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疆 龙文化书画展word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6:0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进新疆 龙文化书画展word》,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进新疆 龙文化书画展word》。

第一篇:走进新疆 龙文化书画展word

走进新疆 龙腾兵团

走进新疆 龙腾兵团

—中华画龙第一人龙黔石先生精品

书画展策划方案

(征求意见稿)

北京龙黔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策划人:龙源

2012年3月15日

北京龙黔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第1页

走进新疆 龙腾兵团

走进新疆 龙腾兵团

——中华画龙第一人龙黔石先生精品书画展策划方案

一、前言

民俗是一个民族存在的象征,也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可以说,健康的民俗多与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有关,凸显着民族特征、地域特色、时空特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和遵循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愿景的追求和期盼。

龙文化和中国民俗的溶合,早在汉代就传入了新疆。在焉耆县博格达沁古城遗址附近的古墓中,发现了汉代龙纹金带扣。这枚重48克的主体图案是龙,共有8条,龙眼是用红宝石和绿松石镶嵌而成的。随后在疏附县艾孜来提毛拉山佛教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龙首,龙口大开,龇牙咧嘴,一副怒龙形象,雕刻得十分逼真。且环绕于希腊的忍冬纹饰中,充分体现了魏晋时期新疆龙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结果。库车县一个佛教遗址出土的晋代木龙,记载了龙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的联珠纹绮中,纹样为在大联珠内填二龙戏珠纹。龙纹金色虎头有须,鹿状双角,口戏珠,蛇身无鳞,四足五只鹰爪,呈飞腾之势。图案中的龙,是典型的唐代黄龙的造型,而联珠纹通常被认为是受伊朗波斯萨珊王朝纹饰的影响。带联珠纹的丝织品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很多,有联珠鹿纹锦,联珠孔雀纹锦、联珠狮纹锦等,均流露出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痕迹。和田市布扎克古墓出土的五代时期的一件彩棺,十分高大,长2.15米,宽75厘米,头端高68厘米,脚端高55厘米,棺表饰木作乳钉,并涂红色。北京龙黔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第2页

走进新疆 龙腾兵团

四面分别彩绘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等图案。其中木棺侧板上画着一条巨龙,龙首蛇身,鹿角侧立于龙头两侧,怒目圆睁,龙口大开,身上的蛇纹清晰可辨,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体形巨大,这应是新疆发现的最大的龙。此外,龙的形象还见于瓷器。伊犁霍城县阿里麻力古城遗址出土的元代瓷盘、瓷碗上都饰有龙的纹样,这些极其普通的生活用具,体现了龙在当地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由此可见,在新疆境内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发现龙的形象,不仅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更重要的是龙文化在新疆源远流长已有两千多年,说明了新疆自汉代以来,就与内地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实际上也是新疆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真谛所在。

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全球华人精神团结的纽带。新疆不仅有着深厚的龙文化底蕴,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库车龙池的自然景观蕴含着龙文化的气息,以及其他或山或水以龙命名的景区、景点和企业更是多不胜数。新疆也是龙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弘扬国外的必经之路。

二、龙黔石先生简介

中华画龙第一人、实力派画家龙黔石先生,字云海、号天水,1952年出生于贵州省江口县,苗族。因姓龙、属龙、刻龙、画龙、书龙,被中国著名书法家(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尊称为“五龙先生”。师承中央美术学院王森然教授和著名书画家卓然、肖劳、柳倩。现为北京华夏神龙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民族画院副院长、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华龙文化巡展爱心大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国际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书画交流中心画家、北京齐白石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美术家协会会员及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画家。现被文化部、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授予“功勋国画艺术家”、“世界艺术大师”荣誉称号,被国家九部委授予“中华画龙第一人”、“中华龙文化传承人”光荣称号。其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等。

北京龙黔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第3页

走进新疆 龙腾兵团

龙黔石先生在龙的学术理论上潜心研究探索、刻苦钻研进取、发掘创新,提出了很多新理论、新概念、新思维。撰写了50余万字龙的理论文章,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龙的知识宝库。著有《龙琢龙》篆刻专集、《中华龙》图书、《中国龙》大型画册、《龙之舞》画集、《怎样画龙凤》、《中国龙感动中国》教科书,还有精辟总结的《龙的八大特征》、《龙德经》等书籍。曾应邀在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等学府讲授龙文化。2006年11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华龙文化艺术全国巡展”启动仪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向龙黔石颁发了龙文化“爱心大使”证书。2008年10月,由武汉市龙文化促进会综合评定提名,经人民网、新华网、中华龙艺文化网等多家媒体公示,当选为“弘扬中华龙文化当代十杰”。

在画龙、刻龙、书龙艺术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善用抽象的线条水墨合一,大泼墨表现龙的形、神、韵、精、气、神,继承和发扬了龙画艺术。龙先生笔下的龙,色彩显明,更富有时代感、极具人情味。今年“二月二龙抬头”在北京远望楼宾馆举办画展时展出的历经四年巨作国画《中华九龙壁》,其工笔重彩、结构严谨、气势磅礴的表现形式,令数百参观者惊叹不已。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观后,为此幅作品当场题词“龙腾”,其意蕴深刻。

龙黔石先生将自己的一生追求奉献于龙文化的发展,多年来先后在全国各地举办龙文化艺术展数百场。国际文化交流上,应邀在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等地举办中华龙画艺术展,并被罗马尼亚总统等政亲切接见,还被授予了“中罗交流文化大使”。他力求让龙的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让世界了解龙、喜爱龙。为弘扬龙的精神、传播龙的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令人激动的是2002年3月25日,由龙黔石先生主创的《腾飞中华龙》巨幅国画,随“神舟”三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七天,顺利返回地面,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飞龙在天的梦想。今年“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将载着由龙黔石先生创作的《龙凤呈祥》巨幅国画继续遨游太空。

龙黔石先生先后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书画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香港凤凰卫视等北京龙黔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第4页

走进新疆 龙腾兵团

数十家新闻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龙黔石先生在潜心研读龙文化的同时,不忘民族文化的融合。目前龙先生正在全力以赴准备今年四月中旬在贵阳美术馆举办大型个人画展,他的梦想是不仅对龙的形意创作,更重要的是让龙文化的精神发扬与传承,让更多的民族了解龙文化。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新疆举办个人画展是他最大的愿望。

三、本次画展的重要意义

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中华文化正经受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使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出现严重流失,从而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畸形的变化。刚刚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因此,如何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必须从宣传和发展文化普及教育做起。龙文化是我们华夏儿女的国度文化,也是凝聚中华儿女团结的精神,尤其是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更应重视发展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借龙年提升和宣传新疆,从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同步发展。本次龙黔石龙文化书画精品艺术展,主要宗旨是:弘扬中华龙的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使新疆以经济带动文化、以文化发展经济,使新疆成为名符其实的西北龙头大省。

此次“走进新疆龙腾兵团”大型精品书画展,将以中华画龙第一人、实力派画家龙黔石先生为主,邀请国内十余名现代著名书画家及其优秀书法、绘画作品,以展示、现场做画、拍卖、酒会等多种形式,展现乌鲁木齐多民族省会作为“文化之都”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全面展示中国当代书画大家的风采和中国精湛的传统文化与魅力,旨在动员和鼓励广大新疆各民族同胞乃至全国民众以各种方式“关心兵团、支持兵团、参与发展”,宣传新疆创新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同时,从而达到“创新新疆、发展兵团、振兴民族”的目的。

本次活动将集中展示中国现代十余位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届时众多著名书画家将现场为本次会展做画,集体创作巨幅画卷“祝福新疆北京龙黔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第5页

走进新疆 龙腾兵团

人,兵团更辉煌”并赠送给新疆建设兵团永久收藏,以向新疆和建设兵团的民众表达中国书画艺术家对“走进新疆龙腾兵团”会展成功举办的美好祝愿和期待。本次百余幅参展的部分作品将在会展现场拍卖,部分拍卖所得的百分之五十将用于捐赠给少数民族双语学校,专项用于新疆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一部分珍贵作品将赠送兵团纪念或用于兵团博物馆陈列。

四、“走进新疆龙腾兵团”大型会展的目的

1、政府需要:

金融海啸的到来直接影响到了新疆边境口岸对外贸易,使部分企业从过去的“众星拱月”的经济态势向“众星盼月”为之叹息,就国家及地方政府而言,目前迫切需要一种文化的聚合来调整各方“自信”力和市场的融合力;

继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等待我们再次提振民族精神、传扬中华文化,集佛、道、儒、藏等文化于一体的龙文化别无选择地承担着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角;

目前中国人经历的不仅仅是如何面对经济领域的挑战,同时尚未从地震、疾病和自然灾害的痛伤中真正走出来。所有这些灾害的发生也许与新疆较远,但是新疆和世界没有距离。新疆人应该用独有的创新、活力、智慧来向世人揭示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新疆在经济文化领域的腾飞绝非偶然。以此证明新疆政府、新疆建设兵团和新疆人民不仅仅有决心战胜各种困难,同时也具备超凡实力不断创新和升华新疆的发展。

2、市场需要:

不断演变升华的龙文化将成为一种具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文化,利用今年龙年的发展龙文化的优势,在新疆开展龙文化展览,对新疆发展旅游市场提升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够在兵团党委的领导支持下,本次展会的筹备工作将会有节奏地、稳步地向前行进。当前在拉动内需,增营市场需求,扶持企业竞争能力的时期,需要一种北京龙黔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第6页

走进新疆 龙腾兵团

传承的文化精神来振奋我们克服困难向前和团结凝聚力量;

目前众多行业的推广需要一种极具市场说服力的特征性项目来填充苍白的内营或外销环境,企业家们不知用什么方式开拓市场,配合政策来重振企业产品的流通;

鉴于近几年来新疆建设兵团一直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北京龙黔石文化交流中心为其提供此次“走进新疆龙腾兵团”大型会展,是一个集政治、文化、经济于一体的丰盛舞台,专

一、传统的文化型态将在新时期文化发展中不断滋生,形成同一题材、同一目标、同一平台,使众多的文化类别都能将附着而衍伸。

五、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承办单位:

主策划•协办单位:北京龙黔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支持单位:

六、活动地点:(暂定)

展会会场:新疆体育中心 新闻发布会场:

七、活动时间:(暂定)

二零一二年七月

北京龙黔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第7页

走进新疆 龙腾兵团

八、活动规划:(待定)

1、媒体筹备:

A.电视媒体: 

B.电台媒体: 

C.网络媒体: 

D.平面媒体:

2、活动组织策略:

A.公益活动: 举办创建“龙文化走进校园”活动内容: 邀请周边学校师生分别参加会展,让龙黔石先生及书画家现场演绎作画和龙文化学术演讲;

展会所得资金50%捐赠仪式; 目的:宣传龙文化、宣传建设兵团,加强市民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掀起社会各界对龙文化理解与认识行动。

商业运作:以企业购买作品方式筹资捐赠。主要回报:作品命名权永久授让。

B.举办“走进新疆龙腾兵团”书画艺术精品大型展示会: 百余幅以龙为代表的中国著名书画家书画艺术展示;

目的:让参观者通过视觉直观地了解龙的形态,从而掀起会展高潮。

商业运作:以企业冠名展会方式募集资金。

北京龙黔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第8页

走进新疆 龙腾兵团

主要回报:现场主广告位宣传,电视、纸媒、互联网的报道;

获得著名书法家题字一副。

C.“最美新疆”城市形象名片创意绘画活动

活动命名:以兵团创造的本土品牌企业参与出资为主。活动形式: 内容部分:以中国国粹龙文化 + 新疆色彩 + 国际时尚的文化元素构成。绝妙而深刻地突出新疆特有的创新、融合的文化形象。

活动目标: 

D.衍生产品开发:

中国著名书画家和领导贺本次会展主题作品图书汇集及发行; 将龙黔石先生精品书画集《龙腾盛世》再版印刷发行。

九、活动运作策略:

1、组织运作原则: 以“走进新疆龙腾兵团”为主导,主办为运作基础; 联合主、承、协办单位正式成立组委会以分工协作方式展开合作。

2、商业运作原则:

由承办单位在组委会领导下成立执行委员会进行市场化运作; 执委会完成媒体合作宣传,商业性招商募集,开发产品及各项活动的组织实施。

3、运作关键词:龙文化传承,社会化参与,专业化策动,商业化经营,政府性支持是成功的关键。

十、活动预算:(可计成本236万元)

1、媒体宣传费:

 新闻发布会:;  媒体活动宣传炒作劳务费:

(主要用于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2、活动费用:

北京龙黔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第9页

走进新疆 龙腾兵团

其中包括:场地租赁费、布展费、灯光音响、宣传品印刷、晚会、酒宴、歌舞、新闻发布、证书、请柬、鲜花、礼仪、主席台等等。

3、衍生产品开发:  书画图书的发行

4、书画家补贴:

书画家及随行人员交通住宿费:。

5、工作人员劳务费:

策划人:龙源 2012年3月16日

郑重声明:上述文案知识产权属北京龙黔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策划案范畴,未经本中心和策划人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使用、抄送、转载,如经发现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北京龙黔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第10页

第二篇:《走进新疆》教案

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走进新疆》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音乐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本节课先由新疆传统文化,如:美食、民俗、服饰导入,进一步探索新疆音乐文化,重点感受新疆音乐的歌舞性特点且从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新疆音乐歌舞性特点的理解。学习目标

1.能用圆润的声音、活泼的情绪演唱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2.通过学习歌曲《青春舞曲》,能从中体会青春一去不复返的道理。3.通过音乐活动,能够积极参与歌曲创编,从而体验新疆音乐的歌舞性特点。学习重点

准确且有感情的演唱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 学习难点

体验新疆典型舞蹈动作摆脖子、挽花、托帽、撇胡子。学习方法

演示、欣赏、体验、讲授、互动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猜一猜”游戏 师:请在我的描述中猜出他是谁? a他是男性,年龄不详 b他性格幽默、开朗、机智、极具正义感 c他是我国少数民族人 d他是动画片中的人物 e他有一头聪明绝顶的毛驴为伴 生:阿凡提

师:没错,今天我要带大家走出河南,一起到阿凡提的家乡——我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去感受哪里的风土人情与音乐文化。

二、新课学习

(一)介绍新疆

师:同学们,遥远的新疆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些方面?大家能谈谈吗?

生:羊肉串、拉条子、手抓饭、瓜果„„

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哪位同学能用当地普通话叫卖一下?(找一位男生向大家表演)

教师讲述新疆服饰文化,新疆服饰以维吾尔族服饰最富盛名,被人们熟知,其特点是:

A男女老少喜欢戴四楞小花帽,姑娘多扎辫子 B男士长衫为主,女士喜欢穿连衣裙

C服装色泽艳丽,五彩缤纷,与新疆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师:新疆人民每天以自然做伴,也早就了维吾尔族人民热情、活泼开朗的、自由的性情,那么下面我们一同去领略下他们的音乐文化是不是和他们的性格一样开朗活泼!

(二)学唱《青春舞曲》

1.出示歌谱,聆听第一遍(思考:歌曲的拍子、小节数、作者)4/4拍,7小节,编曲王洛宾

2.再次聆听,把握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3.教师范唱,学生轻声跟唱 4.学生演唱,教师纠错 5.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三)《青春舞曲》创作背景及王洛宾简介

《青春舞曲》原始曲调为新疆达瓦孜艺人表演时的伴奏曲,1939年秋,王洛宾从一个卖葡萄干的维族商人处寻得此调。当时王洛宾正经历着与前妻分手的痛苦,于是这位25岁的青年在及其欢快的原曲调下写出了这些歌词。

(四)《青春舞曲》告诫年轻人: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

出示南宋爱国将领岳飞《满江红》中的一段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五)露一手:学跳新疆舞 1.师:新疆典型的舞蹈动作有哪些? 生:摆脖子

教师补充:此外还有挽花、托帽、撇胡子、打响指、耸肩 2.教师教授简单新疆舞动作,同学们学跳

3.请几位跳得好的同学上台展示,找男生贴上道具胡子进行表演 4.尝试边唱边跳

(六)总结:新疆音乐特点? A歌舞性特点

B节奏活泼、明快、具有舞蹈性

结束语:今天我们表演了《青春舞曲》这首歌,也对西部的新疆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喜爱我们的民歌,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篇:走进新疆]教案

【走进新疆,感受新疆 】 教案

教学内容:西师版五年级【下】第二单元欢腾的新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掌握新疆音乐的基本要素(如学拍新疆音乐的基本节奏,学跳新疆舞蹈的基本动作)。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歌曲伴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新疆是个好地方》等相关实践活动,体验感受新疆音乐的文化内涵(如热情的人民、丰富的物产等),从而使学生萌发对新疆的喜爱之情,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以音乐文化为主干进行歌曲新授,通过唱、舞、奏、创等音乐实践,让孩子在情境体验、在情感共鸣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感受新疆歌舞的民族风格。

2、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创编舞蹈动作的创作过程中个性的挖掘、及自主参与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音乐情境,引入新疆舞蹈、节奏

1、师生互动,引入节奏型

师:来跟杏家湾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们上课我感到非常高兴,但我又非常紧张,同学们能不能用你们热烈的掌声为我加油鼓劲呢? 生:鼓掌

师:我刚刚从你们的掌声中听到了,【拿出节奏符号】这样的节奏,掌声里边有节奏,我们的语言当中更蕴含着丰富的节奏。接下来老师想请你们用双手拍出我说话的节奏,注意听。

师:云阳的孩子们大家好、云阳的女孩子真漂亮、云阳的男孩子个个都很帅。生:拍手拍出老师说的节奏

师:好棒啊,你们发现了吗,老师每一句话的开头都用了图】这样的节奏,你认识它吗?它叫什么名字

2、学生自由回答,揭示地名并学习舞蹈

师:不认识,呆会你们就知道了。接下来我想让同学们看一段舞蹈,仔细观察这段舞蹈动作有什么特点?【放舞蹈视频】【教师可以在一边做细微的小动作边提示学生】 师:【舞蹈放完问】这段舞蹈有什么特点,这些姑娘跳舞时最喜欢动哪个地方? 生:手、屁股、脚、头。。。【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并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并让学生一起参与,从而简单接触新疆的舞蹈动作,但必须带上切分节奏】 师:她们最喜欢动的是哪啊?

师:是脖子,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和学生一起动,并选个跳的好的来表演】,从刚刚这些动作来看,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吗?同学们一起大声的告诉我。生:新疆

师:对啦,新疆的女孩子跳舞的时候最喜欢动手腕动脖子,那你们知道男孩子跳舞最喜欢动哪吗?男孩子立正、站起来,我来告诉你们,面向那个方向跟老师一起来【抖动肩膀】手放在哪啊? 生:肩膀

云阳的,【拿出切分节奏

二、了解新疆、认识新疆 师:今天老师就想带你们走进新疆、了解新疆、感受新疆。【出示课题】你们知道新疆在我们中国的哪个方位吗? 生:不知道 师:【出示新疆地图】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红色的地方就是新疆,五角星所在的位置就是我们的首都北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小圆点就是我们的重庆,重庆离新疆远不远啊。师:新疆特别的大,同学们你们看,这弯弯曲曲的弓字啊,就好像新疆长长的边界线,新疆的土地面积占据了中国的六分之一,这三条横行就好像衡跨着新疆的三座大山,这两个田字就好像家一样在山与山之间那富饶的盆地。这就是新疆就是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养育了一群能歌善舞,勤劳善良的新疆人民。

三、运用铃鼓感受新疆手鼓切分节奏的强弱规律,通过音乐活动巩固节奏。

1、师生互动,感受新疆手鼓 师:接下来罗老师想请你们听一下从遥远的新疆传来阵阵动人的声音。仔细听这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放新疆手鼓音乐】

师:这是什么乐器啊?生:鼓

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这是什么鼓呢,这是新疆特有乐器,叫手鼓【出示新疆手鼓图片】。在新疆啊,只要一敲起手鼓,那里的姑娘就会偏偏起舞。【放手鼓舞蹈视频】很多小朋友看着都笑了,是的多漂亮的女孩子,多帅气的小伙子,接下来让我们在来听一下它的节奏。【放新疆手鼓音乐】师:哪个同学可以把刚刚听到的那个节奏用手拍出来【学生一起打】

2、切分节奏练习

师:太棒了,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节奏是怎么写的?【打开节奏型图、】看一看这就是我们刚刚模仿的节奏型,这红色的一块就叫做【出示切分节奏】。你现在认识它了吗?它是什么节奏【拿出节奏图纸】? 生:切分节奏

师:切分节奏,它是新疆音乐中最典型的节奏了,你们看看,这是三个鼓点差,你们听一下哪个是最长的【拿节奏图纸,教师口唱出切分节奏,找一个学生回答】

生:中间、师:你们同意吗?那哪个声音又最重呢?、生【思考】师:你们一起告诉我,第几个啊 ?生:第二个

师:对啦,第二个最重最强,在一般的节奏当中重音在第一拍,但切分节奏的重音在后面一拍,重拍移到后面去了,这是切分节奏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让我们来拍一拍这个节奏。【切分节奏练习,教师教一遍学生跟一遍】

四、唱新疆、游新疆、边游边赏边唱

1、欣赏新疆音乐 师:这么欢快的节奏老师不由想跳起舞来,学完了切分节奏之后老师想请你们听一段新疆音乐,仔细听这段音乐除了前奏以外共有几个乐句?【播放音乐】 师:共有几个乐句,谁来告诉我? 生:四句

师:确定是四句吗?【学生思考回答】那下面我们在听一遍,同学们听到第一句我们手比一,听到2句手比二,这样依次类推好吗。【在播放一次,教师带领比划手指】 师:【听完后问学生】你能用节奏为这四个乐句伴奏吗? 生:【考虑回答】能

师:能的同学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播放音乐教师带领学生一起】

2、师生参与、斗舞击拍

师:你能用双手为这段音乐拍节奏,罗老师这有你们熟悉的铃鼓,谁能够用这个拍出刚才的节奏为这段音乐伴奏。

3、乐曲练习,五音模唱

师:刚刚我们听了这段美丽的旋律,你们会不会用五音哼唱?接下来老师唱第1、3句你们接着唱2、4句好吗。

生:好【播放音乐】

师:很好哟,下面我们加点难度把动作加上,女孩子起立,【教师动手腕,唱哒】接着男生起来【抖肩,唱哒】大家一起来呀【用唱的形式,接下来一起唱嘟】

4、感受新疆语言亚克西

师:我看到你们都笑了,我也很高兴,你们表现的都很好,下面我想用歌声夸夸你们。仔细听我是怎么夸你们的。

教师唱的歌词:云阳的小朋友了不起呀,这里的学生有勇气,我将在这里赞美你,杏家湾小朋友真的了不起,亚克西。

师:你们知道我最后唱的亚克西是什么意思吗? 生:不知道

师【用新疆语气说】不知道,看看下面的小品你们就知道了。【播放小品新疆买买提】

师:同学们看这小品都笑了,你们的笑声里笑什么,觉得新疆的姑娘怎么样,能告诉老师吗? 生:觉得那个

师:觉得那个新疆姑娘说的哪里特别有意思是吧,新疆的姑娘特别好玩她们说话就像唱歌一样,声音有长有短。接下来我们看下面的【继续放小品视频】 师:我们新疆亚克西,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生:思考

师:【有激情的在说一遍】我们新疆亚克西【用肢体提醒学生意思,【竖起大拇指】你们一起告诉我什么意思啊 ?

生:很棒

师:对拉下面我们也来夸夸,我们云阳亚克西,开始

生:我们云阳亚克西

师:【找个学生】我们像新疆人一样加上动作你来说一遍我们云阳亚克西。开始 生:我们云阳亚克西

师:这个同学很棒,下面我们一起加上动作来一遍【师生一起】我们云阳亚克西。

5、用语言赞美新疆,了解新疆丰富的物产

师:你们亚克西,那么新疆亚克西的地方可多了,不光是丰富多彩的乐器以及能歌善舞的人们,新疆还有很多优美的景色,富饶的物产。接下来老师就请你们听首‘新疆是个好地方“这首歌,让我们好好欣赏下这优美的风光,仔细听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地方【播放歌曲,教师在间奏中问学生还有什么好地方啊】

师:都有些什么好地方啊,谁来跟我讲一讲啊。

生:吐鲁番的葡萄等等

师:我们看看还纳了什么地方,在听听这首歌。新疆的好地方多的数也数不清,我们在看看有些什么好地方,注意歌词【在次播放歌曲】。

师:新疆还有什么好地方啊,金子怎样啊,一起告诉我

师:对拉,新疆好的地方特别多,你们看【以问答形式来对,教师以切分节奏的形式问】 师:天山有什么

生:风光 师:花园有什么

生:瓜果 师:草原有什么 牛羊

师:果子沟有什么

风景

伊犁河

苹果

吐鲁番

葡萄

和田

玉石

阿勒泰

金子

【把这八个出示图片】

师:新疆的好地方真的很多,它不当有飘香的瓜果,那里呢还有香喷喷的羊肉串、更有响应全世界的新疆地毯,哎,孩子们,如果你的家乡这么美,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很高兴,很兴奋

师:很高兴很兴奋很骄傲很开心,下面我们带着这种兴奋的心情好好来看看我们这个新疆。【出示歌词】同学们,你们读第一第三段老师读第二段好吗,用你们最好的语言和动作来夸夸我们的新疆【教师示范一段的前面】新疆是个好地方耶开始

6、跟随音乐演唱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

师:同学们坐下来,新疆的好地方我们夸也夸不完,你们可以用语言来夸,那么用歌声加上你们的动作还可以吗? 生:能

师:我希望用你们动听的歌声,把全世界的人民都吸引到新疆来,好不好?用你们最动听的声音和最喜欢的动作好好夸夸新疆,让我们在坐的老师一起感受感受【播放音乐

五、教学创新,激发兴趣

1、感受新疆风土人情

师:新疆的好地方唱也唱不完,罗老师下面要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疆很有名的地方,有一座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那是新疆一座非常有名的山,【播放图片】相传呀,那是唐生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时候必须经过的一座山,你们知道是什么山吗? 生:火焰山

师:你们同意吗【学生回答】对拉,新疆的火焰山特别有名,相传呀【出示唐生师徒图片】孙悟空的红屁股,就是过火焰山的时候被火烧红的,是不是

生:不是

师:不是对吗,呵呵那等下把你知道的告诉我好吗,那么罗老师还要告诉同学们在新疆民间流传着一个人物,留着两片胡子,骑个小毛驴,你们知道是谁吗? 生:【思考】:阿凡提【出示图片】

师:对拉是阿凡提,阿凡提的故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小朋友,我们要记住他哟。

2、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

师:【换图片新疆民歌】新疆的民歌更是在我们中国的舞台上散发出独特的花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出示歌名】,你们知道什么叫盖头吗? 生:【思考】回答

结婚时新娘头上盖的那块纱布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那新娘子为什么要遮一块红红的纱布啊,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生:怕羞

师:那是为了把自己最好看的时候,最先给谁看啊

生:新郎

师:老师这有几张新人结婚时的图片【出示图片】新娘美不美啊

生:美 师:想不想听听这首新疆民歌

生:想

师:好,老师有个要求,请你们边听掀起你的盖头来这首音乐,边用你们最热情的身体语言来祝福我们这一对新郎新娘,我叫到哪一组的同学,哪一组的同学就起立好吗。【播放音乐】

六:总结

师:【播放新疆柔美的音乐】今天听着新疆的歌曲,看到我们班的女孩子个个神采飞扬,男孩子潇洒自信个性张扬,这就是新疆民歌给我们带来的魅力,今天我们聆听到了新疆手鼓动听的声音,欣赏到了新疆姑娘那优美的舞蹈,在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我们更欣赏到了新疆那如诗如画般的风景和独特的物产,新疆民歌更是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享受,同学们你们喜欢新疆吗,生:喜欢

师:我从你们灿烂的笑容就看出来了新疆给你们带来的美好印象,是啊,在这片富饶而又神奇的土地上,那里有巍巍的昆仑,茫茫的天山,那里有雪山有森林,有草地有沙漠有绿洲,也有花园,那里有能歌善舞的人们,那里有飘香的瓜果,那里有一群热情善良的维吾尔族老乡正等着你们,老师希望有机会你们能够真正的到新疆这片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今天这节课你们高兴吗?【学生答】是的有音乐相伴的日子总是很高兴很快乐的,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好啦同学们一起起立,让我们在这个动听的音乐当中给全体老师们说再见六:教学反思与评析: 本节课我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为基本理念,把握教学切入点,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一、以新疆音乐文化为主线,组织整个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从认识新疆独特的节奏欣赏新疆舞、介绍新疆风光开始,引入歌曲的学唱,创设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活动,在实践、体验、领悟等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不断开拓艺术视野。在教学中,我注重以音韵的美和浓厚的新疆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音乐、体验音乐并即兴表现音乐。例如:让学生运用肢体语言,把内心感受与外部行动相统一,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孩子们生动的表演、洋溢的笑容,我想每个孩子一定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染到新疆民族音乐的无限魅力。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抓住重点,分散难点。由于在上本节课之前,学生对于新疆了解甚少,对歌曲中出现的“阿勒泰”、“吐鲁番”地名景区都不理解。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以及老师个人的舞蹈表演,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认识、理解,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情感的体验与满足。在学唱歌曲的环节中,我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聆听歌曲,每次听、唱的角度、重点以及对学生都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因此学生不会觉得枯燥,在潜移默化中轻松地学会了歌曲。总之,本课是师生在双向交流互动的、活泼的、和谐的、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会歌曲,学会表现。从而更加喜欢上音乐课。

第四篇:新疆多元文化

一、新疆文化的多元 1.新疆史前文化的起源 2.新疆文化类型及特征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国土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国接壤。新疆,古称“西域”,是古代联结欧亚大陆的主要通道和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新疆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传播和交汇的地区,是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要冲,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灿烂,有“世界民族博物馆”和“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交河故城、楼兰遗址、克孜尔千佛洞等蜚声中外。

一、新疆多元文化的历史演革

新疆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多元文化的初兴、发展、交融、确立等过程,具有显著的多元文化并存、交融与互补特征。

据考古研究,距今4000年前,新疆即有人类活动。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新疆与世界同步进入了青铜文化时代。新疆地形地貌大致为“三山夹两盆”,北有阿尔泰山,南有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天山把新疆分为南北东三部分,天山南坡及以南为南疆,天山北坡及以北为北疆,天山以东的哈密和吐鲁番地区为东疆。生活在南疆绿洲地区从事农业、半农半牧经济的人们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受自然地理条件所限,主要生活在绿洲或山间盆地中。北疆以畜牧业为主的人们有固定的放牧草场,游动放牧业大多是草场的转移,逐水草而居也是相对的。南疆的绿洲和北疆的草原使新疆文化在形成时期即呈现出以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为主的多元特色。这种多元文化的汇集,是新疆多元文化的发展与交流的基础。

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新疆多元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阶段,以高昌、鄯善、于阗等

文化为代表的绿洲文明凝聚了当地、中原和南亚及中亚乃至欧洲众多的文化因素,使新疆文化在多元中得到发展。在北疆地区,乌孙、匈奴、柔然、突厥等游牧文化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相互影响,使北疆文化在游牧文化状态下也呈现出多元的特色。而随着汉人和吐蕃人的进入,中原文化和吐蕃文化也成为新疆文化的主要构成因素,使新疆文化在众多文化因素的交融中更加绚丽夺目,不断发展。

宋至明时期,新疆文化依然呈现多元的特点,一方面回鹘、契丹、蒙古等民族先后进入新疆,为新疆文化带来了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开始在这里汇集、融合;另一方面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对新疆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最终随着维吾尔等民族的形成使新疆文化具有了鲜明的伊斯兰特色。

清代是近代新疆多元文化并存格局的确立阶段,以绿洲维吾尔文化、草原卫拉特文化、满汉文化为主体,包括众多其他民族文化并存的格局最终确立。

二、新疆多元文化的形成因素与特点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创造的宝贵遗产,是人类为适应特定的地理环境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是导致文化出现的主要因素。

一是地理地貌复杂独特。新疆地势大起大落,气势磅礴的高山雪峰、浩如烟海的沙漠戈壁与低于海平面的低洼盆地相间。在“三山夹两盆”的地形中,中部天山和南部“万山之祖”——昆仑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中部静卧着世界第二大沙漠、我国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绵延数千里我国最长的内陆河、新疆人民的母亲河——塔里木河穿行于盆地内部。北部阿尔泰山和中部天山之间的准噶尔盆地中部盘居着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新疆绿洲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和河流流域,绿洲面积只占全区面积的4.2%,森林覆盖率2.94%。1.86万条大小冰川及雪水、湖泊等哺育着天山南北2000多万各族儿女。人均耕地3.49亩,有辽阔的草原,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野生植物3500多种,脊椎动物近700种,无脊椎动物约1.5万种,有许多国际濒危野生动物,如蒙古野马、藏野驴、藏羚羊、雪豹、棕熊、白肩雕、藏雪鸡、黑项鹤、白鹤等。还有一些我国仅分布于新疆的特有动物,如四爪陆龟、新疆北鲵、塔里木兔、新疆大头鱼等。

二是经济类型多样共存。新疆地域辽阔,环境各异,不同地区适合不同经济形态的发展。分布于南疆塔里木盆地周围及其他盆地的绿洲、河谷地带,这些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因而形成了具有农业特色的文化,如汉代的“城邦诸国”。北疆草原地区适宜牧业发展,因而形成了具有游牧特征的文化,如汉代的乌孙、大宛等。东疆有些地方则适宜多种经济类型发展,因而形成了即有农业特色,也有牧业特点的文化,如汉代的鄯善“少田”、“民随畜牧逐水草”

这些因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经济特点的文化,随着屯垦活动的加剧,农业区不断扩大,北疆以牧业为主的地区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北疆文化也因之具有了农业文化的特点。

三是各个民族共存共荣。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新疆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新疆历史上多民族共存格局的不断演变和相互影响,多民族的共存发展是多元文化产生的前提。新疆的早期文化是由塞人、羌人创造的,而依据学者对古人类遗骨的研究,史前新疆古人类具有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及两类人种的混合型三个不同的类型。进入汉代以后,南疆逐渐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东西文化交融为特征的高昌文化圈,以佛教文化为主体的于阗—龟兹文化圈,以及东疆两种文化体制并行的鄯善文化圈等绿洲文化。北疆则由于乌孙、匈奴、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存在和迁入和汉唐时期汉人和吐蕃人的迁入而呈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唐代以后,回鹘人的西迁和伊斯兰教的传入,与契丹、蒙古等民族的迁入,使新疆文化的多元性更加突出。进入清代,新疆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基本确立,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世居民族的并存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新疆文化依然具有多元的特征。

四是多种宗教并立共存。宗教是人类历史上古老而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也是至今依然存在并对社会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客观现实。在新疆历史上,曾经有着众多具有不同特点的宗教,原始宗教、萨满教、袄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先后在新疆广泛传播。新疆古代作为联结欧亚大陆的主要通道和枢纽,东西方经济、文化传播和交汇的地区,不同的宗教往往在这里交汇,之后再传播到内地或其他地区。民族是宗教文化的载体,但由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不同,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因而宗教的分布和民族或民族政权的分布存在密切关系,新疆多民族分布的格局由此也导致了多种宗教并存的现象。也正是有了多宗教并存的状况,历史上新疆文化呈现出绚丽夺目的色彩。

五是多种语言共存通用。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其语言文字也呈现多元的特点。仅仅就文字来讲,佉卢文、焉耆-龟兹文、于阗文、摩尼文、梵文、汉文、突厥文、回鹘文、回鹘式蒙古文、察合台文、满文、托忒等众多文字都是历史上聚居在新疆境内的民族所使用过的文字。就目前新疆主要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来讲,除汉语、回族、满族通用汉语言文字以外,其他民族都有本民族通用的语言,其中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等民族还有自己通用的书写文字。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这些不同的民族语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印欧三大语系,其下又可以分为不同的语族、语支和语组。

六是民族风俗互尊相融。各个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地理风貌不同,生产、生活方式差异,历史、文化渊源不一,形成了各具特点的生活习惯、乡约民规、风俗风情。新

疆民族传统的节日就有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兹节、东归节等等。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美称,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舞、刀郎舞,塔吉克的鹰舞,蒙古族的沙吾尔登舞等精美绝仑。民族音乐、民族史诗、民族乐器、传统体育、古典巨著和民间文学等独特奇绝。服饰、居住、饮食习俗、手工艺、装饰等风情浓郁、特色鲜明。

从而使新疆多元文化具有如下鲜明特征:第一、博大与极致。新疆文化,作为新疆地理空间物质与精神的符号表达,透过广袤的土地,首先传达着一种博大的精神。除了指人文的稀少与地域的辽阔外,更喻示着一种大气、俯视、君临性的自然精神。身处欧亚大陆腹地的新疆,以棕色基调标志的干燥区域,自然精神是极致、简约的,有着直观的纯粹性和极端性,直指本性。第二,严峻与哲思。新疆的冰山雪峰、大漠落烟、浩瀚沙海、辽阔草原等自然景观,及历史上战火纷飞、自然变迁的遗迹,使老百姓的生活呈现出脆弱、动荡不定、受偶然事件支配、生死未卜等特点,因此形成了流浪、不安、忧患、悲壮等人文精神。而平稳时期,那广袤的土地、荒凉的戈壁、距离的遥远、相对的封闭等,也造成人们生活单调,充满没落气息,略显忧伤气质,使人更专注于内心思索,造就人与自然的张力结构,在浅表的、风俗的东西背后,存在着内在的、根本的对人类灵魂深处的、“至上”问题的思考。新疆的宗教与歌舞、民间口传文学、说唱艺术等格外发达。多个民族都有自己史诗般的文学作品,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等艺术巨著彰显原始、高贵、神秘和牺牲色彩,有着鲜明的信仰力度。第三、热烈与忧伤。新疆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强烈,严寒、酷暑、沙尘等恶劣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负面影响很大,自然风土与沉重的生存累积,形成了人们既积极、热情面对生活,又对自然伟力深怀敬畏的复杂心境。它的欢乐与忧伤、热情与冷漠、沉醉与清醒、现实与梦幻,像起伏不定的波浪在人群中掠过,歌舞艺术的热情奔放、深情忧伤与对宗教信仰的执着、坚定,形成奇妙的结合。第四,保守与开拓。绿洲生活的“孤岛”决定了它的封闭性和孤立性,形成了人们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而游牧生活的迁徙与游居,在物质财富的积累和文化继承方面的困难,使人们纽带松散、地缘关系微薄,主要和自己的畜群一块儿过着朴素、孤独、单一的生活。特定的游牧情境不仅是民歌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其它抒情形式得以展开的重要依据。如民歌中那内在心事的咏叹,随意而为的自然泄露,是独自性的生存昭示。同时,新疆有着很长的开荒、屯垦历史,形成了一种开拓者的精神。垦荒者来到这里,远方的血统渐渐淡漠,焦灼的心灵安顿下来,邻居、朋友、战士逐渐代替同乡同族的位置。口音开始改变,不伦不类中产生新的传统,生活习惯发生新的整合,各民族习俗中的吻合点越来越多,扬弃与重生。第五、丰富与诗性。新疆地广人稀,各个民族、文化、语言、信仰上的混杂与多元性质处于支配地位,相异与差别的特征突出。各种文化的接触与影响呈一种自然的状态,具有典型的文化的分散性、差异性、丰富性。民间文化内容

丰厚,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的倾向强盛。诗性中那透着痛楚、牺牲意识和内在忧伤,倾重理想,信仰执著,世俗的快乐与浪漫被蒙上神圣的色彩。当人们听着《塔里木河》的歌声和《十二木卡姆》的传唱时,心灵被深深地震撼着。

三、新疆多元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新疆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的“变压器”和“蓄水池”,有效地传递过非常重要的文明信息。这些信息影响着东西方文明的面貌,自身沉淀多元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民族、宗教、语言和文化的博物馆。自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来,新疆趋于沉寂,繁盛的光景潮水般退去。新疆文化,作为我国西部文化的一部分,与中亚的文化与历史一样,是世界史学界、文化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面对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面对市场化、技术化的发展,面对网络化、虚拟化的时代,新疆文化的民间性、边疆性、乡土性,已然演化为唯美主义、浪漫主义、自由主义的符号表征,如何面对现实而不断发展,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新疆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我们以开放的胸怀,以平等的视角,与各种文化形态进行多样的、多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借鉴乃至吸纳其他各种文化的优秀成分,深化对自然界的认识,增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深刻认识新疆文化的优势与潜质,留存新疆文化中健康、自然、开放、多元的文化品质,把最简单与最神奇放在一起,把热情与悲伤放在一起,把生与死放在一起,启迪人的心智,滋养人的精神,使人知善恶、辨真假、明美丑。认识新疆文化,需要有一种对民族感情、民族宗教与民族生活的基本尊重,同时在考虑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我评价中学会尊重、理解、沟通与融合。承认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并积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促进新疆文化整体大发展,也是中华文化面对国际社会形成统一的政治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与前提。

3.新疆文化的历史轨迹

二、新疆绿洲农耕文化 1。于阗文化

2。龟兹文化

龟兹古国是古代西域之大国,地处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交通要冲,连接东西方之贸易,传载东西方之文明,在世界经济、文化历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现今这里保存着包含古代印度犍陀罗、龟兹、吐番、中原汉地文明的大量文化遗存,对研究、发掘龟兹石窟的文化艺术内涵,以及对中亚、西亚乃至东亚古代文化渊源有着重要的意义。早在公元三世纪时,佛教就经丝绸之路传至丝路重镇龟兹,并在龟兹地区广为传布,僧俗造寺、开窟、塑像、绘画、供佛等活动已很频繁。据文献记载,到了公元四世纪时,龟兹佛教已达到十分兴盛的程度,成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这一时期,在龟兹还出现了不少高僧大德,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鸠摩罗什便是其中之一。至唐玄奘西行去印度取经途经龟兹时,龟兹佛教已是“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切有部”、“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捐废俗务,奉持斋戒,受经听法渴日忘疲”。鸠摩罗什(334~413年),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师徒所译经论《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花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维摩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及《十诵论》等共74部384卷,在中国佛教翻译史上,因为罗什对龙树中观学作有系统的翻译,中国佛教由此进入了新的境界。总体而说,因罗什娴熟汉语,博学多闻,故其译文采意译方式,重视简练精粹,深达原旨,流畅易读,在译经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是历代最受欢迎的译师,其译本流传最广,后世尊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在中国译经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龟兹文化最辉煌的时期应该是在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然而龟兹文化经过历史沧桑,遭到的破坏很严重。如今的文化遗存,满目疮痍。从上世纪80年代起,龟兹文化遗产开始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国家已投入巨资维修石窟和文化遗址。但是古龟兹地域较广,遗产分散,仅龟兹石窟,就分布在方圆100多平方公里内,人员偏少,管理困难。另外,石窟外部维修取得很大成果,但石窟内部的“病害”比较严重。如不加强维护,壁画将有逐渐消失的危险。

3.楼兰一鄯善文化

楼兰文化是罗布泊地区最具特色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类型,是古西域历史文化典型代表之一,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2100多年前就已见诸文字的古楼兰王国,在丝绸之路上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当时曾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公元500年左右,古楼兰王国一夜之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楼兰原是一个随水而居的半耕半牧的小部落。通过发现的楼兰古墓及罗布泊地区发现的大量细石器表明楼兰人本为游牧人,丝绸之路开通后,域处文明尤其是汉文明传入楼兰才加速了楼兰人发展城市文明。

4。高昌文化

高昌回鹘文化是古代光辉灿烂的西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是一种沐浴着东风西雨,以游牧与定居共存为显著特征的融合混同性文化。高昌回鹘时期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无不浸透着这一显著特点,高昌回鹘文化的形成和变化极大影响了后来西域文化的演变和走向,对于近代维吾尔等民族心里的形成以及文化的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昌回鹘在吐鲁番盆地定居以后,其发展起来的农业、畜牧业以及手工业的生产,都已基本上摆脱了过去在漠北时期以游牧为主的内容,而具有西域的特点。

在农业生产上,放弃过去在漠北草原上的游牧生活而以经营定居的农业为主,地产五谷,产葡萄酒,在种植棉花并织成布方面有长远的传统,梧桐的树脂称为梧桐泪,可做药用及工业上金属的焊剂。在农业上利用水力,引导天山上的雪水以灌田园,造作水佑硙即水磨,便于粮食加工,因地制宜,用骆驼耕田,也有一部分畜牧业。在手工业上,丝织品有兜罗、锦、纻丝、熟绫。棉、毛织品有斜褐、白布、绣文花蕊布。矿物中有著名的硇砂,是一种氯化钠,为制皮革不可缺少的原料。铁制品中,回鹘人已有镔铁即钢,当时回鹘人手工业操作的各种器械,许多得用钢铁才能制成。

在商业上,从其和内地商业的往来频仍可以看出商业之发达。回鹘人多到辽南京(今北京)做买卖,善于鉴别珍宝。也常到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进行贸易,辽朝特别在上京南城设立”回鹘营“作为居留地。与五代、北宋也进行贸易。向宋的洛阳、开封源源不绝地输送马匹,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元丰八年(1085)将战马24000匹送抵开封。又如棉布(白布)一项,后周广顺元年(951),一次运到开封的就达1329段,这也说明当时内地植棉业还很不发达。

在回鹘文书方面,除零星契约及文书外,主要的有回鹘文的《玄奘传》,原译本为10世纪中别失八里回鹘佛僧详古舍利所译,1930年在新疆出土,现已整理。《金光明经》(汉文译者为唐高僧义净)的回鹘文译本(译者同《玄奘传》),是从汉文译本转译的,另从梵文本添译了好多处,成为研究古代维吾尔语和宗教(佛教)的基本材料。《乌古斯可汗传说》,这是未经14世纪波斯史家拉施特·丁掺入伊斯兰色彩的、维吾尔族最早有关其自己始祖的民间传说。传说写成的时间大约在10世纪,地点在天山南路,为一佚名回鹘人的手稿,现收在拉得洛夫氏的《福乐智慧·导言》之中。

吐鲁番古代各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早有成熟的医药(如唐代的《西州续命汤》)。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高昌回鹘境内龟兹进奉使李延庆等36人到宋朝献香药。元代畏兀儿人军医月举连赤海牙曾在合州(今四川合川)钓鱼山,“奉命修麴药以疗师疫”。

高昌回鹘人在宗教信仰上,先信最早从波斯传来的摩尼教,而后信佛教。所以,在今新疆吐鲁番西的木头沟或吐峪沟的墙壁上或废墟内,已发现大量回鹘人的宗教壁画,表现出与波斯文化融合的倾向。高昌回鹘人“乐多琵琶、箜篌”,“好游赏,行者必抱乐器”。高昌壁画中,经常有天堂中跳舞的画面。塔里木盆地的戏剧表演,在汉代已产生,这由20世纪在吐鲁番、哈密发现的译成回鹘文的《弥勒会见记》抄本的残卷、写本,以及近代在库车出土的有关当时戏剧演出的场面和文物可以证明。

19世纪末,法国人伯希和曾在我国敦煌千佛洞发现几百个属于元朝初年回鹘文木刻活字。据研究,这些回鹘文木刻活字很可能是元朝初年因在敦煌、吐鲁番一带大量翻译佛典,就参考同时代王祯那一套汉文活字印书的办法,用于畏兀儿地区所留的痕迹②。在唐代,已从内地传去七曜历,有十二地支及生肖,这由我国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吐鲁番得到的回鹘文历书残页(现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可以证明。

5.维吾尔文化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高原的回鹘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成现代维吾尔族。

三、新疆草原游牧文化 1.早期草原游牧文化 2.突厥文化 3.蒙古文化

4.哈萨克文化与柯尔克孜文化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她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逐步融合而成。古代塞种、乌孙、克烈、乃蛮等均为哈萨克族族源部族,历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据汉文史籍记载,塞种人原名“允戒”,世居敦煌,后被月氏排挤而西迁,游牧与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到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的广大地区。《汉书·西域传》在涉及到哈萨克族的主要源流之一的乌孙时亦云:“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这也说明哈萨克族中有古代塞种人的成分。克烈是今哈萨克族中玉兹的一个大部落,主要居住在阿勒泰地区,另外塔城、哈密、昌吉等地区也有。但克烈部早在蒙古兴起之前,便闻名于世。辽金时期,克烈部游牧于杭爱山与肯特山之间的鄂尔浑河和图拉河流域,西与篾儿乞惕和吉利吉斯部为邻。从此看来,哈萨克族游牧生活历史悠久,在悠悠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转场文化。

哈萨克族作为一个草原游牧民族,一年四季都在不同的时节转场,逐水草而居。但是我们不能将哈萨克族的转场视作简单的换季换草场的举动。哈萨克族人的转场具有独特的文化蕴味,既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更重要的是转场赋予了人们无穷的精神食粮。也因此,哈萨克族人的转场文化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转场景象由于过于引人入胜,因此讲究转场队伍必须整齐划一。其中,转夏牧场和秋牧场的队伍更是热闹非凡。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骑着骏马,运驼上盖着各色花毡,热热闹闹的转场,远处看去犹如南归的大雁。

部落首长骑着宝马,跨着镀金马鞍,身穿十分华丽的服饰,肩背弓,腰配剑,一手举白肩雕,一手拿金灿灿的马鞭,走在转场队伍前面,颇是威风凛凛。而夫人头带白色盖头巾,身披刺绣长袍,手牵转场头驼。部落首长和夫人身边簇拥着部落里的长者和能人,场面颇为壮观。在转场途中,部分男人负责勘察道路,整理运驼货物平衡;而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们相互戏耍,开着得体的玩笑,时而高声歌唱,时而男女对唱,竞相表演技艺,将枯燥乏味的转场变成了移动的舞台,绚丽多姿,美妙无比……

哈萨克族转场过程中还有这样的传统习俗,当地居住的部落要为转场经过的驼队提供食物和饮品。这种习俗也有自身的讲究,给转场队伍拿饮食的人到了转场队伍跟前时,首先要对转场的人们道平安,之后,将所带饮食提供给带队的首长和长者。首先接过饮品的人口中说着:“布斯木拉依热合曼热合依木”(经文,意为愿安拉保佑一切平安),先对着马鬃滴几滴饮品,后自己再饮两口,再转给其他身边的人饮用。身边的所有人品尝问之后,转给牵头驼的夫人,再转给转场中的其他人员。

如果转场队伍中有年轻的媳妇和妇女,转场队伍在经过古坟或有名望的部落时,她们会下马步行通过。她们双手接过送来的饮品,下马站在地上品尝。送饮品的人返回时,转场队伍中的妇女们往乘饮品的容器内放置银扣等物品,绝不让对方空手而回。转场队伍每到一处扎营地时,当地村落的人们会争先恐后的帮助转场队伍搭建毡房,送来美味佳肴,宰杀牲畜盛情宴请转场队伍。同样,转场队伍进餐完毕后,赠送丰厚的礼物作为回报。从此,可以看出哈萨克族是一个讲求团结,讲求和睦,讲求和谐的豁达民族。

四、新疆屯垦文化 1.汉唐时期的屯垦文化 2.清代屯垦文化 3.兵团文化

五、新疆宗教文化 1.原始宗教文化 2.火祆教文化

祆教是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之一, 至迟在公元前4世纪时,随着一部分信仰祆教塞种人的活动,祆教已经在新疆的大地上开始留下了自己的踪迹。

祆教在新疆各地的流行情况,据《魏书》、《北史》记载高昌国“俗事天神,兼信佛法”;《魏书》、《周书》记载焉耆国“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旧唐书》、《新唐书》记载“疏勒国俗事天祆神”,“俗祠祆神”等;《旧唐书》、《旧五代史・外国列传》记载“于阗国好事火祆神”、“于阗,其俗好事祆神”;《宋史・于阗传》记载:“俗事祆神”。又据《宋会要・蕃夷四》之《龟兹传》记载:“太平兴国六年(976年)五月,西州龟兹遣使易难与婆罗门波斯外道来贡”。《宋史》记载高昌国“复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经所诵外道者也”,《宋会要・蕃夷四》之《高昌传》记载:“雍熙元年(984年)五月,西州回鹘与婆罗门及波斯外道阿里烟朝贡。”这里的“波斯外道”、“波斯僧”即指祆教和祆教徒。

新疆各地祆教的情况比较复杂。各地虽“俗事祆神”,但不能因此认为该教已得到广泛普及。因为除祆教外,各地还有流行已久的各种自然崇拜、萨满崇拜,特别是2世纪以后,佛教逐渐在各地盛行起来,各地王室、贵族大都崇奉佛教,并加以推导。佛教已居主导宗教的地位。祆教的流行,主要是在农村和民间,在民间形成风俗。尤其是拜火仪式,引人注目,所以常为史籍所载。各地祆教徒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商而来的波斯人和粟特人,粟特人有一部分已移居各地,他们带来的祆教信仰具有粟特(河中)本土色彩;另一种是受其影响而信仰祆教的当地其他成分的居民,这些人也只是部分地接受了祆教教义,如对祆神阿胡拉・马兹达为最高主神的崇拜思想、向善思想、具有祆教特点的祭火仪式,以及一些较适合当地居民习俗的礼仪、节日等。但诸如“天葬”、“九日濯之礼”和其他过于繁复的礼俗、仪式,并未被吸收。

流行了一千多年,10世纪以后逐渐在各地消失。原因除因伊斯兰教的传播取代了各地祆教之外,也有祆教自身的原因。不传教,不译经,祭司们没有传播教义的义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祆教的传播发展;其次,祆教有极严的教规,教徒若触犯教规,便要受“烧铁烙舌”的酷刑惩罚;第三,祆祠为禁地,外人不许进入,使人不容易了解祆教。第四,祆教礼仪十分繁复,有“仪式宗教”之谓,如欲加入祆教,则更须经过极复杂严格的洁净规定,一般人难以接受。此外,在政治上,祆教并未得到各地统治上层的支持,经济上没有如佛教、伊斯兰教那样的寺院经济作为支撑,所以只能逐渐萎缩,自生自灭,成为民间宗教信仰和习俗的一部分

祆教虽然失传,但由于在民间流传时间较长,并且与各地古代居民崇奉的自然崇拜有许多共同之处,经过长期相互融合吸收,形成某些固有的信仰习俗,有些带有祆教色彩的习俗被保留至今。

3.佛教文化

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克什米尔首先传入信教于阗。不久,又经中亚传入疏勒。此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传播到且末、若羌、莎车、叶城、库车、阿克苏、焉稽、吐鲁番、哈密等塔里木盆地周围各个绿洲。佛教传入后,新疆正 处于奴隶占有制发展阶段,在天山南北建立了数十个“城郭之国”。

这些所谓“城郭之国”,只是一些大大小小的、互不属统的地方割据政权。他们互相攻伐,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破坏了经济发展,造成社会动荡。匈奴贵族集团对各地的残酷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汉朝政府驱逐匈奴的斗争,虽然给新疆人民带来了休养生息的时机,但未彻底接触战争和阶级压迫给他们造成的痛苦,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尖锐激烈。所以,提倡忍耐、安于命运的佛教传入后,很快就受到各地统治者的欢迎。他们希望借助这一新宗教来消除劳动人民的不满和反抗,维护自己的统治,对佛教大力予以复制和推行。长期遭受匈奴贵族忽然本国统治阶级压迫剥削和奴役,生活性爱水生火热中的广大劳动人民,也把改变自己命运、摆脱痛苦的希望寄托在对佛教的信仰上。

佛教传入各地后,受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欢迎,信者日众。因而佛教在各地得以迅速传播开来,并遂最终取代萨满教、袄教。成为各地的主要宗教,从而在新疆形成了一佛教为住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佛教在各地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下,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佛教鼎盛时期,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佛寺林立,僧尼众多,还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高昌等著名的佛教中心。新疆佛教在造像,绘画,音乐,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佛教在新疆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佛教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当时各绿洲地区佛寺林立,僧侣成群,宗教活动规模宏大。

佛教寺院的修建,既是宗教活动的需要,有时弘扬佛教文化、宣传佛教教义的要求,也是信仰者的一项众要的功德。新疆佛教十分重视寺塔的修建。于阗作为新疆佛教的首传之地和佛教中心,不仅佛教佛塔的数量多,而且建筑规模大。晋代西行求法的高僧显在途经于阗时看到,“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许”,还有“不可计数”的大小寺院。据后人考证,当时和田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寺院达4000于所,兰若小塔逾5000个。城内著名寺院有14座,其中法显所具之寺有“三千僧”,可见规模之大。另一座时位于城西七八里的王新寺,规模更大。该寺由三代和天王历时80年才建成,高25丈,雕刻精美,金碧辉煌,气势宏伟。佛教另一中心龟兹,仅城内就有“佛塔千所”。

大规模佛事活动更反映了当时佛教的鼎盛。于阗举行一种名为“行像”的大型佛事活动,从四月一日开始,“成立便扫洒道路,庄严巷陌”。城门上支起大帐篷,国王和夫人及采女就住在帐篷里。行像,在离城三四公里的地方做一个状如行殿,高三丈多的四轮像车,把佛像立于车中。像车距离城门一百步时,国王脱掉王冠,换上新衣,赤足持香,出城迎接。像入城时,梦楼上夫人、采女纷纷向下抛洒鲜花。这种盛大的行像活动,共进行14天,由于阗的14座大寺轮流举行。国王自始至终参加,直到整个行像活动结束,才和夫人等一起返回王宫。当健陀罗佛教艺术兴起的时候,佛教的传播区域也在逐步扩大,从公元前三世纪始,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斯库鲁阿布上游的巴米扬摩崖石窟开始兴建,佛教造像艺术活动也借助于佛教在各个地区的逐渐流行而发展起来。东汉永元二年至建和元年(90-147),新疆库车“森木塞姆千佛洞”开凿。东汉初平元年至唐天佑四年(190-907),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开凿。东汉建安六年至北魏太平真居十一年(201-450),新疆鄯善吐峪沟千佛洞开凿。东汉建安六年至唐天佑四年(201-907),新疆库车库木吐拉千佛洞开凿。西晋泰始元年至唐天佑四年(265-907),新疆焉耆锡克沁千佛洞开凿。西晋泰始元年至北魏泰常五年(265-420),库车克孜朵哈千佛洞开凿。

4.摩尼教文化

摩尼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源起在波斯,由教主摩尼(Mani)创于3世纪中叶。3—15世纪曾在亚非欧三大洲很多地区流行,吸收了不少东西方宗教思想,形成二宗三际的独特教

义后,又影响了希腊哲学与基督教一些教派,甚至与佛教也有交互影响,但是摩尼教(东方教区)佛教化的程度远过于佛教中吸纳摩尼教的成份。

新疆的古代遗迹与文书中有不少摩尼教的踪迹。考古工作成果可分为两次大的发现,即20世纪初德国人的发现及8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发现。德国人在吐鲁番考察时发现的摩尼教法堂遗迹,最重要的莫过于在高昌摩尼教城发掘的K与α遗址,这两个地方原来都曾是摩尼寺,虽然以后改为佛寺,但仍然发现了摩尼教壁画,出土绢麻纸画以及文献;同时发现还有伯孜克里克石窟第38号(当时编为25号)洞窟,此窟曾被封存的主壁面,原画有“礼赞生命树”,因而俄国人1914年的考察

报告,比定为摩尼教石窟。上述寺窟遗址与交河故城及吐峪沟等处发现的摩尼文献残

件数量上千,且有多种语言形态,如古伊朗语系中古波斯文(MP)、帕提亚文以及粟特文,还有古突厥文,回鹘文、龟兹文及汉文等。同时一时期,在敦煌的藏经洞也发现了汉文与回鹘文的摩尼教译经。50年代在福建泉州发现摩尼教草庵,近年又有浙江苍南、湖北英山的法堂与墓地等。至80年代吐鲁番又新发现了出土文献,是摩尼教徒以粟特文与回鹘文所写的信札,石窟考察方面亦兴起了探查研考热潮。

摩尼教的艺术文化遗迹,集中发现在高昌故城的两个寺址、交河故城、伯孜克里克与吐峪沟石窟。在古城寺址与石窟遗迹中所出土的诸种文献,往往十分精致,不少文献附有插图或卷首扉页画,表现出摩尼教艺术文化的特色,且与摩尼本人善于以画技宣教,作过传教图册的传统相关。

高昌古城K遗址出土过一件写着回鹘可汗的王统世系,背面画着细密画的摩尼教文书,说明其应是回鹘时期的王家寺院。遗址居中的几间斋戒大厅有最重要的壁画,壁面上创始教主摩尼赫然在目,摩尼僧众簇拥在侧(图

1)。摩尼头戴华丽的高冠,身着边饰的宽领衣,长面细目,微髭尖须。头后显示其神圣的项光,是一轮弯月与淡色的红日相结合而画成的。摩尼身后先排列着一列列男教徒,紧随其后的是女教徒,装束均略近于教主,其后又有身着红格花和深灰衣衫的人,衣服为窄袖圆领束腰式。摩尼教信徒分为五个层次,即慕阇(传法教道者),拂多诞(侍法者),法堂主,纯善人,听众。其纯善人以上的四个层级属于“选民”,相当于出家僧侣,都穿着白色法衣;最基层的“听众”仍为俗人,身着俗装,因而此画反映了“僧俗两界”、高低多层的教徒信众。α寺址也是一座出土有摩尼教画的王家寺院。伯孜克里克第38窟的

“礼赞生命之树”壁画,中间三株主干升起,树叶锦簇,异果垂重。树下有各式人物,如戴凤冠、人身象头、肩生翅的守护灵等等,均双手合十或笼袖,十分虔敬地向树或跪拜或立敬(图

2)。此窟年代约定在9、10世纪之交。另外在27号 窟也有类似画面,且与35号可能属于摩尼教原创窟,而发现摩尼教徒信札的新编2号也可比定为摩尼窟。

回鹘为维吾尔族的先民,他们曾在8世纪中至10世纪初近200年时间信奉摩尼教。漠北《九姓回鹘可汗碑》、吐鲁番回鹘文的《牟羽可汗入教记》都明载回鹘族先民改宗摩尼教的事件。回鹘人改宗摩尼,缘于牟羽可汗出兵助平安史之乱后皈依了摩尼教。唐宝应二年(763)牟羽携四位摩尼法师,由洛阳返回漠北鄂尔浑河草原,由此时起奉摩尼教为回鹘的国教。回鹘可汗在803年时就曾由漠北来吐鲁番访摩尼师,此时回鹘势力已至吐鲁番,此前这里聚居的粟特人就有奉摩尼教者。840年回鹘由漠北迁至吐鲁番,建高昌回鹘国初期,摩尼教已很兴盛,吐鲁番地区出土不少回鹘文摩尼教文献可为明证。随后,他们处于既信摩尼教又信佛教的阶段,这可以从摩尼教经典混入佛教内容,佛教经典也掺入摩尼教内容证明。总之,从出土文物等情况推断,摩尼教在此于10世纪上半叶达于鼎盛。至会昌五年灭法后,三夷教(摩尼、祆教、景教)在汉地一蹶不振,摩尼教在会昌三年

(843)就被禁止。但在高昌回鹘,摩尼仍盛,佛、景、祆等并存。至10世纪末的癸末年(983),特勤王子奉阿斯兰毗伽天可汗之命,于旧城毁摩尼寺,改为佛寺,标志此时民族信仰又一次改宗。

现存的纸质书卷插图之中,有一张正反两面画,一面反映可汗皈依摩尼教的场面,另一面画有摩尼教庇麻节内容。归依图中心部位,身着华丽的饰边法衣者———应为承法传道的大慕阇等级人物,与身着铠甲的王者,双手紧握,这应是皈依改宗的象征。可汗身后有着胡须世俗人物。法师慕阇身后为着白衣的

选民僧侣,其前方有象头狮面的护法以及菩萨形貌的人。庆贺庇麻圣节—— —摩尼教重大节日,画面也有中心人物,应是坐在一台座上,着法衣的大慕阇。他的周围有身着法衣的摩尼僧侣成排而列,身后下两排有戴样式色泽不同的帽子的人,或为低级僧侣,或为信众。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其面前的奉献者与奉献物。有两个领头的僧侣,趋向前方,手捧一部经书,前方的台上,有方形大果盘与高足圆果盘,盛满了瓜与葡萄(图3)。还有一些画,也十分精致美观。如描画书写僧的,白色法衣僧侣们坐案前,手中持红色的笔,有人还拿着两支。此图极具波斯细密画的特点,色泽富丽,构图均衡。另外还有麻布幡画上的男女选民等,有趣的是画女选民的幡布,不仅题有诸侯夫人之名,而且两面均绘同一人,或着法衣或穿俗装。

5.景教文化

景教即基督教派别聂斯托里派,是我国对该派的一种称谓。“景”字含有“光明广大”之意,源自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聂斯托里即该教的创始人。

景教传入新疆地区的时间,因无确凿史料,也只能作出大致的推测,约在公元6世纪中后期至7世纪初。按照西方宗教陆路传入我国的一般规律来看,应当是早于我国内地,而略晚于中亚诸地。

高昌地区是景教的一个传播中心。在高昌故地的考古发掘曾发现有景教寺院遗址,出土有景教文献。景教在天山北部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轮台(今乌鲁木齐附近)、阿力麻里(今伊梨霍城县境内)等地都建有景教大教堂,并有自己的主教。元初,道教首领邱处机西行至轮台时,有“迭屑头目为迎”,迭屑是元代文献对景教徒的称谓。由景教头目出面迎接成吉思汗的这位贵客,足以说明景教在该地的势力和地位绝非一般。景教在西北操突厥语和蒙古语的游牧部落如克烈、乃蛮、汪古、篾儿惕等部中,都有大量信徒。有些部落酋长和上层贵族也信奉该教,使景教在游牧部落中取得了很高的地位。马可波罗称克烈部酋长王罕为“长老约翰”,由此而在西方基督教界引起了东方有大量基督教徒等各种传说,天主教会纷纷派出传教士来西域传教。据考古发现,在伊梨地区,七河以及其它游牧人活动的地方,有大量画有十字的元代景教徒墓石和刻石出土,证实了景教在游牧民中间确有一个兴盛时期。

14世纪中叶以后,景教在西域整个地区衰落。

6.伊斯兰教文化

10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首先传人新疆喀什地区,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播,到16世纪时已取代佛教成为天山南部地区的主要宗教。伊斯兰教与佛教地位在这一地区的转换,是新疆宗教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不仅改变了新疆传统的宗教格局,也改变了新疆的政治格局,更对改信了伊斯兰教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六、转型期的新疆各民族文化 1.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

2.新疆文化资源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第五篇:新疆文化及发展

新疆文化及发展

新疆是我国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在这片广裹的大地上,生活着47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民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13个。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为新疆带来了丰富多彩而又底蕴厚重的特色民族文化,而且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和发展,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构建新疆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要了解现今社会新疆民族文化多元的全貌,就必须对新疆民族文化多元的形成与发展进行过程分析,其中既有对多元文化奠定基础的古代元素,也可以将这一时期称之为“青铜时期”;又有多元文化繁荣和发展的现代元素,也可以将这一时期称之为“黄金时期”。尤其后者是现今研究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及其构成元素的基本依据。

一、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过程分析

(一)新疆文化多元性的古代元素———多民族文化的演进

新疆古称西域,自进入有史的时期以来,就是一个多种部落、部族、民族共存,多种语言、文字同在,多种宗教并列的多元文化的区域。从先秦开始至清代,在西域生活和活动的有过众多部落、部族和民族。它们主要是:古代的塞人、汉人、匈奴人、羌人、乌孙人、大月氏人、吐火罗人、鲜卑人、柔然人、突厥人、回鹘人、吐蕃人、蒙古人以及清代以来形成的维吾尔、汉、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古代的游牧部落、部族进入天山以南绿洲农耕区后,转变成了农耕定居居民,其生产生活方式及习俗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新疆自古代就有绿洲农耕民和草原游牧民,他们操着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文字。从出土文献可知,自西汉时期始,于阗国使用塞语塞文,龟兹国使用吐火罗语文,鄯善国使用汉语文和佉卢文。自魏晋以后,高昌国先是使用汉语文,后又使用回鹘语文。6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西突厥势力进入西域。突厥语文开始流行起来。成吉思汗西征后,蒙古语也成为西域的语种之一。自清乾隆年间起,奠定了西域诸多民族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满-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和印欧语系的语言文化格局。两千多年间,语言的融合现象时时在发生,同时某一个民族的人们通晓数种语言的情形也十分普遍,说明很早的时候人们就有了族际间的交流和交往。新疆是东西方文化交汇处的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地域文化之一,由于它的多民族性、多语种性、多宗教性和多元文化形态性,它是一种多源发生、多维发展的多元文化。

以新疆宗教文化为例,它的多元性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自史前的原生性宗教到文明时代的创生性宗教都曾存在过;二是指某一民族历史上的宗教信仰也并非单一,如回鹘人就曾信奉过萨满教、佛教、摩尼教、景教等。历史上,新疆诸多部族宗教信仰改宗的事情不断在发生,改宗本身就表明,新疆诸多部落、部族、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多元而非一元。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格局的正式确立是在汉代[1]。因为凡是影响以后新疆地区民族文化发展面貌的古代因素皆肇始于此。第一,我国史籍对新疆文化主体的族属有明确记载是在汉代。

第二,张骞“凿空”,打通了“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从而为东西文化大规模的交流提供了基础条件和保障。第三,印度佛教传入西域,并逐渐发展成为前伊斯兰时期(公元10世纪以前)在西域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在佛教文化的侵蚀下,当时的西域民族文化带有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西域经历了分裂与统一的曲折发展过程。在今新疆境内,民族迁徙异常频繁,民族融合不断发生,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面貌在发展中出现了变异,其表现就是民族文化开始了突厥化、回鹘化与伊斯兰化的过程,这一进程导致西域人文景观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历史步入隋唐以后,西域在隋朝时期主要处于西突厥的控制之下。唐朝建立后,突厥政权衰落,西域进入以唐朝为主,各种势力争夺的历史时期。唐朝时期,大批中原内地的汉人西迁定居西域,汉人在西域的数量骤增,分布区域遍及天山南北,尤以三州(伊州、西州、庭州)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后改为碎叶))为多,汉文化又一次以强劲之势传播到西域,而且以汉文典籍、边塞诗、汉族习俗礼仪等在西域著称。蒙元时期。西域逐渐形成操突厥语和汉语的成分为主体民族的格局。佛教、聂思脱里派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西域通行,不论在草原地区还是在绿洲地区,伊斯兰教都呈现出从西向东扩展的趋势。在语言文字上,畏兀儿以西、天山以南地区和葱岭以西地区的回回知识分子将阿拉伯文或波斯文作为书面语,并逐渐创制出波斯文字母拼写突厥语东部方言的察合台文;畏兀儿人使用畏兀儿文。

明清时期。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新疆一些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形成。而且,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者的强力推行下,伊斯兰教成为西域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在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方面的统一,使一种新的合成式的文化产生,并因此促成了近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族最终形成。截止到清末,维吾尔人主要分布在南疆地区,哈密、吐鲁番及伊犁地区,并且随着北疆地区农业开发和社会发展,不断定居北疆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新疆的主体民族。正是由于两千多年来新疆多民族的政治经济交往与思想文化交流,使其在封建社会逐步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从一开始新疆民族文化在古代元素的演进中就带有多元气息,为形象地加以表述特将这一时期称之为“青铜时期”。

(二)新疆文化多元性的现代元素———多民族文化的定型

解放后,国家积极支援边疆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现实容貌基本确定。1949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随后很多解放军官兵(绝大多数是汉族)就地转业,分布于新疆各地,组建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10余个师和100多个农牧团场(这也是现在的兵团雏形),这是解放后首次大批汉族人迁入新疆。1952年,兵团从上海、湖南、湖北、山东等地招调女兵并派有干部及其家属进疆,1958年到1959年,山东、安徽、江苏支边青年来新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内地大批汉族人自发来疆,1964年至1965年又有大批上海、天津、四川支边青年来疆,1966年有大批河南人来疆,这些内地群众的进入基本上改变了新疆“少汉族”的局面,直接影响到新疆多民族文化的变迁和演进,为现今新疆形成各民族的杂居文化和多样文化奠定了基础。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新疆汉族一度跃居人口数量的第二位,人口数量仅次于维吾尔族。截止2004年,汉族的人口有780余万人,占全疆总人数的39.75%[2]。而且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向全社会正式公布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兵团总人口为248.05万人,比1954年兵团成立时的人口总数增加了230多万人,目前,兵团汉族人口占到了新疆汉族人口的近三分之一[3]。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汉民族群众在新疆地位的稳固,不仅有力地支援了边疆经济建设,而且随着汉族与其他民族的杂居和频繁往来,又丰富着新疆文化民族文化多元性和多样性的内容。这些就是推动新疆民族文化多元的现代元素,由于这一时期多元文化的发展成绩斐然,因此也将这一时期称之为“黄金时期”。

二、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文化元素构成分析

现今,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已经在各个方面有所展现,而本文所谈到的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不仅包括以维吾尔族为主导的伊斯兰传统文化,还包括以汉文化、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等,这些文化的交流、并存,融为一体但又不丧失民族传统和民族特色,才是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真

实内涵,当然这一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迁,要论证和研究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影响文化多元的几个元素———民族意识、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族际交往、民族节日和民族风俗等进行分析,进而才能得出在当代新疆民族文化是多元民族文化这一结论。

(一)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也称“民族性格”、“民族统统心理素质”,是把一个民族的成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巨大的精神凝聚力。一般来说,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弱,人口较少,经济水平落后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强;单一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意识比较弱,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地区比较强。在新疆,这种民族意识的存在表现非常明显,尤其是维吾尔族的民族意识要远远强于其他民族包括汉族。以维吾尔族的民居文化为例,伊斯兰教自唐宋传入中国以后,至明清两代在中国逐渐成为10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民族为了适应各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建筑文化,在与其他民族的交融过程中,既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特色,又融入了阿拉伯民居文化的色彩,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民居文化意识。他们的民居在地域和空间分布上的布局多是围绕清真寺而分布居,其形态具有群落性,构成了显明的特点与个性(如喀什的高台民居)。这主要因为,一是由于他们在其民族内部普遍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宗教内涵及较为强烈的民族凝聚力;二是利于加强穆斯林内部的团结和联系,抵御外部的压迫和歧视。此外,由于伊斯兰教在色彩上是尚绿和尚白的,许多后世的建筑中都有绿色(如喀什的香妃墓)。那富有生机的绿意和纯洁无染的白色,呈现着伊斯兰教的圣俗,绿色是人类生命源泉的象征,是大自然勃勃生机的展现,看见了绿色,就联想到伊斯兰。因此,喜欢绿色是维吾尔民族传统之一,而且这一传统的民族意识一直延续至今。

(二)宗教信仰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宗教信仰和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差异性一起构成了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如目前新疆主要的少数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宗教都经历一个世俗化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信教人数逐渐减少。第二,宗教仪式简化。但是,新疆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且多数群众都信仰某一种宗教,信教群众数量基数较大,宗教的影响甚至渗透到生活习惯、思想意识、民族心理之中,因此,新疆的宗教发展及其带来的影响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性。

目前,伊斯兰教是新疆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共有10个少数民族,信教群众占新疆总人口的58.3%[4]。在南疆地区,宗教对当地的人文、社会文化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以喀什地区为例,该地区伊斯兰教已经有一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伊斯兰教存在时间长,影响大,信教人数多,宗教与民族结合最紧密的地区之一,伊斯兰教在这里非常典型:第一,清真寺多。喀什地区清真寺约占全新疆清真寺总数的42%,喀什巿就有六百多座。第二,穆斯林人口多。喀什地区信教群众近300万人。第三,宗教职业者多。按照伊斯兰教规定,每个清真寺至少要有一名宗教职业者管理清真寺,在礼拜时领拜,以及处理和婚丧有关的事情。第四,学经人员多。喀什地区学经人员较多,学经一般几个月或在经文学校是三年,毕业以后,能够在清真寺工作。第五,朝觐人员多。朝觐是伊斯兰教的天命,伊斯兰教义规定凡是身体健康、经济条件许可的穆斯林一生中都应该去麦加朝觐一次,对穆斯林来说朝觐的吸引力很大。在新疆,若要研究和探讨民族文化,就不可回避这里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就既要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关注宗教,认识到宗教对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殊意义,又要尊重其作为新疆民族文化特殊性的现实影响力。

(三)民族语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它又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今社会,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不与周围的国家、地区和民族交往,只要交往语言就成为第一需要。在我国,科技文化经济等主要信息载体是汉语,在获取传播信息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不学汉语就无法面向全国,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省区,2006年全区总人口201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1%。截止2005年底,全区各级各类在校学生441.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58%[5]。依据民族平等的原则,保障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力,在新疆各地无论民族大小,使用母语人数多少,国家和自治区都予以提供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学习的基础条件。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从小接受的主要是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教育,以至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创新,不懂得汉语成为掌握和知晓新技术、新信息的一大障碍。在这一形势下,2004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在总结原有“双语”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提出“民汉兼通”的目标,旨在逐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不断扩大“双语”教学的范围和规模,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这一决定的实施,全疆的少数民族群众送子女学汉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南北疆各地包括到乡镇一级的不少汉语学校,民族学生的比例普遍超过了20%,许多学校达到了50%以上。在汉语教学基础薄弱的农村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像莎车县佰什坎特镇“双语”实验小学和乌什县阿合雅乡中心小学那样创造条件实施“双语”教学的学校。这对于和谐新疆建设、实现新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新疆范围内普及汉语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同时,新疆在少数民族教育中大力推进“双语”教学,这势必又将会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影响。这种以“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言并行”的双语模式,就是既要尊重和维护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或多元性,又要坚持民族文化的一体性或统一性。因此,这种特色鲜明的“双语”模式,正体现了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四)族际交往

族际交往的前提是居住格局,它是某一区域内人口构成及其居住区域的空间组合方式。一个区域内各民族的居住格局是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新疆自解放以来形成了各民族杂居的居住格局,只有维吾尔族还有相对集中的居住区。有了各民族的杂居,族际交往成为可能和必需,通过族际交往方式使得原有文化得以变迁和改造,这是各种不同文化相互传播、相互采借、相互交流的过程。比如在新疆一直有族际通婚的事实,这种“混合家庭”其实就是一种“混合型的多元文化”,而这种族际通婚的状况和程度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新疆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变迁轨迹。

据中国新疆网的报道,在伊宁市,汉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增多。伊宁市民政局的一份统计显示,不同民族通婚数量自2001年突破100对达到115对后,不同民族通婚的数量开始逐年增长。2003年有135对, 2004年增加到149对。而2006年,通婚的数量则达到了243对[6]。但同时,根据新疆社会科学院关于族际通婚的调查分析显示,各民族间均有通婚发生,但数量多少有所差别。主要表现为:(1)以汉族为通婚对象的民族群体最多,汉族的族际婚姻数量最大。

(2)散居民族的族际婚姻发生率较高,如散居在乌鲁木齐市、伊宁市、塔城市的锡伯、达斡尔、蒙古等民族。(3)文化相近的民族之间更容易通婚,如维吾尔与乌孜别克、塔塔尔间,哈萨克与塔塔尔、乌孜别克间,汉与满、蒙、回等民族间的通婚较多[7]。而且还分析说,族际通婚难度最大的是维吾尔族与汉族的通婚。

通过上述事实可以看出,以不同民族间通婚为表现的族际交往,就是新疆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融和碰撞的过程,汉族群众由于民族风俗意识的转变较快,而且不受宗教信仰因素的制约,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直接体现就是同其他民族通婚的比例要高于其他民族;相反,其他民族尤其在维吾尔族集中的地区,由于强烈的民族传统意识,再加之有宗教信仰,使他们一时很难完全接受另一种文化。这种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思维和行为方式,就是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

(五)民族节日

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直接表象,在新疆这更能说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比如新疆各少数民族民族的节日,就有20个之多,本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古尔邦节,来说明其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差异。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传统盛大节日。时间为肉孜节后的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按照习俗,穆斯林人家在节日中都要宰杀活畜庆祝。过节前,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新疆的维吾尔族在古尔邦节时,无论是城市或农村的广场上都要举行

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广场四周另有一番景象: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账、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食品小吃。解放后,为了照顾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过节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月12日颁布了《关于伊斯兰教的人民在其三大节日屠宰自己食用的牛羊应免征屠宰税并放宽检验标准的通令》,允许免税屠宰自己的牛羊。新疆各地区在传统的“古尔邦”民族节日来临前夕,牛羊活畜市场人声鼎沸,买卖双方交易火爆,洋溢着热烈的节日气氛。

而新疆的汉族群众仍同全国其他省份的汉族民众一道过着自己的传统佳节,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佳节。从2008年起,端午节和清明节、中秋节被列入国家法定节日,这样使得在全国范围内的各个民族都可以享受这些节日,对于其他民族而言这些法定节日的推广就意味着他们要尊重和接受汉民族文化。正如少数民族在节日上有一些庆贺和饮食禁忌一样,在新疆法定的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日期间,汉族群众也通常在少数民族节日期间给予形式各异的祝福,以此表达对其他民族风俗文化的尊重,无形之中这种礼节上的相互尊重本身已经上升为一种文化,试想若是在单一民族或者主要是单一民族为主的地区,没有文化上的差别,这种“尊重文化”的心理和行为就无从发生和出现。所以,通过民族节日祝福表现出来的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尊重习俗,又印证了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深刻内涵。

(六)民族风俗

民族风俗,是指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在服饰、饮食、婚嫁、丧葬、礼仪等方面的习惯做法。新疆的多数少数民族不仅在外貌、语言、宗教方面特色鲜明,而且其丰富多彩、习惯独特的民俗民风,更展现了新疆多民族文化是一个色彩斑斓、纷繁绚丽的多元文化。这里选取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来说明。

民俗民风。最为大家熟悉的就是关于饮食的禁忌习俗。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以面粉、大米为主食,主要吃牛、羊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猪肉和一切动物的血。在待人接物方面,少数民族很重礼节。亲友见面,一般都要握手问候。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群众在遇到长辈或朋友时,习惯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把身体向前倾斜30°,并连声地说:“撒拉买里孔木(意为'祝您平安')!”此外,在丧葬方面,信仰伊斯兰教的民

族,人死后一般都实行土葬。出葬时不许妇女和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后的第7天、第40天和1周年,家属均要举行悼念活动,此项仪式叫“乃孜尔”。民族服饰。新疆少数民族的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华丽堂皇,种类繁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着彩色连衣裙,戴鲜艳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耳坠、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男性爱穿绣花衬衫或袷袢等,维吾尔族男子还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戴绣花帽几乎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爱好,但又随民族与地区不同而互有差异。如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戴绣工精致的小花帽;哈萨克族姑娘喜戴猫头鹰羽花帽;柯尔克孜族青年妇女则喜欢戴红色丝绒圆顶花帽;塔塔尔族妇女尤其喜欢戴镶有彩珠的花帽等。蒙古族男子爱戴呢料大檐礼帽,显得潇洒大方;回族男性则为黑白小圆帽,显得整洁庄重。每逢喜庆节日,各民族都穿上民族盛装,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民族歌舞。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歌舞艺术历史悠久,维吾尔族民歌《新疆是个好地方》《阿拉木汗》《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塔吉克族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乌兹别克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等一批世代流传的民族歌曲,已伴随着丝路驼铃,蜚声中外,名扬天下。新疆歌舞以动听优美的音乐,绚丽多姿的舞蹈,深刻反映了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被誉为音乐之母的维吾尔族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集音乐、舞蹈、演唱、文学、生活为一体,规模宏大、思想深邃,集中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音乐创作的非凡才能,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以上都是新疆的发展与文化,从新疆的发展来看中国梦主要体现在新疆的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也以及现代化程度。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三年来的实践,是我们的治疆方略不断深化、提升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疆的实践过程。新疆近年来发生的历史性变化,都有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正确性,生动而具体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也丰富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基本遵循和本质特征。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推动新疆工作的力度之大、出台政策之多、投入资金之大、建设项目之多、惠及民生之广,在新疆历史上都前所未有。中央高度重视并始终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谋划新疆工作,就是要使新疆的发展和稳定事业更加紧密、更加直接地融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应当从这样战略高度,深刻理解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实现新疆两大历史任务的实践中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凝聚整体合力。新疆的发展稳定牵动全局,没有新疆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新疆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对口援疆工作将会贯穿实现“两个百年”和民族复兴的全过程。这是一项着眼全局、立足新疆、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系统工程,因而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强大整体合力的过程。

从全国来看,新疆工作的体制和发展格局十分独特,地方、兵团、央企等多元开发建设主体共同参与,是新疆区域经济的鲜明特征,也是新疆未来发展的突出优势。特别是新一轮对口援疆的深入开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特点更加鲜明,这就为凝聚强大整体合力,把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把长治久安工作搞扎实,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实现“中国梦”,在新疆的具体体现就是进一步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实现这一目标,归根结底还要靠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发挥的主体作用,同时要着力提高新疆经济发展的开放性、包容性,把借助外力和练好内功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新疆自我发展的内在创造活力。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我能行”树立 的主体意识,激发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雄心壮志,坚定和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更加自觉地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二要强化责任担当。要自觉树立“我为国家作贡献”的意识,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把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事业融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流中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三要优化发展环境。从改进工作作风、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完善市场机制入手,为国内外各类经济实体融入新疆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要大胆开拓创新。要紧密结合新疆实际,放大优势,弥补短板,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襟,着力创新多元主体融合发展、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凝聚起强大整体合力,扎实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下载走进新疆 龙文化书画展word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进新疆 龙文化书画展word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进葫芦文化

    走进葫芦文化 2003年横村庙会,看见有人在卖葫芦丝和未加工过的葫芦。因自己从小喜欢音乐,也喜欢种植,遂买了一个用于做种,当年便结了几百个小葫芦。 2004年我把葫芦种子分了一些......

    龙母文化

    龙母文化 ——西江民俗 摘要:民俗属于文化的一种,深深烙印在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精神世界中。龙母文化是西江民俗的核心文化,对西江流域以及港澳的人们影响深远。本文探讨龙母文......

    文化艺术节书画展活动总

    文化艺术节书画展活动总结 新的春天坐进河南农校,已经一两个月了。春天凤摆柳絮,群芳争放的景象总是如此牵人情思。走道上的同学熙熙攘攘,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这里的每一天他们......

    走进新疆——哈萨克族民俗风情(精选五篇)

    哈萨克族民俗风情 哈萨克族起源及历史: 关于哈萨克族的起源和早期历史,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哈萨克族与塞种人、乌孙、大月氏、康居、奄蔡、匈奴、悦般、突厥、葛逻禄、易萨、回鹘......

    走进足球文化(五篇模版)

    “走进足球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作为一所体育传统项目校,不论是田径项目,还是球类项目,我们学校的优势都越来越明显。那么对于足球,你了解多少呢?作为全球第一运......

    走进希腊文化(五篇范文)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设计(论文)学院:出版与传播班级: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姓名:学号:走进希腊文明 摘要:在遥远的巴尔干半岛南端,希腊这个连接地中海与欧亚大陆的明珠,犹如迄立......

    走进企业感受文化

    走进企业感受文化经过了两天的地铁服务,我们学会了微笑服务的含义。为了丰富我们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内容,锻炼自身的素质。xx年7月15日星期六我们开始了进企业调研的活动,感......

    关于龙文化的资料

    龙的文化 中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历史悠久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更是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文化影响波及着各个层面,多姿多彩,深入人心。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