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2(共)
教科版《科学》第二单元第六课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的教学内容。《热》单元共有8个课题活动,每课之间都有着很强的联系。本课是学生在经历了第1课,初步感知了热源和热传递及第2-5课,通过关注热量变化对物体的影响,探究气体、液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基础上,开始探究引起物体温度变化的热传递现象。教学内容由前一课《金属热胀冷缩吗》的教学内容引出,主要包括“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部分内容。其间对热传递的研究层层深入,利用“借助物体特殊性质使观察内容可视化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最终认识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认识。而这一认识的形成又为后一课《传热比赛》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对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但对于热传导的概念认识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如果上升到一定的科学道理,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还是有难度的。本课将利用蜡烛的物态变化使实验现象可视化的研究方法探究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对于这种研究方法的迁移上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五年级是学生从中学段进入高学段的开始,在本课的探究过程中除关注学生探究方法的培养外,更多的还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
课标背景
本课的核心概念是热传导。课标中热传导概念的表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热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2)达到温度相等时为止。这个表述中没有强调不同物体的热传导需要有“物体的直接接触”前提条件。因此在本设计的教学目标中对这点进行了补充。对于“温度相等”这个热传导结果的描述,教材中没有作为学习的内容。我认为教材的安排是合理的,由热传导的概念表述不难看出,从高温向低温部分传导是定性实验,而温度相等则是定量实验。由于能量部分做定量实验的操作难度很大,小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水平的限制,能量部分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是采用定性实验。因此,这部分内容留待学生今后学习。
教学目标
1、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认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2、能根据材料设计实验使热传递的过程可视化,认识到当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时可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意识到推测要有依据;能利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分析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现象。
3、深入思考实验设计的理由,培养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努力养成规范实验的好习惯。保持积极的探究热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形成热传导的概念。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现象。关于教学重难点的描述
“热传导”是本课的核心概念,学生对于概念的形成要依赖于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渡,同时概念形成后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热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我确定上述教学重点。热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不易观察,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使热的传递可视化。实验方法的设计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热传导概念的形成。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设计出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对学生而言有很大难度。所以把“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现象”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思路
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利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自主探究”—“综合分析,形成概念”—“课外拓展,激发欲望”的模式进行设计。在教学中我针对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细节的设计。在设计实验,探究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时,我先利用实验材料搭建脚手架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不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实验后借助动画演示复原实验过程,让学生对于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对于热传导概念的形成奠定了思维基础。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操作实验,研究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过程。最终通过师生共同梳理实验结果形成“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
科学讲求实证,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人们对的认识总是由个性到共性,由表象到本质;学会思考、发展思维对一个人非常重要;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一般依赖具体的形象及亲身的操作。本课教学设计正是基于以上认识进行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用材料:方座支架、酒精灯、火柴、烧杯一个、热水、铜条(做好标记和未做标记各一根)、蜡烛圈(4个)、金属圆片(两片)。
教学课件:火锅情境图、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过程动画演示等。学生准备 学习准备
在本单元前五课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历了很多给物体加热的活动,对热的传递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积累。四年级学习《声音的传播》和本单元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两课,均采用借助物体特殊性质使观察内容可视化的方法来帮助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在三年级学习《温度与水的变化》时,学生已经观察到物质由于热量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物态变化。这些学习,为学生学习本课奠
定了方法基础。课程资源准备
课标中《能量的表现形式》所涉及的内容,在学习本单元之前,教材中已经安排了声(四上)、电(四下)、光(五上)的内容,这些能量的表现形式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被观察到的。学生在认识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电荷的流动这些内容时经历了丰富的探究活动,使用了丰富的实验方法来感知这些不容易被观察到的对象,这些经历可以帮助学生来学习有关热的内容。
分组实验材料:同教师演示实验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贴近生活的情景入手,引起学生探究兴趣同时揭示学生关于热传导的前概念情况,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1、谈话:吃过火锅吗?上次去吃火锅,(出示图片)勺子放在热汤中,忘了拿出来,过了一会,在拿时,被勺柄烫到了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预设:勺柄并没有浸入热汤中,为什么那么热呢?勺柄是怎样变热的呢?)能解释这个问题吗?(预设:勺子是金属的,可以传热;热会从勺子浸入汤中的部分传到上一部分)
2、过渡:热在物体内部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二、设计实验,自主探究
(设计实验使热传导过程可视化从而形成科学概念。)
(一)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研究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
(本环节设计为:利用实验材料,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目的为下一环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示范。这个支架搭建的好,学生下一环节就会进行的顺利,概念的形成就会水到渠成,因此本环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教师:(出示金属条)这节课,我们先以金属条为例,来研究热在这样的条形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2、教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盛有热水的烧杯,请大家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摸一下金属条露出水面的部分,看感觉有什么变化。(学生感受活动)学生感受活动。
3、交流:谁能结合你的感觉,说一说你认为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生答,随机板书:温度高——温度低)
4、教师:是不是像同学们感觉的这样?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你们能不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看到热在金属条上传递的过程和方向呢?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再把实验方法简单记录在记录单上。
5、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6、集体交流:
教师:同学们都设计出了非常好的实验方法,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交流时,先说说实验方法,再说说为什么这样设计。一个小组发言时,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如果有不同意见或问题,等他说完后再来补充。
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解说:把蜡烛圈放在金属条上,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法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你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妙的办法!
你考虑得真周到!你的思维很严谨。)
学生交流,并完善方案。在交流过程中随机引导学生思考:
(1)你怎么想到挂蜡烛圈的?---借助蜡烛圈的变化,看到热在金属条内部的传递是个好办法!所以在实验中我们应该重点观察蜡烛圈的变化。(2)猜想:如果像我们想的那样你觉得哪个蜡烛圈会先掉下来?
(3)你觉得我们放几个蜡烛圈合适呢?——能看清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又不至于花费太多时间,金属条上放3、4个蜡烛圈都可以。
(4)你觉得蜡烛圈之间的距离有对我们的实验观察有影响吗?----为了更科学地看清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蜡圈之间的距离应该相等。可以参考金属条上的凹槽,每个凹槽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7、教师演示实验方法:
(比划)我们把金属条固定在方座支架上,把四个蜡烛圈每隔相等的距离依次放在金属条的刻度上,用酒精灯给金属条的一端加热。观察蜡烛圈的变化及掉落情况。
在金属条的中间加热也一样,只是在火焰的两边各放两个蜡烛圈即可。另外,为了交流的方便我们可以给蜡烛圈标上序号。(课件演示)
8、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课件出示: 实验装置组装完成再加热。(点燃酒精灯后,小组内所有同学一起静静观察实验现象。)
要正确使用酒精灯。
不能触摸加热后的金属条,小心烫伤。
仔细观察,看到现象后立即熄灭酒精灯,组内讨论后做好记录。实验结束,整理材料,准备交流。
9、学生分组实验。
10、集体交流实验现象及结论。
下面我们结合记录单,交流一下实验的情况。(在金属条的两边、中间加热的小组各叫一个小组交流,询问是否有不同。表扬学生的细致发现:这么细微的地方你们都观察到了,你们可真是些细心的孩子!)
11、分析实验发现:大家看(动画演示),我们点燃酒精灯,热会不断地从靠近酒精灯的一端传向另一端。热在金属条上传递时,也会传递给直接接触在上面的蜡烛圈。当温度达到蜡烛熔化的温度时,蜡烛圈会融化,甚至掉落会掉落下来。借助蜡烛圈的掉落顺序我们看到了热在金属条上传递的过程。不管采用哪种加热方法,热在条形物体中传递总遵循同一个规律:从温度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低的一端。
(二)学生自行设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研究,研究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有了前一环节的支撑和引导,本环节的实验设计非常流畅,实验也较能顺利地进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对发展学生热传导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教师:(出示金属圆片),热在这样的片状物体中会怎样传递呢?请大家把你们的猜测画在记录单上,再结合老师准备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让我们看到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过程。
为了更安全地进行研究,老师还有几点提示(出示课件):(1)金属片上标红点的一面涂有蜡烛。
(2)先设计好实验方案,再动手组装材料。
(3)加热时,金属片涂蜡的一面朝上,并要保持水平。
(4)只要看清热的传递过程就停止加热,把金属片放在托盘内。
2、学生实验。
3、学生交流实验现象。
教师:请一个小组,说一说你们的实验情况。简单评价:你的表达特别清楚,大家一听就懂。这也是你们小组合作的成果。老师想问一下,为什么你们的猜测和实验情况一模一样呢?(预设:生答,我们根据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对,有根据地进行猜测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它还可以让我们的研究少走弯路呢!
三、综合分析,形成概念
(分析两次实验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热传导的概念。当这两个实验的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对其原有认知进行丰富和调整,最终进行科学概念的建构。达到了最近发展区。)
1、教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采用不同的加热方法,研究了热在条形物体和片状物体上的传递过程。现在我们能不能综合分析这节课的研究发现,找到热在物体内部传递的规律呢?谁来说一说,热在物体上是怎样传递的?
2、在科学课上,我们把这种:“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导”。
3、现在你能解释一下吃火锅时,为什么会被勺柄烫到手了吗?(本环节既是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应用,又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勺柄烫到手的过程侦测学生对热传导概念同一物体和不同物体的传递理解的是否透彻,在研究了线形和平面的材料后是否能对立体材料进行迁移。)
四、课外拓展,激发欲望
(热传导只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本环节将课内的探究拓展至课外,激发学生保持对热传递的探究欲望。)
谈话:再摸一下金属条,还热吗?热到哪里去了?(空气中)热传导发生在固体当中,只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热在空气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课本47页的资料,继续研究关于热传递的问题。
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金属条 热
温度高——温度低 传 金属片 导
第二篇:《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模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节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
用文字和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向四周传递的传递方向。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镊子1个、铝条1根、火柴1盒、金属片1张、酒精灯1个、蜡烛等。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引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有趣的材料,我们将用这些材料来探索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想试试吗?先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环节:观看大屏幕,一个烧杯里面盛有热水,把一根金属筷子放进,感觉它温度的变化情况?
问: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铝棒,有什么感觉?(变热)问:铝棒的热是谁给的呢?(热水)
问:请看大屏幕:如果我们把这根铜棒分成下、中、上三段,这三段温度有什么不同?(板书:下 温度较高 上 温度较低)
揭题:好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热可以在物体间传递,那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呢?能通过实验证明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找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1.热看得到吗?请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
2.开始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3.师介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办法,书上也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办法,打开书第39页请看最下面一段话,自己先读读,然后想想该怎样用咱们桌面上的器材完成这个实验。
4.师:谁来说说你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学生说实验操作方法:出示课件)猜猜哪根火柴会先掉呢?
5.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注意安全小心烫手、正确使用酒精灯用外焰加热、为了环境卫生用过的火柴请丢到不锈钢盘里、注意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
6.开始实验,认真观察,完成实验报告单,7.(全班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师:从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8.结合看多媒体动画(课件)小结:这是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师:根据火柴掉落的顺序,你能用一句话说出热的传递方向吗?(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板书:A温度较高 热 C温度较低
三、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方向
是不是无论什么情况下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呢?我们再来进一步研究:
1.在涂有蜡的金属片的中心加热,猜猜哪部分的蜡先熔化? 2.如果在涂有蜡的金属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又会是哪部分的蜡先熔化?
3.各组在金属片上涂上蜡油选择一个点进行加热,特别提示蜡油熔化后停止加热滴,小心别被蜡油烫到手。注意实验中要重点观察蜡的熔化情况,并思考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记录员作好记录。
4.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过程。5.全班交流,师:你们这组是怎么完成实验的,观察了什么现象?
师:①不同组哪部分的蜡先熔化?(中间)为什么中间的蜡先熔化?(中间温度高)周围部分为什么后来也慢慢熔化了?(热传递过去了)这组的金属片哪儿先熔化?为什么这点先熔化?
6、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热在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总结实验中的发现。
从这个实验中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生答师指板书)
四、总结:
通过刚才的几组实验我们明白了热传递的一个重要性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特点说出来?
出示课件:(引读)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小资料:
热传递的三种方法
热传递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别,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
1.传导:热传导主要发生在固体内部、两个不同固体、固液之间、固气之间、液气之间。
2.对流:对流是液体或气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气体的对流比液体明显。
3.辐射:热辐射是远距离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如太阳能就是以热辐射的形式,经过宇宙空间传给地球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微波炉等都是热辐射。热传递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
当堂检测
1.热总是从热的一端传向()的一端。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一个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
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热
温度较高 —————————— 温度较低
第三篇: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永吉县三家子中心校 张库
教材分析: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6课。本课的核心概念是热传导。本单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课,从关注身边的热源开始,帮助学生建立对热源和热传递的初步感知。第二部分是第2--5课,通过关注热量变化对物体的影响,探究气体、液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第三部分是第6--8课,探究引起物体温度变化的热传递现象并通过传热比赛和设计制作保温杯的活动考察学生对“热传递”现象的掌握情况。课标中热传导概念的表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热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2)达到温度相等时为止。这个表述中没有强调不同物体的热传导需要有“物体的直接接触”前提条件。因此在本设计的教学目标中对这点进行了补充。对于“温度相等”这个热传导结果的描述,教材中没有作为学习的内容。我认为教材的安排是合理的,由热传导的概念表述不难看出,从高温向低温部分传导是定性实验,而温度相等则是定量实验。由于能量部分做定量实验的操作难度很大,小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水平的限制,能量部分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是采用定性实验。因此,这部分内容留待学生今后学习。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
学生建立热传导关于传导方向的概念。
1、学生情况分析:
在前五课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历了很多给物体加热的活动,对热的传递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积累。此时,很自然地就提出了第6课的研究题目“热是怎样传递的”。关于这一课学生的已有的发展情况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学生前概念情况学生从本单元开始学习热学的基础知识,在前五课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历了很多给物体加热的活动,对热的传递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积累。关于“热传导”的,学生的原有认知是:1)直觉认为热传向四面八方,但不知道热传导的原因是因为存在温度差。2)对于热在线性材料比较清楚,但热在面性材料和不规则材料的传递就不清楚了。3)对这个问题没有想法。可见,学生对“热传导”的原有认知中包含了很多模糊的概念和不够深刻的正确概念。这些前概念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都是非常感性的认识。需要通过教学将这些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的概念。(2)实验方法与技能情况 热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不易观察,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使热的传递可视化。这种研究方法对五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在四年级学习《声音的传播》和本单元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两课,均采用借助物体特殊性质使观察内容可视化的方法来帮助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在三年级学习《温度与水的变化》时,学生已经观察到物质由于热量 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物态变化。本课将利用凡士林的物态变化使实验现象可视化。因此在研究方法的迁移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3)学生的情感态度情况热现象非常奇妙,因此学生们对热学问题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基于以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落脚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现象从而形成热传导的概念。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教师通过搭建脚手架指导学生设计和操作实验、学生脱离脚手架自主设计操作实验,最终通过师生共同梳理实验结果形成“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
4、技术准备
教师设计、制作、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教师准备适当的课件、视频;教师设计实验记录单。
5、前期教学情况
经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不断经历着给物体加热的活动。他们已经了解到加热可以使物体体积(热胀冷缩)和物体的形态(水的三态变化)发生变化。
6、问题与对策
本课的问题是如何使热的传导过程可视化,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热传导的科学概念。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在同一物体中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认识在直接接触的物体间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这一过程称为热传导。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认识到当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时可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导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生对热传导概念形成。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现象从而形成热传导的概念。
教学具准备
1、多媒体材料: 课件、火锅视频、炒菜视频。
2、教师演示材料:铁架台1个、三角架1个、铝棒1个、涂一层蜡的圆铁片1个、凡士林1盒、小木棍若干、酒精灯1个、火柴1盒、废液缸1个等。
3、分组材料:铁架台1个、三角架1个、铝棒1个、涂一层蜡的圆铁片1个、凡士林1盒、小木棍若干、酒精灯1个、火柴1盒、废液缸1个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核心情节:吃火锅时金属勺忘记从锅里取出,再次握住勺时烫到手。(学生观看视频)
2、提问:这把勺是怎样变得烫手的?请学生将勺变热的过程画在记录单上。(学生填写记录单)
教学意图:从贴近生活的情景入手,引起学生探究兴趣同时揭示学生关于热传导的前概念情况。画图是希望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可视化,并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第一次记录)
二、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怎样传递
1、说明使用金属条的依据出示金属条,向学生说明在科学研究中,为了研究的简便,常常使用简单的或典型材料来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我们先来研究热在金属条这样的条形物体中怎样传递。
2、预测热在金属条中怎样传递(学生预测)
3、指导学生设计、操作实验
(1)提问:如何“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呢?(2)提示:在本单元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时学习过,对于肉眼不易观察的现象可以通过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殊性质来帮助观察。(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冰块、蜡、黄油等物质遇热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的特点帮助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注意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是遇热会发生明显的
形态变化)
(3)师生讨论细化实验方案:加热点位置、金属棒怎样固定、记录内容、火柴棍掉落的顺序及间隔需等距等等。(学生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4)根据加热点位置不同,将学生分为两组(端点组和中间组)(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现象)
4、根据实验汇报,师生共同梳理:在金属条中,热总是从较热的部位逐步传向较冷的部位。(注意:在汇报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注意金属条还将热传向了凡士林,为后续在形成概念作铺垫)(学生汇报描述热的传递过程并梳理结论。)
教学意图:这个学期学生开始尝试自主设计实验,但试教时发现完全放开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尤其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实验使热传导过程可视化从而形成科学概念。为了突破难点,本环节设计为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帮助学生梳理以往学习中具有相似特点的实验,进行实验方法上的迁移(搭建支架),目的为下一环节学生脱离支架,自主设计实验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示范。这样的设计非常符合支架式教学原理:搭建支架---撤离支架,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个支架搭建的好,学生下一环节就会进行的顺利,概念的形成就会水到渠成,因此本环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第二次记录)
三、研究热在金属片中怎样传递
1、根据金属条的实验发现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怎样传递?(学生推测并画图表示)
2、根据金属条实验的启示,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3、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
4、根据实验汇报,师生共同梳理概念:在金属片中,热总是从较热的部分逐渐传递到较冷的部分。(学生汇报实验发现并梳理结论)
教学意图:有了前一环节的支撑和引导,本环节的实验设计非常流畅,实验也较能顺利的进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对发展学生热传导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前测中发现学生对金属片中的热传导的认识比在金属条中模糊概念和错误概念要多。(第三次记录)
四、总结提升,形成概念
1、引导思考:上述实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说明了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回答: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
2、总结得出热传导的规律:同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到温度低的部分;不同物体(紧密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到温度低的物体,这个科学现象就叫热传导,它是热传递方式的一
种。(板书)(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意图:分析两次实验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热传导的概念。当这两个实验的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对其原有认知进行丰富和调整,最终进行科学概念的建构。达到了最近发展区。
五、分析与评价
1、播放“炒菜”的视频,请学生分析炒菜过程中的热传导现象。
(学生分析汇报)2标出冰棍融化的过程。
(学生填写记录单)教学意图:本环节既是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应用,又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炒菜过程侦测学生对热传导概念同一物体和不同物体的传递理解的是否透彻。标注冰棍融化过程评价学生在学习了线性和平面的材料后是否能对立体材料进行迁移。(第四次记录)
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热传导 : 同一物体:温度高的部分-→温度低的部分
不同物体:温度高的物体-→温度低的物体(直接接触)
科学记录单:
《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记录单 班级 小组 热在金属勺的传递:
预测: 实验结果:
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预测:
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预测: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第四篇: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设计
五下《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五下第二单元的第六课,内容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此项观察活动分个两层面,第一个观察活动是用手去感触金属条中的热传递,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入热水中,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部分,感觉露出水面的部分哪里先热,哪里后热?每个地方的冷热程度是否一样?通过手的感觉,判断热传递的过程与方向。第二个层面是直观的实验,观察金属条中的热传递,在金属条上每隔一定距离用凡士林粘上一根火柴棒,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段进行加热,观察那端的火柴棒先掉下来,火柴棒掉下来的顺序是怎样的?然后用同样的装置,对铁丝进行中间加热,观察现象,从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第二部分,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这部分让学生观察,在涂有一层薄蜡的金属圆片上的传递方向与过程。此项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通过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学生会认识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这样学生在这部分的探究过程中,他们对热传递,确切的说是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与理解。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过程方法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并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成功喜悦。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金属棒、铁架台、棉签、凡士林、酒精灯、涂蜡的金属片、纸巾、试管夹
教师准备:凡士林、面巾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冬天里,老师的手总是冰冷的,谁能帮我想想:可以利用哪些东西,使我的手马上热起来?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想到的办法也很多,如烤火,烘取暖器,捂热水袋等等。
2、提问:同学们说的这些物体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热的物体。)是比谁热的物体?(„„都是比手热的物体。)所以手上的热量是从哪里来的?
3、手和„„之间温度不同,有温度差。(温度差)我们把相对热的物体叫做高温物体,把相对温度较低的物体叫做低温物体。热是从哪儿传到哪儿的呢?(板书:高温物体→低温物体)
(二)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1、出示金属棒:我这里有一根金属棒,用酒精灯给金属棒的一端加热。金属棒的中间会热吗?另一端呢?哪里先热?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学生都表示加热一端先变热。学生充分猜想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为明确实验目的埋下伏笔。
2、现在,我们身边有这些材料:铁架台、金属棒、酒精灯、凡士林、棉签,你能设计一个实验,使自己能看到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过程吗?顺便介绍:凡士林的特点,演示使用。学生在理解凡士林作用的基础上,对要发生的现象进行猜测,这是一种建立在科学依据上的猜测。
3、请各小组交流讨论如何设计该实验,汇报实验方案:说说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法?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来观察热在金属棒中是如何传递的。
实验最主要观察什么?(观察棉签掉落的先后顺序,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方向。)粘棉签需要注意什么吗?学生就老师提出问题的进行仔细地探讨,从而明确实验过程中该要注意的种种事项。
4、实验之前,请你们先猜测一下,棉签掉落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学生大胆猜想,并提出猜想的根据。
5、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老师这儿有一个温馨提示,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2)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不要对着火焰吹气、说话。
注意:千万不能触摸加热后的金属条,小心烫伤。
学生在仔细阅读温馨提示的过程中,明晰实验注意的事项,使学生在自主的实验过程中更加有序。
6、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7、小组汇报交流: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组的发现。
①小组汇报:我们小组采用的是 一 端加热的方法,棉签掉落的顺序依次是: A B C D,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我们发现:
1、距离加热点越远,热传递所需时间越 长;距离加热点越近,热传递所需时间越
2、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方向是():A.向一边 B.向两边。(板书:加热点→两边)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加热,你们的意见呢?
②有不同加热点的小组吗?小组继续汇报:(出示课件,学生回答棉签掉落顺序)我们小组采用的是 中间加热的方法,棉签掉落的顺序依次是: A C B D。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2、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方向是():A.向一边 B.向两边。(板书:加热点→两边)哪个小组也做这个实验的?你们的意见一样吗?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的结论十分一致。
③得出结论:热在金属棒上是怎样传递的?(热在金属棒上是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的)
(板书:温度高的部分→温度低的部分)
(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除了金属棒外,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块金属片。如果在金属片的中间加热或者在金属片的边缘加热(课件出示),热在金属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我们先来猜测一下。学生有了先前的经验,猜测会更加有科学依据。
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又怎么做呢?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能够“看到”?引导学生想到用蜡涂抹。——蜡怎么涂?(要涂满而且涂的要均匀)
涂上蜡的金属片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我们用试管夹夹住金属片,直接拿着加热就可以了。
3、这个实验要观察什么?(观察蜡融化的情况)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实验的各种注意事项,教师出示实验要求进一步明确实验的要求。(1)把涂有蜡的一面朝上。
(2)加热时,圆铁片保持水平。结束后,铁片平放在三脚架上冷却。(3)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注意:千万不能触摸加热后的金属圆片,小心烫伤。
4、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交流:
①从中间加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从边缘加热呢?(学生上台汇报、课件演示)②小结:热在金属片上是怎样传递的?(加热点→四周)金属片上的加热点的温度高,四周温度低,所以热在金属片也是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指板书:温度高的部分→温度低的部分)
(四)整理提升,揭示概念
1、揭示概念:今天,我们研究了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上是怎样传递的。像这样,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我们称它为热传导。(读概念,板书:热传导)热传导一般发生在固体中,是热的传递方式之一。
(五)拓展延伸
1、冬天手握一根铜棒,手会感到特别的冷,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2、其实热传导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谁来举个例子?
我们坐在火炉旁也会感觉到热,我们和火炉有没有直接接触?那这种热的传递方式又叫什么呢?请你阅读书本上P47的资料来了解其他的热传递方式。附板书: 热是怎样传递的
高温物体 → 低温物体
热传导 加热点 两边
温度高的部分 → 温度低的部分
加热点 四周对流
热辐射 教后反思
整堂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
验、观察、思考等方式,对热的传导真实感知。可是这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在这节课,我有了以下收获。
本节课内容是对热是怎样传递的,即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在教学中,我预期让五年级的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方式来,自己用实验来验证。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动手能力参差不齐。
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学生的猜想根植于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的材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由于探究活动的设计思想来源于学生生活经验,既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又提高教学的信度与效度,更能把学生直接带入相关的真实情境中。从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这一点还是达到目的的。
第五篇: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天祝县城关小学胡萍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制定了比较详细的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有趣的导入的实验和火柴依次掉落和依次燃烧的实验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通过设计的学习提示,达到放手让学生小组自学的方式进入新课的学习,来突出主体实施有效教学的。
2.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教师要在科学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序进行,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并注重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在小组分工是进行了细化,让每个人都有事做,这样每个人才能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更能激发每个小组、每个人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实现面向全体、突出主体探究,突出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小组自主学习前,我给学生出示探究提示,小黑板出示内容,研究主题、实验方法、材料、注意事项等。这样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目标,通过小组长的带领,共同交流,通过小组的汇报来评价学生小组学习的情况。而且各小组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体现面向全体合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为了集体荣誉,各小组成员就会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说,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才能发挥评价导向作用,保证科学课堂进行有效学习,有效探究,不流于形式。
3.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科学课的长期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课学习,认识周围常见事物和科学知识,并形成科学习惯,并运用到实际生活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科学课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我在课前导入与课后例举生活中利用热传导做事的例子的设计,意图就是把课堂上的科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运用这一知识做一些事情,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入理解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形成了关于热传导的认识。教学的结尾我又设计两个拓展问题,目的是为了是使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课的每节课中,我都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真正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