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清二中高一化学: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时间:2019-05-12 20:1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临清二中高一化学: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临清二中高一化学: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一篇:山东临清二中高一化学: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以及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本节是学好元素性质的基础,也是学好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

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

三、重点和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四、学情分析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周期表的大致结构,并会用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信息,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元素周期表的具体结构还没有更深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讨论、讲解、练习相结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初步理解周期、族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环境设计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

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

2、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有哪些?

3、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

注:编排三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第1页(共3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吧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

教师:大家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中有很多横行和纵行,我们该如何认识这张表呢?现在同学们分组讨论5分钟,回答以下问题。

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5、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种类的元素?为什么把它们叫零族?

6、第Ⅷ族有几个纵行?

7、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8、主族序数与什么有关?

9初步学会画周期表框架结构图(仅限主族和零族)

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16个族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层层递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探究点二:如何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然后回答方法,最后教师总结,由原子结构或原子序数来确定,并让学生当堂训练学案例2和例3。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让他们深刻理解由原子结构或原子序数来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行对点训练巩固当堂所学。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第2页(共3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位置的判断,那么,周期表中各族元素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大家预习这部分时要对比学习两族元素相似点,总结各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并完成本节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作业。

九、板书设计

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结构

三、周期和族的特点

1.周期特点: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2.族的特点: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等学生易混、易忘的东西,最后进行课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对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化学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我特意把这节课内容设计成三课时。本课时,重点讲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果仅仅是像以往那样详细地介绍周期表的横行、纵行,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而且课后的遗忘率特别高,为此,在本课时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式,采用了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们学习化学及对元素周期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3页(共3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篇:高中化学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课时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案

第3节 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1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 [课标要求] 1.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实质。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间的关系。

3.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4.认识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等基本概念。,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实质是有电子转移。

2.氧化反应是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是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

4.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5.氧化剂是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还原剂是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 反应物。

6.氧化性是氧化剂得电子的性质;还原性是还原剂失电子的性质。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实质

1.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

(2)实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包括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特别提醒]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实质是电子转移,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是看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

(2)元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元素失电子,化合价升高。2.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1)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物质得到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2)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的反应物;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的反应物。

(3)氧化产物:还原剂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得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剂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得产物。

(4)氧化性:氧化剂所表现出来的得电子的性质; 还原性:还原剂所表现出来的失电子的性质。[特别提醒]

(1)氧化反应又称被氧化,还原反应又称被还原。

(2)氧化剂和还原剂均是反应物,二者可以是不同的反应物,也可以是同一种反应物。3.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1)图示关系

(2)概念间的联系

还原剂→表现还原性→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剂→表现氧化性→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记忆技巧:升失氧,降得还;若论剂,两相反。4.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如图)

(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2)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或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1.下列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CaCO3+2HCl===CaCl2+H2O+CO2↑ B.CaO+H2O===Ca(OH)2

△C.2KMnO4=====K2MnO4+MnO2+O2↑

高温D.CaCO3=====CaO+CO2↑

+7

+6

+7

+4解析:选C A、B、D三项反应中均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C项,KMnO4→K2MnO4,KMnO4→MnO2,锰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2.如图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由图可知,在该反应中是()

A.氧化剂

C.还原产物

解析:选C 由图示可知,B.还原剂 D.氧化产物

失电子是还原剂,生成 ○A是氧化产物,○B得电子是氧化剂,生成是还原产物。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化学反应属于阴影部分的是()

A.Cl2+2KBr===Br2+2KCl △B.2NaHCO3=====Na2CO3+CO2↑+H2O C.4Fe(OH)2+O2+2H2O===4Fe(OH)3 D.2Na2O2+2CO2===2Na2CO3+O2

解析:选D 图中阴影部分的含义是指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对照选项中提供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Na2O2与CO2的反应符合题目的要求。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1)基本步骤

(2)注意事项

①箭头、箭尾指向化合价变化的同种元素。②必须注明“得到”或“失去”字样。③失去电子总数与得到电子总数相等。

2.单线桥法(1)基本步骤

(2)注意事项

①单线桥必须画在反应物中。

②箭头指向得电子元素,箭尾指向失电子元素。③标明电子转移的总数,不标“得、失”。

1.下列电子转移表示正确的是()

解析:选B A项,得失电子标反,且转移电子总数不等;C项,KClO3中氯元素得电子,氧元素失去电子;D项,双线桥的起始位置不当。

高温2.已知:Fe2O3+3CO===== 2Fe+3CO2。(1)标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2)该反应中________被还原,________被氧化。

(3)在该反应中,若有2 mol电子发生转移,在标准状况下,可生成CO2的体积为________。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标出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结合化合价变化情况标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最后进行分析与计算。该反应中,Fe元素化合价由+3价降低到0价,Fe2O3被还原;C元素化合价由+2价升高至+4价,CO被氧化;整个过程,遵循化合价失2e+4升高的总数=化合价降低的总数=得电子总数=失电子总数,因为CO――→CO2,故当转移2 mol电子时,生成n(CO2)=1 mol,V(CO2)=22.4 L。

答案:

(2)Fe2O3 CO(3)22.4 L

2-[三级训练·节节过关]

1.下列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中,一定有电子转移的反应是()A.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析:选C 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中,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B.非金属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氧化 C.氧化剂氧化其他物质时本身一定被还原 D.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在反应中一定作氧化剂

解析:选C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A错误;非金属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B错误;氧化剂氧化其他物质时,它本身得到电子被还原,C正确;两种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反应时氧化性强的物质作氧化剂,氧化性弱的物质失去电子作还原剂,D错误。

3.下图为反应Fe+CuSO4===Cu+FeSO4中电子转移的关系图,则图中的元素甲、乙分别表示()

A.Fe,S C.Fe,Cu

B.Cu,S D.Fe,O 解析:选C 在反应Fe+CuSO4===Cu+FeSO4中,铁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铜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

4.实验室常用NaNO2和NH4Cl反应制取N2:NaNO2+NH4Cl===NaCl+N2↑+2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NaNO2是还原剂 B.NH4Cl中N元素被还原

C.生成1 mol N2时转移6 mol电子 D.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

解析:选D A项,Na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3,生成物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0,NaNO2是氧化剂,错误;B项,NH4Cl中N元素化合价为-3,生成物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0,NH4Cl作还原剂,在反应中N元素被氧化,错误;C项,根据反应可知,生成1 mol N2时转移3 mol电子,错误;D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正确。

△5.在H2+CuO===== Cu+H2O反应中:

(1)________元素化合价升高,________电子,发生________反应;________元素化合价降低,________电子,发生________反应。

(2)氧化剂是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3)用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氢(或H)失去 氧化 铜(或Cu)得到 还原(2)CuO H2 H2O Cu

1.下列变化过程中,属于还原反应的是()A.HCl→ClC.CO→CO2

B.Na→Na D.Fe→Fe

3+

+解析:选D 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

2.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离子反应的是()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 B.甲烷与氧气的反应

C.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D.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

解析:选A A项,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离子反应;B项,不属于离子反应;C项,不属于离子反应;D项,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下列反应中,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点燃①铁和氯气反应:2Fe+3Cl2=====2FeCl3

②氯气通入溴化钠溶液:Cl2+2NaBr===2NaCl+Br2

△③氯化钠溶液和浓硫酸混合加热:2NaCl+H2SO4(浓)=====Na2SO4+2HCl↑ △④二氧化锰跟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MnO2+4HCl=====MnCl2+Cl2↑+2H2O 点燃⑤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Cl2=====2HCl A.①② C.①④

B.①③ D.①⑤

解析:选D 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因此①⑤属于化合反应。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关键是看有无化合价的变化。①Fe由0价到+3价,Cl2中的Cl由0价到-1价;②NaBr中的Br由-1价到0价,Cl2中的Cl由0价到

-1价;④HCl中的Cl由-1价到0价,MnO2中的Mn由+4价到+2价;⑤H2中的H由0价到+1价,Cl2中的Cl由0价到-1价。因此①②④⑤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4.下列反应(条件均省略)中,反应物中的各种元素都参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2KNO3+S+3C===K2S+N2↑+3CO2↑ B.2KMnO4===K2MnO4+MnO2+O2↑ C.4HNO3===2H2O+4NO2↑+O2↑ D.HgS+O2===Hg+SO2

解析:选D A选项反应,钾和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B选项反应,钾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C选项反应,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这些元素都没有参加氧化还原反应。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C.有单质生成或有单质参加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D.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物质被氧化,必有另一种物质被还原

解析:选B A项,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错误;B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元素化合价放电没有变化的肯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正确;C项,氧气与臭氧的转化:3O2=====2O3,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错误;D项,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被氧化必有物质被还原,但可能是同一种物质既被氧化又被还原,如氯酸钾分解制氧气,错误。

6.下列反应中,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正确的是()

解析:选A A项,硫元素失去电子,氧元素得到电子,正确;B项,电子转移方向错误,应是铝元素的电子转移至铁元素,错误;C项,Fe失去电子,硫酸中H得到电子,错误;D项,K2Cr2O7中Cr的化合价为+6,CrCl3中Cr的化合价为+3,因此反应得到2×3e,失去6×e,错误。

7.在H2SO3+2H2S===3H2O+3S↓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元素的质量比为()A.1∶1 C.1∶2

B.2∶1 D.3∶2

-2

0-

-解析:选B 反应中,H2S中硫元素化合价升高:H2S→S,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H2SO3+

40中硫元素化合价降低:H2SO3→S,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H2S与H2SO3中硫元素的质量比为2∶1。

8.在反应3NO2+H2O===2HNO3+NO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1 C.2∶1

+4+2

B.1∶2 D.3∶1

+4

+5解析:选B NO2→NO发生还原反应,NO2作氧化剂;2NO2→2HNO3发生氧化反应,NO2作还原剂,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2。

9.(1)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关系,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点燃①2H2+O2===== 2H2O 点燃②4P+5O2===== 2P2O5 MnO2③2KClO3=====△2KCl+3O2↑ △④2HgO===== 2Hg+O2↑ 高温⑤WO3+3H2=====W+3H2O(2)已知:8NH3+3Cl2===N2+6NH4Cl,该反应中________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________反应;________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________反应;被氧化元素原子数与被还原元素原子数之比为____________。

解析:(1)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

(2)N元素由-3→0价,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Cl元素由0→-1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被氧化的氮原子数为2,被还原的氯原子数为6,二者数目之比为1∶3。

答案:(1)①氧化剂:O2 还原剂:H2 ②氧化剂:O2 还原剂:P

③氧化剂:KClO3 还原剂:KClO3 ④氧化剂:HgO 还原剂:HgO ⑤氧化剂:WO3 还原剂:H2

(2)氮(N)氧化 氯(Cl)还原 1∶3 10.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化学方程式。(1)既是离子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既是分解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同一物质中同一种元素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同一物质中不同元素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须明确化学反应分类的依据,不同类型反应的概念,并明确从不同角度分类时,各类型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案:(1)Zn+H2SO4===ZnSO4+H2↑ 点燃(2)2H2+O2===== 2H2O MnO2(3)2H2O2===== 2H2O+O2↑

(4)Cl2+2NaOH===NaCl+NaClO+H2O MnO2(5)2KClO3=====△2KCl+3O2↑

(合理即可)

1.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变成游离态,则该元素()A.一定被氧化 B.一定被还原

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以上都不是

解析:选C 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化合价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既△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如KClO3+6HCl===== KCl+3Cl2↑+3H2O,KClO3中的氯元素被还原,HCl中的氯元素被氧化。

2.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可用集合关系表示,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解析:选A 复分解反应都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有的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的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3.有首歌中唱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其中的“铜绿”即是铜锈,它的化学成分是Cu2(OH)2CO3(碱式碳酸铜)。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的化学反应为2Cu+O2+CO2+H2O===Cu2(OH)2CO3。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B.该反应中氧元素和碳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所以是氧化还原反应 C.该反应中铜得电子,O2失电子,所以是氧化还原反应 D.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变价的只有两种元素

解析:选D 在该反应中,铜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成+2价,失去电子,被氧化,氧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成-2价,得到电子,被还原,其余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

4.关于氧化还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②氧化剂具有氧化性;③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化合价升降;④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变化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⑤氧化还原反应的任一反应物不是氧化剂就是还原剂

A.②④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⑤

解析:选A 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①错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③错误;氧化还原反应的任一反应物可能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如反应Cl2+H2O===HCl+HClO中的H2O,⑤错误。

5.下列变化需要加入某种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A.SO3→SO4 C.Cl→Cl2 -2-

B.CaCl2→CaCO3 D.Fe→Fe

3+

2+解析:选D A项,硫元素化合价未发生改变,不需加还原剂,错误;B项,钙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不需要加还原剂,错误;C项,氯元素化合价升高,加入的物质应是氧化剂,错误;D项,铁元素化合价降低,铁离子发生还原反应,需要加入还原剂,正确。

6.CuH不稳定,易跟盐酸反应:2CuH+2HCl===CuCl2+2H2↑+Cu,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uH中H的化合价为+1 B.CuH在反应中只作氧化剂 C.在反应中HCl表现还原性 D.Cu是反应的还原产物

+1-

1+1

-1

+2-1

0解析:选D 首先明确反应物、生成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2CuH+2H Cl ===CuCl2+2H02↑+Cu

CuH中H的化合价为-1,A项错;由反应方程式中元素价态变化知,CuH在反应中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B项错;HCl中氢元素价态降低,HCl表现出氧化性,C项错。

7.在5KCl+KClO3+3H2SO4===3Cl2↑+3K2SO4+3H2O中,被氧化的氯元素与被还原的氯元素的质量比为()A.1∶1 C.1∶5 解析:选B

B.5∶1 D.3∶1

可知,被氧化的氯元素与被还原的氯元素的质量比为5∶1。

8.亚运会上使用的发令枪所用的“火药”成分是氯酸钾和红磷,经撞击发出响声,同时产生白色的烟。撞击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KClO3+6P===3P2O5+5KCl,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反应中Cl的化合价由+5价变为-1价 B.P2O5是P被还原后所得的产物

C.该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5∶6

D.上述反应中消耗3 mol P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5 mol 解析:选B KClO3在该反应中作氧化剂,在反应中被还原,Cl的化合价由+5价变为-1价,A正确;P作还原剂,在反应中被氧化生成P2O5,P2O5是氧化产物,B错误;该反应1+5-氧化剂KClO3与还原剂P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6,C正确;由P~P2O5~5e可知,消耗3 mol

20P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5 mol,D正确。

9.已知反应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若有44.8 L Cl2(已换算为标准状况)生成,求:

(1)被氧化的HCl为____________g,转移电子数目为____________。(2)用“双线桥”和“单线桥”标出上述反应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解析:在反应中每生成1 mol Cl2有2 mol HCl被氧化,失去电子2 mol(或2×6.02×102

423=1.204×10个)。已知标准状况下44.8 L Cl2的物质的量为2 mol,故被氧化的HCl为4 mol,其质量为146 g,转移电子4 mol,即6.02×10×4=2.408×10个。

答案:(1)146 2.408×10(或4NA)(2)双线桥法:

324

10.水是组成生命体的重要化学物质,有关水的反应实例有很多:

(1)有人设想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进而将水电解生成H2,H2是一种清洁能源。请分析电解水过程中,水________(填“仅被氧化”、“仅被还原”、“既被氧化,又被还原”或“既未被氧化,又未被还原”,下同);野营爱好者携带氢化钙固体作为生氢剂,反应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其中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⑤的反应是有水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①2Na+2H2O===2NaOH+H2↑ ②Cl2+H2O===HCl+HClO 高温③C(s)+H2O(g)=====CO(g)+H2(g)④2F2+2H2O===4HF+O2 ⑤3NO2+H2O===2HNO3+NO 上述反应中,水作氧化剂的是________,反应⑤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3)水热法制备纳米Fe3O4的反应是3Fe+2S2O3+O2+4OH===Fe3O4+S4O6+2H2O,反应中还原剂是________,生成1 mol Fe3O4,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________NA。

解析:(1)氢化钙中H为-1价,H2O中H为+1价,反应后水中H的化合价降低,因此水被还原。(2)反应①、③中,水作氧化剂;反应④中,水作还原剂;反应②、⑤中,水既

2+

2-

2-

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反应⑤中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若3 mol NO2参加反应,则有2 mol NO2被氧化为2 mol HNO3,1 mol NO2被还原为1 mol NO,故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3)由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变化可知,Fe、S的化合价都升高,而O2中O的化合价降低,故O2是氧化剂,Fe、S2O3是还原剂;每生成1 mol Fe3O4,有1 mol O2参加反应,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4 mol。

答案:(1)既被氧化,又被还原 仅被还原(2)①③ 1∶2 2+

2-(3)Fe2+、S2-2O3 4

第三篇: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第1课时)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②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2)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设备,从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通过活动探究、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认同地理学习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了解,感受科学精神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段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天气。那么,从专业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描述天气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一生读学习目标)

(三)天气及其影响:

1、活动探究:描述昨天和今天的天气,(《同步学习》第48页互动探究第1题)。(1)分组探究。

下面请同学们看学案上的活动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活动探究1。

(2)展示。

(3)刚才在描述天气时我们用了哪些关键词?想一想:如何描述天气?(4)学生归纳,教师板书:阴晴、风雨、冷热。

2、天气的特点:

(1)看大屏幕上材料1。从刚才天气的描述中,你发现天气有什么特点?请看大屏幕材料。(2)想一想:天气有哪些特点?

(3)学生归纳,教师板书:①短时间、多变 ;②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3、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1)看大屏幕上材料2。天气和气候有什么不同?我们来看大屏幕上材料2。(2)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知道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以后我们在生活中要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4、天气时刻在发生着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阅读课本第43页活动1的材料,思考这些材料分别反映了天气与什么的关系?

(四)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天气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我们需要知道今天的天气,更需要知道明天的天气。

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归纳了解天气情况的途径。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3、活动探究:观察天气预报预报了哪些基本内容?

(1)学生分组探究。天气预报会预报哪些主要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案中活动探究第2题(2009年10月22日星期四临沂地区天气预报)(2)学生归纳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3)阴晴、风、气温和降水是怎么描述的?(4)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预习时画的风向风力符号。(5)教师板图解释风向风力符号。(6)练习。

4、认识卫星云图: 刚才我们了解了天气预报的预报内容,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熟悉的画面: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开始画面。呈现卫星云图和问题:图中绿色表示__,蓝色表示__,白色表示__。图中的A.B.C三点可能是什么天气?

5、熟悉“天气符号”:

(1)预习展示。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预习时画的天气符号。(2)如何记住这些天气符号?怎么区分?(3)练习。

6、活动探究:模拟天气预报员。(1)学生先看看课本第47页图3.7。

(2)示范。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观察天气预报员是如何进行播报的。教师再示范1至2个城市。

(3)模拟。每个组分几个城市进行模拟练习。(4)展示。每个组推荐1名同学起来展示。

(五)达标训练:

完成《同步学习》第49页“即时巩固”。呈现答案。根据达标情况评价自己,找出存在的问题。

(六)小结:

1、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教师对着板书回忆)我们学会了描述天气,知道了天气的特点,学习了天气符号,学会了预报天气。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生活中有效的利用天气,趋利避害,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同时希望同学们经常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从而进一步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第四篇:山东临清市四所高中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选修5 第4章 第2节 糖类(第1课时)(新人教选修5)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化学

编写人:辛秀会

审稿人:刘雪媛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二节 糖类(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糖类这一基本营养物质,这类物质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又是生活中常见物质。经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对葡萄糖、脂肪、蛋白质有了初步的了解。高中化学必修2安排在学习甲烷、乙烯、苯等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以及乙醇、乙酸等烃的衍生物的主要特点后,再学习糖类,可使学生对有机物的初步认识相对完整,也可深化对不同有机物特点的理解,为后续学习作准备。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记住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2)学会鉴别葡萄糖和果糖的方法。

2.能力目标: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糖类主要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完成知识的建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单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和性质

难点: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和性质 四.学情分析

教材没有对较复杂的有机物的结构和反应原理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是由于糖类的结构复杂,学生已有知识还不足以从结构角度认识糖类的性质,课程标准只要求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要盲目拔高,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出发,以使学生的思维对象由单官能团的化合物、小分子的化合物自然地过渡到多官能团的化合物。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 2.学案导学法:(1)预习检查,总结疑惑;(2)情景导入,展示目标;(3)合作探究,精讲点拨;(4)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案和教材 2.教师的教学准备:学案和教学设计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入]“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赞美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

[回答]绿叶利用廉价的水和CO2,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人们每天报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引入] 什么是糖? 哪些物质属于糖?多媒体展示糖的定义及分类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有何异同?

多媒体展示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及球棍模型,让学生总结描述其异同,并派学生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究二:根据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特点推测它们的化学性质。

(1)写出葡萄糖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方程式。(2)写出葡萄糖和果糖与氢气反应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将化学方程式展示到黑板上。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探究三:

如何鉴别葡萄糖和果糖?做葡萄应糖和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指导学生根据已知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九.板书设计

糖类 第一课时

一、糖的概念和分类

(二)果糖

二、葡萄糖和果糖 1.结构特点

(一)葡萄糖 2.化学性质

1.结构特点 2.化学性质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本节课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检查预习5分钟,探究一二十五分钟,学生分组实验10分钟左,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0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十一、参考答案:见导学案

第五篇: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1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3.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

基本技能:1.能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2. 能够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在地球仪上探究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3.能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人类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的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接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用数字说明地球的大小等。

2.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定义,能够准确区分经纬线和经纬度。

3. 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了解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学难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

2.掌握经纬线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教学等。

【教学课时】共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纬度,我们知道,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人们利用不同的纬度来区分这些纬线,通过纬度的大小来认识纬线在地球上的位置,那么,人们是如何来区分地球仪上的经线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沿袭学习纬线和纬度的方法来认识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经度的有关特点。

一、认识经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球仪上这些连接南极和北极的大圆弧线吧,看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

活动:

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经线的定义,仿照对纬线的描述,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经线的形状?

3.经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经线指示的方向?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等。

教师引导:纬线是圆的。所以,用手指沿着任意一条纬线走一圈,发现是光滑的,没有阻挡的。同样,用手指沿着任意一条经线走一圈,感觉一下。

教师引导:如果不能连贯的绕着地球走一圈,你还能说经线是圆的吗?

教师总结:因为在南北极点不连贯,所以我们说经线是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了一个大圆。

过渡:第3、4个问题,同学们的讨论结果是什么?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教师启发提问:为什么说经线指示南北呢?

教师点拨:同学们不仅理解了纬线的特点,还能迁移应用到经线上,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我们区分经纬线,了解各自特点,并体会了经纬线在图上和地球仪上的区别,知道了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那么这么多经纬线如何区分呢?这是下节课讨论的内容。

学生:活动、讨论3-5分钟,交流收获: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经线长度。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收获:

1.经线是:垂纬线、连两极。

2.意见不统一。有的说是圆,有的说半圆。

学生:体验(用手指沿着经线走不光滑,在南北极点被地轴挡一下),谈感受。

学生:不能

学生回答:

3.经线等长。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学生迁移应用:因为顺着经线走,是往南或者北走。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从赤道上经度的排列分析其特点。

呈转:通过刚才的讨论学习和练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仪上纬度的分布特点和规律,接下来,我们用类似的方法来看看地球仪上经度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又是怎样的。

学生:听教师讲述,思考、体会。

师生互动: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观察,注意提醒学生如何在地球仪的正确位置找到经度的数值。

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可能会存在问题,在地球仪上找不到经度,或者很盲目,因为地球仪上信息太多。)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找到经度在地球仪上标注的位置(经度标在赤道上,纬度标在180度经线上)。

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纬线即赤道的具体位置,回答问题。

二、认识经度

教师承转:和前面我们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度的分布特点一样,我们还是通过一个活动来认识地球上区分经线的经度的划分规律。

活动安排: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经线上标注的经度度数,看看经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经度的标注)。

学生:活动、讨论等。

学生:发言等。

讲述:与纬度相似,地球仪上的经线也有无数条,为了区别不同的经线,人们也给它们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经度。

提问:同样的道理,经度的起点也是0°,那么,0°经线在哪儿?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经线呢?

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经线具体位置,回答问题。

归纳总结:0?经线是地球上计算经度的起算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这是一条人为造就的特殊经线,请大家通过资料来了解这条特殊的经线:打开教材p8,阅读材料图1.10“格林尼治0°经线”,请一位同学来读《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读资料,其他同学思考、理解。

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经线,那么,其它的经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经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经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归纳总结: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经度的分布规律:

1.经线的度数范围是0?-180?,本初子午线为0°,本初子午线对面经线是180°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经线圈;

2.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方向逐渐递增,一直到最大的180°经线(东西向的经线重合)。

提问:从经度的分布中我们发现,除了0°和180°外,其余的经度也都有两个数值,又该如何来区分呢?

归纳总结: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为东经,以西称为西经,人们同样利用英文“东”“西”的单词首字母“E”和“W”作为代号,分别表示东经(度)和西经(度)。

练习:例如,北京大概是经度是东经116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116°E或E116°均可以)

拓展: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练习写几个经度。

东经30度,东经90度、东经150度、西经30度、西经60度、西经90度。

活动:大家在地球仪上分别找到以上六条经线,东经的用红色窄绺贴纸贴,西经的用蓝色贴纸贴。

提问:同学观察贴纸分布有什么特点?相对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多少?

教师总结:大家发现一条很重要的规律,两条东西经相反、和为180度的经线共同组成一个经线圈。

过渡:当然,这样的经线圈有无数个,它们构成一个大圆,可以将地球仪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均等的半球,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经纬线是如何将地球分为不同的两个半球 5 的。

师生互动:教师提出有关经度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学生:回答,说明自己的看法等。

师生互动:提示学生回顾在赤道上移动的方向问题,进一步思考能否用东西向来区别经度,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己在纸上试着用符号写出来。

师生互动:可以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来,教师进行指导、评价。

学生:在笔记本上动手画纬线。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时间在2分钟左右)

学生:发现这六条经线组成了三个圆。相对两个半圆的经度之和是180度。

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一起“找找另一半”经度:请一位同学随口说一条经线,另一位同学配合给找找另一半?

学生:举手想试试,随机安排三到五组活动。各组比比准确率和反映速度。

三、半球的划分

提问:如果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半,选择哪条纬线最合适?分开的半球分别叫什么半球好?

讲述: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以赤道为界,可以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过渡:同样,如果要将地球用经线分为两半,又该选择哪条经线呢?分开的半球称什么半球?

讲述:通过分析、比较,人们最终选择了(20°W,160°E)所在的经线圈,作为将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的界限,其原因是这样的划分将最少的陆地(国家等)一分为二,经线圈基本从海洋穿过,避免了将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而带来不便。

学生:思考,在地球仪上比划。

师生互动: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等。

师生互动: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地球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理解选择(20°W,160°E)所在的经线圈的原因。

学生:听讲,记录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分布和排列规律,还利用一些特殊的经纬线将地球划分为两个半球,这些地球仪上的经纬线还有哪些重要的功能呢,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经纬网”。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预习有关经纬网的知识,学习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小结:依据板书,总结、构建本课时的知识结构,提及下一课时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五、经线和经度

1.经线的特点和分布

2.经度的划分:

六、半球划分:

1.南北半球划分界限:赤道(0°纬线)

2.东西半球划分界限:(20°W、160°E)经线圈

下载山东临清二中高一化学: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临清二中高一化学: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