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3《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案(鲁教版必修二)
第三节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
3、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4、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通过对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等特征的了解,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成因
3、理解思路:只要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首先考虑到三个大的方面,然后从各个角度具体分析
4、强调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
5、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6、运用自学法来启发学生分析相关问题
7、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自身的体会和身边的事例,分析理解概念,并进一步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联系的观点
2、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
4、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特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个案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1935年提出:“今试自黑龙江的爱珲(今黑河),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的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计四亿四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总人口的4%。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此线形象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而且“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
1.3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
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
(1)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我们要研究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什么区域,一般要看这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而疏密程度一般用每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来表示。我们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叫做人口密度。用公式表示就是: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
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反映了其人口分布的平均状况。如我国平均人口密度是134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39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是世界的3倍多。
(2)人口密度不能反映人口分布格局
思考: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 解惑:如图1.3—1所示,图中两个地区的面积相同,都是1平方千米,总人口数都是5,根据公式: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可以求出两地的人口密度都是5人/平方千米。但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左图的人口分布不均匀,有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少区;右图人口分布均匀。由此可见两地的人口分布格局不同。
设问: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说出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什么? 点拨:
1、东多西少;
2、平原多,山地、高原少
3、发达地区多,落后地区少
4、汉族集中区多,少数民族区少
活动:阅读下面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等降水量线图,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说出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分布? 学生思考回答。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平原人口稠密,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稀疏 气候: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人口稠密。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
水资源和土壤: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干旱地区,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不同的土壤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影响到人口分布 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
政治因素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思维发散:从中国的人口分布推断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世界人口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的大陆沿海的平原丘陵地区 课堂讨论:中国的这种人口分布状况是否合理? 点拨:判断是否合理的依据
环境人口容量
三、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和知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指保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思考:哪些因素影响了环境人口容量? 回答点拨:
主要制约因素 ——资源: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重要制约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所能获得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很小。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也不可能想象的。
重要制约因素——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确定是温饱型、小康型还是富裕型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提示:估计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不确定性 :现有资源的不确定性、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交流程度以及人口消费水平的不断变化。
相对确定性 :在一定历史阶段,由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值16亿左右;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7亿~10亿。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我们主要了解了世界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的人口分布,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估计方法等。我们应重点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同时还应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情况,认识到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两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1.3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世界人口分布
1、衡量标准:一般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1. 地形 2. 气候
3. 水资源和土壤 4. 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政治文化因素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 现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 特点:
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 环境人口容量:最大值,警戒值 2. 人口合理容量:理想值
3. 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悲观派、乐观派、中间派 4.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
第二篇:高中地理《第三节 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2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中地理《第三节 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
计 鲁教版必修2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和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人口的分布状况是用人口密度来作为衡量指标的。用它可以来了解世界或各地区人口的分布状况。胡焕庸线反映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是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及政治、文化等。
2、解析:
人口分布是人口地理学的基础,只有了解了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才能量化各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是了解人口分布不平衡的原因,根据各种因素对人口的影响情况,才能来确定各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
3、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4、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
2、解析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特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对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这两个概念难以区别,在讲课时要用具体实例和数据来分析说明,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1.世界人口密度图 2.中国人口分布图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谋求合理人口容量
(二)教学过程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1935年提出:“今试自黑龙江的爱珲(今黑河),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的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计四亿四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总人口的4%。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此线形象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而且“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
1.3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
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1)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我们要研究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什么区域,一般要看这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而疏密程度一般用每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来表示。我们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叫做人口密度。用公式表示就是: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
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反映了其人口分布的平均状况。如我国平均人口密度是134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39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是世界的3倍多。
(2)人口密度不能反映人口分布格局
思考: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
解惑:如图1.3—1所示,图中两个地区的面积相同,都是1平方千米,总人口数都是5,根据公式: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可以求出两地的人口密度都是5人/平方千米。但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左图的人口分布不均匀,有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少区;右图人口分布均匀。由此可见两地的人口分布格局不同。
设问: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说出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什么? 点拨:
1、东多西少;
2、平原多,山地、高原少
3、发达地区多,落后地区少
4、汉族集中区多,少数民族区少
活动:阅读下面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等降水量线图,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说出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分布? 学生思考回答。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平原人口稠密,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稀疏
气候: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人口稠密。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
水资源和土壤: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干旱地区,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不同的土壤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影响到人口分布 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
政治因素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思维发散:从中国的人口分布推断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世界人口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的大陆沿海的平原丘陵地区 课堂讨论:中国的这种人口分布状况是否合理? 点拨:判断是否合理的依据
环境人口容量
三、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和知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指保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思考:哪些因素影响了环境人口容量? 回答点拨: 主要制约因素 ——资源: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重要制约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所能获得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很小。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也不可能想象的。
重要制约因素——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确定是温饱型、小康型还是富裕型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提示:估计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不确定性 :现有资源的不确定性、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交流程度以及人口消费水平的不断变化。相对确定性 :在一定历史阶段,由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值16亿左右;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7亿~10亿。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我们主要了解了世界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的人口分布,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估计方法等。我们应重点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同时还应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情况,认识到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两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1.3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案_20120207082348203
杨集中学高一地理(下)
教学案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课程标准】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通过对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等特征的了解,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成因;理解思路:只要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首先考虑到三个大的方面,然后从各个角度具体分析
强调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运用自学法来启发学生分析相关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自身的体会和身边的事例,分析理解概念,并进一步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2.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导入新课: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1935年提出:“今试自黑龙江的爱珲(今黑河),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的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计四亿四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总人口的4%。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线形象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这是中国的情况,那么世界人口分布是个什么样子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用课本16页图片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
教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同学们认真预习了。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展示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 教师点拨:(1)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杨集中学高一地理(下)
教学案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我们要研究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什么区域,一般要看这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而疏密程度一般用每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来表示。我们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叫做人口密度。用公式表示就是: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反映了其人口分布的平均状况。如我国平均人口密度是134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39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是世界的3倍多。(2)人口密度不能反映人口分布格局
思考: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 解惑:如图1.3—1所示,图中两个地区的面积相同,都是1平方千米,总人口数都是5,根据公式: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可以求出两地的人口密度都是5人/平方千米。但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左图的人口分布不均匀,有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少区;右图人口分布均匀。由此可见两地的人口分布格局不同。
学生明白联系与区别后教师布置学生进行实例练习,六人一组,分工合作。并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对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有一定的了解。探究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让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该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得结论。然后给出探究二的思考题:
(1)为什么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2)自然环境因素有哪些?
(3)中国的人口分布状况是否合理?
(4)从中国的人口分布推断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明白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及世界人口分布格局,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三:哪些因素影响了环境人口容量?
教师简单介绍世界人口分布格局,然后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了环境人口容量? 教师明确:主要制约因素 ——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重要制约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
重要制约因素——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确定是温饱型、小康型还是富裕型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提示:估计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不确定性 :现有资源的不确定性、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交流程度以及人口消费水平的不断变化。
相对确定性 :在一定历史阶段,由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设计意图:本部分知识很简单,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来掌握。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那么,这些情况如何进行统计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学用地理统计图。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学习如何统计。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杨集中学高一地理(下)
教学案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世界人口分布
1.衡量标准:一般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政治文化因素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 现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 特点:
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 环境人口容量:最大值,警戒值 2. 人口合理容量:理想值
3. 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悲观派、乐观派、中间派 4.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
教学反思
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有目的地和学生交流,对探究方向偏离过远的学生加以引导新课程倡导案例教学,新颖、详实而富有时代感的案例进入课堂,改变了课堂的教学结构,学生借助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解读材料、生疑质疑、组织答案、踊跃发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挖掘了潜能,发现了自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设一种愉快的氛围,使学生的不同观点相互补充、完善,加深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应该善于捕捉适合学生发挥的内容、引发讨论。
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如引导学生针对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展开辩论。
第四篇: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设计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设计
临淄中学 徐巍
【教学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本节内容中的“人口分布”部分在高中地理课标中未体现,在初中地理课本上讲述了人口分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只是解读了“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辩这两个概念,明确这两个概念对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了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人类如果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体会其蕴涵的人口观、资源观、消费观、环境观、发展观等方面。反思自己所在区域的生产生活状况,知道一个公民对社会发展应担负的责任。
2、教学内容分析:
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的感悟和理解,以及对分析人地关系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四部分:“世界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的人口分布”、“谋求人口合理容量”。前三部分知识都是为谋求人口合理容量做铺垫,让学生学会分析人口数量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地关系。
3、学生情况分析:
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但对人口数量的多少所引发的问题以及某地区人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教学构思】
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本节教学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课中有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就上述观点展开辩论,各抒己见,重全员参与,从而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培养了用辩证方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世界及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
2、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并说明形成原因。
3、辨析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概念,说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
理容量的区别。
4、判断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理解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归纳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由归纳总结的知识推断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3、应用所学的影响因素解释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原因。
4、合作探究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知道一个公民对社会发展应担负的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难点: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一组反映了地球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一组是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的地球漫画,然后让学生思考:地球能否承受人口如此快速,持续的增长,如果不能的话,其承受能力是否有一个限度,那么这个限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节的学习。
一、世界人口分布
引导学生读图1-3-1分析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区别。思路: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可以发现这两个图人口密度虽然相同,但人口的实际分布却不相同。左图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不尽合理,而右图的人口分布则比较均匀,比较合理。所以我们在研究人口分布时不但要研究人口的密度还要考虑人口的分布格局。导入世界人口分布规律的探究。
让学生读活动中的表及图,思考讨论并完成动后的问题。
1、读表1-3-1,总结世界人口主要分布的纬度范围。
2、读表1-3-2,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与距海远近的关系。
3、读表1-3-3,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地形区。
4、结合表1-3-
1、1-3-
2、1-3-3读图1-3-2,找出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并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人口稠密的原因。
思路:让学生读表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并结合图1-3-2,利用所学知识尝试分析东亚、南亚和西欧人口稠密的原因。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导入影响地理因素的学习。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阅读课本第二部分,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并简要说明如何影响人口分布的?完成学案。
1.自然环境因素:(1)地形(2)气候
(3)水资源和土壤
(4)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治文化等。
3.政治文化因素
政治、历史、宗教、习俗等文化因素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案例分析:写出下面现象的影响因素 分析以下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①东北黑土分布区人口较为稠密()
②塔里木盆地从边缘向中心人口变得稀少()③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地区在高原和山区()④印巴分治导致的人口迁移()⑤筑波科技城的形成()
⑥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⑦上山下乡,西部大开发()
思路:让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学案自己总结归纳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并设计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影响因素加深理解。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1)主要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2)其他特点:沿海地区人口多
(3)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它形象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 读图1-3-7和1-3-8合作探究:
① 对比两幅图,思考一下在这10年间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格局有没有改变? ② 运用前面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 思路:对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课本上阐述的很全面,也是对前面内容的一种归纳和概括,所以让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对于课本的上的活动,可以作为一个案例让学生利用总结的地理因素来进行解释阐述。
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的概念(2)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合作探究
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与环境人口容量是什么关系?
思路:回到课前所思考的两个问题,由这个限度引出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的标志就是环境人口容量,让学生合作探究其影响因素及关系。
2.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3.我国的人口容量 4.我国的人口政策
思路:适合养多少人是人口合理容量的问题,辨析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中国的人口容量问题。
教材整合
人教版教材都对合理人口容量作了详细的阐述,教学中要结合其内容。对于世界人口与
中国人口的分布初中已有学习,内容也相对简单,对于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第五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3人口的合理容量
2020学第二学期高一地理(必修2)教案
课题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课时
第1(共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4).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影响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科技、消费等关系的学习,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个案分析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2、讲授新课
(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阐述、分析、推导、采用的教学方法等。)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制约因素)和科技发展水平
呈正相关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呈负相关
请同学们看课本P12的“木桶效应”并回答思考题
4.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三种观点:乐观论,悲观论,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一)人口的合理容量
1.定义: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意义:(1)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意义
(2)对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二)不同的地区所出现的问题
不同
地区
人口问题
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
发达
地区
人口仅世界人口的1/5,但消费水平高。
实际消耗的资源总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远远超出本国的范围。
发展中地区
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若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
(三)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最大的人口数量指的是环境人口容量,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的合理容量
例如:我国环境保护专家在“中国人口与环境“指出:按照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最大(极限)人口数量为16亿左右
请同学们看P14的资料并完成相关问题
中国实行的两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
(四)采取的措施
1.整个世界:控制人口,保证平等权利。
2.各国和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规律,保持好生态平衡,提高生活质量。
3、小结
(主要是本堂课的要点归纳,应写出结论性的文字。)
本节课主要掌握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和区别,环境人口容量的三大制约因素(资源、科技、消费),还有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以及了解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并提出合理的政策(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
4、作业布置:
(含课内课外作业、思考题、讨论题等)
1.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的原因()
A.人口总数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B.就全球而言,目前人口再生产类型为过渡型
C.人口迁移的数量、规模、范围越来越大
D.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2.以下关系,正确的是()
A.科技水平→获取资源数量→环境人口容量
B.人口文化→生活消费水平→环境人口容量
C.科技水平→环境人口容量→资源的获取
D.人口文化→环境人口容量→生活消费水平
3.“木桶效应”说法正确的是
()
A.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长的桶板
B.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短的桶板
C.如果桶板代替资源,则长的板决定了人口的容量
D.地球上人口的容量决定于人类自身
4.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资源基础
B.三大发明
C.消费水平
D.商品经济的发展
教学反思:
(因为教学反思是教案实施效果追记,只能课后写)
授课教师:汪艳英
授课班级:
高一(14)班
授课时间:
第四
周星期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