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停滞》复习学案(岳麓版必修2)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①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
②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③重农抑商
问题2:重农抑商政策是如何产生的?应如何评价该政策?
③封建关卡众多、向商人征收重税
④海禁闭关政策
问题3: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政策的原因有那些?如何评价此政策?
四近代前夜的危机
问题4:近代前夜的危机主要有哪些表现(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进行中西方比较)?后果如何?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练习题:
1、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犯运 B抑商、禁海
C中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2、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评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稳定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4、图2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这一材料反映了 A中国实行闭关政策 B中国实行开放政策 C中国鼓励出海贸易 D绝对禁止出海航行
5、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6、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景德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共同标志是()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
B.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细密
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
D.商品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雇佣关系的确立
7、中国古代历朝大都强调“重本弃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其目的是()①发展农业 ②发展商业
③限制手工业
④限制城市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古代掌管山泽的官)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则山泽不辟也。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商君书》 材料三 农为天下之本业,而工贾皆其末也。
——雍正帝 请回答:
⑴上述材料中,司马迁引用《周书》中的话,表达了一种什么经济思想?
⑵商鞅的言论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思想?在当时有没有合理性?
⑶雍正皇帝的话反映了什么问题?对当时的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二篇: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和停滞(hao)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和停滞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影响。第一个目“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是指我国的传统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而第一个目是第二个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基础或者说是发展。当然,由于我国古代的经济的主体依然是小农经济,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产生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并没有发展起来。随着西方国家在同时期的发展壮大,并向古老的中国进行扩张。面对先进的西方的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点: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以及商业发展水平、中国经济在当时世界上的突出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闭关自守政策的背景和影响,从而认识到中国的农耕经济逐渐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并因此而出现危机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闭关政策的了解,知道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东西方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获得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能力及创造的高度辉煌的文明,鼓励学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明清两朝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难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为何不能像西方那样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教学过程:
一、析题
1、近代前夜指的是什么时候? 指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清两个朝代。
2、发展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明清的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3、停滞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农耕经济中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迟滞。
二、导入
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在1793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英国政府派马嘎尔尼率团访华。经过几个月的颠簸,马嘎尔尼率领的使团到达了遥远的中国,他们的名义是要来给乾隆皇帝祝寿的,实际是他们是想和中国做生意。在面见乾隆皇帝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礼仪上的重大问题。那就是英国使者以何种里礼仪来面见乾隆皇帝。当然,天朝上国的皇帝要求他们三跪九叩,但是马嘎尔尼不愿意这样做。最后,双方达成一个妥协:马嘎尔尼单腿下跪来面见皇帝。不过,乾隆皇帝很不高兴,只允许使团在北京城停留很短的时间,并且拒绝了马嘎尔尼提出来的所有的通商的要求。乾隆皇帝以一种骄傲的 口吻说道: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为什么乾隆皇帝在那个时候会如此骄傲啊?(以此来引出第一个目: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讨论)
三、过程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板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是观点还是史实?
是观点,是历史学家对明清的经济发展状况的一种判断。那么,历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法就是,任何观点的提出,都要有相关的历史依据的,你必须找出相应得证据来。好,请大家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在书本上找出相关的史料,来证明明清时期我国的农耕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峰。设想:由于这一个目的内容在前面已经讲过了,所以想要求学生以最为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书本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以及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的概括: 农业:
1、生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双季稻、玉米、番薯和棉花等高产作物得到引进和推广。
3、地多,人多。(为什么说地多人多就说明当时的经济高度发展?提示:地多说明生产资料多了,人多说明生产力高了。而且,能养活这么多人口,必须建立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之下的。)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商业:
1、白银大量使用。(为什么说白银的大量使用就说明商业的高度发展?提示:白银本身的价值高,白银的大量使用说明当时的商品流通量很大。)
2、工商业市镇增多。(引导学生看书本上的数据)
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当时是出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相关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欧洲地区。
2、10个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6个在中国。
3、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在中国。
4、中国是当时的贸易中心。
所以,怪不得乾隆皇帝要如此骄傲了,他有没有骄傲的资本啊?有。后人评价乾隆皇帝是夜郎自大,其实,当时的清朝的国力是不是“大”啊?确实是大。当然,我们认为乾隆皇帝不应该固步自封,无视世界的发展潮流,盲目的自高自大。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萌芽的概念
在明中后叶,在某些地区,某些城市,某些行业,稀疏的,零星的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强调是某些地区,某些城市,某些行业,而不是所有的。如果是所有的话就不是萌芽而是参天大树。是稀疏的,零星的,而不是满天繁星,如果是满天繁星的话,就是全面发展了。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概念 首先请学生阅读书本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定义。(1-2分钟)老师概括:书本的定义比较的抽象,这里关键是如何以比较生动的语言来解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概念。
提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实是有两方面的力量。一是老板。老板是资本、厂房和机器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另一方面的力量是打工仔。打工仔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我们看农民是不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呢?是。是否是打工仔呢?不是。奴隶式部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呢?是。是否是打工仔呢?不是。那么,要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打工仔还要具备什么条件呢?我们可以发现,他们还必须是自由劳动力的所有者。为什么必须是自由劳动力的所有者呢?一是只有劳动力是自由的,它才可以出卖。而且它必须出卖,不出卖就无法生存下去。老板和打工仔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两者之间还必须是雇佣关系,也就是说老板花钱来购买打工仔的自由劳动力。
好了,有这三项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了吗?举个例子,我家雇了一个保姆,在这个行为中,我是老板,保姆是打工仔,我们之间的关系是雇佣关系。那么,这种行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呢?常识告诉我们,显然不是。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有有什么因素呢。大家主义,老板购买打工仔的劳动力从事生产,是为了自己消费吗?显然不是,而是为了供应市场的需求。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必须包含一个要素,那就是必须是从事商品生产。
3、我们通过书本已经知道,在我国明中后期,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得萌芽。现在我要求大家在书本上找出体现这一个观点的证据来。(下面是学生的活动,设计的思路是想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史实意识。这里书本的表述比较的乱,大字和小字的处理很不得当,造成了学生阅读的巨大困难,所以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苏州的纺织业和江西的制瓷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进行阅读,以证明书本上的观点。)
(三)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
我们已经讲到,在16世纪初,我国就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我们可以看到,一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我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萌芽有没有长长参天大树?没有。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了,为什么我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成长如此的艰难?是什么在遏制着它的发展壮大? 老师的引导:
在政治经济学我们已经学过,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消费,是为商品找销售市场。只有当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才有可能进一步的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对一个生产单位是如何的重要。我们反观中国的明清时期,中国的消费市场大不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一年下来就给女儿买了一根红头绳,消费市场是极小的。为什么明清之际中国的消费市场会这么小呢?
提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明清时期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下,男耕女织,对商品的 消费是极少的。
另一方面,一个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和当时的政策联系在一起的。(可以举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政策提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例子加以说明。)并且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中引用的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观点以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早期,国家的政策对其的发展是如何的重要。反思明清时期,政府的政策是怎样的?(由于相关的内容在前一节课已经学过,所以学生可以很自然的说出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打击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和海外之间的商业联系,从而扼杀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萌芽。
(四)近代前夜的危机
为什么会有危机的出现?是不是因为这个时候中国的国力不强大了?(举例:班级的某同学原是班级成绩最好的,这时感受到了危机。是不是说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了?不是。而是说这时候有同学在后面赶超了。)所以,近代前夜的危机,并不是说,这个时候中国的综合国力不强大了,而是说这个时候西方开始赶超中国了。这个时候中西之间出现了强烈的对比。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政策四个方面来看:
1、政治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西方: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君主立宪政体。掀起了西方建立民主政体的序幕。
2、经济
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
西方:在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的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文化
中国:文化专制主义,文字狱。遏制民众创新。
西方:近代科学的思想,理性的精神。通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人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理性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张扬。
4、对外政策
中国:闭关锁国,夜郎自大。
西方:殖民扩张和掠夺,进行海外的贸易和交流。
课后练习:
1.下列能够反映明清两朝盛世时期,社会经济全面高涨、国力强盛的主要史实有()①商业资本的异常活跃
②工商业市镇的大批出现
③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 ④国内生产总值的涨幅长期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3.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因素有()
①小农经济
②闭关政策
③重农抑商政策
④官营手工业
⑤家庭手工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课后记:
明清之际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学术界至今为止依然是饱受争议的话题,到底什么因素的出现就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教材采取的是一般的说法。不过对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依然具有十分的难度。因此在处理这一个问题时,采取的是尽量简化处理,目的是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概念。
第三篇: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探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突破重难点:关于资本主义,学生一般会认为但凡出现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将资本主义与雇佣关系划等号,其实不是。这是因为学生凭仅有的感性认识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弄清楚资本主义是什么,或者说不清楚满足什么条件才可以称得上是资本主义性质。因此在探讨之前应该给学生明确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它在中国是怎么产生的,又有怎样的缓慢发展,只有先明确了这些,才能跟学生一起探讨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在中国发展缓慢。这里我将展示给学生相关的资料,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同时与学生一起概括出要发展资本主义所必须的条件,比如自由的劳动者、为获得利润进行生产、生产方式要变化:雇佣较多工人,提供较大产品,再依据这些条件逐一分析中国当时是否具备。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强化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和态度。
教法、学法分析
化难为易:本节课涉及到相关概念,例如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萌芽,比较难懂,在授课时应考虑到学生已有认知,从学生熟知的雇佣关系入手,引导思考资本主义应具备的因素。由学生讨论推断各项在中国是否存在或满足。
提供材料,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展示相关史料,以此为媒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学生从材料中分析、推导,锻炼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近代危机部分,通过四组图片,形成中西关于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的对比。学生谈谈自己感受到的东西差距,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深化学生认知。最后以结构框架的形式,由学生填充内容,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与解题
在开始我们今天的新课之前,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回忆一下第一单元是围绕哪个主题学习的呢?(中国的农耕经济)今天要走进的这个历史时期,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发展和迟滞。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认为这里“发展”指什么?“迟滞”指的又是什么?
请同学说说你认为“发展”指什么发展,“迟滞”又是跟什么相比较迟滞?
中国的农耕经济获得高度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所以发展指的是“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衍生出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中国出现种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因而我们 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呈现近代前夜的种种危机,这就是“迟滞”。
标题上还有一个词“近代”。“近代”它是一个历史阶段而不是一个时间点,从世界历史看指的是随着欧洲诸国相继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建立联系(新航路开辟),传统专制政治崩溃,自由民主建立(资产阶级革命)为标志,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工业革命)。从中国历史来看,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由此,中国的“近代前夜”主要指明清(前清)时期。讲授新课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学生自主完成)
(一)农业。
1、生产技术明显提高。
2、出现双季稻,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3、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并推广,广泛植棉。
4、农产品商品化程提高
(二)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取代广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三)商业和城市:
1、商品流通扩大、,白银使用广泛起来;
2、商业市镇兴起。
3、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然领先。
二、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重、难点)
探究
1、“资本主义萌芽”理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材料
一、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
二、从《红楼梦》研究到“资本主义萌芽”
1952——1954年俞平伯(胡适的学生)继承胡适从考察《红楼梦》作者身世入手研究《红楼梦》,先后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文章,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但两个年轻人李希凡、蓝翎阅读后联合发表文章认为:“俞平伯先生未能从现实主义的原则去探讨《红楼梦》鲜明的反封建的倾向,而迷惑于作品的个别章节和作者对某些问题的态度,所以只能得出模棱两可的结论。”“俞平伯先生不但否认《红楼梦》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同时也否认它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俞平伯先生的唯心论的观点,在接触到《红楼梦》的传统性问题时尤为突出。”文章受到毛泽东关注并亲自写了一封信(附读毛泽东的信,信略见《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P23)。毛泽东的信使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党主管意识形态领域的高级干部邓拓理解毛泽东的真正动机在于以《红楼梦》研究为突破口,发动一场在知识分子中肃清“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的大规模思想改造运动。
理解毛泽东意图后,邓拓很快写出了长文《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文中邓拓从《红楼梦》中挖掘材料,并结合相关史料从而判断《红楼梦》所描述的社会性质正处于封建社会开始分解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正在萌芽时期,由此进一步得出毛泽东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是正确的论断。
从关于《红楼梦》社会历史背景的讨论发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史学界形成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热潮。
——李振宏 《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
材料三
1981年《社会科学》第5期刊载顾准遗稿《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并加了编者按:“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并不纯粹是一种经济现象,它也是一种法权体系。法权体系是上层建筑。并不是只有经济基础才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能使什么样的经济结构生长出来或生产不出来。资本主义是从希腊罗马文明产生出来,中国内部不会自然生长出出来资本主义”。顾准的这篇文章明显与毛泽东的观点相抵,显属“大逆不道”,所以没有得到公开发表。
——李振宏 《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
探究
2、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
材料
四、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而不是一厂一店,因而不能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论证。它指的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个别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待。
——搜狗百科
材料五: 货币和商品……开始并不是资本。它们需要转化为资本。但是这种转化本身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这些情况归结起来就是: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须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六: “应当指出,私人雇佣关系就是私人雇佣关系,它不一定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但它可以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一个条件。如果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被雇佣的劳动者提供的剩余产品有限,当然会妨碍这种转化。转化的另一个条件是体制原因。只有在适当的体制之下,私人雇佣关系才有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可能。……即使私人雇佣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存在仍然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条件之一。由私人雇佣关系转化而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同样必须具备其他条件。”
——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 探究
3、中国明清时期具备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吗?
材料七
这里是苏州玄妙观三清殿。据记载明万历年间,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并且织、煅、纱等分工都很细致,说明当时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苏州的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他们每日黎明按工种专长分立玄妙观、花桥等处“听大户呼织”。当地已经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机主出资,机工出力”的自由雇佣关系。
材料八 1793年,英国为了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系,派马戛尔尼访华。乾隆帝十分高兴地接见了马戛尔尼,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他的条件是:将来中国派使臣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员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的回答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从而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通过展示上述材料,学生不难得出以下认识:
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理论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
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
3、中国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局部地区的一些行业出现了雇佣关系,但由于生产力,社会政治体制、经济结构等原因的影响下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促使中国实现向资本主义社会成功转型。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
材料一:(四组明清时期中西社会生活对比场景,画面略)画面一: 中: 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 西: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画面二:
中: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西:英国查理一世和法国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画面三:
中: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西: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时代!画面四:
中: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落,西: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材料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探究与思考:结合材料一、二思考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缓慢,未能促进明清社会转型的原因?
(答案略)
四、作业布置:完成课后“阅读与思考”
教学反思
1、题解部分使学生较好理解了题目中的“发展”和“迟滞”及“近代”的概念
2、“资本主义萌芽”部分的教学设计既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又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分析史料,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达到史料教学的目的。
3、大历史观的渗透: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并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综合分析,辩证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第四篇: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课教学案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试大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自主预习区】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出现公共权力;出现 2.商朝:内外服制度
(1)内服:。外服:。
(2)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的实际权力。商王对的控制力是有限的。有很大的自主权。
(3)商朝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通过。
二、西周政治制度(一)分封制
1.目的: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2.内容:
(1)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2)对象:是分封的主体,还包括、以及等。(3)内容:是土地和人口,主要是土地。
(4)周王与诸侯的关系: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较密切,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各种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3.影响:
(1)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2)周王确立了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的等级序列。(4)弊端: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后导致国家分裂。
(二)宗法制 1.目的:
巩固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和的矛盾。2.内容:
(1)确立严格的体系。实行。
(2)传宗继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为小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3.作用:
(1)确立起一整套、和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防止,强化。即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动脑筋】:宗法制度有什么特点?
(1)最大特点:(2)(3)(4)【思维拓展】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其区别在于,分封制是一种国家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以家族血缘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三)礼乐制度: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祭祀、占卜)
2.家庭血缘关系和国家政治权力相结合。(宗法制)3.最高统治集团尚末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国有一定的统治权)4.严格的等级制度。
5.世卿世禄制的贵族政治。
【课堂展示探究区】
【走进高考】 1.(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 2.(2009全国文综一)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官名B.爵位C.溢号D.行业 3.(2010高考广东文综12题)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4.(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4题)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5.(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B.领主C.盟主D.君主 6.(2006广东,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
和摘抄原文)(13分)
【课后巩固反思区】
一、单选题:
1.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的()
A.周天子的亲属B.功臣C.先代的贵族D.归附的部落首领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 ① 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② 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度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③ 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④ 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①④
3.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B.当时人们更迷信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D.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 4.对西周宗法制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① 有助于解决贵族之间的各种矛盾 ② 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③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④ 有利于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⑤ 保障了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 的特权()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5.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
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 6.《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赵姬请逆盾与其母……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又《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季武子无适子(嫡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 《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郡县制度D.监察制度(03上海历史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 8.(2006年上海)《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梨近十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A.记载了某一家族兴衰荣辱B.能弥补正史缺载方志粗疏的缺陷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D.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10.(2007上海历史)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
二、非选择题
1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
问题。(28分)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中书省直接管辖的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建立后地方行政制度有什么变化?作者对于这种变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一切收了”具体指哪些措施?作者对此有何看法?(10分)
(4)材料四中的“腹里”指哪些地区?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分)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走进高考】
1.解析:A.“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2.A 3.A 题眼:“家国一体” 考点:中国古代宗法制
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答案:A.4.C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分封制。分析: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5.【解析】C 本题考查商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商实行内外服制,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故选C项。6.答案:
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
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教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
【课后巩固反思区】
一、选择题:
1--10.BACCBBBCBD
二、非选择题:
11.(1)历史现象:周初实行分封制,诸侯之间争战,周王权威受到挑战。(4分)主要原因: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与周王朝抗衡,分封制崩溃。(4分)(2)变化: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2分)
基本态度:肯定了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2分)
(3)措施:中央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设通判监察; 各州郡的财赋,自留一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将禁军划归三衙统领,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8分)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了成功。但是导致地方财政军事力量削弱(或积贫积弱),造成外族进攻时的失败。(2分)
(4)腹里:河北、山西、山东。(2分)
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颁发;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2分)
第五篇:岳麓版必修3知识点复习学案 第六单元
岳麓版必修3知识点复习第六单元
【课标要求】
◆现代世界科学技术
1.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2.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考点串讲】
◆现代世界科学技术 一.相对论和量子论 1.相对论的提出
背景:①19世纪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②经典力学无法解释高速运动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
提出及内容:①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1916年,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②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还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③广义相对论指出: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
历史意义: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即: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这一理论被后人誉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2.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20世纪初)
背景: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②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
提出和发展: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的量子理论。在这个基础上,一门新的物理学分支——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历史意义: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3.相对论和量子论确立的影响
①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确立是物理学革命的高潮,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带动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学科的理论也都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②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结合形成原子核物理学,指导制造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核电站。③量子力学还为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等奠定了理论基础。二.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互联网的诞生 背景:①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年),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②20世纪中叶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开始,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③60年代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加紧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产生发展:①互联网是超大规模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组成的信息与服务共享的网络。1969年,国际互联网(Internet,即因特网)首先在美国诞生了。②90年代以后,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Worid Wide Wed,即万维网),成为一个成熟与稳定的巨大信息源。1995年被称为“国际网络年”。
特点:界面直观、声像兼备、链接灵活、高速传输等。
意义: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源,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
2.知识经济的出现
背景: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导致能源危机和全球生态危机,发展陷入困境。②人类开始反省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能源消耗低,技术含量高的经济。③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种经济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对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大作用。
出现和发展:①20世纪90年代,以知识为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知识经济在美国首先出现。②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基于信息、知识和智力的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成分。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得到全面发展,信息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当时美国率先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提出了激励政策,加速建设“信息高速公路”。4.知识和信息对社会的影响: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速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和思维方式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
①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②对时代的影响:当代社会生产力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转换到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从读写为主的时代转到以视听为主的时代(即虚拟时代、数字时代)。③对教育方式的影响。教育投资的重心将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教学方式将由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为多样化的网络授课,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将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④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⑤促进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加强学习,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工作技能。◆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科技战略的发展:①建国之初,成立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当时制定了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②“文革”后,1978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的春天来到。③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开始,推进了科技 与经济的结合。同时国家制定、实施了“863计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成就瞩目。④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重大成就
成就名称 时间 作用 科学家
原子弹 1964年10月 反映了新中国20世纪60年代科技发展水平,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邓稼先 氢弹 1967年6月
战略核导弹 1966年10月 钱学森 东方红-Ⅰ号
卫星 1970年4月 新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杂交水稻 1973年 为粮食增产,为中国和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做出了重大贡献。袁隆平
“银河”计算机 1983年 推动了我国信息化建设。
“神舟”号飞船 2003年10月 中国成为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增强。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双百”方针的产生
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内,“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在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双百”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
成果:①文学理论界思想活跃,文艺创作的题材、风格得到拓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例如: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②在音乐、戏剧、美术、电影艺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③学术氛围也空前活跃。2.曲折发展
原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政治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正确的甚至是优秀的作品当成错误的受到批判。
表现:文艺界“百花凋零”,戏剧舞台只有八个“样板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几乎停止;大批学术界、文艺界的人士受到不公的待遇。
纠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术界、文艺界清算了极“左”路线;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会议召开,“双百”方针得以恢复。中国的文学艺术、学术,又迎来了春天。新发展:文艺重新繁荣,“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影视、诗歌、戏剧等争奇斗艳。学术、科学领域不断创新与发展。3.经验教训: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在这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1.扫盲教育
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②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③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措施:①1950年召开的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以“开 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开展扫盲教育,与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相配合。②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要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③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到20世纪末,要求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义务教育
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措施:①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②90年代以来,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③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
成效:到2000年底,中国实现了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3.高等教育 历程:建国初,旧中国遗留高等院校的改造和调整参照苏联,忽视中国实际情况。1958年,实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的“教育大革命”1961~1963年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跟踪训练】
1.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所以被看作绝对权威的理论,主要是由于
A.经典物理学日臻完善 B.根据万有引力理论发现了海王星 C.人们认识的局限性 D.经典物理学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2.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经典物理学不够完善 B.经典物理学自身的局限性
C.物理学出现一系列新发现 D.经典物理学仅能解释地球上的物理现象 3.下列有关爱因斯坦相对论力学与牛顿力学关系的表述比较准确的是 A.前者否定了后者 B.前者概括了后者 C.前者解释了后者 D.前者融化了后者
4.现代物理学的两在支柱是 ①光子论 ②相对论 ③量子论 ④原子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下列哪一理论的提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A.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提出 B.相对论的提出 C.量子论的提出 D.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6.爱因斯坦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论是在
A.《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D.《物种起源》
7.为量子理论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有 ①爱因斯坦 ②牛顿 ③玻尔 ④普朗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其中“量子”的含义是 A.微观世界的多种粒子 B.比原子更小的粒子 C.微观粒子的能量 D.能量的基本单位
9.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理学科不包括
A.量子力学 B.原子物理学 C.广义相对论 D.原子核物理学
10.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有 ①描绘了一个崭新的宏观宇宙世界和微观世界 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③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④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均获诺贝尔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对人们思维的影响是
A.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 B.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C.思维方式不能绝对化 D.使人们有了微观世界的认识 12.“运动的尺缩短”,“运动的钟变慢”的含义是 A.运动具有破坏性 B.运动回产生奇迹
C.时间、空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 D.这是相对论的简要概括说明 13.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A.知识经济的兴起 B.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C.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D.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 14.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的发明是 A.电影 B.电视 C.电话 D.计算机 15.电子计算机自诞生以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 ①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 ②体积更大,便于存储量增加 ③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④体积变小,更轻便实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6.下列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源于互联网产生的是 ①乘火车外出旅行 ②开着汽车出去郊游 ③网上炒股 ④网上购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17.因特网的诞生使 ①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②交往更加方便 ③遗传工程迅速发展 ④地球变得更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国际互联网问世的时间和国际网络年分别是 A.1969年、1996年 B.1968年、1979年 C.1969年、1995年 D.1968年、1999年
19.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促使许多国家优先发展教育 B.西方国家普遍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缩小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D.推动了国际经济的调整 20.现代高科技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扩充了人们的信息量 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变化 ③促进生产力发展 ④冲击传统观念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1.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A.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B.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 C.实施高科技发展战略 D.新兴工业迅速兴起 22.世界大国普遍重视发展航天技术,下表反映了20世纪50~70年代这一领域的重大成果。
年份 1957 1961 1969 1970 1971 国家 苏联 苏联 美国 中国 苏联
成果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一艘载人飞船 宇宙员第一次登上月球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第一个空间站
上述成果表明了当时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②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上处 于领先状态 ③中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奋起直追 ④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力大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知识经济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①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发展为其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现代信息科学的发展是其产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③人类对工业化进程所造成的弊端的反思 ④“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军事需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24.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不包括 A.人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空前提高 B.对全民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引发了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D.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问题出现
25.20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往往最先应用于
A.基础工程建设
B.日常生活领域
C.军事工程领域
D.航天工程领域
26.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成就是 A.“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
B.籼型杂交水稻
C.核武器研制成功
D.“银河—I”型机问世 27.下列各项属于原子能的和平开发利用的是
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C.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D.我国相继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28.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 A.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B.成功爆炸了原子弹
C.“第二次绿色革命” D.“神舟”五号飞船升空 29.在国际上被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是
A.原子弹
B.人造地球卫星
C.载人航天
D.杂交水稻
30.顺应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我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①原子能技术 ②航天技术 ③生物技术 ④计算机技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1.我国跨入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世界先进行列的标志是 A.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B.“银河—I”型机问世
C.“神舟”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D.“银河—Ⅲ”机诞生
32.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曾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是谁?
A.袁隆平
B.钱学森
C.邓稼先
D.赵盅尧 33.我国“863计划”名称的由来是
A.3位科学家倡议、86位科学家签名
B.以几位科学家联名上书时间命名 C.3项主题项目、86项分支项目 D.8个技术领域、6个主题项目、3个计划 34.号称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第二个光辉里程碑的是 A.“两弹一星”的研发 B.杂交水稻的创制
C.“银河-Ⅲ”计算机的研制 D.“神舟”五号飞船升空 35.杨利伟能实现飞天壮举的原因包括 ①科技工作者的付出 ②航天人员的崇高品质 ③综合国力作保证 ④国际帮助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B.国际上的帮助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有较好的科研基础
37.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重要手段是
A.素质教育 B.高等教育 C.初等教育 D.义务教育
38.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对工农教育的宗旨是 A.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C.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D.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9.为彻底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扫盲教育 ②普及义务教育 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④支持发展民办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0.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是
A.片面强调“突出政治”,过多参加体力劳动 B.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
C.重视民间力量办学,发展全民教育 D.少数民族教育长足发展
41.下表是1957年与196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出现变化背景是 年份 学校数目 招生人数 在校学生 1957年 229所 10.5万 44万 1960年 1289所 32.5万 96.万
A.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B.实施“教育大革命” C.“文革” D.高校扩招 42.1958年开始的“教育大革命”的核心是
A.停止大学招生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扩大高校招生 D.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
43.下列不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高校办学体制的是
A.全日制教育
B.半工半读学校 C.业余学校
D.民办学校 44.粉碎“四人帮”后,发展高等教育的第一个举措是 A.新时期教育方针的确定
B.教育大跃进
C.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方针
D.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45.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是
A.1957年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D.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4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在哪一年什么会议上通过的? 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B.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1982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
D.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 47.党和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A.建国初期
B.60年代初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以来 48.“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前提是
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B.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社会矛盾 C.国家发展经济和文化的需要
D.改革开放以来 49.“双百”方针提出的最根本的目的是
A.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B.倡导科学技术文化领域的自由开放
C.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D.克服把学术问题和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50.“双百”方针的提出反响最强烈的是
A.工农群众 B.城市人民 C.知识分子 D.民主人士
51.从《青春之歌》《创业史》《红岩》等长篇小说的内容可知,建国初期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是①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斗争 ②反映社会主义新貌 ③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52.反映建国后农村艰苦创业和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小说是 A.杨沫的《青春之歌》 B.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
C.路遥的《人生》 D.柳青的《创业史》
53.“双百”方针的一个很大特点是“自由”。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文学艺术在形式风格上可自由发展 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C.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 D.可以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斗争的自由 54.“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两个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是 A.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 B.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 C.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D.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55.下列不属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是
A.克己奉公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经世致用 D.循规蹈矩 56.“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这句话出自 A.范文澜 B.马寅初 C.吴光祖 D.刘少奇 57.“双百”方针遭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文革”的开展
C.“左倾”错误的影响 D.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看待
58.“文革”对文艺的批判,严重影响科技的发展。党深刻地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贯彻“双百”方针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其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科学、文艺和政治的关系 B.科学、文艺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C.科学、文艺和继承传统的关系 D.科学、文艺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59.文艺应该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应该坚持以下哪些方针? ①百花齐放 ②推陈出新 ③洋为中用 ④古为今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0.“文革”时期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B.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影响 本单元练习答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B B C A C D C A C C B D D C B C C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B C D C C D C D A D A B D A C D C B B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B B D D C D D A A C B D D C D B C B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