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
湘教版
www.xiexiebang.com 【课标解读】
湘教版“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章具体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内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知识、原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基础和核心学习内容。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学时一般为3课时。本课例是第3课时,重点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其课标要求是: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教学中主要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等,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地表形态,启发学生思考并探究地貌成因,同时感受自然界的魅力与神奇。
【教材地位】
本课时是湘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3课时)的第3课时内容。它承接第1课时关于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内容和第2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要深入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景观图和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强调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本节课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2.心理特点: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授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和表现形式
2.理解外力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教学难点: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尤其是侵蚀和沉积作用下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是难点。对于教学难点侵蚀、沉积作用的地貌形态,教材采用“活动”的形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对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讲授法对基本概念知识的讲解,采用视频图片直观演示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最后采用练习法、任务驱动法对本节课的知识加强巩固。
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整理各种视频图片资料、制作、设计课堂活动等
学生准备:预习、查阅资料、搜集整理素材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
教学目的与效果
情境导入
播放《匆匆那年》视频,引出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的地表形态,温故知识
学生思考并集体回答内力作用的相关知识。
温故知新
回顾原有知识,引出新知识
投影“新西兰南岛摩拉基大圆石”,引出本节课题: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展示外力作用的能量及表现形式,同时分析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师:形态各异的地表是地质作用造就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内力作用,其表现有岩浆、火山、地壳运动等,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外力作用。请大家回忆:外力作用的能量于哪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内外力共同作用
于地表”的观念有利于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呈现案例,对比分析两类地貌,引导学生探究
播放风力侵蚀的视频及形成的地貌类型
展示各种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播放流水沉积视频
展示长江流域图片和荆江河段图片
展示海浪作用影响的各种地貌图片
展示冰川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
师:风力侵蚀分布在什么地区?形成那些地貌?
生:干旱半干旱地区。可以形成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柱和风蚀蘑菇。
师:在气候干旱的地区,因气候干燥,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由于近地面的风沙粒较大,磨蚀力较强,形成这种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我们称之为风蚀蘑菇。除此而外,还有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柱。
师:当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中,当风速减小时沙粒就会慢慢沉积,形成堆积地貌,那么风力沉积可以形成哪些地貌?
生:沙丘(移动沙丘和静止沙丘),还有黄土高原深厚的的黄土层。
师:思考:沙丘师如何移动呢?
师:我们看到沙丘的两侧面坡度不同,坡度较缓的这边应该是风的来向,坡度较陡的那侧就是背风坡,由此可以看出,沙子在迎风坡吹起,在背风坡堆积,这样就缓慢向前移动。
师:通过练习检测风力作用与地貌。
师:大家看这三幅图,分别是什么?
生:峡谷,瀑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
师:通过图片展示,流水侵蚀所成地貌是什么?
生:沟谷(v型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等。
师:这是一幅山水组合景观,欣赏这种景观类型我们应该乘船或竹筏感受一种人在画中游的动态美,请问大家这是哪里?
生:桂林山水。
师:是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属于什么地貌类型?
生:喀斯特地貌。
师:对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区,由于可溶性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我们把喀斯特地貌也称为岩溶地貌,由于溶蚀作用形成。
师:那流水溶蚀作用形成什么地貌?
生: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云贵高原区。
师:当流水减缓时,侵蚀的产物就会慢慢堆积而成沉积地貌,流水沉积又形成那些地貌类型?
生:出山口——冲积扇,大河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师:我们对于沉积地貌逐一进行再分析。
师:我爱连连看。
师:小结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地貌形态。
问题探究一:(合作学习)
师: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在上游成为沱沱河,通天河,在流经滇川交界时因古时盛产沙金而称金沙江,在流经四川境内称之为川江,在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段称之为荆江,在扬州以下称之为扬子江,在上海注入东海。古代著名的诗人李白曾在《渡荆门送别》中描述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大家合作探究长江地貌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合作探究)
生:上游形成V形谷,下游形成U形谷。
师:(对学生的的概括进行简单地总结)。河流上、中游在山区、高原流经时,受重力作用,河水不断下切,使河床不断加深,河流落差越大,流速越快,冲刷越严重,往往形成“V”字形的峡谷。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子(显示横断山和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河流进入下游后,受岸基和地形影响,流速减小,河流以侧蚀为主,使得河床不断加宽,形成“U”字形的峡谷。
师:讨论海浪作用影响的地貌分布在什么地区?海浪侵蚀和海浪沉积分别形成何种地貌?
生:分布在海滨地带。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海浪沉积可以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师:是的,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是波浪和潮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不但受海浪的强弱外,还与岩石的抗蚀能力有关。对于坚硬的岩石,结构致密,抗蚀能力较强,但因裂隙或垂直节理发育,而被侵蚀成为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
师:讨论冰川作用影响的地貌分布在什么地区?冰川侵蚀和冰川沉积分别形成何种地貌?
生: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冰川侵蚀可以形成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湖、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冰川沉积可以形成形成杂乱无章的冰碛地貌,如冰碛平原、冰碛丘陵等。
练习:独具慧眼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探究做出示范
课外探究
展示荆江图片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师:展示荆江部分图片,让学生课后思考图中A、B哪一处的堤坝要特殊加固?
师生分妒案例后,小组展开讨论,极大地提高了掌兰学习的效率。
通过欣赏自然风光的图片,学生堤升了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感。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案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堂小结
PPT展示小结表格
外力作用
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风力作用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侵蚀
沉积
海浪作用
侵蚀
沉积
冰川作用
侵蚀
沉积
“梳理特征”环节,需要学生由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分析,使整节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堂检测、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是()
A、海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化、风蚀作用
D、冰蚀作用
2、石灰岩溶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的成因是()
A、溶蚀作用B、沉积作用c、风蚀作用D、海蚀作用
3、下列有关地貌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力挟带的粉砂、尘土堆积而成的
B.长江三峡是冰川侵蚀形成的
c.内蒙古高原西部的大片戈壁和裸岩荒漠是风力作用的产物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积地貌
师生共同归纳学习要点,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立多思考
板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能量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力侵蚀
(2)风力沉积
2、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侵蚀(物理侵蚀、化学侵蚀)
(2)流水沉积
3、海浪作用
(1)海浪侵蚀
(2)海浪沉积
4、冰川作用
(1)冰川侵蚀
(2)冰川沉积
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复习,形成知识体系。
结束
在欢快的歌曲中,展示:小纸币大地理的图片。
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课题】第二单元第一节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执教者】郭润泉
【教学时间】10月23日星期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世界主要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2、能够判断常见外力作用的表现
3、比较解释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的侵蚀与堆积,并能举例说明。
4、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应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学生提前预习关于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部分的内容,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并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总结与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学会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念,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2、结合家乡实际,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地
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的表现、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教学难点】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课型】 综合课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问题解决法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容,通过提问与读图让学生复习之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组不同外力作用类型的图片,请同学根据已学知识分析各外力作用的表现。
[学习新课]
一、流水作用(侵蚀、堆积)
首先,阅读课本结合课件,对外力作用有宏观认识,教师结合图片介绍各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过渡到流水作用。
其次,分别从流水侵蚀与侵蚀地貌、流水沉积与沉积地貌,并请同学讨论回答相关问题。对河流地貌内容具体分析。
二、风力作用(侵蚀、沉积)及冰川海浪侵蚀作用
类比流水作用的侵蚀与堆积作用直接分析风力作用,利用课件结合主要风力作用图片分析风力作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结合课本知识窗对冰川、海浪的侵蚀作用与地貌进行分析,并介绍主要概念,主要以理解为主。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也有很大影响,在外力作用的基础上加入人类活动影响部分,分析积极与消极影响。
最后在课堂结束前由教师总结本节课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地理研究能力。
3、联系生活实例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
[归纳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相关习题检测。
[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相应作业,并做好总结与下节课预习
【教学反思】
第三篇:湘教高一地理教学计划
单元复习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开展复习,使学生打下牢固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湘教高一地理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1
一、学生基本情况
我所担任的2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对地理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同,又加上一部分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不浓,求知欲不强,这样的情况对地理的教学任务就显的较重,并且不易出成绩.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涉及的是高中人文地理的部分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的重中之重.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本学期的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从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其中前三单元是本教材的重点,占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二.三、方法措施
针对班级参次不齐的情况,试图采取以下措施:
1、让学生试着了解地理这门新的学科,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知识资料,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如手.2、课堂上多关注“弱势群体”,对那些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也感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在自己的解答过程中找回自信.3、尽量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证明教材中的结论.4、抓落实工作,为构建大厦打好根基.四、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授课阶段2月---4月,第五、六单元,第七单元的前两节)
第二阶段 期中考试复习阶段(4月中旬)
第三阶段 授课阶段(4月底----5月初,第七、八单元)
第四阶段 期末考试总复习阶段(归类、过课本、试题训练)
除了以上的大致安排外,我自己应好好钻研教材,学习大纲,吃透难点知识点,备好课,上好课,做好课外辅导,争取每个学生把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高秀珍 谭蓓蓓 翟崔峰
凡事预先则立,不立则废,轻拂三月的春风,又开始了2014年的教学,想在语文教学的天地中上绘上绚丽的一笔,就先从通读教材,制定新学年的教学计划开始吧。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32篇,略读课文9篇。全书共分8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课文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第八单元两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面有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和词语花篮。略读课文后面有要求认识的字,有思考练习和词语花篮。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学习链接”,分别编排了张衡,陶行知,阿兰。图灵、宋庆龄几个人物的简介,还介绍了清明节、雪顿节的来历及民俗等。在第一、七单元各安排了:“指南针”,分别讲了“在观察中展开想象,使说话写文章更生动精彩”和“结合课文内容阅读、搜集资料”。
本册教科书继前五册仍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单元。他们依次是:多彩的世界、人与动物、科学精神、人与自然、亲情关爱,意志品质、爱国精神、中外文化。每个单题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爱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崇尚科学,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要完成以下教学任务:
1,识字与写字
(1)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认识250个生字,会写300个生字。
(3)继续练习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楷字,做到规范、整洁。
2。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5)继续学习略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6)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7)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3。习作
(1)留心观察,展开想象,乐于书面表达。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学习写感谢信。
(3)能够在习作中合理的运用收集的资料。
(4)能够有顺序的安排文章内容,并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
4,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继续培养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具体生动的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5。综合性学习
(1)综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表达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45名,其中男生26名,女生19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与农村。绝大多数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认真,爱好读书,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并能进行课外拓展。对写作也有一定的兴趣,有个别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怕苦怕累,敷衍塞责,懒惰成性。家庭教育环境也较差。本学期对这类学生要采取特殊的方式方法,不断转化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上学期的考试成绩来看,有些学生对基础性的东西掌握的不够好,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欠佳。这也成为本学期教学的聚焦点。
四、本学期奋斗目标
1,本学期要扎实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努力钻研教材教学,准确掌握学生的学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不照搬别人的东西,不搞形式主义。
2,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学风。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成绩。
3,做好家长的教育工作。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家长,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
五,为能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方法,教学措施。
1,教师要树立努力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要摒弃得过且过的思想。要在实践中思索。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养,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净化学生。
2,开好新学期的家长会。由于本班学生农村学生居多,家长在教育意识方面有些淡泊,好多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程度低,导致好多家长不会辅导孩子。在他们的意识中孩子送到学校就学好学坏就是教师的了。使教师的教学很被动。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工作。
二、奋斗目标
做好学生初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衔接工作,扎实完成高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为高中毕业会考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高一新生虽然在初中学过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对世界的、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所了解,但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和初三不开设地理课,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说非常有限,对地理教学的观念,也仍保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即认为地理是“副科”。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1、转变学生观念,提高学生素质。
2、做好初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衔接工作。
3、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主要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应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五、本学期教学内容
单元
基本规律和原理
与人类关系
宇宙环境
日地关系
地球运动关系及其意义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利用
大气环境
大气环流
气候的形成与变化
气候资源与灾害
大气环境保护
陆地与海洋
海水运动;地壳物质循环
内力作用于地貌
水循环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循环的意义
自然资源和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分布规律
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机制
自然资源和能源
地质灾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
1、转变观念,改进教法,增强师生关系,实施开放教学。
2、理解记忆为主,强化训练为辅。
3、结合社会实际,采用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和年级--届教学计划为依据,针对本届学情,制订本计划。
二、教学内容
1.一轮复习选修5(1-3周)二轮复习(重点)(4-14周)
3.三轮复习(15-17周)
三、教学策略
(一)二轮复习基本思路:1.专题梳理,整合迁移
2.纵横联系,适度综合3.优化训练,提高能力
(二)二轮复习基本方法:
1.讲,练,改,评,补五环节。
2.精讲:备课是关键,严格参读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进行专题梳理与整合,建立思维导图。
3.精练:试题的编制或改编整合要一定注意其题目的价值及有效性,适量,且针对不同的学情。学生的练在于提高能力和技巧,以及速度和答题规范
4.精批:有练必批,且考试质量分析尤其重要。
5.精评:评知识缺漏,评解题思路,评答题技巧与答题习惯,温故知新。
6.精补:针对错误率高的考题,出变式题,针对系统地理补缺补漏。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三)三轮复习基本思路与方法
1.基本思路:题目引领,回扣教材
突出重点,堵漏补缺
模拟训练,规范提高
2.基本方法:练,评,补,悟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4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新生在初中特别是初三基本没有学习地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这也就是造成高一学生感觉地理难学和高中地理教学困难比较大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以上具体问题,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适度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
二、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树立一教高中三年的目标,为高三出口打下周三坚实的基础。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参加,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四、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所学内容为必修一,内容包括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本册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通过本册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运动规律,大气状况及运动规律,地形地貌的形成及河流地貌的发育,自然界的水循环、海水运动及水资源的利用,地理环境的特性等,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为将来进一步学习。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主要是自然地理内容,主要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地球。使学生认识处在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表层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它不仅与宇宙有密切联系,还与地壳以下的地球内部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五、具体措施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重点。
2继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钻研教育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认真备课,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等。通过地理故事、地理趣闻、地理谜语、地理新闻以及与地理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等,增强学生地理学习兴趣。针对地理教学的特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实验、观察、测量、参观、制作教具、多媒体教学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5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监督与管理,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注重效率。
6、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地理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研究性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7、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所学知识。
8、加强对学困生的关心,对学困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经常与学困生谈心,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51、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
2、在总结实施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3、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和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
4、通过对地理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地理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地理意识,汲取地理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地理洞察力和地理使命感。
二、情况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教材分析:
(1)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高一下学期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2)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全册六大单元。
(3)新教材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学生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特别是人文数据、理论的不断更新,更需要老师认真备课,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
3、学生分析:
存在的学习问题:
(1)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2)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措施:
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记住常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教师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同时,教师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差等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6.教学进度的安排。由于新课程内容设计新而多,且教学时数少,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压缩,对教学进度抓紧抓好,力争在期末考前一周(第19周)结束上课,以保证期末考的复习备考时间。
湘教高一地理教学计划
第四篇:2013-2017高考真题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三)
2017——2018届高三地理作业
试题内容: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一、选择题
(2017全国卷2)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2017天津卷】读图3,回答第4题。
4、图3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2017江苏地理卷】 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2016•江苏卷)图10 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7~8 题。(双选))
7.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8.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2016·天津卷】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9.图l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10、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11、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A.锋面过境频繁
B.地处迎风坡
C.空气对流旺盛
D.多气旋活动
12、.图2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度低
B.降水少
C.人口密度大
D.距海远 2017——2018届高三地理作业
试题内容: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2016·全国丙卷】【2016·新课标全国卷3】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13~14题。13.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项、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14.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2016·江苏地理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图1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5~16题。
18、(2013全国课标Ⅱ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⑵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6分)
⑶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6分)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19.【2015·衡阳市五校联考】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等高线(单位:米)。材料二《现代汉语词典》:“泾渭分明”指的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⑴ 分析河流在A、B两地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6分)
⑵ 从地形、地质、水文特征等角度简析渭河干流图示河段不宜建设水电站原因。(8分)
⑶(3)要说明泾河清澈的自然原因以及渭河浑浊的人为原因。(6分)
①
②
③
④
15.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6.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二、综合题
17.【2015·北京朝阳区质检】读下图,根据环境特征对比分析黄河形成了三角洲,而刚果河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14分)
2017——2018届高三地理作业
试题内容: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综合题
动力:黄河入海口附近地形起伏小(1分),河流堆积作用强(2分); 刚果河入海口附近地形起伏大(1分),河流侵蚀作用强(2分); 物质:黄河流经大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中游)流经(植被较差或土质疏松)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
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大(3分);
刚果河流域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植被好(森林茂密),河流含沙量小(3分)其他:黄河(注入的渤海相对封闭,)入海口附近洋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弱(1分)刚果河(注入开阔的海洋,)入海口附近洋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强(1分)(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2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
风沙在此沉积。(2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2分)
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2分)(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
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
【答案】
(1)A处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沟谷地貌。(3分);B处河流水流平缓,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河谷冲积平原(3分)
(2)地处渭河平原,地势平坦,落差小,水力资源不丰富(2分);地处平原,不利于建大坝(2分);地质条件不稳定(2分);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严重(2分)。
(3)泾河虽从黄土高原流下来,但它已经切到了黄土下的基岩上,所以河水是清澈的(2分)渭河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2分);加上生产生活废水的大量排放,因此河水是浑浊的。(2 分)
清华大学著名泥沙研究专家 王兆印教授这样解释:他用两个概念:一个是“下切河”,一个是“冲积河”来解决这个问题 :
1、泾河是一条“下切河”,也叫“山区河”。比降大,流速快,因此下切很深,河床是石头。所以泾河平时是没有泥沙的,是清的。
张家山水文站12月和1月测得其含沙量仅为0.37和0.23公斤每立方米。
泥沙只集中在雨季和 汛期,那时通过侵蚀黄土高原而获得大量泥沙。7月,8月其含量为332和308公斤每立方米。相差千倍之多。
2、渭河流淌在冲积平原上,它既冲刷,又淤积,河床是自己堆积制造的,而且总在变动中,它可以通过河床淤积的泥沙自己给自己供沙。7月和8月其含砂量为332和308公斤每立方米。
但是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泾河完全是一条山区河,从黄土高原上一下来就汇入了渭河的前提上,假如泾河也有一段流程流淌在泥沙沉积的平原上,能自己给自己造河床,自己给自己供泥沙,然后再汇入渭河,那么结论就又是一样了。即也会是浊的。
2017——2018届高三地理作业
试题内容: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第五篇: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2、识别各种外力作用,解释其对地表的塑造方式;
3、辨认几种基本地貌类型,说出其成因;
4、绘制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解读图片,绘制示意图,尝试通过图来理解地理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对身边各种自然现象观察的习惯,欣赏各种营造力造就的奇特自然现象。树立对自然的崇敬心理,爱护自然。教学重点
1、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形式;
2、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方式;
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教学难点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联系实际直接导入] 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要进入新的章节,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地理名词“地表形态” 那么,什么是地表形态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是不是能看到许多美丽而且壮观的景象,比如说高山,大海,草原,河流、、、、等等。那么,我们把这些能被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就叫做地表形态了,也可以叫做地形或者是地貌。同学们可以看一下68页,上面有介绍。那么地表形态是怎样被塑造的,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又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节的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新课学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
[过渡] 同学们看标题,这一节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什么?是力量!那么这个力量 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很多种,比如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就有影响,人类推平山丘,填堆河谷、修造建筑等等,就使得原来的地表形态发生了改变。但是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自然作用,也叫做地质作用。所谓地质作用就是指地球上由自然动力引起的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力量来源不同又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内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板书)
[提问] 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请从语文的角度来讲解一 下’内力作用 ’四个字的含义。
[讲解](学生回答:从语文角度来说,内力作用应该就是内部力的力量起到的 作用吧)恩,很好!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地理上的内力作用是怎么一回 事。
1、含义:由地球内部的力量引起的作用———内力作用
2、力量来源(板书)从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中,我们已经得知,内力,就是内部力量!放咱们地理中来讲呢~这个内部力量当然就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而其力量来源呢,就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能,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力量叫做内营力。这个能量是巨大的,如果大家比较关注时事就知道今年8月30日印尼火山爆发吧,它就是受到内力作用的影响,当然,那只是一个很明显的表现,还有一些内力作用进行的很慢,需要很长时间人们才会感觉的到就像案例一中提到的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一样。需要几千万年的时间。
[讲解]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大家看书上,有哪些呢?(有学生 回答: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和变质作用)
3、内力作用三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和变质运动(板书)
很好!变质作用,简单的说就是岩石在不同于他产生时的环境下,他 的成分,结构等往往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的关系,我们就叫做变质作用。但是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内部,于是不能直接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而岩浆作用呢,是指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或者是地壳上升到地表或是在接近地表的途中发生的各种复杂变化的过程。所以岩浆作用只有在岩浆喷出地表后地表后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只有地壳运动对地表的塑造最为重要。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地壳远动。
4、地壳运动(板书)由内营力所造成的地壳节后的改变,我们就叫做地壳运动。
按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请同学 们看70页顶上最顶上那一段,然后我们一起来填一下这个表 从这表格上,我们就能很清晰的看到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如何对地表产生影响的了。水平运动就是岩层平行于地表运动时事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这就使得地表形成很长的断裂带和褶皱山脉。现在请刚才一位同学上来和我一起演示一下。(教师用两本书做演示,当两本书一起往中间移动时,便产生隆起,解释这就是水平运动造成的褶皱山脉。然后两本书同时往两边移动,于是中间出现裂缝,解释这就是断裂带。)
而垂直运动呢就是地壳的岩层上升和下降,使得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
凹陷,能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路变迁(用两粉笔盒做演示,岩层上升,就使得原本平坦的地表变的起伏)。这两个运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经常是一起发生的,但是不同区域他们又有主次之分,如果就全球来看,还是水平运动是主要的,垂直运动只是起辅助作用。而正是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而内力作用总的趋势呢是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
[活动]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70页活动题。这道题不难,相信大家一定能做 出正确答案,大家先讨论2分钟,然后同学们可以主动发言。
好了,2分钟到了,那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讲解一下?(学生回答:第一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