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教案--111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课时 课题
11.1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主备
审阅
学习目标
知识性目标: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概述肾的结构和特点
技能性目标: 通过解剖猪肾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情感性目标: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 索精神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注人体健康
重点
泌尿系统各部分的功能以及肾的结构特点 难点
说出肾单位的结构 学习方法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导 入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 如果在体内积聚过多
会妨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因此
人体为了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每天都要将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尿液是人体排出的一种废物
尿液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怎样被排出体外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新 授
一、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结合P68的“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图片想一想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它们在人体内的具体位置怎样?它们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1、泌尿系统组成 肾--形成尿液
泌尿 输尿管:输送尿液 系统 膀胱: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2、位置
人体的肾位于腹腔的背面、脊柱的两侧 肾的背面和腹面有肋骨保护
3、外部特征 颜色 气味 形状 红褐色 尿臭 似蚕豆
二、看图自学 观察肾单位的图片
要求学生指出各部分名称及其特点
肾小球 肾单位 肾小囊
肾小管
[提问]:肾小球的实质是什么?血液在肾小球中的流经途径是怎样的? 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 其终端汇
[思考]:肾小球这个毛细血管球与一般的毛细血管网有什么区别? [出示]:肾单位的模型 请学生讲解
巩 固 练习
1.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它是由、、等组成
2.将泌尿系统的主要结构与其功能用直线连起来: 肾 输送尿液 输尿管 贮存尿液 膀胱 形成尿液 尿道 排出尿液
3.连接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毛细血管网 与人体其他部位的毛细血管网有无区别?
总结
你收获了什么?还有那些疑惑?
作业 绩优学案
我 的 收 获
我 的 疑 惑
以往我是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的道理,现在有时会与他们谈生意……但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植物体的组成》教案苏科版
七年级下册《植物体的组成》教案苏科
版
第八章生物体有相似的结构层次
第一节植物体的组成 教学时间(日期、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义是探讨植物体的组成层次。从学习过的有关植物的知识,从而引起出一株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叶子六种器官组成的。通过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的基本结构来探索器官是由组织构成的。归纳出植物体的组成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学情分析
重点:“观察蚕豆叶的组成”实验。
难点:分析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完整植物体的观察,识别组成植物体的各种器官。
(2)分析并举例说明植物体各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能力目标:
(1)初步具备一定的观察植物体结构的能力。
(2)尝试进行徒手切片的操作。
(3)较为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植物体组成的学习体验自然,关爱生命。
通过联系徒手切片,逐步养成不怕失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共同观察植物体组成的活动,逐步确立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
集体备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
页边批注
教学过程
导入新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象材料,回忆小学学过的知识回答——绿色开花植物的植物体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2学案之一: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体
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师:与植物繁殖有关的器官是?
生:花、果实、种子。
师:与植物的营养有关是器官是?
生:根、茎、叶。
师: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不同,生活习性也不同。它们的器官组成和结构层次有共同特征吗?观察:一盆天竺葵、一盆杜鹃花或一株完整的油菜思考从外形上看,它们有差异吗?基本组成相似吗?其它植物也有相似的组成吗?植物的营养器官都具有一定形态结构,行使一定生理功能通常,叶分布于地面以上,行使光合作用;根在地面以下,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茎连接根和叶,起支持、输导作用但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却不是如此例如:马铃薯、甘薯、莲藕是根还是茎?葡萄、豌豆的卷须,山楂、仙人掌、刺槐的刺是否相同?在自然界中,由于环境的变化,植物的营养器官因适应某一特殊环境而改变它原有的功能,因而也改变其形态和结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已成为该种植物的特征这种由于功能改变所引起的植物器官的一般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称为变态这种变态是可以稳定遗传的,是一种健康、正常的遗传……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营养器官:根、茎、叶。
植物体器官的构成
植物的组织一般可分为分生组织、基本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
作业设计
查阅更多的变态器官并讨论。
教学反思
器官的定义显得太抽象,而且安排有些问题,应该寻找更好的衔接方式。
组织的定义应该再前面加以更详细的解释,作好铺垫。
第三篇:苏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人体概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观察、讨论和总结,描述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
2.举例说出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
二、能力目标
1.亲自动手实验,总结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是相互统一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识别组成人体的器官和系统,举例说出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2.举例说出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
3.举例说明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互统一。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2.分析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人体结构模型,较大的鱼肋骨,酒精灯,试管,镊子,质量分数10℅的盐酸,自来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这节课中,我们知道了人类新个体的产生是由生殖系统来完成的,并且也了解了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那么,人体还有哪些系统?这些系统是怎样组成的?它们的功能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吧。
新课学习:
一、人体系统的组成
教师安排前后两桌组成4人小组,阅读教科书中的图89,并进行观察、讨论。
讨论内容:人体除介绍过的生殖系统外,还有哪些系统?组成怎么样?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并归纳。
教师总结: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十分复杂,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是细胞和细胞间质。功能和结构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各种组织又结合成具有一定形态特点和生理功能的器官。能够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而组成的多个器官的总和叫系统。
为了方便同学们了解人体结构层次的知识内容,教师播放动画: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层次。
二、人体系统的功能
教师:人体各系统是由多个具有相关功能的器官组成,那么这八大系统是否能独立存在,各自为政呢?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前做快速下蹲的动作,一分钟内能做多少。
得出结论:这时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都参与了活动。
讨论:如果两名同学各表示一个人体的系统,分别代表什么系统?通过活动,谈谈你想到了什么?
得出结论:各系统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
学生归纳总结出各系统的功能
教师:人体各个系统能够密切配合、协调活动,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特别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探究实验: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教师:不同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结构与功能是相互统一的,那么结构的特性和结构的成分二者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提示:
1.安全使用酒精灯(注意熄灯的方法)!
2.盐酸对皮肤、眼等有伤害,不要直接接触!
指导小组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实验小组活动,及时纠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骨在煅烧时有什么现象产生?最后变成什么颜色?用镊子轻轻敲击后粉碎,说明它含有什么成分?
(2)鱼骨在稀盐酸中浸泡的过程中,你观察到有何种现象发生?说明它含有什么成分?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骨在煅烧时先变成了黑色,最后变成了灰白色,同时还能闻到香味。煅烧后的骨被敲击后粉碎,说明它含有无机物。
(2)鱼骨在稀盐酸中变软,同时有气体产生。说明它含有有机物。
补充:骨中含钙的无机盐在稀盐酸中能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总结:骨的成分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主要是钙盐,使骨脆硬;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柔韧。这两种成分使得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
教师:你们小时候一定摔过跤吧,可很少有人骨折;但我们却经常听说,某位老人在外不慎摔倒,发生了严重的骨折。这是因为在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含量会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骨的特性也发生变化,试完成下表:
联系实际,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1)应用实验来解释为什么我们青少年应注意坐、立、行的姿势?
(2)冬天到了,妈妈给爷爷、奶奶买了超强防滑的棉鞋,没有给你买,还会有意见吗?
教师:骨的有机物与无机物两种成分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这就是骨的特性。骨成分的含量会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骨的特性也会发生变化,如: 青少年的骨容易变形,老年人的骨容易骨折。同学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在乘车时应主动给老人让座,敬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最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1.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2.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3.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生物学课件
课件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教案应是与时俱进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下册生物学课件,欢迎来参考!
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以及预防的措施。
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培养视觉和听觉的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2.难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课前准备
1.准备猫的瞳孔变化图片、眼球结构示意图,物理学凸透镜成像实验装置一套。
2.眼球模型、放大倍数不同的两个放大镜、画册。
3.音叉、耳的结构模型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人体感知外界环境的主要感官根据问题讨论,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官感知外界环境的情况。精心编排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叙述出人体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主要器官。
眼球的结构观察瞳孔在光亮和黑暗环境中的变化,对比曲度不同的放大镜聚光情况的区别,探究凸透镜成清晰图像的条件,对比总结眼球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介绍眼球的各个结构,帮助学生对比总结。
第二课时近视的成因和矫正更换不同曲度的凸透镜,探究成像位置的改变,对比总结近视的成因。尝试寻找矫正的办法。总结同学发言,引导同学思考,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识。
用眼卫生调查学校里的近视情况,讨论什么是卫生的用眼习惯
第三课时耳的结构和功能和听觉的形成感受振动产生声音,鼓膜的振动,观察听小骨的模型,描述声音在耳中的传递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总结。
用耳卫生讨论引起耳聋的原因,以及保护听觉的措施总结同学发言,引导同学思考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展示一个用的布遮盖的塑料箱,里面放着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
教师:下面我们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写在纸上。(箱子里也可以放一只小动物,但要注意安全;也可以换成一朵花,要求同学闻一闻……)
用手摸的同学:是一个假的苹果;
用耳听的同学:是一个闹钟(是一块表);
用眼看的同学:是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
教师: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
学生:触觉、听觉、视觉。
教师:也许在认识这个物体中我们没有用到,但当我们感知其他外界事物的时候,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
学生:嗅觉、味觉、温度感觉(可能需要老师举例提示)
教师: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计时器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视觉。视觉是我们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眼睛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睛的窗户在哪里呢?(出示猫的瞳孔变化图)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画的区别,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学生:中午光照强,猫的瞳孔就眯成一条线;晚上光照弱,猫的瞳孔就变成圆的了。
教师:我们的眼睛有没有类似的变化?让我们先拉上窗帘,对着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瞳孔;然后打开窗帘和灯,再次观察一下。
学生:我们的瞳孔也在光线暗的时候变大,光线亮的时候变小。
教师:瞳孔是眼睛的窗户,它通过调节改变自己的大小,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的强度。光线进入眼睛后,又怎样形成了视觉呢?(出示眼的结构示意图)这里有一个凸出的结构,哪位同学认识它的名字?
学生:晶状体
教师:这是晶状体的侧面图,它的形状和我们熟悉的放大镜很相象。(示放大镜)我们都玩过用放大镜汇聚光线的游戏,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用物理学的实验仪器再重复一下这个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仪器。
教师:我们看到:蜡烛的光线通过凸透镜的折射,汇聚到屏幕上呈现了清晰的影像。在我们的眼球里,也发生着同样的现象——物体反射出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物象。但是,在我们的眼球中,在光线到达视网膜之前,不仅经过了晶状体。请同学们观察课本89页的图,寻找出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经过的结构,再想一想,其他结构有形成视觉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总结: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虹膜保证了光线只能从瞳孔进入眼球;巩膜保护了眼球;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教师:我们在电视上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故事情节:两个人在争执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人摔倒,撞伤了后脑勺,结果就失明了。这个人的眼球一点都没有受伤,为什么丧失了视觉呢?
学生:大脑受伤了,压迫神经了……
教师:由此可见,仅仅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图像还不够,还必须将图像的信息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的一定区域,才能形成视觉。
第二课时:
教师:通过提问复习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视觉的形成过程中,折射光线能力最大的是哪个结构?
学生:晶状体。
教师:我们都知道,晶状体的形状和放大镜是一样的,现在有两个放大镜,同学们检查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一个厚,一个薄
教师:那么,我们实验一下哪一个放大镜能更快地将光线汇聚起来?
学生:(实验)厚的折光能力强。
教师:让我们再实验一下,用厚放大镜汇聚什么距离的光线成像最清晰,是远距离的?还是近距离的?
学生:(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装置,将蜡烛从远处移到近处)近距离的成像更清晰。
教师:现在换成薄的放大镜实验一下
学生:用薄放大镜的时候,远距离的光源成像更清晰。
教师:我们的晶状体能灵敏地自动调节厚薄。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的时候(比如看书的时候)我们的晶状体就自动调节到比较凸起的样子。(用成像装置演示,将蜡烛移近,并换用厚凸透镜)但如果晶状体调节的负担过重,不能恢复原状,我们看远处物体的时候就会看不清楚(演示:将蜡烛移动到远端)。这就是同学们中间很常见的一种眼的折光异常现象。
学生:近视眼。
教师:这种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演示:将屏幕向后移动)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仔细观察课本上“近视眼的补救措施示意图”解释凹透镜为什么能够矫正近视眼?
学生:凹透镜先使光线散开一些,再经过晶状体的汇聚,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教师:近视眼当然会给我们带来不便,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他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眼保健操可以按摩眼睛周围的穴位,帮助放松晶状体。你会做眼保健操吗?让我们从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角度,再来学习一遍眼保健操吧。
学生:尝试寻找正确的穴位,做眼保健操。
教师:刚才同学们诉说了近视眼为他们带来的不便,可是如果我们彻底丧失了视觉,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展示一本精美的画册)现在我要请一位志愿者蒙上眼睛。然后我将把这本精美的画册放在我们班里一个同学的桌子上。大家只能用语言引导他,看看他要化多少时间才能拿到这本画册?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教师:请志愿者讲述自己的感受,请其他同学描述自己的感受。
教师:如果一个人双目失明,他不仅不能欣赏这些美丽的图画,生活中也面临很多困难。你在生活里遇见过盲人吗?讨论我们能为盲人做些什么?小组绘制一份宣传《角膜捐献》的宣传海报作为爱心作业。
第三课时:
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怎么听见声音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打开录音机,要求一位同学将手放在音箱表面)
学生:当录音机播放声音时,音箱振动。声音越大,振动越厉害。
教师:我们再来振动一下音叉。
学生: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用手终止音叉的振动,声音消失。
教师:可见,声音来自振动。可以产生振动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一根琴弦,可以是蚊子的翅膀,也可以是我们的声带。声带的振动可以振动空气。我们用手可以很容易感受到。
学生:将手放在口腔前,发出声音,感受空气的振动。
教师:展示耳的模型,请同学们观察,什么结构将空气的振动传递到耳的深处?
学生:鼓膜
教师:空气能振动鼓膜吗?让我们做个实验:用手指将一页书展开,向绷紧的书页吹气
学生:手指感受到纸张的振动,听到低沉的声音。
教师:我们的鼓膜比纸张薄得多,也紧得多。空气中微小的振动就能使鼓膜振动。鼓膜里面还有什么结构?
学生:有听小骨。
教师:观察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描述听小骨和鼓膜、耳蜗的关系。想象一下当鼓膜振动的时候听小骨和耳蜗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听小骨前面紧紧连接鼓膜,后面连接耳蜗。鼓膜振动时,听小骨和耳蜗也会振动。
教师:声波的振动经鼓膜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有对声音敏感的听觉细胞,和视觉细胞一样,这些细胞受到振动后可以把声音的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最后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想一想,耳的那些结构受到损伤可能引发耳聋?又有哪些行为会导致这些损伤?我们如何避免这些损伤呢?请按小组轮流回答,看哪个小组想得最全面。
第五篇:《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王先群2013—2014(二)教学设计
马家湾九年制学校2013至2014学年第二学期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王先群)
一、教材分析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的第十一章《人体内的废物排入环境》中的第一节课,也是本章的基础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概述肾的结构和特点。
3、概述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肾脏模型的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对肾单位模型的制作观察,形成相应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在探究中形成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批判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
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概述肾的结构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
概述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资料。
教师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结构模型,肾单位的结构模型。
六、教学方法与策略:
自主合作、讲授点拨、交流讨论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的过程中,曾今有没有想上厕所的感觉,哪位同学说说你当时的感受,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与我们自身泌尿有关的人体结构和功能。
(二)、新课教学
环节一:讨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1、学生结合讲桌上泌尿系统的模型自学课本74---75页上面这部分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以下问题: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用大括号表示)各个器官的功能是什么?(用红粉笔在后面标注)
3、小组间PK:比一比,看谁写的又快又好。
环节二:观察肾模型
同学们为什么血液在肾里转了一圈就形成了尿液?
1、观察模型并对照书上的图,认识肾的内部结构。
2、小组交流讨论以下问题:肾由哪些结构组成?(用大括号表示)各个结构的位置?(用红粉笔在后面标注)
3、小组间PK:比一比,看谁写的又快又好。
环节三:观察肾单位模型
同学们为什么血液在肾里转了一圈就形成了尿液呢?那么肾里面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单位又是什么呢?
1、观察肾单位模型。
2、小组交流讨论:肾单位的组成?(用大括号表示)
3、小组间PK:比一比,看谁写的又快又好。
(三)、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
3、生活小常识——憋尿的危害:长时间憋尿会使膀胱内的尿液越积越多,含有细菌和有毒物质的尿液不能及时排出,容易引起膀胱炎、尿道炎、尿痛、尿血或遗尿等疾病。严重时,尿路感染还能向上蔓延到肾脏,引起肾孟肾炎,甚至影响到肾功能。
(四)、教学评价:
1、组成人体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2、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它又包括和两部分。
3、肾小体中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是。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形成尿液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肾结构
二、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
肾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