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取自《信息技术基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高一必修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这节共设置了两部分内容:
一、什么是信息;
二、信息的主要特征。从认识信息的含义作为出发点,然后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本节课是信息技术基础的起始篇,也是以后章节学习的基础。但是,这些知识内容往往又都比较枯燥抽象,容易引起学生厌学,因此在初始阶段如何采用得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信息与信息特征的基础上,同时产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是本节教学中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作为高一新生,他们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另外本节课的特点是:没有相关操作内容,基本是描述性的知识介绍与现实事例的判别。所以,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注意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案例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结合生活当中的信息实例,从信息的表现形式、传播过程等方面去理解信息的含义。
(2)、能举例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发现并准确把握有价值的信息;(2)、通过分组活动形成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通过任务驱动体验信息对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保持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 信息的含义及特征 难点是:
举例说明信息的某项特征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是高中的第一节课,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不甚了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对今后整个课程内容的学习具有开启含义。由于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以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感受信息形态及应用,发挥学生的想象,并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
六、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本环节,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
首先用投影显示“生存实验”: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最合适?请同学们4人一组组合成探究小组,在1分半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会很多,五花八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而学生在教师分析答案的同时也会不断的提出新的方案,通过不断的分析、引导,最后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而它们所对应的分别是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
此时学生初步得出结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就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对于物质和能量学生能够理解,而信息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主要的特征?它又为何能并列为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之一呢?带着这些疑问,就很自然的导入新课,进入到下一环节。
2、通过活动,认识信息。
带着满腹的疑问,学生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认识一下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信息?那么是不是只有现代人类社会才存在信息?此时给学生安排两个小活动:
活动一:古诗词是记载历史时期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产活动的文化经典。让我们在古诗词中探寻古人的信息活动。
首先教师举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其中的信息为:烽火、家书。然后学生思考、讨论、课堂提问,要求学生举例并指出诗词句中信息的所在。活动二:寻找自然界中的信息。
首先教师举例:蜜蜂跳八字舞,蜜蜂的舞蹈所透漏出的是蜜源的所在。然后学生思考、讨论、课堂提问,要求学生举例并指出自然界现象所透露出的是什么信息。
通过念古诗词、讲大自然、听小故事,让学生在汲取与分享智慧的氛围当中去领悟“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以及“信息的重要性”。那么“信息”到底是什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专家学者对于“信息”的不同定义,结合之前的引入和活动对信息的含义从以下方面进行梳理:信源、传递(载体)、信宿。
3、拓展训练,协同探究。
在此环节,教师事先准备一些关于描述信息的各个特征的例子,使信息的特征更直观、更具说服力: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例如:《田忌赛马》的故事。(2)真假难辨。例如:孙膑“减灶退敌”的故事。
(3)老黄历看不得。例如: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4)一传十、十传百。例如:中国载人航天成功的消息已广为人知。
(5)玉不琢,不成器。例如:孟浩然的诗词直白易懂,多为反复修改、推敲而成。学生分析它们分别描述了信息的哪些特征,然后让学生每4人为一组,选择两至三项作为研究题目,从生活、经济、战争等多领域中搜集与题目有关的典型例子,通过分析和概括,深入了解信息的某种特征。学生带着问题上网学习,各学习小组内部可进行相互讨论,以最快的速度从网上收集资料加工取舍解决问题。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安全教案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的网络化使信息安全成为非常重要的大事。2.了解维护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措施及信息安全产品。3.了解计算机犯罪及其危害。
4.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信息技术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事实,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形成学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形成爱护计算机、自觉遵守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2.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身边信息安全方面的事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安全及维护措施。
三、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环境及课时安排 多媒体教室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观点
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身边信息安全方面的事件。
六、教学或活动过程
导入:阅读课文5个案例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通过以上案例,说说信息安全的威胁来自哪些方面。
2、造成那些后果。
通过问题讨论引入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不仅影响到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全,成为日 益严峻的问题。维护信息安全,可以理解为确保信息内容在获取、存储、处理、检索 和传送中,保持其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真实性。总体来说,就是要保障信息安 全的安全有效。人们正在不断研究和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积极的防御。对于信息系统的 使用者来说,维护信息安全的措施主要包括保障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安全、预防计算 机病毒、预防计算机犯罪等方面的内容。
信息系统安全及维护
1、信息安全的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网络在政府、军事、经济、金融、医疗卫生、教育科研、交通通信、能源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信息犯罪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干扰经济建设,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阻碍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
信息安全,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不仅涉及到加密、防黑客、反病毒等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了法律政策问题和管理问题。
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措施,包括的内容很广。课文通过列表的形式,列出了物理安全、逻辑安全、及网络安全等方面常见的一些问题,并列举了一些维护措施。
2、信息安全产品的介绍。主要有:网络防病毒产品、防火墙产品、信息安全产品、网络入侵检测产品、网络安全产品等。
计算机病毒及预防
问题与方案:
阅读计算机病毒案例、归纳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非授权可执行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破坏性、表现性、可触发性等等,可略作举例。问题: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呢?
1。目前国内外比较有名的杀毒软件(常用计算机杀毒软件): 金山毒霸,瑞星杀毒,卡巴斯基
2。近年来传播范围较广,造成危害较大的计算机病毒,以及对该病毒的防治方法 熊猫烧香,特洛伊木马,CIH病毒 3相关资源:
因特网上搜索相关材料,常用的有google、百度、,以及一些门户网站上带的搜索引擎,注意关键词的选取,有时可用多个搜索引擎查下。提供一些参考网站: 江民杀毒
http://www.xiexiebang.com 病毒的防治方法:
1、清除病毒
使用常见的杀毒软件有。
2、防患于未然
杀毒软件并不能让你高枕中天在线,预防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杀毒软件做得再好,也只是针对已经出现的病毒,它们对新的病毒是无能为力的。而新的病毒总是层出不穷,并且在Internet高速发展的今天,病毒传播得也极为迅速。
计算机犯罪及预防
1.所谓计算机犯罪,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的各种犯罪行为,它既包括针对计算机的犯罪,即把电子数据处理设备作为作案对象的犯罪,如非法侵入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也包括利用计算机的犯罪,即以电子数据处理设备作为作案工具的犯罪,如利用计算机进行盗窃、贪污等。计算机犯罪是今天一个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对计算机犯罪及其防治予以高度重视,已成各国不争事实。
2. 我国于1986年,已发现并破获计算机犯罪130年代,随着我国计算机应用和普及程度的提高,计算机犯罪呈迅猛增长态势,例如,光1993至1994多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发现的计算机犯罪案件至少逾数千起,作案领域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内外贸易、工业企业以及国防、科研等各个部门。
3.了解当前计算机犯罪的主要行为;预防计算机犯罪的方法。
七.布置课外活动:
1.通过互联网和相关的报刊杂志了解更多的信息安全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办法 2.了解更多的病毒知识,并能熟悉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
第三篇: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课 题: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课 时:1课时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情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亲历感官剥夺——你能坚持多久?
[游戏] 请几位同学和老师做实验。等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静止等我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让其他同学保持安静并出示一张纸板,上面写着:请大家保持安静,看看他能坚持多久?
[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只能坚持几十秒钟,而有的同学坚持的时间稍长? [学生]:因为他耐力不行
[学生]:因为被孤立,无法得到信息
[总结]: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今天我们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二、丰富多彩的信息
观察下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运动员比赛场景;奥林匹克运动会徽标;2008年奥运会口号。
[小 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学生活动]:请几位同学举出一天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三、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主题活动1: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大家的表情依附于我们的脸皮而存在。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⑴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裁体。
⑵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如:交通信息既可通过信号灯显示,也可以警察的手势来传递;写教案即可以手写,也可以用电脑来写。
⑶载体形式多样,有印刷形、缩微型、机器型、声像型、网络型。
⑷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2、价值性
主题活动2: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学生讨论:那7个字是什么?”
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在学生充分讨论后)由此故事充分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⑴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但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⑵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如GPS。⑶信息可以增值。
⑷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3、时效性
主题活动3: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过去的流行歌曲和现在的流行歌曲,大家喜欢哪一种? 学生讨论:
①信息只有满足“价值”条件时,才具有时效性。②信息时效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③信息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4、共享性
①信息可以被一次性或多次或同时利用; ②Internet实现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③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课堂小结
一、信息丰富多彩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传递性
3、价值相对性
2、共享性、时效性
第四篇:信息及其特征 教案
信息及其特征
模块章节:《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第三章第二节 2017.9.1——2017.9.8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新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于信息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的程度,缺乏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因此老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交流学习的氛围,在讲解分析理论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学习形式的丰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了解信息的含义;掌握信息的传播过程;
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的含义及其特征;给出例子,培养学生从例子中发现或归纳出信息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信息的定义;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理解信息的定义
四、教学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人们各种信息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谁能更充分地使用信息技术,更快捷并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谁就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然而信息是什么?它有何特征?它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有何影响?
活动1【导入】情景模拟,激情导入 教师设问:生活中没有信息,我们会是……
没有铃声,没有红绿灯信号,没有书籍知识,没有新闻信息,我们对周围的事情一无所知,仿佛回到了原始社会。
同学们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信息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用“结绳记事、烽火告急、飞鸽传书”等方式来存储、传递、利用、表达信息。信息一词古已有之。
活动2【活动】活动探究 信息的重要性
教师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
师提出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为什么?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学生活动:学生4名同学一小组自由组合成立探究小组,然后抽3个小组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能获得物质,火石能获得能量,指南针获得信息。
教师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要素
从中引出信息的作用:减少不确定性,有新内容和新知识的出现。申办奥运会是中国人多年的梦想,能否成功,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正式宣布之前,人们的心都是悬着的,当结果宣布后,不确定性随即消失,这则信息便通过各种载体、途径迅速传播开来。
引出香农的信息定义。
活动探究
二、了解信息,感受身边的信息
引出问题:“烽火告急”中烽火台的作用是什么?它是信息吗? 有外敌入侵,烽火台本身不是信息。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引入,让学生非常想了解信息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出信息的概念,让学生对信息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回答还不全面,不准确,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入下一学习环节。
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理解 信息的发出方,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内容都可以称为信息。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再根据之前的学习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重在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思考: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等是不是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信息,信息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要依靠载体才能存在。语言,文字、声音等都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信息的存在十分广泛,新闻报道,市场行情,天气预报,文献资料,科技成果,甚至一幅图画,一张照片,一个动作,一个微笑都可以传递信息。
案例分析,师生互动
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的一种,他们有着固有的特征,也有相同的本质。
通过分析课本案例,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信息的特征:传递性共享性、载体依附性、真伪性
详细分析案例啤酒与尿布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信息的特征:价值相对性,可处理性 传递性打破了时空限制;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可以在不同个体和群体间共享。
各种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受,并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处理和存储。
价值相对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它能够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求。
时效性,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总结:深入了解信息的各种特征,即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内容,也有利于我们依据信息的特点,有效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形成新的知识,挖掘信息的应用价值。
第五篇:《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课题】信息及其特征(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教学内容分析】
初看这部分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的介绍,没有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也很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的教学目标。授课地点适宜在教室进行,否则机房教学学生由于没有操作内容容易坐不住。如何让初涉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学生理解深奥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就是件让教师头疼的事情了。在这一章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采取讲授法、小组探究法、问答法、现场试验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重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的基本特征; 『难点』信息的含义;信息实例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新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各个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都不尽相同,所以有必要先做一个状况调查,以方便日后的教学工作能有的放矢地展开。
所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章节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设情境,多做……,让学生感到学中有乐,学有收获,……。【教学环境、教具及教学准备】 『硬件』多媒体教室;机房
『软件』:学习资源、范例、技术支持(讨论提问区)、实践作业、交流与评价 【教学实录】 ● 情景模拟,引入概念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三、四名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从学生中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有:笔记本电脑、钢枪、水;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水、刀等等。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问答进行分析,指出正确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
经过讨论分析后,学生初步得出结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需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信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密切。
教师活动:对于信息的概念有很多种定义,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叙述了。信息的作用是告诉人们已经发生过、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物质状态或者活动。
对于物质、能量学生一般都能理解,但是对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很难就此理解较深,下面的实验则提出了:在保证了物质与能量的同时,缺乏信息将会怎样?
● 循序渐进,趁热打铁,推出“感觉剥夺实验”。
书中介绍了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并不能理解这个实验,毕竟他们都不是被试者。可以通过以下的实验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段内容。
教师活动:请一个同学来做实验(未介绍感觉剥夺实验之前),等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静止等教师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这时候,教师通过投影显示:“请同学们都不要出声,浏览课本第1-3页内容,看看他能否坚持180秒?”同时打开记时器程序开始记时(我所任课的四个班级的被实验者中,有二个学生在100秒左右就回头打探情况了,另外二个虽没回头和说话,在此过程中都有抓耳挠腮等动作。)学生活动:请被实验的学生谈一谈实验时的感受。(被实验者都有好奇、不安等感受)
教师活动:通过投影显示: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
● 游戏引入,开始信息特征的介绍
1、载体依附性
教师活动:投影显示:小游戏:COPY不走样
游戏规则:请四位同学上来,第一位同学将我卡片上的文字用某种方法传达给第二位同学,依次类推。限定条件:不允许重复使用前面同学用过的方法。学生活动:学生用到的传递方法有写、说、比划、画等
教师活动:投影显示: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信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并且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
2、价值性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信息经典案例中学习信息的一般特征,可以进行信息的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等教学。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由此故事引出信息的价值性。
3、时效性
教师活动:重提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说明信息的时效性。金融信息、气象信息(不测寒流之灾)、战争情报等等,都是有时效性的。信息虽然具有价值性,然而信息日新月异,甚至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同学们必须要具备快速获取和判断信息的能力。
4、共享性
教师活动:接着上面提到的气象预报和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人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说明信息的共享性。
5、不完全性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盲人摸象”的例子(静态图片和FLASH动画),点评指出信息的不完全性。
6、真伪性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空城计”,请一位同学简述“空城计”;学生观看部分神奇的迷幻,请学生思考信息还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回答问题。教师活动:点评答案,提出信息的真伪性。
● 结束语
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对于信息,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有用的信息、如何加工成为有效的信息、如何将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如何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在信息时代如何利用合理的工具合理、合法地开展交流,这些信息素养正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学习和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