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时间:2019-05-12 20:0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数学下册《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数学下册《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第一篇:八年级数学下册《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教学设计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本节课是第四章第九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学习了位似图形及相关概念后,学生动手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了放大或缩小,已获得一些相关的知识经验和体验,对位似图形及其性质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节课通过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同时,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了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基于学生已经学过相似、位似等有关知识,并能将某一简单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本节课以将一个图形(箭头)按1:2的比例放大为例,继续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知识,通过具有挑战性的内容,促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近而能初步归纳出位似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规律,形成有关技能,发展思维能力。本节课将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熟练准确地利用图形的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了解常用的几种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数学依据;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对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形成多角度、多方法想问题的学习习惯;

4、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难点:比较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归纳位似放大或缩小图形的规律 教学设备: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第二环节:例题讲授(课件展示);第三环节:议一议;第四环节:想一想;第五环节:巩固练习;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

业。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活动内容:

提问:

1、什么叫做位似图形,它具有什么性质?

2、如何将画在纸上的一个图片放大,使放大前后对应线段的比为1:2?你有哪些方法?与同伴交流。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在集体交流时,对于学生给出的正确答案给予肯定,不足之处给予纠正,补充。

教师说明:除利用前面已经用过的“橡皮筋”,方格纸等方法外,在计算机上,借助一些软件也可以很方便地将一个图形放缩,如有条件,可以试试。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如何将纸上的一个图形放大。(从而引入新课)活动目的:

通过复习,回顾位似图形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进行做好铺垫。注意事项:

复习时间不宜过长,对于“橡皮筋”法和方格纸法只需简单描述即可,此处不必让学生动手操作。

第二环节:例题讲授

活动内容:

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图形(如右图),要求作出一个新图形,使新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线段的比为2 :1。

1、让学生先分组讨论,找出方法,然后说明方法的可行性。(橡皮筋法、方格纸放大法)教师对于学生找到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评述,并引入本课的主题:利用位似图形放大(或缩小)图形。注意,此过程对于学过方法的回顾,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学生找出方法即可,因为这两种方法不是本课的重点。

2、教师讲解作图步骤及方法(课件展示)。

3、待课件展示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利用位似图形放大(或缩小)的作图步骤。简记方法:(1)选点;(2)作射线;(3)定对应点;(4)连线 活动目的:

用课件展示作图的步骤及过程,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听课,观察,通过仔细观察,掌握利用位似图形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并能对所学的作图方法进行初步归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注意事项:

用课件展示作图的步骤及过程时,可重复操作,让学生看清楚。在重复操作之前,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讲解,以便在第二次课件展示时,学生能加深理解和基本掌握,并进一步归纳出作图的步骤(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即可)。

第三环节:议一议

活动内容:

1、问:对于上面的例题,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提示:如果依次在射线PA、PB、PC、PD、PE、PF、PG上取点A′、B′、C′、D′、E′、F′、G′呢?

2、让学生动手按要求在草稿本上作图,此过程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并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3、将较好的学生作图进行展示,并由学生说明作图的步骤。活动目的:

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于发现、勤于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注意事项:

这一环节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对于在作图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解决。

第四环节:想一想

活动内容:

课件展示: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分别在△ABC的边AB、AC上取点D、E,使DE∥BC,那么△ADE是△ABC缩小后的图形。(2)分别在△ABC的边AB、AC延长线上取点D、E,使DE∥BC,那么△ADE是△ABC放大后的图形。

(3)分别在△ABC的边AB、AC反向延长线上取点D、E,使DE∥BC,那么△ADE是△ABC放大后的图形。

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根据题意,画出草图,进行判断,同时说明理由。

2、教师在学生回答各小题的同时,利用课件同步展示,进行集体讲解、交流。活动目的:

通过具体的题目,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线段的平行与三角形相似的位置关系;同时,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巩固加深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得出结论后,再进行集体交流和课件展示。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

活动内容:

三角形的顶点坐标分别是A(2,2),B(4,2),C(6,4),试将△ABC缩小,使缩小后的△DEF与△ABC对应边的比为1:2。

过程:先让学生思考,完成练习后,再用课件展示图例,讲解方法。活动目的:

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注意事项:

教师进行巡视,关注学生的做题过程和效果,及时发现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应做集体讲解。如果学生使用别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应予以肯定。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

(课件展示)问题:

1、位似图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的定义?

2、位似图形的性质。

3、位似图形的作法。活动目的:

通过复习,让学生学会把知识系统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进行思考。

注意事项:

小结的三个问题,应由学生思考后作出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切不可代办。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

1、教材P140页习题4.131、2

2、试用几何画板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活动目的:

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作业2是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勇于探索,拓展知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复习,再接着上新课,不仅学习了新的知识,同时,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整堂课,采取学生观察、思考、动手作图等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的讲解及适时引导、点拨,促使学习过程有效的开展。其中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想一想”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判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通过本节课,学生掌握了位似图形的画法,积累了有关数学活动经验,并在这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了位似图形的数学内涵,形成有关技能,发展了思维能力。

采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对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利用多媒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多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二篇: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欢迎访问搏优教育网试题下载站:

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创新训练22:

1,小明在一块玻璃上画上了一幅画,然后用手电筒照着这块玻璃,将画映到雪白的墙上,这时我们认为玻璃上的画和墙上的画是位似图形。请你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位似图形来?并说明一对对应线段的位置关系。

2,经过不同位似中心将同一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试问放大后的图形和缩小后的图形能否也是位似图形?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略

2,2,由放大或缩小猴图形中对应线段与原图形中对应线段互相平行,故而放大后的图形

和缩小后的图形的对应线段也互相平行,因而它们也是位似图形。

陕西搏优培训学校 北新街校区:029-86185067 北门校区:029-68873400 经开校区:029-89168134 金花北路校区:029-68873411

第三篇:八年级数学下册《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一)》教学设计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挖掌握了一些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对于图形的位置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在本章前边的几节课中,还学习了相似比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习已经在第3节用橡皮筋将一个图形放大,具有了初步的实践基础。在此基础上,本节内容将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掌握有关位似图形的内容,形成有关技能,发展思维能力。

立足于学生实际,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出发,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观察对比,动手实践,让他们充分列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例来理解数学问题,让学生动手画图,亲自操作,同时借助计算机演示,有利于学生对位似图形及其相关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章节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掌握的有关几何内容,从相似多边形入手,通过将一个图形放大与缩小,引出位似图形及其简单特性,将图形的相似、位似与已经学习图形和坐标、简单作图等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相似、位似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内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理解位似图形的定义及相关性质。

2.初步了解能利用图形的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二)能力训练要求

能准确的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位似图形,并能指出位似中心和位似比。初步了解利用位似图形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数学依据.(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对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形成多角度,多方法想问题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位似图形的相关定义、性质的理解及掌握 教学难点

位似图形判断;区别位似与相似。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共有六个环节:第一环节:新课导入;第二环节:做一做;第三环节:想一想;第四环节:巩固练习;第五环节:课堂小节;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活动内容:

先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如:同底不同尺寸的照片)。同时让学生观察教材P137页插图:

1、在图片①上取一点A,它与另一张图片(如图片②)上相应的点B之间的连线是否经过镜头中心P?要求学生操作得出结论。在图片上换其他的点试一试,还有类似的规律吗?此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2、在以上的活动基础上引出位似图形及其关有关概念。

活动目的:通过展示图片和照片,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引出位似图形的概念。

注意事项:教学中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未必能构成位似的关系。

第二环节:做一做

活动内容: 课件展示:

1、让学生观察一组图片,判断每组图形是不是位似图形,如果是,找出各自的位似中心。

2、教材P138图4-28,要求学生在图(1)中任取一对对应点,度量这两个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它们的比与位似比有什么关系?在图(3)中再试一试,还有类似的规律吗?

3、通过第2步的活动,引导学生得出位似图形的性质,对于学生正确的描述,教师应给予肯定,最后用课件展示:位似图形的性质。

活动目的:

在学生已了解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的前提下,从正反两个方面强化学生对位似图形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1)、(3)自主探索,得出位似图形的性质。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第三环节:想一想

活动内容:

回顾本章第3节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你能使用橡皮筋使放大前后的两个图形的位似比是1:3和1:4吗?

活动目的:

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加深对前后知识的理解,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注意事项:

说明用橡皮筋放大图形,放大前后的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让学生思考,交流,从而得出结论,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

活动内容:

指导学生做课本P139随堂练习,先用课件展示具体作图方法。活动目的:

1、让学生初步体会尺规作位似图形的方法、步骤。

2、让学生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动手作图的能力。

3、为下一节课作好准备。注意事项:

本环节要求学生亲身动手操作,体会作图的方法、步骤。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

1、学生小结这节课的收获与感受;

2、总结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有关性质及画位似图形的方法。活动目的:

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学会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注意事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归纳、整理、表达的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

教材P140习题4.12 1 2 活动目的:

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与理解位似图形的概念及性质。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的空间,使每个学生得到了实践、体验的机会。因为是自己动手,每个同学都在实践活动中亲自体验到利用位似图形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基本达到了通过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将“知识融入个体的整体体验中”的目的,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操作,根据自己的理解,推断出结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整体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合作、交流、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动手、动口、动脑、实际操作、同伴互助,让学生通过实际感悟位似图形的概念,找出规律,从而确定位似图形的性质,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

通过这节课,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积累了有关数学活动的经验,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了位似图形的数学内涵,形成有关技能,发展了思维能力。

本节课还在使用多媒体上动了脑筋,如何恰当的适时地使用多媒体、如何处理好多媒体与黑板板书的关系上予以考虑。例如用多媒体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恰当展示题组愚昧图形成的欣赏;老师适时板书和画图,学生动手操作等多种手段的运用让学生了解认识、学习抽象提炼、动手画图、开

口表达等方面进而掌握图形符号语言,通过观察、辨析、猜想、实践验证和合作交流去解决一个一个力所能及的问题,在实践中获得发展。

第四篇:图形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姓名:彭英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59至60页例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体验从实践中 学习的方法:

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探究精神。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教师引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同学们都熟悉,说说他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讲讲。(课件出示)

2、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1,操作探究,理解放大的意义。出示课件,初步感知。出示图景:出示课本主题情境图

“看上面的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

3、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像刚才观看的图片放大或缩小后,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体会放大与缩小的应用规律。

1、教学例4: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让学生明白放大的意义 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

是不是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

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注意:边长,周长,发现变化规律,面积呢?内角呢?}

2、操作探究,理解缩小的意义。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自己运用学习方法学习,交流,汇报。

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独立完成“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3、小结新知:

怎样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进行小结:在对应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试一试:长方形纸一张

(1)小组合作,学生动手完成,做的快的同学在方格纸上画。

动手操作画一画,量一量。思考:你有什么发现?坏有

(2)汇报,引导自悟自得。

2、练一练

课件出示正方体,学生动手完成,指名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并讲解自己的想法。

3、练习十一第1、2题

课件出示,学生可分组讨论,进行汇报。

汇报时由学生方格纸上边做边讲。

4、补充填充题。(请学生上来在白板上做,其余学生在下面思考。)(1)图形在平移和旋转后,()发生了变化,()不变。

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发生了变化,()不变。

(2)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5、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图片,学生按要求放大或缩小,6、你知道吗?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边说边出示图片给学生欣赏,利用链接方式,讲到哪链接到那张图片,并用今天的知识讲解。)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在生活中找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教后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就第二学段而言,“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是图形与变换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从简单图形开始,借助计算机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由此充分体验图形的相似是指图形运动后,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前后图形是相似的。

面对这一新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这一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作了一番研究。经过实际教学我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了一些思考。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生活中的放大、缩小学生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我采用了两组图片:第一组金箍棒图片第二组是数字书在主题图片请学生欣赏照片,初步建立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表象。同时通过师生对话活动创设了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的课题,为全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

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例1教学中我把教材中的“第一幅长方形画”“第二幅长方形画”分别改为“原来的长方形”“变化后的长方形”,使学生更容易认识到研究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写比的规定。虽然.例1的大、小两个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数据,让学生思考也能很快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为什么要求学生先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让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目的是: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只观图形,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获取新知。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人人动手、动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中很快认识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例2教学我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完成的,但在做题前作了提示,提示学生明确做题步骤,关注图形布局;做题后作了必要的总结,揭示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本质。实现了两个目的:

1、学生能在网格中画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

2、通过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进一步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引导学生了解、感知三个图形两两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一个相对应的关系,两个相反的过程。

三、拓展练习,形成能力。

等腰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也是我们在把这些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必须考虑的方面:等腰三角形要考虑底边和高;圆只需考虑半径;平行四边形则要考虑底、高和角三个方面。1:

3、2:

1、1:4三个比既有放大也有缩小,在选择比时学生必须考虑如放大这个图形能不能在网格中画下;如缩小好不好画这些因素,要求学生能合理选择,正确操作。

另外本节课内容较多,特别是学生对放大与缩小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时间的把握非常重要。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至6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超常发挥,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起引导作用,达到了目的,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第五篇:教学设计 图形放大与缩小

第1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8、39 “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 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练习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直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直径比是(),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2.如图所示,甲和乙是两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甲和乙两幅图中的阴影面积的比是()︰()。

二、对比导入、揭示课题

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为什么刚才看不清而现在能看清楚了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这就要涉及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图形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

三、联系实际、形成概念

1、课件出示两幅图片的长和宽。(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教师:放大后图片的长是多少?原来图片呢?我们把这两条边叫做对应边。放大后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长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长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的比是2:1)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按2:1的比放大。放大后的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宽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宽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宽和原来宽的比是2:1,把宽按2:1的比放大。)教师小结:把长方形画的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多少?(2:1)这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教师:如果反过来,把第二幅图变化成第一幅图,对应的长发生了什么变化?宽呢?缩小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多少? 我们就说把第二幅图按1:2的比缩小。对应的长和宽是原来图形的几分之几呢?

2、完成练习九第1题

图中几号图形是1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几号图形是1号缩小后的图形,它们分别按怎样的比变化的呢?想一想,填一填。

学生汇报。

小结: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要注意什么?(所有对应边都要同时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

四、运用概念,动手操作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学例2 教师:按3:1的比放大长方形,放大的长方形长是几格?宽呢?会画吗?如果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长和宽又是多少呢?会画吗?开始。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这个长方形放大的?课件演示。怎样缩小的呢? 教师: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都是2:1,变化后长方形和原来图形的面积比是9:1和1:4,图形的所有对应边都按照同样的比不放大或缩小)教师小结:可以看出,不论是把长方形放大还是缩小,每组对应边的比是相同的。

2、教学试一试 课件出示试一试: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会画吗?

学生在书上画出按指定的比放大三角形。学生结合自己画出的图形说说怎样画的。

教师:量一量,对应的斜边也是按2:1的比放大的吗?

教师小结: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时,把它的两条直角边按2:1的比放大,对应的斜边也跟着放大2倍。

五、巩固概念,分层练习

1、完成练一练

按1:2的比把下面图形缩小,你会画吗? 说说怎样画的。

教师小结:缩小图形时,所有对应边的长度都按相同的比缩小。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小结:按2:1的比放大正方形,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边长的2倍,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缩小后的长方形对应边是原来长方形的。

教师小结:

3、发展练习

(1)在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中任选一个图形,再选定一个比,把它放大或缩小。

可以怎么画呢?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动手操作。学生汇报。

比较放大或所小的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

六、自主评价,总结提升

今天咱们学习了利用网格或格点图可将一个图形按照一定比放大或缩小,怎样放大或缩小一个图形呢?

作业设计:

(1)选择。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圆柱和圆锥底面积的比是3﹕1,高的比是()。

A.1﹕3

B.3﹕1

C.1﹕9

D.1﹕9

(3).0.8:9/5的比值是(),化成最简整数比是()。(4).两个圆的半径比是1:2,它们的面积比是()。

下载八年级数学下册《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数学下册《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师大课标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 题 §4.9.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 1.复习位似图形定义 2.能利用图形的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二)能力训练要求 能熟练准确地利用图形的位似将一......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柴仲雄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56—57页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57页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60页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教师:彭向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周永刚 教学内容:P33-34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南庆中心小学 凌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知道图形按一......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2、通过观察、理解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