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慧通文府教育 高一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慧通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理必修1人教新课标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案
一、重点和考点
(一)课程标准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态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6、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7、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在掌握地质作用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考试说明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主干知识梳理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主要是。它主要表现为、、。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 和。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 和 ;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 为主,以 为辅。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主要是。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和 四种方式。
2、在、和 等因素的影响下,或 的岩石经常发生 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 作用,常在原地形成 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
2、岩浆喷出地表 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和 作用,形成 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 和 作用下发生 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 作用,又成为新的。这个过程称为。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一 2007重庆卷 春分日重庆太阳高度角最大时,H大洋某岛屿正好日出。此时,两架飞机从该岛同时起飞,甲沿经线向南飞行至南极点,乙沿纬线飞行一圈,则甲比乙穿越六大板块的数目
慧通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慧通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A.多1个 B.多2个 C.少1个 D.少2个
例二 2007四川卷 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
结合图例,推断甲处岩石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沙漠 B.沼泽 C.海洋 D.苔原
例三 2007四川卷 图13 所示为风力浸蚀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在图12 中的①、②、③、④ 四地,可能见到这种景观的是 地。观赏该景观时,为了获得特定的形态奖感,从旅游娥观欣赏的角度看,关键在于。(4 分)答案 ③ 选择观赏位置(距离或角度或观赏点)
例四 2007山东卷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五 2007海南卷 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回答1~2题。
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火成岩
1、沉积岩
1、沉积岩
2、火成岩
2、沉积岩3 B.沉积岩
3、火成岩
1、火成岩
2、沉积岩
2、沉积岩1 C.沉积岩
3、火成岩
1、沉积岩
2、火成岩
2、沉积岩1 D.沉积岩
3、沉积岩
2、火成岩
1、火成岩
2、沉积岩1
2、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3中
A.火成岩1为喷出岩
B.火成岩2为喷出岩
C.火成岩
1、火成岩2都为喷出岩
D.火成岩
1、火成岩2都为侵入岩
例六 2007江苏卷 右图为我国江南园林小景。读图回答1 一2 题。
1、图中的太湖石是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形成原因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变质作用
2、江南园林中常用太湖石构景,形成奇峰怪石的山景。这种山景属于
A.喀斯特地貌景观 B.水文地理景观图 C.地质地貌景观 D.人文景观 例七 2007广东卷 下列选项与下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慧通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慧通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例八 2007上海卷 不同的岩石具有同的成因,可能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人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A B C D 例九2007上海卷 2007 年4月2日,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附近发生8级强烈地震。该群岛发生的地震与其所处的板块位置有关,该群岛位于 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该地震发生后,澳大利亚当局立即关闭东部海岸的海滩旅景点,以防(灾害)侵袭。
印度洋(1分)太平洋(1分)海啸(1分)
四、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地质灾害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导致的是()A、印尼大地震 B、印度洋海啸 C、云南东川泥石流 D、夏威夷的火山喷发
据《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于2001年秋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了一处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类型。该处花岗岩岩华丽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滚,仿百兽飞禽。伟硕岩体已被掏蚀得薄如蛋壳。花岗岩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左右。据分析,此处的花岗岩体的外围出露的是距今5亿年至4亿年的奥陶纪和志留纪的沉积岩地层。阅读上述材料回答2-4题。
2、造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岩浆活动 B、风力侵蚀 C、风力沉积 D、流水侵蚀
3、关于此处花岗岩与沉积岩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花岗岩先形成,沉积岩石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B、沉积岩先形成,花岗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C、花岗岩和沉积岩同时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D、根据材料无法判断
4、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A、沙丘 B、火山锥 C、冲积扇 D、蘑菇石
5、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U形的冰川谷 B、夏威夷群岛的形成 C、我国西北地区的移动沙丘 D、桂林山水的形成
慧通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慧通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6、下列地貌与形成连线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力侵蚀
B、云南的路南石林——流水侵蚀
C、华北平原——地壳下沉后流水冲积作用
D、挪威的峡湾海峡——流水侵蚀
7、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
8、下列平原中,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东欧平原 B、严马孙平原
C、密西西比平原 D、印度河—恒河平原
9、新月形沙丘地貌可能分布在中国的()
A、云贵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珠江三角洲
10、下图反映了沙丘构造情况,请指出哪一幅是流动沙丘构造图()
11、沉积物颗粒不分大小,杂乱堆积,主要发生在()
A、河流冲积扇 B、黄土沉积 C、海岸沙滩 D、冰川沉积
12、下列地质名称,按形成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变质岩 ②岩浆 ③岩浆岩 ④沉积岩 ⑤沉积物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②③⑤④① D、③①②④⑤
(二)综合题
1、读下图所示三种地貌,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地貌为 地貌,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图中①是 ;②是 ③是。
(2)B图地貌是 地貌,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 地区。(3)C图地貌为 地貌,其原因是 岩石,受到含有 的水的 作用而形成,图中 ①是 ;②是 ;③是。
2、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运动的四个组成部分:A ;B ;C ;D。
(2)D和E均属于(岩),其中E又称为。
(3)C经过 作用转化为D;B经过 作用转化为C。(4)图中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有、、。
五、能力提高
1、考题1(2005年广东地理卷)下列地形中,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三角洲平原 B、大陆架 C、黄土高原 D、沙丘
2、考题2(2005年上海地理卷)下列岩石中,有可能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A、花岗岩、玄武岩 B、石灰岩、砂岩 B、C、石英岩、大理岩 D、大理岩、石灰岩
3、考题3(2005年广东地理卷)喀斯特峰林、孤峰平原地貌()
慧通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慧通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A、是流水机械作用的结果 B、是化学作用的结果
C、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湿润的石灰岩地区 D、形成于各地带的石灰岩
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地貌为 地貌,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A图中①是 ;②是 ③是。
(2)B图地貌是 地貌,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 地区。(3)(3)C图地貌为 地貌,该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 高原,该区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成因主要是。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地区,其成因是。(2)图中乙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的盛行风是。
(3)图中A、B、C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4)根据图示,该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5)如果B岩层为石灰岩,则当地地质勘探部门睚勘探优良建筑材料时,应把 作为重点勘探内容。
六、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D(此处沉积岩先形成,后来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之后,经长期的风力侵蚀,花岗岩出露地表。)
5、B(U形冰川谷是冰川狼子野心蚀作用形成的属外力作用;夏威夷群岛是火山岛,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我国西北地区的移动沙丘是风力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是水的溶蚀作用而成的,都属外力作用。)
6B(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的成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由流水冲刷形成,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加之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华北平原是由河流冲积而成;挪威的峡湾海岸是由于冰慢作用而形成
7、B
8、A(根据世界主要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进行分析;东欧平原纬度较高,受冰川侵蚀作用明显。做该题可用排除法,严马孙平原、密西西比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均为河流冲积平原)
9、B(考查地貌的成因。新月形沙丘主要分布在我国降水少的西北地区,如截里木盆地、准噶乐盆地)
10、A
11、D
12、C(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到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浆岩、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进而藏在地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和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慧通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慧通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一、综合题
1、(1)冰蚀 冰川侵蚀 冰斗 角峰 冰川谷
(2)风蚀蘑菇 风力侵蚀 干旱沙漠
(3)喀斯特 可溶性 二氧化碳 溶解、冲刷 钟乳石 石笋 石柱
2、(1)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岩浆岩(2)岩浆岩 喷出岩
(3)冷却凝固 重熔再生(4)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
慧通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课型、课时】
新授课、1课时 【知识结构】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一节的内容,地貌作为陆地表面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不仅对地表其他自然要素有重要影响,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了解地貌变化及原因,对于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内容在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的孩子基本上都有过出门旅行或通过电视、电脑视屏,感受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貌,或有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沙洲、沙尘暴、峡谷等事物的感性认识,对于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所了解。课件中大量的“岩浆活动”、“火山爆发”、“风化”、“沉积岩形成”的动画视屏和关于“外力作用中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模拟实验,相信学生会很感兴趣,并且积极参与课堂之中。【设计思路】
由教师外出旅行的照片(背景为各种地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望。通过对教材P69页案例1材料的研读和图片、视频的展示,理解内力作用的快慢和方向的知识,同时巧妙设问珠穆朗玛峰高度和材料中反映看似不符,引导出外力作用的感念;通过“两块砖的故事”学生参与的实验活动设计,引导出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分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其中穿插视屏、图片,设计探究活动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最后通过探究活动“试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把内外力作用和岩石圈内的三大岩石和岩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理性的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我们今天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
设计思路尽量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学生增强地理知识应用意识,懂得按客观规律办事,真正学以致用,逐渐掌握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的地理素养。教师利用简洁语言和较系统的纲要式板书,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简明扼要。【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及实际应用。提高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三大类岩石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结合“两块砖的故事”的学生实验对外力作用及其表现进行探究;通过探究活动“试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让学生理性的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点】
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教学难点】
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典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 学法:读图分析、归纳知识内在规律、联系日常生活典例,学以致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提纲)[新课导入]:
展示教师外出旅行的照片(背景为各种地貌),有张家界的武陵源、黄龙洞;内蒙古的沙漠、展览馆的恐龙化石,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望。引出话题:我们生活的地球,有着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地表形态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是什么力量塑造了这些不断变化着的地表形态? [讲授新课]: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师讲述]: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按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在内力作用的诸多表现中又以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为大家所熟悉。
一、内力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69案例1]:
[指导学生观看视屏]:《岩浆活动的特写画面》、《国际空间站拍到火山爆发瞬间》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内力作用进行的快慢不同
2、内力作用进行的方向不同
[指导学生完成课文P70活动]:内力作用的方向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 [动画演示]:“水平运动引起垂直运动”
“垂直运动引起水平运动”
[得出结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综合内力作用的表现得出结论]: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过渡到外力作用的活动设计]:
1、提问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2、课本案例1中珠穆朗玛峰升高的高度?
3、提示古地中海平均深度1450米,最深5092米,问:珠穆朗玛峰现在高度等于理论高度吗?(20000-5000=15000≠8844.43)这是为什么呢?
4、珠穆朗玛峰的形成除受内力外,还受什么力的影响呢?
5、嫦娥卫星测出月球最高峰9840米,而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月球最高峰高于地球最高峰和外力作用有关吗?
二、外力作用
[教师讲述]:
外力作用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指导学生进行活动]:
两块砖引发的故事
2010年12月11日,星期六,晴。我借了两块砖。一块来自于江西棉纺织印染厂旧厂房的一个墙角,很费劲;一块来自于博泰魏玛峰尚2期的建筑工地,挺容易。由于单独作案,未留下任何现场照片有点遗憾。借来干什么呢? 请大家拭目以待。。
1、比较新砖和旧砖的不同,提问:旧砖形成的原因?
2、指导学生观看视屏:《风化》
3、招募水枪手两名
4、水枪手对旧砖射水,模拟流水对旧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的具体变现形式。
5、模拟实验完成后,教师讲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试验中反映出的外力作用的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6、指导学生就实验过程呢进行问题探究:(结合图片)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的具体表现 搬运作用强弱的影响因素 堆积作用的结果
[指导学生观看视屏]:《固结成岩》
三、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教师讲述]: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72,思考下列问题:
1、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各自形成原因?
2、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 [指导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
1、岩浆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变质岩是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2、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教师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试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第三篇: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答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答案
C D C B.B C DCABDC BA B33、答案:(1)向斜山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
(2)断层背斜
(3)冲积扇流水沉积
(4)海陆间循环 水汽输送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34、答案:(1)褶皱背向
(2)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3)① ② ② ④
(4)储油构造 储水构造
(5)增大 滑坡和泥石流
(6)ABD
35答案:(1)②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分化侵蚀成谷岩层中间老,两翼新(2)略
(3)AC(4)峨嵋山万佛顶、泰山、庐山等等
A34.(1)AC(2)下蚀、溯源侵蚀(3)侵蚀、河口三角洲(冲积岛)
第四篇:《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
一、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分解:
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②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
③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分解:
①了解地壳内部的物质——岩石的分类,②了解三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③理解三大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间及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循环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即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构。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 ——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②.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②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教学难点:①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②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三、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
二中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内外力作用以及二者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能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学习能力
教材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需结合材料、多媒体进行展示、模拟。
3、学习动力
本节课的内容结合了四川大地震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亦迫切需要了解四川地震的原因,并推及我国西藏与世界其它地区产生地震的原因,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高中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观察、思考、讨论、探究、合作与交流中掌握和灵活运用地理知识。本节的教学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分析并结合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地理问题,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探究性学习。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所学地理知识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如分析四川地震的成因。
2、比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法,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寻找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如本节课对比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的过程当中相互交流,理清地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地理思维的形成。
4、多媒体教学法:本节课的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通过电教手段模拟演示,边演示边启发,化抽象为具体,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5、读图分析法:学会读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如何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必须贯穿整个地理教育的过程。
五、学法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将课本与案例相结合,举一反三。
讨论探究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开展调查研究.观察对比法:应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六、教学设计
(一)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四段式”地理教学法》进行教学。即激趣设悬的引入阶段,目标题目化导学阶段,知识系统网络阶段,信息反馈与控制阶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作为教学理念,它不仅从教学模式有根本性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与传统教学在教学理念上的区别,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由原来被动(要我学)转变为主动(我要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传统达到地位转变成了现在的主导地位。
第五篇: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
湘教版
www.xiexiebang.com 【课标解读】
湘教版“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章具体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内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知识、原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基础和核心学习内容。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学时一般为3课时。本课例是第3课时,重点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其课标要求是: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教学中主要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等,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地表形态,启发学生思考并探究地貌成因,同时感受自然界的魅力与神奇。
【教材地位】
本课时是湘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3课时)的第3课时内容。它承接第1课时关于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内容和第2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要深入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景观图和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强调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本节课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2.心理特点: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授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和表现形式
2.理解外力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教学难点: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尤其是侵蚀和沉积作用下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是难点。对于教学难点侵蚀、沉积作用的地貌形态,教材采用“活动”的形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对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讲授法对基本概念知识的讲解,采用视频图片直观演示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最后采用练习法、任务驱动法对本节课的知识加强巩固。
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整理各种视频图片资料、制作、设计课堂活动等
学生准备:预习、查阅资料、搜集整理素材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
教学目的与效果
情境导入
播放《匆匆那年》视频,引出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的地表形态,温故知识
学生思考并集体回答内力作用的相关知识。
温故知新
回顾原有知识,引出新知识
投影“新西兰南岛摩拉基大圆石”,引出本节课题: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展示外力作用的能量及表现形式,同时分析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师:形态各异的地表是地质作用造就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内力作用,其表现有岩浆、火山、地壳运动等,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外力作用。请大家回忆:外力作用的能量于哪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内外力共同作用
于地表”的观念有利于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呈现案例,对比分析两类地貌,引导学生探究
播放风力侵蚀的视频及形成的地貌类型
展示各种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播放流水沉积视频
展示长江流域图片和荆江河段图片
展示海浪作用影响的各种地貌图片
展示冰川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
师:风力侵蚀分布在什么地区?形成那些地貌?
生:干旱半干旱地区。可以形成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柱和风蚀蘑菇。
师:在气候干旱的地区,因气候干燥,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由于近地面的风沙粒较大,磨蚀力较强,形成这种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我们称之为风蚀蘑菇。除此而外,还有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柱。
师:当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中,当风速减小时沙粒就会慢慢沉积,形成堆积地貌,那么风力沉积可以形成哪些地貌?
生:沙丘(移动沙丘和静止沙丘),还有黄土高原深厚的的黄土层。
师:思考:沙丘师如何移动呢?
师:我们看到沙丘的两侧面坡度不同,坡度较缓的这边应该是风的来向,坡度较陡的那侧就是背风坡,由此可以看出,沙子在迎风坡吹起,在背风坡堆积,这样就缓慢向前移动。
师:通过练习检测风力作用与地貌。
师:大家看这三幅图,分别是什么?
生:峡谷,瀑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
师:通过图片展示,流水侵蚀所成地貌是什么?
生:沟谷(v型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等。
师:这是一幅山水组合景观,欣赏这种景观类型我们应该乘船或竹筏感受一种人在画中游的动态美,请问大家这是哪里?
生:桂林山水。
师:是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属于什么地貌类型?
生:喀斯特地貌。
师:对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区,由于可溶性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我们把喀斯特地貌也称为岩溶地貌,由于溶蚀作用形成。
师:那流水溶蚀作用形成什么地貌?
生: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云贵高原区。
师:当流水减缓时,侵蚀的产物就会慢慢堆积而成沉积地貌,流水沉积又形成那些地貌类型?
生:出山口——冲积扇,大河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师:我们对于沉积地貌逐一进行再分析。
师:我爱连连看。
师:小结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地貌形态。
问题探究一:(合作学习)
师: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在上游成为沱沱河,通天河,在流经滇川交界时因古时盛产沙金而称金沙江,在流经四川境内称之为川江,在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段称之为荆江,在扬州以下称之为扬子江,在上海注入东海。古代著名的诗人李白曾在《渡荆门送别》中描述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大家合作探究长江地貌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合作探究)
生:上游形成V形谷,下游形成U形谷。
师:(对学生的的概括进行简单地总结)。河流上、中游在山区、高原流经时,受重力作用,河水不断下切,使河床不断加深,河流落差越大,流速越快,冲刷越严重,往往形成“V”字形的峡谷。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子(显示横断山和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河流进入下游后,受岸基和地形影响,流速减小,河流以侧蚀为主,使得河床不断加宽,形成“U”字形的峡谷。
师:讨论海浪作用影响的地貌分布在什么地区?海浪侵蚀和海浪沉积分别形成何种地貌?
生:分布在海滨地带。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海浪沉积可以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师:是的,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是波浪和潮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不但受海浪的强弱外,还与岩石的抗蚀能力有关。对于坚硬的岩石,结构致密,抗蚀能力较强,但因裂隙或垂直节理发育,而被侵蚀成为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
师:讨论冰川作用影响的地貌分布在什么地区?冰川侵蚀和冰川沉积分别形成何种地貌?
生: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冰川侵蚀可以形成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湖、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冰川沉积可以形成形成杂乱无章的冰碛地貌,如冰碛平原、冰碛丘陵等。
练习:独具慧眼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探究做出示范
课外探究
展示荆江图片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师:展示荆江部分图片,让学生课后思考图中A、B哪一处的堤坝要特殊加固?
师生分妒案例后,小组展开讨论,极大地提高了掌兰学习的效率。
通过欣赏自然风光的图片,学生堤升了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感。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案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堂小结
PPT展示小结表格
外力作用
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风力作用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侵蚀
沉积
海浪作用
侵蚀
沉积
冰川作用
侵蚀
沉积
“梳理特征”环节,需要学生由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分析,使整节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堂检测、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是()
A、海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化、风蚀作用
D、冰蚀作用
2、石灰岩溶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的成因是()
A、溶蚀作用B、沉积作用c、风蚀作用D、海蚀作用
3、下列有关地貌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力挟带的粉砂、尘土堆积而成的
B.长江三峡是冰川侵蚀形成的
c.内蒙古高原西部的大片戈壁和裸岩荒漠是风力作用的产物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积地貌
师生共同归纳学习要点,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立多思考
板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能量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力侵蚀
(2)风力沉积
2、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侵蚀(物理侵蚀、化学侵蚀)
(2)流水沉积
3、海浪作用
(1)海浪侵蚀
(2)海浪沉积
4、冰川作用
(1)冰川侵蚀
(2)冰川沉积
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复习,形成知识体系。
结束
在欢快的歌曲中,展示:小纸币大地理的图片。
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