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策略
90年代后,科学教育走进了幼儿园,并慢慢被幼儿园所接受,认为儿童有科学,可以学科学。
纵观十几年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仍然不够普及化,不少幼儿园对开展科学活动感到畏惧,除诸多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教师们认为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设计与指导难以把握。笔者就近几年来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研究,谈谈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个科学活动的设计本人认为包括:课题设计、目标设计、材料设计、过程设计。
一、课题的设计——幼儿本位
课题的设计包括选材、设计活动方案及课前准备,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应充分考虑到幼儿。
1、选材应注意的事项: ①反映多方面的科学内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涵盖面大,包含了物理、天文、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人体科学等。因此,为了拓展幼儿的见识,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各个领域的知识,从小渗透科学意识,我们应善于挖掘适合孩子学习探究的科学教育内容。如:物理学中的光、电、磁、力、热;天文学中的四季的秘密、星球的运动;化学中的化学反应(碘淀反应等);生物学中的动植物生长与进化;地球科学的风云雷雨;人体科学的探索人体的奥秘等。
②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反复强调了“周围环境”、“身边常见的”、“生活中”这些字眼。由此说明,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是贴近幼儿生活的,不宜把那些高科技的、距离幼儿生活很遥远的东西搬到课堂中来。
③适合集体学习的内容。目前,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多以正规性科学活动为主,而正规性科学活动又通常是集体的教学活动,集体教学活动就是要解决集体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正规性科学活动的选材应该是适合集体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如:大班的《会变魔术的镜子》这一活动中要求幼儿感知平面镜的特点,迁移这一经验解决用镜子“变出”多个物体的问题。这一目标应是对所有幼儿的要求,较为适宜在集中教育活动中进行;而探索两面镜子夹角成像或其它现象则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延伸。又如:《种豆》这一活动则不宜作为集中教育活动中的内容,它可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完成,也可在家庭中通过亲子活动来完成。
2、设计活动方案应符合本年龄段幼儿的接受水平。选好了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接受水平来设计活动方案。有时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同时在大中小班中进行,如:《有趣的泡泡》这一活动,设计方案不同均可在各个年龄段中实施,但它的目标定位与侧重点是不相同的。每个活动一般还包括:课题的引入——应直接明了;问题的设计——应切中要害,让幼儿知道怎样回答;记录的设计(并非所有活动要记录)——应支持孩子的学习,不让孩子感到负担。
3、课前准备主要是教师对科学原理的研究及对科学实验的演练。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对幼儿的学习负责任的一种行为。为了确保幼儿科学探索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活动组织前,必须对科学活动中应用到的相关原理进行研究,研究每个科学活动应该把知识点定位在哪里(每个活动一般只定一个知识点,防止把多个知识点套在一个活动中),确定了知识点,方便于教师设计活动方案。教师并应反复演练实验过程,便于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做到胸有成竹。如:为什么用蜡烛写字在水里会显现(油水分离);同样坡度的斜坡,为什么重的球滚得快(重的球势能大,从斜坡上滚下,势能转化为的动能也就大,则滚得快)。又如:大班的《快乐转转转》,教师通过了反复研究与演练,得出了要让陀螺平稳、持久转动的主要条件是:重心低,上轻下重,稳定性好;轴垂直,轴心正,减少摇摆;圆面,减少阻力;同时,还有一些影响因素:如作用力的大小、圆面的大小、轴尖的圆滑程度、接触面的粗细、转动的方法等等。
二、目标的设计——定位准确
科学教育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影响着整个教育的方向。科学教育(以往称常识课)目标在各个年代的定位是不同的,50年代:偏重知识的传授→90年代:提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90年代后:关注科学情感的培养。可见是按照:知识——技能——情感的顺序排列的。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本人比较赞同刘占兰博士提倡的理想的目标:情感态度→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经验,即排列顺序为:情感——技能——知识。在实际中,目标的定位不仅是在教案中文字上体现,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
1、情感——重点培养
好奇心是认识事物的原动力、内驱力。有了好奇心,幼儿才会对事物现象感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热情、求知的欲望,激发创造精神。每个幼儿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天为什么会下雨?”
“云为什么会走动?”
“船为什么会在水面上航行?”„„都是孩子们关注的问题,教师应追随着孩子的兴趣点与关注点,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对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要善于给予保持与培养。
2、技能——获得方法
幼儿学习科学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思考、记录、表达与交流。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告诉我们教给孩子学习科学的方法远远比教给知识更为重要。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活动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教师应善于引导,帮助孩子学会怎样获得学习科学的方法,幼儿就可以举一反三,碰到问题总会想去试试能否解决问题的欲望,并亲身去尝试,这对幼儿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知识——适时渗透
并非科学活动就一定要教给孩子一个知识点或使之明白一个科学原理。教师不要把科学知识灌输给孩子,误认为孩子这节课没记住知识或原理是没有完成科学教育目标。否则,幼儿容易被锁住概念,对今后认识客观世界是很不利的。世间万物是多样多变的,不是固定的概念。如:教师教孩子认识青蛙的特征——绿衣裳、白肚皮、鼓眼睛、宽嘴巴,走起路来蹦蹦跳、唱起歌来呱呱呱。其实,世界上的青蛙大约有190多种,这只是一小部分青蛙的特征。况且,青蛙具有保护色,孩子一旦被锁住了概念,今后碰到的大多数青蛙他们都认为不是青蛙。因此,教师在教孩子认识青蛙时,应适时地渗透:青蛙的种类很多,有„„有„„,常见的有„„(结合图片、动画等)。
孩子经验的获得重于知识的传授,知识的传授易忘,经验的获得终身记忆。特别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缺乏辨别分析能力,容易被成人交给的固有知识所禁锢而造成误用知识。如“炒菜获得的经验”一例:我小时候学做菜,炒包菜时生怕烧焦下了水,结果炒出了“包菜汤”,妈妈给我的知识是“炒菜不能加水”。下一次炒花菜,我牢记住了上一次的经验教训“不能加水”,结果哪怕我费了浑身劲地“翻炒”,还是炒出了“外焦里生名菜”。从此,我得出了一条经验:炒菜加不加水,视青菜的种类而定。这一经验终身记忆,受用至今。
三、材料的设计——精心准备
科学活动所提供的材料应体现着探索的价值,体现着隐性指导。教师要围绕活动目标给幼儿提供材料,确保活动效果的最佳化。
材料的提供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多样化
操作材料的多样化能确保幼儿探索过程的进一步丰富。如:《让纸和笔站起来》这一活动,教师首先要考虑让纸和笔站起来需要外力的帮助,什么材料可以帮助纸和笔站起来?有哪些方法?再根据方法的种类提供帮助纸和笔站起来的辅助材料——夹子、橡皮圈、胶布、橡皮泥、盒子、绳子积木等;《有趣的复制》这一活动可提供能够复制的多种材料——剪刀、笔、印章、复写纸、模型、模具等。(注意:同种方法的材料数量应有所控制——详见材料的数量)
2、严谨性
操作材料应根据活动的需要而提供,如:小班的《掉下来了》这一活动要让幼儿观察什么材料是直落的,什么材料是飘落的?由于室内高度的限制易造成现象不明显。因此,选材要注意严谨性,确保孩子观察到最明显的现象。我们选择鸡毛(从乌鸡的身上寻找出最轻的绒毛)、纸花、彩带为飘落材料,积木、花片为直落材料。再如:大班的《有趣的泡泡》这一活动是让幼儿观察泡泡的成形与吹泡泡工具之间的关系。因此,泡泡水的制作比例要配好,让幼儿一吹就能观察到泡泡的成形,加入少许的甘油,会使泡泡更持久,方便幼儿观察;制作工具的材料则选择八芯的电话线,柔软度适中,便于幼儿制作又避免了不安全因素。
3、结构性(层次性)操作材料可提供成品、半成品或废品,供幼儿自主选择,有利于幼儿的深入探究。如:《神奇的不倒娃》中教师提供的不倒娃有可拆的与不可拆的,便于幼儿进一步研究;《修椅子》中教师提供的钉子有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尖的、扁的、圆的、弯的、坏的,锤子有大的、小的、双头的等不同的工具,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比较研究。其实,材料蕴藏着隐性指导,很多探究的问题尽蕴涵在材料之中,孩子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操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4、材料的数量
操作材料的数量提供以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为宜。材料太少,对幼儿来说,缺乏挑战性,探索过程不够丰富;材料太多,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的探索出现盲目性,不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种材料太多反而会影响探索过程的丰富,孩子间会跟风而使用同种材料操作,所探索的方法会受到限制。如:《有趣的复制》,如果教师提供的印章太多,大多孩子一节课都在印,而较少孩子去探索画、写、折、剪等其它方法。因此,教师应根据探索方法的种类提供材料数量,同种方法的材料数量应有所控制,并非越多越好,这样有利于幼儿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活动过程的设计——灵活调控
科学活动不同于其它活动,在指导过程中有时是教师难以预测的,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指导。因此,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有灵活的调控能力。
★ 幼儿的操作——细心观察
孩子的学习有不受干扰的权利。教师应学会安静地、仔细地观察幼儿,倾听幼儿的问题和谈论,不要打断幼儿的思路,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这样,才能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如:《亲亲泥土》中让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泥土,当观察到几种烂泥时,孩子们谈论开了:“像大便,可怕极了”、“像牛拉的屎”、“像小朋友吐出来的东西”虽然听起来不太雅观,但是他们表述得具体形象,更可贵的是孩子们乐于表达、大胆表达。
★ 幼儿的探索——鼓励支持
“做中学”课题研究小组强调“动手做”(hands on),强调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幼儿的求知欲。他们认为: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能理解,应鼓励孩子多动手操作、多探索。孩子的探索往往是无止境的,科学活动的结束并非孩子探索活动的结束。如:《有趣的泡泡》活动一结束,孩子们发现用大张纸卷成的工具,吹出的泡泡大,就向老师要了一张大画纸想试试;他们发现泡泡水用完了,就加自来水。教师对孩子们可能出现的结果保持沉默,鼓励孩子们去大胆试试。
★ 幼儿的发现——为之赞叹
幼儿的探索发现,常常出乎成人意外。大多数的百科全书上都说蚕的一生脱四次皮。可是,孩子们经过了自己的喂养却推翻了“科学结论”,发现了蚕宝宝的一生共脱五次皮。他们观察到蚕宝宝换了三件衣服后就开始吐丝结茧,在茧里换第四件衣服后变成蛹,蛹变成了飞蛾脱下了第五件衣服。孩子们的观察多么仔细,何不值得我们为之而赞叹!★ 幼儿的困难——适时引导
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碰到困难没办法解决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否则,幼儿会对科学探究失去兴趣与信心。在《有趣的叶哨》活动中,起先,教师提供样品,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探索制作叶哨(教师原本认为此探索过程很简单)。然而,大部分幼儿都碰到了困难,活动进行不下去,这时教师倘若不进行适时指导,孩子们就无法进行下一环节的探索活动。★ 幼儿的质疑——共同解决
科学活动中,幼儿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这是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让幼儿不断产生新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对于孩子们的质疑,可以鼓励他们请教师(或父母)把问题写成文字;也可支持幼儿把自己的问题用绘画加符号的方式表达出来。孩子的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教师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途径有:
1、鼓励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答案。孩子们发现蚕宝宝不吃东西,就会产生问题:“蚕宝宝为什么不吃东西?”他们有很多猜测,教师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引导性地提问:“蚕宝宝是不是生病了?”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找到了答案:蚕宝宝要换衣裳时(蚕眠)不吃东西、蚕宝宝刚刚换好衣裳时不吃东西、蚕宝宝要吐丝前也不吃东西。
2、鼓励幼儿,并尽可能和幼儿一起通过查阅参考书籍来解决问题。如:神舟六号上天,幼儿有问不完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看电视、看书、看报纸、听广播、求助成人、上网查询等方式去获取信息。从而,让孩子明白信息获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 幼儿的成功——分享快乐
教师应多创造机会让幼儿体验成功,并始终关注孩子的成功。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常常为自己的发现而惊叹,为成功而欢呼雀跃,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方式表示肯定,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 幼儿的失败——总结经验
幼儿尝试了失败才会在失败中自我修正,寻找到成功的途径。如:《空气的压力》实验失败,孩子们得出的经验是: ①手帕没有全部塞入杯中;②倒扣入水中时,杯子倾斜;③还没完全拿出水面时,就将杯子往上翻。
正确的做法是:手帕在杯里要塞紧,垂直倒扣入水中并垂直拿出水面,速度要快。
★ 幼儿的结论——归纳提升
幼儿在活动中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比较表浅、零碎的,教师应善于帮助幼儿提升经验。如:《有趣的泡泡》,孩子得出的结论是:“我看到的泡泡都是圆的”,教师则帮助幼儿进行提升:泡泡的成形与工具的形状没有关系。
总而言之,科学活动实施前重在设计,科学活动实施中重在指导,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科学教育的目标。教师要把握好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要点,才能大力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篇: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策略(提纲)
胎教理论与实践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策略
一、幼儿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
(一)3~4岁(小班)儿童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
(二)4~5岁(中班)儿童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
(三)5~6岁(大班)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分析、设计与制定
(一)制定目标的重要性
(二)目标的分类
1、层次结构(纵向)分为: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活动目标(教师逐一分析)
2、分类结构(横向):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科学能力方法目标、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三)重点详细分析<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目标
结论:情感重点培养、知识适时渗透、技能-获得方法(教师具体分析为目标定位的依据及具体如何操作)案例感知:小中大班幼儿科学教育的具体目标
(四)制定活动目标须知及设计要素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与目标修改:小班“可爱的蚕豆荚”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课题)设计、材料设计
(一)内容(课题)设计、材料设计要求
(二)具体内容 1、0—3岁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2、3—6岁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3、数学内容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及实施过程(过程设计)
(一)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探讨
1、方法学习
案例赏析:沉浮视频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案例学习:美国老师的认识蚯蚓活动
2、教学方法课堂小体验 儿歌体验(举一反三)
(二)活动过程的设计
1、活动设计流程图如下图:
活动过程的设计——灵活调控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开始活动结束活动进行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组织形式
案例:幼儿园优质课欣赏《小鸡出壳的活动》
3、实施过程要点考虑 ★ 幼儿的操作——细心观察 ★ 幼儿的探索——鼓励支持 ★ 幼儿的发现——为之赞叹 ★ 幼儿的困难——适时引导 ★ 幼儿的质疑——共同解决 ★ 幼儿的成功——分享快乐 ★ 幼儿的失败——总结经验 ★ 幼儿的结论——归纳提升
活动案例赏析:小班科学活动快乐种植
4、教学活动过程中注意点(数学)
(1)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2)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充分地尝试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感受和发现其中的数学关系。
(3)对于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教师应帮助他们归纳、整理,并可通过提问,组织幼儿讨论,使幼儿获得的零散、点滴的经验能得到及时的整理,使其系统化。
四、乡土教材的开发
(一)农村蕴含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大自然是天然的科学教材 探究和认识植物
关爱和研究动物
认识和了解农作物、社区资源是优良的科学教育基地、家长资源是科学教育的有利条件
(二)农村科学活动的内容选择、内容要体现开放性、内容要呈现生活性、内容要凸显乡土性、内容要极富探究性
第三篇:也谈幼儿科学教学活动的指导策略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过:每一个孩子在他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如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充满着好奇和敬畏。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幼儿园各种形式的科学活动中,如何科学有效地贯彻《纲要》精神,落实科学教育目标,让孩子永远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投身于神奇的科技探索活动,教师在科学活动中的指导策略尤为重要。材料提供多样性
《纲要》提出:科学活动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为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在科学活动中,要注重提供多样性的材料,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我们在叠叠乐活动中,分别提供了积木、纸盒、依拉罐,可以让幼儿选择喜欢的材料操作,也体验物体大小、轻重对叠高的影响,设置的问题“怎样组合才能叠得高”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有的幼儿想到了用依拉罐和纸盒结合起来叠高,看上去如搭的亭子,增加了趣味性。我们在有关纸这个主题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纸,让幼儿体验光滑、粗糙、硬、软、吸水快慢、不同用途等纸的特性,其中设计了顶纸板、有用的报纸等主题教学活动,在顶纸板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吸管的精细对顶纸板的影响,体验纸板的形状不一,只要找到重心都能顶起来等,让幼儿尽情的玩,玩出智慧,满足幼儿活动需要。还有在瓶子主题中,设计了瓶子叠高和瓶子赛跑等活动。瓶子赛跑中,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水平,架设有层次性的学习台阶,吸引幼儿操作,设计由两个瓶子(空瓶和装水的瓶子)的比赛变为三个瓶子的(装有同样重量的水、沙、豆子)比赛,让孩子对装有水、沙、豆子不同材料的瓶子进行探究,让孩子的记录表也有了难度,孩子要对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出比赛结果和实验结论,知道了同样的斜坡上同样重量的瓶子的下滑速度跟装的不同材料有关。孩子的记录分析推理能力得到提升。
学习氛围合作性
社会是一个群体,很多事情光靠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幼儿学习也需要合作。让孩子学会合作需要让孩子学会倾听、表达、讨论、评价,在许多科学活动中,老师总是要预设合作学习的环节。我们在叠叠乐活动中,小朋友两个人一组玩叠高,小组一起玩九层塔垒高比赛,这些活动中小组成员要相互交流,协商运用各种办法,增加了挑战性,增强了合作性,幼儿玩在一起,乐在一起。在瓶子赛跑中,我们让孩子们两人一组进行,他们各自分工,一个做实验,一个进行观察记录瓶子下滑速度快慢,避免了孩子操作和记录的手忙脚乱。其它如玩扑克牌叠高中分成四组进行比赛,孩子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同时总结为什么能获第一名的原因:一是了解材料本身的特点和能创造性地使用材料,二是让幼儿有了合作的认知:团队每一个人都巧用方法,每一个人都勇于争先,团结力量大,这是获胜的关键。
学习方法多变性
孩子是科学家,科学家需要实验和研究,孩子的经验往往是通过自身实践得出的,幼儿认知世界受已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具有非科学性。有时是片面的、零散的,需要通过综合活动的开展进行精加工。我们从不把科学教学活动隔离开来,常常尝试综合活动的开展,如“有用的麦秸”,我们以多媒体动画入手,让幼儿了解麦秸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然后组织谈话活动——“有用的麦秸”,讨论麦秸的广泛用途,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述能力(重点);接着,欣赏麦秸的民间工艺制作,手工制作“漂亮的麦秸制品”,培养幼儿对美的鉴赏能力,促进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可见,在综合活动中,我们不是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力求各个环节之间环环相连,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合儿童的知识经验及情感、社会等领域经验的习得,帮助和引导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有机实现“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内容选择生成性
幼儿科学活动中预设的内容固然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好材料,但对生活中由兴趣而生成的的科学活动进行探索,更能产生其意想不到的效果。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性、主动性、积极性、迫切性都强于教师预设的科学教育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的好奇点,生成新的课程内容,并要追其行,延其趣。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言行,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并顺应他们的兴趣点生成课程内容。例:户外散步,小朋友发现了蜗牛,很多小朋友到处找,并把它们带回了教室,这时候老师就顺应幼儿的兴趣,生成关于蜗牛的课程内容,并把此内容延伸到家中,寻找相应的内容,第二天继续进行深一步的学习研究,幼儿学习探索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在组织科学活动过程中,要善于用心倾听幼儿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从中发现他们的欲望,生成课程内容。例《苹果皮发霉了》,由于老师预设的活动,因为苹果皮的发霉而无法进行。老师把这一坏消息告诉了孩子,想不到孩子并不失望,反而兴致勃勃地讨论:苹果皮会长毛?没见过呀,教师注意倾听并及时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生成新的课程内容,让幼儿体验“霉”,了解“霉”在生活中的运用等,从而产生了一个非常成功的生活科学活动。
语言提问启发性
幼儿的科学探索与创造活动时时出现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是把握其指导的方法与策略。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中,在充实丰富的材料中,在教师的教育智慧中,无论是指向性的问题还是开放性的问题,都会像温暖的春风,催发着幼儿科学活动探索与创造的萌芽,激发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第四篇: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的心得体会
这是一本幼儿园专业成长丛书,是广州华南示范大学的袁爱玲老师的著作,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一线的教师,因为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是到策略,但是等我随便翻了几下就没有多大的兴趣了,总觉得理论的东西比较多,我最害怕看到这些理论的东西,怕看了半天还是一字半解的。但是当我认真的翻阅这本书时却发现里面的每一个理念都有一个个我们日常教育的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而且对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非常的有帮助。《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一书,无论从幼儿教育的理念上还是在幼儿教育工作指导策略上都给予了幼儿教师可操作性较强的引导。本书由导言和五章内容组成。导言“走向智慧的幼儿园教育学”导出的是本书预设的理想与目的,第一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中的基本理念之重构”,这是作者希望幼儿教师达到的新的认识起点,这也是读者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第二章“幼儿园教育活动运行条件分析与优化”提出了实现本书所指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新的“生态环境”保障。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针对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第四章“幼儿园各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从多种纬度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分类且就主要类型的活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第五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策略”试图以新的评价标准来保障以上指导策略的落实。我认为其中最能帮助指导幼儿教师开展教育实践工作的是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这一内容,以易懂的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来让我们知道“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就是教师为促进幼儿发展,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特定的指导方式、方法,是教育活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求幼儿教师根据具体活动的情境和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具体方法,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即该如何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对这一章节的认真阅读,对我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环节策略方面有一个促动。学习到在观察幼儿时应遵循的原则和使用方法以此帮助自己可以更好的获得有效的信息;学习到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中各环节的实施目的及如何准确把握活动进程与时间、节奏,环环相扣,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认识到幼儿教师语言的使用应富有情感性、形象性、启发性、逻辑性、生活性、文学性、简练性等,学习到幼儿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语音、语调、语气、修辞、节奏、停顿、轻重音等实现在与幼儿交流沟通时实现完整表意的作用。其中最让我有感悟的是我们的教学活动基本分为导入环节、高潮环节、结束环节,书中对这些环节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策略非常的值得我们学习,让我发现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设计的更完美、更有利于幼儿发展。运用了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艺术性、简洁性等策略会使我们的导入更加的有教育价值,书中还用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说明了这些策略的有效运用等,这会让我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提高。在第四章节中的一些教师指导、评价策略也让我受益非浅,其中针对个人活动的指导、小组活动的指导及集体活动的不同指导策略进行了说明,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些不够正确的行为可能会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书中指导我们在指导时不能过分的干预,要按幼儿各种不同表现进行引导和帮助,教师指导时的耐心、细心时非常重要的,要以幼儿的兴趣点启发幼儿思考等。书中还以一个个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案例指导我们如何进行评价和指导,使我们可以感同身受。这些都将对我今后的教育指导实践工作有着更直接的引导,我也会将学到的这些知识内容付诸于我的实践工作当中,发挥其作用帮助我的工作更具有效性同时也提高我的教育活动指导能力。其他章节的内容我同样也不敢怠慢的进行了研读,学习其中的策略经验进行一定的思考以后实施在我的工作当中,争取让我的教育实践工作全面有效的展开。
幼儿园教育指导活动学习后反思查找问题是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学习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有效的开展成为老师们一直研究探讨的问题。山东女子学院的朱海琳教授指出集体教学是教师围绕活动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全体幼儿进行的学习活动。但当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时,我们就有些手忙脚乱了,既想照顾到每个孩子,又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我的集体教学活动遇到的问题,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一、重形式,轻内容,失去活动本身的内涵。作为一名工作不满一年的我来说,每次上课都想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但常常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在中班《找相邻数》这一活动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准备了10个小动物、10座小房子,让幼儿给小房子装门牌号,然后找邻居,继而引出相邻数这一概念。但在活动中,孩子被我营造的过分夸张的情景所吸引,对我所讲的内容兴趣不大,甚 至说出“7比8大”等让我很伤心地话,辛辛苦苦准备的课就“浪费”了。
二、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孩子对活动提不起兴趣。每次上科学时,孩子都等着好奇的眼睛看着我,但我都却很头疼,尤其是实验课时,想让每个孩子都动动手,又怕孩子秩序混乱,出现安全问题,那就适得其反了。在中班课程《寻找空气》中,孩子要做给气球打气、往水盆里吹泡泡、蜡烛熄灭3个实验,虽然实验前我三令五申地讲述实验要求,可开始时,我看着这一组,就顾不上那一组,但孩子们还是兴致勃勃的,但我的心一直悬在半空中,生怕有的幼儿操作不规范,发生危险,所以,第二次时,我只找几个能力强的孩子上前面来和我一起做,其他孩子在下面观察,效果可想而知。
三、语言不精练,浪费孩子的时间。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开始活动前,要求老师把自己该说的话锤炼的非常准确、简单。但在《找相邻数》的“找朋友”这一游戏环节中,贴着一样数字宝宝的幼儿抱在一起,我随口说“你们这是一样的,是双胞胎”,以致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双胞胎”上,而忽视找朋友这件事。同时“虎头蛇尾”这一习惯也让孩子对所学内容把握不住关键点,导致我总是机械地重复重难点,让幼儿非常疲惫。针对上述发生在我身上的问题,同班老师和徐园长都很着急,帮着我分析原因,让我一次次的演课,一次次不厌其烦的给我点评,让我的确获益匪浅。就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的“教学的艺术所需要的也没有别的,也只是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而已。” 首先,重内容,形式灵活,丰富活动内涵。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确实适合幼儿园孩子的形象思维的特点,尤其是数学这么抽象的内容,但这只是为我们更好地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服务,不能忘记这个基本点。所以在开展实际活动时,要理解、尊重幼儿,以适合他们的形式和他们欢迎的方式,去组织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因此,在第二次执教《找相邻数》时,我从本班孩子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合理的设置最近发展区,淡化情境的影响,让还在操作前,我都先示范一次,这样既提供范例,又鼓舞孩子的信心,让他们觉得“跳一跳,能摘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次,良好的常规为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变为可能。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班级也是如此,只有纪律的保障,才能让孩子体会到自由的快乐。因此,在同伴老师的指导建议和我自己的观察下,与陪伴老师共同制定班级规则,并且严格执行,对于违反的幼儿,严厉批评教育。同时,对于实验课的开展,我也继续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过程中,留意每个孩子的操作,及时和陪伴老师同时指导,保证幼儿体验到实验的快乐。最后,提升自己的语言魅力,合理安排活动。用语言去发蒙,用语言去启智;用语言去激励,用语言去引悟;用语言去赞美,用语言去督促,这就是教师语言的独特魅力。具体来说,教师的语言要平实、幽默、机智、激情、激励。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是一个演员,而且是个演讲家,应该有驾驭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这样才能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孩子乐意且热烈地盼望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学习效果也就事半功倍。总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所以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会组织出更优质的活动,让孩子带着问题进课堂,同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包含哪些方面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本纲要。
二、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
本书通过对对传统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反思,阐述了幼儿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未来的方向。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幼儿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自然,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各科知识都在急速生长,知识的淘汰率和陈旧率非常高,因此,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用不了多久就不行了。一个世界以前,如果一个人中学毕业,他的知识可能够一辈子使用,而现在不同了,即使是研究生毕业,如果5年内没有输入新的知识,已有的知识可能已经陈旧一半了,甚至更多,这也正是“终身学习”这一口号的提出的历史背景,现在人们已经对构件学习的社会的必要性达成了公式,幼儿教师教育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被提到一个日程
良渚云华歌罗桥分园 章忠英
这是一本幼儿园专业成长丛书,是广州华南示范大学的袁爱玲老师的著作,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一线的教师,因为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是到策略,但是等我随便翻了几下就没有多大的兴趣了,总觉得理论的东西比较多,我最害怕看到这些理论的东西,怕看了半天还是一字半解的。但是当我认真的翻阅这本书时却发现里面的每一个理念都有一个个我们日常教育的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而且对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非常的有帮助。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一书,无论从幼儿教育的理念上还是在幼儿教育工作指导策略上都给予了幼儿教师可操作性较强的引导。
本书由导言和五章内容组成。导言“走向智慧的幼儿园教育学”导出的是本书预设的理想与目的,第一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中的基本理念之重构”,这是作者希望幼儿教师达到的新的认识起点,这也是读者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第二章“幼儿园教育活动运行条件分析与优化”提出了实现本书所指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新的“生态环境”保障。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针对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第四章“幼儿园各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从多种纬度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分类且就主要类型的活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第五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策略”试图以新的评价标准来保障以上指导策略的落实。
我认为其中最能帮助指导幼儿教师开展教育实践工作的是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这一内容,以易懂的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来让我们知道“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就是教师为促进幼儿发展,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特定的指导方式、方法,是教育活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求幼儿教师根据具体活动的情境和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具体方法,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即该如何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对这一章节的认真阅读,对我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环节策略方面有一个促动。学习到在观察幼儿时应遵循的原则和使用方法以此帮助自己可以更好的获得有效的信息;学习到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中各环节的实施目的及如何准确把握活动进程与时间、节奏,环环相扣,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认识到幼儿教师语言的使用应富有情感性、形象性、启发性、逻辑性、生活性、文学性、简练性等,学习到幼儿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语音、语调、语气、修辞、节奏、停顿、轻重音等实现在与幼儿交流沟通时实现完整表意的作用。其中最让我有感悟的是我们的教学活动基本分为导入环节、高潮环节、结束环节,书中对这些环节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策略非常的值得我们学习,让我发现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设计的更完美、更有利于幼儿发展。运用了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艺术性、简洁性等策略会使我们的导入更加的有教育价值,书中还用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说明了这些策略的有效运用等,这会让我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提高。
在第四章节中的一些教师指导、评价策略也让我受益非浅,其中针对个人活动的指导、小组活动的指导及集体活动的不同指导策略进行了说明,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些不够正确的行为可能会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书中指导我们在指导时不能过分的干预,要按幼儿各种不同表现进行引导和帮助,教师指导时的耐心、细心时非常重要的,要以幼儿的兴趣点启发幼儿思考等。书中还以一个个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案例指导我们如何进行评价和指导,使我们可以感同身受。
这些都将对我今后的教育指导实践工作有着更直接的引导,我也会将学到的这些知识内容付诸于我的实践工作当中,发挥其作用帮助我的工作更具有效性同时也提高我的教育活动指导能力。其他章节的内容我同样也不敢怠慢的进行了研读,学习其中的策略经验进行一定的思考以后实施在我的工作当中,争取让我的教育实践工作全面有效的展开。
浅析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注入式教学 做过幼儿老师的人都不难发现。幼儿教育的方工仍采取一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普遍地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老师教几遍,小朋友跟读几遍,然后小朋友整齐读几遍;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讲,小朋友在下面听,然后做作业。”这种教学过程太机械,缺乏引导和启发作用,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少之又少,从而促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发展。就拿我们熟悉的舞蹈课来说吧,老师在教幼儿练习舞蹈时,只是把碟片放出来,让幼儿欣赏一遍,然后跟着自己,一个一个动作的模仿,边学边叫口令“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等学完后,配上音乐跳几遍就OK了。教学过程中既没有动作要领讲解,也没有让幼儿熟悉舞蹈动作示范,幼儿只是为了跳舞而跳舞,并没有注入自己的感情,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舞蹈,更别说他对这个舞蹈过程中体会到多少快乐了。这种“注入式”的教学不仅存在于幼儿园教育中,也存在我们每个幼教者的身上,还存在各科教学和家庭教育中。我认为这是我们幼教行业应该深刻反思和探索的问题。那么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a、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材料只限于光碟、卡片、挂图等等少之又少的教具,幼儿操作材料也贫乏,教师上课只靠一张嘴和几本书,这样就造成了课堂上气氛不活跃的状态。B、师资缺乏。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力量,很多幼儿园经常更换老师,造成老师流动性扩大,促使幼儿教育出现空缺与托尾,而且还有一些幼儿园并没有配备两教一保,这就阻碍了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提高,想想一名教师每天对着几十名幼儿,而且是形影不离,再加上月、日工作计划的拟定,哪有时间去更新教学方法。C、社会环境影响。很多家长都认为他们的孩子“会跳、会唱、会写、会算”是很多了不起了,他们脸上也会光彩照人了,但他们并没有想到对于一个三至五六岁的孩子是一种多么不良的教育方式,剥夺了他们玩的权力了。
2、教学内容欠规范化 在教学上出现随意性和“小学化”现象。按照《幼儿园的指导纲要》来说,一日的活动内容应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不得象小学那样形式化,更不得随意性的上课,讲解一下就行了,但大多数幼儿园存在一种相同的情况:都不以游戏的形式来上课。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室内识字、算术、写作业的情况比比皆是,再加上户外游戏活动的欠缺,完全把小学教育提前教育了。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小学化现象的主要原因:a、行为规范上,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守纪律,少玩少动。幼儿的天性本来就是活泼好动,然而教育形式上并没有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B、在知识学习上,灌输知识成了幼儿教育的主要模式,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才是有用的人,却没有考虑到给孩子增加的无形压力。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的健康心理,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a、使用权幼儿形成不良的习惯b、促使幼儿产生厌学的情绪c、阻碍了幼的思维的发展和智力的提高孩子不是一个容器,什么东西都往里而塞,强迫他们学这学那是不行的,应该让孩顺其自然的发展,在玩中学。
3、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忽视学习品质的培养 就现状来看,不管是公办、民办、还是私办的幼儿园都在片面的追求知识技能的培养,开设识字、数数、背诗、唱歌、跳舞等课程,开设外语班,他们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行为来考评幼儿教育成效,来向家长交差,却忽视了幼儿学习品质、道德品质、身体健康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幼儿教育品质逐步下降,久而久之,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形成了。学习品质并非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坚持,反复强化建立稳固的动力型,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于,并且自动化。却没想到,幼儿应该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却被无形的知识压力抹杀了幼儿脸上的天真灿烂笑容。
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A、娇惯 孩子是家中的宝,“小皇帝”、“小公主”的现象显而易见,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想干什么要什么,就一定要得手,否则就使性子大哭大闹,家长们见到孩子这样,心痛时,就会满足他们那些无理取闹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自私霸道,以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到幼儿园后,他们好认为“什么都得听他的,得让着他”,如稍有其不顺意,便哭喊攻击,这种行为给教师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教学过程也受到影响。B、替代 现在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什么事都有人代替做了,不必自己动手。这种过分溺爱的现象,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我遇到的孩子中就有过这么两种情况:孩子已经上学前班了,连脱胎换骨衣服都不会,如果老师不帮助的话,就以哭了事。还有一种情况,孩子上幼儿园,不肯自己走进课室,要家长抱进课室。想想下,孩子的独立性真的有待深思,他们连一些小小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又怎么去帮助别人呢?来到幼儿园,老师教育他们,自己的事要自己独立完成,不要什么事都依赖家长,帮他们改正种种不良习惯。然而,有些家长还是一手包揽,他们认为孩子还小,做不来,不愿让他们动手。很难想象,如果继续这样教育下去,孩子的未为会是如何?他们又是将如何担当建设祖国的伟大重任呢?这就可想而知了。C、过渡保护 “捧在手心里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句话就说明了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孩子是长辈的心肝肉,心头肉。一部分家长总是站到孩子的面前,替他们扫除障碍,容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一点点挫折。就拿一件最平常的小事来说吧: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模式,人员较多,幼儿与幼儿之间总会有一些小摩擦,总会不经意之间碰到摔伤,一旦出现问题以后,有些家长不理清事理,就先把老师指责一顿,或者对着做错事的幼儿大吼。尽管最后事出有因,家长也接受了老师的道歉,可是由于家长们的过度保护,使孩子变得不讲情理,变得更无理限闹,孩子们心中慢慢就形成一种扭曲心理:“天不怕,地不怕,出了事有父母撑职工腰”。这一现象,使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极端的心理:目中无人,胆小怕事。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个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A、开展幼教知识宣传活动 幼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在全镇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引导幼儿、教师、家长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比如:开设一些专门的幼教知识讲座,或者电视专题讲座,让家长和老师都同时参与这些知识或专题讲座,从中吸取经验,及时教育我们的孩子。幼儿园应多召开家长会议,让家长与老师多沟通交流,及时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和缺点,全面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工作;幼儿园还应开设幼教宣传栏,帮助家长摒弃传统的知识观念。通过如此种种方法,让幼儿形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让他们养成自信、自立、自强的人。B、提高幼师整体素质水平教师是教育中不要缺少的主体。据了解,我镇有一部分幼师尚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取得任教资格证,政府部门应引起重视。首先,教育局应提供培训机会,使那些有识之士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其次,应该让教师走出去,走出幼儿园,到其他幼儿去学习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秀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来,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第三,保教结合,每班配备一名保育员,既有利于班级管理,又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钻研课题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多订阅幼教专刊,供教师参考学习。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与深索,不提高幼师的整体素质,开创崭新的幼教局面。C、保障幼师的合法权益,稳定幼师队伍 无意中总会听到这样的话“你原来是做什么的?幼师。怎么现在不做了?幼师很好呀”。听到如此问话,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好了,为什么有的幼师会放弃幼教事业,谋求第二职业,这就是幼师的保障问题了。同一样受过专业的培训,有任教资格的教师,幼儿老师工作时间长,责任大,为什么工资待遇没保障,同属教师行业,同样要求德才兼备,要上岗证,要为人师表,为什么不能拿相当的报酬?你有没有见过一个工种每天超八小时上班时间的,还不能分心,背负着巨大的责任,管一群人的吃喝拉撒,玩好学好乐好,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能力,却拿千来块的工资,还要担心被投诉?“尊师重道”不应该只存在学校教育,而且还要存在于幼儿教育,幼师应该与学校老师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幼师把青春献给了幼教事业,到最后连医疗,养老的问题都还得自己解决,更别说个人的发展了,连生活都成问题了。曾经有人提过这样一句话:“学前班的老师能胜任小学一年级的工作,但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未必胜任学前教育的工作。”确是如此,我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考虑儿童的教育,幼儿园的利益的同时也考虑一下幼师的合法权益,使她们更加专心热忱地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去.。D、逐步优化幼教环境,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 环境是每所幼儿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每所幼儿园占地面积大小不一,但应该都充分利用起来。活动室,户外活动场所都应该逐步趋向规范,.各种工作室,环境条件都因该符合相应的要求。减少为幼儿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政府部门应多少给予帮助,使其逐步完善,尤其是教学设备方面,应该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观看与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园在操作中发现、创作、交流,体会活动的快乐与成就感。以上是我对我镇幼儿教育的一些思考与建议,也许写得不够全面,分析得不够透彻,但是我相信,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届社会人士的关心支持与帮助下,在各位幼教同仁的努力下,我们的幼儿教育会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孩子们也会更加全面地得到发展,成为祖国未来的优秀人才。
教师怎样作教育行动研究实施问题解决方案问题情况
行动研究的成果展示以及相关的研究报告的撰写一直面临两种危险:一是满足于“小故事”而导致研究报告过于“随意”而失去“研究”的规范;二是为了追求研究的“规范”而丢失了行动研究的魅力。出色的行动研究报告往往在“规范”与“故事”之间权衡。它既显示行动研究的规范过程,又显示行动研究自身的个性和特点。
一、从“规范格式”开始 就中小学教师而言,部分教师之所以愿意做研究而不愿意撰写研究报告,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套路,以至于他们感到为难、退缩。对于这些教师而言,他们需要专门的关于如何撰写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的训练。掌握撰写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的技术并不困难,对某些教师来说,也许只需要花费少量的时间就可以掌握撰写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的技巧。
教师研究最好先严格练习行动研究报告的经典格式,等到熟练掌握了行动研究报告的经典格式之后,再逐步自由写作、自由发挥。否则,教师很可能因为不知道如何撰写行动研究报告而丧失行动研究的信心,也可能因不知道如何撰写行动研究报告而败坏行动研究的名声。行动研究报告虽然有多种风格和风度,但经典的行动研究报告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一是“问题与假设”;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结果与讨论”。这三个要素实际上是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基本形式。经典的行动研究报告之所以接近实验研究报告,原因就在于:行动研究原本就是“准实验研究”。也就是说,当行动研究者不知道如何撰写行动研究报告时,最好先阅读和参考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规范格式,然后,通过对教育实验研究的规范格式的模仿,逐步掌握撰写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要求。
二、行动研究报告的一般形式
尽管行动研究报告的“原型”是实验研究报告,尽管行动研究报告的一般形式同样包含了“问题与假设”、“过程与方法”和“结果与讨论”三个部分,但是,行动研究报告的一般形式还是在某些细节上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一)研究的问题与假设
“问题与假设”这部分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简要的文献综述”和“研究的假设”等三个要素。(1)问题的提出。比如,研究者遇到一个问题:学生不喜欢学英语,英语成绩低下。(2)简短的文献综述。已有的研究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已经解决到了什么程度,还有哪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研究的假设。研究者借鉴他人的研究思路,形成自己的研究计划或研究假设。比如,将传统的“听说领先”英语教学变为“听领先”的英语教学,这样做的假设是:“听领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于是,行动研究的主题就显示为:“听领先对学生英语成绩和英语学习兴趣的影响的行动研究”。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行动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包括“过程”、“方法”和“研究的工具”等三个要素。(1)报告该研究的时间、地点、人物(被试)等研究“过程”。在哪个年级哪个班做的行动研究,该班级有多少男生和女生。该研究持续了多长时间。之所以需要详细地报告时间、地点和人物(被试)等“研究的过程”,是因为,研究者需要让公众相信该研究是在某个真实的地点所做的真实的研究,而不是虚构的、伪造的研究。(2)解释具体的改革的“方法”,详细报告研究者采用了哪些具体的改革措施或方法。比如,在展开“听领先外语教学对学生外语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影响的行动研究”这个课题研究时,研究者需要详细地解释这个“听领先”的外语教学方法有哪些具体的革新措施,它和传统的外语教学相比有哪些不同的元素。此外,研究需要报告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分枝”和“循环”。这些分枝和循环使行动研究的过程呈现出哪几轮研究。(3)说明收集资料或解释资料的工具。研究者一般采用“试卷”的工具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研究之前和研究之后所发生的变化。除了“试卷”之外,研究者也可能采用“访谈”或“问卷”的工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研究之前和研究之后所显示的差异。
(三)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研究的结果与讨论包含“学习成绩的变化”、“学习兴趣的变化”、“预料之外的结果”等三个要素以及对相关结果的讨论。(1)学习成绩的变化。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可以通过研究之前的考试成绩(前测)和研究之后的考试成绩(后测)的对比显示出来。为了增加解释的说服力,研究者可以利用前测和后测的数据进行多视角的分析。比如,前测与后测的“平均分”的对比分析;前测、中测与后测三次测量所显示出来的“平均分”的对比分析;前测与后测的“及格率”的对比分析;前测与后测的“优秀率”的对比分析;前测与后测的男女生成绩变化的对比分析,等等。(2)学习兴趣的变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可以通过访谈或某种特制的问卷显示出来。行动研究当然可以通过测量的方式探察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教育领域中的人(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等)的情感(比如学习兴趣)往往很难被测量。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在“日记”或“周记”中写下自己对于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改革)的体验和感受。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感受纳入研究的结果与讨论的范围。(3)是否出现了预料之外的结果,并对预料之外的结果进行讨论。
三、走向叙事的行动研究报告
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当“我”这样叙述“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在“叙述”的过程中已经在“思考”或“反思”,这也就使“我”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某种“反思性教学”。尤其当研究者将学生的访谈内容或学生日记的体验纳入行动研究报告时,行动研究报告则显示出“叙事的行动研究”的风格。这种研究报告使以往的“议论文”、“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转换为某种“记叙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记”式的、“传记”式的、口语化的叙事文本。它显得更亲近读者或听众,容易“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也就是说,行动研究报告虽然可以采用量的方式,收集必要的数据并做必要的统计分析。但一般而言,行动研究报告最好采用简单的“百分比”做简单的统计分析,然后大量采用“教育事件”、“教育故事”来描述行动研究之前和行动研究之后的变化。评论 |
第五篇:《谈幼儿园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的整合策略》
谈幼儿园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的整合策略
众所周之,科学是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过去,我们在科学活动教学中,一般都采用教师提问、讲解,幼儿逐一回答的方法,然后得出这一科学现象的结论,有的时候也让幼儿实验或动手操作。但这种实验或操作也是在老师的严格监督下,按照要求一步一步进行,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得被动,学得肤浅。要改变这种局面,这就需要我们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媒体相继进入我们的教育中。幻灯、投影、电视、计算机„„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中。那么如何有效地将两者结合呢?在我园信息技术课题开展的同时,我以总课题目标为指引,明确效度、挖掘深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策略研究。
一、了解整合优势,明确整合效度
目前,多媒体技术与幼儿园科学课程的整合,正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要想进行有效的整合,第一步首先要充分了解两者整合对于提高教学活动效率的优势,明确整合的效度。
1. 以兴趣导入,吸引注意
孩子对动画片情有独钟,是因为它直观、动感,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而我们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科学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幼儿感官,达到吸引幼儿注意、激发幼儿兴趣的作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科学活动《蒲公英的旅行》,当蒲公英随风飘动的动画一出现,孩子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随着背景图片的不断移动,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想说所见,很快地进入活动中去。在动画与图片分解的动、静交替的信息传递中,孩子们轻松地了解了“蒲公英是通过风传播”的这一自然常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死板、抽象的概念变为色彩丰富、主题鲜明的画面,这样孩子能愉快地、轻松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效率。
2.由重点切入,真实再现
科学活动中的一些科学性知识比较生硬,让孩子难以理解消化。而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课件,能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能把微观世界中不易察觉感知的变化清晰地映入幼儿眼前,能把一个漫长的生活过程,缩短到几十分钟或几分钟,起到浓缩的功效。如科学活动《小水滴旅行记》,通过富有童趣的课件,形象生动地让孩子们感知了雨的形成过程,以此解开他们的种种疑问,初步理解了抽象的“雨的形成原理”,这样就提高了幼儿掌握知识的效率。
3.由技术拓展,展开想象 科学活动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某种需要和矛盾,从而进行大胆假设,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使问题获得解决或满足某种需要。而幼儿本身经验的匮乏会常常阻碍孩子发挥想象。这时我便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揭示出来,使幼儿置身其中。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并设想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如科学活动《怎样喝到水》中,我利用课件,由“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导入,引出问题:怎样才能喝到水。孩子们沉浸在设置的情景中,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用探索实践来应证自己的想法。同时,结合了水的流动性和量的守恒等原理,让幼儿观看相关的科学视频,来丰富幼儿的认知,进一步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4.由画面引导,化繁为简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将科学探索过程及结果简洁化、直观化,同时也节约了教师对于繁杂内容的讲解所占用的时间,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实践。比如大班科学活动《垃圾哪儿去了》,知识点比较繁杂,幼儿思路容易混淆。利用多媒体的画面处理技术,可以把垃圾被人们通过多种方法处理或者再利用的场景,直观地展现出来, 使那些原来需要教师费尽口舌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关键之处可以调整画面比例和演示速度,从而提高幼儿的内化效率。
二、利用整合优势,挖掘整合深度
明确整合的优势后,我便从活动的各个环节着手,利用这些优势,从充满趣味的导入、新颖的教学手段、有效的作品评价等环节着手,让孩子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探索,充分挖掘了整合的深度。
1.趣味的开始,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幼儿从活动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孩子学习新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幼儿学习实际,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巧妙运用制作而成的动画,促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引导幼儿“认识竹笋”的活动中,由于环境限制,现实生活中无法给予幼儿亲自走入竹林、认识竹笋这样的条件。这时,我在活动开始环节,便播放有关竹林春笋的录像。情景的再现,同样可以将幼儿引入幽幽绿绿的竹林“实景”中。幼儿看到一大片竹林里,冒出一支支嫩嫩的竹笋,便迫切地想了解、想探究竹笋到底是怎样的。以信息技术手段支撑的导入活动,使孩子学中生趣,急切探索的心情油然而生,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2.动态的图像,丰富科学知识经验 科学活动中往往会出现重点、难点,需要幼儿主动探索理解、主动掌握。可由于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所宥,幼儿总有“启而不发”、“思维受堵”的时候。所以我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景。借助信息技术整合图像素材,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幼儿思维融合在一起,帮助幼儿有效掌握重难点,增强理解力。
如:科学活动《植物是怎样长大的》,受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幼儿的观察是随机的,构建的知识是零碎的、松散的。教师也只能组织幼儿随机地观察,不能在一次活动中真实、完整地展现植物的演变过程,这对幼儿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影响。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我把这些知识点完整地串联起来。为了让幼儿切实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变化,我和幼儿一起亲自栽种种子,并把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用照相机拍摄下来。一开始,孩子虽然亲自参与了种植、观察种子生长的活动。但是在讨论时,由于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他们对以前所观察到的内容不能够清晰回忆。于是,我就把在这过程中拍摄的植物生长变化的照片制作成PPT,利用动态的图片展示方式播放。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回忆了自己种植植物每一时间段的情况,使幼儿对植物的演变过程有了系统的了解,帮助他们建立了完整、正确的认知,并丰富了其科学知识经验。
3.及时的反馈,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辅助教学其本身的特点就给教学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能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其中不同的交互方式,设计一个个玄关,并设计好反馈,让幼儿自已去发现探索。
如《可爱的小蝌蚪》活动中,在研究“蝌蚪爱吃什么”这个问题上,我设计了一个“喂食”环节:画面上一排蝌蚪,一排食物,幼儿可以根据已知的经验,一个个移上去喂,蝌蚪喜欢吃的可以停在那儿不返回,不喜欢吃的随便怎么喂也会退回原位。这样一来,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便知道了蝌蚪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通过操作,他们发现平常观察不到的糠、豆渣等,原来蝌蚪也喜欢吃。最后,课件中播放的小博士的一番话也引起了幼儿的思考:“哎呀,这个世界真奇妙,这么一个小小的卵,变变变,变成了一只小青蛙”;“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现奇妙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发现自然、探索自然,寻找更加奇妙的东西。”这样设计,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好奇心,增强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因为探索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三、发挥整合资源,拓宽整合广度 1.跨越时空,拓宽教材的广度。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来源于周围生活。幼儿园的花草树木,街道两旁的高楼大厦,家乡的名胜古迹,春天的草长莺飞,秋天的红枫落叶,这些幼儿都可以通过观察、参观、游戏等手段去感知认识。但现在的幼儿求知欲更加旺盛,他们渴望去海底寻宝,到外星球探险,一切新鲜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无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就能突破时空界限,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扩大了幼儿的认知范围,使幼儿看到许多日常生活中不易见到的大自然景象,认识了许多不常见的事物,从而拓宽科学教育内容的广度。如班内一孩子兴致勃勃地与大伙介绍自己去海洋公园的所见所闻,孩子们都被那神秘的海洋世界深深吸引。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上网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利用网络视频、网络图片组织了《美丽的海洋世界》、《大鲨鱼探秘》、《有用的海洋宝藏》等一系列有关海洋世界的科学活动。孩子们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分析直观的了解海洋环境,并认识了多种海洋动物,自主探索动植物们的生长特点,大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我们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平台,把握孩子的兴趣点,大胆创新,让科学教育素材的选择绽放出新的活力。2.自主探究,拓宽教学方法的广度。
传统的课件仅能“欣赏”,不能让孩子自主参与,而把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科学活动中,就能弥补了这一缺点,激发幼儿自主地动起来,有助于幼儿实现学习体验上的自主性。网络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界面,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幼儿想像,因此,有助于幼儿充分地体验。如:认识鸟类时,我们不可能把形形色色的鸟一只只全抓到课堂上来让孩子们认识,而利用网络技术,我们可以在一次活动中让孩子们见到成百上千种形态各异的鸟,并且聆听到其美妙婉转、各不相同的叫声。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充分交流对鸟的认识,通过交流,孩子们的探索欲望也被激发出来。然后,我再引导幼儿点击查看,自主学习。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查看、研究,玩各种鸟类拼图。如此,幼儿的情感与认知均被调动起来,真正实现了自主体验式的学习。
上述是我对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一些初浅认识和实践体会,相信在不断地研究下,这种新型的整合课程模式会越来越完善,从而让科学活动走进更为宽广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