斯巴达克,所以称斯巴达克起义。

1、斯巴达克起义

斯巴达克是色雷斯人,曾服役罗马军队,后为争取自由而逃走,被俘卖为奴隶。公元前73年,被送到加普亚城角斗士训练所,因不堪忍受暗无天日的生活,和70名同伴拿起武器走上维苏威山,建立队伍,四处袭击奴隶主庄园,罗马政府派大军包围维苏威山,而起义军从峭壁上爬下,从罗马军队后面击溃了围军。这次胜利后,起义军迅速占领了南意大利大部地区。

为彻底粉碎罗马军事力量,斯巴达克率军采取不断进攻的方式消耗罗马军事力量,多次打败罗马军队,并向北意大利进军。在波河流域打败山南高卢总督的军队,队伍发展到12万多人,于是斯巴达克可是南下进军罗马。罗马元老院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并决定选一名行政长官与斯巴达克作战,但没人敢出头任职。元老院最后决定派大奴隶主克拉苏为统帅。克拉苏封锁了通向罗马的道路,并想在匹塞农包围、消灭起义军,但是连吃败仗。这时,斯巴达克也改变了进攻罗马城的计划,准备渡海去西西里岛,在那里发动奴隶起义,但未能实现渡海计划,而克拉苏从后面追来,切断了起义军的归路。在一个风暴的冬夜,义军突破敌军防线,向东往亚得里亚海进军。这时义军内部出现分歧,一部分人脱离队伍被克拉苏所消灭。公元前71年春,斯巴达克与克拉苏在阿普里亚境内展开大决战,不幸战死,起义军遭受残酷镇压。但余下的起义军仍在南意大利山区坚持了十几年的斗争。由于当时罗马国家还很强盛,也由于起义军内部的分歧,这次起义失败了,但起义给罗马奴隶主阶级以沉重打击。

斯巴达克起义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组织性、纪律性方面都代表了罗马奴隶起义的最高水平,斯巴达克也在古代历史上树立了一个“人民英雄”的形象,受到马克思、列宁的高度评价。这次起义给罗马奴隶主阶级以沉重打击,起义军到处摧毁奴隶主农庄,解放奴隶,打击了奴隶制经济,震撼了奴隶制基础,对罗马奴隶制的发展影响深远。在奴隶起义的打击下,奴隶主经营地产的方式开始变化,隶农制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剥削方式。

2、前三头政治与恺撒独裁

斯巴达克起义期间,罗马民主派和元老贵族派间的斗争暂时缓和,但在镇压了起义之后,罗马民主派和元老派围绕建立军事独裁问题,斗争又日趋激烈。当时民主派力量强大,以致苏拉的追随者克拉苏和庞培也转到了民主派方面,他们在民主派的支持下当选为公元前70年的执政官,并且恢复了苏拉以前的制度和法令,清洗元老院中的苏拉派,这给庞培赢得很高的声誉。后来经过几年的东征西讨,庞培逐渐成为罗马最有势力的人物。这时候,民主派又出现了一个新首领——恺撒。他曾受到苏拉派元老贵族的迫害,苏拉死后,通过反对元老贵族的活动,使他在平民中博得名声,当选为公元前69年的财政官。为了共同对付元老贵族势力,经过各种复杂的斗争,公元前60年,恺撒与庞培、克拉苏达成秘密协议,共同掌握罗马政权,即历史上习称的“前三头同盟”。根据三头同盟的协议,恺撒出任公元前59年的执政官。恺撒任职期间,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平民和骑士的改革措施,比如他提出了一个土地法案,让两万多贫民分得土地。同时,他的拥护者保民官瓦提尼乌斯通过公民会议,决定恺撒任职期满后出任高卢总督,任期五年。

恺撒到任高卢后,三年便征服了全部高卢,获得了大量财富,并掌握大批军队,三人之间的裂痕日益扩大。为加强三头同盟、对付元老贵族的力量,公元前56年,恺撒与庞培、克拉苏在路卡城会晤,重修旧盟,许多元老和行政官员也参加了该聚会。在三头的压力下,会议决定:公元前54年底任满后,恺撒续任高卢总督五年,庞培、克拉苏出任公元前55年的执政官,期满后庞培任西班牙总督,克拉苏任叙利亚总督。

公元前53年,克拉苏在对安息人作战中阵亡。三头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庞培和元老院非常害怕恺撒的权势,因此结成了反恺撒同盟,他们颁布法令,命恺撒任满后必须解散军队。于是,公元前49年,恺撒进军罗马,庞培和贵族逃亡到希腊,企图在希腊集结军队,与恺撒决一死战。公元前48年恺撒在希腊北部打败庞培,庞培逃到埃及被杀。这时,恺撒成为罗马真正的唯一统治者,被罗马人冠以“祖国之父”和“终身独裁官”,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恺撒实行独裁后,逐渐脱离民主派,许多有利于民众的措施被取消,因此引起平民有满,元老派贵族乘机于公元前44年元老院开会之机刺杀了恺撒。

3、后三头政治与共和国的覆亡

恺撒被刺后,罗马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进一步高涨,掌握罗马政权的是恺撒部将安敦尼(公元前44年为执政官)。但恺撒甥孙屋大维以恺撒继承人的身份得到了恺撒大部分财产,并得到恺撒老兵和平民的支持。公元前43年,他击溃了安敦尼的部队,但为了共同对付势力增强的元老院,当年,屋大维和安敦尼、雷必达(恺撒骑兵长官)结合,形成后三头同盟。当时,公民大会通过法令,委任三人全权处理国家事务五年。他们镇压了自己的政敌,然后三分天下,安敦尼掌管罗马的东方行省,屋大维统治意大利和高卢,雷必达统治非洲北部。

罗马名义上是三头共管,实际统治权则掌握在屋大维手中。但这时庞培的儿子绥克斯都掌握西西里,撒丁、科西嘉三岛,对屋大维构成了严重威胁。公元前36年,屋大维借助雷必达之力消灭了小庞培,但又剥夺了雷必达的军权,只保留了其祭司长头街。屋大维因此成为整个西方的主人。安敦尼则极力加强自己在东方的势力,为了对抗屋大维,公元前37年,他和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结婚,这成了屋大维进攻的借口(罗马盛传安敦尼想把他在东方的全部领土送给女王和她的子女)。公元前36年,因安敦尼发动对安息的战争失败,激起罗马奴隶主对安敦尼的不满。公元前32年初,后三头统治期满,元老院乘机剥夺了安敦尼的权力并向埃及宣战。公元前31年,屋大维率军与安敦尼决战,安敦尼战败(于公元前30年在亚历山大自杀),屋大维成了罗马唯一拥有无限权力的统治者,罗马共和国从此开始进入到帝国时期。

三、罗马帝国的繁荣

(一)屋大维元首政制的建立及其内外政策

屋大维消除政敌后,掌握了国家一切大权。公元前30年,他被确认为终身保民官,公元前29年又获得“大元帅”称号,公元前28年获得“元首”(首席元老或第一公民)称号,公元前27年又获“奥古斯都”(神圣庄严)称号,因为屋大维有元首的头衔,所以史书上把他的统治形式称为“元首制”。

屋大维的元首政治,一般认为是从公元前27年1月13日开始,这一天,屋大维在元老院发表长篇演说,表示要卸掉总揽一切的大权,交出军队、行省,作为普通公民终老林下。当然这一切都不过是一种戏剧性的表演,他是要在共和的外衣下行独裁,共和国的要,机构虽然都存在,但实际一切军事、行政、司法、财政、宗教大权都在屋大维手中,罗马严格来说已是君主国。

屋大维对内依靠奴隶主阶级,特别是元老和骑士两个等级,并用小恩小惠形式收买一般罗马公民,以笼络人心。屋大维竭力维护奴隶制度,对奴隶实行严厉统治和残酷镇压政策,内战时代大批奴隶获得释放,内战结束时,他命令清查内战时加入军队的奴隶,并交还给原来的主人,主人已不在就处死奴隶。同时,严格规定释放奴隶的比例。为了维持统治,屋大维对军队进行了调整,把原有60多个军团减少到28个,驻防各省,并在自己身边建立了一支近卫军。所有部队都是长期服役的职业兵,是屋大维及其将领镇压奴隶、对外扩张,争权夺利的工具。

屋大维统治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14年),罗马继续推行对外掠夺政策。屋大维统治之初,住在西班牙北部的康塔布利等部落掀起反罗马斗争,经过多次战争,罗马镇压了起义,侵占了整个西班牙,之后,屋大维派军越过莱茵河和多瑙河,这次侵略又激起当土著居民的反抗,起义者多达二十多万人,三年之后,才被镇压,从此罗马的东北边疆扩张到多瑙河。接着公元9年,日尔曼人掀起了反抗斗争,起义者把罗马军队包围在莱茵河东的密林里,并全歼了罗马军队,经过这次战斗,莱茵河以东地区重归日尔曼人。在东部,屋大维采用软的一手来处理罗马与安息的冲突,通过缔结和约,屋大维以幼发拉底河作为罗马帝国的东方边界。

(二)帝国初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屋大维统治开始,罗马大规模的对内、对外战争基本停止,帝国从此经历了两百年的和平时期,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这个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带轮的犁和收割机械开始出现,水磨也开始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公元一世纪,意大利的手工业有了暂时的高涨,出现了一批手工业中心,这里的纺织品、金属制品和陶器被大量运往外地,广泛使用奴隶、贫民进行手工劳动。由于陆海交通的恢复和发展,帝国各地区间的贸易和对外贸易十分繁荣,在西部,罗马和意大利商人把产品运往北欧等地,在东方,不仅黑海、爱琴海和东地中海之间的商船往来无阻,而且与阿拉伯、印度甚至后来和中国也有贸易往来,这又促进了帝国各地城市的繁荣。

帝国初期,意大利本土的农业已走向衰落,而各行省的农业却发展了起来,如埃及和北非的劳动人民,通过辛勤劳动,改进灌溉方法,把大片沙漠改造为良田,成为罗马的“谷仓”。同时,各行省的经济也恢复发展起来,腓尼基的染料和玻璃制品、埃及的麻纱、小亚的纺织品大量运往其它各地,而在高卢、西班牙等地,也兴起了一些手工业中心和在城市,各省的城市一般都获有一定程度的所谓自治权,其组织形式类似罗马城邦,有公民会议、元老院(市议会)、行政官员,也有各种工商业协会。

但到二世纪末,罗马奴隶制帝国就已经由繁荣转向衰落,并出现了深刻的社会经济危机。

四、公元三世纪的危机与基督教兴起

(一)三世纪危机

从三世纪开始,罗马发生全面危机,主要表现在经济衰落、政治混乱、军人专权和外族不断入侵,使帝国内外交困。

1、经济危机:

主要表现在农业萎缩,工商业萧条,财政枯竭。

引起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没落。公元二世纪后半期,大规模奴隶起义不断爆发,奴隶劳动的生产率不断下降,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庄园经济已不再有利可图,为了更有效地剥削奴隶,奴隶主只好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被释奴隶和农民耕种,然后收取地租,这种方式叫隶农制。隶农在法律上是自由的租地农民,以契约的方式租种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交纳地租,对土地所有者没有人身隶属关系。但到三世纪初以后,隶农的实际地位发生很大变化,逐渐依附于土地,自由身份日渐丧失,隶农制实行之初那种对社会生产的某些积极性亦告消失,从而导致罗马农业、手工业的衰落。农业、手工业的衰落又引起商业和城市的萧条,农产品的减少使城市供应缺乏,手工产品滞销使商业凋零,而政府的税收和金融政策更加剧了城市经济的衰落。宫廷和官僚机构庞大的开支以及官吏的贪污,使帝国财政发生困难,政府滥发货币又引起物价上涨,财政更加不足,这种恶性循环使得罗马的货币经济陷于崩溃。

2、政治危机

主要表现在:统治集团内部纷争激烈,导致帝位更迭频繁,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势力称雄。尤其在安敦尼王朝瓦解后,帝国各军事将领之间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各行省驻军纷纷自立为帝,相互混战,王朝接替加快。三世纪中期,罗马各地割据势力纷纷拥立自己的统治者,出现所谓“三十僭主”的分裂局面,帝国政权严重瘫痪,叙利亚、埃及也曾乘机摆脱罗马控制而独立。

3、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

经济的衰败,政局的混乱,使广大人民群众无以为生,纷纷揭竿起义。三世纪初在意大利,布拉率领奴隶队伍到处打杀富人,拯救贫苦者。公元238年,北非发生奴隶和隶农起义。263年,西西里发生了奴隶暴动。274年,费尔姆在埃及发动争取独立的起义。大约同时,高卢发生了大规模的“巴高达”运动,这场斗争时断时续直延续到罗马灭亡。与此同时,帝国边境的蛮族部落也乘罗马政治混乱之机,侵袭帝国边境,日尔曼人和哥特人四处进入帝国境内,萨珊波斯王朝也从东方发动进攻,罗马帝国江河日下,风雨飘摇。

(二)基督教的产生与演变

1、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出现于一世纪,最初发生于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的犹太人团体之中,逐渐发展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产生的背景是罗马共和国末期,东方各地人民多次进行反抗罗马暴政的斗争,都归于失败,处于愤怒和绝望中的人们只能从宗教中寻找精神出路。犹太人的犹太教中有种传统思想,相信上帝耶和华将会派“救世主”(希腊语称基督)来拯救犹太人脱离苦难。这种“救世主”观念就是后来基督教一个重要思想来源,但犹太教有不能适应罗马各地各种受苦受难人民需要的一面,于是新产生的基督教不再是犹太人的宗教,而成了没有民族界限的,能吸引各种受苦受难者的宗教。

根据基督教经书《新约》的说法,基督教的创立者是耶稣,他是上帝的独子,是为挽救人类而降生世间的“救世主”,即基督,他为了赎取人类的罪恶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三日后复活升天。这套神话纯属虚构,是教士传教过程中编造出来的,其实不是耶稣创造了基督教,而是基督教创造了耶稣。

基督教最初作为群众运动而产生,只要信奉耶稣,遵守教义,就可成为教徒。早期教徒不分种族,不歧视被压迫阶级,因而很快传遍帝国的城市和乡村。他们彼此互助,反对罗马的统治,具有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精神,因此备受罗马统治者的残酷迫害。

2、基督教的传播和演变

罗马统治者企图用强权消灭基督教,但未得逞。随着奴隶制危机的加深和罗马皇帝残暴统治的强化,基督教日益发展起来,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信徒中增加了富有者,他们捐献财产,逐渐在教会中取得领导地位。二世纪后期基督教就从最初受苦受难人的宗教蜕变为富有者,统治阶级的宗教,这样一来,基督教无论在成分上或在性质及组织上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教会逐渐拥有大量产业和金钱,并为一些有财有势者控制,他们在教义中加进宣扬忍耐服从、爱仇敌、寄望来世等欺骗性内容,这样,基督教变为剥削阶级接受和利用的宗教。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给予教会和教士许多权利,拥有自己的土地,免除赋税和劳役。

但这时基督教也出现了教派分裂,其中势力最强的阿里乌斯派,该派奠基人为亚历山大里亚城的阿里乌斯,他认为基督是圣父创造。因而低于圣父,而亚历山大里城主教阿塔纳西乌斯所领导的正教派认为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位一体的。教派间的争论使教会产生分裂,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基督教。325年,君士坦丁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召集各地教会的主教举行会议,制订了基督徒必须遵守基督与圣父同体的信条,宣布阿里乌斯派为异端,将其开除出教。

五、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1、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统治

公元284年,宫廷近卫军首领戴克里先被军队拥为皇帝,他废止了屋大维确立的元首制,称为君主,正式确立起君主制的统治形式。

为了拯救罗马危机,加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戴克里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行政改革:他把帝国分为四个地区,由他和他的三个助手分别统治,史称“四帝共治制”。戴克里先自称奥古斯都,统治色雷斯、下麦西亚、亚洲诸省、埃及和昔兰尼,其副手伽里利乌斯称恺撒,统治巴尔干各省。另一奥古斯都马克西米安统治高卢、不列颠和西班牙。此外,他把全国划分为100个行省,每10-12个行省组成一个行政区,实行军政分治,地方总督不兼军职。(2)军事改革:把军队分为边防军和巡防军两种,巡防军用以镇压人民起义和从事远征,边防军用以对付外族入侵,并增加军团数目。(3)税制改革,把帝国领土分成若干个固定的税区,农村居民一律课征人头税和土地税,城市居民无地者只纳人头税。为保证税收,隶农被固定在一定的农庄上,手工业者被固定在一定的协会里,不能随便迁移。(4)币制改革:鉴于当时货币贬值而实行,规定了每个标准金币的含金量。但这种金币发行后被人收藏起来,物价依然上涨,为此戴克里先颁布了“物价敕刢,规定物品价格,同时也规定了工资标准,但敕令并未取得多大效果,反而引起更大的经济混乱,后被其继承者君士坦丁取消。

305年,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退位。306年,马克西米安之子君士坦丁在夺权斗争中获胜。他废除了四帝共治制,独控全国,他把帝国划分为四大行政区:高卢、意大利、伊利里亚、东方,各行政区的民政长官由4个近卫军首领担任。由于罗马经济文化中心已转到东方,为便于统治,330年,君士坦丁在拜占廷建立新都,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顽固维护奴隶制度,颁布法律规定隶农及其后代必须固定在主人的土地上。逃亡奴隶送回原主后当作奴隶处罚,竭力限制隶农制的发展,并使基督教合法化,利用其做最后垂死挣扎的精神支柱。

2、人民起义、外族入侵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337年,君士坦丁死,他的三个儿子、两个侄儿分治帝国,帝国内部纷争不断,353年,君士坦丁次子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统一了帝国。361年,朱里亚努斯(君士坦丁之侄)被军队拥为皇帝,君士提乌斯在出征朱里亚努斯时死去,两年后,朱里亚努斯在与波斯作战中负伤,归途中死去。

罗马皇帝的残暴统治和长期政治混乱局面,激起国内各族人民不断的反抗和起义。西部巴高达运动在高卢重新爆发,使罗马在不列颠、高卢、西班牙的统治完全瓦解,日尔曼人的小王国代之而起。四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北非爆发了阿哥尼斯特运动参加者都是北非的奴隶、隶农和农民,他们反对大土地所有者和高利贷者。四世纪中期,在被镇压之后又重新兴起,罗马再派军队残酷镇压,起义处于时起时伏之中。这个时期的起义以多瑙河上游哥特人的起义声势最为浩大。四世纪中期,匈奴人进入欧洲,占领了从顿河到喀巴阡山脉。全部里海北岸地区,原居此地的日尔曼部落哥特人中的西哥特人不愿受匈奴人压迫,向东部罗马皇帝瓦伦斯要求渡过多瑙河到罗马避难。到罗马后受到罗马官吏的勒索和压迫,有的以子女换取粮食,有的被卖为奴隶。376年,他们掀起了反抗罗马的起义。378年,在亚得里亚堡会战中打败罗马军队,西部罗马皇帝格拉齐阿努斯派司令官提奥多西增援东方,并任命他为东部罗马皇帝。394年,提奥多西最后一次把帝国统一起来,但395年,提奥多西死后,帝国终于一分为二,即以君士坦丁堡为都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的西罗马帝国。

410年,西哥特人在劫掠巴尔干半岛后进入意大利,并围困罗马城。罗马城内奴隶乘机打开城门,罗马陷落,西哥特人洗劫罗马城之后,进攻高卢和西班牙,战胜汪达尔人后建立了西哥特王国。汪达尔人战败后,于439年从西班牙渡海进入北非,征服迦太基,于439年建立了汪达尔王国。455年,汪达尔国王派战船从北非渡海进攻意大利,罗马再遭洗劫。468年,东罗马支援西罗马,与汪达尔人会战迦太基,罗马战败,北非和地中海岛沦为汪达尔国土。

五世纪七十年代,西罗马领土只限于意大利且皇帝徒有虚名,被操纵在蛮族之中,476年,蛮族将领奥多亚克废除了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洛而自立为统治者,西罗马帝国终于在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的浪潮中覆没。

六、上古罗马文化(略)

附:格拉古兄弟改革

古代罗马于公元前133~前121年间先后由格拉古兄弟推行的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改革活动。兄提比留·格拉古(公元前162~前133)、弟盖乌斯·格拉古(公元前153~前121),生活在罗马城邦扩张为地中海霸国的时代。罗马领土的急剧膨胀,财富的增长和奴隶占有制的迅速发展,导致土地集中和大批农民破产,促使社会矛盾日趋激烈。格拉古兄弟出身于豪门贵族,受过希腊启蒙主义思想教育,长于演说。提比留青年时投身军伍,经历对迦太基的战役和在西班牙的殖民战争,了解时务,体察民情,锐意改革。设想在广阔的公有地上进行殖民,可以解决罗马人力资源的问题。公元前 133年提比留当选为保民官,提出土地法案,规定公民每户所占公有地不能超过1000尤格;超过土地由国家偿付地价,收归国有,并划成每块30尤格的份地分给贫穷农民,由一个三人委员会负责分配土地。经过激烈斗争,法案在公民大会上获得通过。元老贵族保守势力竭力反对改革法案的实施。提比留在竞选下一年(公元前132)的保民官时,元老院贵族蓄意挑起械斗,提比留连同他的 300名支持者被杀害。但失地农民要求分配土地的斗争并未停息,在他死后10 年间仍有7.5万多公民分得份地。

公元前123和前122年,盖乌斯任保民官。他重申提比留的土地法,还提出了实行赈济城市贫民的粮食法和授与骑士司法权的审判法等内容广泛的法案:国家向平民廉价供应粮食;在亚细亚行省由包税人负责征收什一税;改组审理行省中官员违法案件的法庭;在迦太基故址设置殖民地;授予意大利人罗马公民权等。其中有的被通过执行,但在迦太基设殖民地以及授予意大利人罗马公民权的问题都遭反对。公元前121年,反对改革的元老贵族杀害了盖乌斯及其追随者3000余众。但盖乌斯提出的法案大多保留了下来。

格拉古兄弟改革,从单纯的土地立法发展为广泛的改革运动,冲击了豪门贵族的统治,提出了罗马国家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对于罗马社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教学提示]

1、学习本章要重点掌握五个问题。(1)对外扩张和内战。公元前5世纪初——前2世纪中叶,罗马进行了长达300余年的对外扩张,使罗马由第伯河上的小城邦发展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霸国,促进了罗马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小农的破产,从而使城邦的经济基础逐步遭到破坏。内战是城邦危机的表现,加速了城邦向帝国的过渡。(2)屋大维的内外政策。屋大维的元首政治,实质上是共和外衣下的君主制。其内外政策旨在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3)公元3世纪危机。随着罗马帝国各种矛盾的激化,到3世纪,政治、经济陷入全面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奴隶制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4)基督教。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产生是罗马下层人民反对压迫、希望得到解脱的反映。对它的发展、演变等应有所了解。(5)古罗马文化。罗马史学、农学、法学等方面在古代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2、罗马政体的演变和阶段划分、元首政治的政体实质、早期基督教、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等是中外学术界争鸣的焦点问题,教学中应注意介绍。

3、古代罗马史的阅读资源比较丰富,应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史料、论著指导学生阅读。

学术争论:

1.关于共和向帝制过渡的问题

2.关于帝国时期的政治、经济、释奴等问题

[思考题]

1、试述罗马统一意大利的大体过程及统治政策。

2、罗马对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对国内影响。

3、公元前3-前2世纪罗马奴隶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评价格拉古兄弟改革?

5、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大体经过和意义如何?

6、恺撒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恺撒的历史地位?

7、试论罗马从共和制过渡到帝制的原因及历史过程。

8、为什么说屋大维的元首政治是共和外衣下的君主制?

9、公元3世纪危机发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10、试述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统治的政策措施及历史地位。

11、罗马隶农制论述。

12、述评早期基督教。

13、试论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与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的历史意义。

14、古罗马文化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附:罗马奴隶社会的断限及其特征

奴隶制和奴隶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奴隶制存在的地方并不一定是奴隶社会。只有那些地区,即奴隶劳动在整个社会中起支配地位的地区,才能称作奴隶制社会。要使奴隶劳动在整个社会中起支配地位,就必须具备某些条件。恩格斯指出:“要使奴隶劳动成为整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那就还需要生产、贸易和财富积聚有更大的增长。在古代的自发的土地公有的公社中,奴隶制或是根本没有出现过,或是只起极其从属的作用。在最初的农民城市罗马,情形也是如此;而当罗马变成‘世界城市’,意大利的地产日益集中于人数不多的非常富有的所有者阶级手里的时候,农民人口才被奴隶人口所排挤。”①

根据恩格斯的指示和自己对罗马史的研究,我认为:罗马的奴隶社会大约开始于公元前二世纪中后期,因为只有到这时,罗马才变成了“世界城市”,才具备了“使奴隶劳动成为整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条件。

罗马的奴隶制社会是与古代社会绝然不同的社会形态,它是古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古代社会走向没落和灭亡的过程。在罗马,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外征服。只有征服才使罗马获得了众多的奴隶,才使它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只有征服才加剧了罗马公民阶层的贫富分化,加速了公民集体的破裂,从而为古代社会的灭亡准备了坟墓。

到共和末年,罗马公民间的贫富分化已经相当严重。贫者人数众多,生活无着,他们只得依赖国家和私人赈济为生。而富者则腰缠万贯,骄奢淫逸,他们在除了把自己的一部分财产用于消费享乐以外,还把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投资于矿业、农业等生产部门。

矿业是罗马最早使用大规模奴隶劳动的部门。古代有名的西班牙矿区,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早期,就落入了意大利矿主手中。他们为了获取厚利,就不惜让众多的奴隶到这里从事开采。据史书记载:到公元前二世纪中叶,仅在西班牙银矿从事劳动的奴隶就达4万人。②其它矿区如开俄斯、派罗斯和希腊的大理石矿,葡萄牙的铜矿,巴诺里亚和达西亚等地的金属矿藏的开采工作一般也由奴隶或罪犯承担。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从事矿下劳动的奴隶是古代世界最悲惨的奴隶。他们“为主人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财富,可自己却衣不遮身,日日夜夜地在地下挖掘。他们中的许多由于过度劳累而丧失性命。”①最近的考古表明:在矿下干活的奴隶,一般寿命都很短,其年龄不会超过30岁。

在罗马,大量使用奴隶劳动的另一部门便是农业。这是罗马奴隶制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罗马人看来,经营农业是最崇高的职业,与经商相比,它具有少担风险等特点。所以,富人们都乐意把自己的资金投资于农业。他们购买土地,兴建庄园,并使用外来奴隶从事耕作。但必须注意的是,在共和末年,意大利流行的庄园,一直是迦图式的中等庄园。只有到帝国时期,罗马才出现了占地广阔的大庄园以及奴隶达数千的大奴隶主。②这些庄园的日常生产者大多都是奴隶。他们在监工的监督下从事劳动,受尽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

总之,到共和末、帝国初,罗马的奴隶劳动已经分布于各个生产部门,奴隶制成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它不仅在生产上占着支配地位,而且还从根本上规定了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方向。由于罗马奴隶制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征服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行省的剥削,因此,从一开始它便具有自身发展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罗马奴隶主奴役的对象主要是外族奴隶。罗马的奴隶大部分都来自行省或被征服地区。根据奴隶的出生地点,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东方奴隶和西方奴隶两大类。来自东方的奴隶,主要有希腊人、马其顿人、色雷斯人、本都人、吕底亚人、叙利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安息人、犹太人、埃及人等。这些奴隶往往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有的甚至比奴隶主的文化水平还高,他们一般被用于家内,担任家内的各种工作。罗马的家庭教师大多都由这些奴隶充任。来自西方的奴隶常常有高卢人、日耳曼人、西班牙人、达西亚人、北非人等等,他们的大多数都是毫无文化的野蛮人。奴隶主用这些奴隶担任繁重的工作,如农耕、开矿、放牧等,或把他们送至角斗场,让其充任角斗士。历代元首如奥古斯都、克劳狄、尼录等有时也利用这些奴隶组成卫队,驻守在宫廷之内。

罗马之所以会走上剥削外族奴隶的道路,这是由当时的内外条件所决定的。首先,罗马公民间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结果,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使罗马贫民摆脱了沦为奴隶的命运,从而完全取消了通过奴役自家人来发展奴隶制的途径。其次,罗马对外战争的胜利为其获取大量外来的奴隶提供了条件。最后,罗马奴隶主从自身利益出发,愿意使用外族奴隶。因为这样做,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奴隶的逃跑和反抗。

罗马奴隶社会的第二大特征便是奴隶制在各个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当帝国东部的部分地区已经经历了奴隶制的全盛阶段并开始走向衰落的时候,帝国中部的意大利和西西里才刚刚进入它的形成和发展期;而当意大利等地开始进入奴隶制全盛期的时候,帝国西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却还处于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期。这种不平衡性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地理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罗马对外征服的结果。

罗马奴隶制的第三个特点是对奴隶的大量释放。

过去,一般认为:罗马被释奴隶的增多是古代的奴隶制业已失去活力的结果,是奴隶制不能在生产上提供足以补偿所耗劳动的收益的产物,是奴隶制日趋灭亡的标志。按照这种说法,似乎只有到奴隶社会的末期才会出现大量的被释奴隶。实际上,这完全与罗马的史实相悖。

在罗马,对奴隶的释放几乎与奴隶制一样古老。早在塞尔维乌斯时代就已存在。进入奴隶社会以后,这种制度不但没有削弱,相反却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据统计,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后的一个半世纪内,罗马每年平均要释放奴隶1350人,而到共和国末年,每年的释放奴隶数则猛增到16000人。①据记载:共和国后期的一位将军(苏拉)一次就释放了10000名奴隶;②公元6年建立的、由7000人组成的消防队,其成员最初全都来自被释奴隶。③近年来,国外学者对罗马附近的7000块表明死者身分的墓志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这些碑铭中,纪念被释奴隶的数量是自由人的三倍。④我们尽管不能以此断定罗马城的大部分公民都是奴隶或被释奴隶的后代,但似乎有理由认为被释奴隶在罗马公民中占有很大的比率。

罗马的被释奴隶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在获取自由时的年龄也较轻。西塞罗认为:勤奋而诚实的奴隶在7年内就有希望获得释放。⑤德国学者阿尔菲特(G.Alfoldy)曾在本世纪七十年代对帝国西部的罗马城、意大利、西班牙和多瑙河流域等地区的1201个被释奴隶作了分析研究,发现其中有3/5的奴隶在30岁以下就获得了自由。⑥

奴隶主释放奴隶常常有注册释放,执杖释放,遗嘱释放和无式释放四种方式。根据罗马的习俗,奴隶在被释以后,就获得了其原主人的地位。这就是说,一个被释奴隶,如果其主人是罗马公民,仅仅通过私人释放而不用政府批准,就自动跃入罗马公民这一行列,享有罗马公民的义务和权利。有权参与公民投票,有权与公民成员通婚。因此,就政治地位而言,罗马的被释奴隶一般高于罗马公民阶层以外的任何自由民。因为这些自由民虽然人身自由,但往往被排斥于公民集体之外。他们既不能获取罗马公民所享有的任何权利,又不能与罗马公民建立合法的婚姻。

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被主人释放的奴隶,大多数都是希腊人、叙利亚人和已经希腊化的地中海东部人。在罗马城内,被释放的希腊奴隶约是这一地区全部被释奴隶的百分之七十;在拉丁姆,则为百分之六十四。①这些被释奴隶除了一部分继续留在家内,从事家内劳动外,大部分都分布于罗马人所轻视的工商业等生产部门,从事工商业活动。有的因此而获取了大量财富并成了社会的上流人物。据塔西佗报导,尼录时代的元老和骑士,多是被释奴隶的后裔。②在公元一世纪,罗马政府的许多要职(如财政大臣、司法大臣等)几乎清一色的由皇家的被释奴隶充任。他们权大无比,飞扬跋扈,以致许多天生自由的贵族也被迫迎逢他们。例如,当克劳狄皇帝的被释奴隶帕拉斯(Pallas)刚刚爬上行政长官的高位,元老院就发布命令,决定给他提供一笔相当可观的财产。这种现象在帝国时代,可以说,相当普遍。

既然罗马的被释奴隶如此之多,释放之风又如此之盛,于是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罗马奴隶主为什么愿意大规模地释放奴隶呢?众所周知,奴隶是花钱买来的,通过对奴隶的购买,主人才获取了对奴隶劳动和生产的支配权,那么,主人为什么又愿意放弃这些权力呢?

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经常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描述奴隶的解放,他们把这种现象看作是野蛮制度里的一种温和成分。对于个别奴隶来说,释放或许是主人允许他免除奴役的一种慷慨行为。但对于大多数奴隶而言,释放并不是出于主人的仁慈,而是主人用来剥削奴隶的一种手段。从表面上看,大量释放奴隶似乎对主人不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奴隶的释放是有条件的。每一奴隶在释放以前必须向主人交纳相当于再购买一名奴隶的钱财,所以奴隶的释放并不影响奴隶制的延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释放奴隶的办法,主人使奴隶看到了获取自由的希望,从而无形中也就提高了奴隶劳动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从根本上说,罗马奴隶的大量解放并不标志着奴隶制的衰亡,它既没有导致奴隶制基础的削弱,也没有对奴隶制构成严重的威胁。它完全是奴隶制发达形式的一种表现,是奴隶制高度发展的反映。主人们通过释放奴隶的方法,不但达到了最大限度地剥削奴隶的目的,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巩固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作用。

应该说,在奴隶社会初期,尤其是奥古斯都等元首对奴隶制生产关系进行一系列调整之后,奴隶制为罗马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奴隶制,也就没有罗马帝国的经济繁荣。但也不应否认,奴隶制生产关系本身就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一旦出现奴隶来源枯竭,国内市场消失等因素,它就会迅速衰落。三世纪以后的罗马史,实际上就是罗马内部矛盾激化并最后导致奴隶社会衰亡的历史。

下载2009级历史学《世界古代史》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级历史学《世界古代史》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学二级学科介绍:中国古代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历史学二级学科介绍: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元史、明清史等。 中国古代史以中国古代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近代以前的中......

    世界古代史问答题

    一、史前人类: 1. 简述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2. 简述现代人种的形成 3. 简述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4. 何谓农业革命?农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5. 简述畜牧业的起源 6. 简述史前艺术 二......

    世界古代史材料题精选

    世界古代史材料题精选 一、看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请回答: (1)请根据图片信息为三则图片命名。 (2)它们都各是哪些国家奴隶制度文明的象征? (3)你能分别对这些图片的内容作......

    《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

    洛阳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世界中古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适用对象: 历史学专业普通本科生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处 二OO九年六月 《世界中古史》......

    世界古代史教案9——罗马共和国

    《世界古代史》教案9——罗马兴起与共和国的发展 第八章 罗马兴起与共和国的发展 罗马古代史特点 1、奴隶制度得到充分发展,是古代各国奴隶制度发展得最典型的国家。2、古......

    2018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重要考点汇总[5篇材料]

    2018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重要考点汇总 考研是条漫长的道路,在这条路上考生们还要做到“事无巨细”,在前期复习中争取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复习到,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尚考......

    古代史教案

    黄冈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教案 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 (古代史部分) 教 研 室:音乐系理论教研室 授课教师:张来敏 授课班级:2007级 第一讲 远古和夏商时期的音乐 授课内容:远古时期和......

    世界古代史论文索引五篇范文

    世界古代史论文索引(三)关于观克思对世界史研究的史料问题 柴毅龙` 世界历史(京),1991.2世界古代五大帝王的专制统治 李怀国 求是学刊(哈尔滨),1991.6古代世界奴隶价格比较(续):古代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