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新疆》教案(大全)
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走进新疆》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音乐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本节课先由新疆传统文化,如:美食、民俗、服饰导入,进一步探索新疆音乐文化,重点感受新疆音乐的歌舞性特点且从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新疆音乐歌舞性特点的理解。学习目标
1.能用圆润的声音、活泼的情绪演唱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2.通过学习歌曲《青春舞曲》,能从中体会青春一去不复返的道理。3.通过音乐活动,能够积极参与歌曲创编,从而体验新疆音乐的歌舞性特点。学习重点
准确且有感情的演唱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 学习难点
体验新疆典型舞蹈动作摆脖子、挽花、托帽、撇胡子。学习方法
演示、欣赏、体验、讲授、互动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猜一猜”游戏 师:请在我的描述中猜出他是谁? a他是男性,年龄不详 b他性格幽默、开朗、机智、极具正义感 c他是我国少数民族人 d他是动画片中的人物 e他有一头聪明绝顶的毛驴为伴 生:阿凡提
师:没错,今天我要带大家走出河南,一起到阿凡提的家乡——我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去感受哪里的风土人情与音乐文化。
二、新课学习
(一)介绍新疆
师:同学们,遥远的新疆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些方面?大家能谈谈吗?
生:羊肉串、拉条子、手抓饭、瓜果„„
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哪位同学能用当地普通话叫卖一下?(找一位男生向大家表演)
教师讲述新疆服饰文化,新疆服饰以维吾尔族服饰最富盛名,被人们熟知,其特点是:
A男女老少喜欢戴四楞小花帽,姑娘多扎辫子 B男士长衫为主,女士喜欢穿连衣裙
C服装色泽艳丽,五彩缤纷,与新疆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师:新疆人民每天以自然做伴,也早就了维吾尔族人民热情、活泼开朗的、自由的性情,那么下面我们一同去领略下他们的音乐文化是不是和他们的性格一样开朗活泼!
(二)学唱《青春舞曲》
1.出示歌谱,聆听第一遍(思考:歌曲的拍子、小节数、作者)4/4拍,7小节,编曲王洛宾
2.再次聆听,把握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3.教师范唱,学生轻声跟唱 4.学生演唱,教师纠错 5.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三)《青春舞曲》创作背景及王洛宾简介
《青春舞曲》原始曲调为新疆达瓦孜艺人表演时的伴奏曲,1939年秋,王洛宾从一个卖葡萄干的维族商人处寻得此调。当时王洛宾正经历着与前妻分手的痛苦,于是这位25岁的青年在及其欢快的原曲调下写出了这些歌词。
(四)《青春舞曲》告诫年轻人: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
出示南宋爱国将领岳飞《满江红》中的一段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五)露一手:学跳新疆舞 1.师:新疆典型的舞蹈动作有哪些? 生:摆脖子
教师补充:此外还有挽花、托帽、撇胡子、打响指、耸肩 2.教师教授简单新疆舞动作,同学们学跳
3.请几位跳得好的同学上台展示,找男生贴上道具胡子进行表演 4.尝试边唱边跳
(六)总结:新疆音乐特点? A歌舞性特点
B节奏活泼、明快、具有舞蹈性
结束语:今天我们表演了《青春舞曲》这首歌,也对西部的新疆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喜爱我们的民歌,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篇:走进新疆]教案
【走进新疆,感受新疆 】 教案
教学内容:西师版五年级【下】第二单元欢腾的新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掌握新疆音乐的基本要素(如学拍新疆音乐的基本节奏,学跳新疆舞蹈的基本动作)。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歌曲伴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新疆是个好地方》等相关实践活动,体验感受新疆音乐的文化内涵(如热情的人民、丰富的物产等),从而使学生萌发对新疆的喜爱之情,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以音乐文化为主干进行歌曲新授,通过唱、舞、奏、创等音乐实践,让孩子在情境体验、在情感共鸣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感受新疆歌舞的民族风格。
2、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创编舞蹈动作的创作过程中个性的挖掘、及自主参与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音乐情境,引入新疆舞蹈、节奏
1、师生互动,引入节奏型
师:来跟杏家湾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们上课我感到非常高兴,但我又非常紧张,同学们能不能用你们热烈的掌声为我加油鼓劲呢? 生:鼓掌
师:我刚刚从你们的掌声中听到了,【拿出节奏符号】这样的节奏,掌声里边有节奏,我们的语言当中更蕴含着丰富的节奏。接下来老师想请你们用双手拍出我说话的节奏,注意听。
师:云阳的孩子们大家好、云阳的女孩子真漂亮、云阳的男孩子个个都很帅。生:拍手拍出老师说的节奏
师:好棒啊,你们发现了吗,老师每一句话的开头都用了图】这样的节奏,你认识它吗?它叫什么名字
2、学生自由回答,揭示地名并学习舞蹈
师:不认识,呆会你们就知道了。接下来我想让同学们看一段舞蹈,仔细观察这段舞蹈动作有什么特点?【放舞蹈视频】【教师可以在一边做细微的小动作边提示学生】 师:【舞蹈放完问】这段舞蹈有什么特点,这些姑娘跳舞时最喜欢动哪个地方? 生:手、屁股、脚、头。。。【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并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并让学生一起参与,从而简单接触新疆的舞蹈动作,但必须带上切分节奏】 师:她们最喜欢动的是哪啊?
师:是脖子,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和学生一起动,并选个跳的好的来表演】,从刚刚这些动作来看,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吗?同学们一起大声的告诉我。生:新疆
师:对啦,新疆的女孩子跳舞的时候最喜欢动手腕动脖子,那你们知道男孩子跳舞最喜欢动哪吗?男孩子立正、站起来,我来告诉你们,面向那个方向跟老师一起来【抖动肩膀】手放在哪啊? 生:肩膀
云阳的,【拿出切分节奏
二、了解新疆、认识新疆 师:今天老师就想带你们走进新疆、了解新疆、感受新疆。【出示课题】你们知道新疆在我们中国的哪个方位吗? 生:不知道 师:【出示新疆地图】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红色的地方就是新疆,五角星所在的位置就是我们的首都北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小圆点就是我们的重庆,重庆离新疆远不远啊。师:新疆特别的大,同学们你们看,这弯弯曲曲的弓字啊,就好像新疆长长的边界线,新疆的土地面积占据了中国的六分之一,这三条横行就好像衡跨着新疆的三座大山,这两个田字就好像家一样在山与山之间那富饶的盆地。这就是新疆就是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养育了一群能歌善舞,勤劳善良的新疆人民。
三、运用铃鼓感受新疆手鼓切分节奏的强弱规律,通过音乐活动巩固节奏。
1、师生互动,感受新疆手鼓 师:接下来罗老师想请你们听一下从遥远的新疆传来阵阵动人的声音。仔细听这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放新疆手鼓音乐】
师:这是什么乐器啊?生:鼓
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这是什么鼓呢,这是新疆特有乐器,叫手鼓【出示新疆手鼓图片】。在新疆啊,只要一敲起手鼓,那里的姑娘就会偏偏起舞。【放手鼓舞蹈视频】很多小朋友看着都笑了,是的多漂亮的女孩子,多帅气的小伙子,接下来让我们在来听一下它的节奏。【放新疆手鼓音乐】师:哪个同学可以把刚刚听到的那个节奏用手拍出来【学生一起打】
2、切分节奏练习
师:太棒了,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节奏是怎么写的?【打开节奏型图、】看一看这就是我们刚刚模仿的节奏型,这红色的一块就叫做【出示切分节奏】。你现在认识它了吗?它是什么节奏【拿出节奏图纸】? 生:切分节奏
师:切分节奏,它是新疆音乐中最典型的节奏了,你们看看,这是三个鼓点差,你们听一下哪个是最长的【拿节奏图纸,教师口唱出切分节奏,找一个学生回答】
生:中间、师:你们同意吗?那哪个声音又最重呢?、生【思考】师:你们一起告诉我,第几个啊 ?生:第二个
师:对啦,第二个最重最强,在一般的节奏当中重音在第一拍,但切分节奏的重音在后面一拍,重拍移到后面去了,这是切分节奏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让我们来拍一拍这个节奏。【切分节奏练习,教师教一遍学生跟一遍】
四、唱新疆、游新疆、边游边赏边唱
1、欣赏新疆音乐 师:这么欢快的节奏老师不由想跳起舞来,学完了切分节奏之后老师想请你们听一段新疆音乐,仔细听这段音乐除了前奏以外共有几个乐句?【播放音乐】 师:共有几个乐句,谁来告诉我? 生:四句
师:确定是四句吗?【学生思考回答】那下面我们在听一遍,同学们听到第一句我们手比一,听到2句手比二,这样依次类推好吗。【在播放一次,教师带领比划手指】 师:【听完后问学生】你能用节奏为这四个乐句伴奏吗? 生:【考虑回答】能
师:能的同学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播放音乐教师带领学生一起】
2、师生参与、斗舞击拍
师:你能用双手为这段音乐拍节奏,罗老师这有你们熟悉的铃鼓,谁能够用这个拍出刚才的节奏为这段音乐伴奏。
3、乐曲练习,五音模唱
师:刚刚我们听了这段美丽的旋律,你们会不会用五音哼唱?接下来老师唱第1、3句你们接着唱2、4句好吗。
生:好【播放音乐】
师:很好哟,下面我们加点难度把动作加上,女孩子起立,【教师动手腕,唱哒】接着男生起来【抖肩,唱哒】大家一起来呀【用唱的形式,接下来一起唱嘟】
4、感受新疆语言亚克西
师:我看到你们都笑了,我也很高兴,你们表现的都很好,下面我想用歌声夸夸你们。仔细听我是怎么夸你们的。
教师唱的歌词:云阳的小朋友了不起呀,这里的学生有勇气,我将在这里赞美你,杏家湾小朋友真的了不起,亚克西。
师:你们知道我最后唱的亚克西是什么意思吗? 生:不知道
师【用新疆语气说】不知道,看看下面的小品你们就知道了。【播放小品新疆买买提】
师:同学们看这小品都笑了,你们的笑声里笑什么,觉得新疆的姑娘怎么样,能告诉老师吗? 生:觉得那个
师:觉得那个新疆姑娘说的哪里特别有意思是吧,新疆的姑娘特别好玩她们说话就像唱歌一样,声音有长有短。接下来我们看下面的【继续放小品视频】 师:我们新疆亚克西,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生:思考
师:【有激情的在说一遍】我们新疆亚克西【用肢体提醒学生意思,【竖起大拇指】你们一起告诉我什么意思啊 ?
生:很棒
师:对拉下面我们也来夸夸,我们云阳亚克西,开始
生:我们云阳亚克西
师:【找个学生】我们像新疆人一样加上动作你来说一遍我们云阳亚克西。开始 生:我们云阳亚克西
师:这个同学很棒,下面我们一起加上动作来一遍【师生一起】我们云阳亚克西。
5、用语言赞美新疆,了解新疆丰富的物产
师:你们亚克西,那么新疆亚克西的地方可多了,不光是丰富多彩的乐器以及能歌善舞的人们,新疆还有很多优美的景色,富饶的物产。接下来老师就请你们听首‘新疆是个好地方“这首歌,让我们好好欣赏下这优美的风光,仔细听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地方【播放歌曲,教师在间奏中问学生还有什么好地方啊】
师:都有些什么好地方啊,谁来跟我讲一讲啊。
生:吐鲁番的葡萄等等
师:我们看看还纳了什么地方,在听听这首歌。新疆的好地方多的数也数不清,我们在看看有些什么好地方,注意歌词【在次播放歌曲】。
师:新疆还有什么好地方啊,金子怎样啊,一起告诉我
师:对拉,新疆好的地方特别多,你们看【以问答形式来对,教师以切分节奏的形式问】 师:天山有什么
生:风光 师:花园有什么
生:瓜果 师:草原有什么 牛羊
师:果子沟有什么
风景
伊犁河
苹果
吐鲁番
葡萄
和田
玉石
阿勒泰
金子
【把这八个出示图片】
师:新疆的好地方真的很多,它不当有飘香的瓜果,那里呢还有香喷喷的羊肉串、更有响应全世界的新疆地毯,哎,孩子们,如果你的家乡这么美,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很高兴,很兴奋
师:很高兴很兴奋很骄傲很开心,下面我们带着这种兴奋的心情好好来看看我们这个新疆。【出示歌词】同学们,你们读第一第三段老师读第二段好吗,用你们最好的语言和动作来夸夸我们的新疆【教师示范一段的前面】新疆是个好地方耶开始
6、跟随音乐演唱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
师:同学们坐下来,新疆的好地方我们夸也夸不完,你们可以用语言来夸,那么用歌声加上你们的动作还可以吗? 生:能
师:我希望用你们动听的歌声,把全世界的人民都吸引到新疆来,好不好?用你们最动听的声音和最喜欢的动作好好夸夸新疆,让我们在坐的老师一起感受感受【播放音乐
五、教学创新,激发兴趣
1、感受新疆风土人情
师:新疆的好地方唱也唱不完,罗老师下面要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疆很有名的地方,有一座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那是新疆一座非常有名的山,【播放图片】相传呀,那是唐生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时候必须经过的一座山,你们知道是什么山吗? 生:火焰山
师:你们同意吗【学生回答】对拉,新疆的火焰山特别有名,相传呀【出示唐生师徒图片】孙悟空的红屁股,就是过火焰山的时候被火烧红的,是不是
生:不是
师:不是对吗,呵呵那等下把你知道的告诉我好吗,那么罗老师还要告诉同学们在新疆民间流传着一个人物,留着两片胡子,骑个小毛驴,你们知道是谁吗? 生:【思考】:阿凡提【出示图片】
师:对拉是阿凡提,阿凡提的故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小朋友,我们要记住他哟。
2、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
师:【换图片新疆民歌】新疆的民歌更是在我们中国的舞台上散发出独特的花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出示歌名】,你们知道什么叫盖头吗? 生:【思考】回答
结婚时新娘头上盖的那块纱布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那新娘子为什么要遮一块红红的纱布啊,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生:怕羞
师:那是为了把自己最好看的时候,最先给谁看啊
生:新郎
师:老师这有几张新人结婚时的图片【出示图片】新娘美不美啊
生:美 师:想不想听听这首新疆民歌
生:想
师:好,老师有个要求,请你们边听掀起你的盖头来这首音乐,边用你们最热情的身体语言来祝福我们这一对新郎新娘,我叫到哪一组的同学,哪一组的同学就起立好吗。【播放音乐】
六:总结
师:【播放新疆柔美的音乐】今天听着新疆的歌曲,看到我们班的女孩子个个神采飞扬,男孩子潇洒自信个性张扬,这就是新疆民歌给我们带来的魅力,今天我们聆听到了新疆手鼓动听的声音,欣赏到了新疆姑娘那优美的舞蹈,在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我们更欣赏到了新疆那如诗如画般的风景和独特的物产,新疆民歌更是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享受,同学们你们喜欢新疆吗,生:喜欢
师:我从你们灿烂的笑容就看出来了新疆给你们带来的美好印象,是啊,在这片富饶而又神奇的土地上,那里有巍巍的昆仑,茫茫的天山,那里有雪山有森林,有草地有沙漠有绿洲,也有花园,那里有能歌善舞的人们,那里有飘香的瓜果,那里有一群热情善良的维吾尔族老乡正等着你们,老师希望有机会你们能够真正的到新疆这片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今天这节课你们高兴吗?【学生答】是的有音乐相伴的日子总是很高兴很快乐的,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好啦同学们一起起立,让我们在这个动听的音乐当中给全体老师们说再见六:教学反思与评析: 本节课我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为基本理念,把握教学切入点,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一、以新疆音乐文化为主线,组织整个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从认识新疆独特的节奏欣赏新疆舞、介绍新疆风光开始,引入歌曲的学唱,创设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活动,在实践、体验、领悟等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不断开拓艺术视野。在教学中,我注重以音韵的美和浓厚的新疆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音乐、体验音乐并即兴表现音乐。例如:让学生运用肢体语言,把内心感受与外部行动相统一,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孩子们生动的表演、洋溢的笑容,我想每个孩子一定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染到新疆民族音乐的无限魅力。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抓住重点,分散难点。由于在上本节课之前,学生对于新疆了解甚少,对歌曲中出现的“阿勒泰”、“吐鲁番”地名景区都不理解。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以及老师个人的舞蹈表演,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认识、理解,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情感的体验与满足。在学唱歌曲的环节中,我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聆听歌曲,每次听、唱的角度、重点以及对学生都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因此学生不会觉得枯燥,在潜移默化中轻松地学会了歌曲。总之,本课是师生在双向交流互动的、活泼的、和谐的、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会歌曲,学会表现。从而更加喜欢上音乐课。
第三篇:第一单元:走进新疆教案及反思
第一单元:《走进新疆》教案
教学内容:演唱:《新疆好》《青春舞曲》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了解新疆维吾尔族的民俗风情,生发热爱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知识目标:通过演唱歌曲《新疆好》和《青春舞曲》,感受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能力目标:
1、掌握切分音节奏,并能拍奏出。
2、通过听赏新疆歌曲的过程中学会听赏音乐的方法,并能在今后听赏音乐中得以运用。
3、能跳几个新疆舞蹈的动作,了解新疆舞蹈的风格。
创新目标:感受歌曲的舞蹈性节奏,用打击乐或舞蹈参与歌曲的表现当中。德育目标:感受各族人民大团结和当代中国的西部大开发的伟大举措。
教学难点:
1、学生积极的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表演
2、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歌曲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和实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手风琴、铃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新疆
1、教师弹奏具有新疆风格的手风琴乐曲,学生听
师:同学们,这首乐曲把你们带到哪里了?(新疆)
2、师:新疆维吾尔族位于中国的西部,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出示中国地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美丽的新疆、跟着音乐去感受和了解新疆。
二、感受新疆《新疆好》
1、初听歌曲《新疆好》
师:首先,让我们先来欣赏歌曲《新疆好》,边听边感受这首歌曲给你带来怎样的心情?如果让你分段你会把歌曲分为几段呢?
2、分段聆听歌曲《新疆好》
师:下面,让我们分段聆听歌曲,首先听听歌曲第一段,这段歌曲中出现的哪些图片或歌词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师:第一段音乐唱出了新疆的风光美,那第二段音乐写了新疆的什么方面?(瓜果甜、物产丰富)
师:这首歌曲唱出了新疆的风光美、瓜果甜、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幸福,作曲家还想通过这首歌曲表达或歌颂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听第三段音乐。出示《新疆好》歌曲资料
3、再次聆听歌曲《新疆好》
师:下面让我们也随着歌曲哼一哼、唱一唱,体会一下新疆人民高兴的心情核对新疆的热爱。
音乐拓展
4、师:刚才我们欣赏了歌曲《新疆好》,感受到新疆的风光美,人民生活幸福,下面让我们更深层次的去了解新疆,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还知道新疆的什么?
例:A:(乐器)生:我知道新疆的乐器有手鼓„„
师:这位同学谈到了新疆的乐器,你知道手鼓属于新疆民族乐器中的什么乐器呢?
教师播放课件(新疆乐器的图片)并介绍
师:新疆的乐器种类繁多,向我们看到的手鼓就属于打击乐器、而弹布尔、都它尔、卡侬属于弹拨乐器,还有拉弦乐器、吹管乐器。
师:下面老师弹奏一首乐曲,你们能选择出哪条节奏适合于这首乐曲吗?
教师弹奏《新疆舞曲》
师: 哪条节奏适合于这首乐曲呢?
师:这种节奏叫切分音节奏,在新疆的乐曲中应用广泛,因为维吾尔语多音节单词中的重音,一般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以语言节奏行腔的维吾尔族音乐中,必然出现了各种切分节奏,下面请听老师用手鼓示范一遍。
师:哪个同学愿意试一试?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拍一拍,师:拍的真好,老师想请同学们拿起手鼓为老师伴奏好吗?
学生参与打击乐器演奏
B:(食品)生:我知道新疆有哈密瓜„„ 教师播放课件(新疆食品的图片)并介绍
师:新疆人民日常的食品有馕(也叫烤饼)、抓饭、奶茶等,瓜果是新疆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C;(服饰)生:新疆人头上戴一个小花帽„„ 教师播放课件(新疆服饰的图片)并介绍
师:这位同学提到了新疆的服饰,新疆男女老少都爱戴这种四棱小花帽,它叫“尕巴”。
D:(歌曲)师:新疆最让我们熟悉的莫过于新疆的歌舞,我这里为你们提供了很多新疆歌曲的歌名,你只要能唱出或哼出一两句就能为你们小组获得奖品?你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歌曲,也可以选择另外有关新疆的歌曲。
学生哼一两句,教师相应的播放这首歌曲,并教学生参与听赏歌曲的方法。
《半个月亮爬上来》
师:这首歌曲优美抒情,同学们可以边听边闭眼想象音乐所描绘的画面。师: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呢? 《你是我的玫瑰花》
师:这首歌曲你们会不会唱,如果会唱请你随音乐有表情的唱一唱。《掀起你的盖头来》
师:这首歌曲中有很多舞蹈动作,你们可以边欣赏边观察新疆舞蹈的特点。
《库尔班大叔喜洋洋》
师:这首歌曲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如果让你分段,你会把歌曲分为几段?你从每段歌曲的旋律中感受到了什么情绪?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了一些不同的方式听赏歌曲,(出示课件:听赏音乐方式)如:随音乐哼唱旋律、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听音乐闭眼想象歌曲
所描绘的画面、边听音乐边欣赏舞蹈、还有听音乐感受乐曲的情绪。下面这首歌曲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欣赏歌曲。
听赏《送我一枝玫瑰花》 或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或《阿拉木汗 》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你们喜欢吗?这几首新疆风格的歌曲只是新疆歌曲中很小的一部分,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在下课后通过网络、VCD碟片、电视等工具再去听听新疆的歌曲,去了解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热爱我们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E:(舞蹈)
师:刚才我们听了这么多新疆的歌曲,感受到新疆那种热情奔放的音乐,我想同学们肯定已经坐不住了,也想来秀一把了。好!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段新疆舞蹈,边欣赏边学一学你能从中学会哪个新疆舞蹈动作呢?并能给大家表演一下。
播放《新疆舞蹈》学生观看
学一学:师:新疆维吾尔族的舞蹈以手腕和脖子动作的变化为主要特点,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表演一下他学会的动作,为你们这个小组获取奖品?
练一练:师:让我们都来学学这个动作好吗?
编一编:师:新疆维吾尔族的舞蹈以手腕和脖子动作的变化为主要特点,让我们以基本脚步(点踏步)为固定动作,来创编上肢动作。
演一演:师:通过搜集有关新疆的素材来看大家都很喜爱新疆,好!让我们随着音乐尽情的舞动起来,跳出你对新疆的喜爱、对新疆赞美。教师配上音乐弹奏手风琴
播放歌曲《新疆好》
三、演唱欣赏《青春舞曲》
(二)学习新课
1、欣赏一:以前我们讲过同一首歌曲可以有多种演唱形式,接下来我们来听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手为大家演唱的《青春舞曲》。她是2005年超女的亚军——周笔畅
出道之后有三王之称,人气女王、销量女王、收视女王,华语乐坛新生代天后。
欣赏二:《青春舞曲》是首非常欢快活泼的歌曲,无论是新生代的超女,还是民歌唱家们,他们都喜欢演唱这首歌曲。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由我国著名的青年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我国第一个通俗唱法硕士学位获得者——谭晶演唱的《青春舞曲》
2、学唱歌曲
这首歌曲被王洛宾整理之后被人们广为传唱,无论长幼、无论性别,从歌唱家到港台歌星再到“超女”,几乎人人都喜欢哼唱这首动感十足的新疆民歌。接下来让我们也一起来唱一唱。(1)哼唱 ——la
(2)用一半的音量试唱
要求吐字清晰有弹性(3)有感情演唱
要求唱出欢乐情绪和节拍的韵律感(4)跟着音乐一起唱
3、伴奏
在新疆民歌中,很多歌曲用到这样的节奏型
(三)介绍王洛宾
刚才我们说到这首歌曲的作者——王洛宾先生,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民族音乐家。被称为西部歌王。
王洛宾一生坎坷,但是又激情四射,这首《青春舞曲》正是他在监狱里改编的歌曲。他告诫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告诫人们青春易逝,时光宝贵。
最后让我们再次唱起这首歌曲,衷心祝愿同学们能珍惜时光,立足现在,拼搏进取。
复习巩固:再次演唱《新疆好》《青春舞曲》
小 结:通过本课学习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青春舞曲》和《新疆好》一课的教学中,不追求学生的识谱能力、歌唱技巧,主要是让学生在创作律动和创编节奏中感受和体验新疆民歌的风格特征,感悟其中蕴涵的深刻人生道理。
《新疆好》教学反思
整堂课以音乐文化为主线,让学生在新疆之旅感受体验新疆节奏、旋律,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 学习欲望,让孩子在情境体验和情感共鸣中愉悦地学习知识,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感受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
首先运用新疆音乐来调动学生的想
听了这首歌,你感觉老师把你们带到了一个什么地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用的是引导学生主动运用音乐主体(节奏、速度、情绪等)进行想象,感受新疆音乐风格,激发学生想去新疆的渴望之心。
再用节奏舞蹈律动来体验新疆的基本节奏,从而解决节奏的难点。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节奏填词等方法来轻松解决,且运用基本节奏来贯穿新疆之旅。
其次在唱歌教学中,以参观新疆的光,特产及宝藏为线,渗透歌词教学,并以《新疆是个好地方》的伴奏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不断熟悉旋律走向满载无意的注意中形成有意的记忆,为歌曲的学唱作铺垫。在学唱过程中,逐步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教学,使人文更好的服务于音乐。
最后在完整演唱时,让学生注意听,看老师的演唱声乐和演唱表情,这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去摸索演唱的技巧,从而在表现歌曲时根据学生的渴望,适用说唱形式把《新疆是个好地方》唱得活灵活现,让每个学生都喜爱新疆。
但通过这堂课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上课积极性的调动的问题。在一堂课中如何让学生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地来参与音乐活动呢?
首先要有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学生安静进教室坐好后,应该和学生笑眯眯地交流,让学生熟悉一下新老师,有个心理准备,不要一走进教室,就切入正题,使学生对你很陌生,带着一种担忧的心情糊里糊涂地跟老师上课了。
其次老师的语言要丰富多彩。
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教态是上课的一个亮点。教师用贴近学生、亲切的语言上课,使整个语言效果清晰准确,生动形象,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教师要调节语言的速度、音调、节奏、音量再加上老师的演唱、演奏技巧。也同样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再是音乐课中要多听少说多做。
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环环相扣,教师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对学生都有一个活动。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每一次聆听都要给学生提一些要求,从声音、情绪、速度、力度或联想上层层深入,让学生有事可做,在听中解决歌曲的问题。
最后要运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歌曲教学。
我在让学生唱歌曲时,采用了各种形式来进行教学。利用新疆的一些风光图片让学生形象地参透歌词教学,在学唱第一部分歌词时采用了师生接唱,生生接唱的形式,在第二部分歌曲教学时采用了问答式唱法教学,先由个体到小组再是整体教学,学生演唱兴趣很高。在表现歌曲时,让学生自己讨论,你喜欢用怎么样的方式来改变一下歌曲的演唱形式?学生兴趣盎然,采用另外说常的形式带着自豪而又欢快活泼的心情完整地演唱了《新疆是个好地方》。
我想一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这堂课也就是成功一半了。
《青春舞曲》教学反思
通过《青春舞曲》一课,我感触颇深,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目标定位要准确实在,具有操作性
我上的这一课,主要是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歌曲优美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情绪和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我认为:短短的一节课不应该负载过多的东西,而要实实在在的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对于音乐课来说,最好的方式是充分运用音乐语言,让学生直接感受、体验、参与、表演(唱)等方式参与到音乐中来,让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的升华。在这节课中,我把四分之四拍子的指挥图示,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时值等音乐知识渗透进去,并给同学们编程易懂的模式,如四个十六分音符我让学生读成1234,这样引导学生很快把时值唱准。他们通过歌曲的演唱,进一步把知识巩固得更牢。并且在学唱歌曲中明白了歌曲揭示的道理——青春易逝,不要浪费年华。
二、学科特点要充分体现,突出艺术性
教学过程首先从听赏歌曲开始。一曲欢快活泼的《青春舞曲》flash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接着是有趣的听歌曲、介绍作者的背景、作品及猜作曲家名字的活动,引出作曲家——王洛宾,加深学生对“西部歌王”的印象。再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多次聆听歌曲《青春舞曲》,分别感受歌曲的情绪、节奏、节拍,了解歌曲的内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等。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学唱歌曲,进而达到有感情地演唱,层层深入,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教学活动要鼓励音乐创作
这首热情的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短小精悍,情绪欢快活泼,歌词生动有趣,很有生命气息。我让学生列举出几首自己熟悉的作品,并能唱出其中部分乐句,这即是对新知识的拓展,也是对旧知识的检验,聆听《栀子花开》,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说出其表达的含义,又一次揭示了本课的主题——青春。
通过表演、编配打击乐器活动,享受音乐的美感,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其合作意识与协调能力。
三、教学过程要注重细节,富有个性化
第四篇: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教案《走进新疆》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走进新疆》》这是优秀的大班音乐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垫步动作,能跟随音乐舞蹈。
2、感受新疆的欢快旋律,体验跳新疆舞的乐趣。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走进新疆PPT、新疆的歌曲、铃鼓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开着小车去新疆。(播放PPT)去过新疆吗?新疆有什么?(幼儿自由讲述)
1、如何去新疆--幼儿讨论去新疆的方法。
2、开着小车去新疆--幼儿探索垫步的要领。
(1)教师示范开小车屈伸(给汽车加油)--脚掌单一垫地(踩油门)--垫步(开车)
(2)幼儿说说开车前的准备及开车中脚是怎么动的。
(3)教师再次演示垫步,炎症幼儿说的要点的正确性。
(4)集体尝试模仿开小车(垫步)
(5)请个别幼儿示范*请幼儿说说为什么他的小车能够开到新疆?
(6)集体再次尝试开小车(垫步)师:新疆很远,小司机可要跟上了。我请铃鼓来帮忙,听到鼓声我们就踩下去代表踩油门。这样,我们就能更快一些到新疆了。
二、新疆葡萄沟摘葡萄。(播放PPT)
1、参观新疆美景*来到葡萄沟,看到最多的是什么?
看,新疆阿姨来摘葡萄了!
2、摘葡萄*新疆阿姨在什么地方摘葡萄
(1)幼儿探索用动作表示摘葡萄。
(2)师生共同创编摘葡萄的儿歌。
(3)师生共同用动作摘葡萄。
*师:这边的葡萄摘完了,要到另外一边怎么办呢?(垫步过去摘)
三、新疆朋友大联欢。(观看视频)新疆的阿姨、叔叔们跳起了快乐的新疆舞。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走进新疆》这篇文章共1849字。
第五篇:走进新疆——哈萨克族民俗风情
哈萨克族民俗风情
哈萨克族起源及历史:
关于哈萨克族的起源和早期历史,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哈萨克族与塞种人、乌孙、大月氏、康居、奄蔡、匈奴、悦般、突厥、葛逻禄、易萨、回鹘、哈剌契丹、克烈、乃蛮、钦察以及蒙古人等等,有着历史渊源关系,亦即哈萨克是我国古代西北以突厥部落为主体的、融合很多其它游牧部落组成的民族;这些也可从现代哈萨克族尚保留的许多部落名称中得到证实,如哈萨克族至今仍保留着乌孙、康里、卡尔鲁克、克烈、乃蛮、钦察、弘吉刺等部落名称,其足以说明哈萨克族是源远流长的古老民族。
早在汉朝时期,乌孙人就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了乌孙国。张骞出使西域曾到达乌孙国,汉朝和乌孙国通好,汉公主细君和解忧相继嫁给乌孙王,所以伊犁的哈萨克族有称汉族是他们的“舅舅”一说。
我国历史典籍中称哈萨克为: “阂萨”、“曷萨”、“阿萨”、“可萨”等。据民间传说,哈萨克为“ 白天鹅”之意。在突厥语中KAZAK一词为刀剑锋利之意;隋炀帝时,西突厥部族首领泥撅处罗可汗跟随隋炀帝东征高丽有功,被封为“曷萨那可汗”,意为锋利可汗,由此也可以推测或者引申为“锋利”、“勇健”之意。
关于哈萨克族名称的来历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在古代,有一位深受人们拥戴的首领名叫卡勒恰哈德尔,因战争身负重伤,独行在烈日炎炎的戈壁上,正当饥渴难忍时,天上飞来一只白色雌天鹅,她给了首领几滴口涎,首领的伤病好像完全消失。顷刻间,这只白天鹅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少女,于是两人结为夫妇。婚后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哈萨克,意即“白天鹅”。后来,哈萨克长大后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名别克阿尔斯,次子名阿克阿尔斯,三子名江阿尔斯。他们的后裔分别为哈萨克族的大、中、小玉兹(玉兹,相当于地域性的部落联盟);由于三个玉兹都是“哈萨克”的后裔,所以大、中、小玉兹的人们便以“哈萨克”为自己的民族名称。
我国共约130万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州、木垒县、巴里坤县,少数分布在昌吉、博州等地,另外在甘肃、青海也有少量分布。新疆哈萨克族约120多万人,人口数在新疆各民族中列第三位,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约100万人。
哈萨克氏族部落及家庭:
哈萨克族由于长期处于游牧状态,形成了游牧宗法封建制社会形态。在这种封建制度下,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同时又保留着以父系家长制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氏族制度,由可汗、苏丹、部落头人、宗教上层、大小牧主组成封建统治阶级,占有大量的牲畜、草场和生产工具,享有各种封建特权,对广大牧民进行残酷剥削。
在游牧封建宗法社会中,哈萨克族极其看重部落关系,各氏族、各部落都有各自的系谱、印记和口号。作为哈萨克人牢记自己的氏族关系、部落印记、部落口号和先祖数代以上的姓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有的人可以记住十多代以上祖先的名字。这些系谱提供了各氏族、部落起源与发展的历史线索,也是同一氏族、部落成员之间相互认同、履行职责、维护自身及部落权利的重要依据。
哈萨克族家庭实行父系家长制,传统上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允许一夫多妻,实行“艾明格尔”婚姻制度(即寡妇内嫁兄弟)和幼子继承财产制(幼子继承父母最后部分遗产)。哈萨克族不允许近亲结婚,同部落的结婚必须相隔七代以上,民间还有相隔七条河才可结婚的说法。习惯上儿子的第一个孩子要送回父母身边作父母的“亲生子”,彼此遵从父子称谓,本来的父子辈成为平辈,以兄弟姐妹相称。哈萨克语言文化:
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保留了丰富的古代突厥语词汇,融合了其他部落语言而形成了现代哈萨克语。
20世纪初,哈萨克族对察合台文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现代哈萨克文,习惯上被称为哈萨克老文字,并沿用至今。哈萨克语共有九个元音,二十四个辅音音位。哈萨克语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代会期间使用的五种语言之一。
哈萨克人在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中铸就了正直、淳朴、勇敢、团结互助的民族个性,并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但由于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保存下来的书面文学作品数量不多。
哈萨克族民间故事和传说很丰富,包括神话、爱情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等。诗歌包括民间长诗、英雄史诗、爱情长诗、传奇长诗等。这些文学作品对哈萨克族民族发展史、民族关系史和宗教演变史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价值。哈萨克族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学者、文学家和艺术家,有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哈萨克诗人阿拜?库南巴依、有著名诗人艾赛提?纳依曼、女阿肯额勒斯江、以及新源县土生土长的近代诗人唐加勒克等。
阿肯弹唱:
“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的一种民间对唱形式,是哈萨克民间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迄今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骏马和诗歌,被誉为哈萨克人的两支翅膀。哈萨克族通过世世代代的口传心授,“阿肯”弹唱,即兴赋诗的熏陶,使哈萨克族被誉为“诗歌民族”,而且也造就了哈萨克人能言会道、出口成章的本领,不仅男女老幼人人爱唱、会唱,而且还有“职业性”的民间歌手——阿肯。
“阿肯”是哈萨克族的骄傲,是“诗歌民族”的杰出代表。“阿肯”凭一只冬不拉和嘹亮的歌喉,即兴随口编唱歌曲,技艺娴熟的“阿肯”既是智者的化身,又是文学巨匠,因此深受人民爱戴和尊敬。他们是民间艺术的保存者、传播者和创作者。
阿肯弹唱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即兴赋诗弹唱。当众吟唱,出口成章。第二种,弹唱叙事长诗。通常只能由少数专门从事长诗演唱的高级“阿肯”担任。第三种,对唱。又可分为三种形式:群众性对唱,苏列对唱和吐列对唱,阿肯对唱。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大批知识丰富的哈萨克青年加入了“阿肯”的队伍,“阿肯”弹唱的表现形式更趣丰富多彩,由过去民间自发的个人行为,变成了由政府组织的群众娱乐活动。每逢阿肯弹唱会,远近的人们身着盛装,骑着骏马,弹着冬不拉载歌载舞来到鲜花盛开的的草原上,各路“阿肯”登台献艺,观众喝彩助威,经常是通宵达旦一连数日。阿肯弹唱会期间还举行叼羊、姑娘追、赛马、摔跤等各种民间竞技比赛,成为哈萨克民族文化博览会。哈萨克音乐和舞蹈:
音乐:哈萨克族是酷爱音乐的民族,民间器乐曲数量大,质量高,内容丰富,音乐旋律古朴雄浑,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乐曲含蓄与奔放、缠绵与粗犷并存,融东、西方民族音乐于一体,是哈萨克族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这些优美动听的民间器乐曲,象草原盛开的鲜花,葱郁芬芳,沁人心肺,激荡着哈萨克人生活的激情。《美丽的姑娘见过千万》、《玛依拉》是哈萨克民歌中的著名歌曲,在全世界流传。
舞蹈:哈萨克舞蹈动律性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刚健有力、轻快矫捷,草原上游牧、狩猎及日常生活在舞蹈中都有充分展示,充满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挤奶舞”、“剪毛舞”、“擀毡舞”、“天鹅舞”、“走马舞”、“小骆驼舞”、“割草舞”和“鹰舞”等优美舞姿,富有极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哈萨克舞蹈是中华舞蹈艺术海洋中的一颗明珠。
乐器: 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可分弹奏乐器、拉奏乐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种。弹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谢勒铁尔、萨孜、节特根和皮克利等,是哈萨克的主体乐器类。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哈萨克民间工艺 :
哈萨克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工艺制品,主要有刺绣、雕刻等工艺品,其中不少手工制品做工精细,技艺精湛。
刺绣:哈萨克妇女大都自幼学习刺绣,掌握挑花、刺花、补花、嵌花、锻花、贴边花等各种刺绣技术,能用丝线和金线在各种绒料、绸缎上刺绣,图案多以花草纹、羊角纹、人字纹等组成,多用对比色,色彩大方、鲜艳,表现风格不落俗套,具有浓重的草原气息,反映了哈萨克族朴实的审美观。哈萨克族毡房内的挂壁、花毡、幔帐都是刺绣艺术品,使人赏心悦目,仿佛置身于艺术殿堂。
木制工艺品:用质地坚硬的木材雕刻成各种工艺品,如木碗、木勺、冬不拉及各种动物造型等。
金银珠宝工艺品:哈萨克人喜欢有用金银珠宝加工制作各种首饰和日用装饰品,造形美观,精巧玲珑。
马鞍:哈萨克人对马鞍特别重视,马鞍上布满了线条优美、色彩艳丽的装饰图案,其形制及装饰特点可分为三类:木制雕刻漆画鞍、木制包皮铆钉鞍、木制包皮烤花鞍。
马褡子:马褡子用自制的毛线手工编织而成,厚重结实,经磨耐用。上面用不同的色线编织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朴素大方,结构严谨,丝条均匀。哈萨克族服装服饰:
由于哈萨克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也使其服饰打上了浓重的游牧民族特有的烙印。
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材料取之于牲畜和野生动物的毛皮,无论男女都喜欢在内外衣的领口、袖口、胸口、裤角绣上图案花纹。男子喜穿衬衣、长裤、坎肩、长袷袢,宽大、厚实,便于骑马放牧。成年男子帽式有多种,冬季戴羊羔皮、狐皮、水獭皮制成的四棱吐马克(帽子)或圆顶帽;春夏秋戴白毡黑绒翻边帽,所不同的是,阿勒班部落和柯宰部落男子戴梯形白毡帽,克烈部落男子所戴的是尖顶毡帽。
小姑娘和少女的胸襟上饰有银元、银制品和各色珠扣。少女戴各色小花帽,以珠子、玛瑙、金银作装饰,帽子顶上插有猫头鹰软羽毛。中年妇女喜穿红、绿、淡蓝大花的连衣裙,尺寸宽肥,上穿坎肩和外套;冬季穿绒棉大衣,头上一般戴绣花披巾,老年妇女则戴白色披巾。
哈萨克族主要饮食:
哈萨克族的饮食有着浓厚的游牧生活的特点,主要食物都取自牲畜,以食肉、奶为主。由于条件所限,哈萨克人的饮食中很少吃蔬菜,一般多吃羊肉。受其他民族影响,哈萨克人亦吃包尔沙克(油炸面疙瘩、散子)、汤面片、拉条子、米粥以及其他饭食。哈萨克族的饮食主要有:
奶茶:奶茶是哈萨克人最重要的饮食,一日数餐都离不开。在哈萨克族中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牧民多饮砖茶和茯茶勾兑奶茶。到牧民毡房作客,必敬奶茶,这是待客的第一道程序;如不喝则是对主人的不敬,喝好了,用手捂住碗口,主人即会意,不再添茶。客人多时,偶有茶不够的时候,女主人此时掀开壶盖,以示歉意。倒茶时一般都是家庭主妇、女孩或者其她妇女;倒好后再递给男性主人,再转递给客人。在有客人时,家庭女性是不能随便与来客搭话的,以示尊敬。
馕:馕在新疆历史悠久,也是新疆各民族所喜爱的食品;汉史文献中称为“胡饼”、“炉饼”。传说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戈壁沙漠时,身上带的食品就是馕。馕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馕大都呈圆形,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40-50厘米。馕饼做好后,再贴在特制的专门用于烤馕的馕坑烤熟。哈萨克族牧民在草原上放牧时,因为没有馕坑,就用一种叫做“塔盘”的烤锅(铁制的上下两个平锅)烤馕,在“塔盘”的上下放上干牛粪或者是木柴做为燃料,将馕烤熟。
手抓肉(纳仁):手抓肉也叫纳仁,是哈萨克族的主要食品。把羊宰杀后,把羊肉切成大块,按腿、肋骨、胸等部位分块,连同羊头、肝、心、肺等一起放在锅里加热烧煮,煮沸后撇去血沫。待肉煮熟后,在汤里放上盐和洋葱,用原汁肉汤煮面条或是面片,捞出盛盘,把面片放在盘底,块肉放在上面,肉用小刀切碎后同面拌在一起,并撒些洋葱末等调味品,然后用手抓着吃。吃完后,主人还要请客人喝碗原汁肉汤,以达到“原汤化原食”的目的。一般煮的羊肉、马肉或者是牛肉都叫纳仁。
烤肉:烤肉主要是在招待贵客和外出狩猎时食用。贵客光临后,哈萨克族就宰杀肥羊,取出其内脏,不剥皮,用火烤全羊。猎手们在野外打猎,常把碎肉装进野生动物的肚子,放在火堆上烤熟后食用,别有风味。牧民在野外放牧,砍几根木棍,上端削尖,串上切成薄片的野生动物肉,放在火上烤熟吃,也别有情趣。
熏肉:哈萨克族每年入冬前都要宰杀牲畜,为度过寒冷的冬天做准备,为了便于保存必须将水份熏干。将肉切成条状,然后撒上一些盐;再将肉和灌好的肠子挂在支好的木架上,放在暖房,用火炉生上旺火,使暖房保持较高的温度,将肉里的水份耗干,大约五六天就可以食用了。传统的熏肉是用干牛粪、松树枝或者木柴熏成的。一般条件好的家庭,每家要宰杀一头大畜(牛或者马);这些熏肉一直要吃到来年的春天。此外,还用小块肉做成各种马肠、香肠。
奶制品:奶子除了煮奶茶、喝鲜奶之外,还制成各种奶食品。
奶油:是把刚挤出的奶的表层上的一层油,舀出后灌进羊肚,积多后,放进锅里煮,再倒进皮囊内打制成奶油。
酥油:是在制取奶豆腐后,将黄水灌进像麻袋一样大的装有酸奶子的皮囊内,然后再在皮囊内用捣奶杆子上下搅动约1小时,囊内的上层就浮现出酥油,打出后,加点盐,味道香郁。
酸奶疙瘩:是将皮囊内的酸奶倒进甜奶内,加温煮后,再倒进皮囊,用纱布挤掉黄水,晒干呈白色,就叫酸奶疙瘩。黄奶疙瘩,是用少量的酸奶倒进甜奶内,放在铁锅内煮干,呈淡黄色。这种奶疙瘩含油质多,味香甜。
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发酵酿制而成,味酸甜,色奶白,酒精度可达数度,不仅是哈萨克族最喜欢的饮料,也是款待贵客的玉液琼浆。马奶子不仅营养丰富,还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中国古代史书上称其为“八珍”之一。每逢青草茂盛、母马下驹时,便开始挤马奶酿造。当秋后草木枯干后,就让马驹入群,停止挤马奶。
抓饭:哈萨克族称抓饭为“扒劳”。其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和清油(植物油)。将大米洗净,用水泡上。羊肉剁成大块(连骨头一起剁),胡萝卜洗净后切成细丝,洋葱剥皮后切碎。做抓饭一般用生铁锅。先用清油炒肉,后炒胡萝卜、洋葱,炒至半熟,放大米、清水、盐、不要搅动,盖上锅盖焖上40多分钟即熟。吃抓饭时,客人要先洗手。主人一般把抓饭盛在盘子里,请客人用手抓着吃,故得名抓饭。哈萨克族民居:
哈萨克族传统上,绝大多数牧民都是按季节转场放牧,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 活。在春、夏、秋三季,哈萨克牧民住的是可以拆卸和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则住在冬季牧场(俗称“冬窝子”)土打墙住房。
毡房是游牧转场时适合搬迁的一种简易住房,特点是携带方便,易于搭卸。毡房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形。毡房的骨架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上半截用草原上特有的红柳条,柳树枝杆和芨芨草做成圆栅,下半截用笔直的木杆搭成圆锥性骨架,然后上下两部分结合就搭成了毡房的框架。毡房顶部留有 天窗,并有一块活动的毡块,可以拉动,用以通风或者是挡风。毡房的大小是根据房墙的多少来定的,一般毡房用六块毡墙,每块毡墙宽约2-3米,高1.7-2米。
毡房外表看不怎么起眼,但内部却布置的大方、合理、井井有条。毡房门一般朝东开,毡房的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进门左上方是儿子和儿媳妇的床位,床前挂有缎幔;正中上方摆被褥、衣、箱等物;右上方是主人的床位,一般不允许晚辈在上面坐卧;正中衣物箱子前铺有华丽的毡子和地毯,是客人坐的席位,右下方摆有食品和饮具;左下方放置牲畜用具和猎具;正中央的天窗下放铁皮炉,陈列有序。毡房中间留有很大的空隙,一般来十几个客人也不显得拥挤,客人食宿于毡房,尽可享受哈萨克族的种种传统习俗。有时,在毡房里还举行赛歌会、阿肯弹唱或舞会。
哈萨克族的居所虽然简陋,但是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是:不论是居住在毡房还是土木建筑的住房都收拾的干干净净;只要有条件就尽可能把房子收拾的漂漂亮亮,富丽堂皇,尽可能将漂亮的地毯、花毡、壁毯或者壁挂陈设出来。每个哈萨克人家经济条件如何,从房子里面的陈设就可以看出个大概。哈萨克历法 :
哈萨克人根据星体变化的规律,制定了自己的历法。
哈萨克历一年为365天,分四季,每季3个月;每年12个月,每月30天;另外5天放在哈萨克历的2月,此月为35天;哈萨克人根据自己的历法可较为准确的推算出四季转场、接羔、剪毛、配种及播种谷物的适宜时间,对畜牧生产和群众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哈萨克族人还使用十二生肖纪年,每年以动物命名。相传,在很久以 前,许多动物聚集在一起,想知道即将到来的年份发好坏,并对新年开头都感兴趣。他们商议进行一次比赛,看谁先看到新的一年的到来。骆驼因个子高大,是最有希望先看到的了,其它动物还得翘首张望,这时老鼠偷偷地窜到骆驼的耳朵上,于是它比别的动物都先看到了新年的开头。骆驼一生气走了。从此以动物先看到的开头命名,老鼠排第一,依次为鼠、牛、豹、兔、蜗牛、蛇、马、羊、鱼、鸡、狗、猪等,按顺序排列。哈萨克族有句谚语:“骆驼只凭个儿大,十二属相里却没有它”。哈萨克族节日:
纳吾鲁孜节: “纳吾鲁孜”为哈萨克语,有辞旧迎新之意。它是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前就有的,是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在哈萨克族古老的十二生肖纪年法中,把农历正月春分这天(公历3月22日前后)作为元旦。这一天昼夜相等,被看作为“交岁”的一天因而称作“纳吾鲁孜”,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节日这一天,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地走家串村,互相拜年。拜年时,宾主互相拥抱,祝贺新年,一起吃“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祝愿乡亲们在 新的一年里,老幼平安,六畜兴旺等。节日期间人们还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弹唱、对唱、摔跤等。
肉孜节:肉孜节也称为开斋节。“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称为斋月。斋月期间,穆斯林们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日出之后的整个白天,无论怎样饥饿,不准吃一点东西、喝一口水;此外,还要求穆斯林在斋月期间禁房事,克制一切私欲,断绝一切邪念,以示笃信真主安拉。小孩和老弱者可以不封斋,妇女在经期中也可以不封斋,但要节制饮食,绝不能在公开场所吃喝。有病、赶路的人可以不封斋,但日后要补斋,不能补的以交纳财物作为罚赎。到了晚上,人们可以饮食说笑,左邻右舍可以团聚一桌,甚至行路的陌生人感到饥饿时,随便走到素不相识的人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封斋结束,开斋节的庆祝活动开始,盛大而隆重。青年男女常常选择节日期间举行婚礼。
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是穆斯林群众(信奉伊斯兰教的教民)的宗教节日,在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肉孜节后的七十天。由于古尔邦节与肉孜节的日期与公历之间的差异,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在春夏秋冬都出现。古尔邦为阿拉伯语,意为“牺牲”、“献牲”,故将古尔邦节意译为“宰牲节”。该节起源于一个伊斯兰教故事:真主为了考验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诚,在夜里降梦给伊卜拉欣,叫伊卜拉欣宰杀自己的儿子献祭。伊卜拉欣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在他要用刀子割断亲生儿子伊斯玛仪的喉管时,真主便派使者用一只黑头绵羊替代了伊斯玛仪。因此,在过古尔邦节的时候每户穆斯林只要有条件都得至少宰杀一只羊。节期间大家都要相互串门贺节,每到一户,主人必会为客人端上来一盘清炖大块羊肉,而客人即使吃得再饱,也得尝尝主人家的羊肉。亲朋好友相聚,还会弹起琴,唱起歌,跳起舞,到处是一派欢乐的景象。古尔邦节这一天清晨的礼拜,是一年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礼拜,所有的成年男人都得去当地的礼拜寺参加聚礼,场面蔚为壮观。聚礼之后各家各户要去墓地祈祷,祈求平安。哈萨克族婚俗:
哈萨克族的婚俗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六个阶段:提亲、订婚、“吉尔提斯”仪式、送彩礼、出嫁、迎亲。
提亲(看家底):说亲一般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靠父母或长辈包办,事前互不了解对方,完全尊从长辈的意愿;第二种是男子看上了某一个姑娘,请嫂子或其他亲戚朋友转告自己的父母,然后由父母请人前往女方说亲;第三种是双方在社交场合接触认识,互相了解,从而产生了感情;然后再通过双方亲近的人转告父母,请父母前去说亲。
订婚:订婚仪式是婚礼的重要仪式之一,在女方家举行。这一天,男方的父母及近亲带上一匹马和其他一些礼品到女方家,女方家也邀请亲戚朋友和邻居参加,女方家接受了男方父母送来的马和衣料等物品,就表示定了亲。
“吉尔提斯”仪式:所谓“吉尔提斯”就是在女方家进行的展示男方家送给女方的各种结婚礼品的仪式。举行仪式的那一天,男方请来亲朋邻里聚集一堂,把给女方准备的所有彩礼全部挂起来展出,供来客观赏、评论,看彩礼是否齐全,质量是否达到要求。亲朋邻里也会带来礼品以补充主人所备不足。依照哈萨克人的传统习惯,大家都会尽力而为,真诚相助。
送彩礼:也可称登门仪式。“吉尔提斯”仪式之后,男方家即通知女方家将送来彩礼,让女方家准备迎接。
出嫁:一般在男女双方家议定的牲畜全部交纳给女方家之后举行,时间多在秋天,十分隆重。在举行出嫁仪式期间,要进行赛马、叼羊、姑娘追、阿肯弹唱等活动,热闹两三天。每一个哈萨克人对任何一家办婚事,都像办自己家的事一样尽力而为,欢乐与共。
迎亲:新郎将新娘迎至离家一箭之地,便率先策马奔驰到家报信。而送新娘的一行人,早早下马等侯新郎家来人迎接。新郎家闻讯后,事先选好的人便去迎接新娘,将新娘扶下马,几位年轻的妇女搀扶着新娘来到婆家的毡房前,新郎的诸亲属及邻里一齐出来迎接。
婚礼开始时,将新娘领进公婆的毡房,举行“揭面纱”仪式。“揭面纱”仪式由一位青年男子主持,主持人手拿系有各种彩色布条的嫩树枝或小木棍,在新娘面前唱“揭面纱”歌。“揭面纱”歌有固定的曲调,其主要内容是:欢迎新娘的到来;夸赞新娘的美貌;告诫新娘要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祝福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等。晚上,新郎家要举行晚会,盛情款待宾客。人们弹起冬不拉,一边为新人祝福,一边歌唱新生活,歌儿一直唱到第二天拂晓。哈萨克族儿童成长习俗:
哈萨克族对儿童的成长很重视,在少年儿童的成长中有很多传统习俗。
婴儿降生后,要为刚降生的婴儿和产妇举行庆礼,家庭中的长辈要陪伴着产妇和婴儿守夜,娱乐到通宵达旦。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均在婴儿生下的第一个晚上前来庆贺,馈赠“裣什乌”(礼物)。
小孩命名习俗:小孩命名有多种命名方式:一种是小孩生下来后,做父亲的第一次出门,就以第一眼所看到的物件为名;第二种是,父母预先提出许多名字,如果喊到一个名字,正好打着了火,就以喊到的名字命名;第三种是生小孩时,正好有客人在家,便以客人的名字为名;第四种是,在转场途中,以孩子生地为名;第五种是,以宗教上的经名或著名的祖先和英雄的名字命名。解放后,多用新名词给孩子命名,如“革命”、“跃进”、“赛力克”(卫星)、“阿扎特(解放)、“巴克特”(幸福)等。命名还要进行简短的宗教礼仪。
剪发礼:小孩长到2-3岁时,要给孩子进行第一次剪发。这一天,父母要给孩子穿上新衣、设宴请客。当客人吃饱喝足后,就由本地的老年人轮换着给孩子剪发。
男孩割礼 :根据伊斯兰教教规,在男孩5-7岁时把男孩的生殖器包皮切除,以此表明成伊斯兰教徒,为此而举行的仪式为割礼。哈萨克族的割礼仪式的规模仅次于婚礼,在进行割礼前,男孩的父母要给他准备新衣服、新被褥、新枕头等。在举行割礼仪式的前一天,受割礼的孩子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在村里同龄小孩的陪同下,骑着马走亲串友,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并通知他们参加割礼仪式。亲朋好友要送衣服、衣料、腰巾等礼物给男孩,并给骑来的马头上悬挂各色布条,等孩子转一天回来,男孩子骑的马上挂满了各种颜色的布条。非常隆重。亲属们还为其送鹰羽、小羊、牛犊、马驹等。马驹耳朵上打上记号,名为“割礼马”。割礼习俗保留至今。
骑马礼仪:男孩子5~7岁时举行一次骑马仪式,这天小孩头戴插有鹰羽的帽子,骑上备有特制“乙”型小马鞍的马前去拜见亲友,亲友们除给小孩赠送奶疙瘩、包尔沙克等食品外,还要赠送马肚带、马镫和马鞍等礼物,至此,小孩便有了自己的马鞍具。哈萨克族见面礼仪:
哈萨克族是一个热情、淳朴、真诚、好客的民族,在见面礼仪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哈萨克族的见面礼简朴而真诚。凡遇到熟人和长辈,总是以右手贴胸,稍稍欠身问好。见面时,都要伸出手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拉木来坤”,同时还要问七八个“阿曼”(“平安”之意)。其内容要问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儿女、牲畜等。
妇女们见面时,一般是点头、问侯。若两人较长时间没有见面,那么见面时就显得格外热情并要拥抱,表示亲昵和思念。
即使对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如遇天黑、下雨或有其他困难的人,也都热情招待,不取分文。哈萨克族谚语说:“只要沿途有哈萨克人,那怕你走一年的路,也用不着带一粒粮、一分钱”。
哈萨克族待客习俗:
到哈萨克族牧民家做客,客人不能骑着马直接来到主人毡房跟前,而要在距主人毡房较远的地方下马,牵马而来。进毡房时,客人不要亲自揭起帐帘,而要等主人揭起并躬腰迎请之后才进入。进到毡房后,必须按论资排辈,男尊女卑的规矩入座。当客人离开时,主人除一再挽留或者一再请你再来,他还会热情地为你牵马理鞍,扶你上马。
哈萨克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认为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放走客人,将是一件奇耻大辱的事情。哈萨克人说:“祖先遗留下来的财产中,一半是客人的”。因此,对於前来拜访或投宿的人,不管曾经相识与否,他们都予以热情的接待。
哈萨克族招待客人最主要的食品是“纳仁”。在进餐之前,要请最主要的客人举行一种叫做“巴塔”的宗教仪式,就是把要杀的羊牵进毡房,或是在毡房门口,请客人过目和允许;客人要代表来客对主人表示感谢和祝福。这时主人才把羊拉去宰了。吃肉之前,主人和客人都要先洗手。进餐时,主人要把羊头放在主要客人的面前,以示尊敬。客人在吃肉之前,先要用小刀削下羊头脸面的一块肉,送给主人,或是放在盘中;再割一只羊耳朵给主人的孩子,或是座中的最幼者,意思是希望晚辈听长辈的活,然后把羊头还给主人,等这些礼节结束后,大家才开始吃肉。
当茶足肉饱以后,盆盘狼籍时,主人还以一大把碎肉凑到客人嘴边,用十分恳切的言词劝客人吃下,以表达客人的美意。
哈萨克族崇拜猫头鹰的习俗:
哈萨克族妇女的帽子不但体现了哈萨克族的服饰文化,而且人们还可以根据帽子上的特殊装饰判断少女是否已经出嫁。因为哈萨克族有个习俗,未婚少女的帽子上要插上一撮漂亮的猫头鹰羽毛。哈萨克族早就认识到猫头鹰是益鸟,而且猫头鹰在茫茫的夜色中可以凭借敏锐的目光 分辨一切。所以哈萨克人将它们视为勇敢、坚定、一往无前的象征,并可带来吉祥。同时也视猫头鹰的羽毛为珍品,悬挂在毡房的壁挂上,装饰在帽顶上。经过历史的演变,猫头鹰羽毛就成了少女帽子上的特殊装饰和未婚少女的标志。
哈萨克族宗教信仰:
历史上,哈萨克族和世界上其他许许多多民族一样,有过原始的图腾崇拜,如太阳、火、老鹰、狼等都是崇拜的对象,后来又信奉过萨满教、袄教、景教、佛教等,八世纪后有部分氏族部落开始接受伊斯兰教,直至十六世纪伊斯兰教才基本上成为全民族信仰的宗教。
由于受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制约以及部落制度、传统习俗根深蒂固的影响,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至今也还残存着原始的萨满信仰和拜火、拜日等习俗;相比较而言,哈萨克族整体上信仰伊斯兰教的意识较其他穆斯林民族淡薄,这体现在哈萨克族居住区的清真寺很少,神职人员很少,经常参加伊斯兰教宗教活动的民众也少。尽管如此,伊斯兰教对哈萨克族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婚丧嫁娶、民俗风情方面的影响仍然是无处不在的。
伊犁河谷的哈萨克族同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回、乌孜别克、塔塔尔等民族的大多数一样信仰的是伊斯兰教的逊尼派教义。哈萨克族葬俗:
哈萨克族人的丧葬礼仪基本上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举行,但也保留了某些萨满教的风俗。在人死之后面朝西安放,绑住下巴颏,用干净的布盖住死者脸面,用围帐将遗体围挡起来,停放1~3天,向亲友们报丧,由近亲点灯守灵。前来吊唁的人在距离死者很远的地方就开始高声歌唱“丧歌”,然后一一抚摸拄着“哭丧棒”的男性直系亲属的肩头,安慰死者亲属。然后洗尸体,用白布裹尸。
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丧葬是不用棺材的;人死之后,请阿訇给死者祈祷赎罪。将尸体抬到屋外举行加纳扎(阿訇念经)仪式,众人齐声祝愿死者的灵魂安息。出葬时不许妇女和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到墓地去。在死者入葬7天后举行过“7天祭”、“40天祭”、“周年祭”。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称墓地为“麻扎”,他们重视对麻扎的保护,通常都不让非穆斯林到那里去,更不许牲口进入。谁若在麻扎挖土,就会受到人们的谴责。
年纪大一点或社会影响较深的人,在葬后一周年时,要杀掉死者生前的乘马,将马头放在树上或高崖上以示敬重,马皮割成若干条块分给大家。同时还要举行赛马、摔跤、阿肯弹唱等以示悼念。赛马:
歌与骏马是哈萨克族的两只翅膀,所以哈萨克族也被誉为“马背民族”。正因为哈萨克族爱马、嗜马,所以也培育出了被汉武帝誉为“天马”的“伊犁马”。赛马是哈萨克族十分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娱乐活动。一般在婚礼和喜庆节日里举行,而且是最后的压轴节目。哈萨克族的赛马有赛走马和赛奔马两种比赛形式,参赛骑手大多数是十几岁的男孩。赛走马,是比马的奔跑速度、耐力、奔跑姿势等,比赛时要求骑手有高超的骑术,在不影响速度的前提下,既要使马稳健奔跑,还要保持奔跑中马的优美姿势。赛奔马,是比马的奔跑速度和耐力,一般有成年马、一岁马和种马比赛等三个项目。赛马参加者少则数十骑,多则几百骑,观者成千上万。比赛场地多在宽阔的草原和牧场,设直线跑道或者环形跑道。赛程的长短可自由规定,短的有数公里赛跑,长的有数十公里赛跑。赛马没有鞍辔,骑手一律骑光背马。比赛开始,骑手排列在同一起跑线上,号令一响,群马奔腾,风驰电掣,有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赛场上,马头攒动,人声鼎沸,欢呼雀跃声响彻天际,其势蔚蔚壮观矣!
叼羊 :
叼羊是哈萨克牧民经常举行的一种群众 性传统娱乐活动。它在激烈的竞技中,充满着惊险与欢乐。活动开始时,主持人首先祈 祷,参加者向主持人祝福。接着,主持人献上一只两岁左右的白色或者青色的山羊,割去头蹄,扎紧食道,放在草地上。宣布比赛开始,参加者纵马蜂涌而上,马快者抢先一步把羊 俯身抬起,或夹在蹬带下,或驮于马背上,不择道路地 狂奔。其他骑手也不甘示弱,紧追不舍,争夺得难解难分。在比赛中,经反复多次较量,小羊数易其主。最后,得胜者在鸣金声中怀抱战利品,在坐骑的长嘶声中和观众的欢呼声中冲出赛场。
叼羊活动对抗性强,争夺激烈,又是一种集勇猛、顽强和机智于一体的马背体育竞赛。围观者常常数千人甚至数万人,场面壮观,群情激奋,大有山呼海啸之势。
“姑娘追”:“姑娘追”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一种马背上的娱 乐游戏,大多在喜庆节日时举行。在宽阔平坦的草原上,聚集着众多围观的人群。参加姑娘追的 一对对青年男女,骑马并辔,向前方二三百米处的指定地 点缓缓行进。一路上,男方可以向女方任意调情戏谑,尽情表示自己的爱慕之情。姑娘即使羞红了脸,也要默默地倾听,而不能 有任何其它举动。当走到指定地点,就要返回时,男青年要首先机敏地调转马头,姑娘随之策马扬鞭,穷追不舍,一边用皮鞭抽打那 顽皮的小伙子,而男青年照例不得还手。于是,草原上 就展现了小伙子拼命跑,姑娘拼命追的风趣动人场面。在场的观众,有的为姑娘叫好助威,有的为小伙子呐 喊加油。一时间,掌声、欢呼声、哄笑声响彻草原。当 然,在追逐中,如果姑娘喜欢这位青年,那么鞭子只是 在他的头顶上虚幌或轻打而已;否则姑娘可以将小伙子打的人仰马翻,落荒而逃。这种游戏一般要持续数 个小时。小伙子可以轮流邀请姑娘们参加,直到大家尽 兴为止。如今,“姑娘追”已不仅仅是未婚青年男女的活动,已 婚青年和成年人也都可以参加。其他民族的客人遇到机 会,也可以一显身手,不过,首先要具备一定的骑术,同时还要向姑娘讨好,以免遭受皮肉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