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孔明借箭》教案2(语文S版五年级下)
孔明借箭 教学设计2
课堂片断记实
在学习《草船借箭》后,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也包括涉及本课以外的诸多问题,如:“既然周瑜要杀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找借口?”“借箭之后,周瑜和诸葛亮还有过较量吗?”等等。
以此为契机,教师顺势引导:阅读这种历史性的文章,只局限于一个小故事是不能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涵的,还需要了解更多跟本故事相关的背景,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学校的网站正计划建立这种信息库,以便更好地为大家的学习提供帮助。我们班不妨先行一步。请同学们搜集跟《草船借箭》有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先用书面的形式设计一张图文并茂的网面,没有资料也可自己写一段人物评论,然后进行设计。汇报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划出几栏,请学生自己上前张贴,并提示在贴以前要先看看已经张贴的材料,作出以下判断:①所涉及的内容是不是跟已贴的几张属同一类的,如果不是同一类的就另贴一栏。②如果是同一类的,比较一下,认为自己搜集的材料好的,就把别人的盖在下面;认为比不上别人的,就主动退后。全部贴好后,师生共同点评,并为各栏目取名,例如“‘借箭’前后”“人物简介”“三国形势”“我喜欢的人物”“课外导读”等等。学生张贴的材料,内容极其丰富。比如“课外导读”的设计者搜集了6个版本的《三国演义》,将各版本的特色作了简要介绍,充分显示了他们分析、判断能力。
最后,师生将精选出的设计稿分发给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全班合作制成《草船借箭》信息库网页,并正式纳入学校网站,每位学生可上网浏览,享受成功的愉悦。
[点评]上述教学片断的最大特色在于“综合实践,多元发展”。这里所涉及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有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实践,也有富有创意的设计页面的活动,更为别具匠心的是展示过程中的“自我定位”,这既是分门别类的过程,也是了解他人、认识自我的综合性实践。最后将集体的创作成果制成网页,让每位学生甚至家长都可在网上浏览,这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成功的愉悦以最直观的方式让每一位参与者分享,这种激励作用无论就广度及效果来说都是显著的。
这一教学活动通过拓展性阅读,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互助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智能的多元发展。
(备注:本故事不少版本的教材都选用了,编者所加题目有别,多为《草船借箭》。此教学片断可供教学本教材的《孔明借箭》时作参考。)
第二篇:五年级下语文教案-孔明借箭-语文S版2014
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孔明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4.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读通课文。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擂”读作léi,不读成lèi;“丞”读作chénɡ,不读成cén。
比较下面各组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雷—擂内—呐属—嘱日—曰
愉—瑜昨—诈吾—语勿—匆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9自然段)、三(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五、自己练习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2.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孔明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段
1.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
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一边默读,一边勾划,一边批注。)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
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1)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2)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6.“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三)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四)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五)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
3.题目“孔明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孔明借箭”合适吗?为什么?
4.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三、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课文。
2.继续阅读课外读物。
第三篇:2015年S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孔明借箭》
28.孔明借箭
教学目标:
1.学会“瑜、晌、嘱、擂”等6个会认字,;“曹、瞒、吾、嘱”等8个会写字。理解“妒忌、军令状、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3.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4.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教学重点:
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联系全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句。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理解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他们之间关系如何?
(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佐臣。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
二、自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读通课文。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扫除障碍,划分层次
1.学习认读字。
读一读课后生字,记一记它的字形。
“酌”,组词(酌酒)。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喝、饮) 读一读句子:“骤雨飞蝗来战舰”,说说它的大概意思。 2.通读全文。
要求:自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1)自己读一遍。
(2)指名读一遍,边读边质疑解疑。 3.划分层次。
(1)快速读一遍,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段):讲草船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7段):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 第三部分(8段):写出了故事的结果。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擂”读作léi,不读成lèi;“丞”读作chénɡ,不读成chén。
2.比较下面各组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雷—擂
内—呐
属—嘱
日—曰
愉—瑜
昨—诈
吾—语
勿—匆
3.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2.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7自然段)、三(8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六、练习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孔明借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三段。
(1)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
(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学生读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2.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一边默读,一边勾画,一边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并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因此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①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
“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②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③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孔明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会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弩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6)“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
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多么周密、多么成熟、多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学生齐答:神。)妙不妙?(学生齐答:妙。)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出示:“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学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
设下圈套→步步相逼
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
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
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4.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学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学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学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5.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
(3)题目“孔明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孔明借箭”合适吗?为什么?
(4)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并加以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三、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哪些历史故事?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课文。 2.继续阅读课外读物。
学习时,以“借箭”为线索,按照“为什么借箭”“怎样去借箭”“借到箭没有”的思路展开阅读,理清借箭的前因后果(线索把握法)。然后以“孔明神机妙算”为切入点,重点学习第4~6自然段,画出描写天气的语句及诸葛亮借箭的几个步骤,体会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善于用计。最后从对诸葛亮的神态和语言的描写中感悟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服的心境。
第四篇: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孔明借箭》教学设计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执教:江油市新春小学
郭良勇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学习诸葛亮,做一个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的人。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积累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讲“孔明借箭”的故事。重点难点
1.重点: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难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具准备 1.课件。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孔明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1.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孔明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除掉诸葛亮。那么结果怎样呢?(学生反馈后,教师出示文中的句子)
瑜大惊,慨然叹日:“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2.教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3.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选择性板书问题
4.根据所提的问题,请同学们小组台作探究(可一边默读,一边勾划,一边批注。)
三、品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反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
教学建议:⑴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说根据。⑵教师根据下面的要点,引导学生探入体会。⑶适当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中加深感悟。
⑴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盛,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①分析: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②追问: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指名联系上文说说:“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⑵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⑶“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军士擂鼓呐贼,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⑷鲁肃惊日:“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①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②“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③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⑸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
这样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
⑹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风向。
2.教师导读: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3.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4.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集体反馈。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请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5.再问:“只要出现哪一种情况,草船借箭就不能成功?”。(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6.教师小结:同学们,诸葛亮神机妙算,用妙计向曹操“借箭”,课文题目中的“借”字,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借”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这不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暗示了这些“箭”在以后的对曹作战中是要“还”的。)后人借这件事创作了一首小诗赞美诸葛亮: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仲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1)采访“孔明”。
师: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呀!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2.教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这一歇后语讲的就是《孔明借箭》的故事。其实,有关诸葛亮的歇后浯还有很多呢!
(教师课件展示搜集到的资料,学生读一读)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周瑜打黄盖 —两厢情愿 曹操下江南 —来得凶,败得惨 诸葛亮开口 —尽是计谋 周瑜讨荆州 —费力不讨好 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 诸葛亮六出祁山—图谋大业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弹琴—临危不乱 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听。2.搜集诸葛亮的故事,和伙伴们交流。
六、板书设计:
接受任务
诸葛亮
有知识 借箭准备
有胆量 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
有肚量 如期交箭
有计谋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第五篇:小学语文S版《孔明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孔明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理解关键词句,体会神机妙算。【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用自己的话对课文中的人物做出评价。
【情感目标】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孔明的神机妙算和宽广的胸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用自己的话对课文中的人物做出评价。
教学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孔明的神机妙算和宽广的胸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老师: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孔明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孔明借箭》就是智慧里的智慧。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孔明借箭》,这个故事主要写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学生:写孔明向曹操借箭,结果满载而归。老师:从这件事看出孔明怎么样? 学生:神机妙算。(师板书:神机妙算)
二、走进文本,品读文本
老师:同学们,孔明神机妙算表现在文中的哪些语句?让我们走进字里行间。出示自学提示: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孔明的神机妙算?用横线画下来并写上你的感悟。)(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3分钟
老师: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孔明的神机妙算? 学生1:(朗读课文中的句子)“当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从这里体会孔明神机妙算的。因为他以虚代实才能草船借箭,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很低,所以敌人看不见他,当然他也用不着看见敌人,曹操怕江边有伏兵,就只能用远距离的武器防御,这样孔明才能草船借箭成功,这才能体现出孔明的神机妙算。
老师:朗读时突出雾大,突出“漫”字。(你觉得这句话中的哪个词体现雾大?)学生:指名读。
老师:先别忙着坐下去。我发现你挺能说的,你理解得非常不错。但田老师觉得咱们学语文,不仅要理解内容,还要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读出来。你再试着读读这句话。(个别读)
学生:(朗读)当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面对面都看不清。(要突出大的感觉)老师:是啊,孔明如愿以偿,这场大雾啊,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你是怎么知道的? 老师:好,你从这个地方体会孔明算准了。不错,但是田老师觉得还有一处更直接、更了当、更明白地告诉我们,孔明三天之前早算准这场大雾了。
学生:第一日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仍只不动,到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秘密地请鲁肃到船中。这句话表现了孔明沉着冷静、胸有成竹
老师:你真善于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板书:通天文)
老师:咱们全班再来一次,把孔明的胸有成竹,运筹帷幄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当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面对面都看不清。第一日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仍只不动,到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秘密地请鲁肃到船中。(全班齐读)
老师:刚才咱们把前面一句和后面一句把它们联系起来,前面那句话是反映孔明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谁再说说还有哪句话前后联系在起能够反映孔明的神机妙算。注意,是前后两句话,前面是孔明想的、预测的,后面是事实上发生的,这个看出孔明的神机妙算。
学生:我觉得还有“孔明笑着说:‘雾这么大,我料定曹操不敢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等雾散便回。”
老师:这是孔明预测的。
学生:还有就是“曹操听到擂鼓呐喊声,传令道:‘江上雾这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切不可轻举妄动,只叫水军弓弩手射箭阻挡。’”一开始孔明就预测到在大雾的时候,曹操不敢把他的兵派出来,到后来又写曹操在营寨里听到孔明他们的鼓声和呐喊声,就让弓弩手向他们射箭,从这里体现出孔明的神机妙算。
老师:是啊,孔明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
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有意思,前面孔明说“都督委托,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孔明说“愿立军令状:三天不办好,甘当重罚。”都是孔明说。但是我们发现,只有这个地方在孔明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孔明笑着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孔明笑着说——(注意必须笑着读)(分组读一二、三四)
学生:(齐读)孔明笑着说:“雾这么大,我料定曹操不敢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等雾散便回。”“曹操听到擂鼓呐喊声,传令道:‘江上雾这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切不可轻举妄动,只叫水军弓弩手射箭阻挡。’”
老师:你们研究研究看,你们觉得孔明他在笑谁?问问你的同桌看。(议一分钟)老师:孔明在笑谁?你说。
学生:孔明表面上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其实应该深沉一点。同时他也是在笑鲁肃,前面说过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孔明认为曹兵不会出来,也是在笑鲁肃。
老师: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孔明是在笑曹操,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说明孔明对曹操了如指掌,笑鲁肃吃惊。(板书:知人心)
老师:他还笑谁?
学生:为自己而笑,他非常满足、非常自信,对草船借箭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老师:你们还有要补充的吗? 学生:笑鲁肃,鲁肃吃惊地说:“倘若曹兵一齐出动,怎么办?”孔明后面回答了鲁肃。老师:一指名读;二同桌读;三抽二名学生分角色读。鲁肃吃惊地说:“倘若曹兵一齐出动,怎么办?”孔明笑着说:“雾这么大,我料定曹操不敢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等雾散便回。”
老师:鲁肃吃惊地说:“倘若曹兵一齐出动,怎么办?” 学生:孔明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等雾散便回。”
老师:这回鲁肃放心了。其实也在笑周瑜。
学生:周瑜想害孔明,而现在孔明马上就要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马上就会有十万支箭了,他就觉得你周瑜肯定想不到这点。
师小结:如此谈笑风生,这一笑笑出了孔明的自信,笑出了孔明的大度,笑出了孔明的神机妙算,笑出了孔明的英雄本色。
老师:是啊,你看,孔明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箭如雨下。这样,孔明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孔明神不神?
学生:(齐答)神。老师: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
老师:我们看到孔明神机妙算。看到鲁肃愚笨,文中还有一处写鲁肃还怎么样?
学生:我还从第四自然段最后那个“只是不可叫都督得知,他若知道,我的计划就失败了。”还有第五自然段的那个“回报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孔明不让鲁肃告诉都督,结果鲁肃果然就没有告诉借船的事,证明他事先已经预计好了。
老师: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孔明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可以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孔明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胸有成竹。
老师:这说明他对鲁肃的为人也是—— 学生:了如指掌。
讲完以上部分,老师播放录相。老师:你觉得孔明安排得怎么样? 学生:妙。
老师:妙在哪里?
学生:我还从七八自然段两句话“孔明下令船只头朝西,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们擂鼓呐喊。”就从孔明把船一字儿摆开,这个就能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假如船是竖的过来的话,一条船就不可能受箭五六千支,横的一字儿摆开,才能受箭那么多。第八自然段“孔明又下令把船只掉转身来,头朝东,船尾朝西。”这也说明孔明的神机妙算。
老师:如果没有说出(头朝西尾朝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头朝东尾朝西、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逼近)师问:还有要补充的吗?
老师:把船只“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为了虚张声势,引曹军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目标和方向。
老师:曹操知道上当后追得上吗?从哪儿可以看出?
学生: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孔明不但事先已预测好了气象,而且他也预测好了这个地理位置。(板书:懂地利)
老师:孔明通天文,识人心,懂地利,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孔明神机妙算,我不如也。
老师:孔明顾全大局联全孙权抗曹操,避免和周瑜发生正面的冲突,神机妙算,创造了军事战争史的一个奇迹。后人曾写诗对孔明进行赞叹:(出示诗:一夜浓雾漫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先自由读)
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齐读。评人物特点: 老师:《孔明借箭》这个故事中的孔明、曹操、周瑜、鲁肃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神机妙算、多疑谨慎、妒贤嫉能、诚实守信……
三、拓展延伸
老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赤壁风云乍起,战事一触即发,孔明神机妙算,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曹操怎么回甘心被孔明戏弄呢?你们想知道结果吗?
学生:想
老师:真的想知道结果? 学生:想
老师:老师请同学们会去拜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四、板书设计: 通天文
神机妙算 知人心 懂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