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微课程比赛文件
附件: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规程
为贯彻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年规划,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有关“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要求,组织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特制定发布此竞赛规程:
一、大赛宗旨
——此项赛事着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职业教育优质课程建设,重点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此项赛事着力搭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平台,创新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方式,重点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此项赛事着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点探索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机制、新方式和新模式。
二、组织机构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
三、参赛对象
全国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
四、比赛内容
本次比赛分为公共基础类和专业技能类两大类,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两组别。
1.公共基础类。主要指职业院校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法律基础、德育、历史、艺术 2.专业技能类。主要指教育部2010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欣赏、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公共基础课程。
目录》和2004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各类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
参赛教师参照公共基础类和专业技能类两大类专业及课程,选取有关的知识点或技能点,按照微课技术规范和标准录制微课,同时允许在两大类课程之外选题,制作微课并参赛。
五、参赛方式
1.组织形式。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参赛报名形式主要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同时接受教师个人经单位同意报名参加比赛。以学校为单位参赛需指定一名校级负责人,负责组织本校教师参赛。
2.竞赛网站。大赛参赛报名、参赛作品提交和获奖成果发布均在“中国职业教育视频课程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 有关比赛的通知、公告、规程、技术规范及评审规则等均在本网站及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同步公布。
3.报名方式。报名分学校报名和教师报名两个部分。
(1)学校报名:参赛学校负责人登陆“爱技能网”,注册成为网站会员,进入“微课大赛专区”,下载学校参赛报名表,填写加盖学校公章,扫描成图片后,通过网站上传,完成学校报名流程。
(2)教师报名:学校负责人完成学校报名后,教师直接登陆“爱技能网”注册成为网站会员,按要求填写个人参赛报名表,提交参赛作品、教学设计、课件等。
六、比赛阶段
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分为启动与立项、培训研讨与作 1.启动与立项阶段。2015年3月-5月,各参赛职业院校或教师可品提交、评审与表彰三个阶段。
通过“中国职业教育视频课程网”(www.xiexiebang.com)注册报名,填写参赛报名申报书,确定参赛作品选题。每个参赛学校参赛教师数量不限,每位参赛教师限提交一份参赛作品。在此期间,大赛组委会将组织会议解读大赛规程、技术规范及报名组织事项等。
2.培训研讨与作品提交阶段。2015年6月-8月,大赛组委会将组织开展微课教学设计、微课制作技术等培训和研讨,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制作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参赛作品的质量。参赛作品统一在线提交至“中国职业教育视频课程网”(www.xiexiebang.com)。
3.评审与表彰阶段。2015年9月-10月,大赛作品提交后,网上公开展示,大赛组委会将参照参赛作品点击率等情况,组织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并对评审出的优秀作品及参赛学校或教师进行表彰。
七、奖项设置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设优秀组织奖和参赛作品奖,分别予以奖励。
1.优秀组织奖:面向各参赛院校,根据参赛教师人数、参赛作品质量等评选优秀组织奖,分别予以奖励。
2.参赛作品奖:比赛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公共基础类和专业技能类分别按照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优秀奖若干的比例进行评选表彰。
八、其他要求
1.大赛指定网站为“中国职业教育视频课程网”(www.xiexiebang.com),只接受参赛作品在线提交,不接受光盘报送,参赛作品不收取评审费。2.参赛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参赛者须同意授权赛事主办方享有3.参赛作品及材料需为本人原创,若发现参赛作品侵犯他人著作网络传播权。所有参赛作品向社会免费开放,主办方授权相关单位享有专属出版权,出版后,原创者有署名权及获得报酬权。
权,或有任何不良信息内容,一律取消参赛资格,责任后果自负。
九、联系方式
赛事联系人:轩照振(***)
孙林营(01052452581)
赛事专用邮箱:vikeds@126.com 赛事交流QQ群:171096589
[大赛技术规范、报名表等请登录“中国职业教育视频课程网”下载。网站地址: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全国微课比赛
教培函〔2014〕19号
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通知 各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分中心、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取得圆满成功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更好地建设“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这一高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的平台,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以下简称“网培中心”)定于2014年3月启动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本届比赛分学科领域,按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进行。初赛由各院校组织,复赛由省级区域内的教育行政部门、高师培训中心或有关院校等主办,初赛、复赛和各学科领域的决赛在2015年5月前结束。2015年5—8月为全国决赛阶段。网培中心将与有关单位和组织共同举办按学科领域的比赛,比赛通知、方案及评选事宜陆续在网培中心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站公布。比赛将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组织专家对选手及其作品进行评选,对获奖选手及优秀赛事组织单位予以表彰。
请有关单位认真组织,广泛发动,积极为高校教师参赛创造条件。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2014年3月18日
第三篇:全国微课程大赛:讲解技能
全国微课程大赛
教学设计
微课名称:讲解技能 所属学科:教育学 所属专业:小学教育 所属课程:小学微格教学
适用对象:大专或本科三年级学生;也可用于在职教师培训 教师姓名:梁光明
所属院校: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学背景: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在学习基础心理学、小学教育学两门专业课的基础上,对小学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小学教育见习、小学各科教材教法教学密切配合,为下阶段的教育见习、顶岗实习做准备。深刻理解讲解技能的概念,对下阶段的模拟实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的:深刻理解讲解技能的概念。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同时运用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就是教师叙述说明事实、事件,介绍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事物来龙去脉的教学活动方式。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种讲授方式——讲解。
二、新授学习
(一)什么是讲解
讲解,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解释、解析和解答。
(二)讲解技能的运用要求
1、目标要具体明确、要有充分的准备,分清讲解内容的重点和关键,问题的结构要素和要素间相互的内在联系。语言要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还要注意科学性和系统性。
2、讲解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能力、背景,学习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证据和例证要充分、具体、贴切。
3、注意阶段性,一次连续性讲解时间不要太长,以10分钟左右为好。
4、注意与其他技能的配合运用,注意反馈、控制和调节,以增强教学效果。
三、小结、练习巩固
谈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全课总结
可以看出:对于讲解技能,同学们已经学到了不少,希望能运用到今后的模拟实践中。讲解和讲述是讲授的基本教学形式,而讲授和提问又是基本的教学技能,提问、板书、演示、练习等都是辅助教学技能,所以掌握讲解技能至关重要。
好!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里,下课。主要参考书目:
[1]张文全主编.小学教师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孟宪恺.微格教学与小学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荣静娴、钱舍.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四篇:微课程
微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微课程是一种简单的易于大众接受的教学方式,于细微处见功底,见微而知著。微课程是浓缩的课堂,是最精彩瞬间的集合,是课堂浓缩的精华,是课堂上的闪光点,值得尝试。将微课程有效地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学生可借助微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新知的学习或者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补漏,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常常觉得自己的课堂不够生动。我就一直在想,怎样才能是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以此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经过自己的摸索与思考,或许微课程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不妨看个有关的例子:
我在《看云识天气》中以“卷积云”与“积雨云”为教学内容,利用思维导图制作了“微视频”,制定了“学习单”,在上课的过程中借助精心制作的微视频,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的内容有了较好的自学。翻转的课堂中则颠覆了以前教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此时的课堂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课堂是他们交流课前学习的舞台,课堂为他们打开了求疑解答的大门,课堂成了他们拓展思维的空间……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达成自我的目标;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发展的航标。而教师也真正成为了一名组织者、指导者。在教师的组织下,小组学习卓有成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错误得到了及时的纠正,思维的空间得到了拓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孩子们眼里,这个课堂是活跃的、不受拘束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了知识,在趣味活动中、在小组合作中拓展了知识。孩子们还认为课堂里的小组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更有效,小组的交流可以集思广益、相互帮助,事半功倍。全新的理念,清晰的指导,有效的学习,无限的拓展,让我们的孩子在知识中徜徉。
那什么是微课程呢?微课程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
在教育教学中,微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程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程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微课程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哪些优势呢?
1.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设计。微课程是以某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活动,所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更重要的是将已经脱离社会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将人为孤立起来的知识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源泉中,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群落。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设计的活动一般和现实相关,不只是让学生提取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本门课程的知识,也丰富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教学的教育性是客观存在的,在微课程中,教师总是尽量设置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来感染学生,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微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
微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进行探究。事实上,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在上述的两个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建“有源”的学习环境,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k,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它对学生日后的探究性学习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根据实际的需要寻找或构建支架支持其学习。
3.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移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学习者才是移动学习的主体,对移动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件是E-learning系统中课程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可以在线浏览服务器上的网络课件,从而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微课程以知识点为核心,课程资源中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是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形式。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运用,我觉得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制作微课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非常简单实用,能解决语文教师身边最关心、最棘手的问题,人人可以做,人人都会做,人人都爱做。微课制作,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促进语文教师的成长。微课适合语文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是教学知识积累、共享和交流最好的形式之一。合理使用微课的形式进行语文教师知识管理,既可促进语文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语文教师录制的微课可以课前展示,也可以提供给学生课后学习,进而减少语文教师课后辅导学生的工作量。对于学生来说: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而制作的,适合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深度学习。对于没有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课后可通 在短短的日子里,全校教师在思想上形成了共识:开发学科的“微视频”,让我们的课堂翻转起来。——“微课程”走近我们语文老师,它就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充满魔力、活力和动力的窗户,让所有老师看到了一个新颖的教学世界和教学境界。原来,语文还可以这么教!语文还可以这么学!随着微课程在语文教学中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将课堂中很重要的内容,利用微课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以说,既然我们语文教师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执行者,职责是教书育人,那就让我们发挥“微课程”的作用,造就有效的教与学。
第五篇:微课程
刚接触微课程,是既好奇又疑惑。微课程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微视频的形式展示某个知识点。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时间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利用好微课程,尽量设置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来感染学生,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吸引学生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