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中学物理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
气体流速对气压影响的实验创新
大树坳中学 参赛教师: 薛辉 执教时间:9月17日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四,教材介绍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内容安排在液体压强、大气压之后,浮力之前,在单纯对压力、压强认识的基础上向压强差、合力的层面过渡,为后面浮力的学习进行铺垫。
2、设计实验的目的:
教材中实验存在如下弊端:气流产生要人用口吹气,因此,实验气流不平稳,干扰因素多;进行实验时,无法进行实验和现象解释进行即时分析;实验进行时间短,现象不明显。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装置能突破以上教材实验存在的不足。
3、实验创新之处:
我们的实验创新之处在于,用电吹风替代口吹,使得实验能源源不断产生平稳气流;实验在进行时能同时对实验进行分析,更便于学生理解,并且实验的进行可以人为控制,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器材与药品:
实验仪器:光碟、矿泉水瓶、电吹风、硬纸板、泡沫板、泡沫盒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实验装置如图:
6、实验过程: 实验装置制备阶段
①取空矿泉水瓶一个,从瓶身中间割开;
②取光碟一张,用剪刀刮碟片中央,使得碟片中央刚好可容纳刚刚取的矿泉水瓶瓶口,套紧备用;
实验阶段
实验1:碟片吸纸板实验
【演示】 将电吹风套在矿泉水瓶身中,左手握住矿泉水瓶瓶身,使底部碟片靠近纸板,打开电吹风,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碟片吸薄泡沫板实验
【演示】 将电吹风套在矿泉水瓶身中,左手握住矿泉水瓶瓶身,使底部碟片靠近薄泡沫板板,打开电吹风,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碟片吸薄泡沫盒实验
【演示】 将电吹风套在矿泉水瓶身中,左手握住矿泉水瓶瓶身,使底部碟片靠近泡沫盒,打开电吹风,观察实验现象;
注意:实验准备过程中硬纸片、薄泡沫片、泡沫盒的的面积和质量不宜过大。
7、实验结果记录及结论:
实验
1、实验
2、实验3现象:硬纸片、薄泡沫片、薄膜盒被吸到空中不掉下来。
实验现象解释:实验中,物体顶部的流速大,物体底部的流速小,物体在空中没有掉下来,表明物体受一个向上的力,表明物体底部压强大于物体顶部压强。因此,得出结论,气体中,流速越小压强越大;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越大。
8、实验效果
①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的停止时间可以随时控制; ②实验的同时可进行实验分析,更适合课堂教学; ③实验现象明显,说服能力强;
9、自我评价:
我觉得这个实验是可以推广的,具备了以下的优点:
实验气流平稳,实验干扰因素少;实验可控,实验现象明了,实验取材简单。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说课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一单元第四课《风向和风速》。实验的名称《风的形成》 桑梓镇中心小学——吴小兵 实验课题说明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现今的教材《科学》共有八册32个单元,与以前《自然》相比,《科学》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但本人认为与之前的《自然》相比科学虽然做到面面俱到,可在一些科学概论、知识、技能等方面深入太少,像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比如今天我所要讲的《风向和风速》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提到了空气可以流动,没有对风的形成做详细深入的讲解。学生对风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参考书给我们的建议是贴上大图画纸如下: 冷的
风是„„空气吹掉帽子 放风筝快的 吹气球 吹看不见的 树叶制造泡沫 野草叶子
接下来就是讲风向和风速。而我认为还是要简单的讲一讲“风”的形成,只有学生基本了解了风的成因,那风向、风速就迎刃而解了。
2、在以往教材中风的形成教学主要是观察树叶的摇动、香烟的流向、吹动空气、用扇子扇等等。这几种方法除了香的轻烟其他都不能看到空气的流动,而烟没有一个特殊的装置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它流动的路径。
3、因此我设计的“风”的形成这个实验能很清楚看到空气-“风”流动的路径,以及这样流动的原因。
4、本实验的器材非常简单,一个木夹子(带玻璃)、背景纸、香、打火机、蜡烛等。
5、6、实验过程:
把木匣带玻璃的那面对学生摆放,把蜡烛点燃放在木匣中(上部开口的一边)封上玻璃把点燃的香放在左边的洞口边,观察几分钟后香上的烟从口子进入匣内由蜡烛的上方开口处流出。
7、实验的效果
在这个实验中可以明显的看出烟的流经(空气流动的路径)。由于背景是黑色的,烟是白色的学生能清楚地看到。
8、评价
本实验设计简单,器材易找易寻、易操作,且效果明显。
第三篇:教师实验创新大赛观摩心得
“2013年湖南省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观摩学习心得茶陵二中蒋凤姣
11月11日-13日,在长沙观摩了 “省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比赛的日程安排的十分紧凑,早上8点开始到中午12点,下午1点半到6点结束,非常的充实。这次的外出听课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也大开眼界,对中学生物教师如何实验创新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本次大赛一共有来自14个地市州地参赛人员28人,300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一线生物教师观摩和学习。11月12日早上8点,比赛开始,湖南省教育生产装备处主任彭干瑜致开幕词,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葛建中发言致辞,主要内容包括:感谢各位辛勤工作的教师;对目前农村和乡镇中学的生物教师队伍的缺乏表示担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1995年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一直举办,比赛为生物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和自我展示的平台。
比赛正式开始,来自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和湖师大附中的特技教师庄远红、高建军、杨海明、王训明、董仲文等5人担任评委团。一共是28名参赛选手,比赛内容囊括高中和初中生物学科的众多实验。我受到很大启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思考和发现问题,争取也有机会参加比赛。以下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兵团作战,精心准备。印象最深刻是常德澧县一中何俊老师的《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改进》,教材上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DNA染成绿色,而将RNA染成红色。但是书上的彩图和同学们做实验的效果,并不是很清晰,存在这许多不足。澧县一中生物组教师团队,通过多次试验,得出改进配方是染料配比为6:1,改盐酸的浓度为10%,使用提纯的甲基绿。使显微镜下的图片效果非常好,核仁明显。评委们惊叹这是他们看到的最美丽的核酸分布图,如同一幅山水画!这样的创新结果和澧县一中生物团队的共同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另外,他们前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材料,花费较高,遭遇很多次失败的尝试,才有了这样让人叹为观止的美图。
二、参赛教师实验操作规范,有条不紊。例如湘潭县一中康雪伟老师,在20分钟的比赛时间内,一边流利的描述她的实验改良和创新的方法,一边合理安排演示了“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组分的检测实验,她用葵花籽的透明薄膜作为脂肪检测的材料,改变之前花生切片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并且显微镜下观察效果非常好。让我学习到她的从容不乱和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生物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真正会做实验。
三、激情洋溢,引人入胜。28位老师的比赛在一天半的时间内紧张的进行,难免会使听者感到乏味,但是会场中总是不时回荡着笑声。参赛者的热情洋溢,至使大家都在认真聆听和学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永州蓝山县第二中学邓喜庆老师的关于“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创新和拓展。他选用的材料是透明水笔头、玩具枪子弹、医用胶布和两个塑料瓶。当他展示如何使用这些看不起眼的物件模拟性状分离实验时,我不禁惊叹,如此简陋的材料,却如此完美的完成了实验,相比教材中在塑料桶中多次取乒乓球,放回,摇匀,再取的步骤,节约了很多时间,也方便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创新无处不在。也让我明白,要让别人认可,首先要自己认可自己,投入感情,不要照着教案念。
四、创新有法,创新有新招。在前往观摩这次比赛之前,我一直在疑惑,高
中生物教材已经很完美,实验也都设定好了,怎样才能创新?怎样才叫创新?
首先,创新要有新思想新想法。实验的创新想法源于生活。印象最深刻要属郴州市苏仙中学黄湘秀老师“植物呼吸作用的改进”,是七年级生物的课程内容。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良,真是出乎人意外。她的实验装置是洗发水的按压泵、矿泉水瓶,旧棉衣等,材料易得,经济环保,制作简单,可以作为农村学校实验改进的方向。亮点是废弃材料洗发水按压泵的使用,仿佛在我们面前一位长发飘逸的带着洗发水清香的老师悄然走过。由此可见,创新也来自于生活,这位老师,洗头发时候还在想着教学,可见是多么的尽职尽责。
其次,要寓教于乐,生动有趣,又严谨合理。例如永州东安县澄江实验中学康明杰老师的“吸入与呼出气体中CO2含量比较的改良装置”为了学生的安全,将教材中的装置,仅通过在Y型管插入水中部分,套上一个切开一条缝的红胶头,起到类似心脏瓣膜的作用,创新性强,获得在场所有老师的多次鼓掌!评委们也惊叹说简化了操作,安全,了不起。
五、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来自湘西地区龙山中学向红艳老师,历经10多个小时从大山深处到达长沙,她演示的“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改教材上用萌发的种子、煮熟的种子的实验材料,采用是绿色树叶,实验效果明显。也获得评委老师的肯定和赞扬。
经过激烈的角逐和比赛,最后产生了8名一等奖得主,12名二等奖得主,8名三等奖得主。也意味着经过县、市的比赛,进入省赛的老师,获奖的机会为100%。还是很鼓舞人的。
最后是省教育厅的副厅长致闭幕词。他提出了几点感悟和思考:向每一位选手致敬!向每一个选手所在的团队致敬,向每一位观摩者致敬!想本次大赛的组织者致敬。他也给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让我印象深刻。
1、生物学科是实验学科,要体现科学教育的特点,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特色,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能力。用观察构建生物概念。
2、模仿不是创新,独特的劳动和智慧才是创新,否则是赝品。
3、见多才能识广,人要有眼界,首先要开眼界,开眼界就是要多看多学。4没有学生动手的课,是劣质的课堂;不会做实验的生物老师是不合格的老师。
短暂的学习已经结束,我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增长了见识。我也要将这次学习的收获应用于今后的教学中,改进生物教学;并且与生物组的老师交流这次的学习的心得体会。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发现问题。将实验带入生活,在生活中思考如何实验创新,争取有机会也参加这样的比赛。
第四篇:教师实验创新大赛观摩心得
“2013年湖南省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观摩学习心得
茶陵二中
蒋凤姣
11月11日-13日,在长沙观摩了 “省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比赛的日程安排的十分紧凑,早上8点开始到中午12点,下午1点半到6点结束,非常的充实。这次的外出听课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也大开眼界,对中学生物教师如何实验创新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本次大赛一共有来自14个地市州地参赛人员28人,300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一线生物教师观摩和学习。11月12日早上8点,比赛开始,湖南省教育生产装备处主任彭干瑜致开幕词,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葛建中发言致辞,主要内容包括:感谢各位辛勤工作的教师;对目前农村和乡镇中学的生物教师队伍的缺乏表示担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1995年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一直举办,比赛为生物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和自我展示的平台。
比赛正式开始,来自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和湖师大附中的特技教师庄远红、高建军、杨海明、王训明、董仲文等5人担任评委团。一共是28名参赛选手,比赛内容囊括高中和初中生物学科的众多实验。我受到很大启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思考和发现问题,争取也有机会参加比赛。以下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兵团作战,精心准备。印象最深刻是常德澧县一中何俊老师的《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改进》,教材上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DNA染成绿色,而将RNA染成红色。但是书上的彩图和同学们做实验的效果,并不是很清晰,存在这许多不足。澧县一中生物组教师团队,通过多次试验,得出改进配方是染料配比为6:1,改盐酸的浓度为10%,使用提纯的甲基绿。使显微镜下的图片效果非常好,核仁明显。评委们惊叹这是他们看到的最美丽的核酸分布图,如同一幅山水画!这样的创新结果和澧县一中生物团队的共同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另外,他们前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材料,花费较高,遭遇很多次失败的尝试,才有了这样让人叹为观止的美图。
二、参赛教师实验操作规范,有条不紊。例如湘潭县一中康雪伟老师,在20分钟的比赛时间内,一边流利的描述她的实验改良和创新的方法,一边合理安排演示了“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组分的检测实验,她用葵花籽的透明薄膜作为脂肪检测的材料,改变之前花生切片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并且显微镜下观察效果非常好。让我学习到她的从容不乱和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生物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真正会做实验。
三、激情洋溢,引人入胜。28位老师的比赛在一天半的时间内紧张的进行,难免会使听者感到乏味,但是会场中总是不时回荡着笑声。参赛者的热情洋溢,至使大家都在认真聆听和学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永州蓝山县第二中学邓喜庆老师的关于“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创新和拓展。他选用的材料是透明水笔头、玩具枪子弹、医用胶布和两个塑料瓶。当他展示如何使用这些看不起眼的物件模拟性状分离实验时,我不禁惊叹,如此简陋的材料,却如此完美的完成了实验,相比教材中在塑料桶中多次取乒乓球,放回,摇匀,再取的步骤,节约了很多时间,也方便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创新无处不在。也让我明白,要让别人认可,首先要自己认可自己,投入感情,不要照着教案念。
四、创新有法,创新有新招。在前往观摩这次比赛之前,我一直在疑惑,高中生物教材已经很完美,实验也都设定好了,怎样才能创新?怎样才叫创新?
首先,创新要有新思想新想法。实验的创新想法源于生活。印象最深刻要属郴州市苏仙中学黄湘秀老师“植物呼吸作用的改进”,是七年级生物的课程内容。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良,真是出乎人意外。她的实验装置是洗发水的按压泵、矿泉水瓶,旧棉衣等,材料易得,经济环保,制作简单,可以作为农村学校实验改进的方向。亮点是废弃材料洗发水按压泵的使用,仿佛在我们面前一位长发飘逸的带着洗发水清香的老师悄然走过。由此可见,创新也来自于生活,这位老师,洗头发时候还在想着教学,可见是多么的尽职尽责。
其次,要寓教于乐,生动有趣,又严谨合理。例如永州东安县澄江实验中学康明杰老师的“吸入与呼出气体中CO2含量比较的改良装置”为了学生的安全,将教材中的装置,仅通过在Y型管插入水中部分,套上一个切开一条缝的红胶头,起到类似心脏瓣膜的作用,创新性强,获得在场所有老师的多次鼓掌!评委们也惊叹说简化了操作,安全,了不起。
五、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来自湘西地区龙山中学向红艳老师,历经10多个小时从大山深处到达长沙,她演示的“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改教材上用萌发的种子、煮熟的种子的实验材料,采用是绿色树叶,实验效果明显。也获得评委老师的肯定和赞扬。
经过激烈的角逐和比赛,最后产生了8名一等奖得主,12名二等奖得主,8名三等奖得主。也意味着经过县、市的比赛,进入省赛的老师,获奖的机会为100%。还是很鼓舞人的。
最后是省教育厅的副厅长致闭幕词。他提出了几点感悟和思考:向每一位选手致敬!向每一个选手所在的团队致敬,向每一位观摩者致敬!想本次大赛的组织者致敬。他也给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让我印象深刻。
1、生物学科是实验学科,要体现科学教育的特点,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特色,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能力。用观察构建生物概念。
2、模仿不是创新,独特的劳动和智慧才是创新,否则是赝品。
3、见多才能识广,人要有眼界,首先要开眼界,开眼界就是要多看多学。4没有学生动手的课,是劣质的课堂;不会做实验的生物老师是不合格的老师。
短暂的学习已经结束,我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增长了见识。我也要将这次学习的收获应用于今后的教学中,改进生物教学;并且与生物组的老师交流这次的学习的心得体会。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发现问题。将实验带入生活,在生活中思考如何实验创新,争取有机会也参加这样的比赛。
第五篇:化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
氧气的制取及化学性质实验的微型化改进
湖南临澧县丁玲学校 黄华彬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人教版《化学》上册演示实验2-2,2-3,2-4,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点燃的木炭、铁丝、硫粉等物质在氧气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对氧气的性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为氧气的制取做好准备,也为后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实验原型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四瓶氧气,分别进行检验、木炭、硫粉及铁丝燃烧。我认为其做法有如下不足:
1、原料消耗及浪费严重,比如制氧气的原料,取用的硫粉等需要量太多。
2、污染较重,燃烧匙装的硫粉量越多,污染越大。
3、可靠性不好,装氧气的集气瓶由于气体的逸散,导致做燃烧实验时效果不理想。
4、操作繁琐,教师需要借助四瓶氧气分别进行实验。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我将传统实验改为微型趣味实验,利用生活中易得的材料组成装臵,运用某些仪器的特殊用途,采取可靠有效的操作,用较少的药品完成实验,做到快速便捷,现象明显。
四、实验器材:墨水瓶、小药瓶、注射器、输液管、塞子、酒精灯、玻璃棒、蜡烛、镊子、火柴。
药品:双氧水、二氧化锰、石灰水、木炭、细铁丝、硫粉。
五、实验原理及装臵说明
利用生活中易得的器材组成简易制气装臵,在小药品中收集氧气,瓶中事先装适量石灰水。然后进行制取、检验和燃烧试验。硫粉是用高温的玻璃棒蘸取,由于玻璃棒透明无遮挡,所以现象非常直观。用螺旋状铁丝粘上石蜡,再用石蜡引燃铁丝,现象明显。石灰水的用途有检验二氧化碳、冷却铁丝燃烧物和吸收二氧化硫。
实验装臵图如下:
六、实验过程:
1、按图示组装仪器并检查气密性。
2、氧气检验以及验满。
3、细铁丝沾上石蜡,引燃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
5、加热玻璃棒,引燃硫粉,试验在氧气中的燃烧。
6、盖好瓶塞,防止二氧化硫污染,处理废液,实验完毕。
七、实验创新的优点:
(1)节约药品,不需要在上课前制备大量氧气(至少4瓶),同时也节省了硫粉。
(2)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成功率很高。利用注射双氧水的方法可以随便控制氧气的生成,可反复试验供学生观察。
(3)省时便捷,采用这样的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节省了教师宝贵的时间和精力。(4)实验更环保,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例如硫粉的使用量少,燃烧的产物得到较好的收集和处理,减少了污染。
(5)实验器材源自生活,使学生感受化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八、自我评价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次自我尝试,实验中将制取和性质实验同时进行,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性质的同时为氧气制法打下基础。另外,利用这套微型化实验装臵实验时,借助电教手段放大(比如在实物展台上)可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
实验改进是我在教学改革中尝试迈出的一小步,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推进教育的创新发展迈出一大步。我的实验改进介绍完毕,感谢大家提出宝贵意见。