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上古)
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上古)
作者:朱伟奇 【
《世界古代史——上古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世界古代史——上古史 英文名称:
课程性质:
历史专业基础课程 总 学 时: 54 学
分:
适用对象: 历史专业本专科
先修课程: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世界古代史是历史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世界古代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头两个阶段的历史,即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的历史,介绍人类的起源、人类社会的形成、人类第一个阶级社会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世界五大古代文明历史。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世界古代史发展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从全球史观掌握人类奴隶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为进一步学习历史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古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使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人类和人类社会起源的历史过程,社会形态演变发展问题,如,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奴隶制社会的过渡、奴隶制社会瓦解向封建社会过渡问题,古代世界各文明的发生发展的特点规律与异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世界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历史发展规律,学会运用历史的思维方式,以历史的眼光视角,看待当今世界的发展进程,当今的世界是历史的延续继承和发展。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导,辅助以课堂讨论,交叉进行;课上做课堂笔记,课外阅读原始文献和相关研究著作,并撰写读书报告。
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授课
(四)实践环节
提出本课程所学需要的实践环节,如实验、上机、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等,确定其名称、主要内容与要求和学时分配。其格式为:
1.名称(如:实验、上机、课程设计等)(5号宋体)2.主要内容与要求(5号宋体)3.学时分配(5号宋体)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略
(六)本课程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为以后开设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奠定了基础,如,《西方史学史》、《西方文化史》、《世界宗教史》等。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一、一般参考文献:
《世界史·古代史编》,刘家和、朱寰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林志纯、郭守田主编,商务印书馆。
《世界文明史》,伯恩斯著,商务印书馆。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世界史纲》,韦尔斯著,人民出版社。
《外国史学名著选》,吴于廑主编,商务印书馆。
《外国历史名人传》,朱庭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历史著作史》,汤普逊著,商务印书馆。
“精粹世界史”系列丛书,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外历史年表》,翦伯赞主编,中华书局。
The World To 1500: A Global History, by L.S.Stavrianos, Prentice-Hall, 1970.The World Since 1500: A Global History, by L.S.Stavrianos,Prentice-Hall,1971.World Civilizations,by E.M.Burns and P.L.Ralph, New York, 1974.二、原始社会史参考文献: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古代社会》,摩尔根著,商务印书馆。
《原始社会史》,林跃华主编,中华书局。
《人类自然史》,吴汝康著,科学出版社。
《世界上古史纲》,林志纯主编,人民出版社。
三、古代东方史参考文献:
《世界上古史纲》,林志纯主编,人民出版社。
《古代东方史》,阿甫基耶夫著,人民出版社。
《埃及古代史》,费克里著,商务印书馆。
《高级印度史》,马宗达著,商务印书馆。
《希伯来文化》,朱维之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
《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吴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东方社会政治形态史论》,刘学灵著,上海远东出版社。
《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施治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四、古代希腊罗马史参考文献:
《古希腊史》,塞尔格叶夫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古代罗马史》,科瓦略夫著,三联书店。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罗斯托夫采夫著,商务印书馆。
《希腊波斯战争史》,希罗多德著,商务印书馆。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著,商务印书馆。
《罗马史》,李维著,商务印书馆。
《欧洲文化的起源》,兹拉特夫斯卡雅著,三联书店。《荷马史诗》《希腊神话》
(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美)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8年。魏庆征编《古代两河流域与西亚神话》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魏庆征编《古代埃及神话》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魏庆征编《古代印度神话》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魏庆征编《古代希腊罗马神话》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法)迭朗善《摩奴法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世界十大宗教》
世 界 历 史 导 论
一、历史
二、历史学
三、世界历史的宏观框架和演进趋势
四、上古时代奴隶制的基本形态
五、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关系与社会结构
六、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地位
教学要点:
△认识过程的哲学原则。
△世界历史的实质与历史演进的深层背景。思考题:
1、什么是历史?
2、什么是历史学?
3、历史学是不是科学?
4、如何理解世界历史的宏观框架?
5、世界历史表现为怎样的演进趋势?
6、如何理解人类社会诸多层面的历史运动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7、何谓奴隶?
8、奴隶制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9、上古时代奴隶制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10、古时代奴隶的来源和社会构成?
11、何理解上古时代奴隶制社会的阶段说与类型说?
12、何理解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世界史·古代史编》,刘家和、朱寰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林志纯、郭守田主编,商务印书馆。《世界文明史》,伯恩斯著,商务印书馆。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世界史纲》,韦尔斯著,人民出版社。
《外国史学名著选》,吴于廑主编,商务印书馆。
《外国历史名人传》,朱庭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历史著作史》,汤普逊著,商务印书馆。
“精粹世界史”系列丛书,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外历史年表》,翦伯赞主编,中华书局。
The World To 1500: A Global History, by L.S.Stavrianos, Prentice-Hall, 1970.The World Since 1500: A Global History, by L.S.Stavrianos,Prentice-Hall,1971.World Civilizations,by E.M.Burns and P.L.Ralph, New York, 1974.第一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人与动物的区别、人的特征
2、图腾与宗教
二、教学内容
1、人类起源
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
3、氏族制度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 要点:
⒈△人区别于动物的两个层面。⒉○从猿到人的演进及其非连续性
一、人类关于自身起源的认识过程:从神话宗教到科学探讨
二、人类起源的三个阶段
三、人种的差异
四、原始社会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 要点:
⒈△旧石器时代特征 ⒉○氏族制度的形成
一、旧石器时代
二、采集和狩猎生活
三、人类向美洲以及澳洲的迁移
四、氏族制度的形成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 要点:
⒈△新石器时代特征 ⒉○农业革命的影响
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二、新时期时代的农业革命
三、畜牧业的起源
四、农业革命的影响
五、新石器时代特征
第四节 文明的产生 要点:
⒈△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 ⒉○社会大分工与社会大分裂
一、金属的冶炼
二、社会大分工
三、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
四、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
五、国家的产生
第五节 史前文化 要点:
⒈△原始文化 ⒉○图腾
一、宗教萌芽
二、史前艺术
三、科学知识萌芽
四、文字的产生 思考题:
1、人类关于自身的起源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
2、如何理解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3、人类的起源经历了哪些阶段?
4、人种是如何划分的?
5、如何理解原始社会的历史分期?
6、如何理解家庭的历史内涵?家庭的演进经历了哪些阶段?
7、何谓原始公社?原始公社是如何演进的?
8、何谓群婚?何谓辈份婚、族外婚和对偶混?
9、辈份婚、族外婚、对偶混的更替与原始社会组织形式的演进两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10、原始社会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11、原始社会是如何解体的?
12、如何理解文明的历史内涵? 参考文献: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古代社会》,摩尔根著,商务印书馆。《原始社会史》,林跃华主编,中华书局。《人类自然史》,吴汝康著,科学出版社。《世界上古史纲》,林志纯主编,人民出版社。
第二章 古代埃及文明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埃及历史文明的特点
2、埃及神权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1、埃及文明的演进
2、埃及宗教与埃及文明 第一节 早期埃及 要点:
⒈△埃及文明的起源 ⒉○埃及历史特点
一、埃及文明的发生
二、古王国时期和第一中间期
三、中王国时期和第二中间期 第二节 新王国时期的埃及 要点:
⒈△埃及帝国
⒉○埃及神权与王权的关系
一、反喜克索斯和埃及再统一
二、埃及帝国形成
三、社会经济状况
四、王权和神权的关系
五、埃及与赫梯的争霸
第三节 古埃及文化 要点:
⒈△文化特点
⒉○宗教与埃及文化
一、文字
二、建筑
三、科学
四、宗教 思考题:
1、尼罗河对于埃及古代历史有何影响?
2、比较古王国与新王国,说明古代埃及政治生活的演变趋势。
3、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4、埃及古代文化的主要成就。参考文献:
1、《埃及古代史》,费克里著,商务印书馆。
2、《埃及古代史》,刘文鹏著,商务印书馆。
3、《人类早期文明的“木乃伊”—古埃及文化求实》汉尼希、朱威烈,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世界上古史纲》,林志纯主编,人民出版社。
5、《古代东方史》,阿甫基耶夫著,人民出版社。
第三章 两河流域文明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两河流域文明特点
2、苏美尔文明
二、教学内容
1、两河流域诸文明国家
2、汉莫拉比
第一节 苏美尔文明的发生 要点:
⒈△苏美尔文明的发生
⒉○苏美尔文明与埃及文明的不同
一、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向文明的过渡
第二节 苏美尔城邦争霸 要点:
⒈△城邦政治制度 ⒉○城邦兼并战争
一、社会经济状况
二、政治制度
三、城邦争霸
第三节 阿卡德王国 要点:
⒈△阿卡德王国的统一 ⒉○萨尔贡
一、阿卡德王国的统一
二、政治和经济状况 第四节 乌尔第三王朝 要点:
⒈△乌尔第三王朝建立 ⒉○《乌尔纳木法典》
一、乌尔第三王朝建立和王权加强
二、社会经济状况
第五节 古巴比伦王国 要点:
⒈△汉谟拉比 ⒉○汉谟拉比法典
一、巴比伦尼亚的统一
二、汉谟拉比的专制统治
三、汉谟拉比法典
四、等级制度
五、奴隶制度
六、土地制度
七、雇用制度
八、古巴比伦的衰亡
第六节 苏美尔·巴比伦文化 要点:
⒈△文字、建筑 ⒉○太阴历
一、文字
二、文学
三、科学知识
四、建筑和雕刻 思考题:
1、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范围与历史内容。
2、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城邦政治的主要特点。
3、《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内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参考文献:
《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吴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东方社会政治形态史论》,刘学灵著,上海远东出版社。《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施治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古代两河流域与西亚神话》魏庆征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
第四章 西亚文明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西亚诸文明国家
2、犹太国和犹太教
二、教学内容
1、波斯
2、琐罗亚斯德教
第一节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犹太王国 要点:
⒈△铁器、腓尼基
⒉○犹太教和希伯来民族历史
一、赫梯
二、腓尼基
三、以色列犹太王国
第二节 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 要点:
⒈△亚述的崛起 ⒉○亚述的历史
一、早期亚述
二、中期亚述
三、亚述帝国
四、新巴比伦王国 第三节 波斯帝国 要点:
⒈△波斯帝国的地位 ⒉○琐罗亚斯德教
一、波斯的兴起
二、高墨达运动
三、大流士改革
四、波斯帝国社会经济状况
五、文化和宗教
六、波斯与希腊的矛盾
七、波斯和西亚北非古代文明的终结
思考题:
1、亚述帝国奴隶制的特点。
2、新巴比伦王国的扩张及统治政策。
3、大流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4、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经典和主要教义。
5、腓尼基人对于人类文化的主要贡献。
6、犹太教形成的历史环境与神学思想。
7、西亚古代文化的主要成就。
8、评价波斯帝国的历史影响。参考文献:
《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施治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希伯来文化》,朱维之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
《犹太——充满“悖论”的文化》顾晓鸣,浙江人民出版社。
第五章 古代印度文明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古代印度文明特点
2、印度宗教
二、教学内容
1、印度历史演化
2、古代印度文化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 要点: ⒈△居民
⒉○哈拉巴文化
一、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哈拉巴文化 第二节 吠陀时代 要点:
⒈△吠陀、婆罗门教 ⒉○种姓制度
一、吠陀和雅利安人
二、早期吠陀时代
三、后期吠陀时代 第三节 列国时期 要点: ⒈△耆那教 ⒉○佛教
一、列国的形势
二、耆那教
三、佛教
第三节 孔雀帝国的兴衰 要点:
⒈△古代印度文化 ⒉○阿育王
一、摩揭陀国
二、孔雀帝国建立
三、阿育王
四、古代印度文化
思考题:
1、何谓哈拉巴文明?哈拉巴文明在古代印度历史中居于怎样的地位?
2、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产生的?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3、婆罗门教包括哪些经典?婆罗门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基础和基本教义。
5、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
6、耆那教的基本内容。参考文献:
《高级印度史》,马宗达著,商务印书馆。《印度史》林承节著,人民出版社。
《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尚会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现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邱永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印度教——宗教与社会》朱明宗、尚会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宗教与印度社会》王树英,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第六章 古代希腊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希腊文化
2、希腊民主政治制度
二、教学内容
1、爱琴文明
2、雅典、斯巴达 第一节 爱琴文明 要点:
⒈△自然环境和居民 ⒉○自然环境和希腊文明
一、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克里特文明
三、迈锡尼文明
四、荷马时代
第二节希腊城邦的形成 要点:
⒈△自然环境和
⒉○斯巴达城邦和雅典城邦各自特征
一、城邦的形成和殖民
二、斯巴达城邦
三、雅典城邦
第三节 希腊古典时代(上)要点:
⒈△雅典的崛起 ⒉○雅典民主政治
一、希腊波斯战争
二、雅典海上同盟
三、雅典民主政治
四、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社会经济状况
第四节 希腊古典时代(下)要点:
⒈△伯罗奔尼撒战争 ⒉○希腊世界的衰败原因
一、伯罗奔尼撒战争
二、公元前4世纪社会经济状况
三、城邦内部矛盾的发展
四、城邦间的争霸
五、希腊古典文化 思考题:
1、古代希腊世界的地理范围及其特点。
2、后人是如何发现爱琴文明的?
3、比较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说明其在希腊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4、比较爱琴文明与荷马时代,说明两者的异同。
5、公元前8-6世纪的希腊处于怎样的历史阶段?
6、公元前8-6世纪希腊海外殖民的背景、范围、性质和影响。
7、比较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说明雅典国家形成的历史轨迹。
8、比较雅典与斯巴达,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9、公元前5世纪希腊社会的时代特征是说明?
10、希腊波斯战争的起因、进程与结局。
1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怎样的经济社会基础之上?有何具体表现?其性质如何?
12、说明古典时代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特点。
13、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进程及其对希腊社会的影响。
14、比较希腊波斯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说明两者的异同。
参考文献:
《古希腊史》,塞尔格叶夫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希腊波斯战争史》,希罗多德著,商务印书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著,商务印书馆。《欧洲文化的起源》,兹拉特夫斯卡雅著,三联书店。
第七章马其顿——希腊的扩张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什么是希腊化
2、希腊化时期文化
二、教学内容
1、亚历山大帝国
2、马其顿
第一节 马其顿的兴起 要点:
⒈△马其顿的兴起
⒉○雅典亲马其顿派与反马其顿派
一、马其顿的兴起
二、雅典亲马其顿派与反马其顿派
三、希腊落入马其顿控制之下 第二节 亚历山大帝国 要点:
⒈△亚历山大帝国建立与分裂 ⒉○希腊化时期的文化
一、亚历山大的东征
二、帝国的建立和分裂
三、托勒密埃及王国
四、塞琉古王国与帕加马王国
五、马其顿王国
六、希腊化时期的文化 思考题:
1、亚历山大东征的背景、经过与历史遗产。
2、比较希腊古典时代的文化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说明希腊文化的历史进程。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远征记》 阿里安著,商务印书馆1979。
2、《拉奥孔》莱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八章 罗马兴起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罗马共和国前期的社会矛盾
2、塞尔维乌斯改革
二、教学内容
1、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2、共和国的建立
第一节 伊达拉里亚文明和王政时代的罗马 要点:
⒈△伊达拉里亚文明 ⒉○塞尔维乌斯改革
一、意大利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伊达拉里亚文明
三、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
四、罗马城的起源和王政时代
五、塞尔维乌斯改革 第二节 早期罗马共和国 要点:
⒈△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⒉○统治政策
一、共和国的建立
二、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三、对意大利的征服以及统治政策
四、罗马军队
五、政治制度 思考题:
1、古代罗马世界的地理范围及其特点。
2、罗马共和国前期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起因、经过与历史后果。
3、塞尔维乌斯改革。
4、罗马人的扩张进程与统治政策。参考文献:
《古代罗马史》,科瓦略夫著,三联书店。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罗斯托夫采夫著,商务印书馆。
《罗马史》,李维著,商务印书馆。
《欧洲文化的起源》,兹拉特夫斯卡雅著,三联书店。
第九章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罗马共和国后期的社会矛盾与政治危机
2、共和国灭亡
三、教学内容
1、罗马的扩张
2、罗马共和国的危机 第一节 罗马在地中海区域的统治 要点:
⒈△罗马的扩张
⒉○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一、布匿战争
二、对东地中海地区的征服
三、行省制度
四、奴隶制度发展
五、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第二节 罗马共和国的危机与覆亡 要点:
⒈△罗马共和国的危机的表象 ⒉○共和国覆灭
一、西西里奴隶起义
二、格拉古兄弟改革
三、马略军事改革
四、同盟者战争
五、苏拉独裁
六、斯巴达克起义
七、凯撒独裁
八、共和国覆灭
九、共和国文化
第三节 罗马帝国的繁荣 要点: ⒈△元首制
⒉○帝国前期文化
一、元首制的建立
二、屋大维的对内外政策
三、专制统治加强和各地人民的反抗
四、行省地位提高和帝国的鼎盛
五、帝国前期经济的发展
六、奴隶制危机征兆和隶农制的发展
七、帝国前期文化 思考题:
1、罗马共和国后期的社会矛盾与战争危机。
2、什么是元首制?
3、古代罗马文化的主要成就。文献参考:
第十章 罗马帝国的衰亡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基督教产生
2、罗马三世纪危机
三、教学内容
1、罗马帝国灭亡
2、伊朗和中亚帝国
第一节 罗马的3世纪危机和基督教的兴起 要点:
⒈△基督教产生 ⒉○奴隶制危机
一、奴隶制危机
二、政治危机
三、人民反抗斗争和大批蛮族入侵
四、基督教的产生
五、基督教发展和演变 第二节 罗马帝国的衰亡 要点:
⒈△戴克里先称帝 ⒉○罗马帝国的衰亡
一、戴克里先的专制统治
二、君士坦丁的统治和基督教的质变
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第三节 伊朗和中亚帝国 要点:
⒈△安息帝国 ⒉○贵霜帝国地位
一、安息帝国
二、大夏王国和贵霜帝国
思考题:
1、基督教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早期思想。
2、基督教的合法化及奥古斯都教父学的主要内容。
3、罗马帝国三世纪危机。
参考文献:
《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王晓朝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第二篇:《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
洛阳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大纲
《世界中古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适用对象: 历史学专业普通本科生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处 二OO九年六月
《世界中古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世界中古史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总 学 时: 54 讲课学时: 54 学 分: 3 适用对象: 历史学专业普通本科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普通本科生专业课程必修课。
课程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世界通史的构成部分之一。时间上,自公元5世纪延续至16世纪;空间上,涵括欧亚大陆的主要地区。本课程通过对中世纪各地区历史的叙述,勾勒历史延续发展的大致轮廓,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观察文明演变的轨迹。我们将分析和讨论那些重大或者并不重大的事件、人物、制度、生活与精神,提出或解释历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因此,这里既有历史文献的阅读理解,也有观念理论的讨论分析。在阅读和讨论中,希望大家对中古史能够产生某些兴趣,关注某些问题,了解某些学术态势,并进而有某些研究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中古史”概念;中古欧洲新格局;中古西欧封建社会及其制度以及基督教文化;俄罗斯和东欧文明;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教;中古时期的印度;东亚中、日、朝中古社会状况。
教学难点:中古欧洲新格局的形成;西欧庄园制、农奴制、封君封臣制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古西欧基督教文化。
三、教学基本要求
1、世界中古史是历史学本科生一门基础性必修课程,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同时,还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地理、文化、宗教、制度等知识,加深对世界中古史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课堂以老师讲授为主,并与学生讨论以及读书报告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好的课堂氛围;同时培养学生积极走出课本、教室,关注网络、新闻等现代媒体,了解当前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国际重大事件,从专业学科角度出发分析其背景,从而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感性认识。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当布置一定量的讨论题和思考题,它是本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以便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办公时间:星期三下午:5:20-6:20 办公地点: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研室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导论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世界中古史的概念,时间划分,学术界的争论。学时:2 讲授内容:
一、世界中古史的一些问题
二、时间和空间:世界中古史的讲授范围
三、世界中古史研究动态
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刘新成,“日常生活史与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彭小瑜,“近代西方古文献学的发源”,《世界历史》,2001年第1期。米辰峰,“马比荣与西方古文献学的发展”,《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中古史”的概念及时间划分
第八章
欧洲的新格局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西罗马帝国的瓦解和残留,蛮族国家的建立,法兰克王国、罗马教皇和拜占廷。
学时:4 讲授内容:
第一节
日耳曼民族的迁徙
一、西罗马帝国的瓦解和残留
二、蛮族入侵和蛮族国家
三、拉丁教父的遗产
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罗马教皇和拜占廷
一、墨洛温王朝
二、加洛林王朝
三、罗马教皇和拜占廷
四、皮朗命题 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钱穆,《国史大纲》;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齐思和,“匈奴西迁及其在欧洲的活动”,《历史研究》,1977年第3期;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新约:福音书》;《法兰克人史》;《英吉利教会史》;林中泽,“圣经中的魔鬼及其社会伦理意义”,世界历史,2004年第4期。《查理大帝传》;《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徐家玲,《早期拜占庭和查士丁尼时代研究》;陈志强,“拜占廷《农业法》》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
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查士丁尼的贡献。
2、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
第九章 中古时代的伊斯兰世界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伊斯兰教的兴起和阿拉伯帝国的兴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学时:9 讲授内容:
第一节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
一、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社会
二、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
三、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圣战
第二节 哈里发国家的统治
一、麦地那哈里发国家
二、倭马亚王朝
三、阿拔斯王朝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发展
一、哈瓦立及派的兴衰
二、什叶派的演变
三、逊尼派思想体系的确立
四、苏菲主义的禁欲倾向和神秘色彩
五、奥斯曼国家的兴起
第四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繁荣
一、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演进的社会氛围
二、文学
三、历史学与哲学
四、自然科学 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古兰经》;《穆罕默德》;钱志和、钱黎勤,“中世纪哈瓦利吉派的历史命运”,《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加文·汉布里,《中亚史纲要》;许序雅,《中亚萨曼王朝史研究》;伊兹科维兹,《帝国的剖析:奥托曼的制度和精神》艾哈迈德·艾敏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希提,《阿拉伯通史》;王家瑛,《伊斯兰宗教哲学史》。
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穆罕默德船里伊斯兰教的背景。
2、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3、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就及贡献。
第十章 西欧和拜占庭封建社会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西欧封建制的发展,庄园制、农奴制封君封臣制,十字军东征以及拜占庭封建社会的发展。
学时:6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庄园制、农奴制和西欧封建制的发展
一、庄园制度和农奴制度
二、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封君封臣制度与西欧封建国家的政治
一、封君封臣制度
二、封君封臣制度与国家政治的发展
第三节 拜占庭的国家和社会
一、拜占庭封建国家政治的形成和发展
二、拜占庭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拜占庭文化 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赵文洪,“中世纪西欧的平等观念”,《世界历史》,2004年第1期,40-48。马克垚等,“马克• 布洛赫《封建社会》中译本出版笔谈”,《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马克垚等,“欧洲封建政治史研究”笔谈,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陈文海,“中世纪法兰西王室徽章研究——百合花象征主义的神学渊源及内涵”,《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程汉大,“
12、13世纪英国法律制度的革命性变化”,《世界历史》,2000年第5期。蔺志强,13世纪英国的国王观念,世界历史,2002年第2期。侯树栋,“从古法到神法——中古后期南德农民法律意识的变化”,《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庄园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形成。
2、封君封臣制的形成及影响。
3、十字军东征的影响。
第十一章 朝鲜和日本的古代文明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朝鲜国家的形成和朝鲜李朝的党争;大化改新;幕藩体制的行程及影响;日本中古文化。
学时:6 讲授内容:
第一节 朝鲜 一、三国时代
二、统一新罗
三、高丽王朝
四、李氏朝鲜
五、李朝的思想
第二节 日本:从上古到室町时代
一、从上古到大和王权时代
二、古代国家时期(6世纪——1192年)
三、中世(1192——1573年)
第三节 江户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一、江户幕府和幕藩体制的成立
二、天皇与幕藩体制
三、江户时代初期的对外关系
四、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的经济发展
五、享保改革
六、18世纪中期以后的日本
七、天保改革
八、开国和幕藩体制的崩溃
九、江户时代的文化 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日本书纪》;《古事记 》;徐建新,“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身份等级制”,《世界历史》,2001年第6期。郑显文,“律令体制下的日本神祗祭祀”,《世界历史》,2004年第2期。
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朝鲜李朝党争的后果。
2、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3、幕藩体制的形成及影响。
第十二章 公元4——15世纪的印度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笈多帝国和戒日帝国的兴衰,印度教的兴盛,种姓制度的发展和强化,德里苏丹国时期的统治,印度文学艺术。
学时:9 讲授内容:
第一节 笈多帝国
一、帝国的建立
二、社会经济发展
三、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四、婆罗门教转化成印度教
五、帝国的灭亡
第二节 戒日帝国及其后的地区性王国
一、戒日帝国的兴衰
二、封建分裂局面在全印的发展
三、封建土地关系的发展
四、7—12世纪的经济状况
五、佛教的衰落和印度教的兴盛
六、种姓制度的强化
七、穆斯林的入侵
第三节 德里苏丹国
一、王朝更迭
二、统治体制
三、宗教政策
四、土地政策
五、13—15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
六、封建压迫和人民起义
七、苏非派与虔诚运动
第四节 文学艺术
一、笈多帝国时期的文学艺术
二、地区语言的形成和7—12世纪文学艺术
三、穆斯林王朝统治在文学艺术方面带来的变化 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大唐西域记校注 》;刘欣如,“南亚种姓制中的社会流动性”,《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4期;《薄伽梵歌》;《薄伽梵歌论 》姜景奎,“一论中世纪印度教帕克蒂运动”,《南亚研究》,2003年第2期;“再论中世纪印度教帕克蒂运动”,《南亚研究》,2004年第1期。《印度文化史》;《高级印度史》。
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印度教和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2、德里苏丹国时期的土地政策。
3、中古印度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讨论一:东方与西方:世界历史的整体性
第十三章 俄罗斯和东欧文明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莫斯科公国的形成和发展;君权至尊理论与世界观念;14到16世纪的艺术文化。
学时:6 讲授内容:
第一节 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
一、地理、民族与早期历史
二、封建经济和文化
第二节 基辅罗斯和莫斯科公国
一、罗斯文明的自然和社会基础
二、蒙古人统治的遗产
三、沙皇专制统治的逐步形成
第三节 俄罗斯文化的传统形态
一、东正教和拜占庭的影响
二、君权至尊理论与世界观念
三、14到16世纪的艺术文化 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往年纪事》,《罗斯法典》;朱寰:“莫斯科国家封建土地制度的变革”,《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许桂敏,“
16、17世纪诺夫哥罗德封建土地占有形态特点”,《世界历史》,2000年第3期。刘祖熙,“中世纪斯拉夫文化刍议”,《世界历史》,2001年第5期。刘祖熙,“论波兰传统文化的特征”,《世界历史》,2004年第2期。
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蒙古人统治对俄罗斯的影响。
2、俄罗斯君权至尊理论与世界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第十四章 中古西欧的基督教文化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12世纪的文艺复兴;教士特权和修会制度;国家和君主制度的强盛;中国和西方发展路径的变化。学时:6 讲授内容:
第一节 12世纪的文艺复兴
一、教会改革 二、十字军运动
三、翻译运动和法学的复兴
四、阿贝拉尔和埃洛伊丝
五、大学的形成
六、大学与中世纪社会
第二节 个人意识的沉沦和觉醒
一、基督教世界的结构
二、教士特权和修会制度
三、西欧国家的成长
第三节近代的曙光
一、国家和君主制度的强盛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解构
三、中国和西方发展路径的变化 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陈文海,“中世纪教廷‘封圣’问题研究---对‘封圣’过程的非宗教层面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刘新成,“超越的悖论——试析西欧中世纪修道院改革运动”,《世界历史》,2001年第3期。刘城,“中世纪天主教信仰的仪式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张学明,“论中古基督教之异端”,《世界历史》,2003年第5期。彭小瑜,“历史语境中的宽容(一、二、三、四)——12世纪西欧教会法论异端和绝罚”,《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6期。
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中世纪大学的社会地位与中世纪社会的关系。
2、教士特权和修会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第十五章 中国的封建社会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中国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唐宋元明时期中国的发展;中古世界的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学时:6 讲授内容:
第一节 中国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一、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
二、少数民族内迁及其后果
第二节 唐宋元明时期的中国
一、唐宋时期政治概况
二、经济的发展
三、思想文化的转折
四、元朝的统治
五、中央专制集权制的强化
六、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中古世界的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徐善伟,《东学西渐与西方文化的复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王国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民族大融合及其后果。
2、中古世界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概况。讨论二:世界历史的中心与边缘,《转变的中国》
第三篇:世界上古中古史教学大纲
《世界上古中古史》
教 学 大 纲
《世界上古中古史》教学大纲(专科)
一、课程的性质:
世界上古中古史是历史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是研究人类社会头两个阶段的历史,即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的历史,介绍人类的起源、人类社会的形成、人类第一个阶级社会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世界五大古代文明历史。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世界古代史发展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从全球史观掌握人类奴隶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为进一步学习历史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古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使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三、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导,辅助以课堂讨论,交叉进行;课上做课堂笔记,课外阅读原始文献和相关研究著作。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总学时144)
第一章 原始社会(共14学时)
一、基本要求:
1、人与动物的区别、人的特征
2、图腾与宗教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人类起源
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
3、氏族制度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形成(4学时)
一、人类关于自身起源的认识过程:从神话宗教到科学探讨
二、人类起源的三个阶段
三、人种的差异
四、原始社会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产生和发展(4学时)
一、旧石器时代
二、采集和狩猎生活
三、人类向美洲以及澳洲的迁移
四、氏族制度的形成
第三节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4学时)
一、金属的冶炼
二、社会大分工
三、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
四、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
五、国家的产生
第四节 原始文化(2学时)
一、宗教萌芽
二、史前艺术
三、科学知识萌芽
四、文字的产生
五、思考题:
1、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经过哪些主要阶段?劳动起了什么作用?
2、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原因是什么?
3、私用制、阶级和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古代社会》,摩尔根著,商务印书馆。《原始社会史》,林跃华主编,中华书局。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二章 古代埃及(共10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埃及历史文明的特点
2、埃及神权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埃及文明的演进
2、埃及宗教与埃及文明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埃及国家的产生与古王国时期(2学时)
一、埃及文明的发生
二、古王国时期和第一中间期
三、中王国时期和第二中间期
第二节 新王国时期的埃及(3学时)
一、反喜克索斯和埃及再统一
二、埃及帝国形成
三、社会经济状况
四、王权和神权的关系
五、埃及与赫梯的争霸
第三节 新王国时期的埃及(2学时)
一、新王国的建立
二、新王国的经济
三、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宗教改革
四、新王国的衰亡 第四节 古埃及文化(3学时)
一、文字:
象形文字、祭司体文字、世俗体文字、科普特文字、商博良、《罗塞达石碑》。
二、文学:
诗歌、箴言、传记。
三、建筑艺术:
金字塔、卡尔拉克神庙、涅菲尔提提皇后像。
四、自然科学:
太阳历
五、思考题:
1、尼罗河对于埃及古代历史有何影响?
2、比较古王国与新王国,说明古代埃及政治生活的演变趋势。
3、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1、《埃及古代史》,费克里著,商务印书馆。
2、《埃及古代史》,刘文鹏著,商务印书馆。
3、《人类早期文明的“木乃伊”—古埃及文化求实》汉尼希、朱威烈,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三章 古代西亚诸国(共10学时)
一、基本要求:
1、两河流域文明特点
2、苏美尔文明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两河流域诸文明国家
2、汉莫拉比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苏美尔文明的发生(2学时)
一、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向文明的过渡
第二节 苏美尔城邦争霸(1学时)
一、社会经济状况
二、政治制度
三、城邦争霸
第三节 阿卡德王国(1学时)
一、阿卡德王国的统一
二、政治和经济状况
第四节 乌尔第三王朝(1学时)
一、乌尔第三王朝建立和王权加强
二、社会经济状况 第五节 古巴比伦王国(1学时)
一、巴比伦尼亚的统一
二、汉谟拉比的专制统治
三、汉谟拉比法典
四、等级制度
五、奴隶制度
六、土地制度
七、雇用制度
八、古巴比伦的衰亡
第六节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犹太王国(1学时)
一、赫梯
二、腓尼基
三、以色列犹太王国
第七节 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1学时)
一、早期亚述
二、中期亚述
三、亚述帝国
四、新巴比伦王国
第八节 波斯帝国(2学时)
一、波斯的兴起
二、高墨达运动
三、大流士改革
四、波斯帝国社会经济状况
五、文化和宗教
六、波斯与希腊的矛盾
七、波斯和西亚北非古代文明的终结
五、复习思考题:
1、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范围与历史内容。
2、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城邦政治的主要特点。
3、《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内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吴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东方社会政治形态史论》,刘学灵著,上海远东出版社。《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施治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古代两河流域与西亚神话》魏庆征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四章 古代印度(共10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古代印度文明特点
2、印度宗教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印度历史演化
2、古代印度文化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2学时)
一、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哈拉巴文化
第二节 吠陀时代(2学时)
一、吠陀和雅利安人
二、早期吠陀时代
三、后期吠陀时代
第三节 列国时期(2学时)
一、列国的形势
二、耆那教
三、佛教
第四节 孔雀帝国的兴衰(2学时)
一、摩揭陀国
二、孔雀帝国建立
三、阿育王
第五节 古代印度文化(2学时)
一、哲学(婆罗门教、《森林书》、《奥义书》、《梵书》)
二、文学(《摩诃婆罗多》)
三、建筑艺术(阿旃陀石窟、键陀罗艺术)
三、自然科学(阿拉伯数字)
五、思考题:
1、何谓哈拉巴文明?哈拉巴文明在古代印度历史中居于怎样的地位?
2、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产生的?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3、婆罗门教包括哪些经典?婆罗门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基础和基本教义。
5、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
6、耆那教的基本内容。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高级印度史》,马宗达著,商务印书馆。《印度史》林承节著,人民出版社。
《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尚会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现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邱永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印度教——宗教与社会》朱明宗、尚会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宗教与印度社会》王树英,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五章 古代希腊(共14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希腊文化
2、希腊民主政治制度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爱琴文明
2、雅典、斯巴达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爱琴文明(2学时)
一、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克里特文明
三、迈锡尼文明
四、荷马时代
第二节希腊城邦的形成(4学时)
一、城邦的形成和殖民
二、斯巴达城邦
三、雅典城邦
第三节 希腊古典时代(上)(2学时)
一、希腊波斯战争
二、雅典海上同盟
三、雅典民主政治
四、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社会经济状况 第四节 希腊古典时代(下)(2学时)
一、伯罗奔尼撒战争
二、公元前4世纪社会经济状况
三、城邦内部矛盾的发展
四、城邦间的争霸
第五节 马其顿——希腊的扩张(2学时)
一、马其顿的兴起
二、雅典亲马其顿派与反马其顿派
三、希腊落入马其顿控制之下
四、亚历山大的东征
五、帝国的建立和分裂
六、托勒密埃及王国
七、塞琉古王国与帕加马王国 第六节 古代希腊文化(2学时)
一、文学(《荷马史诗》、希西阿德、爱斯奇里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阿里斯托芬)
二、建筑和雕刻(多利亚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帕德嫩神庙、菲狄亚斯、梅龙、坡里克利特)
三、哲学(米利都学派、爱非斯学派、埃利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四、史学(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五、宗教(多神教、神人同形同性论)
五、思考题:
1、公元前8-6世纪的希腊处于怎样的历史阶段?
2、公元前8-6世纪希腊海外殖民的背景、范围、性质和影响。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古希腊史》,塞尔格叶夫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希腊波斯战争史》,希罗多德著,商务印书馆。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六章 古代罗马(共14学时)
一、基本要求:
1、罗马共和国前期的社会矛盾
2、塞尔维乌斯改革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2、共和国的建立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王政时代的罗马(2学时)
一、意大利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伊达拉里亚文明
三、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
四、罗马城的起源和王政时代
五、塞尔维乌斯改革
第二节 早期罗马共和国(2学时)
一、共和国的建立
二、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三、对意大利的征服以及统治政策
四、罗马军队
五、政治制度
第三节 罗马的扩张(4学时)
一、布匿战争
二、对东地中海地区的征服
三、行省制度
四、奴隶制度发展
五、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第四节 罗马共和国的危机与覆亡(2学时)
一、西西里奴隶起义
二、格拉古兄弟改革
三、马略军事改革
四、同盟者战争
五、苏拉独裁
六、斯巴达克起义
七、凯撒独裁
八、共和国覆灭
第五节 罗马帝国的繁荣(2学时)
一、元首制的建立
二、屋大维的对内外政策
三、专制统治加强和各地人民的反抗
四、行省地位提高和帝国的鼎盛
五、帝国前期经济的发展
六、奴隶制危机征兆和隶农制的发展
七、帝国前期文化
第六节 罗马帝国的衰亡(2学时)
一、奴隶制危机
二、政治危机
三、人民反抗斗争和大批蛮族入侵
四、基督教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五、罗马帝国的衰亡
五、思考题:
1、古代罗马世界的地理范围及其特点。
2、罗马共和国前期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起因、经过与历史后果。
3、罗马人的扩张进程与统治政策。
4、古代罗马文化的主要成就。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古代罗马史》,科瓦略夫著,三联书店。《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罗斯托夫采夫著,商务印书馆。
《罗马史》,李维著,商务印书馆。
《欧洲文化的起源》,兹拉特夫斯卡雅著,三联书店。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七章 亚欧民族大迁徙(共8学时)
一、基本要求:
1、日耳曼人的迁徙和征服
2、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
2、西欧封建制度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亚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4学时)
一、匈奴西迩的经过;
二、3至5世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徙;
三、厌达人的迁徙;
四、阿瓦尔人的西迁;
第二节 欧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4学时)
一、罗马周边的蛮族;
二、蛮族入侵罗马;
三、西罗马废墟上的日耳曼国家;
五、思考题:
1、西欧封建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2、查理曼帝国的土地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高教出版社,1996年。朱寰:《世界中古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86年。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八章 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和十字军东侵(共6学时)
一、基本要求:
1、欧洲各国封建制度确立以后的封建发展史、特点及原因
2、教权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
2、十字军东侵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城市的兴起(3学时)
一、城市产生的原因
二、城市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和城市自治
三、城市手工业及其行会
四、行会反城市贵族的斗争
五、帮工、学徒反行东的斗争
六、行会的解体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 十字军东侵(3学时)一、十字军东侵的原因。
二、第一次十字军东侵及其所建立的十字军国家
三、第四次十字军东侵和拉丁帝国 四、十字军东侵的后果
五、思考题:
1、西欧封建城市产生的原因经过
2、十字军东侵的原因,后果和影响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村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的生活与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沃尔克《基督教会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九章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共10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封建制度
2、基督教与早期西欧社会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法兰克王国
2、西欧封建制度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英王权的加强(2学时)
一、早期历史
二、王权的强化
三、议会君主制
四、瓦特•泰勒起义与中古后期的英国 第二节 法国王权的加强(2学时)
一、早期历史
二、王权的强化
三、议会君主制
四、巴黎起义与扎克雷起义
第三节 英法百年战争和英法农民起义(2学时)
一、战争起因
二、战争进程
三、战争影响
第四节 神圣罗马帝国和意大利(2学时)
一、德 国 1封建化进程的缓慢
2、政治进程:
3、对外扩张:
4、教俗之争:
二、意 大 利
1、政治形势
2、使徒兄弟派
3、城市共和国
第五节 西班牙国家的形成(2学时)
1、西哥特时代
2、穆斯林的统治
3、收复失地运动
五、思考题:
1、十字军东征的社会背景、基本过程和历史影响。
2、比较英国与法国的议会君主制,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3、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进程和结局。
六、参考文献: 《十字军东征》,扎波罗夫,三联书店。《英国封建社会研究》,马克尧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章 中古时期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共8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基督教对东欧历史的影响 2拜占廷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东欧各国历史特点 2东欧各国封建制度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拜占廷帝国(2学时)
一、查士丁尼统治时期
二、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拜占廷文化
第二节 波兰(2学时)
一、古波兰建国
二、波兰统一国家形成
三、波兰立陶宛君合国成立 第三节 捷克(2学时)
一、胡司宗教改革
二、胡司战争
第四节 俄罗斯国家(2学时)
一、基辅罗斯
二、莫斯科公国的兴起
三、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五、思考题:
1、比较5世纪前后的西罗马与东罗马,说明两者在历史道路方面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2、如何评价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的内外政策。
六、参考文献: 《俄国历史概要》,波克罗夫斯基著,人民出版社。《俄国通史简编》,孙成木等著,人民出版社。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一章 中古时期的西亚诸国(共6学时)
一、基本要求:
1、阿拉伯国家产生与伊斯兰教的兴起
2、阿拉伯文化发展与贡献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阿拉伯国家发展的历史
2、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教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1学时)
一、古代中东的地理环境与历史传统
二、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阿拉伯社会
三、穆罕默德在麦加
四、穆罕默德在麦地那
第二节 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与发展(1学时)
一、四大哈里发的扩张
二、倭马亚王朝
三、阿拔斯王朝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演变(1学时)
一、哈瓦立及派的兴衰
二、什叶派的演变
三、逊尼派思想体系的确立
四、苏非主义
第四节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2学时)
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和扩张
1、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
2、奥斯曼帝国的继续扩张和君士坦丁堡陷落
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及帝国的衰落
1、帝国的统治制度
2、帝国的衰落
第五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1学时)
一、社会氛围
二、主要成就
五、思考题:
1、古代中东的地理环境与历史传统。
2、查希里叶时代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
3、伊斯兰教城市的历史背景。
六、参考文献: 《阿拉伯通史》,希提著,商务印书馆。《阿拉伯通史》,纳忠著,商务印书馆。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二章 中古时期的南亚和东南亚(共4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印度封建国家发展特点
2、越南封建国家发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种姓制度发展与佛教在东南亚传播
2、佛教特点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笈多王朝时期的印度(1学时)⒈笈多王朝的历史 ⒉笈多王朝的文化成就
第二节 戒日王朝时期的印度(1学时)⒈戒日王朝时期历史
⒉戒日王朝时期与中国文化交往
第三节 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1学时)⒈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的途径
⒉佛教在东南亚(锡兰、缅甸等)的传播 第四节 越 南(1学时)⒈越南封建国家发展 ⒉中越关系
五、思考题:
1、种姓制度和印度教的产生。
2、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3、越南封建国家发展与中越关系的变化。
六、参考文献:
《世界十大宗教》黄心川
《越南史略》,明峥著,三联书店。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三章 中古时期的朝鲜和日本(共6学时)
一、基本要求:
1、朝鲜王朝的更替
2、唐帝国政治制度对日本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朝鲜与中国文明的关系
2、幕府制度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朝鲜(3学时)
一、上古朝鲜 二、三国时期封建制的形成
三、新罗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发展
1、新罗的统一
2、封建制的发展
四、高句丽王朝时期的朝鲜
1、专制统治的加强
2、人民起义
3、蒙古入侵和高丽王朝的灭亡
五、李朝前期封建制度的发展
六、朝中人民抗日斗争(壬辰战争)第二节 日本(3学时)
一、大化革新前的日本
二、大化革新
1、历史背景
2、大化革新的内容
3、大化革新的历史意义
三、封建制度的发展和武家政治
1、班田制下农民的处境。
2、班田制的废驰和庄园的形成。
3、藤原氏专权与摄关政治
4、镰仓幕府
5、室町幕府
四、日本的统一和德川幕府
1、日本的统一和职丰政权
2、德川幕府
3、岛原起义和锁国政策
五、思考题
1、比较新罗时期、高丽时期与李朝时期的统治政策,分析朝鲜封建社会的演进趋势
2、奈良时期与平安时期日本封建土地制度的变化。
六、文献参考: 《简明日本古代史》,王金林著,天津人民出版社。《日本历史》,井上清著,天津人民出版社。《朝鲜通史》,朝鲜科学院,三联书店。
《越南史略》,明峥著,三联书店。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四章 中古时期的北非和中南美洲(共2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埃及历史演变
2、宗教改革在西欧历史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地理大发现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北非的伊斯兰教诸国(1学时)
一、法蒂玛王朝时期的埃及
二、阿尤布王朝时期的埃及
三、马木路克王朝时期的埃及
四、马格里布的新兴国家 第二节 中南美洲(1学时)
一、马雅人国家
二、阿兹特克人
三、印加人国家
四、印第安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五、思考题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诸多层面的历史运动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六、参考文献: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古代社会》,摩尔根著,商务印书馆。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五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新航路的发现(共4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影响
2、宗教改革在西欧历史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地理大发现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生(2学时)
一、手工行会与手工工场的比较。
1、技术的进步
2、分工的扩大
3、手工工场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
1、欧洲资本主义萌芽
2、资本的原始积累 第二节 地理大发现(2学时)
一、社会背景
二、主要内容
三、历史影响
四、早期殖民掠夺
五、思考题 1、15-16世纪西欧历史的时代特征。
2、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一般特征的比较。
3、比较手工行会与手工工场,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 同处
六、参考文献: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布克哈特著,商务印书馆。《意大利文艺复兴》,朱龙华著,商务印书馆。《地理大发现》张箭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六章 封建专制时期的英国与法国(共4学时)
一、基本要求:
1、英法专制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英法宗教改革的过程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英法两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产生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英国(2学时)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二、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
三、海外殖民扩张及与西班牙的斗争 第二节 法国(2学时)
一、16世纪经济的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
二、法国的宗教改革与胡格诺战争
三、黎塞留与法国的重商主义
五、思考题
1、英国圈地运动产生的原因,意义
2、英法的宗教改革及其后果
六、参考文献:
《英国封建社会研究》,马克尧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经济史》,克拉潘著,上海译文出版社。《法国通史》,张芝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七章 欧洲文艺复兴(共6学时)
一、基本要求:
⒈人文主义的时代特征与社会性质。⒉对人文主义的历史评价问题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文化
2、人文主义思想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早期文艺复兴(3学时)
一、文艺复兴的大背景。
二、文艺复兴为什么起源于意大利。
第二节 意大利和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3学时)
一、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二、德、英、法、西等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三、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思考题
1、人文主义的社会性质与时代特征。
2、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
六、参考文献: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布克哈特著,商务印书馆。《意大利文艺复兴》,朱龙华著,商务印书馆。
第十八章 宗教改革(共4学时)
一、基本要求:
⒈宗教改革与转型时期的伦理 ⒉基督教在西欧中世纪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首先发端于德国的原因。
2、宗教改革的影响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宗教改革前的德国社会(2学时)
一、首先发端于德国的原因。
二、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
三、闵采尔的宗教观。
四、德国路德教派的形成
第二节 宗教改革的扩展(2学时)
一、加尔文教的教义。
二、英国的“安立甘 教”和“清教”。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
五、思考题
1、分析马丁•路德改革的宗教纲领与政治纲领。
1、比较马丁•路德的宗教政治思想与闵采尔的宗教政治思想,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六、参考文献:
《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戚美尔曼著,商务印书馆。《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九章 中古后期的西班牙和尼德兰革命(共4学时)
一、基本要求:
⒈西班牙统一王国的形成 ⒉尼德兰革命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性质
2、尼德兰革命意义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中古时期的西班牙(2学时)1、16世纪之前的西班牙及西、萄国家的形成
2、中古后期的西班牙及其内外政策 第二节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2学时)
1、西班牙对尼德兰的专制统治
2、尼德兰革命的爆发
3、独立初期的荷兰
五、思考题
1、西班牙衰落的原因
1、尼德兰革命的历史意义
六、参考文献:
王助民《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黄邦和等《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汤普逊《欧洲中世纪晚期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96 年。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四篇:历史学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
世界古代史
【课程编号】 【学 分 数】 【学 时 数】72
一、教学目标
【课程类别】历史学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历史学
【编写日期】2012年12月21日
世界古代史包括世界上古史和世界中古史两部分内容,讲述的是自人类形成以来至16世纪的世界历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着重阐述这三个阶段各自形成、发展和解体的过程。
《世界古代史》课程是大学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学习世界古代史基础知识并顺利进入世界近现代史学习阶段的起点。通过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世界古典文明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并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波澜壮阔的场面,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世界史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世界古代史的基本史实,了解历史发展过程,明确其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点,探索其发展规律。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今后不仅能够胜任中学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工作,成为中学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而且能够成为未来适应社会并从事各项工作的预备性人才。
3.情感目标:在贯彻史论结合、突出重点的基本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及音像等教学辅助手段,增加学生的历史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导言 2学时
主要内容:世界古代史的研究对象与特点,研究意义与方法,古代世界史的发展历程、史料与史学研究状况。
教学要求:了解世界古代史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及学习世界古代史的意义与方 法。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分期问题。
重点、难点:世界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史学界对分期问题的讨论。
(二)第一章 原始社会 2学时 主要内容: 1.人类的形成 2.人类社会的早期发展 3.氏族公社的解体 4.原始精神文化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形成,原始社会的发展、解体及阶级国家的产生,对人类发展有清楚的认识。
教学重点:
1、人类的起源和形成
2、原始社会的发展分期(血缘家族、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
3、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
4、原始社会的解体与国家的产生 教学难点:
1、原始社会人类婚姻形态的发展、变化
2、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与发展
3、军事民主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三)第二章 上古埃及 4学时 主要内容:
1、前王朝和早王朝时期的埃及
2、古王国时期的埃及
3、中王国时期的埃及
4、新王国时期的埃及
5、上古埃及文化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上古埃及历史发展脉络,各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特点,掌握上古埃及灿烂的文明。
教学重点:
1、埃及国家的产生和中央集权君主制的形成、发展
2、各个历史时期阶级关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变化
3、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4、埃及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
古埃及专制及专制王权的特征与作用。
(四)第三章 上古西亚 4学时 主要内容:
1、南部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与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时代
3、古代亚述
4、新巴比伦王国
5、古代叙利亚、赫梯、腓尼基和巴勒斯坦
6、波斯帝国
7、上古西亚文化 教学要求:
1、了解古代两河流域奴隶制城邦形成、发展和走向政治统一的历史过程。
2、了解古巴比伦、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和波斯帝国等国历史发展的基 本特点。
3、了解赫梯、腓尼基、巴勒斯坦奴隶制国家形成的一般情况。叙利亚内容 学生自学,不做讲解。
教学重点、难点:
1、两河流域由城邦到统一王国的发展过程。
2、汉谟拉比的统治及其法典。
3、亚述帝国的扩张和奴隶制的特点。
4、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5、上古西亚文化。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汉谟拉比法典、犹太教等,都对后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其他教学环节: 在研读《汉谟拉比法典》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了解巴比伦乃至整个古代东方社会的政治经济特点,指导学生应完成课外书面作业“评《汉谟拉比法典》”。
(五)第四章 上古南亚 4课时 主要内容:
1、哈巴拉文化
2、吠陀时代
3、列国时代
4、孔雀帝国
5、上古南亚文化 教学要求:
通过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阶段、重大事件使学生掌握古代印度历史发展的特点、种姓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教学重点、难点:
1、雅利安人国家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过程。
2、瓦尔那制度。
3、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宗教、思想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对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应有基本的了解。
4、古印度文化。
其他教学环节: 观看影片《阿育王》,使学生对孔雀帝国时期社会状况及佛 教的传播有更形象的认识。
(六)第五章 上古希腊 8课时
主要内容:
1、爱琴文明与荷马时代
2、古风时代
3、古典时代
4、马其顿王国与亚历山大帝国
5、上古希腊文化 教学要求:
1、了解古希腊爱琴文明、荷马时代的生产力状况和社会性质
2、了解希腊城邦形成的条件及海外殖民的原因、影响
3、了解马其顿的兴起及其征服希腊的原因,以及亚历山大帝国形成和瓦解的历史进程。
4、了解古代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教学重点:
1、荷马时代希腊的社会管理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
2、海外大殖民与雅典国家的形成。
3、两种奴隶制类型的各自特点和发展趋势。
4、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及其对希腊历史的不同影响。
5、亚历山大帝国的形成及后果。
6、古希腊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及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荷马时代的社会性质、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评价等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教学中应予特别重视。
教学其他环节:在指导学生充分阅读相关史料及论文、论著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以雅典民主政治之利弊为主题的课堂讨论,深化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
(七)第六章 上古罗马 8课时 主要内容:
1、罗马早期社会
2、早期罗马共和国
3、罗马对地中海地区的征服
4、晚期罗马共和国
5、早期罗马帝国
6、后期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7、上古罗马文化 教学要求:
1、意大利半岛的自然环境及其对罗马历史发展的影响,“王政时代”罗 马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社会性质及其向国家过渡的条件和过程。
2、掌握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原因和过程。
3、了解早期基督教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教义及其演变,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4、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教学重点:
1、罗马对意大利和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变化
2、共和国后期的奴隶起义、土地运动和民主派与贵族派之间的斗争而引起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及其过程
3、屋大维元首政治及其对内对外政策
4、早期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5、三世纪危机的主要表现
6、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7、古代罗马文化
教学难点:罗马政体的演变和阶段划分、元首政治的政体实质、早期基督教、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等是中外学术界争鸣的焦点问题,也是本章难点。
(八)第七章 中古史导言 1课时 主要内容:
1、世界中古史基本内容、特点、分期
2、学习世界中古史的意义及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我国世界中古史研究简况
4、世界中古史的基本参考资料 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世界中古史的重要史学理论,掌握世界中古史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分期。
(九)第八章 西欧建制度的产生 4课时 主要内容:
1、民族大迁徙和日耳曼人的建国
2、法兰克王国和加洛林帝国(1)克洛维和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2)《萨利克法典》和法兰克社会的封建化(3)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4)加洛林帝国
(5)封建制确立和帝国的瓦解 教学要求:
1、了解民族大迁徙对亚欧大陆社会发展的影响。
2、了解法兰克国家封建制度的确立及其对西欧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3、掌握法兰克王国的封君封臣制,采邑制,帝国三分和丕平献土。教学重点、难点:
1、民族大迁徙对亚欧大陆社会发展的影响。
2、法兰克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君封臣的封建制度。
(十)第九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8课时 主要内容:
1、西欧中世纪城市(1)城市产生的原因(2)城市阶级斗争三阶段(3)手工业行会(4)城市同盟
(5)西欧城市性质、特点与历史作用
2、十字军东侵
3、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统一国家的形成。
(1)英国封建制度的确立,英国王权的加强和议会君主制的形成(2)法国王权的加强和一会君主制的形成(3)英法百年战争
(4)西班牙统一国家的形成。
4、德国和意大利的分裂割据
5、中古基督教教会 教学要求:
1、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掌握十字军东侵原因,使学生实事求是地评述十字军战争及其意义。
3、掌握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发展的三种类型:一是由封建割据走向中央集权,由分裂走向统一,最终形成单一民族国家的英法;二是由于大封建主或城市贵族强大,王权微弱或外族侵占,一些国家在中世纪始终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如德、意;三是赶走阿拉伯人统治后形成的国家如西、葡。
4、了解基督教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权与王权的矛盾在各国都有表现,而以德国最突出。西欧在中世纪的文化教育是控制在基督教会手中。
教学重点难点:
1、城市兴起、行会制度、城市同盟的出现。
2、十字军东侵的原因和影响。
3、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统一国家的形成
4、英法百年战争
5、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6、皇帝与教皇的斗争,教皇国的兴衰
教学其他环节:针对十字军东征,在讲授背景后,指导学生讨论、归纳十字军东征的影响。
(十一)第十章 东欧的封建国家 3课时 主要内容:
1、拜占庭帝国
2、俄罗斯
3、捷克(本章学生自学)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本章是叙述东欧和东南偶几个国家的封建制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主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条是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制度和封建关系体系对东欧和东南欧诸国的影响:另一条是东欧和东南欧诸国大多数是斯拉夫国家和受斯拉夫文化影响的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1、拜占庭封建国家政治的形成和发展
2、拜占庭社会经济的发展,查士丁尼改革
3、莫斯科公国的形成和发展
(十二)第十一章 西亚的封建帝国 4课时 主要内容:
1、阿拉伯帝国
2、伊斯兰教的发展
3、阿拉伯文化
2、奥斯曼帝国
教学要求:了解伊斯兰教的兴起和阿拉伯帝国的兴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1、伊斯兰教兴起的社会背景、发展和演变。
2、哈里发国家扩张的社会动因、战争进程与历史遗产。
3、麦地那时代、倭马亚时代与阿拔斯时代哈里发国家的异同。
4、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影响与贡献。
教学其他环节:观看伊斯兰教发展历程的纪录片。使学生能从历史的角度,正确客观的看待当今阿拉伯世界国家,了解世界局势。
(十三)第十二章 中古的朝鲜、日本和南亚次大陆 6课时 主要内容:
1、朝鲜
2、日本
3、南亚次大陆
教学要求:了解朝鲜国家的形成和朝鲜李朝的党争;大化改新;幕藩体制的行程及影响;日本中古文化。了解笈多帝国和戒日帝国的兴衰,印度教的兴盛,种姓制度的发展和强化,德里苏丹国时期的统治,印度文学艺术。
教学重点难点:
1、朝鲜土地制度的演变。
2、大化改新
3、幕府体制
4、印度种姓制度的演变
(十四)第十三章 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 4课时 主要内容:
1、新航路的开辟。
2、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
教学要求:
1、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影响。
2、手工行会与手工工场的比较。
3、掌握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了解其概念。教学重点难点:
1、地理大发现的原因动问题与评价问题。
2、西欧资本主义兴起的背景。
(十五)第十四章 西欧文化和文艺复兴 4课时 主要内容: 1、5——15世纪的西欧文化。
2、西欧的文艺复兴。
3、中古后期的自然科学和新哲学。教学要求:
1、了解基督教会对西欧文化的影响。
2、西欧各国在文艺复兴时期取得成就。
本章学习采取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锻炼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 能力。
教学其他环节:观看文艺复兴专题纪录片。
(十六)第十五章 宗教改革与德国农民战争 2课时 主要内容:
1、德国宗教改革背景。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3、德国农民战争。
4、宗教改革的发展和罗马天主教会的反扑。教学要点:
1、掌握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2、掌握农民战争情况及其失败原因、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
(十七)第十六章 封建制度解体时期的西欧诸国 4课时 主要内容:
1、封建制度解体时期的英国、法国。
2、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3、三十年战争。教学要求:
1、掌握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
2、掌握《南特敕令》的内容及其作用。
3、了解尼德兰革命的特点和意义。
4、了解三十年战争的性质和历史影响。教学重点难点:
1、封建制度解体时期西欧诸国君主政权的加强。
2、尼德兰革命的意义。
3、三十年战争的性质和影响。
三、教材与学习资源
1、《 世界史· 古代 史编(上、下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世界上古史》(修订本),刘家和主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79年初版,1987年修订版
3、《世界史 古代史》,崔连仲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初版,1997年修订版
4、《世界历史 上古部分》,朱龙华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世界中古史》,孔祥民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6、《世界古代史》,米辰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7、《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古代部分》,林志纯、郭守田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8、《世界文明史》,第一、二卷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文版
9、《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上海社科出版社1988年中文版
10、《欧洲中世纪简史》,[美]查理·沃伦·霍莱斯特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中文版
四、先修课要求及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为以后开设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奠定了基础。如,《国际关系史》、《西方文化史》等。
本课程通过对世界古代各地区历史的叙述,勾勒历史延续发展的大致轮廓,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观察文明演变的轨迹。我们将分析和讨论那些重大或者并不重大的事件、人物,制度与精神,提出或解释历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因此,这里既有历史文献的阅读理解,也有观念理论的讨论分析。在阅读和讨论中,希望学生对中古史能够产生某些兴趣,关注某些问题,了解某些学术态势,并进而有某些研究的思考。通过本课程教学,加深学生对世界中世纪历史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尤其是加强对历史事实细节的了解。通过本课程教学,指导学生阅读原始资料,为学生提供初步接触英文原始资料的机会,并初步掌握阅读英文原始资料的能力。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阐述历史、对历史现象加以解释的能力,从而提高史学研究能力,为深入研究世界历史打下基础。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授课。课堂讲授为主导,辅助以课堂讨论,观看视频资料,交叉进行;课上做课堂笔记,课外阅读原始文献和相关研究著作,并撰写读书报告。
六、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30%)与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相结合。
第五篇: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
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
发表日期:2005年10月21日 作者:朱伟奇
《世界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世界古代史(中世纪部分)英文名称: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程 总 学 时: 54 学
分:
适用对象: 历史专业本专科
先修课程: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世界中世纪史(公元 5世纪-16世纪)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学科。中世纪是封建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司法制度、思想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现代社会与中世纪有着密切的历史继承关系:当今世界的政治地理基本上是在中世纪形成的;现代社会的政权机构、经济组织、司法体系等可以在中世纪找到渊源。学习和研究中世纪历史有助于理解当前的社会,尤其是对于一个遗留有大量封建因素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世界通史的构成部分之一。时间上,自公元5世纪延续至16世纪;空间上,涵括欧亚大陆的主要地区。本课程通过对中世纪各地区历史的叙述,勾勒历史延续发展的大致轮廓,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观察文明演变的轨迹。我们将分析和讨论那些重大或者并不重大的事件、人物,制度与精神,提出或解释历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因此,这里既有历史文献的阅读理解,也有观念理论的讨论分析。在阅读和讨论中,希望大家对中古史能够产生某些兴趣,关注某些问题,了解某些学术态势,并进而有某些研究的思考。通过本课程教学,加深学生对世界中世纪历史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尤其是加强对历史事实细节的了解。通过本课程教学,指导学生阅读原始资料,为学生提供初步接触英文原始资料的机会,并初步掌握阅读英文原始资料的能力。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阐述历史、对历史现象加以解释的能力,从而提高史学研究能力,为深入研究世界历史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世纪史学著述的特点,了解中世纪史学著述流派。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导,辅助以课堂讨论,交叉进行;课上做课堂笔记,课外阅读原始文献和相关研究著作,并撰写读书报告。
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授课
(四)实践环节
提出本课程所学需要的实践环节,如实验、上机、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等,确定其名称、主要内容与要求和学时分配。其格式为:
1.名称(如:实验、上机、课程设计等)(5号宋体)2.主要内容与要求(5号宋体)3.学时分配(5号宋体)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略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为以后开设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奠定了基础,如,《西方史学史》、《西方文化史》、《世界宗教史》等。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马克垚 朱寰
《世界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003。
马克垚(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沃伦·霍莱斯特 《欧洲中世纪简史》,商务印书馆,1988。伯恩斯等 《世界文明史》(1、2卷),商务印书馆,1995。
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81 《中世纪欧洲史料选》(英文),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印,2004 《圣经》 《古兰经》
《大唐西域记校注 》(唐)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中华书局,2000 《罗斯法典》译注
王 钺译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 《往年纪事译注》,王 钺译注,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薄伽梵歌》,张保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室利·阿罗频多 《薄伽梵歌论 》,商务印书馆,2003 王孝廉编译《日本书纪》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88 塔西佗
《日耳曼尼亚志》,商务印书馆,1997 比德 《英吉利教会史》,商务印书馆,1991 格雷戈里
《法兰克人史》,商务印书馆,1991 艾因哈德
《查理大帝传》,商务印书馆,1996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4 基佐 《法国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9 勒戈夫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商务印书馆,1996 雅克·勒高夫《圣路易》,商务印书馆,2002 沃尔夫 《欧洲的觉醒》,商务印书馆,1990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1卷,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约翰·赫伊津哈 《中世纪的衰落》,中国美术出版社,1997 沃尔克 《基督教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马丁·布伯 《论犹太教》,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勒华拉杜里
《蒙塔尤》,商务印书馆,1997 马克·布洛赫
《封建社会》,商务印书馆,2004 马基雅维里
《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94 克里斯蒂娜·皮桑
《妇女城》,学林出版社,2002 爱德华·伯曼 《宗教裁判所--异端之锤》,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古列维奇 《中世纪文化范畴》,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汉斯-维尔纳·格茨 《欧洲中世纪生活》,东方出版社,2002 苏拉密斯·萨哈
《第四等级--中世纪欧洲妇女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 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下),商务,2002 哈伊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三联书店,1992 林赛 《宗教改革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92 茨威格 《异端的权利》,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 《印卡王室述评》,商务印书馆,1993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92 伯尔曼 《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泰格、利维
《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学林出版社 1996 伊兹科维兹
《帝国的剖析:奥托曼的制度和精神》,学林出版社,1996 克柳切夫斯基 《俄国史教程》,商务印书馆,1992 加文·汉布里 《中亚史纲要》,商务印书馆,1994。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6 希提 《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95 艾哈迈德·艾敏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0 马宗达 《高级印度史》,商务印书馆,1986 巴沙姆 《印度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7 诺思、托马斯
《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 马克垚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 马克垚 《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彭小瑜
《教会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 孟广林 《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人民出版社,2002 吴廷璆
《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徐家玲
《早期拜占庭和查士丁尼时代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陈志强
《拜占庭帝国史》,商务印书馆,2003 哈全安
《古典伊斯兰世界》,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王家瑛
《伊斯兰宗教哲学史》,民族出版社,2003 许序雅
《中亚萨曼王朝史研究》,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黄春高 《西欧封建社会》,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赵立行 《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刘城 《中世纪英国教会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王国斌
《转变的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二、教学内容纲要
导言:世界中古史的一些问题
一、世纪
二、封建主义
三、封建化
四、封建社会的历史起源
五、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六、封建社会的地租形态
七、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
八、中世纪的开端与结束
九、所谓历史的中心
第一章
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古代世界交往的方式与作用。
2.认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生产方式的不同和文明差异。
二、教学内容
1.亚洲民族大迁徙 2.欧洲民族大迁徙
第一节 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 要点:
⒈△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形成的原因、生产方式不同。⒉○两大世界文明的特征的不同、交往方式的不同与影响。
一、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
二、两个世界的相互交往和渗透 第二节 亚洲民族迁徙及其后果
要点:
⒈△匈奴的迁徙。
⒉○亚洲游牧民族分布状况。
一、亚洲东部游牧民族的分布
二、亚洲东部民族的迁徙
第三节 欧洲民族迁徙及其后果
要点:
⒈△民族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⒉○欧洲游牧民族分布状况与迁徙线路。
一、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
二、日耳曼人迁徙的基本进程
三、日耳曼人迁徙的历史后果 思考题:
1、日耳曼人迁徙的社会背景、基本内容与历史遗产。
2、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两大世界交往的方式与影响。参考文献:
《日耳曼尼亚志》,塔西陀著,商务印书馆。《高卢战记》,恺撒著,商务印书馆。第二章 东亚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唐代中国文明的影响
2、中华文明圈与东亚周边国家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介绍朝鲜、日本、越南的封建社会
2、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 第一节 大唐帝国 要点:
⒈△大唐帝国的繁荣的原因与影响 ⒉○大唐帝国在世界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
三、社会经济
三、思想文化 第二节 朝 鲜 要点: ⒈△朝鲜王朝的更替
⒉○朝鲜与中国文明的关系
一、新罗王朝
二、高丽王朝 第三节 日 本 要点:
⒈△唐帝国政治制度对日本的影响 ⒉○幕府制度
一、大化改革
二、幕府制度
第四节 越 南 要点:
⒈△越南封建国家发展 ⒉○中越关系
一、越南封建国家发展
二、中越关系
第四节 佛教在东亚的传播 要点:
⒈△佛教在东亚的传播 ⒉○佛教特点
一、佛教在中国传播
二、佛教在朝鲜和日本的传播
思考题:
1、比较新罗时期、高丽时期与李朝时期的统治政策,分析朝鲜封建社会的演进趋势。
2、比较丁田制、田柴科与科田法,分析朝鲜封建土地制度演进的历史轨迹。
3、日本大化改新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4、奈良时期与平安时期日本封建土地制度的变化。
5、比较部民制、班田制与庄园制,说明日本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进趋势。
6、比较贵族制、天皇制与幕府政治,说明日本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
7、越南封建国家发展与中越关系的变化。文献参考:
《简明日本古代史》,王金林著,天津人民出版社。《日本历史》,井上清著,天津人民出版社。《朝鲜通史》,朝鲜科学院,三联书店。
《越南史略》,明峥著,三联书店。
第三章 中世纪南亚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印度封建国家发展特点
2、种姓制度和印度教的产生
二、教学内容
1、印度封建国家发展
2、种姓制度发展与佛教在东南亚传播 第一节 笈多王朝时期的印度 要点:
⒈△笈多王朝的历史 ⒉○笈多王朝的文化成就 第二节 戒日王朝时期的印度 要点:
⒈△戒日王朝时期历史
⒉○戒日王朝时期与中国文化交往 第三节 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要点:
⒈△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的途径
⒉○佛教在东南亚(锡兰、缅甸等)的传播 思考题:
1、种姓制度和印度教的产生。
2、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参考文献:
《世界十大宗教》黄心川
第四章 阿拉伯世界的兴起
一、教学基本要求
1、阿拉伯国家产生与伊斯兰教的兴起
2、阿拉伯文化发展与贡献
三、教学内容
1、阿拉伯国家发展的历史
2、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教
第一节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 要点:
⒈△穆罕默德时代阿拉伯国家的演进历程。⒉○伊斯兰教兴起的社会背景。
一、古代中东的地理环境与历史传统
二、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阿拉伯社会
三、穆罕默德在麦加
四、穆罕默德在麦地那
第二节 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与发展 要点:
⒈△哈里发国家扩张的社会动因、战争进程与历史遗产。
⒉○麦地那时代、倭马亚时代与阿拔斯时代哈里发国家的异同。
一、四大哈里发的扩张
二、倭马亚王朝
三、阿拔斯王朝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演变 要点:
⒈△哈瓦立及派的由来、政治思想和宗教倾向。⒉○什叶派的起源、宗教政治思想和主要分支。3.○苏菲主义的宗教思想与宗教实践。
一、哈瓦立及派的兴衰
二、什叶派的演变
三、逊尼派思想体系的确立
四、苏非主义
第四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要点:
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内涵与特点。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一、社会氛围
二、主要成就
四、历史地位 思考题:
1、古代中东的地理环境与历史传统。
2、查希里叶时代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
3、伊斯兰教城市的历史背景。
4、麦加时期伊斯兰教的社会性质。
5、穆罕默德时代阿拉伯国家的演进历程。
6、麦地那哈里发时代伊斯兰扩张的社会动因、基本进程和历史遗产。
7、比较麦地那哈里发国家、倭马亚哈里发国家与阿拔斯哈里发国家,说明三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8、阿拔斯时代哈里发国家解体的背景与进程。
9、哈瓦立及派的由来、政治思想与宗教倾向。
10、什叶派的起源、宗教政治思想与主要分支。
11、苏菲主义的宗教思想与宗教实践。
12、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3、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演进的社会氛围。
14、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成就与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阿拉伯通史》,希提著,商务印书馆。《阿拉伯通史》,纳忠著,商务印书馆。
《历史上的阿拉伯人》,路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爱敏著,商务印书馆。
《伊斯兰各民族与国家史》,布罗克尔曼著,商务印书馆。《伊朗史纲》,伊凡诺夫,三联书店。《中东史》,费希尔著,商务印书馆。
《中亚史》,王治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伊斯兰教简史》,马茂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伊本·白图泰游记》,宁夏人民出版社。《黄金草原》,麦斯欧迪著,青海人民出版社。《道里邦国志》,胡尔达兹比赫著,中华书局。
《阿拉伯封建形态研究》,哈全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古典伊斯兰世界》,哈全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五章 东欧封建诸国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基督教对东欧历史的影响 2拜占廷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内容
1东欧各国历史特点 2东欧各国封建制度
第一节 拜占廷帝国 要点:
⒈△查士丁尼法典
⒉○拜占廷文化对斯拉夫人的影响
一、查士丁尼统治时期
二、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拜占廷文化 第二节 保加利亚 要点:
⒈△保加利亚建国 ⒉○封建制度
一、保加利亚建国
二、封建制度
第三节 波兰 要点:
⒈△波兰历史
⒉○波兰议会君主制特点
一、古波兰建国
二、波兰统一国家形成
三、波兰立陶宛君合国成立 第四节 捷克 要点:
⒈△胡司战争 ⒉○胡司宗教改革
一、胡司宗教改革
二、胡司战争 第五节 俄罗斯国家 要点:
⒈△俄罗斯早期历史
⒉○基督教在俄罗斯历史中的影响
一、基辅罗斯
二、莫斯科公国的兴起
三、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思考题:
1、比较5世纪前后的西罗马与东罗马,说明两者在历史道路方面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2、如何评价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的内外政策。
3、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历史进程。
4、基辅罗斯国家封建化的主要特点。
5、莫斯科公国兴起的背景和经过。
6、胡司宗教改革。
参考文献:
《俄国历史概要》,波克罗夫斯基著,人民出版社。《俄国通史简编》,孙成木等著,人民出版社。《西洋文化史纲要》,雷海宗著,上海古籍出版社。《拜占廷学研究》,陈志强著,人民出版社。《基督教史纲》,杨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六章 西欧封建社会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封建制度
2、基督教与早期西欧社会
二、教学内容
1、法兰克王国
2、西欧封建制度
第一节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发展 要点:
⒈△法兰克王国的历史
⒉○法兰克王国发展的原因
一、墨洛温王朝
二、加洛林王朝
三、封建制发展
第二节 诺曼人在欧洲的活动 要点:
⒈△诺曼人在欧洲的活动 ⒉○诺曼人在欧洲的影响
一、阿拉伯人侵袭
二、匈牙利人进攻
三、诺曼人进攻
四、诺曼人殖民
第三节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要点:
⒈△庄园制
⒉○封君封臣关系
一、封君封臣关系(与中国西周分封比较)
二、庄园制度
三、农奴制
第四节 西欧封建教会和封建文化 要点:
⒈△基督教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 ⒉○基督教文化
一、封建教会
二、教权与皇权的斗争
三、封建文化
思考题:
1、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化包括哪些历史内容?
2、采邑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3、西欧劳役制庄园的时空范围与基本特征。
3、中世纪时期教权与皇权的关系。
4、经院哲学 参考文献: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汤普逊著,商务印书馆。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汤普逊著,商务印书馆。
《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布瓦松纳著,商务印书馆。
《欧洲中世纪简史》,霍莱斯特著,商务印书馆。
《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朱寰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
《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马克尧主编,学林出版社。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马克尧著,人民出版社。
《欧洲经济史》,齐波拉著,商务印书馆。
《法兰克人史》,格雷戈里著,商务印书馆。
《马尔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
《法兰克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
第七章
蒙古帝国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蒙古帝国建立
2、蒙古对外征服
二、教学内容
1、蒙古帝国
2、东西交通与文化传播
第一节 蒙古帝国的兴起及其对外征服 要点:
⒈△成吉思汗
⒉○蒙古与宋、辽、金的关系
一、蒙古帝国兴起
二、对外征服
第二节 蒙古帝国的分裂 要点:
⒈△元朝建立 ⒉○帝国分裂原因
一、元朝建立 二、四大汗国
第三节 蒙古帝国时期东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要点:
⒈△文化交流
⒉○蒙古帝国的宗教
思考题:
1、简述蒙古帝国的建立与分裂。
2、简述蒙古帝国时期东西交通与文化交流。参考文献:
《草原帝国》勒内·格鲁赛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世界征服者史》,志费尼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八章
新兴伊斯兰教诸国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伊斯兰化
2、阿拉伯化
二、教学内容
1、伊斯兰教在印度与埃及的发展
2、奥斯曼帝国崛起
第一节 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 要点:
⒈△伊斯兰与印度教的冲突与融合 ⒉○巴克提教派运动
一、中古前期的南亚
二、德里苏丹国的建立
三、德里苏丹国的王朝更替与统治范围
四、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制度
第五节 北非的伊斯兰教诸国 要点:
⒈△该时期埃及历史演变 ⒉○该时期埃及文化特色
一、法蒂玛埃及
二、阿尤布埃及
三、马木路克埃及
四、马格里布的新兴国家
第三节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中亚诸民族的历史)要点:
⒈△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 ⒉○帝国建立的原因与方式
一、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早期历史
二、奥斯曼土耳其人国家的建立
三、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扩张 思考题:
1、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制度。
2、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的社会矛盾。
3、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扩张。第九章 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议会制度
2、手工业行会
二、教学内容
1、王权加强
2、十字军东征
第一节 西欧城市的兴起 要点:
⒈△西欧城市的兴起
⒉○西欧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异同
一、城市兴起
二、手工业行会制度 第二节 十字军的东征 要点:
⒈△西欧封建主义的扩张。⒉○原因分析和影响
一、历史渊源与社会背景
二、基本进程
三、历史影响
第三节 英王权的加强 要点:
⒈△王权的加强与民族国家的形成 ⒉○议会君主制
一、早期历史
二、王权的强化
三、议会君主制
四、瓦特·泰勒起义与中古后期的英国
第四节 法国王权的加强 要点:
⒈△王权的加强与民族国家的形成 ⒉○英法议会君主制异同
一、早期历史
二、王权的强化
三、议会君主制
四、巴黎起义与扎克雷起义
第五节 英法百年战争和英法农民起义 要点:
⒈△英法百年战争性质 ⒉○英法世袭的关系
一、战争起因
二、战争进程
三、战争影响
第六节 神圣罗马帝国和意大利 要点:
⒈△德意志与意大利历史的特点 ⒉○德国皇权特点
一、德 国 1封建化进程的缓慢
2、政治进程:
3、对外扩张:
4、教俗之争:
二、意 大 利
1、政治形势
2、使徒兄弟派
3、城市共和国
第七节 西班牙国家的形成 要点:
⒈△西班牙的历史
⒉○基督教教会与收复失地以及对西班牙历史的影响
1、西哥特时代
2、穆斯林的统治
3、收复失地运动 思考题:
1、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和途径。
2、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特征。
3、行会的起源、构成、性质和历史地位。
4、十字军东征的社会背景、基本过程和历史影响。
5、比较英国与法国的议会君主制,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6、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进程和结局。
7、德国皇权特点。参考文献:
《十字军东征》,扎波罗夫,三联书店。
《英国史》,蒋孟引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英国封建社会研究》,马克尧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经济史》,克拉潘著,上海译文出版社。《法国通史》,张芝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德国史》,洛赫著,三联书店。
第十章 西欧新时代的来临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影响
2、宗教改革在西欧历史上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地理大发现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第一节 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生 要点:
⒈△手工行会与手工工场的比较。⒉○资本主义
一、技术的进步
二、分工的扩大
三、手工工场
第一节 地理大发现 要点:
⒈△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⒉○地理大发现的原因动问题与评价问题
一、社会背景
二、主要内容
三、历史影响
四、早期殖民掠夺
第二节 文艺复兴 要点:
⒈△人文主义的时代特征与社会性质。⒉○对人文主义的历史评价问题
一、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文化
二、时代特征与人文主义思想
三、主要成就
第三节 宗教改革 要点:
⒈△宗教改革与转型时期的伦理 ⒉○基督教在西欧中世纪的历史地位
一、历史背景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
三、加尔文教
四、耶稣会
思考题: 1、15-16世纪西欧历史的时代特征。
2、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一般特征的比较。
3、比较手工行会与手工工场,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 同处。
4、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与历史影响。
5、比较十字军东征与新航路开辟,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6、比较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7、早期殖民掠夺的内容与特点。
8、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的主要表现。
9、人文主义的社会性质与时代特征。
10、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
11、比较德国的宗教改革与英法两国的宗教改革,说明其相同处与不同处。
12、分析马丁·路德改革的宗教纲领与政治纲领。
13、比较马丁·路德的宗教政治思想与闵采尔的宗教政治思想,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三、参考文献: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布克哈特著,商务印书馆。《意大利文艺复兴》,朱龙华著,商务印书馆。
《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布罗代尔著,三联书店。《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戚美尔曼著,商务印书馆。《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地理大发现》张箭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