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学习起点问题的初步分析
基于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学习起点问题的初步分析
资料来源:大学生教育资源
摘 要:本文介绍了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起点问题,并提出了通过学生作业、学生的学习日记、学生的课堂表现、问卷调查和访谈等五种途径得到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为有效地教学设计提供保证。
关键词:教学设计 学习起点 途径
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教学要促进学生发展,使之健康成长,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教学对象——学生。可以这么说,脱离具体教学对象的教学设计是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从哪里开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习者在对特定的学科内容进行学习前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以及有关的能力、态度等,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一、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教师教学设计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学生学习起点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之分。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它是教材的编写者根据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而预设的一种标准;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实际具备的相关知识、学习能力、思维水平等。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存在3种关系:(1)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一致。在这种情形下,教材安排的进度和难度正好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可以据此安排教学。(2)逻辑起点高于现实起点。这种情形下,如果教师仍然按照教材安排的进度和难度设计教学,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非常吃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和节奏,或者借助辅助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3)逻辑起点低于现实起点。在此情形下,如果教师仍然按照教材安排的难度设计教学,就会出现学生“吃不饱”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教学难度,或者通过设计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盲目的、想当然的、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学习进度和难度作为起点来设计教学,而应该通过适当的途径,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获得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以此为基础,来设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获得学生学习起点的途径
通常根据教师自己的经验来预设学生学习的起点,以此为基础来设计教学。经实践证明,这种预设一般与实际的学生学习起点是不相吻合的。通常,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获得学生的学习起点。
(一)根据学生作业
学生作业是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情况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哪些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或者掌握的不好,教师可以通过平时学生作业获得一些重要的信息。然而,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时,题目要具有一点的代表性,能够充分反映学生学习过的重要知识点;其次,要让学生互相监督,杜绝抄袭现象;再者,教师要认真、全面的批改学生的作业,不能只批改一些学习成绩好的,或者不全部批改,更不要存在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不对学生的作业做出任何的评价,只是写一个“阅”字和批改时间,这样容易让学生感到自己不受到重视,导致学生做作业时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每次将作业都是应付一下,这样,教师就不会从作业中获得学生学习的重要信息。所以教师应当认真、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作业,才能正确的获得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
(二)学生的学习日记
记录学习日记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生日记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当天的学习状态,还可以通过学习日记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比如听课的过程、学习方法等。信息化程度高的地区,可以借助网络日志,将自己的学习情况记录保存下来,方便其他同学、老师登陆查看。学生在写学习日志时,要客观、真正的反映出自己当前的学习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通过查阅学生的学习日记,正确的获得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准确无误的判断出学生的学习起点。
(三)学生课堂表现
有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听课的情况,比如学生的面部表情、学生的眼神、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正确率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在讲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面部表情轻松、愉快,眼神跟着老师的走,回答问题积极主动而且正确率高的话,说明学生对当前讲解的知识点能够接受、理解,教师就可以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计划进行讲解;如果发现学生皱着眉头,眼神迷茫,眼睛躲避老师的视线,回答问题不积极主动,那么说明学生对当前讲的知识点不很理解,教师在设计这个环节上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需要教师随时改变设计好的教学计划,降低知识点的难度。可见,善于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也是获得学生学习起点的一种途径。
(四)问卷调查法
问卷就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编制而成的一套问题表格,是由调查对象自填回答的一种收集资料的工具,同时又可以作为测量个人行为和态度倾向的手段。通过问卷调查主要是快速、便捷的获得反映学生学习起点的一些重要信息,在问卷的问题设计上要简明扼要,比如:你是否掌握了平移的定义这个知识点。或者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比如在调查学生相反数这个知识的的时候,出“1/2的相反数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在调查方式上,要注意选取样本的随机性,而不能面对特定的对象;另外,在调查时,要特别给学生强调问卷调查只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情况,而不牵涉到其他问题,以保证学生客观、实事求是的回答问卷。
(五)课后访谈法
顾名思义,“访谈”就是研究者“寻访”、“访问”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和“询问”的一种活动。“访谈”是一种研究型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或者说“建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师在课后做访谈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开诚布公、直言不讳谈论关于教学知识点的问题,而不要没有目的,漫无边际的谈论,如果这样的话就不是访谈,而是日常谈话了;访谈的类型采用“半结构型”的比较好,让学生在老师设定好问题控制的作用下,同时积极参与,说出自己在对教师教学和对某个知识点理解的看法,这样,更容易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更能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
总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以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出发点,我们不能简单的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的预设学生的学习起点,也不能盲目的认为教学大纲的要求就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而应该通过可行的、科学的途径来得到学生的学习起点,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www.188i.net。
【参考文献】:
[1]苏瑜.基于学生现实经验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管理,2008,(5):25-26.[2]姚晓洁.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J].中小学管理,2005,(5):27.[3]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6.[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5.
第二篇:中学生学习问题案例分析
中学生学习问题案例分析
家长反映,孩子们上了一个假期的课外补习班,有点疲惫了。实话说,在如此酷热的夏天仍坚持学习,家长和孩子都很辛苦。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在此做一下总结,希望对各位孩子和家长有所帮助。
现象一:我家孩子对非课本内容的东西很感兴趣,就是不爱学习。一拿出课本就犯困,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监督他学习的时候就和我谈条件,不答应就闹。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特别任性,管得严了就闹情绪,绝食,甚至几天不和父母说话。或许这是大部分家庭遇到过或即将遇到的问题。现在的初中生是在福窝里长大的孩子,没吃过苦,而且部分孩子会存有优越心理:反正家庭条件好,即使现在成绩不好,以后也不会怎样,爸妈的家产就够花几辈子了。可是反过来说,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喜欢被束缚。如果孩子喜欢谈条件,除了孩子的原因之外,您进行过反思吗?您是不是给孩子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
对于那些比较任性的孩子,家长应该采取软硬兼施两种方法。对于孩子毫无道理的任性行为应该进行坚决的惩罚(您今天舍不得惩罚,姑息他们的话,可能以后社会的惩罚会更大的伤害您),当然惩罚的目的是教育孩子形成犯错误要受到惩罚的意识。对于孩子偶尔的一些小毛病应该采取正确引导的方式,使孩子明白怎么看事情、怎么做事情以及做事情所产生的后果,孩子就会逐渐形成一种比较理智的做事习惯与性格。
还有一点很重要,让孩子有“危机感”,而不是优越感。不光是孩子,每一个人都如此,一旦有了退路就会在困难面前低头,犹豫不前。“破釜沉舟”不无道理。
现象二:我们家小孩儿特别听话,就算不想学习,但只要我们家长坚持,他也会怪怪上课去。可是,他们总会闷闷不乐,做题总出错。
像这类听话的孩子,要么是很懂事,理解父母,感受到了父母的一片苦心,不忍心让父母失望;要么是父母太“强权”,孩子比较怕爸爸妈妈,自己没有主见。
1、对于那些“懂事”的孩子,虽然他们按照家长的意思完成了任务,但心里却有几万个不愿意,口服心不服。长此下去,孩子容易变得忧郁、内向,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家长应该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对自己有一个长远的学习规划,那么家长就会省很多事儿。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做孩子的好朋友。
2、而对于那些没有主见的孩子,家长的任务就相对沉重了一些。孩子没有主见,多半是他们没有自信心,不敢轻易做决定。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肯定。有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总觉得不如别人,在对自己力量的认识和可能达到的成就做估计时很肤浅,不稳定,完全从属于别人的评价。因此,做父母的要以肯定的语言评价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切忌以怀疑或否定的语言对孩子说话,因为这很容易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孩子要向别人看齐,加重了孩子的从众心理。关于具体做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要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从各方面提高他的能力;创造条件,使孩子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对他做的事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对自己的认识,从而相信自己。
2、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年龄小,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他们主要是按自己喜恶来判断人和事的是与非。孩子模仿性强,控制能力差,难免会受到不良言行的影响。家长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可羞辱惩罚,恰当的做法是耐心的正面引导、纠正,使孩子通过成人对其行为言语的评价,逐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从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现象三:我们孩子开学初三了,面临着中考,孩子有了紧迫感,自己主动提出参加补习班。孩子每天都在学习,写学校的作业,写辅导班老师布臵的作业。可是,孩子好像乱了阵脚,没有头绪和条理,所以成绩仍然没有太大的起色。
孩子们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作为老师,我很欣慰,可同时也为孩子们的盲目性感到着急。这些孩子,大都存在一个很“致命”的毛病:粗心!不是知识点不会,而是做题不仔细,“多一点儿”或“少一点儿”导致满盘皆输。题做完时感觉良好,可一对答案,满脸悔恨泪。简而言之,这些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试问:您家孩子有没有一边听歌一遍写作业的习惯?有没有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作业的习惯?在生活上有没有丢三落四的习惯?
如果孩子是为了避开外界的干扰而听歌学习,那么家长就应该反思一下了:您是不是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孩子以更好的状态学习,咱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尽量配合孩子,给他们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二是,培养孩子的抗干扰能力。如果孩子真的学进去了,那么一切的干扰都将不是干扰。对于丢三落四的毛病,咱们可以进行一个特殊的“无差错训练”。习题不要很难,就做一些很基础的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检验孩子的细心程度以及做题速度。当然,也应该配上相应的奖惩措施,并严格执行。
我一直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胚子,只要肯花心思在学习上,他们一定会散发出天才的光芒!孩子们,老师期待你们的进步,加油!初中生应养成的好习惯
一、独立思考的习惯。古代有句名言叫“学源于思”,就是说求学问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思维角度说,独立思考主要指思维的独立性,包括独立的发现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习中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不依赖现成的答案,遇事总能问个为什么,总能运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思考,创造性地去认识事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养成这种习惯不仅有利于搞好现在的学习,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也能为将来的学习乃至终身的事业奠定基础。所以凡事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有好奇心,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决心。学问,学问,便是要学会问个为什么??
二、认真倾听的习惯。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这道
大门通畅,信息输入就顺利;此门堵塞,信息输入就受阻。因此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专家们认为听课要做到下列几点:1.上课铃一响就要做好听课的准备;2.密切注意教师,眼睛跟着教师转;3.注意听教师的提示;4.仔细听其他学生的发言或回答;5.记好笔记;6.适应各个教师的教学方法;7.比教师先想出问题;8.防止注意力分散;9.听课时要进行分析理解。
三、练习反思的习惯。学习过程中总要做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 2.为什么这样做? 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4.有无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成为另一类习题?同样,如果发生错误,更应进行反思:错解的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题目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的错误?从而“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四、课外阅读的习惯。
要读好书,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同学们要学会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书来学习,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读书,最终靠是我们自己读的!
当然,好习惯远远不止这些。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坎坷,也是搏击;是沧桑,也是攀登;是等待,也是寻求;是探险,也是相逢;是眼泪,也是歌声。青春的力量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正如印度诗
人泰戈尔所说,青春的精神是点铁成金的奇异宝石。衷心地期望你们以学立德、以学增智、以学致用,迈好青春的每一步,使自己的中学乃至整个人生绚丽多彩。“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
第三篇:教学设计过程设计套路分析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PPT上展示
打出本课的标题 开场白作为导入
二、初读课文,研字词音义
自由地、放声朗读全文,边读边给文中的生字词注音,并借助课文注解试着读懂全文。要求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无法解决的字词,最后全班一起探究。
教师的基本准备:
三、再读课文,探相逢经过
快速默读文章中序的部分,并联系全文归纳本诗的行文脉络。要求边思考边在备用纸上记下关键词,教师抽点几位同学说说各自的看法,教师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的基本准备: 四、三读课文,赏曲调之美
朗读课文的第二段,划出自己认为用得特别好的字词,或是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在备用纸上写写自己对这些字词、句子的赏析。教师抽点几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再说说自己的基本准备。
教师的基本准备: 五、四读课文,品沦落之苦
默读课文的三、四两段,思考,白居易为什么说“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与歌女的遭遇有什么共同点?试着用文中的句子来归纳。
教师的基本准备:
六、总结学习收获
学生用一句话总结本堂课的收获,语文学习方面的或者心灵感悟方面的都可以说一说
板书设计
一、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临江远望 导入语
(二)一读文章,驻足闻声
首先,让学生熟悉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而更好的进入下一步学习。1.初读课文后,说说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求:准确、简洁、全面)师:
重点的段落
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师: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三)二读文章,相邀听曲
本文的重点在于白居易对音乐的描写,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本文也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学习。语言
赏析
(要求:细腻、真诚、个性化)师:
琵琶女动作 动词
内心——音乐——心理——情感 师: 叠字 师:
(四)三读文章,青衫沾泪
打动白居易的不仅是琵琶声,更是两人“天涯沦落人”的心情,作者字字含情,在语言把握的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结合语境,说说情感。琵琶女前半生的命运
字或词表达 师:
哪一句可以概括 师: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播放弹奏琵琶的相关视频——《琵琶语》。让学生谈谈,通常听到琵琶演奏的乐曲,你有怎样的感受 【导入语】 【走近课文】
二、初读触心弦,谈感受
【谈感受】昨天已经请大家预习了课文,刚才也给了大家一点时间一起来朗读了课文,现在我想听听大家的想法,大家觉得,读了这首古代诗歌,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注意在谈感受的过程中一定要是自己的感受,细腻的真实的感受。赏析:不作预设,学生围绕内容、情感等多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三、二读扣心扉,说感知
【直击课题】刚才同学们都针对自己的初读印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那么课文题目,《琵琶行》,什么意思?“行”是?“行”是一种怎样的体裁呢? 结合前面两字,琵琶,你能不能来说说,你觉得这会是一首怎样风格的诗歌? 【乘胜追击】缓缓道来,那么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听到了这缓缓道来的琵琶声,是谁在弹奏,又是被谁听到了,弹得如何,声音里又有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穿越回那个年代,去听一听,去看一看。
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传来了这样的琵琶声,时间,地点,当时的情况,请你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赏析:
四、三读入佳境,品精彩
【品精彩】1.听到了水上的琵琶声,是怎样的琵琶声?集中描写琵琶声音的是在第2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赏析:
五、合作创新,总结升华 【合作创新】 赏析:
【总结升华】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今天学习的感受,教师做生成性总结。
【推荐阅读】白居易《白氏长庆集》
板书设计
(一)激趣导入,音乐播放
在此环节,播放一段琵琶弹奏的音乐,让学生去感受琵琶弹奏的声音和情绪表达。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听了琵琶弹奏乐后的感受。之后进行总结:(导入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此环节,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言文,感受作者语言描写的魅力。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一些难读易错字的发音和写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语句进行释义,再提出疑难问题。最后,介绍文章写作的相关背景,让学生有整体的感知。
(三)再读课文,语言赏析
在学生对文章已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找出他们觉得文章中写得优美的句子,并且小组派代表来赏析这些句子。例如:
(四)三读课文,入情体验
在此环节,让学生再一次有感情朗读全文,并且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进行引导。三个问题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此环节,让学生总结他们学习了这篇文言文后的感受,提出还有哪些是没有明白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过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所以只要学生能够读出这样的感受说明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本篇文章。
另外,还可以找一些中国古典名曲,配乐朗读这首诗。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意的结合。板书设计
一、激趣导入,温故知新
在上课之前,我会在大屏幕上展示一段改变自韩少功《我心归去》文段的小诗,让学生集体朗读后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根据这段文字提到的音乐来展开教学。导入语
二、初读诗歌,因声求气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自己来自由朗读诗歌,在朗读中让学生来感受诗歌独有的魅力,朗读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谈谈他(她)读完这首诗歌之后的感受,在感受中教师需要抓住学生至真至理的解读。
教师对学生的感悟适当地进行点评,点评之后教师可以发问,这首诗歌究竟写了什么事呢?
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来更好地为下一个问题做铺垫。学生会概括出(概括不出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这首诗歌主要讲述了诗人在江上听琵琶女弹琴和讲述身世的事情,并引起了自身的共鸣。
顺着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继续发问,那么诗人是怎么样把这三大点联系起来的呢?从而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三、感读文脉,按图索骥
承接上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主要解决诗歌脉络的问题,教师可以重申上述的问题:这首诗歌主要讲述了诗人在江上听琵琶女弹琴、讲述身世,并引起了自身的共鸣的事,那么诗人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
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去说,去归纳和总结,当然教师在遇见学生总结有偏差时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指正
所以教师要在课前做好预设。
在引导学生进行概括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循序渐进,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意识而不是教师的强硬的引导。
四、赏析字词,含英咀华
这一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歌重要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另一方面是对于诗歌中的一些具有诗意的字词诗句进行学生创造性的解读。
第一方面,教师要紧密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古代汉语词典》提前做好课堂预设,在以多种方式让学生来解释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出一个最为正确的答案,因为古文的字词意思不比现代文的解读,古诗文需要讲究准确性。此处提到的多种方式可以包括:先生后师、先师后生、小组合作、同桌交流等多种方式。
第二方面,主要解读的是诗歌中提到的音乐描写,所以对诗歌音乐的解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同样,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找一找这首诗歌中涉及的音乐描写,然后来说说这种音乐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而诗人听到这种感受后让他产生了怎么样的情感?
第二方面的学习时,教师一定要积极配合学生的发散,结合学生自身的感受和文本中诗人的感受来达到一个情感上的共鸣,为下一个环节打下夯实的基础。
五、品味诗意,揆情度理
这一环节主要从文本中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情感出发,结合上一个环节中学生所说到的情感,教师可以进行一个铺垫和延伸,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当然这个环节也可以和下一个环节中诗人的介绍结合,在理解诗人情感之前把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介绍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来说说诗人和琵琶女的情感共鸣究竟是为什么,这种情感又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感呢。
六、拓展延伸,知人论世
这一环节开始就为学生介绍一些关于琵琶女、白居易(和上一环节联系)、写作背景(和上一环节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介绍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说说经过课文的学习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并让学生通过全班讨论和解答的过程来共同进步,如果学生无法解答问题,那么教师就要进行解答,因此教师的课前预设一定要充沛。倘若学生没有问题,那么教师就用一个更好巧妙的方式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写经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一些什么。
板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体会生命短暂、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片长纸条,分别让他们撕去教师请学生看自己手中仅剩的纸条,说一说此时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导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事例
1.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这些例子分别讲了什么。
(三)教师点名请学生站起来回答,并加以点评。(板书再读课文、体会事例情感 教师请学生再读课文,分析 教师让学生表演一下 来体会其对生命的渴望,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生字词 提出问题 具体
解读重点词句
(四)详读五段,感悟文章主题 学习到了什么 详解
读一读作者的决心
说一说自己的决心。读一读
(五)扩展阅读,加深文章感悟 学生朗读、品味臧克家的诗歌。
二、作业
三、板书设计 过程设计
自主加标点,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点名一生读标题《生命 生命》,后提问学生这位同学读出的标点是什么?如果是你,你怎么加标点?
学生
初读课文,说说感悟
教师活动:师PPT展示读书要求:认认真真读课文,把字读准,把文章读顺。边读边思考:文章讲了什么事情?你有什么阅读感受? 学生活动:自由读课文。1~2名学生说感受 教师活动:检查自读情况。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细读课文,体会生命之美
教师活动:仔细读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想一想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品读文章,感受生命震撼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猜一猜杏林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师PPT出示杏林子生平,补充课外资料,在体会杏林子事迹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活动:朗读。教师活动:
创新作业,思考生命意义
教师活动:教师布置三选一作业,学生自主选择完成 课文对我很有启发,我要好好读一读,背下来;
仿照作者的写法,从一件熟悉的身边小事写一写你对生命的思考; 把课文的很深含义的句子找出来,抄一抄。
板书设计
第四篇: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设计及分析
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任务设计及分析
杨永根
江苏省姜堰中学
225500 联系电话:*** 邮箱:snynge1971@yahoo.com.cn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是新课改及通用技术学科特点的要求,是“双主教学”理念的体现。在通用技术教学设计中任务是一个系统,任务驱动教学有基本过程及要求。
关键词:任务驱动
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后开设的一门新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课程中的不同模块、主题及课时的学习任务,选择使用确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1]。
通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科目,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教学中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建构相关的新知识,同时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配合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是笔者就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部分内容进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案例及分析,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在“设计的一般过程” 中的应用
教材以便携式小板凳设计过程为案例,使学生了解设计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基本工作程序,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知道设计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多个方案,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但这部分内容,学生一看就懂,容易感到枯燥,失去学习兴趣。而在和学生交往中发现,学生对现有课桌不太满意,便产生了使学生主动设计课桌的想法。结合本节知识点以新型课桌的设计为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过程简要如下。
创设情景:通过投影展示一些同学的不良坐姿,课桌上杂乱的形象。教师提问: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严谨学习养
成,有些原因是一些同学主观上没重视,也有些原因是课桌设计不合理。根据上节课所学人机关系原理,分析交流我们现在使用的课桌还有那些不合理得地方?没有处理好哪些关系?
经过老师引导,特别是老师说有些原因是课桌设计不合理,学生积极性得到提高,主动极参与,踊跃发言。学生甲:没有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高个子男同学做作业时腰要趴的很低,且档板下空间小,腿放不下。学生乙:没有考虑人的静态要求和动态要求,课桌面是上翻式的,打开时要一只手撑着,另一只手取东西,效率低。学生丙:桌面上的文具如笔等容易掉,特别是从桌内取东西时。学生丁:课桌较重,调座位时搬运不方便,且易损坏课桌。
深入引导:同学们能否设计出我们理想的新型课桌呐?当然,在现在条件下不可能给每位一张老师用的办公桌,请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分组交流,提出我们新型课桌的具体设计要求,功能、成本、尺寸等。我将学生交流结论整理如下:①考虑适合不同身高的同学使用。②便于存取学习用品。③欢迎增加一些附属功能。④结构稳定、大小和现有课桌相近、成本适中。
如何才能使学生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课桌呢?首先,我通过课件展示各种课桌图片,同时学生相互交流各种场合曾见到或使用过的课桌。接着,讨论刚才各种课桌的优缺点,同学们更喜欢那种。在此基础上简单介绍设计分析的方法,从收集信息开始,然后是设计分析和方案的构思,介绍课桌常见的材料、结构链接的方法、节约成本的途径。
方案的呈现、筛选是设计的重要过程,设计的交流是设计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这也有助于设计的测试、评估及优化。教学中设计活动:首先,小组合作构思出理想的课桌,并由一位有一定绘画水平的同学用草图形式表达,加以必要的文字说明。然后,班级体交流,由小组推一名代表将该组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方案做介绍。
班级体交流是本节课最精彩之处,学生们发言积极,表达大方,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中肯的方案。甚至,有些方案超出老师的想象,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学生提出的方案或建议有:①课桌高低不一,不美观。个子高的同学,可适当降低板凳高度。腿放不下的原因是课桌下层挡板过低,可将下挡板做成阶梯式的,外浅里深。况且现在大多课本是16开的,可竖着放在桌里,取用也方便。②在桌面下加一活动支架,打开桌面时支着,放下桌面时支架折起。③对防止物品从课桌掉下,方法更多,有加防滑纹的,有加档板的,有加文具小机关盒的。此外还有,桌底装轮的,将武侠小说中机关的想法应用到课桌中,科幻读物中前卫设计等等。对学生提出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我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加以评价,激励
学生的热情,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体验了设计的一般过程。
因为时间关系和实际操作困难,我们没有让学生课堂制作课桌模型或原型,而是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方案交给学校总务部门制作。最后,总结出设计的一般过程规律,提出新的任务:不少寄宿生晚上到宿舍还想再看会而书,缺少合适的桌子,请你帮助设计一款。
三、案例评析: 1.创设教学情境
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下的任务驱动不是教师强迫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而是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完成任务。任务完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任务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这两案例设计均从创设情境入手,没有教学情境,任务驱动教学将无从谈起。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素材的真实性、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答案的多元性[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现有课桌的意见较大,有切身体会。以此为任务,可学生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设计表现图一节”设计游戏,有很强的趣味性,同时肢体语言、图像等也是技术语言,这样能让学生体验到使用技术语言的快乐。2.教学任务的内容
“任务”在词典中解释为:负担的责任或交派的工作。这里的“任务”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活动。任务的具体形式可以是:问题讨论、探究实验、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甚至应用练习等多种教学活动。任务是载体,任务中所蕴含的知识是目标,关键在巧妙设计,变外驱为内驱。如“设计的一般过程”一节,讨论现有课桌不符合“人机关系”的地放,提出新型课桌方案等,这些任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所要实现的目标及使学生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任务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便携式小板凳设计过程的案例本身就是任务的设计,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将“任务”简化为老师让学生完成的教学活动,也不能将“任务”狭隘理解为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凡是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内在潜力,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均可设计成“任务”。因此,任务是一个教学设计系统。对教材的处理,源于教材又不照搬教材,关键是体验教材的理念,案例可重新组织。3.教学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任务设计要做到难易得当,突出知识的整体框架,不拘泥局部细节,而使教学过程钻牛角尖。如“设计的一般过程”一节,重点是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课桌的设计仅是载体,让学生在实际任务中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不必要对课桌设计的细节做太多的要求。教师不应将所有任务一次全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否则学生会产生厌恶情绪。即使是一项大的任务,如新型课桌的设计,也应参照课本设计的一般要求,层层推进。4.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加强信息的反馈,根据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如在“设计表现图”一节,据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并对绘画感兴趣,问题是对立体图形绘制缺乏相应的认识和练习,所以我设计师生多人比赛徒手画立体椅子,在此基础上介绍立体图形的基本表现手法。同时交流与反馈有利于及时确当的教学评价的实施,评价是以有利于肯定和激励为主,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怪异设想不能简单否定,更不能冷嘲热讽,及时确当的评价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作品,有利于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发现和解决倾向性问题,把所学会的知识系统化。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郑克强 任务情景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 2011(1)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学生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分析
语文教学中学生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分析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一直在持续,关于其内涵,目前语文教育理论界尚未有统一概念,但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是有目共睹的。就目前理论界研究的成果看,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存在三种说法:一是课程论,认为综合性学习即课程的综合,跨学科、广域课程等理念;二是学习论,认为是学习形式的综合,注重学习过程的表现,是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三是前二者的结合,即课程和学习论。当然还有学者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及界定更为模糊,比如郑国民认为:“它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无论哪种内涵,都旨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应该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下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通常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等基础之上的,具有深厚的理论支持。
一、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
(一)教师方面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是唯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引导者,老师素质及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上,教师意识、综合性学习知识、综合性学习实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首先,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并未得到广泛性的验证,语文教师普遍存在漠视心理。多数语文教师认为这是独立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目前尚无条件实施,无法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造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漠视局面的出现。其次,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需要强大的综合学科知识背景,需要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但目前老师多为传统语文教学理念及模式下培养而来,对综合性学习的知识表现为欠缺状态,无法满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需求。最后,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需要知识学习,更需要生活实践与之配合,但目前大多数语文老师忽视综合性学习实践,不注重教学实践的渗透。
(二)学生方面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立的习惯与能力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活动,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这方面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本身。从目前教学现状看,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足,不能深刻理解综合性学习的优势,在意识上没有充足的准备。另外,由于对综合性学习认识的不知以及准备的不充分,导致他们在参与性方面存在较大不足。
(三)教育体系方面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从各方面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能力,教育部对此十分重视,但在地方部门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一个漫长的改革过程来说,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培训机会不足以满足需求,这就使有些教师即使有这方面的倾向,由于无实质性的培训,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无法实施。面对这种状况,学校也陷入一种无奈境地。
二、综合性学习问题原因分析
(一)教育理论体系的制约
虽然综合性学习从本质属性来说并非一个全新的理念,但经过数十年的课程改革,并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未组建专门的研究专家团队,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在目前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基本没有专业有效的一线教师教学方法指导,这就造成以上问题的存在。因此,急需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学科优势,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教学效果验证,从而构建科学的理论框架。
(二)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将老师禁锢在一个框架之内,这个框架是由课本及教学参考要求共同组成的。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带来的挑战,处于禁锢中的老师由于缺少足够的综合能力而无法从容应对。教学任务的繁重和传统师范教育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都造成语文教师专业素养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三)传统考试思想的束缚
“学而仕则优”的传统考试思想严重影响了现代教育,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升学要求一直存在,综合性学习的长期性一定程度上会在短期内影响到学校升学率,这使得学校存在顾虑,进而影响了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的实施。
三、提高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效果的对策
首先,从教师指导培训入手,强化老师的教育理论学习,学校定期组织不同形式的学习培训,从中学习优势方法,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还应充实综合性教学知识。正确把握学科研修行为,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还可自发性或学校组织老师集体研讨交流学习,或者邀请行业专家座谈等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与能力。其次,从学生层面看,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合适的评价指导方法,提高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比如正面激励评价、全面差异评价、反思与发展评价等。再次,强化日常实践。一方面师生协作体验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习,激发他们的研究潜能,给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学习的平台,通过指引与点拨,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中,应在日常学习中坚持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固定学习模式,还要一日三省,反思教学及学习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改革过程,需要时间的检验,综合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效地培养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真真.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2]李宗超.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开展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3]丁莉.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语文学刊,2010,(12).(刘莉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中心学校 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