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设计
用奇谋孔明借箭
九台区师范附属小学 朱晓东
一、整体感知,直奔中心。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奇谋孔明借箭,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用奇谋孔明借箭
师:上节课我们对文中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一起来回顾一下。
课件出示:文中的四个人物 生:齐读
师:这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明的神机妙算更令人叹服。(板书:神机妙算)课件出示:周瑜的话 生:读出叹服的语气
过渡:“神”和“妙”意思相近,是高明、巧妙的意思;“机”和“算”意思相近,是指计谋。“神机妙算”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到底算准了什么?请大家拿出导学案,把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二、与孔明对话“知天”的智慧
师:咱们现在交流一下,孔明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
1、通天文
句子1: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师:这句话你怎样理解的?
生:从以自算定看出孔明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看出他神机妙算。
板书(通天文)
生:从前三日看出,前两天他一定是观察天气变化,通过分析才算出第三天有大雾。看出他计划周密。也看出他遇事沉着冷静,充满自信。师:在这里,除了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外,还品出了什么?
生:明知周瑜想害他,为了不破坏孙刘联合抗曹的大计。敢于接受任务,一方面看出孔明过人的胆识,也看出他宽广的胸怀,顾全大局。句子2:
生: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 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排比句)
生:这句话看出孔明是是个博学多才的人。
生:这句话的本意想告诉鲁肃自己是奇才,但没直接说,看出孔明很谦虚。师:孔明根据自己丰富的知识算到了这场漫天的大雾,他可真是“神”了 谁来做孔明,来读读这句话? 生:练读这句话。
师:从孔明的语言,我们品悟到他的神机妙算和顾全大局——此时对周瑜的长叹又有新的认识了吧,来读读这句话。
(通天文)回归中心句:孔明博学多才,顾全大局。面对德才兼备的孔明,周瑜心生嫉妒,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三、与孔明对话“知人”的智慧
2、识人心
师:看来孔明算出了天气,还算出了什么呢?谁接着来汇报
句子3:课件出示
生: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等雾散便回去。
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师:你对这句话是怎么样理解的?
生:“必 只顾”写出了孔明沉着镇定,胸有成竹。师:你这是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谁来接着交流 生:联系上文,面对曹军,鲁肃是惊惶失措,而孔明是谈笑风生。看出孔明的胸有成竹。
师:这里写鲁肃的惊慌,是为了表现孔明的神机妙算,这种写法叫反衬 其实文中其他几个人物也是为反衬孔明的。(板书:反衬)读书不但要知道写什么,也要知道怎么写的。来接着交流。
生:孔明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看出孔明的真神机妙算。师:同学们,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前面那句话是反映孔明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这种写法叫——
生:前后照应(板书:照应)
师:本文写孔明曰的地方有四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孔明笑曰,你们研究研究,孔明在笑谁?
师:联系鲁肃穆的吃惊感悟其“笑”
1笑鲁肃: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害怕是多余的。)
师:这是一种幽默的笑、友善的笑、宽厚的笑来,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师:我来配合你:“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学生读这句话)
师:安慰别人得像位长者才行,我做诸葛亮,谁来做鲁肃,让我来来安慰安慰你?。(师生配读)你还怕不?老师强调了哪些词?对,这样才能给鲁肃一颗定心丸吃。
师:谁再来试试。注意,此时我鲁肃是提心吊胆呀?(学读这句)
过渡: 这回我鲁肃总算放心了,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感悟其“笑”
2笑曹操: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在笑曹操生性多疑、轻易中计,笑他不敢出来迎战。)
(曹操因刺杀董卓不成而逃离洛阳,途中被陈宫所救 吕伯奢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师:说明孔明对曹操了如指掌。这叫讽刺的笑、这叫轻蔑的笑。师: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读。
过渡:联系回去交箭给周瑜感悟其“笑”
3笑周瑜: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
师: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谁来读一读。(读)
师:诸葛亮对于曹操的性格、鲁肃的为人、周瑜的用心都是了如指掌呀。看出他不仅通天文更知人心呐。(板书:知人心)
师:这一笑,笑出了孔明的自信,笑出了孔明的大度,笑出了孔明神机妙算。让我再来读读周瑜的长叹,看你又有了怎么样的认识?
(识人心)回归中心句:虽然知人知面难知心,但是做孔明到了。面对诸葛亮的奇谋周瑜心服口服,他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四、与孔明对话“知地”的智慧
3、识地利
师:品读语言见证了孔明的神机妙算,还有哪些行为也能让人感受到他的神机妙算呢?(板书:语言、行动)
句子4:课件出示
生: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生1:把船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生2: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师:有理有据呀。还有哪些地方?
句子5:课件出示
生: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
生:上文是船只头西尾东,现在是头东尾西,让船两面受箭,一方面是受箭更多,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让船平稳。
生:头东尾本。这样做方便自己回来,曹操知道上当追也来及了。
生:从逼近一词能看出,孔明停船位置准确,大雾中能准确把船停在箭能射到的地方。
生:船停远了,箭射不到,船停太近,怕曹操识破计谋,出兵迎战。看出孔明早预测好了这个地理位置。看出他的神机妙算。
师:孔明不但通天文,更识地利地,真是将才呀!(板书:识地利)
(晓地利)回归中心句:孔明不但通天文,而且识地利,以他的博学多才,让周瑜折服。所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五、总结全文,读中悟写。
师:无论是孔明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生: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中感受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鲜明性格,也能更好的把握人物的形象。师: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面还有很多精彩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
空城计、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等等。
六、作业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孔明、周瑜、曹操、鲁肃,罗贯中还刻画了很多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想了解更多个性鲜明的英雄吗?课外可以继续去阅读《三国演义》,读完后召开一次“我眼中的三国人物”读书交流会
七、板书设计
通天文 语言 周—阴险狡诈 照应 用奇谋孔明借箭 知人心 行动 神机妙算 鲁—忠实守信 反衬
识地利 心理 曹—谨慎多疑 详略
第二篇: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专题
反思一: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孔明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
一、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我以复习旧知为突破口,让学生弄明白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小说的三要素不外乎:情节、人物、场景。我把重点放在了人物上。先从结尾周瑜的感叹入手,抓住神机妙算一词,在学生并不完全理解词义的情况下,不急于查字典,而是直接让学生在全文中去找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为什么你觉得他这么做很好。学生踊跃发言,基本能够把这些句子找到,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并没有完,本文人物既然是重点,那么,怎样才能够在不偏离中心轴的前提下挖出人物形象诸葛亮呢,我把诸葛亮知人心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读,通过交流知道诸葛亮怎样识人心的,我把课文的2、3、7、8自然段作为重点,以读代讲,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
2、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篇课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提出: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表演有关情节,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3、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讲完时,我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再读《三国演义》,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在文学名著中去学习和积累,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二、整体来说这节课还算顺利,我却从这节课中看到了许多不足。例如: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并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我感到学生只是再让我牵着走,缺少自己的看法,对文本只是盲目的服从,没有质疑能力。课堂看起来比较活跃,可是缺少思想的孩子会让课堂显得没有灵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善思考,会思考是摆在我面前的一大课题。
反思二: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奇谋孔明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反思三: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用奇谋孔明借箭》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第六组的教学内容,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原著,课文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于是,我找来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这一集的视频与学生共同欣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学完《用奇谋孔明借箭》一课后,我鼓励学生看三国说三国,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我特意安排了一节课,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为了不给学生带来压力,我允许学生可以读,可以说。
学生课下纷纷找来了与三国有关的故事来读,在班级里掀起了一股三国热。有的学生拿来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周郎顾曲等故事来读。其实,我们的教学并不是总停留在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外有很大的挖掘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外的时间会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四: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修炼,阅读应从小孩子抓起。唯有通过阅读生动感人的文学作品,才能让我们的孩子从心里喜欢 华文:一生一世的喜欢!试想,我们的孩子从小能够生长在一个热爱阅读,享受阅读的氛围中,那么,他的一生将充满智慧,充满爱,充满哲理,充满快乐!阅读就 像一盏明灯,是阅读成就了孩子。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呢?在教学《用奇谋孔明借箭》这一课时,我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这篇课文 选自《三国演义》,虽然电视已经播放过这部电视连续剧,但是却没有一个孩子看过。课前,我布置大家去看相关书籍或向父母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第二天,当我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时,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和父母了解的同学寥寥无几,更别说看书了。看来现在的孩子感兴趣的仅仅是动画片和一些搞笑的外国作品,而 对中国的古典文化处于文盲阶段。
课堂上,我没有急于讲课文,而是为学生播放截取的《用奇谋孔明借箭》视频,因为课堂的特殊氛围,学生 看得格外入神,当播放到孔明与周瑜立下军令状三日造出十万支箭时,视频戛然而止,孩子们余兴未消的嚷嚷着要知道结果,我微笑着说:想知道结果就自己看 书。此时,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去书中找答案了。在知道结果后,我又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孔明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会来到东吴?这条计指的是哪 条计?周瑜为什么会嫉妒诸葛亮?
第三篇:28用奇谋孔明借箭 教案
28*用奇谋孔明借箭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对照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课文中文言文词语的意思。2、联系课文内容,把握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课文人物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学习,提出疑问,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
2、在了解课文故事背景的基础上,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文章的线索,练习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品读故事,能对故事中的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拓宽阅读视野。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准备:
《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名著引入。1、师: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一定知道关于他的许多故事。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故事。(学生应该会说出“空城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
2、这些故事都出自我国哪个名著呢?(《三国演义》)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用奇谋孔明借箭》就是节选自我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3、板书课题。
二、咬文嚼字,初读课文。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师: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文体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古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精彩的故事。文言文语言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琅琅上口。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上有收获。
2、学生分小组学习。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文言文词句。方案一:
学生能通过自己学习和小组交流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在该环节,教师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并指导学生交流。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说一说课文的意思。方式是选择某个小组讲述故事的某个部分,可以是选一个代表说,其余同学补充;也可以是小组学生一人说一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把握不准的文言字词,并结合板书加以强化。
方案二;
学生翻译文言词语障碍颇多,不能顺利理解课文。教师先采用范读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意境,通过在字音和语气等方面的提示,启发学生思考文言词语的意思,并使其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得以缓解,逐步产生学习兴趣。然后再分小组让学生探索学习,依然要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最后进行全班交流,理解文言词句。
3、集体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如何?)
师:东汉末年,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都督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为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想借此整治和陷害诸葛亮。故事因此展开。
2、学生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回顾故事内容。
观看草船借箭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故事,了解人物特点。
1、提出中心话题:诸葛亮、周瑜和鲁肃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中相关的句段,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2、学生展开学习。3、集体交流。
师:诸葛亮这个人物让大家印象深刻,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你会用哪个词呢?
学生应首先想到“神机妙算”一词。
师进而提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预设:1、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雾。
2、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3、诸葛亮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诸葛亮胸有成竹的神态,有感情的朗读相关课文。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做相关板书。
师: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机妙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指导朗读:周瑜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那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师:那么,你认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如果我们换一个立场来看待周瑜呢?(站在东吴的立场)
预设:多数学生对周瑜的认识可能局限于,他心胸狭隘,疾贤妒能。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东吴的利益角度给予理解人物。
师:对于鲁肃呢?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合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三、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1、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2、分角色朗读课文。3、情境采访,深化认识。(1)采访“孔明”。
师: 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呀!
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师: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第四篇:28课 用奇谋孔明借箭导学案
学科:语文年级:六年级主备:陈贵兰
课题:用奇谋孔明借箭日期:2010年12月5日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我能牢固把握课文中的14个生字以及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我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想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4、我能初步说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自学引导
1、自学生字词语
(1)生字我会读!妒忌督延擂呐援丞
(2)形近字我巧辨!曹()延()擂()援()丞()槽()廷()雷()缓()拯()
2、词语、句子我理解。
(1)重点词语我理解(在文中标出这些词语并作出标注)
妒忌惩罚迟延推却军令状神机妙算
(2)重点句子我理解。
周瑜看到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课文内容我理解。
(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这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起因。
(2)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这是故事的经过。
(3)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这是故事的结果。
三、小组探究
1、组内汇报交流
(1)我学会了什么?(选择自己重要的收获,简要地写在下面)
(2)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是:
2、全斑展示的内容:
(1)各小组展示收获。
(2)各小组质疑问题,分组讨论。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通过读书,在文中找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
3、我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二、自学引导
1、课文内容我知道,我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我能通过读书来理解课文,把质疑的问题记录下来:(1)为什么用草船借箭?(2)诸葛亮借箭为什么选在第三天?(3)诸葛亮为什么要把船连接起来?还要一字摆开?
三、合作探究
1、交流自己学习中的收获。
2、提出需要请教的问题。
3、重点探究: 通过哪几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拓展阅读,感受名著魅力。
1、出示阅读提示: 原文是 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2、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诗词、歇后语。
第五篇:孔明借箭教学设计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 板题导课
要说《三国演义》是部谋略的书,那么《孔明借箭》就是谋略中的谋略;要说《三国演义》是部智慧的书,那么《孔明借箭》就是智慧中的智慧。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走近《孔明借箭》,感受诸葛亮的智慧。
板书课题:解说孔明就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板书箭字,解说:主要材料是竹子,射向前方的武器。
二:指导学法,初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读懂文言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结合文下面的注释,联系前后文推想大体意思,粗知大意则可,不必死扣每一个字的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文言知识的增多,一些意思自然就懂。
下面我们就以课文的前几句话为例子,看看怎样读懂文言文。课文开始就说:却说鲁肃领了周瑜(yú)言语,言语是什么意思呢?有同学说了就是说的话,那放在句子中不通顺啊? 再联系看过的影视资料知道,周瑜是鲁肃的上级,那上级说的话就是--命令。径来舟中相探孔明。径不太懂先不管,来舟中相探孔明,是怎样孔明呢?有同学说了是探望,我们就暂且理解为探望。但是现在结合课文有个疑问就
又产生了,周瑜这么好?要鲁肃来探望诸葛亮?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往下读,当读到孔明曰:“公瑾(jǐn)使先生来探亮知也不知,便是这件事可贺喜耳。”结合注释我们明白了,不是来探望孔明,而是来试探孔明,来探听消息 的。这样我们联系前后文,结合注释,大体就了解了课文的大体意思。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2:交流检查难读的句子。
3:教师检查下列句子的朗读情况 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
(指导学生只有理解古文的意思,才能读好古文的停顿。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4:检查概括文章的大体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课文内容说具体,说简练。、策略:假如学生说的很详细可根据说的内容按照原因、经过、结果。概括出关键词语:妒忌 借箭、得箭。再指导简练的概括。假如不会说,可反向引导,再连起来说。
教师小结:遇到写事的文章,可按照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 概括。四:细读语言感机智 紧扣“算准”读课文
1:当诸葛亮草船借箭,遇到疑惑不解的子敬的时候,说了课文的最长的一段话。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段话,想一想诸葛亮想对子敬说什么啊?
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
公瑾叫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
(1)练习读懂短文。
(2)听话要听音,诸葛亮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那何为良将?
(3)读第二句话质疑:难道借箭这件事情只算准有大雾就行吗?细读课文的3---5自然段看看还算准了什么? 引导交流,算准了借箭之物;算准了天有大雾;算准了曹操多疑不会出击;算准了顺风顺水曹操追之不及。
(相机板书:知天文 识地利 懂人心)
再交流过程中指导孩子读好一下两处语言。
A: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读出雾之大)
B: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1)此处是全文唯一一处有提示语的语言。同学们联系前后文想一想诸葛亮笑什么呢?(联系前后文揣摩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让学生领会笑后面的含着的意思)(2)一个笑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写人的文章关键就是感知人物形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一个笑字,读出人物的足智多谋,儒雅倜傥的智者形象)(3)通过读书,读出形象。
2:师生小结三天前 诸葛亮都算准了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3:感悟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诸葛亮说的话味道就不一样了。指导孩子读出神机妙算。(因是古文,学生读的味道不足时可泛读)五:推荐阅读 深化人物形象
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之《借东风》《孔明巧布八阵图 》
当你有兴趣读完《三国演义》诸葛亮给你留下的不仅仅是神机妙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